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件1(21张)

合集下载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29张)(共29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29张)(共29张PPT)

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大约9.6%;
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化12.3%;
认为应当实行资本主义的79.7%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 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 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 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 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3:“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 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全球通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背景
内外交困 内忧外患
②国内:国内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
陷入重重包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
目标诱导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需具备哪三个最基 本的特征? 2、俄国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 义有相通之处吗?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 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 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 生产和货币。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农民不满暴动 企业生产低迷
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
目标诱导
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比 “变”在哪?“新”在哪?
新经济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对比 “新”在何 处?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39张)(共39张PPT) - 最新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39张)(共39张PPT) - 最新
材料6: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
——列 宁《列宁全集》

新经济政策
1921--1927
1920年苏俄发生示威游行
针对某些水兵中爆发的不满情 绪,列宁在深思着,酝酿着实 行新经济政策。
2.1
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
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15:
时间
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 ) 斤) 470 35 460 20--25 440--450 15--20 420--430 25
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原因
材料7: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8: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
2.2
目的
材料9: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 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 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
五年计划
壹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 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1928--1932
1933--1937

1938年起实施

1930年1月5日斯大林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业集体化
3.2
单一公有制
特点
壹 贰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指令 性计划经济。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26张)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26张)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 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的建立》课件(26张

2020/8/24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根据图片和教材归纳背景
1、背景
政治形势:外国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 经济形势:物质极度匮乏
结论: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 和经济危机。
2、目的:前期
后来
Ø“战策”后期的目的?

1、背景
材料一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 粮食的价格:
1、背景:
长期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经济濒临崩溃
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 农民不满“战策”频繁暴动 所有企业的生产
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思考:“战策”被废止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反抗吗?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 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 渡。
知识小结
探 索 中形 成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超 越生产力水平,引起政治 经济危机,被迫取消)
新经济政策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取得成效,后被取消)
斯大林经济 体制确立
生产力发展与过渡同时进行 ,超越生产力水平,成就巨 大,弊端不少,逐渐僵化
1、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
是否有利于: A
A 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 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 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 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2、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B
A 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良影响 B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 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 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3、标志:1921年3月,俄(共) 布十大的召开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38张)(共38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38张)(共38张PPT)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 (1)相同点: • ①前提条件是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主要经 济命脉。 • ②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 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政权。 • ③政策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 配方面。 • ④结果都起到了巩固新政权的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4.意义
(1)理论:在 小农 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 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
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 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 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 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 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 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 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 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 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 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 【问题】 据材料归纳新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据 材料来看,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 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 策转变的历史背景。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回顾
• • • • • • 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1)国际(2)国内 2.过程 3.结果 4.意义 5.特点
• • • •
特点: 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 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共29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共29张PPT)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A 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项目
年份 1913年 1921年 1923 1925年 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 9446 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讨论: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新特
点?产生哪些作用?
1、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
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 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新经济政策:
新在什么地方?
我们把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比较 才能得出结论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的背景 2、主要内容及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内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知识主线
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主要表现: (1)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 张单纯靠市场调节经济,政府尽量减少干预经济;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 (2)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大力 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 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都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束缚,以失败告终。 (3)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 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苏联解体,证明斯大 林体制的失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巨大 成功。
第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 林模式”。 [ 课标提示 ]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 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主干知识整共产主义”政策可归纳为“一、二、 三、四” 一个背景:战争。 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点内容:余粮征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 配给制。
主题二 新经济政策 1.史料探史——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史料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 在一定范围内是不 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 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 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 探究 据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答案 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工农 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答案 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战争胜利;试图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
2.重点讲解——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积极作用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 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在当时所 处的战争条件下,实行这种政策是必要的。 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保证了苏俄红军、工人 和城市居民获得最低限度的粮食需要, 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 殊形势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实施,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 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一切为了前线”。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普遍实行 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的原则。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①积极: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 重要作用。 ②局限: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力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②政治危机:农民对 (2)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3)内容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 ①农业:以固定的 ②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 外国资本家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许本国和 ③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 自由贸易 (4)意义 ①理论上:找到了一条过渡到 社会主义 的正确途径。 ②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苏维埃政权 得到巩固。
[图解识记]
[图解识记]
史料应用 主题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史料探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史料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行余粮征 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 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 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 探究 依据史料分析列宁强调实施该政策的目的。
3.“斯大林模式”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①实行工业化和 。 农业集体化 ②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③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2)主要表现 ①所有制度:实行单一的 公有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经济体制:实行排斥 市场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影响 ①积极: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 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 。 物质基础 ②消极:片面发展 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为积累资金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模式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一体制,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 重要原因。
(2)消极作用 ①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 斥商品货币关系,采取单纯的军事行政手段,急于超阶段地直接 实行社会主义,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从实践上看, 实行余粮征集制, 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工农联盟行将破裂;“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施导致苏俄在 1921 年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