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一政治原始社会知识点整理

高一政治原始社会知识点整理

高一政治原始社会知识点整理
一、原始社会的特征
1. 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只能依靠集体劳作,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2. 原始社会的形态: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大致经历早、中、晚三个时期。

3. 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平等、平均。

4. 原始社会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部落—聚落—城邦国家。

二、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1. 生产资料:土地、河流、湖泊等。

2. 生产关系:公有制。

3.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4.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因此社会稳定。

三、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1. 氏族制度:氏族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氏族的首领为氏族贵族。

2. 社会分层:在氏族中分为族长、祭司、军事首领和普通成员。

3. 婚姻制度:原始社会盛行群婚,同辈婚和血缘婚。

4. 财产制度:原始社会早期实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后来出现氏族贵族占有多数劳动产品,但因生产力低下而不得不在氏族之间进
行平均分配。

5. 社会意识形态: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盛行。

四、原始社会的文化特征
1. 原始文字: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和绘图记事等。

2. 原始艺术:原始音乐舞蹈和绘画等。

3.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高一政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高一政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二者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②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时,会巩固经济基础,反之会削弱经济基础。

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比较区别:(1)联合的性质不同。

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为基础,实行资本联合,资本从属于劳动。

入股职工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者。

股份制则是资本的联合,劳动从属于资本。

入股者未必是劳动者,本企业的职工也未必都是股东。

(2)所有制实现形式不同。

股份合作制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后所有制性质不变。

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

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如果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从而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股权设置不同。

股份合作制企业设集体股、职工合作股等,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股份制企业设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社会募集型还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

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固然会阻碍其发展;而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知识点归纳框架

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知识点归纳框架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知识点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知识点二: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3.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5.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知识点三:封建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2.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这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2)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事业,生产迅速下降,信息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经济危机的原因: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一、简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和权力分配。

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并且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二、生产力的作用1. 提高生活水平: 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更多的财富创造。

通过提高生产力,人类能够满足更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生活水平。

2. 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繁荣。

3. 带来科技进步: 生产力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为了提高生产力,人们不断寻求科学技术的突破,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三、生产关系的作用1. 分配资源: 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资源的分配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是由国家计划决定的,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和合理。

2. 决定权力结构: 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中权力的分配和结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权力对比,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更加平等,权力分配更加均衡。

3. 影响社会意识形态: 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都会有所不同。

生产关系的变化也会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1. 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往往无法满足生产力的需要,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生产的出现,使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无法适应,从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2. 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往往能够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生产效率。

综合探究一 高一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清单

综合探究一 高一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清单

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一、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它决定着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及产品分配方式。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②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⑵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三、社会基本矛盾(1)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

(2)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四、评判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1)根本标准: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其他因素: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高一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高一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高一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并对其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分析。

首先,要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量和质的总和,它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方法等。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能力。

而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形式、劳动分工和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了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内在要求,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状况和形式。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会与旧的生产关系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这时,社会就进入了一个社会革命的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将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在实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验证。

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变革都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来实现的。

例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事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形式,这就迫使人们建立起相应的奴隶制生产关系。

再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是由于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促使资本主义取而代之。

然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总是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有时候也会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阻碍。

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受到了私人占有和剥削关系的限制。

高一新版政治书知识点总结

高一新版政治书知识点总结

高一新版政治书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用阶级斗争来解释。

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总是由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所构成,统治阶级通过剥削被统治阶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因此,阶级斗争就是被剥削阶级通过斗争来争取自身权益和解放的过程。

2. 社会意识和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即社会意识和经济基础。

社会意识包括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等观念意识形态,而经济基础则是社会的经济生产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

3. 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意识的制约作用,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矛盾斗争的过程,发展是通过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来实现的。

4.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的劳动能力和生产工具的总称,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挑战,从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1. 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其中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

2.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

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形式,是人民对国家的民主管理和对国家政权的专政。

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特点,社会主义法治则是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

3. 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指导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采取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包括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

【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第一课复习资料(含测试题)

【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第一课复习资料(含测试题)

统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资料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部分:知识归纳整理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社会类型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组织社会贡献原始社会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变化非常缓慢奴隶社会金属工具开始广泛使用,生产工具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之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出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领导阶段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认识社会发展趋势1.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1)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剥削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演变实质资本主义不同阶段进行的变革,都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作出的自我调节,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痼疾发展趋势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政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精品

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政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精品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二者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②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时,会巩固经济基础,反之会削弱经济基础。

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比较区别:(1)联合的性质不同。

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为基础,实行资本联合,资本从属于劳动。

入股职工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者。

股份制则是资本的联合,劳动从属于资本。

入股者未必是劳动者,本企业的职工也未必都是股东。

(2)所有制实现形式不同。

股份合作制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后所有制性质不变。

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

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如果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从而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股权设置不同。

