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雷暴发生发展的预报

合集下载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雷暴是一种极为猛烈的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对流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准确地预报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对于人们的安全非常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最新进展。

雷暴是一种由云层内部强烈上升气流和云间水滴的摩擦碰撞产生的大气电荷分离现象。

当云层内的电荷分离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雷电现象。

雷电的释放不仅会产生强烈的闪电,还会引发剧烈的声响和强风暴。

因此,预报雷暴天气对于防范天灾和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雷暴天气预报主要依靠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手段。

气象雷达能够探测到云层内的降水情况和云粒子的提前分离。

而卫星观测则能够提供雷暴云的形态和运动特征。

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然而,由于雷暴天气的瞬息万变性和局地性,传统的雷暴预报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大数据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气象观测数据。

通过对大量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获取影响雷暴天气的关键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型。

这使得预报准确度得以提高。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我们可以让计算机自动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和提取特征,进而构建预测模型。

这种模型不仅可以准确地预测雷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还可以提前警示可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报方法还能够实现实时更新,使得预报结果更加及时可靠。

此外,近年来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新一代气象雷达采用多普勒雷达技术,可以实时观测到雷暴云内部的风场分布,进而提供更准确的预报信息。

卫星观测技术也能够通过多种传感器获取雷暴云的微物理参数,从而进一步完善雷暴天气的预测。

预报员竞赛-雷暴与强对流临近预报-黄金考点12

预报员竞赛-雷暴与强对流临近预报-黄金考点12

预报员竞赛-雷暴与强对流临近预报-黄金考点12第二章 雷暴和强对流产生的要素填空题1. 海风锋辐合线反射率因子都在( 8dBZ 以上 )。

2. 水平对流卷的走向( 平行 )于边界层平均风的方向,其之间夹角不超过( 30° )。

3. 水平对流卷中相邻两个对流卷的环流方向是( 相反的 ),基本上其产生机制归于边界层中一种( 拐点不稳定 ),是指边界层风廓线出现拐点,将会导致一种动力不稳定或热力与动力不稳定结合效应。

4. 水平对流卷以( 大气边界层积云云街 )的形式呈现在高分辨率可见光云图上,以( 窄带回波 )的形式呈现在天气雷达低仰角反射率因子图上。

5. 地形抬升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 水平风速不大的情况下,白天阳光照射导致上坡风形成抬升作用 );二是( 低层水平风速比较强的情况下,山的迎风坡形成抬升作用 )。

6. 太阳辐射加热作用导致( 上坡风 )形成,有适当静力不稳定和水汽条件,积云沿着( 山脊或半山腰 )形成。

7. 当低层山脉迎风坡气流较强时,有适当静力不稳定和水汽条件,也通常会导致雷暴在山脉的( 迎风坡 )或( 山脚下 )触发,一般在( 夜间 )比较常见。

8. 地形抬升有两种方式( 风速较大时的迎风坡抬升 )和( 风速较小时的上坡风 )。

9. 超低空急流触发雷暴多出现在( 夜间 )。

10. 能够触发雷暴的是大振幅的中尺度重力波,波长在( 100~500km ),周期是(1~4小时 ),地面气压振幅在( 1.0~5.0hPa 之间 )。

11. 如果低层大气边界层存在( 逆温 )或( 稳定层结 ),任何形式的扰动都可以激发出重力波。

12. 重力波波导的形成要求( 地面逆温层之上存在一个条件不稳定层结 ),作用是将( 向上传播的重力波能量 )限制在对流层中某一反射层内。

该反射层位置为气层中气流速度与( 重力波相速度 )相近的高度。

13. 要形成可以触发对流的较大振幅中尺度重力波,需要在稳定层之上存在一个( 深厚的具有垂直风切变的 )条件不稳定层结,使该层的粗理查森数( 小于0.25 )14. 重力波的波面与低层风的方向( 垂直 )。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引言:雷暴和强对流天气是极端天气事件中的重要部分,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准确地预报雷暴和强对流临近天气,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雷暴和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也在不断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雷暴预报技术进展1. 雷暴形成机理的研究雷暴是一种由云团中的电荷分离所形成的大气放电现象。

近年来,气象学家对雷暴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涉及到电场分布、云微物理过程等方面。

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揭示了雷暴形成的复杂过程和机制,从而为雷暴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闪电定位技术闪电是雷暴活动中最明显的现象之一,通过对闪电的定位可以实现雷暴的追踪和预警。

