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_社科论文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这么多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计划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
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而教育能够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优化人口的结构。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1 . 人口基数大 ,年出生量仍然偏多
2 . 生育高峰间隔出现 , 使人口呈现波动式增长
3 . 人口将进入老龄化时期 , 社会负担日益加重
4 .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 , 加剧了社会的就业矛盾
5 . 性别比持续偏高 ,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6 . 人口素质偏低 ,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7 . 职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
当前,人口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主要因素。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口素质问题论文篇1
浅谈21世纪的中国人口素质问题
关于“人口素质”的内涵,早期人口学者张纯元在其著作《人口理论教程》中表达为“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此后,人口学者穆光宗认为人口素质,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较高的人口素质,一般总是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可见,人口素质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客观条件和能力。从其外延方面看,有“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1988年学者陈剑提出“两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由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组成。“三要素”说认为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一、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后,虽然中国的人口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立足“两要素”说,本文对中国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身体素质较差
1.人口预期寿命不够长。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增加,男性与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随之逐渐增长(见表1)。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004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3岁,仅高出4.1岁;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平均预期寿命63.5岁,高出7.9岁。但是比加拿大的79.8岁,低了8.4岁;比日本的81.8岁,低了10.4岁。
中国男女受教育程度社会学
中国男女受教育程度社会学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应用教育性别平衡指数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但男性的受教育程度依然显著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差别越大。文章分析了不同教育阶段所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性别不平衡问题,并对中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教育性别平衡指标进行了比较。
农村地区中专教育的男女差异要比高中阶段小,更接近初中文化程度的性别差异状况,而城镇地区接受中专教育的女性比例要高于男性比例,因此,城乡两地在这一文化程度上的性别差异仍然存在较大距离。接受中专教育的女性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早,减少了学习时间,降低了家庭教育投入,可以更早工作以回报家庭的教育投资。
另一方面,一些仍然具有传统观念的家长对女儿的期望要小于儿子,所以不支持家中的女孩读大学,中专无疑是继续学习、尽早就业的佳选。
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某些职业是比较传统的女性就业领域,而这些职业对中等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如护理(卫生学校)、教师(师专)以及一些服务行业等,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女青年。当前城乡居民所具有的教育水平,而不是受教育现状。这种现象可能意味着有些青年从农村初中升入中专或职高后毕业到城市里工作,而在这些人中女
性居多。
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摘要题】青少年社会调查
【正文】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青少年人口群体。统计表明,2003年中国14~35岁人口有4.65亿,占总人口的36.25%。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青少年都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现在的青少年是变革的弄潮儿、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他们正在经历着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发展变化的速度很快。客观、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的现状,才能从实际出发,制定有效的政策,从而正确引导青少年,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本报告主要是依据统计数据对近年来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均为撰写本报告时(截至2005年7月31日)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所能获得的最新数据。在本报告中青少年采用14~29岁和14~35岁两种年龄统计口径。
一、青少年人口状况指标
1.青少年人口总数及比重
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4~29岁青少年共有311,217,923人,占总人口的24.25%。其中男性158,338,086人,女性152,879,83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2.34%和11.91%,性别比为103.57。14~35岁青少年共有465,259,674人,占总人口的36.25%。其中男性235,453,157人,女性229,806,51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8.34%和17.90%,性别比为102.46。
2.青少年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分性别年龄结构反映的是男女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2003年中国青少年分性别人口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其总人口中都是30~35岁人口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14~20岁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在20~30岁之间出现凹陷,除了自然的人口变动规律(如受人口惯性发展的影响)以外,与该年龄人群的漏报也有较大关系。因为这一年龄段人群处于流动活跃时期,而流动人口的漏报是统计中很难避免的。同时,我国军人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而军人人数是不在统计数据中反映的,这也加大了凹陷的程度。
2010—2020年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0—2020年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分析
张艳会;范佳卉
【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6
【摘要】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区域性差异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2010年与2020年公开的人口受教育数据,运用系统聚类分析、集中化指数和GIS技术,对中国31个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将中国31个地区按照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分为五类.从2010年到2020年,这五类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约增长0.92年.教育的区域性差异主要在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比重上.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中东部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优于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优于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从整体上来看,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的.人口受教育状况的集中化指数下降了1.28%,证明教育发展水平逐渐趋于均衡.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张艳会;范佳卉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
