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PT课件(第3.5课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PT课件(第3.5课时)
点 距离 直线 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提高
4.怎样挂画又正又快?
平行且相等,这样挂画又快又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感谢你的聆听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讲解人:XX 时间:20XX.X.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3.5 点到直线的距离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讲解人:XX 时间:20XX.X.X
一、情景导入
画一画,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二、探究新知
(1)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线段。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哪一条最短?
A _垂__直___的线段最短。
a
b
三、巩固提高
1.右图中,小明如果从A点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 出来。
直线 沿着A点到对面马路垂直线段走。
距 离

Baidu Nhomakorabea、巩固提高
2.请用在例3中发现的规律,检验下面各组直线a、b是否平行。
a和b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所以a、b互相平行。
三、巩固提高
3.测定跳远成绩时,应该怎样测量?
二、探究新知
距离 A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知识,以及角的分类和直线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角的概念和直线的性质。然而,对于垂线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

离的求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和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

2.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垂线的性质,以及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

生的空间观念。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垂线,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加深对概

念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

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理解什么是垂线、垂线的作用。

2.能够根据要求在图形中画出垂线,并知道如何测量垂线的长度。

3.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公式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理解垂线的概念和作用,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在图形中画出垂线,并测量垂线的长度。

2.学生能够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理解难度较大。

2.学生对垂线的作用理解难度较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做一些简单而形象的介绍,如太阳光线和影子。

2.再由学生自主发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垂线的特点,并带领学生形成垂线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发现垂线的作用。

2.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垂线的概念。

3.讲解如何在图形中画出垂线,并让学生自己练习。

3. 操作(35分钟)

1.让学生通过实例找出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引导学生发现点到直线的特点。

2.讲解点到直线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让学生练习运用。

3.让学生在图形中画出垂线,并测量垂线的长度,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垂线的作用。

4. 总结(5分钟)

1.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核对是否有遗漏。

2.针对难点进行适当的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垂线的作用有些理解困难,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加以引导和说明,同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公式也有些不容易理解,需要反复讲解和练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学生的理解难点和巩固难点,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和熟练。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范文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解析几何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点线、线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其中以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线线位置关系为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解决其它解析几何问题的基础。本节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的一个重要公式。推导此公式不仅完善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体系,而且也为将来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奠定了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设计这一节教学,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利用化归思想和分类方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数学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2、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怎样自然地想到利用坐标系中的x轴或y 轴构造Rt△,从而推出公式”。对于这个问题,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没有说明原因直接作辅助线(呈现教材)。这样做,无法展现为什么会想到要构造Rt△这一最需要学生探索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公式的推导和掌握与之相应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照本宣

科,则不能摆脱在客观上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学。事实上,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起关键作用的是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因此,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作辅助线,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重组和铺垫,构建出在探索结论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教学环节,采用将一般转化到特殊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特殊的直观图形的观察、研究,自己发现隐藏其中的Rt△,从而解出|PQ|。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特殊问题还原到一般,学生便十分自然地想在坐标系中探寻含PQ的Rt△,找不到,自然想到构造,此时再过P点作x轴或y轴的平行线就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本设计力求以启迪思维为核心,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推导出公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新插图)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新插图)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课件
0.8cm 0.8cm 0.8cm
a和b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所以a、b互相平行。
三、巩固提高
3.测定跳远成绩时,应该怎样测量?【课本P62页 “练习十” 第6题】
距离
90°

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
三、巩固提高
4.怎样挂画又正又快?【课本P62页 “练习十” 第7题】
平行且相等 这样挂画又快又正
a
平行线之间的 距离处处相等
b
A 点到直线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离 最短
a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处处相等
b
三、巩固提高
1.右图中,小明如果从A点 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 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 出来。【课本P59页 “做一做” 第1题】
从A点,沿着对面马路
的垂直线段走最短。
直线 距 离

三、巩固提高
2.请用在例3中发现的规律,检验下面各组直线a、 b是否互相平行。【课本P59页 “做一做” 第2题】
(2)下图中,a∥b。在a上任选几个点,分别向b 画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 了什么?
这3条垂直线段的 长度都是1厘米。
二、探究新知
(2)下图中,a∥b。在a上任选几个点,分别向b 画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 了什么?
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直 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连接 1.(1)画一个直角。

(2)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画一画,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答案:(1)

(2)

(3)

2.填空。

(1)在()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

(2)长方形的长和宽互相();相对的

边互相()。(填“垂直”或“平行”)

答案:(1)同一平面平行线相等

(2)垂直平行

3.讨论汇报。

(1)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能画多少条?

(2)有没有最短的?

(3)如果有,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答案:(1)无数条(2)有(3)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垂线。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学板书

点到直线的距离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让学生从直线外一点画已知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⑴ 教学内容

《点到直线的距离》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 ⑵ 地位与作用

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根据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学习现状和认知特点,本课采用类比发现式教学法. 3.教学目标

依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 知识技能

①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③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⑵ 数学思考

① 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渗透算法的思想;

② 通过自学教材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③ 通过灵活应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 ⑶ 解决问题

① 通过问题获得数学知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 由探索点()2,0P 到直线0x y -=的距离,推广到探索点()00,P x y 到直线

0A x B y C ++=()22A B +≠0的距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案全套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案全套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全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具

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专项训练

1画一条长3cm的线段。

2、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二、交流展示

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怎样?架桥时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得出结论,可以修隧道。

1、画一画:

教师出示课件

师: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甲乙两地,怎样从甲地到达乙地?有没有更近的路线?自己动手画一画,看能发现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要论的时间)

2、让学生展开交流,使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师:通过观察思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独立思考后画出几条不同的线,通过观察、测量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3、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板书)

