重吸收近曲小管
第八章 肾脏-2
二、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内括约肌,受盆神经和腹下神 经支配,尿道外括约肌受阴部神经支配。 脊髓骶部发出的盆神经系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 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驰,促使尿从膀 胱排出; 脊髓腰部发出的腹下神经系交感神经,兴奋时则 引起逼尿肌松驰,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利于尿在膀 胱贮存并抑制排尿; 阴部神经属躯体神经,由脊髓骶部发出,直接受 意识控制,兴奋时使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尿道外括 约肌属骨骼肌,其收缩力量远较尿道内括约肌为强, 故通过意识活动能有效的控制排尿反射。
机制:
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
当滤过率(GFR)↑时 ↓ 管周毛细血管血流量↓→毛细血管压↓ + 胶体渗透压↑ ↓ 小管旁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的量↑ ↓ 小管旁组织间液的静水压↓→Na+、H2O回漏↓ ↓ Na+、H2O重吸收↑ ‖ 重吸收率/滤过率≈65~70%
(球-管平衡) *与近端小管对Na+的定比重吸收有关。
(二)醛固酮
1.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 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 生理作用:促进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 促进K+的排泄,即保Na+排K+作用。随着Na+重吸收增 加,C1-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加,因此,醛固酮的作用是 保Na+ 排K+ 。 在醛固酮作用下,水的重吸收为继发性,与Na+的 重吸收联系在一起的。而血管升压素对水重吸收的促 进作用,则与钠盐不相联系。
尿液检验1-3节
6.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 7.偶然性蛋白尿
(三):尿蛋白定性试验
试带法: 加热乙酸法: 磺基水杨酸法:
试带法:
原理: 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 在pH3.2的条件下,酸碱指示剂产生 阴离子与蛋白质阳离子结合,引起 指示剂进一步解离,指示剂颜色深 浅与蛋白含量成正比。
(三) 计时尿:
5 . 尿三杯试验: 初段血尿见于尿道疾病 终末段血尿见于膀胱颈、三角区、 后尿道、精囊或前列腺 全程血尿提示肾脏、输尿管或膀胱出血
(三) 计时尿:
6 .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应用相差显微镜、扫描显微镜、透 射电镜或油镜观察红细胞形态,以及用 自动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 线,可初筛肾源性及非肾源性血尿.
3. 血红蛋白尿: 尿液游离的血红蛋白过量(参考 值<0.3mg/l) 时,引起尿隐血试 验阳性。呈暗红色、棕红色、酱 油色。 与血尿,假性血尿的区别 根据离心后:上清、沉渣
4. 肌红蛋白尿: 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中,能通过肾小球滤 过膜,由肾脏排出。当心肌和骨骼肌组织严重 损伤时,肾排泄增高。 与血红蛋白尿区别: MB溶解于80%硫酸铵,血红蛋白则不能溶解。 血浆、尿均红为血红蛋白,血不红尿红为肌红
பைடு நூலகம்
老鼠屎
四、尿液比密测定
指尿液在4℃时 与同体积纯水 重量之比。 它表示肾小 管的浓缩稀 释能力。
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重吸收水的特点
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是肾脏的两种重要结构,它们在调节体内水分和
电解质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肾小管中,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具
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在重吸收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从近
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结构和功能入手,深入探讨它们在重吸收水过程
中的特点。
一、近曲小管的结构和功能
近曲小管是肾小管的一部分,位于肾脏皮质部位,与肾小球相连,是
肾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曲小管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滤过液中
的水分和溶质,以维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近曲小管内表面有
大量微绒毛,增加了其表面积,有利于水分和溶质的重吸收。
1. 近曲小管的结构
近曲小管呈弯曲状,长约14-15mm,直径约55-65微米。其细胞表
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增加了其表面积,有利于水分和溶质的重吸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侧有大量线粒体,为细胞提供能量,维持其正常
的代谢和功能。
2. 近曲小管的功能
近曲小管主要负责重吸收滤过液中的65-70的水分和大部分的盐类、
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近曲小管还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对钠、钾、氢等离子的重吸收和排泄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功能使得近曲小管
成为肾脏调节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远曲小管的结构和功能
