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有些同学想要了解高中政治的知识归纳,那么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呢?快来一起了解一下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1知识点一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的所有人民币或者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等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人们储蓄存款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能获得利息。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4、储蓄存款的分类。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高一政治必修1知识点二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
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
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
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
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
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
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
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
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
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
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高一政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
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二者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
形态。
(3)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
层建筑与之相适应。②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时,会巩固经济基础,反之会削弱经济基础。
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比较
区别:(1)联合的性质不同。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为基础,实行资本联合,
资本从属于劳动。入股职工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者。股份制则是资本的联合,劳
动从属于资本。入股者未必是劳动者,本企业的职工也未必都是股东。
(2)所有制实现形式不同。股份合作制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制
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后所有制性质不变。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
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2篇)
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E、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提高政治成绩的答题技巧
1、高中政治选择题的技巧。
选择题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后悔莫及。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察内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问答题解题技巧。
要注重切入语,观点要明确,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标清大小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引用材料关键论述。
3、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4、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技巧,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在政治答题时要避免哪些问题
1、急于求成。
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错解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
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高一政治必修四主要原理和方法论
高一政治必修四主要原理和方法论
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必修四主要原理和方法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四主要原理和方法论
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
综合探究一 高一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清单
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
一、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它决定着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及产品分配方式。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②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⑵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社会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2)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高一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高一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
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
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并对其
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分析。
首先,要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在一
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量和质的总和,它包括劳动工具、劳动
对象和劳动方法等。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
分配能力。而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
包括所有制形式、劳动分工和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了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内在要求,
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状况和形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就
会与旧的生产关系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的矛盾。这时,社会就进入了一个社会革命的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将
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在实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验证。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变革都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的变革来实现的。例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力的
发展使人们能够从事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形式,这就迫使
人们建立起相应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再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
高一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知识归纳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核心知识归纳总结
一、原始社会
1、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旧石器时代。时间: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2)第二阶段:新石器时代。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2、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1)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2)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1)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4、基本单位和社会管理方式
(1)基本单位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社会管理方式
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5、原始社会的解体
(1)根本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
(2)直接原因: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
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二、奴隶社会
1、两大阶级和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高一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归纳
政治课对于高中文科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高考考试科目之一,学好政治知识要点至关重要,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
1.定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精神方面,是人类各种精神生活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这里强调以下几点:第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里的社会意识包括各种意识现象,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虚假的,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而发生变化。第三,先于社会存在变化而产生的社会意识并不等于先进的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作出了不同回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唯心主义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它在历史观中的表现是:认为历史发展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特别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或者认为历史是由“天命”、“神”或“绝对精神”决定的。(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政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精品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二者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②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时,会巩固经济基础,反之会削弱经济基础。
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比较
区别:(1)联合的性质不同。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为基础,实行资本联合,资本从属于劳动。入股职工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者。股份制则是资本的联合,劳动从属于资本。入股者未必是劳动者,本企业的职工也未必都是股东。
(2)所有制实现形式不同。股份合作制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后所有制性质不变。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如果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从而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3)股权设置不同。股份合作制企业设集体股、职工合作股等,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股份制企业设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社会募集型还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4)入股者权利不同。股份合作制企业不行使一股一票,而行使一人一票的表决权。股份制企业行使一股一票的表决权,有多少股票就有多大权力。
