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掌握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1.工业化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2.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3.工业化影响国际关系,由此引起世界历史的变革。
2.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1.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2.文化人口和职员阶层的出现;3.中下层人口的增加。
3. 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1.宗教变革:宗教自由的出现;2.教育变革:教育普及化;3.知识分子的兴起;4.文化消费的繁荣。
四、教学方法1.讲述与举例相结合;2.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分享意见;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评价1.能够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能够正确识别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能够思考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六、教学资源1.教科书;2.翻转课堂视频;3.课堂小组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课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讲解内容时,我较为生动地描绘了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
在小组合作时,学生们认真交流意见和分析问题,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了本次教学内容。
在翻转课堂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学生也获取了更全面的信息和材料,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时间有限,本课还有一些案例和分析未能展开。
今后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配套习题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形成系统的认识。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过渡到工业化社会,从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等,以及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2.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雾霾下的城市》教师:近年来,雾霾这个名词我们屡见不鲜,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种粉红色的雾让他们谈之色变。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揭晓答案吧!(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将雾霾说起,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对此处的介绍不仅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而且也密切联系现实。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学为今用的重要性。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后再讲解新课。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迅速增长展示图表:教师:图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现象:西方四国人口不断增长;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出示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发展、科技、福利制度、教育改革、文化变迁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本质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社会变化的原因。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5.案例分析:以某一个工业化国家为例,让学生分析其社会变化的过程和影响。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在思维上,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引导。
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背景及其造成的影响;2.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3.掌握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不仅对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工业生产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分工和职业分化。
因此,工业化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城市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矿山,吸引了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人口大量减少,也出现了更加庞大的农业机械化。
3.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
其中,最严重的是工业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
此外,社会的文化变化也是工业化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讲授、分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还包括了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及参考答案1.阅读教材第6课,完成课堂总结;2.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6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各个方面,如工业化的推进、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的普及、科技的突破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阐述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如: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是什么?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科技的突破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素材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
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
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
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
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伦敦烟雾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迁出火电厂等。
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污染治理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年,伦敦再次发生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
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1968年,英国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的能力。
1974年,英国政府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出诸如工业燃料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
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过去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左右。
到1980年,雾日已经减少到5天。
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
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
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进行讲述,包括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工业化国家在战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工业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工业化国家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2018_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备课素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是本课重点。
学习时,对人口增长应引导学生从原因、历程等方面掌握。
对大众教育的发展应结合工业化的发展,从原因、发展概况等方面了解。
2.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是本课另一个重点。
学习时,应从人口流动的原因、方向等方面了解城市化的原因,并从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方面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问题应从社会结构及环境污染两方面归纳。
3.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时,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即科技革命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导致了诸如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视频学习法。
观察视频短片,直观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体会“科技是把双刃剑”。
2.辩论学习法。
通过辩论的方式,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好处与坏处”为辩题,正确认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3.活动与探究学习法。
运用表格、图示、漫画等多种方式来探究工业化的利与弊。
提问导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医生、白领、经理、企业家、教授、演员、艺术家、家政、售货员、保安、快递员各种各样的人,在城市里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
