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合集下载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地域和多民族特征的国家,具有复杂而独特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在中国的治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然而,在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下,中央与地方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变。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并分析其现状和特点。

1.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中央政府拥有决策权、宏观管理权和监督权,而地方政府则负责执行中央政策、管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务。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增加,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逐渐复杂化。

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

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地方的资源、发展水平和民情民意作出一定的调整。

这种权力分散的体制有利于保障地方的利益和促进地方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民主和参与的实现。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为了保持国家统一和协调发展,也需要保持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

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来规范和监督地方政府的行为,确保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不偏离中央的指示和要求。

这种权力集中的体制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同时也保证了国家的整体利益。

2.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关系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的财政体制中,中央政府是财政资源的主要调配者,而地方政府则是财政资源的主要使用者。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既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支持和依赖,又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独立性和自主权。

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度来向地方提供财政支持。

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用于补偿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的成本和损失。

分税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划分税收收入的机制,让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和税收收入。

然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

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是中国政治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层级。

中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地方则是中央在不同区域内的代表,负责管理和推动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紧密,因此探讨中央地方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在中国政治体系中,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是垂直层级体系,即各级政府之间构成了上下级关系。

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是由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地市政府组成的三级结构。

中央政府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手段掌握着对地方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权力。

而地方政府职责则是根据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指导方针,负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事务等相关工作。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如何进行分配和控制。

在分配方面,中央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

而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本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

在控制方面,中央政府负责监督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政策执行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指导和调整。

同时,地方政府也需向中央政府汇报和请示相关权益事项,接受中央政府的监督和指导。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延伸。

中央政府的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发展。

同时,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也会影响中央政府的政策方向。

因此,中央与地方拥有紧密的利益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是双向的,中央有利益的实现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和推进。

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中央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密不可分,因此地方政府也要考虑其在中央政策中的地位和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

同时,地方政府也要认识到中央政府在发展中国全局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协调和合作,确保整个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如何协同合作。

在政策制定、权力分配和实施方面的合作是中央与地方协调关系的关键。

在实践中,中央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需要经常倾听地方的意见和反馈,改进自身制定的政策并完善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央地关系逻辑

央地关系逻辑

央地关系逻辑央地关系逻辑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政治制度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并列的权力机构。

央地关系逻辑的理解对于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央地关系逻辑的含义、目的、特点和实践意义。

一、央地关系逻辑的含义央地关系逻辑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关系。

在中国政治制度下,中央政府享有国家最高权力,地方政府则是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而央地关系逻辑则是协调两个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二、央地关系逻辑的目的央地关系逻辑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人民进行有效治理,以确保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

中央政府的责任是确保国家整体的稳定和繁荣,地方政府的责任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负责地方的管理和发展。

三、央地关系逻辑的特点央地关系逻辑具有以下特点:1. 上下级关系央地关系逻辑是上下级关系,即中央政府是最高权力机构,地方政府则是下属机构。

由此,上下级关系带来了中央对地方的指挥与控制,同时也让地方能够从中央获取政治支持及财政投资等资源。

2. 配合与协调关系央地关系逻辑是必要的配合与协调关系,使两者在各自分工领域内发挥作用,实现互补和相辅相成。

中央政府应负责统一领导、协调,而地方政府则需要负责地方的具体治理。

3. 权责分明央地关系逻辑具有权责分明的特点,中央政府负责整体国家治理,具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最高权力,地方政府则负责区域治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 护卫国家利益央地关系逻辑也是护卫国家利益的特点,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利益,地方政府则代表地方利益。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协同合作,保护国家和地方的整体利益。

四、央地关系逻辑的实践意义央地关系逻辑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央地关系逻辑有利于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当代中国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其关系教程

当代中国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其关系教程

第 2 章
6、中国致公党
1925年在美国成立 主要由归侨、侨眷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
的代表性人士组成
在全国19个省市区建有地方组织,成员近3万人 现任主席万钢
第 2 章
7、九三学社
1944年创建,后为纪念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改名为九三学社,并于1946年正式成立
第 2 章
2、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1939年成立,1944年9月正式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 由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界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 在全国29个省区市建有地方组织 现任主席张宝文
第 2 章
3、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1945年成立 主要由工商经济界人士及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组成 在全国30个省区市建有地方组织,成员10万多人 现任主席陈昌智
第 2 章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于国家机构体系的首要地位
第 2 章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与机构
(一)人民代表的权力与义务
1、概况
全国人大代表经间接、差额选举产生
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不超过3000人
全国人大代表根据城乡比例、少数民族、军队、归国
第 2 章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
州的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 5 年以
上的党龄。党的县(旗)、自治县、不设区 的市和市辖区的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
有 3 年以上的党龄。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
开两次。
第 2 章
3、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成员、书记、副书记由同级委员会全体 会议选举,并报上级委员会批准后产生 在同级委员会全会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的职权 在下届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继续主持工作,直至产 生新的常务委员会

