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概论考试资料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第六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植物保护
第六章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植物保护一、可持续植物保护战略1、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发展I.19世纪40年代后,化学防治为主导地位→“三R”问题:次要害虫再猖獗、害虫的抗药性、农药残留;II.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尔森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引起政府和科学工作者对化学农药的关注;III.1972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b会提出了IMP(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即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IV.1975年我国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一、可持续植物保护战略1、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发展V.1976年美国对IPM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个多学科、侧重于生态系对害虫种群的管理办法。
它应用各种防治方法,相互配合成为一种协调的害虫管理系统。
IPM的实施是多战术的策略,但是在这些战术中,要充分利用自然防治的因素,而只是在必要时才使用人工的防治方法;VI.1986年我国定义: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多种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以期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植物保护战略2、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有害生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益和有害只是相对的。
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时间的不同和寄主对象的改变,有害生物、中性生物、有益生物可以相互转变。
在自然因素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对有害生物可以不采取防治措施;即使对种群密度超过了经济允许水平的有害生物,也不需要把它们消灭干净,而让他们保留一定的数量以维护靠其为食物的天敌的繁衍,从而达到益害之间的动态平衡。
一、可持续植物保护战略3、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策略①自然控制:利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相生相克达到相互适应,达到协调平衡的生态关系,在防治战术上强调利用自然因素来进行防治。
②协调防治措施:综合治理一方面利用自然控制,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协调多种防治措施把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密度以下。
可持续发展概论考试资料
精品文档名词解释: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绿色消费: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低碳: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经济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生态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 人类社会B. 自然环境C. 社会经济系统D.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D2.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所有以上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问题的特点?A. 全球性B. 长期性C. 局部性D. 复杂性答案:C4.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哪个文件中提出的?A. 《人类环境宣言》B. 《我们共同的未来》C. 《里约宣言》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答案:B5.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服务?A. 物质供给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技术服务答案:D二、填空题6.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______与______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影响的学科。
答案:人类活动;自然环境7.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项目实施前,对其可能产生的______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答案:环境影响8.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是指某些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传递,导致在______体内积累的现象。
答案:高级消费者9. 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对______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资源10. 绿色化学是指设计对______无害的化学产品和过程。
答案:环境和人类健康三、简答题11. 简述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案: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等。
12. 什么是环境伦理学?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的学科。
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引导人们采取负责任的环境行为,以及推动环境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四、论述题13. 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概论》(江西财大 谢望礼) 第二章 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
b、在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没有提供较优惠条 件。
c、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既无实力,又无技术来 解决本国的环境问题。 2、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特点 (1)、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正向各个领域渗 透; (2)、全球环境问题“法制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发达国家把环保作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壁垒; (4)、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多边、双边援助的附加 条件;
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将环境与发展总是纳入决策进程。
第二部分,资源保护与管理。包括:
保护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式; 禁止砍伐森林、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山区发展;
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
保护海洋,包括封闭和半封闭沿海区,保护、合 理利用和开发其生物资源;
2、注重处理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庞大的人口基数给我国经济、社会、 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21世纪议程》根据这一严峻的现实,着重 提出了要继续进行计划生育。
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体系、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发 挥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3、充分认识我国资源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21世纪议程》充分认识到中国资源短缺和
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 体系。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
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与交通、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
促使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工人和科学界人士及 团体参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8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
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②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污。
可持续发展期末复习整理
可持续发展整理一、发展观的嬗变1.“工业文明观”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 增长强调工业化水平和高增长率,以GDP为中心发展理念:以“发展就是天然合理的”哲学信念为基础正效应:经济高速增长负效应:“有增长无发展”。
导致三种危机:●自然危机:能源紧张,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社会危机:分配不均,两极分化,贫困加剧●人自身的危机:只见人的物质追求而不见人的其他追求,变成“单向度的人”对工业文明观的反思促进了人类认识的三大转变:1有限环境对于发展的制约2自然规律客观性的深刻认识3发展目标的重新设定2.“综合发展观”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增长≠发展经济+环境=发展经济+社会+人=发展发展理念:从“物本主义发展观”向“人本主义发展观”的转向正效应:关注人类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负效应:(1)只关注“代内人”,还未涉及“代际人”(2)只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人身上,而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
3.“可持续发展观”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人与人的协调,强调目前与长远的协调。
二、概念、内涵与核心问题(一)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索取资源、创造富裕生活、发展个体和社会文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要为子孙后代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发展和需求的协调,使人类文明能够持续下去。
(二)基本内涵P321、核心——发展(1)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也才有能力来维护社会公平、保护自然资源环境。
(2)要求经济、社会和生态要素全面、优化、协调地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不能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等。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可持续发展二、问答题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2、生态系统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2、生态作用3、生态适应4、生态幅5、胁迫6、生态位7、阳性植物8、阴性植物9、耐阴植物10、生活型11、生态型12、光周期二、问答题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5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和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3、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种生态因子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笔记
可持续发展概论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阶段从2-3百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产业急速发展时期的开始(即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横跨三个人类文明发展阶段。
基本的特征: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把环境问题排在人类的议事日程上。
1、采猎文明(旧石器时代)时间跨度达200多万年,是人类历史上的采集、狩猎和不断迁徙的社会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仅仅是自然生物系统中的普通一员和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
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基本建立在依赖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2、农业文明(新石器时代)(1)原始农业社会出现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们对资源的使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空间围上都很有限,人屈服于自然。
(2)传统农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系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
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是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的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传统农业既种地,又养地。