世界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又产生了哪些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故事导入1930年12月1日至5日,时值隆冬,大雾笼罩了整个比利时大地。
在比利时列日市西部,马斯河谷工业区上空的雾特别浓。
3日这一天雾最大,加上工业区内人口稠密,整个河谷地区的居民有几千人生起病来。
病人的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
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其中以患有心脏病和肺病的人死亡率最高。
与此同时,许多家畜也患了类似病症。
据推测,事件发生期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竟高达25~100毫克/立方米,空气中还含有有害的氟化物。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6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这些国家在战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以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特点。
2.难点: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社会变化的具体情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国家?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况,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二、教具:PPT三、教法:讲述法、讨论法四、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相关内容。
2.掌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了解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剧,学会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3.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与我们如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难点:科学地看待工业文明的影响。
六、课前导入通过一组北极地区的动物生存现状对比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工业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本节课的学习。
七、新课讲述教师: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化浪潮席卷全世界。
工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社会面貌具体都有哪些变化呢?探究一:工业化与人口变化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
2020年,世界人口总数已经接近76亿。
学生:工业化带来大量人口增长探究二:工业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出示图表,从图一图二上来看,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开始出现转型。
教师:英国习惯法规定:妇女没有财产权,没有离婚权,妇女挣来的工资在法律上属于丈夫,丈夫拿出去喝酒、赌博,妻子也不能有任何抱怨......工业革命后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些内容都是战后工业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对于学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3.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春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精选)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020秋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人口的增长
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城市化: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的公共卫生、供排水、照明、交通逐渐完善。
5、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加大。
(2)化境污染。
【重点推荐】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是本课重点。
学习时,对人口增长应引导学生从原因、历程等方面掌握。
对大众教育的发展应结合工业化的发展,从原因、发展概况等方面了解。
2.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是本课另一个重点。
学习时,应从人口流动的原因、方向等方面了解城市化的原因,并从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方面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问题应从社会结构及环境污染两方面归纳。
3.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时,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即科技革命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导致了诸如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视频学习法。
观察视频短片,直观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体会“科技是把双刃剑”。
2.辩论学习法。
通过辩论的方式,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好处与坏处”为辩题,正确认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3.活动与探究学习法。
运用表格、图示、漫画等多种方式来探究工业化的利与弊。
提问导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医生、白领、经理、企业家、教授、演员、艺术家、家政、售货员、保安、快递员各种各样的人,在城市里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
世界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又产生了哪些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故事导入1930年12月1日至5日,时值隆冬,大雾笼罩了整个比利时大地。
在比利时列日市西部,马斯河谷工业区上空的雾特别浓。
3日这一天雾最大,加上工业区内人口稠密,整个河谷地区的居民有几千人生起病来。
病人的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
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其中以患有心脏病和肺病的人死亡率最高。
与此同时,许多家畜也患了类似病症。
据推测,事件发生期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竟高达25~100毫克/立方米,空气中还含有有害的氟化物。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有:科技的飞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崛起,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挑战与对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发展,第三产业,福利国家,教育改革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图片,让学生对工业化国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编写小论文,深入研究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一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是本课重点。
学习时,对人口增长应引导学生从原因、历程等方面掌握。
对大众教育的发展应结合工业化的发展,从原因、发展概况等方面了解。
2.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是本课另一个重点。
学习时,应从人口流动的原因、方向等方面了解城市化的原因,并从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方面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问题应从社会结构及环境污染两方面归纳。
3.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时,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即科技革命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导致了诸如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视频学习法。
观察视频短片,直观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体会“科技是把双刃剑”。
2.辩论学习法。
通过辩论的方式,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好处与坏处”为辩题,正确认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3.活动与探究学习法。
运用表格、图示、漫画等多种方式来探究工业化的利与弊。
提问导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医生、白领、经理、企业家、教授、演员、艺术家、家政、售货员、保安、快递员各种各样的人,在城市里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
世界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又产生了哪些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故事导入1930年12月1日至5日,时值隆冬,大雾笼罩了整个比利时大地。
在比利时列日市西部,马斯河谷工业区上空的雾特别浓。
3日这一天雾最大,加上工业区内人口稠密,整个河谷地区的居民有几千人生起病来。
病人的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
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其中以患有心脏病和肺病的人死亡率最高。
与此同时,许多家畜也患了类似病症。
据推测,事件发生期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竟高达25~100毫克/立方米,空气中还含有有害的氟化物。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大难题。
图书导入马尔萨斯,英国经济学家、牧师和教授。
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
”“马尔萨斯人口论”意在提醒人们要处理好人口增长的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的历程如何?马尔萨斯为什么要提出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什么因素导致了人口快速增长?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知识点 1 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材P23)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德国的福禄贝尔,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