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内容

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内容

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内容
一、政治领导
中央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地方的政治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央通过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为地方提供政治方向和指导。

同时,中央还负责监督地方政府的执行情况,确保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

二、经济管理
中央和地方在经济管理方面有着明确的分工。

中央负责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而地方政府则负责具体的经济管理和运作。

这种分工使得中央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而地方政府则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经济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央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指导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

地方政府则负责具体的社会服务和管理,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这种分工使得中央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地方政府则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

四、信息共享
中央和地方之间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

中央需要了解地方的发展情况、需求和问题,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提供支持。

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了解中央的政策导向和要求,以便更好地执行政策和满足居民需求。

通过信息共享,中央和地方可以更好地协调行动,促进国家发展。

五、责任分担
中央和地方在关系中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中央作为国家的代表,需要对全国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负总责。

而地方政府则需要负责本地的公共事务管理,为本地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这种责任分担机制有助于确保国家政策的统一性和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实现国家与地方的和谐发展。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腐败领域也越来越广,这些都是影响中国科学发展、民族复兴的决定因素,如何彻底根除这些不良现象,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觉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制度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解决中央和地方责权关系,统筹兼顾,平衡发展。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即中央集权的程度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包括控制能力和控制手段等,其中包括中央对地方的监督问题。

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单一制”特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在法律上根据中央授予的权限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政治上完全从属于中央,政治领导由中央任命。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呈现着不同的态势。

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实质上形成了党统帅下的政治集权结构,各级地方政治权力结构实际上是中国政治中枢各基本要素的放射。

中央通过对国家纵向与横向的政府机构在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进行领导,同时,通过各级国家机构中的党组,通过上下对口机构设置,使党的组织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党作为领导力量和执政力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将整个社会整合在党的组织网络之中,形成一个执政党高度集权的权能共同体。

党的权力的过度膨胀使中央与地方各级国家政权机关不能形成实质上的政府权能结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体系有其名而无其实。

党的中央及地方各级党组织代替了国家机构的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陷入了繁杂的行政事务中,即无法有效容纳不断膨胀的领导事务,也无法集中精力调查研究做好党的决策。

一、中央和地方在政权管理的矛盾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是实行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也就是主管部门负责工作业务的“事权”,而地方政府管“人、财、物”。

重点知识点解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重点知识点解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重点知识点解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本文将从宪法法律的角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重点知识点解析。

一、宪法法律的角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宪法法律中得到了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央与地方行政区划应当遵循统一、统筹、分权的原则。

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享有不同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彼此之间存在合作、协调和监督关系。

在立法方面,中央负责国家的全面立法工作,地方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制定地方性法规。

但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国家法律相抵触。

在行政方面,中央负责全国的行政管理,地方负责本地区的行政管理。

中央政府设立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设立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政府。

在司法方面,中央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设立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二、政治方面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

中央通过党的领导,对地方行使督导、指导和决策权力,确保国家的统一和整体利益。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任免权、监督权等也是政治层面上的表现。

地方政府在政治层面上负责地方的具体实施工作,贯彻中央政策,解决地方问题,为中央政府提供反馈和地方情况的信息。

三、经济方面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央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对地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控。

中央政府还通过财政调剂,向落后地区提供财政援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中央政策制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引导本地区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地方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吸引外资、促进本地区的投资和就业。

四、文化方面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文化方面也有体现。

中央政府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对地方文化进行引导和支持。

中央政府还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作为一个龙头的中国,它的省份和地方都需要跟随中央政府走。

而每个省或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劣势和资源,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中国所面临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探讨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分裂状态。

在清朝时期,中央政府相对薄弱,地方官员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到了民国时期,中央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试图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利,收回省市的经济命脉和财政控制权。

在1949年成立的中国有朝气蓬勃地发展着,中央政府也努力将国家的各个地方联合在一起。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与地方关系颠覆了。

