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笔记

合集下载

城市空间发展论

城市空间发展论

《城市空间发展论》读书报告傅孟涵(1063110222)摘要:《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是由东南大学的段进教授所著,段进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发展方面的研究,他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遵循由观念到方法,由深层次结构到显相形态,由宏观到微观,由规律到规划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述,由浅入深,逐步搭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提出城市规划的核心及研究对象是空间,过去的物质空间规划的失败在于研究方法的错误,而不是研究对象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仍然要以空间研究作为重点。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是由东南大学的段进教授所著,段进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发展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团队以本书为基础,随后又研究出版了《空间研究》系列书籍,对城市空间发展进行深入阐述,影响较为广泛。

本书出版于1999年,正值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与此同时,对于城市规划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受雅典宪章和建筑学的影响,认为城市规划就是物质空间的规划,所谓的空间规划就是社会发展规划或经济建设规划在地域上的投影。

另一方面受西方战后在物质空间规划指导下新建的城市普遍出现的机械、丧失尺度、缺乏生活气息等诟病,以及《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观点的影响,认为城市规划重在研究并综合社会经济等因素。

以上两种争论延续至今,原因何在?《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认为一方面是单纯的空间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这一巨系统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是重在研究经济社会方面的规划丧失了对规划的本质的把握。

这两者从对空间的关注这一极端走向了抛弃空间的而谈城市规划的另一个极端。

段进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吸取了国际上“发展理论”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在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城市规划的核心及研究对象是空间,过去的物质空间规划的失败在于研究方法的错误,而不是研究对象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仍然要以空间研究作为重点。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乡村的基本特征: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较单一5、能源使用多样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聚集规模差异2、生产效率差异3、生产力结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1、物质联系2、经济联系3、人口移动联系4、技术联系5、社会作用与联系6、服务联系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3、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部类,和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非基本经济部类。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第⼀章1、城市的概念:城:“城,廓也,都⾢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

市:“⽇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退,各得其所”。

2、城镇与乡村的本质特征的区别:1)产业结构:城镇以⾮农业⽣产的产业为主2)⼈⼝规模:城镇⼈⼝规模⽐乡村⼤3)物质构成:城镇具有给排⽔﹑电⼒电讯﹑供暖供热﹑街道⼴场﹑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4)职能:城镇是⼀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化的的中⼼5)景观:城镇有⽐乡村⼤得多的⼈⼝密度和建筑密度3、城市的特征密集性:⼈的密集,物质和资本的密集,⽂化的密集⾼效性:⾼效率,⾼效益多元性:多功能○1城市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化⽣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是城市⽣命⼒之所系。

○2城市:物质实体,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化实体多类型:○1⼯业城市○2交通港⼝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城市○6县城○7特殊职能的城市外在性:⼀个⼈或⼀群⼈(制造者)的活动对其他⼈(接受者)的⾏为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的接受者往往⽆意加⼊制造者的活动,但却要承担坏影响(如环境污染)的代价或享受好影响的收益。

4、城市规划学城市化(Urbanization )或城镇化是⼯业⾰命后农业⼈⼝及⼟地向⾮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城市化:⼈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化的测度的⽅法○1单⼀指标法○2⾮农业⼈⼝⽐重指标:某⼀地区的⾮农业⼈⼝占总⼈⼝的⽐重。

