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方程

合集下载

第二节状态方程

第二节状态方程
– ② Redlich-Kwong状态方程
立方型
– ③ Soave-Redlich-Kwong状态方程
– ④ Peng-Robinson状态方程
– ⑤ Virial(维里)状态方程
多参数高次型
2.2.3.1 范德华方程
理想气体
RT P V
RT a P 2 V b V
体积修正项 b为斥力参数 分子间力的修正项 a为引力参数。
– (a)分子间吸引力促使Z<1。 – (b)分子间排斥力使Z>1 。 – (c)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平衡暗指Z=1 。(注意理想气体是 一个特例,既没有吸引力,也没有排斥力)。
2.2.3 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
• 真实气体偏离理想行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不能描述真实气体的 状态,因此出现了:
– ① van der Waals( vdW范德华)状态方程
∴ P=f (V,T)或 V=f (P,T)或T=f (V, P)
f(P,V,T) =0 —状态方程 Equation of State(EOS)
• 目前已有150多种EOS。但没有一个EOS能描述在工程应用范围 内任何气体的行为。 • 状态方程包含的规律愈多,方程就愈可靠;准确性越高,范围 越广,模型越有价值。 • 状态方程的准确度和方程型式的简单性是一对矛盾。 • 建立EOS的方法:或以理论法为主、或以经验法为主。实际应 用以半经验半理论和纯经验的EOS为主。 • 我们介绍各种EOS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并不要求建立。
van der Waals 方程是最早提出的描述实际流体体系的立方型状态方程。 由于分子相互吸引力存在,分子撞击器壁的力减小 ,造成压力减小。压力减小的数值与撞击器壁的分 a/V2 分子引力修正项 子成正比;与吸引其分子数成正比,即与气体比容 的平方成反比。 分子本身占有体积,分子自 b体积校正项 由活动空间减小,由V变成 V-b。

状态方程6

状态方程6

Output Equations
diL 0 d iL dt = = dt uC duC 1 dt C 1 1 C iL L + 1 uC 1 − RC RC − 0 u S 1 iS − C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已知iL(0−) ,uC(0−),求 iR,iC ,uL State variables:uC iL
diL L = uL = −uC + uS , dt du u − uC u C C = iC = iL + R − iS = iL + S − iS dt R R
=
?
iC
+ uC −
+ uC − uS − uC uR iC iC = iL + − iS = iL + − iS , R R C u R uS − uC 1 1 iR = = = − uC + uS , u L = −uuS + uS L C R R R R i
=− uC + uS , u L = −uC + uS
L
(C1 + C2 )
duC1 1 1 1 C2 duS 1 =− iL − uC1 + uS + − iS dt C1 + C2 R1 (C1 + C2 ) R1 (C1 + C2 ) C1 + C2 dt C1 + C2
diL − R2 dt L = duC1 − 1 dt C1 + C2 0 + C2 C1 + C2
+

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

例6 输出: uc , iC , uR
电路理论基础
解 若已知状态量 uC在
t=0
R
ic
uc(t1)=3V和us=10V,也 uR us uc 可以确定t>t1电路的响应 uc , iC , uR。 uc 3e 500 ( t t1 ) 10(1 e 500 ( t t1 ) ) 500 ( t t1 ) ic 3.5e mA uR 7e 500( t t1 ) V 可推广到一阶、二阶和高阶动态电路中,当t =t1 时uC , iL 和t t1 后的输入 uS(t)为已知,就可以确 定t1及t1以后任何时刻系统的响应。问题是确定状 态变量及初始值。
上例中也可选uC和duC /dt为状态变量
duC uC d(C ) dt R u u (t ) L C S dt d 2 uC L duC LC uC uS ( t ) 2 R dt dt
iL L + uL + + uC uS(t)
电路理论基础
iL iC
C R 2 + uR
状态方程为
x (t ) A x (t ) Bv(t )
式中,A、B为系数阵,由电路结构和参数确定。 状态方程特点: (1)联立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2)左端为一个状态变量的一阶导数 (3)右端为状态变量和输入量的线性表示 (4)方程数等于状态变量数,等于独立储能元件数
电路理论基础
整理为矩阵形式
duC 1 dt RC di 1 L dt L
状态变量
1 0 u C C i 1 uS ( t ) 0 L L
输入量

