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养生大智慧

合集下载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

摘要:以古文献为依据,从日常饮食起居、心理和生理健康、体育休闲等方面对孔子的养生之道进行评析。孔子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崇尚健康的养生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孔子;养生;健康

中华民族的养生之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探讨,其各种养生理论、方法可在诸子理论中见到。《庄子》的“养生主”主张“静以养生”,顺其自然;《吕氏春秋》主张“动以养生”,来源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老子》的“善摄生者”的理论;等等。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立身之本,“中庸”为行为之则,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孔子在养生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他对养生方面颇有研究。他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健身养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孔子其人、儒学及养生

孔子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他不像道家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同于佛教那样寄予来世,他更主张对生命现象加以切实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主张对现有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珍惜和关怀。【1】孔子本人和儒学都对道家的“辟谷,练气,炼丹,服食,引导,房中术”等养生功并不推崇,更注重的是在“道德,心理修养,精神状态”上的修炼,强调“仁爱”,“中庸”,“有节”,通过合理的锻炼和生活方式来延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养生。

2.孔子的养生之法

2.1日常饮食起居习惯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

孔子养生之道之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食物,“脍”指切碎了的鱼或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多吃精心料理的食物,吃的肉切得越细碎越好。这是很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大大减弱,食物如果较粗、肉切不细煮不烂的话,便容易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症。

这句话还可以做另一种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享美食。经过精巧烹调、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是美食,它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开。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提倡家庭美食,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并非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要。

孔子养生之道之二:君子有三戒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

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要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过频;等到壮年,身体状况最为强健,精力充沛,脾气也大,要尽量避免与人争斗,免得伤及自身;

到了老年,体质逐渐虚弱,就要看淡名利,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在这方面,孔子确实言行一致,他特别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心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

孔子养生之道之三: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还很讲究吃相,他说:“食不语,寝不言”。就是指吃饭时不要说话,睡觉时也不要说话。孔子这样做,保证了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孔子对饮食卫生的论述,包含着深刻的中医饮食养生的道理。脾胃是人的身体之本,气血升华之源,不注意饮食卫生,病从口入,是引起各种身心疾病的原因之一。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修身养生学家。

首先,孔子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他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即食物变色了的不食,变味了的不食,不是刚刚烹饪的不能吃,鱼肉不新鲜也不能吃,不到进餐的时间不吃,进食要按时定量。孔子还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适量而不为乱,乱就是失去常态,乱则影响健康。这些要求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现代科学卫生“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十六字诀健康基石的基本原则。孔子的养生观是科学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被世人奉为修身养生的至高境界。人在生活和处事中做到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饥不饱,不卑不亢,不骄不馁,不狂喜不愠怒,不忧伤不耽乐,不仇富不安贫,不逞强不示弱,不争先不恐后,无太过无不及,不高腔不低调,不争长不论短,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就能达到心理平衡,胸襟开阔,祛病驱邪,益寿延年。此乃养生修身之大道。守中庸、致中和,阴阳调合,气血畅通,允执其中,平和中正,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怡乐雍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在学习中得到愉悦,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到快乐。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他又认为快乐不会无由来地获得,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所以他又说,“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置诸脑后的豁达心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在逆境中、困顿中仍保持乐观,甚为赞赏,说明孔子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乐天主义者。孔子乐天知命,修养有素。

孟子大丈夫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孟子大丈夫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一、孟子其人其书

现在人们经常把儒家学说称之谓“孔孟之道”,这是很有道理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之为“至圣先师”。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发扬者和开拓者,他对儒家学说的贡献仅次于孔子,后世尊之为“亚圣”。

