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人物特点概括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专题07 题型突破篇之文言文概括分析题-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07  题型突破篇之文言文概括分析题-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自己不愿意的事。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 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 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 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 害,朝政因此恢复。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比对关键词语
1 专项对点练
曲解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
命题 文意 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设误 归纳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
不全 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 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 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 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 广平太守。
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
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 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 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 的品质,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 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第五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人物篇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第五部分 古诗文阅读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人物篇

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
分析对象:陈元方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 人物篇
返回目录
第二步: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诚,信相”委的而理去念。” 元“方礼曰”:的“重君要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维友护人了惭父,亲下和车自引己之的。尊元严方入门不顾。 据理抗辩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 人物篇
返回目录
【针对训练】 (2023台州卷)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 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 ,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
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 人物篇
Hale Waihona Puke 返回目录教材文言文考点讲解 人物篇
返回目录
【乙】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
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
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
南参军。时实禄山宪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
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土。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
需将内容初步分层 ,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
看具体讲了几件事。
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
只记述了一件事
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出事件发 展脉络
注意抓住抒情句、议论句、总结概括句等
题干已给情节 或范围提示

文言文之分析与概括

文言文之分析与概括

文言文复习之分析与概括一、巧用概括分析题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特点: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二、巧解概括分析题——比对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三、重温试题细化方法——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找出选项错误之处。

(一)1、2012全国卷选项A.萧燧suì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主持考试)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2、2016年高考模拟卷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

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原文: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

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3、2017年高考模拟卷选项D:胡灐屡任要职。

他在将近六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子太傅、太保等官职。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多方位概括,力求立体丰满。

3.探寻事件原因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4.概括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

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在论说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5.分析评价内容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高考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人物传记类

高考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人物传记类
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
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 “社仓法”的弊端。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分)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
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 的习俗。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3分)
【考纲解读】 “分析综合”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考点目标
1.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 2.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复习重点难点 1.分析综合能力。 2.基本的阅读和解题技巧。
人物传记文体特点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所选材 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 的内容。
以海运代叙漕述运或。 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
D.陶澍除主了要有是很顺强序的办的事颠能倒力、外无,中还生善于有发等现。人才,
善于利用人才。
【解析】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 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 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4分)
言文,完成1——4题。
(一)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二)调动官职的词语
注意特殊句式。
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
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 第5讲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 第5讲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2.概括事物(事件)特点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 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 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 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 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 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 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 采用的表述方式。
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 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 法找到原因。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 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③据果 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 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④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 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 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抵触,政务就没有难办的了。”知州同意他的意见,说:“好 的。”到任之后,他态度严正庄重,不与外界往来,保持缄默,那 些挑衅闹事的人无法揣测他的底细。他只是秘密地查清了那些奸邪 暴横的坏人,搜捕了几批,上报州府将他们驱逐到别处。从此全县 境内平安无事,他因政绩优异而闻名。
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 说:“奴仆的罪责应当惩处,然而教唆者是他的主人。”下令一并 抓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 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 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但本人却是个低贱的奴仆。”剥 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 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抓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 治罪。从此豪门大族,对石公低头蹑足,认为石公真是神人。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题(12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题(12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题(12题)【命题趋势】1、命题特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2、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3、试题特点:(1)各选项的表述,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

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满分技巧】解题方法与技巧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1、依据结构思路,浏览全文。

2、借题读文。

即借助选项来解读文章。

3、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

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

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

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十:精准概括文意(学生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十:精准概括文意(学生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十:精准概括文意·学生版复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专项突破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典型例题一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2.(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2021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及翻译题讲解附专题精练

2021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及翻译题讲解附专题精练

2021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及翻译题讲解附专题精练一、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

(一)比对角度1.比对时间、地点2.比对人物3.比对关键词语4.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5.比对关系二、文言文翻译题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句句通顺。