高一政治必修1知识点汇总
高一政治必修1知识点(一)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
①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 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改革是强国之路
① 内容:A 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 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 误区:把改革误认为要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组成部分: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A 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高中政治必修一考点:生产、劳动和经营
高中政治必修一考点:生产、劳
动和经营
高中政治必修一考点:生产、劳动和经营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发展生产力】
原因: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措施: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③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柱,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高一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为你整理的《高一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文化人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风险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等.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生产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贸易全球化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高一政治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高一政治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高一政治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各种社会制度的更迭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其中,高一政治
课程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和未来
走向的基础。本文将围绕着高一政治课程中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展开深入探讨。
二、确定主题重要性
要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需要明确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未来发
展方向的认识和总结,它为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
了理论支撑和规律性指导。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什么驱动的?在高一政治课程中,我们
学习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逐步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发了社会
革命和制度更迭。这一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反复上演,成为
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社会制度的更替和演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阶段,例如原始共产主义、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这些社会制度的更替和演进是
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重要视角。每一种社会制度都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渐衰落和消解,这种规律性的更替与演变,给我们带来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五、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科技的
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同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4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4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1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
(2)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使生产得以真正地完成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4)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国有经济的地位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平稳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二者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②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时,会巩固经济基础,反之会削弱经济基础。
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比较
区别:(1)联合的性质不同。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为基础,实行资本联合,资本从属于劳动。入股职工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者。股份制则是资本的联合,劳动从属于资本。入股者未必是劳动者,本企业的职工也未必都是股东。
(2)所有制实现形式不同。股份合作制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后所有制性质不变。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如果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从而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3)股权设置不同。股份合作制企业设集体股、职工合作股等,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股份制企业设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社会募集型还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4)入股者权利不同。股份合作制企业不行使一股一票,而行使一人一票的表决权。股份制企业行使一股一票的表决权,有多少股票就有多大权力。
(5)领导体制不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代会是权力机构,也可实行职代会与股东会合的领导体制。股份制企业实行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制,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
(6)分配方式不同。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按股分红为辅的原则,股份制企业完全是按股分红。
联系:股份合作制是由股份制经济与合作经济融合而成,兼有股份制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双重特性。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三、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1)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本的组织管理和运营方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今天,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实现形式,公有制可以利用,非公有制也可以利用。
(2)同一所有制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一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比较
(1)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这是它们的共性。它们的区别在于个体经济的经营者既是私有者又是主要劳动者,收入来源主要是个体经营者和家庭成员的劳动。有的也雇少数学生、帮工,但数量少,一般1、2人,起帮工或助手作用。私营经济中雇工数量多,雇用工人提供的剩余劳动,是企业主收入的主要来源。私营经济同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有较先进的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也有积极作用。
(2)我国的私营经济与资本主义企业区别:我国的私营经济受到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政策的制约,私营企业主的剥削程度是受到限制的,私营企业中经济关系、管理方式、分配原则、福利制度无不受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影响,其来源、能源供给、产品销售与定价等无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制约。而资本主义企业则不受此制约。
五、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区别: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按股份公司形式设立的“股权式”企业,合营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按股分红。合营双方由投资数额的大小确定股权,投资数量大,股权就大,在收益分配中,所得的份额就多,担负的风险也大。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是一种“契约式”合营企业,双方按协议确定投资方式,各方责任和收益分配比例。这类企业一般由我方提供场地使用权和厂房设施等作为投资,外方合作者提供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作为投资。双方合作期满,按规定,企业的全部资产却归我方所有。
联系: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根据我国法律,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过我国政府批准由外国或港、澳、台公司、企业个人同我国公司、企业共同投资兴办的合营企业。
六、企业与公司中易混淆的知识点
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层次见右图。
1.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以企业法人的形式存在。
2.公司是企业法人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企业除了公司制外,还有个人出资、个人经营管理的业主制企业和共同出资、合伙经营的合伙制企业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是最多的,但却占据着支配地位。市场经济国家的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公司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
3、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但是并不是所有股份有限公司都能够成为上市公司,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才可能获准在交易所上市。
七、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我国的法律关系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是统一的,享有权利必须履行义务,享有权利就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不存在无义务的权利和无权利的义务。只享有权利不尽义务或者只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签订的劳动合同生效后,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双方均不能毁约,如一方有毁约行为,要到劳动仲裁机构处理。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保障)、
社会救济(属于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的保障)、社会优抚(特殊的社会保障)。
八、关于银行利率的变化
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①平均利率水平。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不能超过平均利率,利率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②资金的供求状况,市场借贷资金紧张时,利率就上升;反之,则下降。③借贷资金的风险大小。利率与借贷风险成正比。④借贷期限的长短,二者成正比。⑤预期的物价水平。利率与物价一般是同向变动。此外,利率还受银行费用、国家经济政策、历史因素和世界利率水平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