驱动方程和状态方程

驱动方程和状态方程

驱动方程和状态方程
驱动方程和状态方程是描述时序电路的两个重要方程,具体如下:
1.驱动方程:是描述存储电路输入的,是电路输入和状态的函数。

2.状态方程:是描述下一状态的,是当前状态和输入的函数。

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写出各个驱动器的驱动方程和状态方程,并写出输出方程,根据状态方程、输出方程,画出状态转移图,从而分析其功能。

时序电路的设计方法:分析所需的逻辑功能,画出其状态转移图,并注意能否化简(同时要求选定触发器的个数),做出对应的卡诺图,并由主卡诺图做出各个触发器的子卡诺图,从而得到各触发器的状态方程,将状态方程化简为触发器响应的特性方程形式,从而(反解析)得到其驱动方程。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是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动态系统的行为。

状态方程描述了系统的状态如何随时间变化,而输出方程则描述了系统的输出如何由状态决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概念、推导方法和应用。

一、状态方程状态方程又称为状态空间方程或系统方程,用数学表示为:x(t)=A·x(t-1)+B·u(t)其中,x(t)为系统的状态向量,表示系统在其中一时刻的状态;A为状态转移矩阵,描述了系统的状态如何随时间变化;x(t-1)为系统在上一时刻的状态;B为输入矩阵,描述了外部输入信号如何影响系统的状态;u(t)为外部输入信号,表示系统在其中一时刻的输入。

状态方程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通过状态方程,我们可以了解系统的状态如何由前一时刻的状态和当前的输入决定。

状态方程是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基础,可以用于系统的建模、分析和控制。

推导状态方程的方法有两种:物理建模和数学建模。

物理建模是通过系统的物理原理和方程来推导状态方程;数学建模是通过对系统的输入输出进行数学分析,从而推导出状态方程。

物理建模适用于具有物理背景的系统,如机械系统、电路系统等;数学建模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系统。

二、输出方程输出方程又称为观测方程或测量方程,用数学表示为:y(t)=C·x(t)其中,y(t)为系统的输出向量,表示系统在其中一时刻的输出;C为观测矩阵,描述了系统的输出如何由状态决定;x(t)为系统在其中一时刻的状态。

输出方程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系统的输出如何由状态决定。

通过输出方程,我们可以了解系统的输出如何与系统的状态相关。

输出方程是描述系统的输出特性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系统的性能和行为。

推导输出方程的方法有直接测量和模型匹配。

直接测量是通过对系统的输出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得到输出方程;模型匹配是通过对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从而推导出输出方程。

直接测量适用于系统的输出直接可测量的情况;模型匹配适用于系统的输出无法直接测量或想要通过模型进行预测的情况。

11-6 电路 状态方程

11-6 电路 状态方程

§11-6 状态方程一、状态:指在某给定时刻描述网络所需要的一组最少量信息,它连同从该时刻开始的任意输入,便可以确定网络今后的性状。

二、状态变量:描述系统所需要的一组最少量的变量。

三、状态方程:以状态变量为未知量的一组一阶微分方程。

状态变量[,]Tc L X u i =取111CL L L c sC L L c L s du Ci dt diL Ri u u dtdu i dt C di R u i u dt L L L==--+==--+写成矩阵形式.10011C c s L L du u dt C u i di R L dt L L X AX BU ⎡⎤⎡⎤⎡⎤⎢⎥⎢⎥⎡⎤⎢⎥=+⎢⎥⎢⎥⎢⎥⎢⎥⎣⎦⎢⎥⎢⎥--⎣⎦⎢⎥⎢⎥⎣⎦⎣⎦=+标准形式状态变量的选择不唯一, 也可12[,][,]TCC du X x x u dt==取 122212211()C C S C S dx x dtd u du dx R x x u LC RC u u dt LC L LC dt dt==--+++= 写成标准形式()C u t112201011S dx x dt u R dx x LC L LC dt ⎡⎤⎡⎤⎡⎤⎢⎥⎡⎤⎢⎥⎢⎥=+⎢⎥⎢⎥⎢⎥⎢⎥--⎢⎥⎣⎦⎣⎦⎣⎦⎢⎥⎣⎦四、状态方程的列写 1, 直观法1c C du i dt C =对仅含一条电容支路的节点列KCL 方程 1L Ldi u KVL dt L=对仅含一条电感支路的节点列方程例1:列写如下图所示电路的状态方程。