地方政治领袖用自己的权力,来替代了中央政府,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行了他们自己的规则和政治理念。

在1979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放弃它对地方的权力控制,赋予更多的自由和自治权利。

现如今,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互利的。

中央与地方的现状在现代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地方政府既可以利用中央政府的支持进行各项计划的实施,也可以通过实施自己的计划,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然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并不总是公平的。

在经济领域,中央政府通常控制着国内外贸易、金融和资源的分配。

而地方政府则承担着实施发展计划和投资的重任。

在中国的国家能源计划中,中央政府负责最大的电力生成和分配地区;而在各个省份,地方政府则负责其本地区的发电和分配。

在政治领域,地方政府通常是中央政府的执行剂和执法支持者。

然而,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影响力正在增长。

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能够增强中国的国情认识和国家统合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尽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合作不能真正达到共赢的目标,但它的进展已经是非常显著的了。

中央最近宣布了一些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以削减地方上太多的自主权,让中央政府更好地管理国家。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与制衡机制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与制衡机制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与制衡机制近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一直是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种权力关系的制衡机制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及其制衡机制。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在中国政治体系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主要是集中型结构。

然而,地方政府也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和决策权。

这种集中型结构是建立在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同时,中央政府有着坚实的控制力,可以对地方政府进行约束和监管。

整个政治体系的运作是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

尽管中央政府有很大的权力,但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地方政府可以独立开展一些项目,也会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例如独立制定税收政策。

这样的政策制定,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许可和认可。

在地方政府的工作中,一些有关经济、社会改革等的事项需要在当地解决,不需要中央政府参与,这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制衡机制尽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权力集中型结构,但是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们都认为,特别是对于一个大国的政府而言,应该建立一种有效的制衡机制。

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制衡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制度:法律是制衡权利的最有效工具之一。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来限制地方政府的权力。

这些法律可以强制执行,同时也可以对地方政府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例如,中央政府可以针对地方政府在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违法行为进行罚款和惩治。

2. 政策制定: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限制地方政府的权力。

中央政府可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制定和推行,地方政府需要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来制定地方政策。

中央政府也可以利用财政政策等手段来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3. 监督机制:中央政府可以通过监督机制来监督和限制地方政府的权力。

例如,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中,中央政府可以派出专业人员来监督地方政府的行为。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具体如下:中央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秦朝: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管理国家政治事务。

3. 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以藩镇管理方式控制地方。

5. 宋朝:实行收精兵、文官制,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6.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等机构,加强皇帝对中央官僚的控制。

8. 清朝: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统治。

2.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3. 汉朝:实行州郡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州郡,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4. 唐朝:实行道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道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5. 元朝:实行行省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6.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制,将地方划分为若干个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行政、司法和军事管理。

7. 清朝:实行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关系为依据选拔官员。

2.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以军功为依据选拔官员。

3. 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依据选拔官员。

5.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

6. 宋朝:实行糊名和誊录法,防止科举考试作弊。

7. 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不同族群官员的选拔有不同要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
核心内容:地方自治。
理论基础:民主主义;地方权力固有说和地方权力让与说;
行政辅助理论。

优 缺
点:有利于地方政府推动制度创新;有利于民主政
治的发展;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

点:容易导致地方主义;不利于宏观调控;有利收入
再分配;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类型(三): 均权主义
四、集权与分权的两难选择
四是在权力监督问题上,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令及行政命令对地 方政府实施领导和监督,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 五是缺乏均衡性,中央政府对不同地方政府的权力利益配臵没有遵循一 个统一的模式,而是对不同地方、不同政府实行实行特殊放权,比如经 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能够享受优惠政策。这种“分殊化”放权,一方 面造成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化,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中央政府与地方 政府之间及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对中央与 地方关系的特定要求
(一)单一制国家的授权制是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 关系的基本国情
判定“授权制”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最高权力集中在中央 政府,二是地方政府的职权由中央政府授予,三是法律暂 时还没有明确划分的政府职权,即所谓的“剩余权”都属 于中央政府。根据这个标准,中国是单一的授权制国家。
中央与地方关系,亦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它 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 中所生成的纵向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与国家结构形成 (单一制和联邦制)直接相关,并且缘起于国家利益与地 方利益的对立统一。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国历朝历代政治 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1949年以前,国民党政府财政收入占GNP比重从未超过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 政府,比国民党政府具有4—5倍的汲取财政能力 。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由于涉及到国家的独立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重大问题, 直接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 长期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许多国家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至今仍未找到“万全”的良策。