著名哲学家劳思光说:“孔子代表中国儒学之创始阶段,孟子则代表儒学理论之初步完成。就儒学之方向讲,孔子思想对儒学有定向之作用;就理论体系讲,则孟子是建立较完整之儒学体系之哲人。故在先秦哲学家中,孟子有极为特殊之地位。中国文化精神以儒学为主流,而孟子之理论则为此一思想主流之重要基据。”(《新编中国哲学史》卷一,页117,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孟子比孔子晚生百余年,正处在战国时代。孔子时代周代的制度已崩溃,所谓“礼崩乐坏”即是。战国时,天下大乱。这个时代诸侯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战国七雄”之间互相攻打,战争不断。国君们任用的都是些尚功利、善打仗或者喜欢纵横捭阖的人,如商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当时的知识分子即所谓“策士”,都想投机取巧,在某一诸侯国受到重用,升官发财。思想领域是“百家争鸣”,与政治上的混乱局面差不多。所谓诸子百家,就形成于此时。此时,杨朱、墨翟之言尤其流行。孔子的仁义学说处在绝续之交,处在危机之中。此时孟子有一种危机感,于是,挺身而出,以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与当时的其他学派展开辩论。

孟子口才很厉害,当时有“好辩”之名。晚年见道不行,退而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作《孟子》一书。孟子的文章如大江滔滔,如泰山严严,“宏肆博辫”,用现在的话说,非常“有大气”。既是伟大的哲学作品,也是伟大的散文作品。一个知识分子不读孟子,可谓遗憾无穷!

听孔子的话身体倍棒用饭倍香

听孔子的话身体倍棒用饭倍香

听孔子的话身体倍棒用饭倍香孔子一生流离失所,周游各国达14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无定点,常常挨饿,可谓历尽磨难,却能得享73岁高龄,在那时的生活条件下绝对算是寿星了。从《论语》看孔子的“食经”,孔子独特的养生之道,你也可以借鉴噢!

日食三姜

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经:孔子这句话强调生姜的保健功效,一年四季天天都应该吃姜。听说孔子就有天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

现代养生:姜是黄色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有土性,在五行当中,土主脾胃。生姜性味辛温,散寒发汗、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已为人们所熟知,如喝生姜红糖水治伤风,是民间行之有效的方式,生姜除被用于医治呕吐和伤风外,还被用于医治肠炎、痢疾等。由于姜是极好的保健食物,所以民间有“早上3片姜,胜过喝参汤”及“十月生姜小人参”之说。

“上床萝卜下床姜”,姜适合早上、中午吃,晚上不宜吃,因为姜有升发之性,晚上体内阳气应当入内,晚上吃姜会令人耗气。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其实冬季也可以吃姜,不单单是因为它新鲜,而且吃姜更符合秋冬祛寒邪、养阳气的规律。比如有些人到了冬季就容易手脚发冷,怎么捂都难热乎,若是这些人是因为寒邪湿邪致使经脉堵塞,使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那么他们适量多吃点姜,就可改善这个问题。

少吃肉食

子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孔子经:席上肉类食物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明确地告知

咱们主辅食物要合理搭配。只有主辅食物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物中的营养成份,令人取得合理的养分,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现代养生:现代医学研究以为,常常饱食(尤其是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消化液供不该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量地集中在胃肠,致使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会产生缺血现象,令人感到困倦,无益于身心健康。

孔子养生之张弛有度

孔子养生之张弛有度

孔子养生之张弛有度,现代人养“智慧”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但他的养生之道同样值得称道,直到今天仍不失其价值。孔子的养生之道,可以给我们很多现代启示。

孔子的养生之道梳理、归纳起来可以粗略地列为养生法“九条”。“确立理念,珍爱生命”、“重视饮食,注意调养”、“重视起居,动静适宜”、“心灵健康,不忘调适”、“亲近自然,乐山乐水”、“爱好学习,终身学习”、“慎对疾病,不乱吃药”、“学点医道,懂些病理”、“中庸中和,不过不及”。

孔子非常重视生活、工作的节奏,他揭示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养生的一大智慧,更是一种明智的管理、协调原则。