解:选取单一电感回路,如图l 1、l 2所示;状态变量12[,]T L L X i i =取12211112112221211ss L L L di R i u L dtdi R i R i u L dti i i i i +=++==+=整理并消去中间变量i 1、i 2,得1122122225s sL L L L L L d u dt d u dti i i i i i =--+=--+写成标准形式R R 2L21L H1122221251s L L L L d dt u d dt i i i i ⎡⎤⎢⎥⎡⎤--⎡⎤⎡⎤⎢⎥=+⎢⎥⎢⎥⎢⎥--⎢⎥⎣⎦⎣⎦⎢⎥⎣⎦⎢⎥⎣⎦例2:列如下图所示电路的状态方程。

第八章 状态方程

第八章 状态方程
dt
化简,得
d eAtλ t eAt Bet
dt
两边取积分,并考虑起始条件,有
eAtλ tλ 0
t eA Be( ) d
0
对上式两边左乘 e A,t 并考虑到 eAteAt I ,可得
λ为t方 程eA的tλ 一0般解0t eAt Be d eAtλ 0 eAt B et
求输出方程r(t)
et b1
dk 1 dt k1
et
bk1
d dt
et bket
此系统为k 阶系统,输入信号的最高次导数也为
k 次系统函数为
H
s
b0sk b1sk1 bk1s bk sk a1sk1 ak1s ak
为便于选择状态变量,系统函数表示成
H
s
b0
b1s1
bk
s1k
1
bk sk
d λ t, 输出为 λ t。
dt
若 A,B,C矩, D阵是 的函t数,表明系统是线性时变
的,对于线性时不变系统,A,B,C的, D各元素都为常
数,不随 t改变。
状态变量的特性
每一状态变量的导数是所有状态变量和输 入激励信号的函数;
每一微分方程中只包含有一个状态变量对 时间的导数;
输出信号是状态变量和输入信号的函数;
1 a1s1
ak
s1k
1
ak sk
当用积分器来实现该系统时,其流图如下
et 1
b0
1 s k a1
b1 b2
1 sk1
a2
bk 2
bk 1
3 1 s 2 1 s 1 bk
r t
ak2 ak1
ak
取积分器的输出作为状态变量,如图中所标的

14状态方程

14状态方程

第十四章 状态方程§14-1 电路的状态、状态变量及状态方程一、状态和状态变量经典法分析一阶、二阶电路时,求响应除了要知道电路结构及参数和外加激励之外,还必须知道电路中电容电压,C u 和电感电流C i 的初始值。

有了这些初始值才能确定积分常数,才能确定唯一解...,即电路在换路后任意时刻的情况。

C u 及L i 的初始值称为电路的初始状态..。

只要知道了一个已知电路在换路时的初始状态和换路后作用于电路的外加激励。

就可以确定在换路后任何时刻的电路的响应。

一般意义上的定义: 一个电路在0t t=时的状态..,是指能完全描述在这一时刻电路性能的最小变量组(的值)。

这个变量组中的每一个变量,称为状态变量。

完全描述电路性能──如果给定0t t=时这组变量的值和0t t ≥时的外加激励,就能完全确定电路在0t t ≥的任何时刻的任一响应。

在电路分析中,这些所谓变量,就是各元件(支路)电流、电压(电荷、磁链)。

最小是指这些变量组中每一个变量都是独立的,不可能用其它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

相应的,电路中0t t =时刻的其它任何一个电压、电流都可以用状态变量和激励的线性组合来表达。

若一个电路中有几个状态变量)( , ),( ),(21t x t x t x n ,这几个状态变量就构成了一个数学上的矢量)(t X 。

(变量组))(t X 称为电路的状态矢量。

⎥⎥⎥⎥⎥⎦⎤⎢⎢⎢⎢⎢⎣⎡=)( )()()(21t x t x t x t X n 一个电路可以选出多种不同的状态矢量,但其中最容易选取的是由电容电压)(t u C 、电感电流)(t i L 构成的状态矢量。