【相关文献】
1.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
2.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时空变化及趋势研究
3.1961-2010年中国气候生产潜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潜在可承载人口分析
4.1985―2010年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时空变化
5.2010-2020年我国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4 版高等教育和留学篇
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2024 版高等教育和留
学篇
一、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高等教育拥有学校数量达到2792所,其中大学1537所、高职院校1255所,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覆盖面日益扩大,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均衡。
另外,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级的大学和学科,有一大批杰出的学者、科学家和人才涌现出来,教育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留学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深造。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留学人数已经超过300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源国。除了传统的留学热门地区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外,近年来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留学也日益受到青睐。
中国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也日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商科、工科,人文、社科等学科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除了本科留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留学也逐渐增加,展示出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专业化和成熟化趋势。
同时,中国留学生的流动性也在增加,不再滞留在国外求学,更多的学生选择回国发展,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高等教育和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挑战: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虽然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正在扩大,但是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和投入。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都离不开基本的人口。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篇1
浅谈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的影响
1.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人口与教育”十年研究述评
(. 1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开封 4 5 0 ;2 郑州 幼儿 师范学校 ,河南 郑州 4 00 ) 70 4 . 5 00
摘
要 : 人 口与教 育” “ 是教 育学与人 口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 。通过对 19 97年 至 20 07年十年来“ 口与教 育” 人
我国教育体 系则面 临着学龄人 口数量 变动 的挑 战。所 以 , 人
口与教育 问题是我 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 中十分现实 的问题 ,
更是人 口学 、 教育学研究 的重要 理论 问题 , 学界应 予 以更多
的关注 。本文意欲对国 内“ 口与教育 ” 人 的研究 现状进 行分
析梳理 , 为该领域 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
硕博 士论 文检 索结果统计
作者 胚名 单位 发表时间 级别 罗雁 地理教育与提高少数民族 云南师范 20 . l 硕士 06 1 女 性 人 口素 质研 究 ‘ 大学 .
个不能 回避 的现 实课题 , 其中人 口变动对教 育的影响更是
长远而深刻。有专家预计 , 2 在 1世纪 的头 十年里 , 我国不 同 学龄阶段人 口的增 长将 分别达 到高峰 期 , 随着高 峰 的后 延 ,
20 (1 6 ) 0 8年 总第 第 6期 1 月 18期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ra fZ o gh u a e cJ u lo h n z o n
中国的教育现状论文
中国的教育现状论文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教育被认为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基石
和未来的希望。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教育现状
备受关注。本文将以我个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了解和观察为基础,探
讨中国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的教
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设施
优越,教师队伍素质较高。然而,许多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却
面临教师短缺、师资力量薄弱、设施陈旧等问题,导致教育质量的差
距加大。另一方面,教育压力也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中国的
教育系统以高考为导向,学生需要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这给
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压力。
在中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育过于注重应试教育。高考成绩几乎成为衡量学生能力和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应试教
育模式导致学生只追求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此外,过于追求学术成绩也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例如考试焦虑和自卑感。另外,中国的教育缺乏全面发展的理念。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能
力和社会技能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教育需要朝着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首先,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解决教育差距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
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校舍建设,以改善学
校的基础条件。其次,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多样化的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此外,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也是重要的一步。教育系统应该改变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服务。
基于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21, 10(1), 21-30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sa https:///10.12677/sa.2021.101003
基于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吕黄铭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1年1月5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12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19日
摘 要
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但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平衡,特别是教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就30个省份的教育水平进行分析,主要通过类平均法还有Ward 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首先需要找好数据,建立好模型,之后运用SPSS 的聚类分析得出结论,来探讨教育发展的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的教育水平发展十分不均衡。因此,国家还有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善教育发展的情况,让每个孩子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关键词