远曲小管是肾单位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相对较远,属于肾单位的集合管部分。与近曲小管相比,远曲小管在重吸收水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1. 远曲小管的结构
远曲小管呈弯曲状,呈“S”形,长约3-4mm,直径约30-50微米。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内侧的线粒体较少,相对于近曲小管而言,其细胞代谢活动相对较弱。远曲小管的细胞表面没有像近曲小管那样的微绒毛结构,表面积相对较小。
肾小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血液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就是原尿,原尿进入肾小管后被称为小管液,小管液再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后形成终尿,最后被排出体外。据测定终尿量一般仅占原尿量的1%左右,这主要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是选择性重吸收,小管液中有的物质(如葡萄糖)可全部被重吸收,有的被部分重吸收 (如Na+、K+等),有的则完全不被重吸收 (如肌酐)。
(一)重吸收方式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方式有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类。
1. 主动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利用自身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能量,将溶质逆电化学梯度转运到细胞外组织间液的过程,称为主动重吸收。它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泵、载体、吞饮等机制来完成。
2. 被动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依靠物理和化学机制,顺电化学梯度将溶质转运到细胞外组织间液的过程,称为被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不直接消耗能量,其转运量取决于滤过膜的通透性及两侧溶质分子的电化学梯度。被动重吸收转运动力是电位差、浓度差、渗透压差。
(二)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1.Na+的重吸收肾滤过的Na+有96%~99%被重吸收,除髓袢降支粗段对Na+几乎不通透外,其余肾小管的各部分和集合管均能重吸收Na+。近球小管是Na+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次是髓袢升支,其余部分则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肾脏的Na+重吸收功能是调节细胞外液容积的关键。近球小管对Na+的重吸收,常以“泵-漏模式”来解释。小管液中的Na+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被动转运进入细胞内,在侧膜上钠泵驱动下主动转运到细胞间隙。一方面使细胞内的Na+浓度降低,小管液中的Na+可以不断地扩散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使细胞间隙的Na+浓度升高,促进水渗透进入细胞间隙。Na+和水的进入提高了细胞间隙的静水压,可促使Na+和水通过基膜进入与其相邻的毛细血管,也可促使Na+经由靠近管腔膜一侧的“紧密连接”回漏小管液中。
近曲小管的重吸收机制
近曲小管的重吸收机制
近曲小管的重吸收机制是指在肾脏中,近曲小管对尿液中的物质进行再吸收的过程。近曲小管是肾单位中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排泄和吸收功能。
近曲小管位于肾单位的肾小管系统中,是肾脏中最早接触尿液的部分。它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近曲小管主要分为近曲小管Ⅰ段和近曲小管Ⅱ段两部分。
在近曲小管中,重吸收机制主要发生在近曲小管Ⅰ段。近曲小管Ⅰ段主要负责对尿液中的水、电解质和有机物进行再吸收。这些物质在尿液中的浓度较高,通过重吸收机制可以将它们重新吸收到体内,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重吸收机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主动转运是指通过载体蛋白将物质从尿液中转运到细胞内,再通过细胞内的转运蛋白将物质从细胞内转运到血液中。被动扩散是指物质通过浓度梯度自发地从尿液中扩散到细胞内,再通过浓度梯度自发地从细胞内扩散到血液中。
在近曲小管Ⅰ段的重吸收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物质需要被重吸收。其中包括钠离子、氯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这些物
质在尿液中的浓度较高,通过重吸收机制可以将它们重新吸收到体内。
钠离子是重吸收过程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钠离子在尿液中的浓度较高,通过重吸收机制可以将其重新吸收到体内。钠离子的重吸收主要通过钠-钾泵进行。钠-钾泵是一种转运蛋白,能
够将细胞内的钠离子转运到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钾离子转运到细胞内。这样就能够使钠离子从尿液中重吸收到体内。
氯离子也是重吸收过程中重要的物质之一。氯离子在尿液中的浓度较高,通过重吸收机制可以将其重新吸收到体内。氯离子的重吸收主要通过氯-碳酸氢根交换进行。氯-碳酸氢根交换是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排尿异常: 1、尿频:排放次数过多。 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如结石)引起 2、尿潴留:膀胱尿液充盈过多而不能排 出。 由排尿反射初级中枢的活动发生障碍或 尿流受阻所致。 3、尿失禁:排尿失去了大脑皮层意识控 制。
思考题
• 一、概念:肾单位、近球细胞、致密斑、 有效滤过压、原尿
• 二、排尿反射如何完成?