结合以上定义和讨论可以看出, )(t u C 及)(t i L 确实满足状态变量的基本定义。

所以,一般在电路中将各独立电容的)(t u C ,各独立电感的)(t i L 作为一组状态变量,有时也可以将)(t q 、)(t ψ作为一组状态变量(多用于非线性电路)。

§3-2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3-2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矩阵形式为
0 i L 1 C u 1 C1 C 1 u 2 C2 1 L 1 R1C1 0 0 1 L iL 1 0 u C 1 R1C1 u 1 C 2 0 R2C 2 0 u s 0 1 is C2
0 0 0 us is 0 0
输出方程的向量形式
r Cx Df
C、D为输出方程中的系数矩阵
输出方程的数目等于输出变量数。
返回
输出方程(output equation)
表示输出变量、状态变量与激励函数之间关系的一组 代数方程。
uR1 uC1 us uL uC1 uC 2
1 1 i1 us uC1 R1 R1 1 i2 uC 2 R2
1 1 iC1 i1 i L us uC1 i L R1 R1
范式(normal form)状态方程
Ax Bf x
A、B为系数矩阵
网络的状态方程数等于网络的状态变量数。
如以电容电荷和磁通链为状态变量,则状态方程为
dψ q1 q2 dt C1 C 2 dq1 dt dq2 dt us ψ 1 q1 L R1C1 R1 ψ 1 q2 is L R2C 2
§3-2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
状态方程是一组表示状态变量与激励函状态变量。 因iL、uC 1、
di L L uC 1 uC 2 dt duC 1 C1 i L i1 dt duC 2 C2 i2 i L is dt

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

Soave-Ridlich-Kwang方程和PengRobinson(PR)方程
• 简称为SRK方程
p= RT a − V − b V (V + b)
• SRK方程提高了对极性物质和量子化流体计算的精确度。 也大大提高了表达纯物质的汽液平衡的能力,使之能用于 混合物的汽液平衡的计算,故在工业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van der Waals(vdW)方程
• vdW方程是一个著名的状态方程,是第一个适用于真实气 体的立方型方程,其形式是:
RT a p= − 2 V −b V
• 方程中a,b分别是考虑到分子有体积和分子间存在相互作 用的校正。
27 R 2Tc 2 a= 64 pc
b=
RTc 8 pc
• vdW方程能同时表达汽、液两相的计算和计算出临界点, 这是以前的状态方程没有的,但是准确度有限,实际中较 少使用。
状态方程
f ( p, V , T ) = 0
状态方程(EOS)是物质P-V-T关 系的解析式
状态方程
f ( p, V , T ) = 0
• 状态方程(EOS)是物质P-V-T关系的解析式 • 据相律可知,纯流体的P、V、T性质中任意两个 确定后,体系的状态也就确定了,因此上式称为 状态方程。 • 状态方程的重要价值表现为:
Virial方程
Ridlich-Kwang方程
p= RT a − 0.5 V − b T V (V + b)
• 式中a,b是方程常数,与流体的特性有关,由纯物质临界 性质计算: b = 0.8664 RTc / pc a = 0.42748 R 2Tc 2.5 / pc • RK方程适用于非极性和弱极性化合物,计算准确度比van der Waals方程有很大提高,但对多数极性化合物有较大 偏差。

状态方程的研究及其应用

状态方程的研究及其应用

状态方程的研究及其应用状态方程是描述物质状态的重要工具,它是热力学的基础和理论建立的出发点。

研究状态方程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一、状态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状态方程又称为物态方程,它是描述物质状态的方程式。

它通常由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式构成,如压力、体积和温度等。

常用的状态方程有两大类:一类是压缩性状态方程,即根据物质压缩的性质定义的方程,如范德瓦尔斯状态方程、文丘里方程等;另一类是热力学状态方程,即定义物质状态的热力学性质的方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贺兹方程等。

状态方程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互相独立:研究物质状态时,压力、体积和温度三个状态量是互相独立的,因此需要至少给出其中两个状态量来确定物质的状态。

2.不与过程有关:状态方程本身不与物质的过程有关,仅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因此,通过测量物质某一时刻的状态量来确定其状态方程。

