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地理试题高清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解析版)

201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I卷(选择题)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 D.煤炭自给率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计算能力。

结合图示中各国的煤炭消费量及本国的总人口数即可求出人均煤炭消费量。

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2008年的总人口数分别约为13.44亿、3.09亿、11.86亿、1.28亿。

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示资料显示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可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

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不仅仅与煤炭的生产与消费量有关,因此据图示资料不能推算出来。

而能源种类较多,因此,仅根据煤炭的生产与消费状况并不能确定能源的进出口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 D.1989年~2000年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

结合图例,分析选项所给时间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4.该支流流入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河流的特征。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580亿立方米,长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10 000亿立方米,辽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少,黑龙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3 000亿立方米。

2012全国地理高考题及评分细则(超清晰)

2012全国地理高考题及评分细则(超清晰)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第Ⅰ卷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

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

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B.为其中国整车生产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A.研发中心B.一般零部件厂C.核心零部件厂D.整车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A. 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读图1,完成6~8题。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米B.55米C.60米D.65米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聚落河流、池塘等高线/m 0 50m5040 ①④③②50A. ①B. ②C. ③D. ④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米,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A.15米B.40米C.65米D.90米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

2012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地理试题高清解析版

2012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地理试题高清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版地理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解析】:1题是个读图题,而且涉及计算,一定小心!当然只是大概估算。

从图中可以读出每年这四个国家的消费总量,再根据这几个国家的人口数(这点考察学生的识记情况,中国大概13亿、美国3亿、印度10亿、日本就算1.3亿吧),只是略算而已,不要较真,很容易找到答案。

2题考察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有一个陷阱必须、只能“借助图示资料”,而图中只能读出两个量——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所以不要想当然地做。

A项单位GDP能耗需要知道国家的GDP总量,但是图中读不出来,所以A错;B项煤炭只是能源的一部分,并不是能源的全部,所以肯定读不出来;C项原因和B项相同,能源进出口至少还应该包括天然气、石油,但是图中读不出来;D 项用煤炭消费量除以煤炭生产量就等于煤炭自给率,图中这两个量都有!【答案】:1.B 2.D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了、泥沙量之差)。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

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 太湖平原B. 洞庭湖平原C. 汉江平原D. 成都平原3.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 耕地面积广B. 生产规模大C. 机械化水平高D. 人口较少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1,完成4~5题。

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 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2,完成6~7题。

6. 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8. 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 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 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9. 甲、乙两类企业相比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 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 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2012年高考全国地理卷清晰版(含自选及答案)

2012年高考全国地理卷清晰版(含自选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试题)第一卷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边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1~2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扩大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 能耗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2.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第2题表 德班气候观测站:29º50′S ,31º2′E 海拔:5m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

完成3~4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3.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 .甲乙B .甲丙C .乙丁D .丙丁4.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A .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B .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C .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D .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自2011年7月开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 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厂家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价格上涨。

完成5~6题。

5.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④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6.全球知名IT 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 A.软件产业发达B.国内市场广阔C.运输条件优越D.劳动力价格较低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7.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 .常绿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 .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1.(4分)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4分)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4分)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如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4~5题.4.(4分)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5.(4分)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完成6~7题.6.(4分)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4分)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如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8~9题.8.(4分)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9.(4分)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如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10.(4分)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B.230米C.340米D.420米11.(4分)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B.310米C.360米D.410米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46分)12.(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高考地理试卷解析

2012高考地理试卷解析

2012高考文综新课标卷地理部分解析黑龙江省富裕县实验中学张海涛一选择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解析:此组题考查我国农业产业活动的相关知识。

1题,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粮食的产量的主要途径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

2题,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益的农业压缩粮食生产,选项中太湖平原经济最发达,地位下降最为显著。

3题,黑龙江相比河南人口少,消费粮食少,因而粮食商品率高。

答案:1.B 2.A 3.D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吧、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 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解析:此组题考查河流的流量变化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由流量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早于乙水文站,因而局地暴雨应该在甲的上游。

在下游乙水文站洪峰减弱、流量减少的原因是其上游湖泊的调节作用。

答案: 4.D 5.C读图2 ,完成6—7题6. 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解析:此组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第I卷(选择题)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 D.煤炭自给率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 D.1989年~2000年4.该支流流入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5.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6~7 题。

6.该地可能位于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7.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 D.东南、西北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图3,完成8~9题。

8.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图4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