据《礼记.杂记下》记载,有一次孔子观看蜡时曰:“赐也乐乎?”子贡答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白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的意思就是:民众终年勤苦劳累,才获有这一天国君赐给的饮酒作乐的恩泽,不是你能懂其中的道理的!只是紧张而不能松弛,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意这样做的;既有紧张又有松弛,才是文武武王的办法。

张是拉紧弓弦,弛是放松弓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原来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方略,后来也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互相补充、相互交替,也指生活、工作的节奏要劳逸结合。

但是,在我们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都不懂得“一张一弛”的道理。尤其是在城市中为生计奔波的人们,就像一个个被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必须时刻不停地运转才能正确地形式在生活的轨道上。面对生存的压力,不是他们不想停下,而是他们根本就不能停下,直到最后,自己再也停不下来了。其实,那是我们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养生思想

由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对其进行了阐发的儒家养生之道是具有独特生命观的养生学说。

特点:1)科学价值巨大

2)现实效益好

主要思想基础:

1.(对自己而言)要注意修身养性,搞好精神养生才可以延年益寿,强化生命。

基础

2.(对他人而言)益者三乐:1)礼乐:遵循礼乐的节律标准为乐。

2)乐道人之善:多赞美他人,多学习、表扬他人的长处。

3)乐多贤友:广交贤良、仁德的朋友,可以培养人的人性心理与精神文明。

孔子提出的三种养生方法:

1.培育“仁和”之心养生法。安贫乐道、在自然中陶养、以学习养生、尽量使生活充实。

2.科学饮食卫生习惯,以饮食养生。

3.讲究保养之术。要从生活的细枝末节来保养自己的身体。

由孔子的养生思想引发出来的诸多养生民俗事项:

1.道德养生。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建立“存心养性”和“养气学说”。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饮食起居养生。继承孔子的起居饮食养生学说。西汉董仲舒就曾经说道:“寒暖无失适,饥饱无失平。”认为应以季节为依据调节起居衣着,饮食上要有规律性。北齐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也教训他的子孙们说:“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喧。禁忌食饮,将饵药物。”告戒他们若想“爱养神明”,必须注意生活起居饮食的节律,只有这样,才能“遂其所禀,不为夭折。”朱熹在

介绍自己的养生经验时指出:“毋求饱,毋贪食,食必以时,毋耻恶食。”一切都随遇而安,动时有节。宁俭勿奢。

3.生活习惯养生。孔子认为保养之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养生理念:

1.修身养性——仁德、孝道(自己)

孔子的饮食养生观

孔子的饮食养生观

孔子的饮食养生观

孔子的饮食养生观强调了饮食健康和餐桌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食不当,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清醒。

孔子主张饮食应该清淡,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重饮食的荤素搭配和营养均衡。他认为,吃得健康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够提高思考和工作的效率。

此外,孔子还非常注重餐桌礼仪,他强调饮食应该有节制,不应该贪吃或浪费食物。他还教育人们要注重餐桌上的谈话和交流,让饭局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孔子的饮食养生观可以说是一种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

- 1 -

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

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

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

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

来源:中国网作者:纪连海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里的“七十三”,实际上说的就是孔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这里的“八十四”,实际上说的就是孟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

孔子还真的挺会保养的,在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居然能活到七十三岁高龄!

那么,孔子在养生方面的大智慧。孔老夫子到底是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的呢?他有什么保养秘诀呢?他是如何吃饭的呢?在吃饭这个最为普通的问题上,孔子有着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主张呢?

“食脍讲精细”

在饮食方面,孔子的第一个主张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谓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际上就是说,粮食舂得越精细越好,鱼肉等切得越细越好。

在孔子看来,只要条件许可,为什么不能吃得更有营养、更考究、更舒服一点儿呢?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化、审美化艺术化一点呢?

但这一切,还都要我们自己把握好才行。如果在任何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瞎讲究,那就一定会落得个物极必反的下场!正如孔子在他的《论语·里仁》里面所说的那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读书明理之人,如果总是以自己的衣服和饮食的低劣而感到可耻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值得与他有什么交往了。

“饮食无求饱”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是孔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一些做饭做菜方面的要求,那么吃多少合适呢?在孔子看来,吃饭吃菜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食无求饱”!