3.可用于计算能量和焓:根据状态方程,可以计算物质的能量和焓等物理量。

因此,在热力学的应用中,状态方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二、状态方程的研究状态方程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它的性质和特征,为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下面介绍三个常见的状态方程研究内容。

1. 经验状态方程的构建经验状态方程是根据实验数据建立的方程,它可以用于描述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

经验状态方程的构建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经验分析方法。

比如,贺兹方程和文丘里方程都是根据实验数据和经验规律建立的。

2. 统计物理学理论状态方程的建立统计物理学理论状态方程是利用分子动力学理论或统计力学理论计算的状态方程。

这些状态方程涉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对物质的状态行为提供更深入的分析。

范德瓦尔斯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就是统计物理学理论状态方程的常用模型。

3. 状态方程和反应热的关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常常伴随着放热或吸热过程。

状态方程可以提供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信息,进而帮助确定反应热。

通过研究物质状态方程和反应热关系,可以深入探索化学反应的内在机理和热力学规律。

第三章系统分析-状态方程的解

第三章系统分析-状态方程的解

2!
i!
(2) 利用Laplace变换计算 eAt L1 (sI A)1
推导
(3) 化A阵为对角型或约旦标准型计算 (利用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计算)
•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由变换阵P化A为对角阵或约旦标准型
• 求对角阵或约旦标准型所对应的状态转移矩阵
• 求原矩阵A的状态转移矩阵。
返回
Laplace变换法
L1[(sI A)1 x(0)] L1[(sI A)1 BU (s)]
系统的状态与输出的形式取决与系统结构 初始条件和输入信号的形式,所以在系统为 典型输入信号作用时的状态解和输出解的形 式可以依据上述通式导出。
返回
2. 典型输入下非齐次方程的解
(1) 脉冲 u(t) K (t) 输入下的解为:
2et
2et 2et
2et
2et
e2t
(2)
et
0
0
0
(1 2t)et
4te 2t
0
tet
(1
2t)e2t
0
0
为约旦阵,则
1
1 (t) e At e t 0 0
t
1 0
1 t2 2!
t 1
1
3! 1
t t
3 2
2!
t
0 0 0 1
书上p58~60页
(4)T-1AT=
0
0
0
1 0 0
0 0
1 t
1
0
为约旦阵,则 (t )
e At
e tT 0
1
1
0
0 0 0 0
1 t2 2!
[举例2]: 若
1 1 0
A
0

热力学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热力学过程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的能量转化和能量交换规律的学科。

理想气体是热力学中常用的模型,它的状态方程和热力学过程是热力学理论的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热力学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过程,并解释它们的概念和关系。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理想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公式为:PV = nRT其中,P表示气体的压强,V表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的物质量(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表示气体的温度。

这个方程是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推导得出的,它表明在给定的条件下,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是互相关联的。

通过这个方程,我们可以计算理想气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其他物理量,如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

二、热力学过程热力学过程是指气体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能量转化和能量交换过程。

常见的热力学过程包括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容过程和等压过程。

1. 等温过程等温过程是指气体在恒定温度下发生的过程。

在等温过程中,气体的温度保持恒定,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P1V1 = P2V2其中,P1和V1分别表示气体初始时的压强和体积,P2和V2分别表示气体最终时的压强和体积。

2. 绝热过程绝热过程是指气体在无热量交换的条件下发生的过程。

在绝热过程中,气体的内能发生变化,但温度不一定保持恒定。

根据绝热条件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得到:P1V1^γ = P2V2^γ其中,γ为气体的绝热指数,对于单原子理想气体,γ=5/3;对于双原子理想气体,γ=7/5。

3. 等容过程等容过程是指气体在恒定体积下发生的过程。

在等容过程中,气体的体积保持恒定,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P1/T1 = P2/T2其中,T1和T2分别表示气体初始时和最终时的温度。

4. 等压过程等压过程是指气体在恒定压强下发生的过程。

在等压过程中,气体的压强保持恒定,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V1/T1 = V2/T2其中,T1和T2分别表示气体初始时和最终时的温度。