3、工业文明(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经过18世纪80年代的蒸气机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的电力革命和20世纪的电子计算机等三次产业革命。
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一个本质区别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
迄今为止,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
工业时代对环境的挑战第一,大量矿藏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地圈与大气圈之间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强烈流动;第二,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与气圈;第三,工业生产大量物料的消耗,产生大量废物进入环境,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
原因: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解释发展,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发展的涵之中,即发展=经济增长所造成。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部分西方学者开始对传统工业化造成的弊端进行反思,认为在讨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资源、人口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
可持续发展考点 自己整理
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相关的古文 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 入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蕾切尔.卡逊和《寂静的春天》 该著作描述了杀虫剂污染带来严重危害的景象。杀虫剂使许多鸟类绝迹,从南极 企鹅到北极白熊,甚至在爱斯基摩人身上都发现了 DDT 成分。通过对污染物迁 移转化的描述, 初步揭示了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提出了现代生态学 研究所面临的生态污染问题。 历史地位:该书一出版,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轰动了欧美国家,使人们开始 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卡逊女士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 较早的引发了人类对自 身行为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反思, 作为环保先驱人物被载入 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史册。 罗马俱乐部和《增长的极限》 观点:人类社会增长是由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即加速发展 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粮食短缺和营养普遍不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生态环 境日益恶化。这五种增长都呈现指数增长特性。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促进 粮食生产和工业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增长,使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增长,生 态环境恶化。 环境破坏是受上述趋势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增长速度将超过人口和工业的 增长。由于地球的有限,这五种趋势的增长是有限的,如超出这个极限,后果很 可能是人类社会突然无可挽救的瓦解。 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社会经济无限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等待自然极限来迫 使增长停滞又是难以接受的。人类社会应该走最可取的道路—人类自我限制增 长。 联合国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环境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联合国于 1972 年 6 月 5-6 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主持召开了人类的第一次环境 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简称宣言) , 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会议, 造福全体人民, 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 尽管人类对环境和发展认识和实践有了飞跃, 但全球环境 和生态危机仍很严重,针对人类的南北问题、裁军、核安全、环境和发展问题, 联合国成立的高级专家委员会,发表了“共同的危机” “共同的安界各国必须组织实施新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 ,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 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 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 中国总理李鹏应邀出席了首脑会议, 发表了重要讲话,进行了广泛的高层次接触。国务委员宋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
2024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题库
2024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前提条件是(C)A.实事求是B.理论联系实际C.解放思想D.与时俱进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是毛泽东同志在(A)一文中提出来的A.《反对本本主义》B.《中国革命战阵的战略问题》C.《实践论》D.《矛盾论》3.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D)A.革命B.改革C.发展D.创新4.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A.封建主义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5.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C.革命的前途不同D.革命的阵线不同6.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D)A.武装斗争问题B.党的建设问题C.统一战线问题D.农民问题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A)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B.农民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政权问题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A)A.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B.地方实力派C.亲日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9.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A)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理论建设10.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是(C)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1.“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
”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C)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12.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著作是(C)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斗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战争和战略问题》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是(B)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B.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C.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D.保护民族工商业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C)A.社会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新民主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5.建国初期(1949~1956)我国的社会性质属于(A)A.新民主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D)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B.赎买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C.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D.没收官僚资本17.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C)A.新民主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C.半社会主义性质D.社会主义性质1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C)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19.在对资本主义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第二阶段,采取的利润分配政策是(D)A.定息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20.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具有两面性,主要表现为(C)A.革命性和妥协性B.主动性和被动性C.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接受共产党领导和改造的一面D.有进步性和顽固性21.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全国大陆的统一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22.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D)A.限制B.征用C.没收D.赎买23.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D)A.赎买B.统购统销C.公私合营D.合作化24.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B.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完整word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重点考试要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环境灾害。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害3.二次污染物: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4.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5.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6.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7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8。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9.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10。
绿色消费: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A、人类B、人类和其他生物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D、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3、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继发环境问题4、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
A、土壤B、淡水C、动植物D、太阳能5、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生命物质6、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原生环境问题D、第三环境问题7、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十分之一定律B、生物放大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生物量金字塔8、一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A、火山爆发B、臭氧层耗竭C、城市污染D、公害9、可以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发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是()。
A、大气B、太阳C、宠物D、人工养殖的花卉10、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
A、酸雨B、二氧化碳C、氟氯烃类化合物D、汽车尾气11、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
A、环境投资B、乡村C、城市绿地D、古墓葬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人工环境的有()。
A、城市B、名胜古迹C、风景游览区D、社会风气E、水库2、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大气B、海洋C、矿藏D、自然保护区E、人文遗迹3、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阳光B、土壤C、空气D、水E、野生动植物4、以下属于环境法保护对象的有()。