在孔子看来,“食无求饱”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理由:

第一、“饱暖思淫欲”是人性的最大弱点。孔子看透了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在吃饱喝足、穿得又软又暖后,往往就会变化,产生淫欲之心。正如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所说的那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所以,在孔子看来,要从根本上杜绝“饱暖思淫欲”情况的出现,必须做到“食无求饱”。

古人清心养生法

古人清心养生法

古人清心养生法

作者:施善葆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09期

非礼勿为法: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清心法”主要表现为“克己复礼”和“非礼勿为”,认为“礼”是修心立身、治国安邦的规范。从儒家养生的角度看,心有礼则为“正”,意有礼则为“诚”;身有礼方为“立”,人有礼方为“仁”,“正、诚、立、仁”正是人心身健康的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于非礼杂念往往通过扰眼、耳、鼻、舌而乱其心,故而必须清心。同时,“克己”,还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说,自己心中不欲求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因为清己心不能以浊人心为代价。其次是“复礼”,以礼之规范和仁之要求来诚意正心修身,因为“礼”对人性有导化、矫饰和社会净化之作用,无论心神意志和言行举止,还是衣冠服饰的声乐颜色等,都要合“礼”。“礼”是治国法则,也是儒家养生法则。

闭目养神法:《遵生八笺》说:“眼者身之镜……视多则镜昏……心之神,发于目,久视则伤心。”祖国医学认为:“神归于目而役于心。”故而目不清则心不宁神不静。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正视而不乱,闭目以静神。

抑耳净心法:养生书中说:“声色动荡于中,情爱素缠,心有余,动有著,昼想夜梦。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因此,净心还需制耳,这就要求“耳无妄听”“耳乐避声”“耳不贪听淫声”;或者“正耳净心”“俭听养虚”。抑耳不仅可以净心养神,还可以保精益肾。

用神专一法:静以养神,并非绝对地静神不用;若静神不用,心神必然衰退;只有在用神之中,心神才能生机勃勃。因为神专则志定神凝,心境安定。专心地致力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倾心于一项事业,达到志定神凝的境界,既可得事业成功,又可获心明神健。

儒家养生之道

儒家养生之道

儒家的养生之道

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它是人类在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通过逐渐认识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而掌握的一些自身保健的方法。生命包括两个方面:身与心。养身需要科学、养心需要信仰。养身与养心是人生的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儒家的养生哲学在养生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千年来中国的养生文化。

在儒家养生哲学中,养生不仅要养身,更要养心。养心可以归纳出最重要的三条:知道、寡欲、行义。富贵人家如果不懂“道”,有了充足的生活资料,乱用滥用,就会以养伤身,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知道”是养身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正是儒家人生修养、功成业就的纲领。这里的“正心”就是指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就是要清心寡欲。人都有欲望,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就会失去本心。进而陷入灾难的深渊。人们情绪过激会伤害脏腑,脏腑出了毛病,就会导致各种病症,影响健康。一个人若能做到无欲无求,不贪求名利、富贵,内心自然就会淡泊,这样就能清静气和、无忧无怨,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了。

义,就是适宜、合理的意思。关于个人,实际上就是如果做了合理的事,自己心中认可的事,以后无论被误解,受迫害,遭冤屈,都问心无愧,无怨无悔。一生坦然自若,活得自在。如果做了不合理的事,勉强做了违心的事,一辈子心虚,不敢面对,怕人提起,或者被揭发,受处治、遭惩罚,后悔莫及。儒家的说法是:“仁者寿”、“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对

于养身比财利都更重要。实际上是说,人的精神需要超过物质需要。儒家养生所说的行义,也就是宗教家所说的行善。做好事,可以养心,养心有益于养身。总之,行义,行善,有益于健康,这比任何补药都更好。