热力学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过程方程

热力学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过程方程

热力学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过程方程
一、状态方程
1)热力学状态方程是构成热力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程之一,它关系到一个系统两个相互关联的量——热力学变量。

它用来描述热力学系统的一个全局性的特征,用以描述被调查的热力学系统的当时的宏观状态。

2)根据不同的热力学变量,热力学状态方程有多种形式,如压强-温度状态方程,容积-温度状态方程,压强-容积状态方程,质量-容积-温度状态方程等。

3)其中,最重要的是集合状态方程,它描述热力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它定义了一个热力学系统的某个状态,又称热力学状态者,是理解和研究热力学系统的理论基础。

二、过程方程
1)热力学过程方程是描述实际热力学系统运行时,某个量随着另一量改变情况的方程。

它描述了热力学原理产生的热力学变量之间的一定关系,即热力学变量是如何影响某种过程的,又称热力学过程者。

2)热力学过程方程有很多种形式,如温度-容积过程方程,压力-体积过程方程,压力-温度过程方程,质量-容积-温度过程方程等。

3)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第一热力学过程方程,它描述了热力学变量之间的一定关系,它定义了热力学系统的某个特定介质的运动和热
力学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是理解和研究热力学系统中过程变化的理论基础。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两个公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两个公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两个公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公式来表示。

首先,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我们可以使用PV = nRT这个公式。

在这里,P代表气体的压力,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物质量,R代表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这个公式描述了理想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

另外一个常用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公式是pV = NkT。

在这个公式中,p代表气体的压强,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分子的数量,k代表玻尔兹曼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这个公式描述了气体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的状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公式都是描述理想气体状态的重要方程,它们在热力学和物理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了解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行为,对于工程、科学实验以及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样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状态方程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状态方程

状态变量分析法的优点:1. 便于观察系统内部某些物理量的变化过程;2. 与系统的复杂程度无关,复杂系统和简单系统的数学模型相似,适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3. 适于研究非线性或时变系统。

因为一阶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是研究非线性和时变系统的有效方法。

4. 便于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可观测性及系统内部参数变化对系统特性的影响;5. 状态方程都是一阶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便于采用数值解法在计算机上实现系统分析。

系数矩阵由系统的参数决定,非时变系统为常数,时变系统为时间的函数。

,A B 四、输出方程(output equation))(,),(),(21t y t y t y r Λ输出方程是由状态变量和激励信号的线性方程,因此对线性系统而言,输出方程是一组线性方程。

例如,假设系统有个输出,r mrm r r n rn r r r mm n n mm n n e d e d e d x c x c x c t y e d e d e d x c x c x c t y e d e d e d x c x c x c t y +++++++=+++++++=+++++++=ΛΛMΛΛΛΛ22112211222212122221212121211112121111)()()(则,A B矩阵形式为:)(10081910120010321'3'2'1t e x x x x x x ⎥⎥⎦⎤⎢⎢⎣⎡+⎥⎥⎥⎦⎤⎢⎢⎢⎣⎡⎥⎥⎦⎤⎢⎢⎣⎡---=⎥⎥⎥⎦⎤⎢⎢⎢⎣⎡01000112198⎡⎤⎢⎥∴=⎢⎥⎢⎥---⎣⎦A 依此方法选择的状态变量常称为相变量状态变量,状态方程叫相变量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中的系数矩阵与输入输出方程有关。

[]⎥⎥⎥⎦⎤⎢⎢⎢⎣⎡=3210410)(x x x t y 001⎡⎤⎢⎥=⎢⎥⎢⎥⎣⎦B []1040=C 0=D矩阵形式为:1211012110''13'22'1)()(+--+++=+----====m m n n n nn x b x b x b t y t e x a x a x a x x xx x x x ΛΛM )(1000100010211210''2'1t e x x x a a a a x x x n n n ⎥⎥⎥⎥⎦⎤⎢⎢⎢⎢⎣⎡+⎥⎥⎥⎥⎦⎤⎢⎢⎢⎢⎣⎡⎥⎥⎥⎥⎦⎤⎢⎢⎢⎢⎣⎡----=⎥⎥⎥⎥⎥⎦⎤⎢⎢⎢⎢⎢⎣⎡-M M ΛM ΛΛM[]001111n n n n n nb b a b b a b b a b --∴=---=C D L 当时,矩阵不再为0。