股份合作制企业设集体股、职工合作股等,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股份制企业设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社会募集型还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一政治新授课学案课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学案编号:1 使用时间:第1 周编写人:审核人:课标要求考情概览年份试题类型考查考点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2023浙江选择题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2022海南选择题揭露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2023新课标选择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2022年辽宁选择题马克思主义特点基础知识1.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适应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判断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进步还是倒退,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思考:人类社会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 .原始社会(1)地位(2)原始社会生产力特点(3)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4)上层建筑特点(5)解体的原因、过程(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2.奴隶社会(1)阶级的含义(2)奴隶制生产关系特点(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家的本质及含义(5)奴隶社会的积极评价思考:如何理解阶级分化是私有制的产物,也将随着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

3.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生产力特点(2)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3)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特点(4)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和主要方式(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高中政治《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高中政治《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重点知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①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制度。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即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在这一规律支配下,截止到目前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5种生产方式。

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是石器,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3.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①人们共同劳动(劳动方式);②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③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④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产品的分配关系)4.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①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氏族议事会是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④在氏族制度下,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特权。

5.原始社会的解体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③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④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高一政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1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在人娄社会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不管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还是迄今为止数千年的文明时期,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生产。

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

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

因此,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只有当一个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其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生活需求,而且还有较多剩余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有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各种社会活动。

无论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都要以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动,使整个社会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

因此,社会生产又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生产条件怎样变化,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劳动者的劳动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性要素。

2024年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高一政治生产是政治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是理解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下面将就高一政治生产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一、社会生产的基本概念社会生产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通过利用自然物质和社会劳动力,生产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活动。

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二、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生产方式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特定的劳动和生产关系,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和形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生产方式会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会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力是指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与劳动力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多样性等。

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关系的生产力适应性、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的革命性等。

五、商品经济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商品经济是指社会生产中物质产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交换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经济的特征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属性、等价交换、价值量和价格等。

六、货币经济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货币经济是指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形态,货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和价值尺度作用。

货币经济的作用包括财富储藏、商品流通、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

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中,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社会组织。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包括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的变革等。

八、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共同决定社会经济体制的性质。

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一、生产资料的基本要素1. 生产资料的概念和特点生产资料是指人们用于生产消费品和资本品而投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的总和。

生产资料具有价值稳定、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特点。

2. 生产要素的分类和特点生产要素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资料是指生产过程中各种工具、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物质媒介,劳动力是指人们为生产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二、生产力的发展和作用1. 生产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生产力是人类在一定生产关系下,通过运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创造和再生产有用价值的能力和水平。

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技术水平、生产要素和组织方式。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于自身发展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能够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生产关系的基本形式1. 奴隶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是一种以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剥削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奴隶主拥有对奴隶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2. 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是一种以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土地和劳动力的剥削。

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1.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以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手段的制度。

其基本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其核心任务包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统编版高一政治知识点

统编版高一政治知识点

统编版高一政治知识点统编版高一政治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力指的是生产方式中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即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其发展。

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类型:包括公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三种类型。

其中,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私有制则是指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少数人所有;混合所有制则是指生产资料由不同所有制成分组成。

4.分配制度的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四种形式。

其中,按劳分配是公有制下的主要分配形式,即劳动者按照自己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报酬;按资分配则是私有制下的主要分配形式,即资本家按照自己的投资获得利润;按需分配则是共产主义社会下的分配形式,即按照个人的需要无差别地分配产品;按要素分配则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形式。

5.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一种形式,它以交换为目的,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满足社会对物质财富的需求。

商品经济存在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中间阶段,其发展规律是商品经济从自然经济中产生、发展并最终取代自然经济的过程。

6.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区别与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都是商品经济,但它们在所有制、分配制度、价值规律作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进而在一般垄断基础上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教辅或咨询政治老师。

高一政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一政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高一政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高一政治里那个超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你知道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就像一场奇妙的舞蹈。

生产力就像是那个领舞的,它决定着生产关系。

比如说,以前咱们手工劳动,生产关系就比较简单;后来有了机器大生产,生产关系就变得复杂啦。

生产关系也很重要哦,它反作用于生产力。

如果生产关系合适,那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要是不合适,就会拖后腿。

这就好像给运动员穿了不合脚的鞋子,怎么能跑得快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一对好搭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比如在农业社会,上层建筑相对简单;到了工业社会,就复杂多了。

咱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这些规律可都在默默发挥着作用呢!懂了这些,咱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化啦。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来唠唠高一政治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哈。

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吧。

想象一下,生产力就像个大力士,它的力量越大,能推动的东西就越多。

生产关系呢,就像大力士身上的装备,装备合适,大力士干活更带劲;装备不合适,大力士就被束缚住啦。

比如说,新的技术出现了,生产力提高了,原来的生产关系可能就不适应了,就得改变。

就像从手工织布到机器织布,生产关系也得跟着变。

再说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就像房子的地基,上层建筑就是盖在上面的房子。

地基牢固,房子才能稳稳当当;地基不牢,房子就容易摇摇欲坠。

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对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前进的。