我国在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注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适时地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早在50年代, 我国就进行了建国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第一次调整。

1956 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 草案)》, 提出了“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此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又进行了多次大的调整。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政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央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等方面先后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一批管理权, 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权、投资审批权、利用外资权、外贸外汇管理权、物价管理权、对外开放权等权限; 下放了一部分部属企业; 发展了区域性横向联合; 注意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对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 总的说来,我国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基础要研究和探讨中央与地方关系就要追根溯源,先要了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主权”曾经是一个显赫的法学和政治学概念, 但是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离当代社会渐行渐远。

和其它一度有用的概念一样, 主权理论也是人类思想作茧自缚的一个典范。

它起源于理论家面对集权专制的现实而自圆其说的虚构, 而后参与并影响了历史发展; 但在这个虚构已经过时的今天, 我们仍不时用它来束缚现实的发展。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腐败领域也越来越广,这些都是影响中国科学发展、民族复兴的决定因素,如何彻底根除这些不良现象,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觉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制度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解决中央和地方责权关系,统筹兼顾,平衡发展。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即中央集权的程度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包括控制能力和控制手段等,其中包括中央对地方的监督问题。

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单一制”特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在法律上根据中央授予的权限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政治上完全从属于中央,政治领导由中央任命。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呈现着不同的态势。

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实质上形成了党统帅下的政治集权结构,各级地方政治权力结构实际上是中国政治中枢各基本要素的放射。

中央通过对国家纵向与横向的政府机构在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进行领导,同时,通过各级国家机构中的党组,通过上下对口机构设置,使党的组织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党作为领导力量和执政力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将整个社会整合在党的组织网络之中,形成一个执政党高度集权的权能共同体。

党的权力的过度膨胀使中央与地方各级国家政权机关不能形成实质上的政府权能结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体系有其名而无其实。

党的中央及地方各级党组织代替了国家机构的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陷入了繁杂的行政事务中,即无法有效容纳不断膨胀的领导事务,也无法集中精力调查研究做好党的决策。

一、中央和地方在政权管理的矛盾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是实行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也就是主管部门负责工作业务的“事权”,而地方政府管“人、财、物”。

1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

1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

第六编中央——地方政府过程南开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朱光磊2003年3月国家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个国家的政治关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种关系反映在政治体制上,就是国家的结构形式。

这对中国尤其如此。

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单一制和联邦制。

»单一制,也即中央集权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所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

在单一制国家,国家的整体和部分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也有一些国家实行地方分权制,目前其基本形式是美国、俄罗斯等采取的联邦制。

»联邦制国家是由若干邦国所构成的统一国家,但各邦国依法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联邦制国家,国家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形成联邦和各邦国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国历朝历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其一,中国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她的多数省份都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而面积与中国大致相当的国家,其所承载的人口都显著地少于中国,因此,中国在纵向政治结构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必然比任何国家都要多,都要复杂。

•其二,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国家,重要的国家权力均集中于中央政府,而且长期没有很明确地在法律上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因此,在政府运行上依靠法律调节的范围较小,依靠政策调节的范围则相应较大,历史上遗留下来需要加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很多。

•其三,中国虽然地大人多,但她从来就不是一个“帝国;她的巨大,是由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共同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社会共同体,一直共同生息在这片辽阔但与其所承载的人口相比并不算富庶的土地。

•当代中国实行的是和历朝历代完全不同的现代意义上的单一制。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在这方面所采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在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和调整之后,已经在单一制基础上,形成和补充进去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具有复合制特征的因素。

