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
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
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1、出口倾销是大型出口垄断厂商为了利润最大化的需耍,在垄断国内市场并取得垄断高价的前提下,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方式大量出口,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
2、财政关税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其税率往往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对贸易量的影响制定的。
一般保持较低水平。
3.期汇交易指买卖双方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按照所签订的远期合同规定,在未來的约定时间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
4.国际储备指一国官方现有的可以无条件地用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或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5.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居民为了在国外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对外投资,它可以是在国外建立口己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当地的公司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与当地的企业联合投资建立合资企事业或合作企业。
6.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7.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t増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8.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9.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是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
2、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利益:是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3、国际均衡价格:是指一国的过剩需求等于一国的过剩供给时,对应的相对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5、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6、封闭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7、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8、比较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9、绝对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另外一种产品上处于绝对劣势,另外一个国家相反。
如果两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占优势的商品的生产和国际交换,都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10、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量或价值。
11、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12、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13、贫困化增长(悲惨的增长):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偏向出口的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使得进口与出口大幅度增加并引发贸易条件的恶化,致使国民福利水平下降的负作用超过国民福利提高的正作用,最终使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的现象14、要素密集度:一国中产品包含要素之间的比较)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国与国之间比较)15、里昂剔夫之谜: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低于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为H-O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贸易基础:指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动力,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其能从贸易中获利时才会愿意从事贸易。
贸易所得: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中,获得的利益有多大,贸易利益在国家之间是如何分配的贸易模式:对于参与国家来说,哪个国家出口哪种商品,哪个国家进口那种商品。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一国的财富形式,一国拥有的货币越多,则这个国家的财富越多绝对优势: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原理: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机会成本理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比较劣势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采用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用其所有资源生活残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相对商品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机会成本递增:一国每多生产1单位某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生产边际转换率: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必须放弃生产Y的数量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边际替代率: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个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
相互需求:在国际贸易中,可以把出口视为对对方的供给,把进口视为本国的需求。
提供曲线:又称相互需求曲线,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与所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出口和进口的商品数量。
贸易条件: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率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拥有的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量状况要素丰裕度:可以用两个角度来衡量,一种是以实物来衡量,即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另一种是以相对要素价格来衡量,即用每个国家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来衡量。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经济学名词的解释:
1. 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它涉及到出口、进口、贸易平衡、贸易政策等。
2. 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贸易顺差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而贸易逆差则相反,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3. 毛出口和净出口:毛出口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而净出口则是减去进口额之后的出口额,也可以被视为贸易顺差。
4. 汇率:汇率是表示一种货币相对于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它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5.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交易货币的市场,其中包括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
6. 资本流动:资本流动指的是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包括外国直接投资、股票和债券投资等。
7.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造成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8. 关税:关税是对进口货物征收的税款。
9.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贸易自由主义则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
10.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的相对优势。
11. 多边贸易体制:多边贸易体制是指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机构,最重要的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
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由189个国家组成的全球性金融机构,旨在促进全球货币合作和稳定。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经济学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有助于理解和研究国际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现象。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要素丰裕度:是从一国整体的角度来衡量其要素禀赋状况。
2、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反映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3、产品生命周期:产品要经历创新、成长、成熟、衰退阶段的全过程,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技术传播,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进行转移过程的统称。
6、有效保护率:就是由于各种保护措施下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7、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8、关税配额:指征收关税与进口配额相结合的一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9、汇率制度: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基本内容包括:确定汇率的原则与依据;维持与调整汇率的方法;管理汇率的法规、制度和政策等;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官方机构。
10、契约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11、出口补贴: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增强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与出口厂商的补贴12、贸易创造:是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来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内其他国家更低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增进了同盟内部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