Y(PU)——城市化⽔平 W ——农业⼈⼝ V ——⾮农业⼈⼝ N ——区域总⼈⼝体现了⼈⼝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产⽅式变⾰的⼴度与深度,科学性较强○3城市⽤地⽐重指标○4综合指标法 N V W V V Y =+=6、城市化的动⼒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i.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商品粮ii.农业发展为城市⼯业提供资⾦原始积累iii.农业发展为城市⼯业提供市场iv.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劳动⼒⼯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7、城市化的相关因素○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发展○2经济类型与城市化:⼯业的轻重⽐例与城市化经济的内﹑外向度与城市化“进⼝替代”战略⼀种内向型的⼯业化道路;以本国⽣产的⼯业制成品来满⾜国内需求,取代进⼝货,并以此来逐步实现⼯业化:城市化速度缓慢“出⼝导向”战略⼀种外向型的⼯业化道路;发展⾯向出⼝的⼯业,并将其产品投⼊国际市场,⽤⼯业制成品的出⼝来代替农业和矿产等初级品的出⼝,以推动⼯业化的进程:城市化速度较快○3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城市化⽔平的提⾼主要靠第⼆﹑第三产业⽐重的上升,⼆者⼏乎同步进⾏○4科技进步与城市化8、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两个节点30、70)a)诺瑟姆的城市化发展S曲线i.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am)1979年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ii.并将城市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1.城市化⽔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2.⼈⼝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3.进⼊⾼速城市化以后城市⼈⼝⽐重的增加⼜趋缓慢甚⾄停滞的后期阶段。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第2版)的读后感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第2版)的读后感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第2版)的读后感在阅读完《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一书后,我对于城市发展和地理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作为一本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经典著作,深入探讨了城市形成的根源和发展过程,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城市规划的视角。

首先,作者David Harvey通过对城市的历史和空间的分析,揭示了城市的本质是资本的空间化,揭示了城市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石,资本主义也是如何通过城市这个空间来扩张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城市发展,对于现代城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同时,他也指出城市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城市也不是在空间上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人流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在不断地变化。

例如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中,由于人口密度激增、经济发展蓬勃,导致许多外来移民在城市中定居并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和商业机会。

通过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城市作为资本主义、空间、人文文化变化的一个全新的维度。

其次,在城市规划中,地理学的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通过描述城市内部的范围、结构和布局,指出城市空间的格局是经过历史进程所形成的。

不同的时期其空间布局、土地使用目的和产业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通过对城市的地理学分析,城市规划者可了解到城市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以便有效地计划和管理城市的发展。

指出了城市的时空性,也提醒我们充分重视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单一化的过度发展,让城市充满生机,增加城市的特色和想象力。

最后,作者还针对现代城市贫富分化、城市生态保护。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人们往往处于较差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这些人群的权益往往被忽视。

另外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备受关注,许多城市已经寻求了新的措施来缓解环境问题,例如:改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人们使用非机动车、鼓励环保消费等等。

这些政策也让人们认识到,城市规划除了现代化、新型化的思路,更应该立足地域的连贯性、文化的完整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区: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中心商务区(CBD)小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住宅区最大,最普遍地价适中,环境洁净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背向分布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图表补充:①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如高坡地形、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靠近文教区等)②低级住宅区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③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以隔离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④有污染的工业区布局特点:交通便利、盛行风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上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⑤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3.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a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b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美国黑人区等)c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d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②交通通达度(穿过的道路越多,距交通干线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

因此,一般来说,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如图,受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功能分区:A为商业区,B为住宅区,C为工业区4.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详细版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详细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讲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内涵①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③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④用地相对集聚⑤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资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⑥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⑦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延续发展的使命2.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后工业社会城市早期城市特点平面布局:体现阶级对立、居住的等级制礼仪思想的影响兼顾自然地形的变化功能:防御中心地(政治宗教)中世纪城市线形网络特点城市规模不大(特例:拜占庭(东罗马)在公元前11世纪人口规模已达100W)城市网络开始形成城市的贸易性增加,港口城市有所发展近代城市区域性密集区特点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城市分布的不均衡,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密集区沿海岸线或淡水河流;内河入海口,资源分布广的区域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基本职能越强,城市发展越快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指基本信息、技术、劳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量、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相互融合、依赖、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特征:A.企业全球化B.生产全球化C.贸易全球化D.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E.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F.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分四个阶段:a.“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 b.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 c.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 d.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3.城市与乡村4.1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①集聚规模的差异②生产效率的差异③生产力结构的差异④职能差异⑤物质形态差异⑥文化观念差异4.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组织联系4.3我国城市建制体系①人口集聚规模100w以上特大城市50w~100w 大城市20w~50w 中等城市20w以下小城市城市化及其发展城市化的定义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