近年来,闪电定位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利用地面、空中和卫星观测等手段,可以高精度地测定闪电的位置和强度,从而提高雷暴的预报准确性。

3. 雷暴敏感指数模型为了更好地评估雷暴的潜在危害程度,研究人员提出了雷暴敏感指数模型。

这种模型结合了气象要素、环流场信息等多个因素,通过数学运算得到一个综合指标,用来评估雷暴活动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这种模型在雷暴预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雷暴预报的准确性。

二、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1. 强对流观测网络建设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空间性和短时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观测网络进行监测。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强对流的观测,并建立了雷达、卫星和自动气象站等多种观测手段的网络。

这些观测数据不仅可以用来实时监测强对流的发生,还可以用来验证和改进预报模型。

2. 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是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环流场、湿度场和温度场等要素的变化,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可以模拟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了更精确的预报结果。

雷暴台地 (2)

雷暴台地 (2)

雷暴台地1. 引言雷暴台地是一种地理现象,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它是由强大的雷暴风暴引起的地貌特征,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地质特征。

本文将介绍雷暴台地的形成机制、分布情况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雷暴台地雷暴台地2. 形成机制雷暴台地的形成与雷暴风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雷雨云形成后,其中的积云开始向上升腾,同时高层云也开始形成。

雷暴风暴的形成有赖于气温、湿度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强大的雷暴风暴会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并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形成对流层云。

这些云会聚集在特定区域,并随着风暴的持续发展而不断积累。

当风暴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它们会在地面形成一个巨大的雷暴系统。

3. 分布情况雷暴台地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全球各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北美洲的美国中西部、非洲的尼日利亚和喀麦隆、亚洲的印度和菲律宾等地都有较为典型的雷暴台地。

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雷暴台地往往位于高原或山区的边缘地带。

这些地区的地壳结构复杂,形成了许多峡谷、山脊和风口。

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也特殊,湿度较高且能量充足,进一步为雷暴台地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4. 地质特征雷暴台地具有多种独特的地质特征,包括高低起伏的地形、平顶山和峡谷等。

这些地质特征是由雷暴风暴的强大威力和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

雷暴台地的地形主要由高地和低地组成,形成了起伏不平的地表。

山脊和风口是雷暴台地的显著特征,它们形成于不同岩石层的侵蚀过程中。

平顶山是雷暴台地的典型地貌,其平坦的山顶是由长期的风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

峡谷也是雷暴台地的重要地貌特征之一,它们形成于暴雨过后的侵蚀作用。

雷暴台地的峡谷通常狭长而深,夹杂着丰富的植被和水源。

5. 环境影响雷暴台地对周边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它们极大地改变了地域的水文系统。

由于雷暴台地地貌的起伏不平性,导致水在不同高度的地区积蓄和流动,形成了复杂的水网络。

其次,雷暴台地对当地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台地上的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会给植物种类的分布和生长带来巨大挑战。

雷暴及其强对流天气

雷暴及其强对流天气

(二)冷涡雷暴
1、北方冷涡雷暴:出现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由 于这些地区下半年为暖湿空气控制,冷涡一到,上 空降温,空气层结变得不稳定,就会产生雷暴。 特点: 常出现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具有不稳定的天气, 出现时天气变化很突然,在短时间内可从晴朗无云 到雷声隆隆 有明显的日变化,一半多出现在午后或傍晚。
当飞机误入雷暴活动区内,轻者造成人及损伤, 重者机毁人亡。因此,雷暴是目前被世界航空 界和气象部门公认的严重威胁航空飞行安全的 天敌。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雷暴1600万次,平均每天 约发生4.4万次,每小时约发生1820次,所以每 一个飞行员都有可能遇到雷暴,特别是运输机 夏季飞行,差不多经常会遇到。 根据美国民航近年来因气象原因发生的飞行事故 分析统计,48起飞行事故中有23起与雷暴有关, 占事故总数的47.9% 据美国空军气象原因发生飞行事故分析统计,雷 暴原因占55—60%。这些统计数字也充分证明, 雷暴仍然是目前航空活动中严重危及飞行安全 的重要因素。
前些年,我国军民航都曾发生过飞机遭受雷暴击 伤和击毁的飞行事故。随着我国航空飞行事业的 快速发展,飞机遭遇雷暴危及飞行安全的几率也 明显增加。据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组反映,近几 年来,国航B—747航班在飞往美国和欧洲航线上, 都曾遭遇过雷电击伤飞机,好在机组处置及时果 断,才没有发生重大飞行事故。 飞机在暖季飞行,尤其是夏季飞行时,常会遇到 雷暴天气。对于从事航空飞行工作的人员来说, 了解雷暴的形成机制,清楚雷暴的危害,掌握雷 暴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飞越雷暴天气区, 确保飞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air mass CB
an air-mass CB is developing with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near the ground along the day. It occurs within a given unstable airmass and is not caused by the passage of a front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探讨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探讨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探讨作者:丁文文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4年第02期摘要:雷暴和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准确预警和防范极端天气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对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國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现状,以及雷暴的生成、发展和消散的临近预报,阐述了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提出了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雷暴;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3雷暴和强对流是天气系统中的一种极端天气现象,伴随着强降雨、强风、冰雹和龙卷风。