•对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一些具体关系问题,也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已在政府管理的层次上,形成了地方立法制度、分税制等一系列较为充分地考虑地方利益的制度和作法。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三)中央与地方均权式
还有一种模式,就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权 力分配上保持一种平衡的均势。中国革命的先行 者孙中山先生首创和倡导这种处理中央与地方间 关系的模式。这种观点是综合以上中央集权式和 地方分权式这两种模式基础上的发展,可以说是 一种折中的办法。这种观点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 的权力上,寻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和地方自 治的合理性。均权模式不否认权力在中央与地方 之间集中与分散的重要性,但认为更重要的应是 职能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只有如此,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才能在合理的职能关 系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决。
3、行政合作关系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福利政策 在许多国家的推行,大量社会问题要求政府干预 和解决,而在当代高度一体化的社会中,许多社 会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与地方政府, 以及各相关政府机构之间的共同合作。因此,行 政合作关系在当今政府间关系中具有日益重要的 意义。
(三)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二)地方分权式
地方分权式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强调将国 家的主要权力分散给各地方行使,中央政府主要 管理一些全国性的重大事务。地方分权的核心是 地方自治的相关理论和制度。从历史上看,地方 分权式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源自封建时代的领主分 封体制。欧洲中世纪一些国家君主与贵族之间的 分权直接导致了和继续影响着近现代这些国家的 地方自治制度。地方分权强调地方区域对国家事 务的参与,与中央集权式相比,地方分权式是将 国家管理权力的重心倾向于地方区域。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构
(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现代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权力关 系往往是由该国的宪法加以规定,因而也是一种 宪法关系。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基于中央和活动形式,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础。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中央与地方 关系以及各自权力范围都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一 般而言,在这个问题上,单一制国家的宪法较之 于联邦制国家的宪法规定要简单一些。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


其一,中国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她的多数省份都相当于一个 中等规模的国家,而面积与中国大致相当的国家,其所承载的 人口都显著地少于中国,因此,中国在纵向政治结构上需要解 决的问题,就必然比任何国家都要多,都要复杂。 其二,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国家,重要的国 家权力均集中于中央政府,而且长期没有很明确地在法律上划 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因此,在政府运行上依靠法律 调节的范围较小,依靠政策调节的范围则相应较大,历史上遗 留下来需要加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很多。 其三,中国虽然地大人多,但她从来就不是一个“帝国;她的 巨大,是由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共同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 的社会共同体,一直共同生息在这片辽阔但与其所承载的人口 相比并不算富庶的土地。



当代中国实行的是和历朝历代完全不同的现代意义上 的单一制。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在这方面所采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在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和调整之 后,已经在单一制基础上,形成和补充进去了以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 列具有复合制特征的因素。 对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一些具体关系问题,也已经进行 了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已在政府管理的层次上,形 成了地方立法制度、分税制等一系列较为充分地考虑 地方利益的制度和作法。
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对中央与 地方关系的特定要求
(一)单一制国家的授权制是中国处理中央与地方 关系的基本国情
判定“授权制”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最高权力集中在中央 政府,二是地方政府的职权由中央政府授予,三是法律暂 时还没有明确划分的政府职权,即所谓的“剩余权”都属 于中央政府。根据这个标准,中国是单一的授权制国家。
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对中央与 地方关系的特定要求
(二)二元化的权力结构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更为复杂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十四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南开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朱光磊2003年3月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央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省以下的地方政府。

所以,从政权的层次的角度上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央政权与省级政权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与一般行政地方的关系中央与自治地方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一节中央——省政府过程•一、省制沿革•二、省政治权力结构•三、中央和省的政治关系•四、中国省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五、省际关系一、省制沿革•在自元朝以来的大部分时间中,“省”(含“行省”)是中国地方政府的最高一级,是中央之下分治国土的第一级固定的行政区域。

•元朝设“行中书省”,主要首脑为丞相和平竞;在边疆地区设置有“道”,并在此四化开始对西藏等民族地方行使主权;行省上下,设置有路、州(府)、县。

•省也是明朝的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关,分管行政、司法和军务;省之下设置道、府、县。

•清朝光绪年间,省的设置已经达到23个,另有5个将军辖区;西藏和西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以及蒙古地区盟旗等;省设总督或巡抚,或督抚并置,总督掌军事,巡抚掌民政;省之下为府(与直隶州)、县。

•武昌起义之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各省建立了“省军政府”,其下是“军政分府”和传统的县,各地军政体制不一,管理混乱。

•北洋政府时期,地方一般分为省、道、县三级,全国共分22个行省;省设置有省议会,1913年后设置了由总统任免的省“民政长”,设有高等审判厅和高等检察厅作为司法机关。

•南京国民政府基本上是省、县两级制,另有一部分分别为相当于省、县两级的城市;在地方也实行“党治主义”;省政权先后称为“省政府会议”和“省政府委员会”,由各厅厅长所组成,其中省政府主席由国民党中央决定;•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宣布实行“宪政”,设置了由选举产生,起咨询作用的省参议会;到1948年,全国共有•新中国成立后,最初设置了华北、东北、中南、华东、西北、西南六个“大行政区”,大区设置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首脑一般是各大军区的首长、各大中央局的第一书记。

