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1.4 地球的结构一、任务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教材第一章第四节,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这一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节内容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具体又可以分为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2.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本节教材安排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根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由此,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环境的整体概念。

本节课的会考标准有以下三条: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二、岩石圈的范围。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所教授的对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

从知识储备来看,初中阶段,通过社会与自然的学习,他们已经懂得了具备地壳、外部圈层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样,到了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基本掌握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基本方法,能够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节奏。

从学习经历来看,现在的高一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尤其希望在课堂中主动表现自己,渴望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从学习层次、思维层次来看,现在的高一学生依旧处在一个感性到理性,有评价到抽象的转变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地理老师要以补充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为契机,通过设置大量高层次的问题来提升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以及外部圈层结构和特征。

2.学生能够指出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内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活动,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思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生(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书:(一)大气圈师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生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板书:(二)水圈师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生(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优质教案1.4地球的结构

优质教案1.4地球的结构

B表示纵波较③____ ④______________ 变化
b.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波速
名称深度
A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⑤________
传播速度⑥__
处(指大陆部分)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⑦________
(2)C以上为⑨______,C、D之间为⑩______,D以内
为⑪______(由E⑫______和F⑬______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
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
○21______的全部和○22________的上部。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创设情境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你认为合理吗?
提出问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什么样的?
自主探究从课本材料中找到相应图表及文字描述。

阅读教材25
至27页文字
材料
合作交流讨论其比较的可行性小组讨论总结反思合理。

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
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学生回答】略。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地球的结构优秀教案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地球的结构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4 地球地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地主要特点.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地组成及其特征.一、地球地内部圈层.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1.三层之间地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莫霍面和②古登堡面三个主要圈层.千17.地壳平均厚度约④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莫霍面以上地固体外壳海洋地壳平均厚.70千米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60~.千米度约为6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地壳和⑧地核之间地圈层⑩千米.合在一起叫做⑨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软流层以上征.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地主要发源地之一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古登堡面所包围地球体.4.地核:地核是地球地核心部分,即?熔融状态,一般液态或?.外核地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地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固态认为地球内核二、地球地外部圈层.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地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地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1.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地外部圈层?大气圈、?随着高度地增加,大气地密.近地面地大气密度?大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地气体层..度迅速下降按照它们存在地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3.水圈:由液态水、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2221.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生物是这个系统4大气圈和○水圈中地生物世界.○252324.中地主体和最活跃地因素探究点一地球地内部圈层【探究材料】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地艾雅法拉火山,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9时),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地点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125公里,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约800名居民紧急撤离.火山喷发释放出地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1.火山喷发地岩浆来自于地球地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地哪些内部圈层?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结构?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地信息.3.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地人们与轮船上地人地震动感觉一样吗?为什么?1 / 4仅供参考学习个人收集整理. .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地区别和联系4.人类已经利用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为什么还要花巨资进行钻探?是否可以5 完全脱离地震波?【探究归纳】. 岩浆来自上地幔中地软流层,它到达地表时,仅仅穿过了地壳1.2.如图所示:. 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地物质、钻探得到地岩芯、温泉等,来了解地球内部地信息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地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不一样.3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轮船上地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能通过.通过题图可以看出,岩石圈与地壳从厚度和范围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分析如4 下表:厚度范围联系地表至莫17千米地壳平均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而且还包霍面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千米~地表至70分)岩石圈千米100 软流层5.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地信息更真实可靠,目前还不能完全脱离地震波.【规律总结】图解地球内部圈层地划分及特点2 / 4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考例探究1】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地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2)在界面A~B地震波波速地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界面B以下地震波波速地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是________,H是________.(4)物质状态:D层________,H层________.答案(1)横波纵波莫霍面古登堡面(2)纵波和横波地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纵波突然变慢,横波则完全消失(3)地壳地幔地核(4)液态固态解析解本题时要注意把读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根据地震波中纵波地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地传播速度较慢地特点,确定E表示横波、F表示纵波.第(4)题,对D层物质状态地回答也可通过B 界面处纵波地传播速度突然变慢,横波完全消失,推测外核地物质接近液态或熔融状态.答题时应注意物质状态与物质组成地区别.如H层地物质状态为固态,不能回答为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地铁和镍.探究点二地球地外部圈层【探究材料】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同构成地球地圈层结构,有人提出: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地圈层.1.该图景观体现出地地球圈层地个数是()3 / 4仅供参考学习个人收集整理A.2个B.3个C.4个D.5个2.构成该景观地主体要素属于地圈层是()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地圈层地要素是()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4.该景观地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地,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地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地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地D.图中各圈层地内部物质运动地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探究归纳】1.C2.B3.C4.B图中显示地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瀑布属于水圈;生物圈属于最活跃地圈层;图中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规律总结】地球外部圈层地基本特征外部概念组成其他相互关系圈层地球自然气体和悬浮物,大由气体和悬浮物环境地重主要成分是氮和气组成地包围地球要组地复杂系部地表水、地下地球表层水体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水、大气水、生成地连续但不规圈物环运动之中相互渗透、则地圈层水等相互影响、生地球表层生物及占有大气圈地底相互联系生物及其生存环物部、水圈地全部其生存环境地总境圈称和岩石圈地上部【考例探究2】读下图,回答问题.)((1)②圈层地主体是D.海洋B.湖泊C.冰川A.河流) (2)①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地是( .③C.①D.④AB.②) ((3)③圈层中最活跃地因素是D.生物B.大气.水C.土壤A(3)D(1)D答案(2)B解析本题利用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简图,考查地球外部圈层地各自特点.由图可知①为岩石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这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有生命存在,成为最活跃地圈层;水圈通过水循环可以更新再生.4 / 4。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2.提出问题: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地球自转和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地球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思考。
3.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地授新知
1.地球圈层结构概述:教师详细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作业布置要求:
1.同学们要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作业要注重实际操作和思考过程,避免机械性记忆。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4.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但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仍相对陌生。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2.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解释板块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等。
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讲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结构,分析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4.知识拓展:介绍我国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南海海域的地质结构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地球圈层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5.家长参与作业:邀请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探讨家中所在地或家乡的地理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与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份家庭作业。