准确预测和及时预警这些天气事件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雷暴和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天气预报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数值模式、卫星图像和雷达回波,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规律。

同时,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引入,为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在雷暴和强对流预报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诸如复杂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地形和局部特征的影响以及观测数据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因此,需要不断改进预报模型,提高数据质量,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提高雷暴和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1 我国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现状中国气象预报技术进步显著,气象预报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高分辨率、多尺度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包括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开发的GRAPES 模式,可以提供逐时到长期的预报,准确预测降水、温度、风速等天气要素。

卫星遥感技术在近地面天气预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拥有一系列气象卫星,可以获得云图、水汽图、红外图像等广泛的观测数据,为判断天气系统的演变提供帮助。

雷达技术在近地面天气预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雷达观测网,可以实时监测降水情况和风暴结构,这些观测数据可用于短时强降水、风暴的预警等。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

雷暴的形成与预防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暴雨或冰雹的出现。

如果防护不当遭到雷击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雷暴还能引起火灾,使建筑物倒塌,给人类带来灾害[1]。

因此,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分析和工业、农业和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雷暴的成因等,对如何保障日常生活中和自动气象站免遭雷击有很大的作用。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11′~33°32′,东经113°36′~114°13′;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每年出现雷暴的平均日数是21.4 d,出现时间多在3—11月,夏季(6—8月)出现最多,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雷暴出现日数较少。

近几年来,西平县夏季遭受雷击的次数逐年增多,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脑等)损失惨重,其中还有人员伤亡事故。

因此,加强对雷暴知识的了解非常重要。

1雷暴的形成条件雷暴是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其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冰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的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从而形成雷暴。

有闪电和雷鸣的雷电现象是成熟雷暴的重要特征,闪电是发生在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长距离、短暂的强电流放电现象,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火花,其可以发生在云中、不同云体间、从云体到周围空气或地面[2]。

大约1/3的闪电发生在云体与地面之间,闪电发生过程中,空气被加热到3万℃的高温,巨大的热量在短时间内导致空气快速膨胀,因而产生冲击波,变成隆隆的声波,称为雷鸣,其从闪光处向四周传播。

2雷暴来临前的气象要素变化一是气温变化。

雷暴来临前常受暖湿空气控制,常会感到闷热。

雷暴发生时,由于下降气流出现,因此气温骤然降低。

二是气压变化。

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一直下降。

但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

这是因为雷暴附近地面气压场的变化,导致测站气压自记曲线上出现一个凸起的高峰,这个高峰和气压骤降的时间大致相同[3]。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时事热点总结:雷暴(含习题专练)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时事热点总结:雷暴(含习题专练)

一、雷暴的概念及特征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它产生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

雷暴来临时一般会带来以下天气变化气温雷暴来临气温下降气压雷暴移来之前气压一直下降雷暴临近时气压开始上升风雷暴移来之前风向雷暴吹去;雷暴移来,风向雷暴前方吹去;冷空气中心过后,风吹向雷暴后方阵雨阵风后,一般是强度较大的阵雨雷电云与地面、云与云间都会出现闪电。

雷暴虽然是一种强烈的天气,但它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Ø积云阶段:云中没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Ø成熟阶段: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Ø消亡阶段:云中以下沉运动为主、上升减弱二、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根据形成雷暴的冲击力可以分为:热雷暴、地形雷暴、锋面雷暴。

1热雷暴由热力对流产生的雷暴称热雷暴夏季:白天,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晚上,热雷暴也可能在高空出现。

冬季:热雷暴可能出现在沿海地区;当冷的潮湿空气移动到暖海面上时形成。

特征:范围小、孤立分散、各个雷暴云间通常有间隙,有明显的日变化;大陆上: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入夜后逐渐消散。