古代中国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古代中国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古代中国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各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

这种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既存在合作与共赢,也存在竞争与摩擦。

古代中国地方政权的产生多是由于地域特殊性、民族差异或政治分裂等原因。

地方政权在初始阶段往往由地方豪强或将领建立,并秉承各自的地域文化与制度。

这些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属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地方政权在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充当了一定的独立角色,同时也受到中央政府的管辖与调控。

在政治体制方面,地方政权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寻求平衡与协调的过程。

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多为君主专制,中央政府掌握着最高权力。

地方政权在选举、任命和调动上都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和许可。

中央政府通过派遣代表或设立州县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以确保地方政权的忠诚和遵守中央政府的法令。

另一方面,地方政权也通过与中央政府的紧密联系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地方政权需要向中央政府上缴贡赋和军队,同时也享受中央政府的赏识和赏赐。

地方政权往往通过向中央政府献计献策,争取政治地位和财富的增加。

这种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政权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和谐共处。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中,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和谐。

各地方政权之间的竞争也导致了对中央政府的冲击和挑战。

地方豪强、地方官员往往通过贿赂、压迫等手段来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为了保持统一和权威,经常需要派兵进剿,重新确立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中央政府在处理地方政权问题时,采取的政策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方面,中央政府会通过赏识和提升地方政权的地位,来巩固地方政权的忠诚和稳定。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会采取限制和压迫的手段,以确保地方政权服从中央政府的指挥。

这种政策的选择多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实力和对地方政权的战略考量。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体系。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文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文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文内容简介:大国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而中央集权政治又是中国帝王精神意志的产物。

中央集权政治避免了诸侯纷争,减少了地方间的战争,但集权政治不仅集中地方的权力,也集中地方的资源,一旦建立起这种机制,这个国家便具有了“虹吸管”效应,地方的资源便要向上集中。

只有这种制度才可能支持一个大国的统一和存在。

目前的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给予地方过多的权力,将不利于资源在全国间调整,因此还需要借助中央集权的力量来进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央力量的参与,各地区间会发展得更加不平衡。

但目前我国需要纠正的主要问题似乎是中央权力过于强大,中央资源过多。

这种改革的结果出人意料。

因此,当前真正要解决的是中央占有资源过多的问题。

中国改革的目标虽然是强大的统一大国,但不一定是庞大的中央政府。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关系中国政治体制的大问题,如何规定两者的关系,须根据我国时代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法律框架来进行约束,同时又要考虑到历史的传统因素来进行切实可行的变革。

任何盲目的照搬和模仿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紊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我国的历史形成进行深入的认识。

只有对这一国家和民族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效地指导今天的变革。

一、为什么中国统一,欧洲分裂?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传统悠久而深厚,任何一个这样的国家在现代进行制度上的变革,都要面对着强大的习惯和传统。

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

譬如同样是面积和版图差不多的中国和欧洲,为什么欧洲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而中国却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家的统一如何影响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会对东西方国家的异同有所了解,才会对中国今天中央地方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1,东西方帝王的不同精神意志,许天田先生曾经因为写出了《古代中国与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与国家形成》一书而获得美国政治学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文最新DOC可编辑格式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文内容简介:大国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而中央集权政治又是中国帝王精神意志的产物。

中央集权政治避免了诸侯纷争,减少了地方间的战争,但集权政治不仅集中地方的权力,也集中地方的资源,一旦建立起这种机制,这个国家便具有了“虹吸管”效应,地方的资源便要向上集中。

只有这种制度才可能支持一个大国的统一和存在。

目前的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给予地方过多的权力,将不利于资源在全国间调整,因此还需要借助中央集权的力量来进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央力量的参与,各地区间会发展得更加不平衡。

但目前我国需要纠正的主要问题似乎是中央权力过于强大,中央资源过多。

这种改革的结果出人意料。

因此,当前真正要解决的是中央占有资源过多的问题。

中国改革的目标虽然是强大的统一大国,但不一定是庞大的中央政府。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关系中国政治体制的大问题,如何规定两者的关系,须根据我国时代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法律框架来进行约束,同时又要考虑到历史的传统因素来进行切实可行的变革。

任何盲目的照搬和模仿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紊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我国的历史形成进行深入的认识。

只有对这一国家和民族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效地指导今天的变革。

一、为什么中国统一,欧洲分裂?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传统悠久而深厚,任何一个这样的国家在现代进行制度上的变革,都要面对着强大的习惯和传统。