第二节 尿的生成
尿的理化性质:
尿量:正常约1500ml/d 少尿:150—500ml/d 无尿:100ml/d以下 多尿:2500ml/d以上 pH值:5-7 比重:1.015—1.025 渗透压:600—1000mmol/L
尿的生成:
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 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 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三个基 本过程。
3、K+的重吸收
• 65-70%被近球小管重吸收(其机制尚不清楚, 但应为主动过程) ,25-30%在髓袢重吸收。 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的,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4、水的重吸收
• 水的重吸收是被动的,是靠渗透作 用经跨上皮细胞和紧密连接而进入 细胞间隙后再进入血管中的。
5、6、葡萄糖和氨基酸等重吸收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排尿反射 在正常情况下,膀胱内压经常保持在 10cm H2O ,当尿量增加到 400-500ml 时膀胱内压明显升高。膀胱内尿量增加 到 700ml ,膀胱内压增加至 35cm H2O , 逼尿肌便出现节律性收缩,排尿欲增加, 可 控 制 排 尿 。 当 膀 胱 内 压 达 到 70cm H2O以上时,便出现明显的痛感以致不 得不排尿。
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是维持机体钙稳态的重要机制。这一过程涉及近曲小管、髓袢升支、远曲小管以及连接管。
在近曲小管中,大约60-70%的滤过钙被主动重吸收,这一过程依赖于钙泵和钠/钙交换蛋白。钠/钙交换蛋白利用跨膜钠梯度,将钙离子从原尿中转运回血液中。钠梯度主要由钠/钾ATP酶维持,该酶在基底膜侧将钠泵出细胞,钾泵入细胞。
髓袢升支的薄壁部分参与了少量钙的重吸收,但主要功能是钙的排泄。当血液中钙水平升高时,钙可以与草酸盐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随尿液排出体外。
远曲小管和连接管是钙重吸收的另一个重要部位。在这一部分,钙的重吸收主要是被动的,依赖于尿液中钙离子的浓度梯度。当尿液钙浓度较高时,钙离子更容易通过通道蛋白重新进入血液。
此外,肾脏还能响应血钙变化调整钙的重吸收。例如,低血钙水平会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PTH能够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并促进骨骼释放钙和肾脏生成活性维生素D,后者又促进肠道吸收钙。
总之,肾小管通过主动和被动机制协同工作,精细调控钙的重吸收,以维持血钙浓度在正常范围内。
尿的生成与重吸收
⑴通透性
⑵ 面积
2.有效滤过压 2.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 血浆胶体 Cap.血压 – 渗透压 – 囊内压 = Cap.血压 有效 滤过压 → GFR → 尿量
如:大失血→肾血流量减小 大失血→ Bp病晚期 病晚期→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快速大量输液→
如:结石、肿瘤 结石、
小结: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囊内压↑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 血尿)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 蛋白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 肾炎)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 大失血)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 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 结石、肿瘤)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滤过率↓ 中毒性休克)
部位
肾小球毛细 血管内压 45 45
血浆胶体 渗透压 25 35
肾小球 囊内压 10 10
有效 滤过压 10 0
入球端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为零时, 有效滤过压为零时 即达到 滤过平衡 (filtration equilibrium) 滤过停止. 时 , 滤过停止
动物生理学第三讲
吸
气
呼
气
(2)平静吸气特点: 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 3、肺内压:
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 平静吸气初: 肺内压 < 大气压 → 气入肺
平静吸气末: 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平静呼气初: 肺内压 > 大气压 → 气出肺
平静呼气末: 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2)肾小管与集合管分泌
(1)H+ 的分泌: 近球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近侧的段的上皮细胞 均以主动转运方式向小管液中通过H+ —Na+ 交换分泌H+ 。 (2)K+的分泌: 远曲小管末段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具有通过K+___ Na+ 交换 分泌K+ 的功能。 K+__Na+ 交换与H+ -Na+ 交换有竞争现象。 (3)NH3 的分泌: 集合管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生成NH3 。 NH3 分泌入管腔与小 管液中的H+ 结合生成NH4+。 NH4+的分泌促进H+的分泌,这对维 持体内的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8、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最大吸气水平
补 吸 气 量
量气 呼 补
最大呼气水平