2.翻译找准“四大”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句意3.注意译准“4种特殊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多义词4.注意译准“5类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固定句5.熟悉“4类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6.熟悉“7类被动句”: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语或:见+谓语+于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为……所”“为所”句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①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7.熟悉“9类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奈何?奈……何?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何所……?所……的是什么?如……何?对(把)……怎么办(样)?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与……相比,谁更……?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哉(也)?怎么能……呢?何……为?为什么要……呢?何必……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庸……乎?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不亦……乎?这不是……吗?……非……欤?……不是……吗?顾……哉?难道……吗?岂独……耶(乎、哉)?难道……吗?(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一何何等,多么直……耳只是……罢了(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乃……乎(与)?恐怕……吧?只怕……吧?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其……欤!岂不是……么!……庶几……与(欤)?……或许……吧?(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邪(耶)?其……邪(耶)?是……呢,还是……呢?(6)表示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比及等到……的时候(7)表示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自非如果不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8.表示转折关系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虽然虽然这样,(但);即使如此(9)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乃怎么这样既……又……又……又……且夫再说,而且是故所以,因此是以所以,因此,因而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未尝从来没有,不曾何者、何则为什么呢?谓之称他(它)是,说他(它)是;称为,叫作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以故,以……故所以,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把……作(为)……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之谓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附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对应选项:傅珪守正
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 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 ,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 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 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 ,他仍坚持离职。
比对分析:从曲解
文意设误。“矫旨” 是理解句意的关键, 矫旨是“假传圣旨” 让二人辞官退休。
角度五:比对因果关系---避免颠倒因果
原文:(董俊 )为政宽明,见 人善治田庐,必 曲加褒奖,有惰 者,则怒罚之。 故所部完实,民 惟恐其去也。
对比分析:根据原文 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 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 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 仅仅是大臣的原因。
角度四:比对关键词语——避免 曲解文意
原文:(2016全国3卷)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
当大事,毅然执持,人 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 去……极陈时弊十事, 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 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 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 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 交章请留,不听。
对应选项:孙长卿
断案如神。在他担任 和州知州时,有人上 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 弟,孙长卿察觉他所 讲的不合情理,询问 了他两个问题,就断 定是他杀了弟弟。经 审问,此人认了罪。
比对分析:地点有
误。审理案件是在担 任和州知州时,非任 “河南府通判时。
角度三: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避免无中生有或以偏概全
高考复习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全国卷12题)
学习目标
了解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 掌握答题方法。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考试内 容”部分有关文言文阅读“分析综 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 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 文中作者杨 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 至孝之名,但直到李 台州去世之后,才写 作此文,并在士大夫 中传颂其事迹。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分析人物形象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分析人物形象
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③政府,尚不需此,汝可 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有赀郎④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 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 众前言之。”其人嗫嚅而退。)(薨⑤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⑥,去舆 盖⑦然后入。)上归告近臣曰:“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 ;
“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体现了他的

中考真题练习
(2015天津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袁黄公力行节俭,与缙坤相约:每会荤素五品,不许宰牲。
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
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
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
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
(2)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这一句写出了宋濂小时候嗜学、勤学、苦学的品质。
(3)分析文中对人物评价 的句子。
中考真题举例: (2022天津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刘文正公①当乾隆中久居相位,颇为上所倚任。(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②,
解题步骤总结:
1.看准问题,通读全文,画出表现人物言行或者对人物评价的
关键句;
2.借助注释,弄懂关键句的意思;
3.根据意思,把关键句按分值分点归类,例如分值3分,归为

古文之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与专练

古文之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与专练

2025届中考古文之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与专练考点:1. 《曾国藩家书》——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孟子 ·尽心上》——孟子的思想主张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节选)》——比较在逆境时自我排遣的方式:方法性内容概括4.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画线句子营造的氛围与描写内容5.张岱《湖心亭看雪》与沈复《浮生六记》——人物性格6.《元史·许衡传》——方法性内容概括【考点研究】一、主观概括评价题的命题角度序号类型1 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2 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3 探寻事件原因(一)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考点解读作答要求概括答案来源原文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例解题关键确定区域——划分层次答题重点对事的表述①必须是“事”的表述,所谓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

记叙类散文,可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②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

(二)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考点解读作答要求概括答案来源原文筛选概括解题关键审明题意——分辨事件——辨明情感答题重点据事求理①吃透要求,全面概括。

②积累用词,抠文提炼。

③多点概括,避免重合。

考点解读作答要求简要说明答案来源原文概括理解分析解题关键厘清因果答题重点据文究因①理清角度,概括原因。

②分清层次,准确转译。

③因果验证,调整表述。

二、文意理解(一)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

【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二) 鉴赏分析类。

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主观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主观题
1.治民以宽,减轻刑罚,减少赋税。 2.加强城防,修筑城墙,深挖壕沟。
点拨关键
• 作答要求:概括 • 答案来源:原文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例 • 解题关键:确定区域——划分层次 • 答题重点:对事的表述 (1)必须是“事”的表述,所谓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 过、结果等要素。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记叙类散文,可采用 “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2)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
1.要以诚信为本2.青唐首领没有违犯王法3.战祸从此再起。
试题分析
永州市第一次联考:
考查范围
• 14.赵瞻为什么反对讨伐青唐首领?请简要说明。
(3分)
考查角度
作答要求
分值
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概括题的命题角度
•1.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2.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探寻事件原因
1.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壬 寅,晋岢岚州知州。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大夫省 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 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 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 守。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争 画像祀之。 • 根据该段,概括冯友治理岢岚州采取的措施,不超过 30个字。
文言文分析概括主观题
考题回顾 •高二联考14.文章多处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崔挺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 试从文中举两例,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1.治理才能:2.教化之功3.深受百姓爱戴
•周考一5.秋试举行时,范杲为什么没有参加考试?请简要说明。
有人上书陈奏有功勋的世家不应与贫寒读书人争科举,范杲出身于功勋世 家,因此他没有应试

