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于此所涉及最重要的是灸法原则和灸法补泻操作。灸治原则为“寒者热之”、“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陷下者灸之”。灸法补泻见于《灵枢·背俞》:“以火补之,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三国·曹翕·《曹氏灸方》。《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肘后备急方》最早使用了隔物灸;《千金方》提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介绍了灸“四花穴”(双侧膈俞、胆俞)治疗骨蒸痨瘵之证的经验。

元明以后,灸法始向无痛方向改进,原始灸法趋于衰落。

拔罐法,古人使用兽角作为拔罐工具,古称“角法”,最早的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赵学敏·《本草纲目

拾遗》是第一部对于火罐疗法有较详细、完整记载的医学论著,第一次对火罐疗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规范。

郭右陶·《痧胀玉衡》是第一部对于刮痧疗法证治俱备的专著。

★刺法灸法宜忌(此节仅供参考,以书本为主)

一、施术部位:《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素问·诊要经终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凡皮薄肌少、筋肉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和下腹部、睾丸、乳头、阴部均不可灸。

二、患者体质:孕妇,尤其是习惯性流产史者,慎针。一般,凡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深刺、久留针;久病、体质虚弱者、妇女和儿童,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浅刺、留针时短。

三、病情性质:

危重证候慎刺:《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可针、灸,不可行泻法。)另本篇“病与脉相逆”之“五逆”,即“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不宜针刺)

气散脉乱禁刺:《素问·刺禁论》: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灵枢·始终》: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

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怒,必定其气乃刺之。

疾病性质宜忌:《灵枢·始终》: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一般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刺,里实者宜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

四、针灸时间:①留针久暂:《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②因时而刺:《灵枢·终始》:“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即春夏于瘦人宜刺浅,秋冬于肥人宜刺深。

毫针法

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耐热防锈,不易腐蚀。毫针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构成。

毫针规格

直径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4 0.22

mm

号数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长度(mm)13 25 40 50 60 75 100 125

规格(英寸)0.5 1.0 1.5 2.0 2.5 3.0 4.0 5.0

体位选择原则: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患者感到舒适安稳,并能持久保持。P17常用体位与腧穴的选择

腧穴揣穴定位: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窦汉卿·《针经指南·标幽赋》: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包括:针具器械、医者双手、施术部位、治疗环境等。

针具器械消毒,首选高压蒸汽灭菌法。(针灸临床应提倡“一针一穴一棉球”,以减少感染;擦拭时应从针刺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针具选择:《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形体肥瘦、体质强弱、病情虚实、病变浅深以及治疗取穴所处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亦然。根据治疗取穴所处的具体部位选针时,皮薄肉少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宜短而细的针具;反之亦然。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书本为主)

医者握持毫针进行基本操作的手,称为“刺手”;辅助完成针刺各个环节操作的手称为“押手”。《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持针方法:持针总则:“持针之道,坚者为宝。”——《灵枢·九针十二原》

押手的作用:固定皮肤;减轻进针疼痛;激发经气。《针经指南·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