(二) 肺通气量: ⒈每分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 (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每分钟吸入肺、并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的结构和功能(各种转运体的分布)不同,小管液的成分也不同,肾小管各段的物质转运方式、转运量和转运机制亦不相同。以下讨论几种重要物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哺乳动物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率不同,其机制也不一样。肾小球每天滤过的Na+约有500g,而每天从尿中排出的Na+仅3~5g,表明滤过的Na+中约99%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小管液中约65%~70%的Na+、Cl-和水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约20%的NaCl和约15%的水在髓袢被重吸收,约12%的Na+和Cl-和不等量的水则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是Na+、Cl-和水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约2/3经跨细胞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图8-8);约1/3经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
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与H+的分泌以及与葡萄糖、氨基酸的转运相耦联。由于上皮细胞基底侧膜中钠泵的作用,造成细胞内低Na+,小管液中的Na+和细胞内的H+由顶端膜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H+被分泌到小管液中,而小管液中的Na+则顺浓度梯度进入上皮细胞内。小管液中的Na+还可由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和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与葡萄糖、氨基酸共同转运,在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顶端膜进入细胞的同时,也将葡萄糖和氨基酸转运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Na+,再经基底侧膜中的钠泵被泵出细胞,进入组织间液。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则以经载体易化扩散的方式通过基底侧膜离开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由于Na+、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进入细胞间液,使细胞间液的渗透压升高,水便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进入细胞间液。由于上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故细胞间液的静水压升高,可促使Na+和水进入毛细血管而被
利尿药和脱水药
药物相互作用
本类药与氨基苷类合用加重耳毒反应, 与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合用加重耳毒 性,与阿司匹林、双香豆素、华法林、 氯贝丁酯合用竞争血浆蛋白易致出血, 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用易致低血钾, 故应避免与上述药物合用。
(二)中效利尿药: 噻嗪类thiazides,benzothiazides
本类药物包括:氯噻嗪、氢氯噻嗪、苄 氟噻嗪、三氯噻嗪、环戊氯噻嗪。 氯噻酮Chlortalidon、吲达帕胺 氯噻酮Chlortalidon、吲达帕胺 indapamide、希帕胺xipamide化学结构与 indapamide、希帕胺xipamide化学结构与 噻嗪类不同,但药理作用、利尿作用机 制、主要用途、不要不良反应相似。因 此把这类药叫做噻嗪样作用利尿药。
【 药理作用】:
2、扩血管作用:刻药能扩张小动脉,降 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作用机 制可能是呋塞米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 使PGE2的含量增加,PGE2具有血管扩张 作用,肾功能衰竭时尤为明显。
【临床应用】
1、严重水肿:对心、肝、肾各类水肿均 有效。主要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顽固 性水肿和严重水肿。因易引起电解质紊 乱,对于一般的水肿不宜常规使用。 2、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呋塞米通过扩 血管作用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 脏负荷,通过其利尿作用可降低血容量, 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而消除左心衰竭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对 脑水肿也有一定的降低颅内压作用。
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方式
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方式
1.引言
1.1 概述
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是肾脏进行尿液调节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肾脏的近曲小管中,钠离子的重吸收过程对于维持身体水盐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曲小管是肾单位中的一部分,位于肾脏皮质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在原尿通过肾小球滤过后,将进入近曲小管,而近曲小管是钠离子主动重吸收的主要场所之一。