状态方程的参数

状态方程的参数

状态方程的参数
状态方程是描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状态(如压力、体积、温度等)变化的数学方程。

对于不同的物质和过程,状态方程的参数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状态方程及其参数: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描述理想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在恒温过程中,它满足玻意耳定律;在等容过程中,它满足查理定律;在等压过程中,它满足盖-吕萨克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三个表达式如下:
(1) 当温度T1大于临界温度Tg时,P1 * V1 = P2 * V2(玻意耳定律)
(2) 当体积V大于临界体积V2时,P1 / T1 = P2 / T2(查理定律)
(3) 当压力P1小于压力P2时,V1 / T2 = V2 / T2(盖-吕萨克定律)
2. SRK状态方程:
SRK(Suber-Rothlisberger-Kennedy)状态方程用于描述实际气体的状态变化。

它是一种改进的立方型状态方程,能够较好地预测气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行为。

SRK状态方程的参数包括:
-临界压力Pc
-临界温度Tc
-摩尔气体常数R
-物系的气体常数Cp和Cp'
3. 其他状态方程:
除了上述两种状态方程,还有许多其他状态方程,如van der Waals 方程、Helmholtz方程等。

这些方程的参数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所处的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状态方程的参数通常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

这些参数有助于预测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如饱和蒸气压、饱和液体体积等。

在工程领域,状态方程的应用广泛,如在化工、石油、制冷等领域。

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

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

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状态方程是描述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的数学表达式。

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描述系统状态的问题,比如天气预报、电路设计、机械运动等等。

状态方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状态的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系统的行为。

观测方程则是将状态方程中的系统状态与我们可以观测到的量联系起来的数学关系。

观测方程通常是通过测量系统中的某些变量来获得的,这些变量可以是物理量、化学量或其他可以直接观测到的量。

通过观测方程,我们可以根据测量结果来估计系统的状态,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通常是通过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表示的。

微分方程是描述连续系统状态变化的数学工具,而差分方程则是描述离散系统状态变化的数学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和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程形式。

举个例子来说明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的应用。

假设我们要研究一个弹簧振子的运动,弹簧振子的运动可以用一个二阶微分方程来描述。

状态方程可以将弹簧振子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联系起来,而观测方程可以通过测量振子的位移来估计振子的状态。

在工程控制中,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建模、参数估计和控制设计等领域。

通过建立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我们可以对系统的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设计出更优化的控制策略。

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也被应用于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等领域。

在信号处理中,我们可以利用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来提取信号的特征和进行信号的重构。

在机器学习中,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可以用于建立模型和进行参数估计,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是描述系统状态和观测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

它们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系统的行为,实现对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程形式,并结合其他方法和工具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为科学和工程的发展作出贡献。

系统动力学方程

系统动力学方程

系统动力学方程
1. 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描述系统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一般形式为:
dx/dt = f(x, u, t)
其中,x表示系统状态变量,u表示控制变量,t表示时间。

2. 输出方程
输出方程描述系统输出与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一般形式为:
y = g(x, u, t)
其中,y表示系统输出变量。

3. 微分代数方程组
对于复杂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组合在一起构成微分代数方程组。

4. 线性和非线性方程
根据方程中变量的组合形式,系统动力学方程可分为线性方程和非线性方程。

线性方程具有较好的解析性质,而非线性方程往往需要采用数值计算等方法求解。

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模过程包括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提取关键因素、建立模型框架、确定参数等步骤。

合理的系统动力学方程有助于全面把握系统的内在运行机理,为系统优化提供科学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种表示方法:
( LCs2 RCs 1)Uc (s) Ui (s)
U c ( s) 1 U i ( s) LCs 2 RCs 1
此即为上述电路的传递函数
duc 1 i dt C di R i 1 u 1 u c i L L L dt
例1-1先看一个电路网络的例子
di ui (t ) L Ri uc dt
R + u(t)
输入
L + uc(t) _
输出
+ y _
i(t)
du i (t ) C c dt
_
把 uc (t )作为输出,消去中间变量 i (t ) 得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 2uc duc LC 2 RC uc ui 高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 dt dt
同样把系统的动态特性描述了出来
1.1 状态变量及状态空间表达式
1.1.1 定义及性质 • 状态: 系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状况