揭秘:孔子的长寿秘诀

揭秘:孔子的长寿秘诀

揭秘:孔子的长寿秘诀

假期在家看《论语》,发现孔子实在是一个妙人。

以前咱们提到孔子,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几个威严的大字。孔子的形象是高高在上的,有点刻板、有点迂腐,也有点过时。

不过《论语》里呈现的孔子,却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且充满生活情调的人,观之可亲。

周润发主演《孔子》剧照

举几个例子哈:

首先,孔子多才多艺。

孔子才不是什么书呆子,他学五经、习六艺,文学、历史、礼仪、艺术、占卜等都很精通,搁在今天就是文综理综艺考通关达人。

另外他还会射箭、驾车,堪称“文武全才”、”多面小能手“。

其次,孔子是个文艺男:

他跟音乐老师师襄学琴。老师教了一首曲子,他练得十分入迷,根本停不下来。连老师都问他,你已经熟悉了曲调,懂得了内在规律,为啥还练呢?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

变了人样。孔了说:“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卧槽,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厉不厉害?

第三,孔子也爱美女:

孔子去见大美人南子,回来后,学生子路非常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南子名声不大好,孔子不是老教人守礼嘛?怎么自己管不住自己了呢?

孔子急得对子路赌咒发誓:我是不是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老天谴责我吧,让老天谴责我吧!

原文是: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

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大家品品,是不是有点羞恼的意思?

电影中孔子见南子画面

另外,孔子还是个段子手。

孟子的养生观与现代健康养生

孟子的养生观与现代健康养生

孟子的养生观与现代健康养生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被尊称为“孟子”,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的研究中,我对孟子的养生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将其与现代健康养生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孟子的养生观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人的身心健康与修养

的关系。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务在养心”这一观点,认

为养生的关键在于修养心性。他认为,人的心性是最重要的,只有心性得到修养,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孟子提出了“四端”的概念,即“恭、察、清、静”。他认为,通过培养这四端的

品质,可以达到心性修养的目的。其中,“恭”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察”是指

对自己内心的观察和反省,“清”是指心境的纯净和清澈,“静”是指心灵的宁静和安定。这四端的培养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杂念和浮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与现代健康养生相比,孟子的养生观有其独特之处。现代健康养生强调科学的

方法和技巧,注重饮食、运动和医疗等方面的调节,而孟子的养生观更注重心性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他认为,只有心性得到修养,人的身体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这与现代健康养生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有所不同,但也有其可取之处。

孟子的养生观与现代健康养生相辅相成。现代人常常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生活

快节奏等问题,容易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而孟子的养生观提醒我们,通过修养心性,培养良好的品质和态度,可以调节和平衡身心的关系,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同时,现代健康养生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践孟子的养生观,通过科学的饮食、运动和医疗等手段,促进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儒家的养生思想

儒家的养生思想

儒家的养生思想

⏹儒家养生是一种“以心为本”的养生体系。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

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而且还为了“寿”和“道”。儒家着重强调的是心性的道德主体作用,是以人为形、气与心一体的三相之有机体。

心乃意识层,形、气为非意识层。儒家养生是为了训练道德实践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养生思想形成。孔子提出了“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主张。

⏹孟子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说和“天人之学”的养生主张,构建了“天人合一”的思

想体系。他沿着“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路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孟子•尽心上》总结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俊之,所以立命也”,教育人们存心养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

⏹荀子则在其养生思想中提出“动静合节”的观点。“养者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

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易经》健康养生大智慧:养正则吉←中华养生智慧←智慧身心健康网

《易经》健康养生大智慧:养正则吉←中华养生智慧←智慧身心健康网

《易经》健康养生大智慧:养正则吉←中华养生智慧←智慧身

心健康网

我国现已发现的古籍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大概《易经》算是比较早的了。《易经》第廿七卦就叫“颐卦”。颐,就是颐养。我们现在常说颐养天年,就是通过养生活到应该活到的岁数。颐卦的卦象是“艮上雷下”。艮代表山,山象征稳定静止;雷是自然现象,经常突然在空中炸响,所以象征激荡起动。