钠离子的重吸收对于调节细胞内外液的浓度差、维持体液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主动转运机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将钠离子从尿液中再次吸收回体内,使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种重吸收过程的发生依赖于多种通道和转运蛋白的参与,如Na+/K+-ATP酶、Na+/H+交换器、钠离子通道等。
钠离子在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机制包括主动转运和顶端转运两种方式。主动转运是通过Na+/K+-ATP酶的活性驱动,将细胞内的钠离子转运至细胞外。而顶端转运是通过细胞表面上的膜蛋白,如NHE3(Na+/H+交换器3)、NCCT(钠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等,在细胞内外形成浓度梯
度驱动钠离子的吸收。
总之,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机制和通道的参与,保证了体内的水盐平衡和其他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对于了解肾脏功能和尿液调节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的章节将进一步讨论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重要性和机制。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研究现状。引言部分还会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通过深入探究钠离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机制,以提升对肾脏功能的理解和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肾脏结构及病理生
滤过屏障
• 肾小球滤液中小分子溶质浓度与血浆几乎相同,而 大分子溶质(如蛋白质)很低,肾小球毛细血管有 选择性滤过
• 肾小球滤过屏障可有效阻止血浆中白蛋白及更大分 子量的物质进入尿液
• 肾小球毛细血管对大分子物质的滤过取决于分 子大小(孔径屏障)和电荷性质(电荷屏障)
◎孔径屏障 ◎电荷屏障
第29页,共54页。
滤过屏障
孔径屏障 内皮细胞70-100nm 裂孔膜4nm 基底膜为粗的过滤器,裂孔膜为细筛
电荷屏障 在滤过膜各层表面上覆盖着许多带负电荷
的成分(内皮细胞,上皮细胞覆盖唾液酸蛋 白;基底膜内、外疏松层硫酸类肝素)构成 了物质滤过的电荷屏障,阻碍带负电荷物质 滤过(如白蛋白)
第30页,共54页。
• 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 分
第3页,共54页。
• 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占1/3; 内层为髓质,占2/3。
• 肾皮质:由一百多万个肾单位组成。部分皮 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第4页,共54页。
• 肾髓质:由10-20个肾锥体构成。肾锥体在 切面上呈三角形。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 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肾小管构成。锥体 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许多小孔(乳 头孔),为尿液流入肾小盏的通道。
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一群细胞。在某 些刺激下,球外系膜细胞可转化为具有肾素 颗粒的细胞。
泌尿系统微细结构
2、致密斑:
是靠近肾小体血管极的 远曲小管管壁上皮细胞 致密排列形成;
主要功能: 是感受原尿中钠离子 浓度变化的感受器。
三、肾血液循环:
1、途径:
2、特点:
①肾动脉直接起于腹主动脉, 粗而短,故血压高,流量大, 每分钟流量达1200ml. ②肾动脉在肾内两次分支形成 毛细血管。一次是肾小球的 毛细血管;再一次是球后毛 细血管。
③髓质内的直小血管襻与肾单位 襻伴行,有助于肾单位襻和集合 小管的重吸收。
Thank You ! 不尽之处,恳请指正!
主要作用是 ①重吸收没有吸收完的水分; ②分泌氢、钾、胺离子,完成 钠-钾、钠-氢、钠-胺交换 。
(二)集合小管:
集合小管从皮质浅层 贯穿肾实质,沿途收集 各肾单位的远端小管来 的尿液,最后汇入乳头管
(三)、球旁复合体:
1、球旁细胞:
是入球小动脉管壁上的 平滑肌细胞变态形成;
主要功能:是感受血压 变化的感受器。
由足细胞构成 ②肾小囊壁层: 扁平细胞构成 ③肾小囊腔
收集原尿,此腔连接 近端小管
2、肾小管: 分为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三段。
近端小管:分为曲部和直部 多位于肾皮质内。
主要作用是重吸收原尿中的所有 营养成分和90%的水分
细段:位于肾髓质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作用是重吸收原尿中近端 小管没有吸收完的水分。 远端小管:也分为曲部和直部 位于肾皮质内。
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
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
近曲小管是一种用于音乐演奏的乐器,它具有重吸收的特点。重吸收是指乐器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快速吸收和消散演奏者所产生的气
流和声波能量。
首先,近曲小管的设计使其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散演奏者所产生的气流能量。乐器内部的空气腔体结构和管道形状被精心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气流的反射和回流。这样一来,当演奏者吹奏音符时,乐器内部的气流能够迅速被吸收并转化为声音能量,而不会出现过多的气流反射和回流,从而保证音色的纯净和音准的稳定。
其次,近曲小管的材质选择和制造工艺也对吸收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乐器的外壳和管道通常采用高密度的木材、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制作。这些材料具有较低的声波反射率,能够更好地吸收音波的能量。此外,制造工艺的精细和乐器的装配质量也会影响吸收特性。如果乐器的装配不精确或存在杂质,就会导致气流和声波的能量损失较大,从而影响演奏的效果。