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

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
段进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8(24)1
【摘要】本书是一本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专著。

自1999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次再版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调整和完善。

【总页数】1页(P90-90)
【关键词】《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段进;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书介
【作者】段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6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考——浅析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发展演进中城市空间的变化与发展 [J], 赵(韡);严璟
2.现代区域发展理论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等为例 [J], 朱才斌
3.山地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探析--江西省寻乌县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 [J], 邓梅香;李媛;王强
4.城市体育空间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以广州市的城市体育空间发展现状为例 [J], 钟进聪
5.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以长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J], 董姝娜;李诚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规划理论笔记(完整版)第七章

城市规划理论笔记(完整版)第七章

第七章城市空间形态一.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二.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三.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类型四.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方式五.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一.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城市空间形态就是城市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空间物质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其显著的体现就是城市活动所占据的土地图形;用地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外在表现,它包含位置、距离(广度)、方向等要素;社会文化结构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隐性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城市形状主要指城市外部轮廓所呈现的图形,是城市形态的低层次研究内容;城市型式主要指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的特点;城市空间形态则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城市空间形态由用地、道路网、界面、节结地和自然环境等要素构成。

1、用地用地是指城市各种活动所占据的地域空间。

从区域角度来说,表现为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差异;从城镇内部来说,体现为居住、商业、工业等不同功能用地。

2、道路网道路网是指城市内外的主要交通线,包括城市内的道路网、公路、铁路、河流航道等。

道路网是构成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而城市对外的交通干线通常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3、界面界面组成了城市空间的三维特征,竖向界面的高度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空间围合感。

4、节结地节结地指人流、物流交换产生聚集作用的特殊地段。

区域内主要是交通汇集处,城市内则包括道路交叉点、广场、车站,以及有特种功能的建筑物(如体育馆、影剧院、公园等)。

5、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融入城市的山川、河流湖泊以及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等要素,它们既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又是构成城市物质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类型根据城市伸展轴组合关系、用地聚散状态和平面几何形状,可将城市空间形态划分为集中型和群组型两种。

《城市空间发展论》学习心得

《城市空间发展论》学习心得

《城市空间发展论》学习心得《城市空间发展论》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段进教授的一本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专著。

这是一本供城市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人士阅读研究的好书。

学习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

本来,只想摘记一些要点,可是,越学习越受到启发,越学习越觉得获益至深,我不由得改变了想法,这样条理清晰、论述透辟、旁征博引,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学说,太值得读好每一章、每一句了。

所以,我抽空静心做了全文细读,并从我认识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思考,受益颇多。

《城市空间发展论》共分为9章,层层深入,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和综合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体系。

书中论述了城市与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与区域研究,涉及面和覆盖面都比较广。

虽然研究的问题复杂、面广,但它更接近于真实,它提出了城市空间发展的四大基本规律;论述了城市规划的干预作用和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讨论了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转向;最后形成国家空间整体规划的原则及核心内容。

这本书注重以人为中心,它将社会、人的行为与城市规划设计结合起来,并将立法、法规条例、公众参与结合起来,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书中,段进教授首先提出了研究城市的发展观念,即“观念的城市,城市的观念”,他将经济规划、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联系,确立了“空间发展论”,并在吸取国际发展理论正反两面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发展观念的重要性,这给我们的城市管理、规划工作提供了很多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记得在2008年“中国城市空间发展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透露说,中国共有666个城市,2007年有1/3的城市要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

有一个人口不到20万的县级市就提出要打造成贵州的国际化大都市,但其根本不具备这种条件。

一个城市究竟多大最好?根据美国专家曾做的系统测算,当人口控制在230万时,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拐点”,过了这个拐点,将出现超大城市带来的种种弊端,各种成本上升。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章末总结(含答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章末总结(含答案)