文言文简答题四大题型

文言文简答题四大题型

文言文简答题四大题型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

少有大志,才力过人。

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

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

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

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

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

”虏疑有伏兵,遂引去。

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

”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

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

健既溃散,皇考即据之。

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屯下桃城,立柴营。

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

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

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攻逼皇考。

相拒四十余日。

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

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

贼不能当,乃焚营退。

梁州平。

诏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

”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

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

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①考:特指已故的父亲。

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

③氐:当时的少数民族。

1.内容概括题萧承之作为战将,军功显著。

文中是通过哪些事表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答:答案:①元嘉七年,率数百人击退胡人进攻,保全了济南城。

②在梁州刺史弃城逃走的情况下,萧承之率军多次战胜氐族军队,平定了梁州。

【解题关键】确定区域——划分层次。

答题重点:对事的表述(1)必须是“事”的表述,所谓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

记叙类散文,可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2)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3:“概括人物特点”题的变式问关键词:几个方 面、原因、印象、意图、情感态度等。
特别注意:此类题目,答案除考虑与人物自身相关的要 点外,还有其它情况,须具体文本具体看待,不在今天 讨论范围。
变式问法
2.(《朱鼎鼐墓志铭》)结合第三、四段文字,概括作者所表达的对朱鼎 鼐的情感。 答案:①对朱鼎鼐高尚德行和治政能力的赞赏;②对其受牵连失官的同情 和激愤;③对其英年早逝的悲痛
2 :
,正直不阿、宽厚仁爱(体恤百姓),公正廉洁,明察秋毫,
常 治政有方,慷慨好义,淡泊名利,仕途不顺。 规







堂 1.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点。
交 流 答案:举止优雅,好学上进,能屈能伸,治学精深,为人纯孝
2 :
,正直不阿、宽厚仁爱(体恤百姓),公正廉洁,明察秋毫,
常 治政有方,慷慨好义,淡泊名利,仕途不顺。 规
小结2:概括人物特点常规命题不同关键词的内涵与答题指向
形象:外在(家世背景、气度风韵);内在(性格、思想、精神、 品质、境遇) 精神特质 / 品行:人格、操守、人品、德行,指人的价值观方面的 特点 为人 / 交友:做人和跟人交往的态度,如孝顺友爱、慷慨仁义等;交友 特指与朋友交往中的行为特点。 治学:侧重研究学问方面,包括读书、学习、研究过程、研究成果 等的特点 为文:侧重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 为官:在官任期内与治政相关的行为特点,有典型的身份特征,其 它如“为臣”“为父”等与此相似。







堂 1.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点。
交 流 答案:举止优雅,好学上进,能屈能伸,治学精深,为人纯孝
2 :
,正直不阿、宽厚仁爱(体恤百姓),公正廉洁,明察秋毫,
常 治政有方,慷慨好义,淡泊名利,仕途不顺。 规


பைடு நூலகம்





堂 1.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点。
交 流 答案:举止优雅,好学上进,能屈能伸,治学精深,为人纯孝
典题回顾 (一)
“概括人物特点”常见题例 1.(2019苏锡常调研一)请简要概括邵潜的形象特点。 答案:率性急躁,不治生计,才华出众,孤独贫困。 2(朱彝尊《王冕传》)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 答案 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风;③狷狂不羁;④安贫乐道;⑤孝顺母亲。 3.(2018—2019学年度泰州高三期末考试)作者写此文是“拟述先德”,文中②③两 段写了太夫人哪些品行?试分点概括。 答案:①知书达理②施行仁孝③相夫教子④睦亲悦人 4.(2017年《汪容甫先生行状》)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 ,不超过30个字。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 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5.(2019泰州一模)请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陈选在为官方面的特点。 答案:刚直耿介,恪尊礼数,重视德行,恪尽职守。 6.(2019南京盐城二模)依据第六段内容,简要概括王兆符的为人特点。 答案:孤特不群,敏感自尊,行身正直,交友有道。 7.(《鲁云谷传》)请简要概括鲁云谷在交友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 答案:结交朋友缘自真性情;结交的都是“良友”;待友热情而真诚。
为人 能屈能伸 为人纯孝 正直不阿 慷慨好义 淡泊名利 为学 好学上进 治学精深 为官 正直不阿、宽厚仁爱(体恤百姓)、公正廉洁、明察秋毫、治政有方、重视教育、 淡泊名利、仕途不顺。 精神特质(品质) (好学)上进、能屈能伸、为人纯孝、正直不阿、宽厚仁 爱(体 恤百 姓)、公正廉洁、慷慨好义、淡泊名利。