《易经》健康养生大智慧:养正则吉

上面静,下面动,又象征人吃东西时的嘴,上颚不动,下颚上下活动。有个成语叫大快朵颐,就是从《易经·颐卦》演绎来的。在这卦的“初九”爻里说:“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舍弃你神龟般的

聪明,看我鼓动腮帮子进食,必然导致凶险。这里不仅讲了养生的一般规律,也讲了养生与饮食的关系。

在《易经》“彖传”里进一步解释说:“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养正则吉”这句话对于中国历代养生家影响很大。养生的“正”是指什么?怎样才算“正”?各家却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

其实,只要结合本卦上下文和《易经》的其他“大过卦”、“小过卦”以及“益损卦”等,不难推断出作者的原意思想。“正”,就是一种阴阳平衡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体现,这里静止的山和震动的雷达到了阴阳和谐,所以就吉。《易经》认为“正”就是卦象中“爻”的阴阳性质与所处的位置的阴阳相符。就是说事物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则为“中正”。

孔子对于什么是“正”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宥坐之器”又叫“欹器”,古代一种倾斜的盛水的器皿。欹器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当水注满欹器时,欹器会倾覆;只有水至欹器一半时,欹器是正的。

儒道释养生之道

儒道释养生之道

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以修道而养寿也。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其养生之道具体的操作方法却步步紧扣生命密码,故简便易学、易炼、易记。其效果真实而神奇、既立竿见影,又显著巩固。因此,古今中外无数修学中国道家养生学者的实践表明:学习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道,可确保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学得一套上乘养生方法,从而掌握生命密码基本规律,为身心健康长寿、事业成功铺平道路,并能确定一个正确而科学的人生目标而乐天知命地为之奋斗、精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养生大智慧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里的“七十三”,实际上说的就是孔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这里的“八十四”,实际上说的就是孟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

孔子还真的挺会保养的,在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居然能活到七十三岁高龄!

那么,《话说孔子》要探讨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在养生方面的大智慧。孔老夫子到底是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的呢?他有什么保养秘诀呢?他是如何吃饭的呢?在吃饭

这个最为普通的问题上,孔子有着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主张呢?

“食脍讲精细”

在饮食方面,孔子的第一个主张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谓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际上就是说,粮食舂得越精细越好,鱼肉等切得越细越好。

在孔子看来,只要条件许可,为什么不能吃得更有营养、更考究、更舒服一点儿呢?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化、审美化艺术化一点呢?

但这一切,还都要我们自己把握好才行。如果在任何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瞎讲究,那就一定会落得个物极必反的下场!正如孔子在他的《论语·里仁》里面所说的那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读书明理之人,如果总是以自己的衣服和饮食的低劣而感到可耻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值得与他有什么交往了。

“饮食无求饱”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是孔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一些做饭做菜方面的要求,那么吃多少合适呢?在孔子看来,吃饭吃菜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食无求饱”!

在孔子看来,“食无求饱”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理由:

第一、“饱暖思淫欲”是人性的最大弱点。孔子看透了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在吃饱喝足、穿得又软又暖后,往往就会变化,产生淫欲之心。正如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所说的那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所以,在孔

子看来,要从根本上杜绝“饱暖思淫欲”情况的出现,必须做到“食无求饱”。

第二、人活着应该有比吃穿更高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人活着要吃饭是对的,但人不是为了吃饭才活着的。正如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所说的那样,“君子谋道不谋食。”,也正如孔子在《论语·学而篇》所说的那样,“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既然我们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追求吃饱穿暖,当然就会要求我们向着生活的更高目标前进。

饥饿之下的意志力

孔子不仅是这么说的,还是严格这么做的。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礼记·杂记篇》中就记载了这么一次例外。