最后,演奏者的技巧和表演风格也会影响近曲小管的吸收特性。演奏者通过控制气流的力度、吹奏角度和音色的变化,可以调节演奏过程中的能量释放和吸收。技巧熟练的演奏者能够更好地利用乐器的吸收特性,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表现力。
总之,近曲小管作为一种乐器,具有重吸收的特点。通过设计优化、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的改进,以及演奏者的技巧掌握,近曲小管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散演奏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和声波能量,实现音色的纯净和音准的稳定。这使得近曲小管成为一种受到演奏者和听众喜爱的乐器。
尿的生成与重吸收
(五)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测定 1.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 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
(1)血浆清除率 ) 概念: 概念:指单位时间内肾排出某一物质总量与血浆中这一物质 浓度的比值。 浓度的比值。 理论上讲,血浆清除率相当于在单位时间内肾能够将 理论上讲, 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体外。 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体外。 测定清除率不仅可以了解肾的功能,还可能测定肾小 测定清除率不仅可以了解肾的功能, 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转运功能。 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转运功能。
2、Na+在不同部位的转运 、 在不同部位的转运 方式
(1) 近端小管: ) 近端小管:
⑴通透性
⑵ 面积
2.有效滤过压 2.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 血浆胶体 Cap.血压 – 渗透压 – 囊内压 = Cap.血压 有效 滤过压 → GFR → 尿量
如:大失血→肾血流量减小 大失血→ Bp病晚期 病晚期→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快速大量输液→
如:结石、肿瘤 结石、
2.肾血浆流量的测定 肾血浆流量的测定
(1)肾血浆流量:用对氨基马尿酸(PAH)和碘 )肾血浆流量:用对氨基马尿酸( ) 锐特的血浆清除率
(2)有效肾血浆流量 )
有效肾血浆流量/90% (3)肾血浆流量(PAH)=有效肾血浆流量 ) ) 有效肾血浆流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两种主要的散热反射活动 ♦ 血管运动:冷 → 皮肤温度感受器
→ 微动脉收缩 →皮肤血流量↓ → 皮肤温度↓→ 皮肤散热量↓ → 保持体温; ♦ 汗腺活动:高温、强体力劳动 → 出汗——有效的降温机制;
10
● 体温调节中枢
● 调定点机制学说
◆ 下丘脑: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 ◆ 调定点:确定的数值,如 36.8℃ ◆ 反馈调节机制:体温偏离调定点
27
1. 超滤:● 部位:肾小体; ● 超滤液的形成
血液中各种成分 → 肾小球(1st 毛细血管网) → 肾小囊 → 超滤液; ● 超滤液:不是尿 ◆ 成分:似血液,但基本无蛋白质; ◆ 量极大:150 - 200L / 天;
28
2. 重吸收 ● 部位:近曲小管; ● 为何要重吸收?
为何是选择性吸收? 如何选择性吸收?
————普通生物学 • 第2篇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 第10章 内环境的控制
第 10 章 内环境的控制
1
●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 细胞外液:贝尔纳,1857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 代偿性调节反应:坎农,1926
内环境任何变化 → 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器官活动 → 减少内环境变化 → 稳态;
→ 刺激温度感受器 → 信息 →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调节供、散热机制 → 体温稳定
11
10.1.3 发热——病理反应
● 发热的病理过程 ◆ 致热原(细菌毒素等) → 体温↑
→ 下丘脑神经元 → 调定点↑
◆ 调定点↑→ 生理效应:
♦ 发冷:怕冷,Why? ♦ 发热:战栗、竖毛、
皮肤血管收缩 → 发热,Why? 12
→ 集合管上皮细胞水通透性↑ → 水重吸收速率↑ ● 抗利尿激素的产生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 水、盐平衡调节 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10.2Fra Baidu bibliotek2 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 排泄(excretion) ◆ 定义:机体排出代谢终末产物的过程 ◆ 过程:细胞 → 代谢废物 → 细胞膜 → 组织液 → 血液 → 相应器官 → 体外。
18
● 参与排泄的器官 呼吸器官:肺 → 二氧化碳、水; 消化器官:肝 → 胆汁 → 肠道; 大肠:无机盐; 皮肤(汗腺):水、无机盐、尿素; 肾(kidney):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19
● 肾的功能 排泄、渗透调节 → 内环境稳定;
◆ 清除:代谢终末产物(尿素、尿酸等) 异物及其代谢产物;
◆ 体液渗透压调节 水分调节:体内适当水含量; 盐分调节:体液中离子适当浓度, 钠、钾、氯、钙、氢等
20
10.2.3 人体排泄系统 肾
1. 排泄系统
—
肾,
输尿管,
—
膀胱,
尿道
—
21
2. 肾的构造 ① 肾单位
29
3. 分泌 ● 部位:近曲、远曲小管 ● 血浆中某些成分:K+、H+、
氨、有机酸、有机碱;药物、 内外源毒物 → 近、远曲小管; ★ 超滤液经过重吸收、分泌后 是否就是可排出的尿了?—否!
