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地理选修二全书教案汇总大全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

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1 教学目标

1.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2 教学重难点

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

3.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3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观察法等。

1.4 授课内容与进度

•第一课时:引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概念,介绍其基本特点及对全球气候影响;

•第二课时:重点介绍厄尔尼诺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对全球气候、环境、经济、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三课时:重点介绍拉尼娜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对全球气候、环境、经济、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四课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与我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1.5 课堂活动与作业

•课堂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

–针对课程中所讲述的影响,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给全班;

•作业:

–阅读相关材料,总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说明具体现象的形成原因;

–总结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和对环境、经济、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地理选修二中的一种重要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观察法等,以创造一个轻松而又积极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对学习课程的观察和总结,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1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1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

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并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读图4.1,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的关系。)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读图4.2,思考: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20°-40°N、40°-60°N,大洋东、西岸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

(承转)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阅读P37,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滞后效应和平缓效应。

自学P38,阅读材料,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大气中的CO2、O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

-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教学内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经纬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

- 教学难点: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文地理环境

- 单元目标: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对社会经济地理和人口地理的认识。

- 教学内容:社会经济地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地理。

-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地理。

-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培养环境保

护意识。

-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类型、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环境保护。

-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 教学难点:环境保护。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 单元目标: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 教学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和对策。

- 教学重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教学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第五章:宇宙的探索

- 单元目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培养对宇宙的认识。

- 教学内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宇宙的组成和特征、宇

宙的未来。

- 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和特征。

- 教学难点:宇宙的未来。

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

- 单元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培养地理信息意识。

-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地理信息系统。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

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案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案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的奥秘——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球板块运动的原理和地震、火山的形成机制。

3. 理解地球的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原因。

4. 熟悉地球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方式。

5.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1. 地球板块运动的原理和地壳运动的形成机制。

2. 地震、火山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3. 气候系统的组成和气候变化的原因。

4. 地球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方式。

教学难点:

1. 地球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地图、图片和实物模型等教具。

4. PPT或其他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地球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

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板块运动的地图和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板块运动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板块运动的概念和原理,解释地壳运动的形成机制。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利用地图和实物模型,观察和模拟地球板块

运动的过程。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地球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第二课时:地震与火山

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和火山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震和火山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地震和火山的形成机制,解释其对地球的影响。

3. 分析:组织学生分析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对人类的影响和防范

措施。

4. 实践:进行地震和火山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和火山的特点和影响。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 - 1 -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 - 6 -

第三节产业转移.......................................................................................................... - 13 -

第四节国际合作.......................................................................................................... - 18 -

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流域内协调发展;

2.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四川从2017年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全面建立湖长制以来,所有的7415条河流、7817座水库全部建立了河长制,泸沽湖等29个重要天然湖泊被纳入了湖长制。不仅如此,四川还把2458条长年流水的水渠和一些重要的渠道、12个湿地都创新性的纳入了河长制管理范畴。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

目录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容量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第一节人口分布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分析】

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 1 -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7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 13 -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

[新课教学]: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师: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所以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说,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word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word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

念影响

高出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出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

生育观念转变

低出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出生

死亡

自然增

长率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

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

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1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1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

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并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读图4.1,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的关系。)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读图4.2,思考: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20°-40°N、40°-60°N,大洋东、西岸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

(承转)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阅读P37,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滞后效应和平缓效应。

自学P38,阅读材料,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大气中的CO2、O2

地球上的海与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地球上的海与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地球上的海与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及其组成部分,了解海洋的地理特征、海水的成分、海洋中的生物和海洋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造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地球上的海洋及其组成部分

2.海洋的地理特征

3.海水的成分

4.海洋中的生物

5.海洋资源

6.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入话题:介绍海洋在地球上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引发问题:“你知道地球上有多少海洋?它们有什么组成部分?”

2. 学习

1.地球上的海洋及其组成部分:

•五大洋的介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洲际洋、北冰洋)

•海洋区划及其分类(沿岸海洋区、大陆架海洋区、大洋深海区)

2.海洋的地理特征:

•水深、水温、海水密度、海洋环流、海底地形、海岸等

3.海水的成分:

•淡水与盐水的比例

•海水中的主要盐类成分和含量:Na+、Cl-、Mg2+、SO42-、Ca2+、K+等

4.海洋中的生物:

•海洋中的主要生物类别(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洋昆虫、鱼类、海豚、鲸等)

•海洋生态系统(浅海、中海、深海生态系统的区别)

5.海洋资源:

•海洋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水淡化等)

•海洋矿产资源(生物矿、海盐、深海热液矿床、沉积物等)

•海洋渔业资源(各类鱼类资源和捕捞技术等)

6.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沿海旅游业和海洋污染问题

•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海洋垃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洋生态修复和环保问题

3. 总结

1.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程所学内容。

2.提醒学生记住重点概念、关键词和注意事项。

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教学案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教学案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鲁教版第二册全册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 1 - 第一节人口分布.......................................................................................................... - 1 - 第二节人口迁移.......................................................................................................... - 13 -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 29 - 单元活动学用专题地图.............................................................................................. - 41 -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 - 47 - 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 47 -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61 - 第三节城镇化.............................................................................................................. - 70 - 单元活动人文地理户外考察...................................................................................... - 85 - 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 - 90 -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 90 - 第二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 103 - 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 117 - 单元活动学用图层叠加分析法................................................................................ - 129 -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 - 135 - 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 135 -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 147 - 第三节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 159 - 第四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168 - 单元活动人文地理社会调查.................................................................................... - 178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二全书教案汇总大全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NextPage]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

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 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NextPage]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