有一次,孔老夫子在一个名叫少施氏的人家里吃饭。当孔子在吃饭前要祭祀神灵时,主人少施氏就站起来说,“粗菜淡饭不值得您一祭”;当孔子刚要吃饭时,少施氏又站起来说,“粗菜淡饭不敢用来损伤您的胃口”。虽然,少施氏家的饭菜水平非常一般,但因为他的彬彬有礼深深地感动了孔子,最后致使孔子吃多了。

当然,这种吃多了的情况,在孔子的一生中,是非常少见的。

吃多了的情况固然少见,没饭吃的情况却不少。有一次,孔子准备应楚昭王之邀,前往楚国做官,在去往楚国的路上,

要经过陈国和蔡国。陈国和蔡国的官员们认为,学问深厚的孔子前往楚国做官,对于陈国和蔡国是个非常严重的威胁。于是陈、蔡两国就派出了大批士兵,前往孔子去往楚国的路上拦截。结果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被围困了七日七夜,进退不得。

靠吃野菜为生的孔子在困境中做了如下三件事情:

第一、愈加慷慨激昂地在讲授学问;

第二、愈加慷慨激昂地弹琴唱歌;

第三、饿着肚子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您瞧,这就是我们的孔老夫子。

从孔子对于饮食的态度,我们能有什么感悟呢?

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

孔老夫子有没有什么不吃的东西呢?在什么情况下,不吃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不吃这些东西呢?《论语·乡党篇》记载了孔子提到的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我觉得,时至今日,这十二条规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都值得包括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在内的所有人的借鉴。

第一、“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第二、“色恶,不食。”第三、“臭恶,不食。”第四、“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第五、“沽酒市脯,不食。”第六、“失饪,不食。”第七、“不时,不食。”第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第九、“不撤姜食,不多食。”

第十、“不得其酱,不食。”第十一、“割不正,不食。”第十二、“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提到的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里面,都包含了哪些应为包括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在内的所有人借鉴的养生智

慧呢?我觉得,主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不吃不新鲜的食物

主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一条“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饐”、“餲”两字的意思都是指我们所吃的粮食已经超过了它应有的保质期和保存期后,不新鲜甚至变质腐烂了,因此就不能吃啦。再说这个“馁”。孔子那个时代,把鱼的腐烂称为“馁”,把肉的腐烂称为“败”,大鱼大肉腐烂了,当然也不能吃啦。

我们再看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二条“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变得不那么好看了,在孔子看来,这就不能吃了。为什么呢?在孔子看来,颜色的变化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则是:很有可能变了色的食物已经从内部开始腐烂变质了。因此,要是吃了这样的食物,那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条“臭恶,不食。”这第三条比前面说过的第二条还要厉害些。食物的气味已经变得恶臭不堪了,这当然是食物变质的非常明显的表现。这样的食物,当然就不能吃了。

第四条“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也与食物的腐烂变质有关。在那个时代,任何祭祀典礼都要用到“三牲”。所谓“三牲”,其实就是猪肉、牛肉和羊肉。而这祭祀典礼用到的“三牲”,一定要在祭坛上放置到第二天才可以被拿下来。此时,孔子的建议是,迅速地把这些祭祀用肉吃掉——千万不要等到第三天。

二不吃没有把握的食物

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五条和第六条。

先看第五条:“沽酒市脯,不食。”“沽酒市脯”,指的是从街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肉。在孔子看来,从街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肉是不能吃的。为什么呢?从街市上买来的任何东西都是不能让人完全放心的——这就是我们

通常所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这街市上买来的酒肉,谁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啊?

再看第六条:“失饪,不食。”“失饪”指的是烹饪的火候不足或者过头了——也就是说,这食物没有熟、夹生、熟过头了,在孔老夫子看来,就都不能吃了。

三不吃不应时的食物

“圣之时者也”,是亚圣孟子对于孔子饮食规矩的称赞。意思就是说,吃任何食物,都要注意节气时令和具体时间。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七条“不时,不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