达标训练读“某城市住宅区内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M、N、L依次表示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住宅、工业B.商业、工业、住宅C.住宅、工业、商业D.工业、商业、住宅2.当L线变成P线时,反映了各功能区的变化是( ) A.商业区范围变小B.工业区范围变大C.住宅区范围变大D.工业不断向外围移动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住宅区内部,住宅付出租金最高。

商业活动受距离影响程度最大,工业活动受距离影响程度最小。

第2题,L线变成P线时,从图中能够看出住宅区不仅范围变大,而且租金上升,商业区和工业区看不出变化情况。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3~4题。

3.N地为该城市的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 )A.客货物流区B.高新技术区C.旅游度假区D.金融商业区4.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答案 3.B 4.A解析第3题,N地临近大学城和科研所,最适宜建高新技术区。

第4题,大型零售企业应该选择交通便利、邻近消费市场的地区。

①处位于市中心附近,周围有居民区、大学城等,服务人口较多。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用地选择方案。

该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图中河流以北和以西地区是生态保护用地,以东是城市用地。

读图回答5~6题。

5.在此城镇想规划一新的化学工业园区,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合理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6.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中,影响居民生活的最主要问题是( )A.工业区位置太偏,不利于工人上下班B.有多条公路穿过市区,易出现交通拥堵C.河流穿过城区,经常有洪水威胁D.铁路穿城而过,南北联系不便,噪音严重答案 5.A 6.D解析第5题,化学工业园区主要产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应该布局在主导风向(东北风)的下风向及河流下游。

图中甲处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向,且位于河流的下游,布局工厂不会对城市产生污染,适合布局化学工业园区,故A项正确。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第二讲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探索

第二讲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探索

贵族区 贫


中产者住区
古埃及卡宏城
城内又用墙分为东西两
部分。贵族区有宽阔的院 落,布置别致;贫民区建 造简陋,居住拥挤。
Ch2
(二)古代两河流域 ——建筑围合及构图思想
以宫殿、庙宇和观象台为中心, 中 心建筑围合成院落
美索不达米亚—吴尔城
Ch2
(三)古希腊 ——卫城建设

建筑的排列不死板,既考虑
Ch2 §1 西方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探索
一、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城市发展矛盾
1785年爆发的工业革命 给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 击。人口拥挤、住房短缺、城市中的贫民窟大量涌现,疾病、 瘟疫横行,城市居民的死亡率大 大高于农村地区。
Ch2
(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城市发展矛盾
◆中轴对称布局: ◆大小套城:
◆方格状路网 ◆里坊制:
唐代长安城
三国时期——曹魏邺城 中国汉代——长安城
Ch2
(五)宋代 开放的街巷制的形成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建设中绵延了千年的里坊 制逐渐被解除,北宋中叶的开封城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反映 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新发展。
1、道路系统:除了 井字交叉的道路外, 还出现了丁字路 2、专门市场的形 成
◆城市建设应该与能源和交通结合 ◆必须把工业、居住、交通和
文娱活动分开,各自互不干扰
工业城方案
Ch2
二、近代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探索
(一)法国人嘎涅的“工业城市”
l898年,他开始了对罗
马古城突斯可仑的工业城市 设想方案的探索。
他的工业城人口3.5万人, 全部从事工业劳动。全市包括 工业、居住、行政、文化、娱 乐等完整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录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别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陪同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必然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拥有防守的要求,最初是防范野兽的侵袭,今后是防守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国都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域成立了很多罗马营寨城,今后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守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畔、河边,或在其外面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的平面部署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向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峙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响。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地址并据有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赖抢劫奴隶和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遣奴隶无偿地为他们建筑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系统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是一致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依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国都。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好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成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国都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但是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必修二笔记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必修二笔记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2、功能区及特点功能区中<* 区CHY)业 区Aft削桔髓甘去部门g 国 峠川* -一般在商业区诜施:知彌斥*洋' 机,乐底.録陆, 丈体薯休阐场所. 险辖如奇店"学 医fit, M 地、丈体辛侏朗1-业区 応申边媒.靠応河流.轨賂.仝踣使利的地方 大開匚並住还邑抬职 匚弊老罠和盛务设施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一形成原因各种功能组织在形成和发展中慢慢的分化分异而成,即相同功能在地区上结合,不同功能 在地区间分异。