15、模仿滞后:是指技术领先国家发明出一种新产品到落后国(模仿国)模仿并能够生产出同样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16、关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
是指一国海关依法对进出境的货物或者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17、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是指国家制定法令,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时要优先采买本国产品的做法。
18、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颠倒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
要素密集度颠倒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2.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了考察有限资源条件下,资源在不同产品间的分配可能性问题。
3.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能使社会或者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4.机会成本:为增产一单位的某产品所必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5.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差6.绝对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对两国都有利7.比较优势理论: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后对两国都有利8.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9.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10.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11.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与绝对收入,即国际贸易的结果会使贸易间的要素价格趋向均等。
12.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13.悲惨增长:是指随着贸易的进行,一国进口需求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转移至他国的利益,使得一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14.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于其它部门的需要15.重叠需求理论: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16.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17.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18.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19.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20.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晓得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21.先行优势: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22.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23.名义保护率:是指某种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海关根据海关税则所征收的关税税率24.有效保护率:当关税是唯一的贸易保护工具时,我们把关税对某一特定部门的净效应当作关税壁垒,也包括进来时,那么这种净效应叫做有效保护率25.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贸易基础: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条件.2、贸易模式:分别进出口哪些商品.3、贸易所得: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4、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另一国家在另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则两国分别在其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5、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6、机会成本:它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选择一单位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7、要素禀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经济资源的总量。
8、要素密集度: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率9、要素充裕度: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相对资源供给量10、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允许进口一种商品的直接数量限制。
11、自动出口限制:当一国出口威胁到进口国整个国内经济时,进口国以全面贸易限制相威胁,引导另一国―自愿‖地减少某种商品的出口。
12、国际收支: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以及国际间经济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13、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14、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一国居民与其他国家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15、抛补套利:在即期市场上买入准备投资的外币,同时卖出外汇远期以避免汇率风险。
16、无抛补套利:利用两国市场的利率差异,把短期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市场调至利率较高的市场进行投资,以谋取利息差额收入。
(区别:是否采取措施覆盖掉本币贬值的汇率风险)17、内部均衡:实现低失业率下的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充分就业率/每年失业率不高于4%/5%,每年通货膨胀率不高于2%/3%)18、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均衡(或一种有意的短期不均衡)(H-O模型基本定理):要素相对富裕度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差异又是导致了不同国家贸易前相对价格不同的原因。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三章1、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3、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是指以各国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4、单位产品劳动投入(unit labor requirement): 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
5、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是指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6、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7、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8、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9、相对需求曲线(relative dema nd curve):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0、相对供给曲线(relative supply curve):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1、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如果X产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 X =K X/L X,大于Y产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 Y=K Y/L Y,即k X >k Y, ,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3、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4、罗伯津斯基定理:PPT上: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书上: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要素变化后,要素相对价格仍会保持不变,从而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保持不变。
5、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6、有效保护:是指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值)受保护的情况,所以保护的程度需以国内生产的附加值的提高来衡量。
有效保护的计算公式:EPRj= (V’j-Vj)/Vj*100%7、配额(即进口配额)PPT上: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书上: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出口倾销是大型出口垄断厂商为了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在垄断国内市场并取得垄断高价的前提下,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方式大量出口,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
2、财政关税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其税率往往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对贸易量的影响制定的。
一般保持较低水平。
3、期汇交易指买卖双方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按照所签订的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的约定时间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
4、国际储备指一国官方现有的可以无条件地用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或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5、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居民为了在国外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对外投资,它可以是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当地的公司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与当地的企业联合投资建立合资企事业或合作企业。
6.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7.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8.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9.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用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粗略衡量。