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被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而且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福禄贝尔认为,教育能发挥幼儿内在的生命力。
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他在德国布兰肯堡创办了一个“保姆养成所”,为了保姆们有实习的场所和对象,它集合了村里40名6岁以下的幼儿,成立了一所“游戏与作业教育所”。
1840年5月的一天,福禄贝尔在村里的山丘散步,站在上顶上遥望,看到金色的夕阳和树木上点点的新绿,他突然大叫:“有了!就把它叫作儿童的花园(kindergarten)吧!在这个花园里,幼儿不会受到压抑,他们可以自由成长。
”从此以后,福禄贝尔把他的幼儿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
知识点2 城市化(教材P24)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首先,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城市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
英国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的工业中心,原来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新的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纽卡斯尔等迅速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人口也迅速增长。
1750年,全国人口约700万人,到1870年猛增到275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1/2。
在美国,19世纪初,美国工业革命率先在棉纺织业开始,马萨诸塞、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纽约等地都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型纺纱厂。
1815年,马萨诸塞有57家工厂,康涅狄格有14家工厂。
19世纪20—40年代,北部进入了工厂制盛行时期,纺织厂数目不断增加,1831年为801个,1840年增加到1240个,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还推动了其他一系列轻工业部门的变革。
轻工业的机械化又推动着重工业的技术革命。
蒸汽机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城市,并把工厂乡村转变为工厂城市”,促使工业城市不断增加,并推动原有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其次,随着工厂制的盛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使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速增长。
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
这些人涌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
工业化的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
1800年,大约1/5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大约有一万人。
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庞大的乡村社会城市化了,全国有1/3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
到1900年,工业化的国家有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过2000人的城镇中。
而美国1790年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
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
到1870年,美国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25%。
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
城市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促使美国的城市化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第三,城市化的程度与城市交通运输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城市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乡的经济联系,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以美国为例,19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修筑铁路的高潮。
到1860年,美国铁路长度猛增到30626英里,长度已超过了英国而居世界首位。
同时,美国大修运河。
在19世纪20—30年代,伊利运河、费城运河等几十条运河都先后竣工。
到1840年,美国运河长度已达3300英里,形成了东西南北畅通的运河网。
水路和陆路运输的便利,使货运时间和费用大幅下降,加强了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迅速成长起来,这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而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人来城市定居。
有轨马车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纽约。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使用,19世纪80年代,纽约出现了有轨电车。
1863年,伦敦开通了第一条使用蒸汽机车的地下线路,随着电力机车的出现,该系统经历了大规模改进,而其他城市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地下网络。
这些公共交通方面的改善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使城市人口和规模不断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知识点 3 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教材P26)宪章运动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
“光荣革命”以后,《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在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但是,这些法令并没有造成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动,在此后的100年间,英国政权基本上仍为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所把持,而真正能够享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人十分有限。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商业和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随之壮大起来,他们志得意满,进而要求取得政治的统治地位。
宪章运动是1836—1848年英国工人们为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掀起的工人运动,运动的名称因这次运动中的政治纲领——《人民宪章》而得名。
在宪章运动中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他们把自己的要求以《人民宪章》的形式发表。
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并称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这表明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但宪章运动最后失败了,其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从侧面反映了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
1.马尔萨斯(1766—1834)(教材P23)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教士、人口学家、经济学家,以其人口理论闻名于世。
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指出: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口增长到生活资料仅能维持人类生存的极限时,社会就会出现饥馑、战争和疾病。
2.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教材P24)在1801年时,法、德两国的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分别达到2735万和2400万。
英、美两国增长较慢,分别是889万和530万。
到1851年时,法、德两国人口依旧增长较快,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超过英国,达到2319万人。
到1881年,美国人口增长超过德、法、英三国,达到5016万,德、法、英三国分别达到4523万、3740万、2597万。
到1901年,美、德、法、英四国人口数分别为7600万、5637万、3845万、3253万。
到1911年,美、德、法、英四国人口数分别为9197万、6493万、3919万、3607万。
从图片可以看出,美国人口在1881年后的增长超过其他三国,促使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的因素有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等。
3.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教材P25)图片反映了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从1750年到1870年的变化情况。
其中,1750年,英国农村人口比例为84%,城市人口比例为16%。
1851年,农村人口比例下降为46%,城市人口比例上升为54%,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1870年,农村人口比例下降为30%,城市人口比例上升为7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在城市中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
4.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教材P25)19世纪中叶,英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城镇。
英国城市的环境明显恶化,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是环境恶化、居住拥挤的主要原因。
工业化时期缺乏统一的市政规划,导致城市中到处都是臭水沟和垃圾堆,肮脏而无人照管。
城市街道的路面坑洼,居民将各种垃圾随意扔在街上,公共卫生设施也比较缺乏。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住房老旧,街道拥挤,环境脏乱。
5.机器时代的“享受”(教材P26)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火车机车和汽船。
19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钱人以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
但这些巨大的蒸汽轮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