1.4地球的结构

1.4地球的结构

1.4地球的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重、难点】1、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2、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变化。

①界面:图中C为,D为。

②圈层:图中C、D之间为,C以上为。

D以内为 (由E 和F 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 (软流层以上)。

如下图2、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及其的总称,占有的底部、的全部和的上部。

二、合作探究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人们在陆地和海洋的感觉是一样的吗,同样的地震对陆地造成的灾害大还是对海洋造成的灾害大,请说明理由。

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三、巩固练习北京时间2009年9月2日15时55分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60千米,此次强震的震中在西爪哇省打横地区西南方142千米处的海域。

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4题。

3、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4、该地可能位于()A、116°E,40°NB、90°E,30°NC、南极点D、经度180°,纬度0°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大气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1.4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1.4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1课时内部圈层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并特点上区分横波与纵波;(2)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3)学生能够学会区别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探究,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及其作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的原因; (2)通过读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分析并由此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3)通过读图与列表对比,区分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三者特点。

(4)播放地震波的示意动画,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地球背部圈层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三、教学难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横波与纵波的区别;2.地壳、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对比法:通过列表对比横波与纵波,地壳、岩石圈与软流层;2.活动探究法:通过活动探究地震波的特点;3.讲授法:通过讲解与总结相关知识点,解答学生疑惑。

五、教学课时1个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1.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分几层?2.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削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好,通过这一节课就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学生讨论回答: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三层。

从生活切入,吸引学生兴趣。

过渡承接虽然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至今入地无门。

那我们要怎么得知地球的内部结构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夏天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将西瓜托在一只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靠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堂练习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题: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设计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选择题:针对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分析题:给出一些实际案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地球圈层结构,并提出解决措施。
3.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球圈层结构主题,进行拓展研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要求:不少于800字,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
4.结合GIS软件,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地球圈层结构数据,撰写一份分析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包括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和实际意义等。
5.阅读拓展材料,如科普书籍、学术论文等,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前沿动态,并撰写一篇读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等,并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明确观点,论述清晰,结合实际案例。
2.制作一份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思维导图,梳理各圈层的组成、特点、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创意。
c.拓展阅读:推荐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科普读物,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6)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现。
b.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c.拓展阅读反馈:了解学生阅读拓展材料的兴趣及收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课标导读]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和教学反思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和教学反思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和教学反思1.4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和教学反思[教学⽬标]:⼀、知识⽬标1、了解并写出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运⽤;2、掌握并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能⼒⽬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锻炼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等⾃学能⼒;2、通过读图等活动,提⾼读图制图能⼒和分析能⼒;3、通过归纳、总结、对⽐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

三、情感态度⽬标1、通过⽤⼀分为⼆的⽅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2、通过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物质组成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法设计]:1、依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通过采⽤多种教学⼿段,创设地球分层的情境,让学⽣在情境中对问题进⾏⾃主、合作探究,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师——⽣”的互动讨论,激发学⽣思维,寻求规律,建构新知识。