30
10.2.5 尿渗透压的调节 ● 意义
根据体内水量 → 调节尿渗透压(水回收量) → 调节尿量(排水量) → 稳定体内水量、体液渗透压;
2
● 内环境的控制 体温、渗透调节 是维持稳态的重要内容
10.1 体温调节; 10.2 渗透调节与排泄
3
10.1 体温调节
4
10.1.1 动物调节体温的能力
依据:调节体温的能力、方式; 动物分三类:变温、恒温、异温
● 变温(poikiothermic)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个小范围内 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 ◆ 冷血动物:体温略低于气温
—
2nd毛细血管网—
(包围近、远曲小管)
→ 微静脉 → 肾静脉
25
思考 ★ 根据下面介绍的尿的形成过程
了解门脉系统结构、功能特点; 特别是, 两个毛细血管网的不同功能。
26
10.2.4 尿的形成 超滤(肾小体) 重吸收(近曲小管) 分泌(远曲小管)
实际上还应包括 尿渗透压的调节 (集合管回收水)
● 降温:酒精、冰水擦拭身体; ● 解热药(阿司匹林等)
作用机制:与致热原相反 解热药 →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体温调定点↓→ 体温↓
15
10.2 渗透调节和排泄
16
10.2.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
维持内环境稳定必须保证体内有适量的 水分、盐类和营养物质;
人体必须有相应机制保证体内水分和盐 类的稳定。
—
结构、功能
基本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22
●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鲍氏囊) ● 肾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23
② 集合管 → 肾盂 → 输尿管;
24
3. 肾的血液循环系统:门脉系统
肾动脉 → 分支 → 入球微动脉
— → 1st 毛细血管网(肾小球)
→ 出球微动脉
——
→ 2nd 毛细血管网
维持恒温动物付出什么代价?
7
10.1.2 人的生理性体温调节 ● 人体正常体温:一个范围内波动; ● 生理性体温调节 调节生理活动 → 调节供、散热量 → 体温相对稳定
8
● 人体供热机制 ◆ 代谢活动 → 热量; ◆ 寒冷:骨骼肌战栗、肝脏活动↑、
脂肪氧化分解 → 释放热量↑ ● 人体散热机制 ◆ 主要散热途径:体表(皮肤)
31
● 回收水分的主要场所:集合管 集合管不断回收超滤液中的水 → 管外组织液 → 管内滤液渗透压不断↑
★ 集合管为何能不断回收水? ● 逆流交换机制(接下页)
32
◆ 钠离子环流的形成 → 集合管内、外 均存在 离子浓度差; 但始终 管外 > 管内; 故:管内水 始终不断 → 管外; 33
10.2.6 水重吸收的控制 ● 抗利尿激素(ADH)
● 发热的意义(益处) 机体对疾病的 生理性防御反应; 一定程度的发热有益:
◆ 白细胞、抗体生成加快 → 免疫反应加强;
◆ 肝脏解毒功能加强;
13
● 危害
◆ 长期、过高发热 → 体内各种调节功能紊乱;
◆ > 41℃:体温调节中枢失去功能; 许多细胞开始破坏;
◆ 43℃:生命危险;
14
(4)发热时的降温措施
5
● 变温动物:行为性调节为主 高温:阴凉地; 低温:晒太阳、冬眠;
● 恒温动物:生理性调节为主 调节生理活动过程 → 维持体温;
6
● 恒温(homeothermic)动物 ◆ 恒温:能在较大气温范围内 保持较恒定体温 ◆ 温血动物:体温高,35~42℃;
◆ 进化的产物:鸟、哺乳类; ★ 思考:恒温在进化上的重大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