1早期北京故宫的功能是什么?原因政治中心 历史上一直是政治中心,所以延续下来 现在故宫的功能是?原因? *城申的害网站杓 二.不同世市期曼 版軒话能妁乎弄 1,丸义\ L 城诽功徒井展的 操闻氐鏗祈阳盍 -益虫市 M 赠丸醫弄琲毙科屯 炉不是红州的* r 对能好宜, 及裁怎 Mwq [历直障『; 也Mt 固 补*M 1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定义: 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

2.1城审的空间构功北冈 Kit ttA 1. 克過ALH.通恬皮达;2、 建乱密集.侖楼林-巫;3, 早晚人乜流动尢.人口 辱应案异大 K ^M«<- 霁人汛韭大; J*地曲禹、上地刈用彙约 也拈的商业部门 2 丸银朴 备鑒李卖堪. M 中心. 忸辭悅的 &iH t文化旅游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发生变化每一种功能区都有自己特定的区位,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所在地域的土地的经济价值决定的(地租)。

经济因素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价值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一般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的价格逐渐降低。

土地价格由什么决定的?1交通通达性;2、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商业用地土地价格咼(付租能力咼占据城市中心交通通达性最好住宅用地(土地价格)付租能力低于商业用地T位于商业用地外围交通通达有所性降低距市中心的距离较远工业用地的土地价格(付租能力)最低位于城市的外围交通通达性再次降低距市中心的距离最远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第5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
5.1 规模门槛律
5.2 区位择优律
5.3 不平衡发展律
5.4 自组织演化律
第6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形态特征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时期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

……狭义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

广义的城市形态不仅仅是指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也不只是指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向总体。

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6.1 空间互动与区域城市形态
城市系统的平衡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稳定,它始终存在运动和交换。

我们把这种运动和交换在空间上的呈现叫做空间互动。

6.1.1 空间互动与城市体系
6.1.2 城市体系与区域空间形态特征
(1)整体性特征。

整体空间绝非是点的简单集合,而是面的网络,每个点的变化与运动都牵涉其他的空间发展与变化。

(2)分化性特征。

整体的体系功能由各个体分工承担,使得各个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呈分化的趋势。

(3)中心性特征。

中心化的趋势是指城镇体系或城市集群内的一两个城市发展成控制中心,而其他却成为次级城市。

其结果是导致中心空间的形成,其他空间成网络状与其发生关系。

(4)层次性特征。

(5)动态性特征。

动态性特征是指空间的地位、作用、大小和整体形状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空间体系结构的变化。

6.2 空间发展与城市外部形态
6.2.1 空间发展结构类型
6.2.1.1均匀分布型结构
均匀分布体系被称之为分散卫星体系,它为创造美好和舒适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区域群体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均匀发展。

城市单体为均匀方格道路网等结构。

这一体系的缺点是松散,容易造成用地的圈城。

6.2.1.2 交通辐射型结构
单体为星状,群体为放射珠串。

因线型的交叉汇集处为中心城市,所以容易产生交通问题。

中心城与其交通线的关系有占其一角,跨越二角、三角和交通穿越城镇,以及外环路等五种形式。

6.2.1.3 主轴线型结构
这种结构由一条主要的交通线,如公路、河流等构成。

中心城的位置有被穿越或位于交通线一侧两种。

城市单体形成带形发展,城市群体形成线型珠串刑天。

6.2.2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
6.2.2.1 物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从城市空间显相的物质形态研究角度出发,影响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有用地、道路网、界面和结节地以及空间组织关系。