有时候生产力发展了,会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进而影响上层建筑。

反过来,上层建筑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咱们了解了这些规律,就能明白为啥社会会不断变化,为啥会有各种改革和进步啦。

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对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以后咱们看社会现象,就能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啦!。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深度解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深度解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深度解读引言高一政治必修一是高中阶段政治学习的基础课程,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档将深度解读必修一中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唯物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2.1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的能力。

-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2.2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基本经济规律。

- 剩余价值的实现途径: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3.1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 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4.1 经济建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4.2 政治建设-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3 文化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4 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

-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于理解社会
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力的定义
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改变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生产
力包括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生产组织形式等因素,是社会发展和生产活动的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可以实现资源的
有效利用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
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劳动关系等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不同生产关系下的社会
制度和文化形态也有所不同,如私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会导致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路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密切关联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要
受制于生产关系的约束,而生产关系又会受到生产力的推动而改变。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产力的提高不仅需要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创新,还需要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深入研究和
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二者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②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时,会巩固经济基础,反之会削弱经济基础。

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比较
区别:(1)联合的性质不同。

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为基础,实行资本联合,资本从属于劳动。

入股职工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者。

股份制则是资本的联合,劳动从属于资本。

入股者未必是劳动者,本企业的职工也未必都是股东。

(2)所有制实现形式不同。

股份合作制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后所有制性质不变。

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

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如果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从而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股权设置不同。

股份合作制企业设集体股、职工合作股等,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股份制企业设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社会募集型还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4)入股者权利不同。

股份合作制企业不行使一股一票,而行使一人一票的表决权。

股份制企业行使一股一票的表决权,有多少股票就有多大权力。

(5)领导体制不同。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代会是权力机构,也可实行职代会与股东会合的领导体制。

股份制企业实行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制,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

(6)分配方式不同。

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按股分红为辅的原则,股份制企业完全是按股分红。

联系:股份合作制是由股份制经济与合作经济融合而成,兼有股份制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双重特性。

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三、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1)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本的组织管理和运营方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今天,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实现形式,公有制可以利用,非公有制也可以利用。

(2)同一所有制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一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比较
(1)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这是它们的共性。

它们的区别在于个体经济的经营者既是私有者又是主要劳动者,收入来源主要是个体经营者和家庭成员的劳动。

有的也雇少数学生、帮工,但数量少,一般1、2人,起帮工或助手作用。

私营经济中雇工数量多,雇用工人提供的剩余劳动,是企业主收入的主要来源。

私营经济同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有较先进的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也有积极作用。

(2)我国的私营经济与资本主义企业区别:我国的私营经济受到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政策的制约,私营企业主的剥削程度是受到限制的,私营企业中经济关系、管理方式、分配原则、福利制度无不受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影响,其来源、能源供给、产品销售与定价等无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制约。

而资本主义企业则不受此制约。

五、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区别: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按股份公司形式设立的“股权式”企业,合营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按股分红。

合营双方由投资数额的大小确定股权,投资数量大,股权就大,在收益分配中,所得的份额就多,担负的风险也大。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是一种“契约式”合营企业,双方按协议确定投资方式,各方责任和收益分配比例。

这类企业一般由我方提供场地使用权和厂房设施等作为投资,外方合作者提供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作为投资。

双方合作期满,按规定,企业的全部资产却归我方所有。

联系: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根据我国法律,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过我国政府批准由外国或港、澳、台公司、企业个人同我国公司、企业共同投资兴办的合营企业。

六、企业与公司中易混淆的知识点
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层次见右图。

1.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以企业法人的形式存在。

2.公司是企业法人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企业除了公司制外,还有个人出资、个人经营管理的业主制企业和共同出资、合伙经营的合伙制企业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制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是最多的,但却占据着支配地位。

市场经济国家的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公司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

3、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但是并不是所有股份有限公司都能够成为上市公司,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才可能获准在交易所上市。

七、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我国的法律关系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是统一的,享有权利必须履行义务,享有权利就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不存在无义务的权利和无权利的义务。

只享有权利不尽义务或者只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签订的劳动合同生效后,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双方均不能毁约,如一方有毁约行为,要到劳动仲裁机构处理。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保障)、
社会救济(属于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的保障)、社会优抚(特殊的社会保障)。

八、关于银行利率的变化
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①平均利率水平。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不能超过平均利率,利率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

②资金的供求状况,市场借贷资金紧张时,利率就上升;反之,则下降。

③借贷资金的风险大小。

利率与借贷风险成正比。

④借贷期限的长短,二者成正比。

⑤预期的物价水平。

利率与物价一般是同向变动。

此外,利率还受银行费用、国家经济政策、历史因素和世界利率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九、利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控制手段。

①存款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利率上调或下调,可调节存款数量,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并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

②贷款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贷款成本,抑制投资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需求相对下降;反之亦然。

十、储蓄、债券、股票、保险比较表
十一、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比较表
十二、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比较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