教育水平,聚类分析,类平均法,Ward 方法,平等教育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of Our Country
Huangming Lv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Jan. 5th , 2021; accepted: Feb. 12th , 2021; published: Feb. 19th , 2021
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分析
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分析
首先,由于流动人口常常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农民工集中区域,
他们的子女通常只能就读于附近的农村小学或城市补习班等教育机构。这
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教育资源匮乏。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资源不均等,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影响
了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成绩。
其次,由于流动人口工作繁忙,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缺乏对子女教育
的重视。他们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而忽视了子女的学习
和教育需求。这导致孩子们缺乏适当的监督和辅导,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
难和问题。同时,缺乏经济支持也往往意味着无法提供孩子们更好的学习
条件和学习资源,限制了他们的教育发展。
此外,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他们的子女往往需要频繁
地转学。这给孩子们的学习和适应带来了困难。常常面临语言障碍、学习
困难、交友问题等。频繁转学也会导致学习进度跟不上,从而影响学习成
绩和教育发展。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善其受教育状况。例如,推动城镇小区和
农村学校统筹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条件。同时,加强对流动
人口子女在城市教育资源的保障,推动他们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益。此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例如提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补贴和奖助
学金,鼓励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总结起来,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他们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等、教育投入不足、学习环境不良和学习困难等
问题。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采取措施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状况。希望通过政策的努力,能够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实现他们教育发展的平等和可持续。
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及预测论文
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及预测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论述了预测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意义,并以我国人口的预测的模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法和调节政策。本文以我国前五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为参考,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找出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预测我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未来人口规划和控制人口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相关分析人口现状人口预测ARIMA模型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forecast
Abstract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a's populati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by pointing out the population problem has become my country society,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restriction factor,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population prediction and control, and to our country the population prediction model as the basis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solution and regulation policy. This article take our country before the five census Check part data as a reference, using various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of 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 forecas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and the future of popula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the population to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proposals. Keywords: Correlation analysis; Current population ; population forecast; ARIMA model
中国人口现状与分析调查报告
中国⼈⼝现状与分析调查报告
经济预测与决策分析⼩组调查报告
——中国⼈⼝现状与分析
⼩组成员简介:
组长:
组员:
⽟溪师院理学院
09数学班
调查活动基本情况
⼀.⼩组成员简介:
组长:
组员:2009011235
⼆.调查研究课题——《中国⼈⼝现状与分析》
三.课题研究的⽬的及意义。
了解中国⼈⼝现状,加强周边同学的危机感,从⼩处改善中国⼈⼝现状。四.调查时间:11⽉10⽇~12⽉5⽇
五.调查⽅式:资料收集,访谈
六.⼩组进度及分⼯
中国⼈⼝现状与分析
13亿是⼀个忧虑的数字。13亿⼈要吃饭、要穿⾐、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个庞⼤的数⽬。中国的耕地、⽔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耕地⾯积只有1.4亩,⽔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均⽔平的1/4。1997年到2004年,中国耕地⾯积减少1亿亩,⼈⼝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增⼀减,使得我国⼈均物质⽔平更加捉襟见肘,粮⾷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
⼈⼝的增长。可以说抑制⼈⼝增长的问题,已经成了我们国家问题的重中之重。
影响⼈⼝增长的因素很多,经济因素,⽂化因素,出⽣率与死亡率,⼈⼝性别⽐,⼈⼝⽼龄化等。我们⼩组在收集到⼤量资料后⾸先讨论了⼏个重要因素:
影响⼈⼝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主要负责⼈:
(⼀)⽂化因素
这⼀因素更多地影响着⼈⼝的⾃然增长。随着科学⽂学⽔平的提⾼,⼈⼝⾃然增长率趋于下降,现代社会⾥这⼀趋势尤为明显,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是由于⼈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是科学⽂化⽔平愈发达,⼈们的⽣理知识、育⼉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死亡率降低;三是⼈们的科学⽂化⽔平愈⾼,就愈加注意⾃⾝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少⽣优育,把有限的收⼊⽤于将⼦⼥培养成具有更⾼科学⽂化素质的现代⼈。
我国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分析
$*.)
’*/"
第四大类 3五普3 !*’,
)!*$’ %’*,,
"-*’$
)*.%
3四普3 ’*-) )’*%- !%*/" ).*)/ .*.)
第五大类 3五普3 ’*’$
!*%)
!’*,/ !,*"$ ""*-)
3四普3 ’*’"
!*)’
)/*/- !%*,% ))*.%
第六大类 3五普3 )*),
!!!!!!!!!!"
!!!!!!!!!!"
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04.01.014
! 西北人口 "#$%&’($ )")*+,$-".
人口教育
!!!!!!!!!!!!!!!!!!!!!!!!!!!!!!!!!!!!!!!"