据此完成10~11题。

10.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11.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第Ⅱ卷(非选择题)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一、第I卷共5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1.(4分)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2.(4分)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如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3.(4分)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年~1976年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D.1989年~2000年4.(4分)该支流流入()A.黄河B.长江C.辽河D.黑龙江5.(4分)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6~7 题.6.(4分)该地可能位于()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7.(4分)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如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8~9题.8.(4分)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9.(4分)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陆交通枢纽如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0~11题.10.(4分)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11.(4分)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B.连绵阴雨天气C.强对流降雨天气D.沙尘暴天气二、第Ⅱ卷(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2.(36分)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上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13.(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价值.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岳武王,定居番禹(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个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刘邦称帝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府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岳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务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谴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国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据《史记》等材料二如图示意灵渠位置.(1)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并说明原因.(2)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大纲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第I卷共5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如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1.(4分)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考点】97: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专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该题应注意分析图文信息.【解答】解:结合图示中各国的煤炭消费量及本国的总人口数即可求出人均煤炭消费量。

2012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地理试题高清解析版

2012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地理试题高清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地理解析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地理部分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较全面,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和2011年一样都没有命题,难度适宜,符合新课标地理高考特点和要求,是一套命题质量较高的试题。

客观选择题,命题紧抓地理学科本身特点及能力要求,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过图表数考查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能力。

11道选择题中,1——3和8——9考查人文地理,剩余6道选择题考查自然地理;综合题以以区域地理位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选择题部分,难度相对较低,重点考查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知识迁移的能力。

评析精选:难度有所下降,却又不失新意云南地理教材单独采用鲁教版,且作为新课标高考第一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充满疑虑与期待,从考生走出考场面带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文科综合试题是平和、习惯的试题。

从地理科看,试题不偏、不怪、不难,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地理。

试题集中考查了工业、农业、气候、河流、等高线、自然灾害、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水源等问题。

中等难度题较多,没有特别难的题,试题整体难度比2011年的新课标卷和全国大纲卷皆有所下降,但试题依然需要学生利用储备知识进行思维判断,虽然有的内容多年考,但依然有新意,也有较好的区分度。

2012年高考真题 地理(山东卷)(含解析版)

2012年高考真题 地理(山东卷)(含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第Ⅰ卷(必做)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B.②C.③D.④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获取卫星云图B.查询地理数据C.选择考察路线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必做部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201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I卷本卷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解析】读材料把握住几个关键词,“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来分析:粮食增产的原因,可据材料首先排除A和D。

改进农田的水利设施可以使部分耕地粮食增产,但要达到2004年来粮食的连续增长,应该是科技兴农,使粮食的单产增长了。

选B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解析】读题干材料:“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分析问题。

应该是工业化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太湖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解析】粮食商品率指的是粮食生产总量中商品量所占比重,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人口比河南省少,所以粮食消费量少,商品量高,商品率就高。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解析】分析b图可以得出甲乙两个水文站峰值都出现在降水12个小时之后,故此次降水汇流既影响到了甲,也影响到了乙,所以降水地点应该在两个水文站的上游,根据a图可以判定应该是④地。

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 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解析】本题考查湖泊的“调蓄”功能,经过湖泊的分流调蓄,河流流量会变的更加平稳。

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 参考答案 】 Dc
读 图2 ,完成6~7 。 题 6 据 图示信 息可推 断 . A. 1 月平均 气温 甲城 市 高于 乙城 市
B.1 月平 均 气温 甲城 市低 于 乙城 市
考试 研 究
21 0 2年 第 1 5期


l , ,
均 工资 的 变化 ,以及 甲、 乙两类 企业在 该 区域 维持 最低
A .①地 c .③地
因 为 甲 、 乙水 文 站 之 间
B .②地 D.④地
5 乙水 文 站洪峰 流量峰 值 小于 甲水 文站 。主要 是 .
A. 河 道 淤 积 C. 湖 泊 分 流 B 河 谷 变 宽 . D. 湖 水 补 给 量 减 少
c.机械 化 水平 高
D. 人 口较 少

lI 奎 1
1 2 2 4

3 6 时 旧h
4 .此 次局地 暴 雨可 能 出现 在 图1 中的 a
3 河 南省和 黑 龙 江省 都是 我 国产粮 大 省 。两 省相 . 比 ,黑龙 江 省粮 食 商 品率 高的主 要原 因是
A.耕 地 面积 广 B. 生产规模 大
均工资随时问的变化情况, 剩余劳动 力逐年减少, 工业企 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 人均工资增加说 明企业要
【 信息 呈现 】试题 通过经 纬 网区域 简 图 ,揭示 甲、乙两城市的空间信息。河流与铁路的走 向也是一重
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升高, 也说明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
在 提高 。
要的信息 ,能够说明受地形影响的程度 。 【 思维 方 法 】本题 主要考 查学 生空 间 定位 的能
— 、