海洋湖泊:出现在夜间或黎明,白天减弱和消散。

2地形雷暴暖湿空气在山脉迎风坡被迫抬升形成常很快形成,雷暴云沿山脉走向成行出现而不大移动,且面积较大;云中气流剧烈,降水强度大,有时还会降冰雹;云底高度较低,常能遮住整个山头。

3锋面雷暴冷暖空气相遇形成冷锋雷暴冷空气强烈冲击暖湿不稳定空气而形成,锋面坡度大、移动快、暖空气不稳定、湿度大时,有利于冷锋雷暴的形成。

准静止锋雷暴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多产生在后半夜,白天减弱或消散。

暖锋雷暴不如冷锋雷暴强烈,与准静止锋雷暴相似,夜间出现更多些。

三、图解雷暴的分布与危害四、避雷常识雷暴发生时您如果还在户外,要注意下面几点:(1)不宜在山顶、山脊或建筑物顶部停留。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

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雷暴的形成条件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

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

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1.1热雷暴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1.2锋雷暴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1.3地形雷暴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2.1气温变化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10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2.2气压变化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雷暴(雷电)预报

雷暴(雷电)预报
70 80 90 100 110 130 140
30 30 50 80 40 30 10 50 80 10 10 20 30 10 40 30
40 30
40
30 30 30 20 30 40 50 60 80 80 30
30
40
30
60 50
70 80 60 80
40 50
20
70 100 110 100
90 100 90 120 80
70
60
120
图 10.1
我国平均年雷暴日地理分布
不同,但是随纬度的变化不大。其中:①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等 地区平均年雷暴日为 20~40 天,有些地区略偏高。②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河北西北部和 山西北部地区雷暴日偏高;③河北东南部和河南省大部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偏低;④秦岭以 北陕西和甘肃的渭河流域一带年平均雷暴日偏低;⑤地势低洼的四川盆地,平均年雷暴日 低于同纬度地区的值。 2、第二区 (1)范围:长江以南、1050E 以东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安徽省东南角、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及四川省、湖北省和江苏省长江两岸地区, (2)雷暴日:长江两岸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偏低,多为 40~50 天,两广南部地区平均年 雷暴日偏高,为 90~120 天,其中海南岛中部的琼中和儋县,高达 124 天,是我国最高的地 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普遍低于同纬度离海岸较远的地区数值,而小岛屿的平
三、平均雷暴时的地理分布
平均年雷暴时的地理分布比平均年雷暴日更能反映雷暴活动的强弱程度的地理分布。 根据 210 个气象站雷暴资料的统计,我国平均年雷暴时地理分布如图 10.2,结果如下: 1、第一区:平均年雷暴时为 50-200 时,大部分地区为 75~150 时左右,平均年雷暴时 随纬度减小而略有增加。如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时为 75~150 时左右,而大部分地区则为 75~100 时左右,其中某些地区的平均雷暴时较偏高,如 黑龙江的呼玛为 112 小时,通河为 135 时等。河北北半部、内蒙东南角和山西北半部的平 均年雷暴时偏高,可达 100~160 小时。河北南半部、山东、江苏、安徽、山西南半部、河 南、湖北、陕西北半部和四川东部等到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时略高于我国东北部地区,约为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雷暴与强对流天气是指在大气稳定条件不断破坏的情况下,气团受到迅速加热,产生强烈涡旋、剧烈对流,伴随着强烈的降水、雷电和大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这种天气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还会给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带来一系列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警和应对这种极端天气,气象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以提高对这类天气的准确预报和预警能力。

近年来,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利用现代数值模式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数值模式是一种通过对大气和地球其他领域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以推测未来天气现象的方法。

现代数值模式在处理气象和气候问题上具有很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对预测雷暴与强对流天气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利用大气动力学等原理,数值模式可以模拟雷暴与强对流时空演变的过程,并将结果用于天气预报和预警。

遥感技术也为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卫星遥感和雷达技术,气象学家们可以实时了解大气中的云团、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从而及时掌握雷暴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太空科技的不断进步下,卫星遥感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分辨率和覆盖范围大大增加,使得对雷暴与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更加全面和精确。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历史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从中发现规律和特征,从而提高对雷暴与强对流天气的预测准确性。

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雷暴云的形态、强度、持续时间等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以提高对雷暴与强对流天气的预警和预报能力。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利用现代数值模式、遥感技术、雷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使得对雷暴与强对流天气的预测和预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与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据质量和时效性、技术应用局限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5 雷暴发生发展的预报和强雷暴