我国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分析
学升学率达到 %,+,-" 1"2目前这种现状!一方面对于我国
的社会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影响极为不
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我国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目标!必将影响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经济结构
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 年!我国的在业人口与失业人
口相比/初中和小学受教育人口占的比重最大!而失业
我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论文
我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引言:
我国教育体制是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领域仍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本文将从知识内容单一、应试导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一、知识内容单一
1.1 高考科目偏重理工科和语文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考被视为评判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高考科目偏重理工科和语文,在其他学科如艺术、音乐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普遍忽视。
解决办法:应调整高考科目设置,增加更多选修课程,鼓励多元化发展,并且建立起完善的选拔机制。
1.2 教材过度强调记忆与传授知识
在当今信息时代下,传统纸质教材弊端逐渐显现。当前我国既定的教育模式大量依赖纸质书籍,而且教材过度强调记忆和传授知识,缺乏培养创造力、批判思维等能力的内容。
解决办法:应推广利用互联网资源,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育和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并开发灵活多样的教材。
二、应试导向
2.1 高压应试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高考制度以升学率为导向,长期以来给予学生巨大的压力。这种高压应试对学
生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解决办法:校内应优化资源配置,在中小学阶段减轻考试压力并提倡平衡发展;在社会层面建立更为合理的选拔机制,并鼓励全民参与公共事务、获得全面发展。
2.2 教育评价重视分数低估个性和特长
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仅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很少关注到个体潜能和非认知因
素如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这种单一考核方式使许多拥有特长和个性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肯定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_社科论文
【文章日期】2005-12
【作者】段成荣
【作者简介】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摘要题】数字人口
【正文】2004 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收集了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同时结合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本文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文盲率持续下降。但是,我国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也还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1 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6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 年,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接近初中毕业近年来,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得到提高。2004 年,6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 年,比1990 年提高了1.75 年,比2000 年提高了0.39 年(见图1)。
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16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2004 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6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0 年,接近初中毕业水平。尽管我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断得
到提升,但是,男、女性受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6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为8.5 年,女性为7.5 年,女性比男性低1 年;16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高达8.8 年,女性则为7.6 年,女性比男性低1.2 年。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2004 年,我国6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为9.43 年,乡村为7 年,乡村比城镇低2.4 年。不同地区之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存在明显差距。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明显地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见表1)。
表1 2004 年分区域分性别6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区域合计男性女性东部8.26 8.81 7.71 中部8.14 8.59 7.67 西部7.48 7.95 6.99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 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 个省;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 个省(市、区)。下同。资料来源:根据2004 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计算。
2 文盲率已下降到较低水平,但文盲率下降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近年来,我国文盲人口数量不断减少,文盲率持续下降。2004 年,我国人口粗文盲率(15 岁及15 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低到8.33%,较上年下降0.39 个百分点,比1990 年时的15.88%下降了7.55 个百分点。自1990 年以来的15 年间,我国文盲率下降幅度达到50%(见表2)。表2 1990~2004 年全国人
口文盲率% 年份粗文盲率15~45 岁青壮年人口文盲率1990 15.88 10.38 1995 12.04 6.14 2001 8.99 4.09 2002 9.16 2.99 2003 8.72 2.39 2004 8.33 2.22 资料来源:根据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在粗文盲率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劳动力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幅度更大。
我国15~45 岁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 年的10.38%大幅度减少到2004 年的2.22%,下降了8.16 个百分点(见表2),下降幅度接近80%。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文盲率的下降还不平衡。文盲率下降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男女两性的对比上。我国女性人口粗文盲率明显高于男性。2004 年,全国女性粗文盲率为12.2%,男性粗文盲率为4.6%,女性文盲率是男性的2.7 倍; 在15~45 岁青壮年文盲人口中,女性文盲人口所占比例达到70.76%,换句话说,在每4 个青壮年文盲人口中,有 3 个是女性。所有这些都表明,在进一步的扫盲工作中,女性文盲是重点。其次,文盲率下降的不平衡还表现在文盲人口的城乡分布对比上。我国乡村人口粗文盲率明显的高于城镇。2004 年,全国城镇人口粗文盲率为4.91%,乡村人口粗文盲率高达10.71%,后者比前者高一倍多。第三,文盲率下降的不平衡也表现在各地区文盲率之间的较大差异上。2004 年,中部地区的粗文盲率为7.16%,略低于东部地区(8.07%),西部地区粗文盲率(10.21%)则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见表3)。最后,文盲率下降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文盲人口年龄分布的巨大差异上。从分年龄的文盲率曲线上可以看到,低年龄组人口文盲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但高年龄组文盲率
还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见图2)。
表3 2004 年分区域分性别粗文盲率% 区域合计男性女性东部8.07 4.01 12.21 中部7.16 3.99 10.48 西部10.21 6.24 14.33 资料来源:根据2004 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文盲人口年龄分布不平衡。老年人口的文盲率高,是因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很少有上学的机会。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同时在成年人中积极开展扫盲教育,从而使年轻人口中的文盲率迅速降低(见图2)。
3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根据200
4 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专以上占 5.42%,所占份额比1990 年增长了 2.82 倍;高中占12.59%,所占份额比1990 年增长了56.59%;初中占36.93%,所占份额比1990 年增长了58.23%;小学占30.44%,所占份额比1990 年减少了18.11%(见表4)。这些数据全面反映了最近10 多年来我国各级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加,使我国各种受教育人口结构的变化明显加快。2000~2004 年,受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4
5 和0.3
6 个百分点,比1990年代年均增长幅度分别提高0.23 和0.0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减少1.32 个百分点,比1990 年代年均减少幅度增加了1.1
7 个百分点。
表4 1990~2004 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