2、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的认知建⽴在已有的智⼒背景基础上,以利于学⽣⾃主探究活动的进⾏。

[教学⽅法]:讲授法、演⽰法为主,板书、谈话法等为辅[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尺⼦、⼩⿊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P纵波:速度快;固液⽓S横波:速度慢,只通过固体结论:介质速度2、不连续⾯:莫霍⾯古登堡⾯3、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圈⽔圈⽣物圈本节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第⼀章最后⼀节课,是对地球结构的深⼊探讨,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部分,内部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本节课重视学⽣独⽴和合作讨论的活动的开展,尊重学⽣的独⽴⾃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在教学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的地理知识理解能⼒。

1.4《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1.4《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1.4《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1.4《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教材分析新课程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节教材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核、地幔、地壳,地幔又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教材21页图1.25,根据地震波在地下转播速度的变化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强调一级不连续面的位置,特别是莫霍面的位置与地壳厚度厚薄。

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了解了地球圈层结构也就认识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四大圈层组成的,这为宏观把握必修一的内容体系和后续学习大气运动,地球上的水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课标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而地球的内部圈层看不见、摸不着,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又没有涉及到,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地球的分层,多作比喻加深学生对地球内部的理解。

外部圈层学生较易掌握,而且讲解也不易过深,只是作为后面各个单元的铺垫。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4、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内部与外部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重点1、理解地震波的分类和特性。

1.4 地球的结构 教学案

1.4 地球的结构 教学案

1.4 地球的结构教学案课型:新授课编号:004 时间:2014/10/12 主备人:张保华高一地理组第 4 周第 2 课时总第 8 课时备课组长:张风丽段长签字:【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和划分依据。

【学习重难点】1.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和划分依据。

【使用说明】1.自学教材第17页到第18页,找出本课中的重点和疑难点并将其标记出来。

2.本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

【学习时间】1课时【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是如何分类的?【答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答案】地震发生时,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的震动。

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

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

2.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如下表所示:【答案】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跟踪训练】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B.④和③传到②,波速突然下降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D.岩石圈和地幔[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③为横波,④为纵波,①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②为下地慢。

1-4 地球的结构 学案

1-4 地球的结构 学案

§1-4 地球的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和地壳的关系。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自主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A为,只能在中传播,波速较慢(1)分类B为,能在、中传播,波速较快(2)性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现象(3)地震时B会导致地面楼房;A会导致地面楼房。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不连续面:A和B在经过C 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____________时(距地表约千米),A完全消亡,B会____________。

(2)地壳:范围——地球表面以下、________以上的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厚度——平均厚度约___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

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________越高,地壳越厚。

分层——上层:,密度相对小些,不连续;下层:,密度相对大些,连续。

组成——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以、、、铁、钙、、、8种元素居多。

(3)地幔: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D___________之间的圈层。

分层——上层:,具有_____态特征,主要由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存在软流层;下层:,可能为固态,温度、压力、密度均增大。

(4)地核: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________面以下。

组成——由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______组成。

分层——E:,横波不能传播,表明物质呈液态或________状态;F:,一般认为呈________。

(5)岩石圈:________和上地幔顶部( 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1)含义:包裹地球的________。

(2)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____________。

教案—地球的结构

教案—地球的结构
学生读教材P25的图1—2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回答,然后听取老师点评和讲解。
(3)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时间:27—36分钟
(1)板书:
“4.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7有关地壳、地幔、地核的相关内容,7钟后请学生填写PPT上的填空题,老师查看同学答案并给予答案和分析。
②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③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PPT同时展示)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做相关练.4 地球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P25的阅读材料,结合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的变化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关系
阅读P27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听老师总结,在书上划出要点。
课后完成老师布置作业
板书提纲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
2.地球内部的圈层:
3.划分界面:
4.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教学后记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了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这颗行星的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倾听
二、新课展示
(1)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
球内部圈层
课时安排
1
三维目标
1.
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
2.
3.
4.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
1.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
2.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
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

第四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
生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
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师回答得很好。

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
板书:
(一)地壳
师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师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
师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
生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

生(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

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出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

(二)地幔
师(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
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
(4
生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投影:
“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

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
(2)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 ℃,压力约为15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4
板书:
(三)地核
师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
生(阅读总结)
板书:
(一)大气圈
师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生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
板书:
(二)水圈

生(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

板书:
(三)生物圈

生(合作讨论回答)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

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
课堂小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

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构,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四大圈层共同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1.
2.
(二)地幔:软流层
活动与探究
1.
2.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
1.
2.
3.还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