5 雷暴发生发展的预报和强雷暴

二.中尺度抬升机制
上升气块必须通过以负的浮力层,才能到达自由对流 高度,从而得到以上升加速度。向上穿过负浮力层的运动 是由低层的辐合产生的中尺度抬升机制提供的。 近地层的辐合,启动并加强了近地面层的抬升。足够 强、空气块到高层,雷暴使中尺度天气现象,因此要求启 动机制的空间、时间尺度也是中尺度的。如: 不连续界面(气旋性切变和辐合) 非均匀加热(海、河、湖、山谷) 风和地形的相互作用等(地形抬升)等。
在弱的垂直风切变的环境中风暴很难 有组织地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风暴 内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长时间共存才得以 维持。如果风暴不能发展,它就无法产生 灾害性天气。但是,即就是在弱的垂直风 切变环境中,某些外部特征,如边界条件 等,也对风暴的组织起重要影响。另外, 某些在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发展的风暴 所产生的运动也将产生明显的风暴相对气 流。可以说,能够产生风暴相对气流的任 何情形均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
水汽通量散度-qv
第三节 雷暴发生发展的抬升条件
一.天气尺度抬升
经验、研究、事实都表明对流层上层辐散和对流层 下部暖平流,在大多数雷暴天气中,都存在者天气尺度 的上升运动。这种天气尺度的抬升常与中高层的槽、急 流中心和暖平流有关。 如果大气处于层结不稳定状态,并有足够的时间完 成所需的抬升,天气尺度抬升的单独作用可以使不稳定 能量得以释放。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足够长的抬升时 间往往不能满足,这就要求有另外的抬升机制来帮助气 块上升到一定高度以释放不稳定能量并产生对流,这种 抬升机制就是中尺度的抬升机制。
高 度



高 度



高 度

温度(T)

温度(T)
温度(T)
环境大气 ) 垂直温度递减率

雷暴

雷暴

雷暴(Thunderstorms)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属强对流天气系统。

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

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

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

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我国雷暴是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

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国南方偶有出现。

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

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第三届河南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试卷--答案

第三届河南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试卷--答案

第三届全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试卷-----------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共22小题56个空,每个空0.5分,计28分)1. 我国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副热带)急流相对应,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极锋)急流相对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 名称 )、(图标 )、(标准 )和防御指南组成。

3. 暴雨发生在深厚的暖湿气团中,而强对流发生在强的(条件不稳定层结)中,其潜在不厚 )。

4.某点的径向速度为零,实际上包含两种情况。

一种是该点处的(真实风向 )与该点相对于(真实风速为零 )。

5.在日常工作中,常把850或700hPa 等压面上风速大于等于( 12米/秒 )的(偏南 )极大风速带称为低空急流。

我国与暴雨相联系的西南风低空急流存在于(副热带高 )西侧或北侧,它的左侧经常有(低空切变线)和低涡活动。

6. 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的不同,可将锋分为(冷锋 )、 暖锋 )、(准静止锋 )和(锢囚锋 )四种;而根据锋的伸展高度的不同,也可 ( 对流层锋 )、( 地面锋 )和( 高空锋 )三种。

7.飑线是满足线状或窄带状MCS 标准的(中尺度对流天气 )系统,是一条规则、活跃的风8. 龙卷涡旋特征(TVS )是业务上用以探测强烈龙卷的一种方法。

TVS 的定义有三种指标: 切变 )、垂直方向( 伸展厚度 )、持续性。

9.寒潮冷空气在南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是由于寒潮的冷空气堆存在(上升运动 ),使空气( 绝热膨胀冷却 )引起的。

10.中央气象台是以(过程降温 )、( 温度负距平 )相结合来划定冷空气活动强度。

11. 在卫星云图上,如果锋面云带有一段变宽,并向冷空气一侧凸起,亮度变白,则在此处将有(锋面气旋 )生成。

12. 影响东亚地区的主要气旋有(蒙古气旋)、(江淮气旋) 、(黄河气旋 )。

13.在西风带,大气长波的西退条件是长波的波长(大于)静止波波长。

14. 对流性天气的触发机制主要有天气系统造成的系统性(上升运动 )与(地形抬生 )和(局地热力 )抬升作用。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一、引言雷暴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雷电、强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现象。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引发山火、洪涝、飓风等自然灾害,甚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了解雷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是预测和防范相应天气灾害的基础。

二、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雷暴在中国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特征:1. 地理分布差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雷暴活动频繁,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的特点。