4、小游戏:(投影出示课件)

教师让四个同学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两个同学之间要间隔一段距离),抢板凳,板凳与其中的一个同学正对着,根据他们站的位置,谁最有可能抢到板凳?(先让学生们猜一猜,教师统计一下结果,然后让四个学生去做,其它同学认真观察,看结果究竟如何)师:这样公平吗?为什么?(教师请同学们说明原因)

新人教版(新插图)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3课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平行线间的距离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插图)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3课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平行线间的距离 教案(教学设计)

第3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平行线间的距离(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59例3。

教学目标 1.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

生活现象。

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和

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

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分别过点A画BC的垂线。

(学生板演,并画出垂足)

2.师: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垂直,掌握了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

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垂直的很重要的

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平行线间的距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一方面考查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探究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件出示P59例3第(1)题。

师:想一想,画一画,从直线外一点 A 到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多少条?

(学生独立画图,然后回答)

师:这些线段中有没有最短的?哪一条最短呢?(全班展开讨论)

预设:学生通过测量能发现与已知直线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小试牛刀课件出示“基础导学练”的题目。

小学数学点和直线的两类距离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点和直线的两类距离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5--5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能理解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什么。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并能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三角板、直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清明节快到了,大家想去旅游吗?想做什么交通工具去呢?有坐火车去旅游的吗?当火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遇到高山怎么办呢?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修隧道确实节省了时间,也让我们从山的这边到山的那边的距离更近了,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距离和最近这两

组词语展开两类距离问题的讨论,首先咱们先来研究一下第一类问题,那就是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板书: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一)。

(一)点到点的距离。

.师:我们先确定两个点A、B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观察这几天连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合交流意见,概括出“两点间距离”)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认识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去发现有什么问题,得出的结果。)

师总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咱们看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知识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设计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的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

第一章最后一节内容,是在研究了平面内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第一章的终点部分,又是第二章解决一些轨迹问题的基础,同时,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迁移,联想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好素材。

2、学生的分析:学生刚学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处理一些

简单问题上有了一个明显的认识,但在较复杂的应用方面还不够熟练,所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很有必要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

(1)知识目标:A: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B: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

形结合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多种手法,进行数学的美学教育,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迁移,联想,创新思维,找出证明途径。

五、教学关键: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内在动机外

显行为化。

六、教法分析:(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教师必须抛弃过去的那种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

式,在教学中启发引导,迁移联想,构建模型。由于本节内容为第一章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对点、线、线线关系均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因此改变传统的求证方法,以引导思路为主,让学生边探索,边发现,最后证明距离公式。

2、多媒体教学,使整个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

3、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

六、学习方法分析: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做,大胆猜,严格证,勤钻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思”,“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 点到直线的距离-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3. 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点到直线的距离。

2. 新课讲解

(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点到直线的不同位置,从而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2)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3. 练习与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并在黑板上展示计算过程。

4.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在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时,要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练习与讨论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练习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通过讲解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3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3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3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数学《3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小学数学人教新课标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掌握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理解和求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掌握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

2.难点:对点到直线距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点。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为学生

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直线、射线、线段等模型,以及点到直线距离的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3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3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3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2.掌握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进行解决。

二、教学重点

1.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如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

1.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解决。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板书、图片、实物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举例引入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场景。

第二步:讲解概念

1.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2.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

第三步:示范演示

老师展示几个简单的例题,演示如何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四步:学生练习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步:巩固训练

以小组活动或个人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解决点到直线的距离相关问题。

六、教学延伸

1.可以进行拓展讨论,让学生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

关系。

2.在其他学科中如何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七、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以总结,强化学生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写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示例题目,方便学生复习。

十、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好的地方,不足之处并且做好改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禶的概念。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难点
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具
课件、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导入
1、提问: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特殊情况?特殊在哪儿?
2、谈话:请大家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较远处画一个点A;并利用工具经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垂直的重要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
把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作图;测量。
学生操作。
交流操作结果。
学生交流
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课题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型
新授Baidu Nhomakorabea




1、人教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2、认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4、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
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认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把这些线段的长度与刚才那条垂直线段的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优秀教案

一. 教材分析

《画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

让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垂线与直线的关系,能够画出垂线,并能够求出一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的基本概念,也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垂线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和性质,能够画出垂线;让学生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能够求出一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

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和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

2.教学难点: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思考。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

1.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每人一份教材、一份练习题、一支笔、一把尺子。

七.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把这些线段的长度与刚才那条垂直线段的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4、指名交流。
5、小结:正因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所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实就是指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第62页上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谈话:题目要求我们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那么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3)做一做第1题:
1、谈话: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交流。
(4)做一做第2题:
1、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3、用尺子画出垂直线段。
4、量一量两根线的距离是不是一样判断是不是平行。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画图,指名到黑板上板演。指出垂足。
2、学生动手作图,测量。
3、汇报测量结果。
(2)59页例题2:
1、指明说明题目要求。
2、学生操作。
3、交流操作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5、小结: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垂直线段,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我们也可以说: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个结论很重要,而且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
重点
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认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难点
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具
课件、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导入
1、提问: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特殊情况?特殊在哪儿?
2、谈话:请大家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较远处画一个点A,并利用工具经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垂直的重要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
把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作图,测量。
学生操作。
交流操作结果。
学生交流
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课题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型
新授




1、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
2、认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4、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来自百度文库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1、刚才大家过A点作直线的垂线,那么,从A点到垂足之间的这条线是线段?还是射线?还是直线?
2、教师指出:从A点到垂足之间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指明学生说说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认识垂直线段的性质
1、谈话:刚才我们画了从A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你能从A点向直线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吗?任意画几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