2.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两国贸易增长的原动力。
只有当其能从中获利时才会自愿从事贸易。
3.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由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引起的一国消费的增加。
4.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7、18世纪盛行的理论,指出一国富裕的出路在于限制进口,刺激出口。
因此一国的盈利必然建立在他国的亏损之上。
5.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另一国家有更高的效率。
6.比较优势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解释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都不如他国有效或相对他国有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互利贸易仍能发生。
该国应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商品。
7.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反映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斜率为负,凸向原点,且不相交。
8.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一国或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由一国或地区中各种主要商品的进出口净额的百分比来衡量。
9.交易所得(gains from exchange):由交易引起的消费增加,与国家在闭关自守时继续生产相比较而言。
10.分工所得(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由于生产专业化引起的消费增加。
11.提供曲线(offer curves):反映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或在各种相对商品价格下,一国愿意出口和进口的程度。
12.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13.劳动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odity):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条件下,均有较高的劳动/资本比率的商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
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
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梨梨冰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一定时期内一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P15)2、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P29)3、机会成本:指为增加一单位的某产品的产量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产量。
(P30)4、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
(P56)5、H-O定理: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P69)6、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P72)7、罗伯津斯基定理: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P76)8、最惠国待遇:指经济贸易协定的缔约国双方或各方互相间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第三方或者第三国在经济贸易上的优惠、豁免和特权同样给予缔约国对方的一种待遇。
(P194)9、进口配额: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进行直接的限制,规定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规定的则不能进口或者征收较高的关税或者罚款后才能进口,进口配额可以分为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
(P198)10、“自动”出口限制(“自动”出口配额制):即出口国家或者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者压力下,“自愿”规定在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由出口国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P201)11、国民待遇原则:指一缔约方从另一缔约方进口的产品,在国内税法和法令规章方面享受其国内同类产品同等的待遇。
(P2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Chapter 3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Chapter 4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Chapter 51.Biased growth: Biased growth takes place when TT (a country’s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2.Isovalue lines(等价线) : It is a line along which the market value of output is constant by an equation of the form: PCQC + PFQF = V. The higher values of output, the farther out an isovalue line lies.3.Indifference curves(无差异曲线): Each traces(表明) a set of combinations of cloth (C) and food (F) consumption that leave the individual equally well off.4.Terms of trade : The price of the good a country initially exports divided by the price of the good it initially imports.5.Export-biased(出口偏向) growth: home experiences growth biased toward cloth and disproportionately expands a country’s P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good it exports.6.Import-biased growth (进口偏向): It disproportionately expands a country’s P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good it imports.7.Immiserizing growth (贫困化的经济增长): A situation where export-biased growth by poor nations can worsen their terms of trade so much that they would be worse off than if they had not grown at all.8. Import tariffs are taxes levied on imports9.External price: goods are traded internationally10.Export subsidy(出口补贴):payments given to domestic producers who sell a good abroad.Chapter 61.Dumping(倾销):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2.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外部规模经济) :the cost per unit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industry but not necessarily on the size of any one firm.3.Infant industry argument: the argument for temporary protection of industries to enable them to gain expensive.4.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内部规模经济) the cost per unit depends on the size of an individual firm but not necessarily on that of the industry.5.Interindustry trade: the exchange of manufactures for food.6.Intraindustry trade: the exchange of manufactures for manufactures.7.Knowledge spillovers: Knowled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put factors in highly innovative industries.bor market pooling(劳动力共享市场): A cluster of firms can createa pooled market for workers with highly specialized skills.9.Oligopoly(寡头垄断) : There are several firms, each of which is large enough to affect prices, but none with an uncontested monopoly.10.Price discrimination: The practice of charging different customers different prices.Chapter 71.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in which a firm in one country creates or expands a subsidiary in another.2.Factor movements: international movement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3.Intertemporal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跨时生产可能性: Imagine an economy that consumes only one good and will exist for only two periods, which we will call present and future.Chapter 81.Ad valorem tariff(从价关税): taxes that are levied as a frac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imported goods.2.Consumption distortion loss(消费扭曲损失): a tariff leads consumers to consume too little of the good.3.Export restraint: Limit the quantity of exports.4.Nontariff barriers: modern governments usually prefer to protect domestic industries.5.Production distortion loss(生产扭曲损失):the tariff leads domestic producers to produce too much of this good.6.Specific tariff:(从量关税):taxes that are levied as a fixed charge for each unit of goods imported.Chapter 91.Optimum tariff (最优关税):by convention the phrase optimum tariff is usually used to refer to the tariff justified bu a terms of trade argument rather than to the best tariff given all possible conside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