堂 1.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点。
交 流 答案:举止优雅,好学上进,能屈能伸,治学精深,为人纯孝
2 :
,正直不阿、宽厚仁爱(体恤百姓),公正廉洁,明察秋毫,
常 治政有方,慷慨好义,淡泊名利,仕途不顺。 规







堂 1.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点。
交 流 答案:举止优雅,好学上进,能屈能伸,治学精深,为人纯孝
小结1: 常见“概括人物特点”题命题关键词——形象,精神特( 品)质,品行,为人、治学、为文、为官、交友等
课堂交流1: 不同命题关键词的内涵和答题指向有何不同
“概括人物特点”常见题例 1.(2019苏锡常调研一)请简要概括邵潜的形象特点。 答案:率性急躁,不治生计,才华出众,孤独贫困。 2(朱彝尊《王冕传》)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 答案 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风;③狷狂不羁;④安贫乐道;⑤孝顺母亲。 3.(2018—2019学年度泰州高三期末考试)作者写此文是“拟述先德”,文中②③两 段写了太夫人哪些品行?试分点概括。 答案:①知书达理②施行仁孝③相夫教子④睦亲悦人 4.(2017年《汪容甫先生行状》)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 ,不超过30个字。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 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5.(2019泰州一模)请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陈选在为官方面的特点。 答案:刚直耿介,恪尊礼数,重视德行,恪尽职守。 6.(2019南京盐城二模)依据第六段内容,简要概括王兆符的为人特点。 答案:孤特不群,敏感自尊,行身正直,交友有道。 7.(《鲁云谷传》)请简要概括鲁云谷在交友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 答案:结交朋友缘自真性情;结交的都是“良友”;待友热情而真诚。
文言文专题复习
——概括人物“特点”
考点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 3.分析综合 C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
主要题型
概括文意要素:概括情节 概括人物(事物)特点(2015/2016/2017/2019江苏高考) 探寻事件原因、影响(意义)等(2014江苏高考)
概括观点态度:提炼作者观点(2018江苏高考) 概括作者情感倾向 探究写作意图等
典题回顾 (二)
“概括人物特点”变式题例
1.(2019无锡高三期末)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章简甫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家庭背景:出身书香门第,刻工世家; 才能技艺:刻书技艺高超; 为人处事: 机智勇敢、廉洁自律、好客慷慨。 2.(2019.5苏锡常镇二模)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盛溪绿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有天赋,悟性好;得到名家指点;博采众长;努力学习(锐意进取)。 3.(《戴楚望集》序)文中作者对戴楚望的印象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案:最初是仰慕道义的武将,然后是文学爱好者,最终是坚定而积极的求道者和博学 者。 4.(海安中学2018高三检测)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茅坤写作本文的意图,不超过40个字。 答案:肯定张公才干政绩(赞美张公为官正直),叹息张公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惋 惜张公英年早逝,追念张公深情厚谊。 5.(归有光《亡友方思曾墓表》)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对上天成才之难的感叹,对好友早逝的怅然失意,对好友未尽其才的痛心遗憾。
小结4
病因 1.概念不清 2.理解不准 3.用词不当 4.摘抄原文 5.答案交叠 6.词语匮乏 纠错 审题目、明概念:明晓出题意图 确定限制要素 区分概念差异 析文脉、找区间:理清行文顺序 圈定答题区间 勾画关键信息 定答案、组语言:要点齐全清晰 层次条理分明 归纳准确简洁
2 :
,正直不阿、宽厚仁爱(体恤百姓),公正廉洁,明察秋毫,
常 治政有方,慷慨好义,淡泊名利,仕途不顺。 规






课堂交流3:本文指向“人物特点”,还可以有哪些常见问法?答 案有什么不同?
朱鼎鼐的形象特点: 举止优雅,好学上进,能屈能伸,治学精深,为人纯孝,正直不阿、宽厚仁爱(体恤百姓 ),公正廉洁,明察秋毫,治政有方,慷慨好义,淡泊名利,仕途不顺。
课 堂 交 流 4 : 变 式 问 法 做 答 指 误
课堂交流5:指向“人物特点”,还可以作出哪些变式问法?答 案有什么不同?
其它问法示例 1.简要概括作者认为朱鼎鼐“诚良吏”的原因。 2.简要概括朱鼎鼐“莅事三载,吏治民洽”的原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朱鼎鼐的? 4.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