青藏高原和乌鲁木齐河谷地区也是雷暴多发地区。

2. 季节分布差异:雷暴的季节分布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雷暴主要分布在夏季,而南方地区则更加集中在暖季和雨季。

3. 日变化差异:雷暴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密切,通常在白天比夜晚更容易发生。

在中国,雷暴活动通常在下午至傍晚时分达到高峰。

三、中国雷暴气候变化趋势近年来,中国雷暴气候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频次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雷暴频次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东北和北部地区,雷暴的频次增加更为显著。

2. 持续时间延长:近年来,雷暴的持续时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夏季。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3. 强度变化:中国雷暴的强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部分地方的雷暴强度有所减弱,但其他地方的雷暴却变得更加强烈。

这种差异可能与气候变化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四、影响因素分析导致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为雷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地形和气象条件:中国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多样。

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对雷暴的发展和活动有重要影响。

3. 气象系统:中国的雷暴活动常常与锋面、暖湿气流等大尺度气象系统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的变化也可能间接影响雷暴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

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 雷暴的形成条件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

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 (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

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热雷暴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锋雷暴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地形雷暴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气温变化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10 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气压变化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雷暴区阶段的气压变化

雷暴区阶段的气压变化

雷暴区阶段的气压变化
在雷暴区阶段,气压会随着雷暴活动的发展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雷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与气压场的变化密切相关。

以下是雷暴区阶段的气压变化的一般过程:
1. 预热阶段:在雷暴形成之前,周围空气的湿度逐渐增加,并形成对流不稳定的环境。

由于水蒸气的凝结释放了大量的潜热,使空气温度升高,局部升高的温度会导致气压下降。

2. 叠层阶段:当不稳定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会出现对流不稳定的现象,形成了一层云层。

在这个阶段,由于释放的潜热和降水的作用,空气上升速度加快,气压进一步下降。

叠层阶段是雷暴区的形成阶段。

3. 成熟阶段:在叠层阶段,由于上升气流的运动和降水的作用,云层逐渐增厚,雷暴形成并开始发展。

在成熟阶段,云层内存在着非常强烈的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这种气流的作用下,空气压力出现剧烈变化。

由于上升气流的作用,气压下降的速度会加快。

4. 消散阶段:雷暴逐渐远离,降水减弱,上升气流逐渐减弱。

在这个阶段,气压开始缓慢回升,恢复到雷暴之前的水平。

根据不同的情况,气压的回升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气压变化情况还会受到环境因素和地理位置等影响,不同的雷暴系统也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气压变化
特征。

总体来说,雷暴区阶段的气压变化通常表现为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

雷暴及其强对流天气

雷暴及其强对流天气
冷锋强、锋面坡度大、移动快、暖空气不 稳定、湿度大时,有利于冷锋雷暴的形成
冷锋雷暴出现时间,大约在冷锋过境前后 2~4小时内。
特点:
强度大,许多雷暴云沿锋线排列,组成 一条狭长雷暴带。冷锋雷暴在昼间、夜间、陆
地、海上都能出现,日变化较小,一般下午和 前半夜较强,早晨减弱。移动速度快 ,每小时 可达40-60千米。
生命期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风力大:自中心到40米处风速最大,最大风速近200m/s。 直线移动:移动路径多为直线,平均移速15m/s,移动距离几
百-几千米。 破坏力强:破坏力巨大,给局部地区带来严重的灾难。 中心气压极低:中心气压可降至400hPa以下,甚至达到
200hPa。
04年9月6日下午香港机场出现龙卷
飞机在暖季飞行,尤其是夏季飞行时,常会遇到 雷暴天气。对于从事航空飞行工作的人员来说, 了解雷暴的形成机制,清楚雷暴的危害,掌握雷 暴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飞越雷暴天气区, 确保飞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普通雷暴的形成和发展
通常,在天气预报和对外服务工作中,人们习惯把 只伴有雷声、闪电或(和)阵雨的雷暴称为“普通 雷暴”或“弱雷暴”,而把伴有暴雨、大风、冰雹、 龙卷风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性天气现象的雷暴叫“强 雷暴”。一般雷暴强度弱,维持时间较短,多为几 分钟到一小时,但出现次数较多;强雷暴强度大, 维持时间长,一般为几十分钟到几小时,个别可间 歇维持数小时到几天(如冷涡雷暴)。 (一)普通雷暴的形成条件
线,如果湿舌的轴线沿地面锋线伸展,则有利于雷暴生成。
2、静止锋雷暴
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 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
特点:
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 雷暴云常隐藏在深厚的层状云系中,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低层水汽含量大,所以低层的水汽输送量也大。
3、水汽通量散度
当水汽由源地输送到某地区时,必须有水汽在该地区辐合,才 能上升冷却凝结成雨,所谓水汽水平辐合就是水平输送进该地区的 水汽,大于水平输送出该地区的水汽,反之即为水汽的水平辐散。 在单位体积内,水汽水平辐合的大小可用水汽水平通量散度来表示,
不稳定层结 对流
对流云 雷暴 冰雹
对流性天气
抬 升条 件
在这里,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可以 认为是发生对流天气的内因,抬升条件是 外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的根 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这三个 条件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流性天气的 预报也就是以这三个条件为根据所作的分 析和预报。
第一节 大气不稳定条件
SI <-6 ºC
有发生严重对流天气(如龙卷风)的危险。
(4)抬升指数(LI)判断大气稳定度
从自由对流高度出发沿湿绝热线上升 500hpa 具有的
温度与500hpa 实际温度之差。正值越大,正不稳定能量越大,越
不稳定。
(5)总指数TT判断大气稳定度 TT=T850 +Td850-2T500 TT越大越不稳定。
其表达式为:
v ( qV) [ ( qu)+ ( qv)] x y
在单位面积的整层大气柱中水汽的水平辐合量为- D,那么此量的表达 式为:
D
在p坐标中可写为:

0
v ( qV)dz
p0
1 D g

0
v ( qV)dp
v 1 qV) 式中 ( 表示厚度为单位百帕、水平为单位面积的体积内 g
Ag T d , 因为 ,故有: C pd z
( d ) (2.5) z T
位温可用湿球位温sw或假相当位温se来代替,而得到和(2.5)式相似
的关系式。从而还可得到下表中的气层静力稳定度的判据。 气块法稳定度判据
稳定性 判据 气块类别
不稳定 d 或 0 z d
Et L Ag A 2 T q Z V cp cp cp 2c p
(2.7)

L A 2 Tt T q rd Z V cp 2c p
式中rt=Et/CP称为“总(比能)温度”,单位为K。总温度反映总能 量的大小,并具有准保守性。
总温度的计算:
将各项常数代人上式,得:
总温度
d ( s) s( d ) d s 绝对不稳定 绝对稳定 条件不稳定 条件不稳定:即空气未饱和时,是稳定的,饱和以后则是不稳定 的,这种条件性不稳定状态在实际大气中最为常见。
►用不同大气递减率曲线判断大气稳定度
, d,S分别表示环境大气、干空气、湿空气垂直温度递 减 率,可得到大气稳定度判据:
45 1.0
64 2.0
78 3.0
89 4.0
100 5.0
因动能项一般比其它项小,略去动能相后,Tt近似地 写成:
Tt T T 2.5q 10d Z
式中Tv称作湿静力总温度。
(2.9)
但因 Tt= Tv ,但仍可将Tv 称作总温度。(2.9)是 计算Tt的基本公式。其中T项即观测到的温度,位能项按 每一百米为一度直接读出摄氏度数
dw 0 dt
因此,当气层具有不同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时气层可能促进或拟制,或者既不促进也不拟 制气块作垂直运动。
当 时, dw/dt0,能促进气 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不稳定层结。
当 = 时, dw/dt=0,既不促 进也不拟制气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中 性层结。
高 度



高 度



高 度

温度(T)