,叫 l j

2012年新课标卷地理

2012年新课标卷地理

2012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地理部分第I 卷(选择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 太湖平原 B. 洞庭湖平原 C. 汉江平原 D. 成都平原3.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 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 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 )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

读图1,完成4~5题。

a时间/h流量b图1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 中的 ( )A. ①地B. ②地C. ③ 地D. ④地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 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读图2,完成6~7题。

6. 根据图是信息 可以推断 (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 图中甲 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ab图2铁路河流 城市剩余劳动人均工资0T 2T 1 图38. 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 ( )A .T 0年工业基础雄厚 B. T 0¯~T 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 T 1~T 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 T 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 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 )A .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 .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 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 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地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试卷总评】201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的命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稳中求变,变中有新;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新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呈现的材料使用价值高,与设置的问题紧密相联,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比较深,材料的原创性强。

试题入题情境创设新颖,成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

选择题第1~2题组,以独特的“资料集群呈现、定性表现地理事物”的关系图式为信息载体,在图示与文字、水平与垂直的情境创设中,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感悟、解读、判断、分析的能力。

另外,第3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第4~6题组的地面形势图、第7~8题组的我国两年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第26题的“丁坝”景观图等,都巧妙地运用静态的图像来考查动态的地理问题,让考生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渗透着地理学探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第一部分(选择题)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 .苔原带B .温带草原带C .亚寒带针叶林带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B【解析】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 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 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 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带的分布。

2.导致自然带沿OF 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风力 D .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答案】D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地褶皱形成后沉积岩层Ⅱ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又出现了沉积岩层Ⅰ,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Ⅱ和沉积岩层Ⅰ,故该区域先后发生了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高考真题地理全国新课标卷

高考真题地理全国新课标卷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一、选择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

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着的是()A.太湖平原B.平原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读下图,完成6~7题。

6.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

读图,完成8~9题。

8.由上图可以推断,该区域()A.T0年工业基础雄厚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地理解析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地理部分试卷总评】该套试题考查知识较全面,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和2011年一样都没有命题,难度适宜,符合新课标地理高考特点和要求,是一套命题质量较高的试题。

客观选择题,命题紧抓地理学科本身特点及能力要求,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过图表数考查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能力。

11道选择题中,1——3和8——9考查人文地理,剩余6道选择题考查自然地理;综合题以以区域地理位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选择题部分,难度相对较低,重点考查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知识迁移的能力。

评析精选:难度有所下降,却又不失新意云南地理教材单独采用鲁教版,且作为新课标高考第一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充满疑虑与期待,从考生走出考场面带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文科综合试题是平和、习惯的试题。

从地理科看,试题不偏、不怪、不难,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地理。

试题集中考查了工业、农业、气候、河流、等高线、自然灾害、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水源等问题。

中等难度题较多,没有特别难的题,试题整体难度比2011年的新课标卷和全国大纲卷皆有所下降,但试题依然需要学生利用储备知识进行思维判断,虽然有的内容多年考,但依然有新意,也有较好的区分度。

地理试题分四组设11个选择题共44分;分两组各设3个问答题共46分;选做题10分,从“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选做其一。

选择题第一组,以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中,耕地不断被挤占,但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为材料背景,考查粮食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生产下降的基地、商品率高的基地。

该组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需要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有整体认识,如果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把握扎实,该组3个小题即可轻松过关。

选择题第二组,试题提供“流域水系分布图”和“暴雨前后水文站观测的流量变化曲线图”,要求分析局地暴雨可能出现的位置,并认识湖泊的调节作用。

试题图文简洁清晰,学生平时熟悉,但要做好该题需要理解河流的补给与流量的关系,更需要注意观察好地图,注意试题中两图的联系,关注湖泊的调峰作用。

虽然试题不难,但该题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试题摒去了死记硬背能得分的局面,倡导所学知识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选择题第三组,试题提供汉水谷地,黄淮平原的局部区域图,设问其中两城市位置及1月、7月气温状况,实质是考查空间区域定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受地形的影响。