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

譬如同样是面积和版图差不多的中国和欧洲,为什么欧洲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而中国却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家的统一如何影响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会对东西方国家的异同有所了解,才会对中国今天中央地方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1,东西方帝王的不同精神意志,许天田先生曾经因为写出了《古代中国与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与国家形成》一书而获得美国政治学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他在书中指出:中国的统一和欧洲的分裂都不是必然的和命里注定的,而是偶然的和人为的,中国的统一和欧洲分裂都与地理无关,欧洲境内并没有大的自然障碍,而中国境内多有高山大河和天堑屏障。

然而,中国还是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国,而欧洲始终处在小国割据的状态。

许先生看到了人是主要因素,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许先生的分析可能还不够深入。

我认为,国家不同的形成和模式,应当从东西方不同的人类精神层面上去找原因。

国家形态最能体现东西方不同的人文精神,统一的大国与割据的分封小国,最终体现的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精神意志和帝王追求。

中国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方君主的帝王情怀和霸主野心,取决于东西方帝王不同的精神意志。

不同的人类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国家形态和不同的权力安排。

另外,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长达5000年的古老民族,有着三皇五帝的悠久历史,起源于一个先祖和共同的祖先,这种同宗同族文化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对国家的统一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夏商周三朝和尧舜禹文化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自此以后,即便是有再多民族的参与,也不能改变统一国家和统一民族的格局。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帝王移山添海般的征服精神。

秦国吞灭关东六国,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靠七代君王,花了135年时间,打了57场战争,才得以完成的。

光是秦楚战争,整整打了一年多。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秦国通往楚国的道路上,运送军需的大小车辆不绝于途,这种坚韧的意志和钢铁般的征服精神,世界罕见。

2,东方的精神意志来源于圣君文明,西方的神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权的扩张,那么中国这种帝王精神又来自何处?追根溯源来自于人治文明,来自于圣君崇拜和崇圣文化。

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诞生过尧舜禹三代圣明君主,后来便成了崇尚圣王政治的国家,崇圣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核心。

崇圣政治崇尚的是统治者的个人道德魅力和治国能力,尧舜禹时代都是在部落里选拔优秀人才,政治权力更替不是父子世袭,而是“禅让”给有德者。

因此,从上古时期,中国尚贤的崇贤文化便出现了。

看看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禹三代帝王的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在这里,孔子歌颂尧帝效法于天地自然法则,制订礼乐典章,施恩德于民,取得了丰功伟绩,使人民对他无比赞美。

这一时代的帝王都是大公无私的领导人,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意思是舜禹掌握国家大权却丝毫不为自己。

至于大禹,孔子更是崇拜地五体投地,这段话最能表现大禹的伟大和崇高:“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译文:对于禹帝,我真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他吃的饭食非常简单,但祭祀祖先和神明却十分丰盛。

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破旧,但祭祀时穿着却极为讲究。

他住在低矮的宫室里,整天在外面尽力修治沟渠水道。

大禹啊,我们真的无法再形容他了。

)圣王文化和人治文化使后来的中国帝王建立起无可比拟的赫赫文治武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都是建功立业的功勋显赫的君主。

在这里,东方的人文精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从秦始皇的统一,到汉唐宋明清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以后所有的政治制度都建立在这种人文精神和思想之上。

而此时的西方,却把伟大和圣明交给了上帝和耶稣,交给了自然界的主----law。

由于基督教的诞生和传播,使西方社会在政治权威之外,又产生了一个信仰世界的精神权威。

从此西方世界成为上帝的世界和尚法的社会,而东方社会却把伟大和权威留给了帝王和个人。

有神论和无神论文化影响了东西方国家的形态----东方是统一的大国,西方是分散的小国。

这也是西方分权思想的渊源。

西方政治的分权思想和分权制,根源来自于神权与王权的抗衡。

罗马帝国时代,欧洲出现过凯撒大帝式的帝王人物,整个中世纪再也没有一个象样的君主问世。

直到近代法国大革命才出了一个拿破仑,也是昙花一现。

之所以西方国家难以诞生伟大的君主,主要缺乏象东方这样的可以极大地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圣君文化基础。

欧洲应当说是有统一的机会的,如15世纪到17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但在这一时期,不论是法国还是哈布斯堡王朝,都不是走自强的道路,而是在自我消弱。