温度(T)
温度(T)
环境大气( ) 温度垂直递减率
干空气( d) 温度垂直递减率 图2-1 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湿空气( S) 温度垂直递减率
> d( > S) 绝对不稳定
< S( < d) 绝对稳定
d> >S 条件不稳定
lnP
+
状态曲线 自由对流高度 D
T
抬 升 凝 结 高度
L-
T-lnP图
T500 Ts
绝热线上升到抬升凝结
高度后,沿湿绝热线上 升500hpa,具有的温度。
s
500hpa
d
850hpa
T SI指数判断大气稳定度
(3)简化的沙氏指数(SSI)
SSI= T500-T's
Ts´850hpa上的小气块沿干绝热线上升到500hpa,具有的温度。 在实际工作中,可用历史 资料统计,得出各种稳定度指 标与强雷暴天气的对应关系,
3、对流性不稳定
如气流爬山,气块上升,环境大气没有变化,稳定度有什么变 化?这是对流稳定度问题。 如图;AB为原始气层,是绝对稳定的, AB是露点分布,表明大气层上干下湿。 整层气层被抬升,抬升前是稳定的,抬 升达到饱和后变为不稳定时,称为对流性不 稳定。
sw 0或 se 0 z z sw 0或 se 0 z z
第二节
雷暴发生、发展的水汽条件
低层湿空气的存在是雷暴产生的重要条件,湿度分析
方法有:
1、水汽含量
(1)用比湿或露点计算各层的湿度 因为比湿q=0.622e/p,而 E (t ) 6.1110 ,而且,当 t=Td时,E( Td)=e,因此在等压面上比湿 q与正比于水汽 压 e ,也就是与 Td 成直接的函数关系。在个等压面上 q 与 Td 的互换值可由查算表查得。因此在一等压面上Td线即为等q 线,分析等压面上的q或Td的分布,就等于分析了湿度场的
sw 0或 se 0 z z
P
E
D C' B' C B T
对流性稳定 中性 对流性不稳定
A' A
对流性不稳定
4.常用判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
(1)用T-lnP图判断大气稳定度 (2)沙氏指数(SI)
lnP H
B 层 结 A 曲 线 C
SI=T500-Ts
式中T500500hpa的实际温度 Ts 850hpa上的小气块沿干
雷暴是发生在具有强抬升运动的湿不稳定 的大气中[不稳定条件;水气(湿度)条件;抬升 条件],其中水汽条件在雷暴天气形成中起的作用 不仅是提供成云致雨的原料,而且它的垂直分布 和温度的垂直分布,都是影响气层稳定度的重要 因子。以上三个条件与对流性天气之间的关系可 用以表示成下面的简明形式
水 气条 件
(6)能量天气学判断大气稳定度 动能 Ek=(1/2)v2;位能 Ep=gZ;感(显)热能 ET=CPT=(Cv+R)T;水气相变潜热能 Ee=Lq。
总能量
A 2 Et c pT Lq AgZ V 2
(2.6)
式中A=2.389×10-8卡/尔格,为功热当量。“单位质量 空气的总能量”也叫“总比能”。 为了能用观测资料简捷地计算总能量,以CP除上式 的各项,得:
设环境与气块的温度是分别按下列关系随
高度而变化的:
T T0 d z T T0 d z
式中 T0和T0 分别为环境与气块其始高度的温度
T Z T Z

为环境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为气块绝热运动时的温度垂直递减率
而且

s (湿绝热递减率,如气块是饱和湿空气), d (干绝热递减率≈1C/100米,如气块是干
当 时, dw/dt0,能促进气 块作垂直运动的气层,叫做不稳定层结。
条件不稳定
就位温与温度的关系式:
取对数并求对z(高度)的偏倒数, 得:
态方程P=RdT代入上式,得:
P 用静力方程 z g 及干空气状
1 1 T Ag ( ) z T z C pd
7.5t 237.3t
分布。
(2)用温度露点差和相对湿度计算各层的湿度 在各层等压面上分析等温度露点差(T-Td)线,用 以表示空气的饱和湿度。通常以(T-Td) 2C区域作 为饱和区,并可取(T-Td) 4-5C作为湿区。
在垂直剖面图上,还可使用 相对湿度(f=(e/E)
100%)的分布表示空气的饱和程度,取f90%作为饱和 区。 (3)用混合比表示大气的湿度 w=mi/md)或w=0.622e/(p-e)
水汽水平通量散度。此式可以写成:
v v 1 1 v v q ( qV)= V qV V g g g
可见水汽通量散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水汽平流(右端
第一项),其意义是:当风由比湿高的地区吹向比湿低的地区时,
此项小于零,称为湿平流,对水平通量辐合有正的贡献。反之,当 风由比湿低的地区吹向比湿高的地区时,此项大于零,称为干平流,
第二章 雷暴发生发展的条件
雷暴灾害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 亿美元以上,1987年联合国把1990—2000年定为
“国际减灾自然灾害十年”,将雷暴列为最严重
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雷暴灾害防御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雷暴监测 和预警是进行雷暴灾害防御第一重要问题。
经过大气科学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认为解决雷暴发生、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 要清楚产生雷暴的基本条件,也雷暴监测 和预警业务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
lnP
T's
T500
500hpa

850hpa
根据国外的一些工作,得到了
SI与强雷暴天气的关系: SI>+3ºC
d
T SSI指数判断大气稳定度
发生雷暴的可能性很小或没有;
0ºC<SI<+3ºC
-3ºC<SI<0 ºC
有发生阵雨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