(1)用地。

是指城市各种活动说占据的地域空间,从区域角度来说,表现为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异质与异量。

(2)道路网。

是指城市内外的主要交通线,包括城市内的道路网、街道以及公路、铁路、河流航道等。

道路网是构成空间结构的基本骨架。

而城市对外的交通干线通常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3)界面。

由界面组成城市空间的三位特征,竖向界面的高度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空间围合感。

(4)结节地。

指人流、物流交换产生聚集作用的特殊地段。

区域内主要是交通汇集处,城市内则包括道路交叉点、广场、车站,以及有特种功能的建筑物,如体育馆、影剧院、公园等。

(5)空间组织关系。

是产生不同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区域范围内,主要由城镇间所形成的形状关系、距离关系以及位置关系所形成。

6.2.2.2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
城市外部空间的演变,它主要以四种方式进行。

(1)同心圆式扩张。

相应均匀分布型结构城市用地连片地向各个方向发展,一圈接一圈地连绵发展使整个城市的活动错综复杂,各种功能混杂在一起。

(2)星状扩张。

相应交通辐射型结构城市以几条主要道路为轴线呈辐射状生长。

这种形式是城市空间生长中较为常见的形式,是最不稳定的空间形态。

进一步向心发展将形成同心圆式扩张。

如其一条发展轴具有较大优势,则形成城市的带状生长形式。

(3)带状生长。

是主轴线型结构的显相形态,往往沿某种地理要素,如谷地、河道、海岸以及交通道路等而形成。

城市呈长椭圆带形发展。

(4)跳跃式生长。

是空间发展脱离老城区而另辟新区的一种形式,这种不连续的用地发展方式在空间形态的演变中是从不连续演化通过相互吸引又发展为连续的过程。

产生跳跃式发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河道、地质等地理因素使旧区无法扩展,也可能是因新型工业区的开发,为保护古城建立新城,利用资源开辟旅游观光等需要。

6.2.2.3 发展轴与整体生长
所谓发展轴(developmental axis),即城市沿交通干线发展的最优方向,在城市整体空间的演化过程中,这些地区是空间生长的最佳区位。

因此,发展轴是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因素。

发展轴的生存与发展除受地理环境、城市内部生长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

关于城市用地形态的整体生长规律……我们可以基于空间分生期、扩展期、分化期的三阶段分析,建立一个描述空间生长全过程的标准模型。

它包括九个基本阶段:生长点的产生、散布;生长轴的形成、伸展;圈域的形成界定;整体扩展;整体分化;核心产生;新生长点产生、散布;新圈域产生、扩展融合、分化,新核心产生,旧圈域经一部分化、改造;组合状态,长时间的时空耦合、多核心、多轴、多圈域融合。

6.3 空间演替与城市内部形态
6.3.2 中心位移与节点镶嵌
6.3.2.1 空间中心与空间节点
在区域城市形态中,空间中心一般与中心城市吻合。

在城市内部,空间中心一般与通常所说的市中心相吻合,它集中了城市的各种主要活动……在大城市中,空间中心就是分层次
的多中心结构……在空间使用中,以人的聚散活动来考察空间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将进一步呈现出许多空间节点。

如广场、车站、体育场、公园、剧院、绿地等。

6.3.2.2 空间中心的区位特征
空间中心的区位往往和城市的雏形密切相关,即与城市生长点相关。

空间中心的区位还和城市整体的结构形态相关。

6.3.2.3 空间演替与中心位移
6.3.3 空间关系与网络演进
城市内部路网是城市空间生长的骨干,它支撑着城市内各种功能型空间的分布,并使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网络的形态分为放射状、放射环状、方格网状、带状等,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城市内部网络形态结构:方格型、斜线型、放射型、环型和混合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