这不能说不与教会势力的强大有关。

神权与王权的权力争夺,大大迟滞了欧洲大国的出现。

而中国由于没有神权的制约,帝王可以一心一意地从事自己的扩张事业。

法国直到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时代才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水平,才像古代中国一样实行了征兵制,有了职业军官,拿破仑差一点统一欧洲,拿破仑也像秦国一样,实行连横战略,但为什么秦国也有过多次大的失败最后却成功了,而拿破仑在兵败俄国之后却一败不起?主要原因是秦国靠自己的人力物力打仗,拿破仑是靠欧洲各国的钱和欧洲各国的兵来打仗,一场大败之后就不可收拾。

即使法国当时征服了欧洲,时间也不会长久,并且也仅仅是一种文化上和军事上的征服,而不是政治上征服。

说到底,东西方人治文化和神治文化的差异,最终不仅影响了国家的大小,也影响了国家权力的结构和政治制度。

二、单一制集权政治和联邦制分权政治的出现1,中国早已不是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东方文化在政治制度上表现的最大差异是中央集权制和多州联邦制。

中国的集权制最早出现在秦朝统一六国。

为了保证中央政府的王权,统一后的秦朝废除分封制,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后来汉朝的汉武帝又加强了这种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诸王的权力,收缴诸王的权力,皇帝的兄弟们可以到各地任地方长官刺史,但不再拥有封地。

可以说自秦汉以后,中国就不再是封建国家了。

皇室的父子兄弟血缘关系和诸侯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

皇子对父亲自称“儿臣”,这说明秦汉以后,分封的诸侯政治已经彻底结束。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下级与上级的关系,服从与领导的关系。

一切权力来自中央。

到了唐代,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彻底而牢固地形成,以后历朝历代也难以改变这种事实。

当然,随着集权制的稳固,中国的王权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皇权专制达到极至。

任何一次皇权的衰落,都会有新的皇权再度产生。

从宋以后,中国再也没出现过魏晋南北朝和唐末五代十国那样的小国割据。

《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实际上自宋以后已经不复存在。

这是因为中国的统一性已经牢牢形成,中央集权的习惯传统已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任何一个地方的封建割据都难以存在。

台湾今天的情况仅仅是暂时的,这种分裂是不会长久的。

2,联邦制的分权制度。

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对王权的约束和制衡,西方国家的王权专制程度很少达到中国这样高的程度。

特别是在英国,自《大宪章》诞生之后,国王的权力就被贵族削弱。

之后,经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有的国王甚至被砍头,王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起而代之的是议会权力、地方权力和民众权力,这就不能不影响到中央政府的权力和权威。

但是,联合和统一的要求,又使地方联合起来,形成了分权的联邦制。

在美国,这个新大陆国家继承了欧洲的传统,又依照新大陆的特点创造出特色鲜明的联邦制政治体系。

这种政治体制,既保证了地方政府一定限度的自治自由,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意志和整体利益。

对于联邦制的国家来说,各州的联合是一种自愿行为,一种自发要求,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空间。

而对于单一制的集权国家,以省为代表的地方隶属于中央,地方是中央的附属和从属,中央的意志就是地方的意志,地方的权力空间相对较小。

总起来看,在西方国家,贵族的权力、个人的权力和神的权力比较大,国王的权力相对较弱,由此形成了神治和法治的传统。

而在东方,王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强大程度。

三、中央集权政治的特点东方的崇圣人文精神和中央集权政治更能创造历史奇迹。

几千年来,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群雄并起,明星璀璨,这是一个可以令帝王创造丰功伟绩、施展雄才大略的国家,一个崇仰人治的国家。

如果不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诞生了美国,中国就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亚洲和欧洲出现了鲜明的大小国对比。

之所以东方出现大国,说到底是东方出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以及可以维护大国存在的中央集权专制。

也就是说,大国往往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

那么,中央集权政治还有什么特点及优缺点呢?1,中央集权政治的特征:权力集中,资源集中,地方拱卫中央,中国为什么走上了中央集权专制的道路?主观目的只有一个,即维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以统治一个版图广大的国家。

从客观上讲,国家的统一是用一个权威代替了原来的多个权威,这种一权威政治可以减少诸侯之间的战争,减少战争对国家资源的消耗。

自从中国在秦汉形成统一的大国之后,这一地区的内部战争从此消失,长达五六百年的诸侯纷争从此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