状态变量:足以完全表征系统运动状态的最小个数的一组变量,表 为x1 (t ),, xn (t ) 。 如前例,可选 x1 (t ) uc (t ) x2 (t ) i(t )
数学模型
分析方法 适应领域
线性定常高阶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外部描述)
时域法(低阶)、根轨迹法和频 域法(近似分析)
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 只反映输入输出间的外部特性;
时域矩阵法(精准分析) 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时变 系统 能描述系统内部状态; 便于系统的最优化设计与分析
评价
非最佳综合方法,试凑法为主, 适宜处理较简单系统的控制问题

绪论

经典控制理论(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1868年,马克斯威尔(J.C.Maxwell)解决了蒸汽机调速 系统中出现的剧烈振荡的不稳定问题,提出了简单的稳 定性判据;
绪论

经典控制理论(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1895年,劳斯(Routh)和赫尔维茨(Hurwitz)把马克斯 韦尔的思想扩展到高阶微分方程描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各 自提出了两个著名的稳定性判据:劳斯判据和 赫尔维茨判 据 ,基本上满足了二十世纪初期控制工程师的需要;
绪论

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

线性系统理论:
主要针对线性时不变系统,讨论系统的结构和反馈控制等问题。

最优控制:
在给定限制条件和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寻找实现该性能指标最优的控制规律。

系统辨识:
由输入输出关系建立系统模型。

自适应控制:
针对具有不确定性的被控对象,设计系统适应变化,以保证所需的最佳性能。
绪论

现代控制理论(Modern Control Theory)
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Bellman)等提出了状态分析 法,在1957年提出了动态规划; 1959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创建了卡尔曼滤波 理论;
绪论

现代控制理论(Modern Control Theory)
1960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在控制系统的研究 中成功地应用了状态空间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 性的新概念;
1961年,庞特里亚金提出了极大值原理;
绪论

现代控制理论(Modern Control Theory)
六十年代,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系统辨识 理论等分支课程; 七十年代,智能控制理论、复杂系统理论。
绪论

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比较
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一阶微分方程组表示的动态方程 (内部描述)
现代控制理论
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2015-09-01
邮箱:xchenbuaa@
32学时,闭卷考试,卷面+平时成绩(作业和出勤)
参考书:《线性系统理论》(第一部分),郑大钟编著,清华大学出 版社
数学教材(矩阵知识)
绪论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经典控制理论(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现代控制理论(Modern Control Theory)
绪论

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建模
分析
设计
状态空间 表达式 (建立, 求解, 转化)
可控性 可观性 稳定性
状态反馈
状态观测器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状态变量及状态空间表达式
• 状态变量及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模拟结构图 • 状态变量及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 状态矢量的线性变换 • 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阵 • 离散时间系统、时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绪论

经典控制理论(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1947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美国人维纳(N.Weiner)把控制论引 起的自动化同第二次产业革命联系起来,并于1948年出版了 《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讯的科学》, 书中论 述了控制理论的一般方法,推广了反馈的概念,为控制理论 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绪论

经典控制理论(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得 整个世界的科学水平出现了巨大的飞跃,几乎在工业、农业、 交通运输及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了自动控制技术。
绪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准备了两个重要的 条件:现代数学和数字计算机。 现代数学,例如泛函分析,现代代数等,为现代控制理论 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工具,而数字计算机的出现则为现 代控制理论发展提供了应用的平台。cal Control Theory)
1932年,奈奎斯特(H.Nyquist)提出了频域内研究系统的频 率响应法,为具有高质量的动态品质和静态准确度的军用控 制系统提供了所需的分析工具;
绪论

经典控制理论(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1948年,伊万斯(W.R.Ewans)提出了复数域内研究系统的 根轨迹法; 建立在奈奎斯特的频率响应法和伊万斯的根轨迹法基础上的 理论,称为经典(古典)控制理论(或者自动控制理论)
绪论
比起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考虑问题更全面、更复 杂,主要表现在考虑系统内部之间的耦合,系统外部的干 扰,但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 然二者在数学工具、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有着本质的区 别,但对动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时,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排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