A、池塘里的青蛙B、马戏团里的大象C、农民种植的庄稼D、草原上放牧的牛羊E、人工栽种的次生林5、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期末复习题含答案.doc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复习题一、解释名词1、酸雨:是指pH值小于5. 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
酸雨破坏森林、土壤、水生生态、建筑、呼吸道和皮肤。
2、臭氧层耗竭:臭氧03是微量气体,存在于20—25公里高的平流层高空。
保护生命、调节气候,极为重要。
在氟利昂、NOx的作用下,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4、荒漠化: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它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包含“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原因;二是荒漠化的范围,“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三是表现形式,“土地退化”。
也就是说所谓荒漠化包括非沙漠环境向沙漠环境或类似沙漠环境的转移,也包括沙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5、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壳形成后,经过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露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
6、清洁能源:无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称作清洁能源。
例如太阳能、水能、氢能等。
7、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就是利用各种设施、设备和工艺技术,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从水中分离去除,使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害或有用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8、PM10(particulate matter):小于10微米的细微颗粒物成为PM10,该类颗粒能通过鼻和嘴进入人体呼吸道(故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记作PM10);9、PM2.5(particulate matter)有效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成为PM2.5,该类颗粒会进入支气管、肺甚至肺泡、血液系统,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PM10和PM2.5控制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的重要指标。
10、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大时间跨度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趋势,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过多的排放造成的。
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doc
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摘要:在当今全球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资源型与水质型缺水城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观念已不能保证城市流域水资源污染和区域自然水环境遭受破坏。
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新概念,目的是要建立起现代城市的给排水规划理念,为实现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打下基础。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给水排水;循环利用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水量性缺水也逐渐向资源性与水质性缺水转变。
本文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主要是基于对目前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在规划理念上一种转变的探讨。
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是:如何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保证排水快速安全;而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是:除保证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安全外,是将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供水或污水废水都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源,而对这种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使之合理的进行处理与循环利用,达到本区域或本流域的水环境平衡,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1、水资源循环概念水是循环性资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
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1.1自然水循环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方式存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处于往复不停的循环运动状态中。
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水从海洋蒸发变成云(水汽),又以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部分蒸发,部分渗入地下或汇成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归大海。
水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称为水的自然循环。
自然水循环的特点:①自然水循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而又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不论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都和气候、土壤、地质地貌和植被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绿色消费: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型社会: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循环型社会,是以3R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生态城市: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表述?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生态持续性”,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为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或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即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上则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5.综合性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如何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
发展是前提,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作为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具体为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简述从哪几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着重做好的工作:(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加快林业建设和发展。
实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二)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不断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加强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
(四)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农村和流动人口为重点,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切实降低高生育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
进一步完善基层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搞好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妥善解决好老龄人口养老问题。
4.论述中国21 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该《议程》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其基本思想是:改变现行的政策,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
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和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行动,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和实施;制定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参与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原则立场和主要行动领域。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
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和防灾减灾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
《议程》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首要条件。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等。
5.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类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主要表现那几个方面?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
6.环境论理学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在实践中,环境伦理学的根本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在理论上,它的根本要求是确立意义深远的价值理论,以此为它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7.简述《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书中的主要观点?《寂静的春天》:化学药品的滥用造成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会引发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正确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正视这个我们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和悲剧性的结果。
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因此,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增长的极限》:1、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
2、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全球性环发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是由于全球系统的五个因子之间存在的反馈环路决定的,这样就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在均衡状态中,技术进步既是必要的也是受欢迎的。
这里的技术是经过生态化调整的技术。
最后,他们认为向全球均衡状态的努力是对目前这一代人的挑战,必须在当代人的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延误时机,将之传给下一代。
《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三个观点:1.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2.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3.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报告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8.什么是大气资源和大气环境容量?大气资源是否具有价值?大气资源泛指大气圈以及相关方面为人类提供的能源或者生产生活资料。
一般而言风能、太阳能、气候的季节变化产生的经济效应等都算大气资源。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大气资源:可供人类生活和生产利用的某些大气气体。
大气环境容量:在一定的环境标准下某一环境单元大气所能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大气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且须臾也不能脱离的重要物质,因而可以看成是一种资源.因此也是具有价值。
】9.什么是水资源?简述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什么是湿地资源?简述湿地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一.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
水资源危机的原因:(1)全球气候异常(2)人类对水资源过度开发,浪费和破坏(3)用水量急剧增加(4)水质污染和用水浪费.(5)城市用水集中.(6)森林植被减少.(7)水资源管理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