该组题的第6题学生可能会很纠结,难道试题有错吗?四个答案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的确,从常理分析该题,严格的讲应该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A、B和C、D中皆应该必有其一个是正确的。

然而材料没有提供具体的气温状况,只能运用推理,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两城市7月温差小,难以确定高低,而冬季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北有秦岭挡寒风,比开阔的黄淮平原气温要高,是可以推理的。

高考考的是思维、推理,同时也离不开技巧和经验,该组题如果考生先做第7题,首先确定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汉水谷地、黄淮平原,再做第6题就会豁然开朗,因为同一组题的背景资料是相同的。

选择题第四组,试题以某区域剩余劳动力、两类企业人均工资的变化图为资料,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产业转移相关知识。

该题关注区域发展与生产力配置,利用图中要素的变化,较好地糅合了新教材的新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而不是机械记忆。

利用图表资料进行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应该是高考的主旋律,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多参与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活动是提高解该类题的途径之一。

选择题第五组,试题以几乎年年考的等高线作为压轴题,的确需要有创意。

求海拔、算高差,这样的知识点一般学生都会认为自己学得很扎实,但该题需要结合实际,利用所给资料,灵活处理。

利用河流两侧等高线高程对称相等的原理;注意利用试题给出的瀑布高差参与计算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如果学生平时只是机械的背记公式,这个题就会很迷茫。

综合题切题容易,下笔顺手,但要答全稍有难度。

非选择题36题以我国进口越南红木,在凭祥聚集了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图文资料,设立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家具生产相关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三个问题,共22分。

该题主要考查工业生产的相关知识,试题中规中矩,相关内容在教材中讲解多,相关练习学生做过不少,无非是换一下背景而已,虽然拿满分不容易但得分应该高。

这样的题需要平时的训练,注意从问题的面上找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学会迁移运用。

非选择题37题配以秘鲁沿海区域图,以生长期耗水量较大芦笋为背景,设置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三个问题,共24分。

该题第一小题与今年云南省统测题中考过的一题非常相似,云南考生应该很好发挥。

该题学生空间定位好,熟悉纬度位置、大气运动、洋流等影响气候的因素,展开即可全面解答,第2、第3题结合题目顺势答即可,该题难度不大,高分甚至满分应该不少。

选做题,【旅游地理】要求回答甘肃西部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好的自然原因和为保护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自然灾害与防治】考查美国飓风、地震灾害;【环境保护】考上海水源地变化的原因和保护水源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个选考模块难度相近,各设两问,题目设问明确,注重基础,学生无论平时选哪一个模块都没有大的差别,较好的体现了公平性。

该试题只要高考评分细则没有大的变化,整体成绩应该比去年高。

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中连续两年没有出现地球运动的相关试题,应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说明地理试题将会摒去一些难、偏、怪的题目。

而人文地理比重增加,与社会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增多,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理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现实价值,反映了新课改思想,但试题也传承了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强调地理审题能力考查,重地理空间定位、重区位分析的传统要求。

通过新课改的高考试题映射,我觉得面对高考最好的资料就是新教材,最好的练习题就是高考题,最好的备考方向就要看高考试题变化方向。

(该文应昆明《都市时报》约稿6月9日14:00交稿,当天印刷,第一次给报纸写稿,竟然因时间耽误让编辑等着我写,好在编辑水平高,帮我快速修改送审。

该文是我交的未改动之初稿,错误难免,引用请注明出处)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汉江平原D.成都平原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答案】1.B 2.A 3.D【解析】1.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2. 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

[来源:学*科*网]3. 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①地B ②地C ③ 地D ④地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 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答案】4.D 5.C【解析】第4、5题,考查曲线判读和湖泊的作用。

从图b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被湖泊分流了,故第四题选D (④地),第5题选C (湖泊分流)。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流量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读图2 ,完成6~7题6. 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答案】6.A 7.C【解析】第6、7题考查大比例尺中国流域(区域)定位及气候地形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秦岭以南,乙地位于淮河以北,故第6题选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第7题选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流量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8.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 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答案】8.C 9.B【解析】第8、9题考查曲线判读、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T1到T2剩余劳动力大减,人均工资猛增,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低于乙类企业(甲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证明该地区在T1到T2阶段经历了产业升级,故第8题选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