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第4讲 等积变形(上)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4《积的变化规律》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4《积的变化规律》ppt课件

我发现了
(÷2)
40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 数不断变小,积也变小。
(÷2)
(÷2)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20
除以2(或缩小2倍),积也
视察:与第一个算式比较,除以2(或缩小2倍)。
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是怎样变
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第
三个算式呢?
探索新知
课件PPT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 也要乘(或除以)几。
典题精讲
根据第1题的积,找规律填出 其他题的得数。 15×8=120 15×32= 15×48= 15×64= 15×80=
典题精讲
解题思路:
视察给出的这组算式,第一个因数 都是15,第二个因数分别是8、32、48、 64、 80,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 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用120分别乘4、6、8、10,可得各算 式的积。
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大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
样的时间可行( )3千20米。 方法一: 40×2×4=320(千米)
小轿车的速度
方法二: 40×4×2=320(千米)
大货车4小时 行的路程
学以致用
课件PPT
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68= 1088
扩大4倍
16×34= 544
扩大2倍
16×51= 816
典题精讲
正确解答:
根据第1题的积,找规律填 出其他题的得数。
15×8=120 15×32=480 15×48=720 15×64=960 15×80=1200
典题精讲
一辆大货车与一辆小轿车同 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小轿车的速 度是大货车的2倍,大货车从甲 地到乙地用8小时,小轿车从甲 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4《积的变化规律》课件(23张ppt)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4《积的变化规律》课件(23张ppt)

(18÷2)×(24×2)= 432
9
48
(18×2)×(24÷2)= 432
36
12
三、新知应用
填一填
105 × 45= 4725
(105×3)×(45÷3)= 4725
315
15
(105÷5)×(45×5)= 4725
21
225
三、新知应用
18 × 24= 432 (18÷2)×(24×2)= 432 (18×2)×(24÷2)= 432
6×2 = 12 6×20 = 120 6×200= 1200
5×3=15 10×3=30 30×3=90
……
两数相乘,一个因 数不变,另一个因 数 ,积就 。
二、例题讲授
二、例题讲授
20×4= 80
÷2
÷2
÷4 10×4= 40
÷4
÷2
÷2
5 ×4= 20
二、例题讲授
二、例题讲授
20×4= 80 10×4= 40 5 ×4= 20
二、例题讲授
6×2 = 12 6×20 = 120 6×200= 1200
二、例题讲授
6×2 = 12 6×20 = 120 6×200= 1200
二、例题讲授
6×2 = 12 6×20 = 120 6×200= 1200
这里有一条 重要的数学规律, 你们发现了吗?
二、例题讲授
二、例题讲授
105 × 45= 4725 (105×3)×(45÷3)= 4725 (105÷5)×(45×5)= 4725
两数相乘,一 个因数
,另 一个因数
,它们的 。
三、新知应用 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课件精品PPT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课件精品PPT小学优秀公开课

12×3= 36
48×5= 240 8×50= 400
120×3= 360 48×50= 2400 8×25= 200
120×30= 3600 48×500= 24000 4×50= 200
2.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200平方米
8米
你能利用今天学的知识 解决这个问题吗?
2.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我是这么举例的: 25×4=100
250×4=1000 从上往下观察,第二个因 数没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个因数乘10, 积也乘10。
能举例说明你发现的 规律吗?
25×4=100 250×4=1000 如果从下往上观察,第二 个因数没变,第一个因数 除以10,积也除以10。
1. 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 两题的得数。
谢谢观看
Thank You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口算。
(1) 6×2=12 6×20= 120
6×200= 1200
(2)20×4= 80 10×4= 40 5×4= 20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 6×2=12 6×20= 120
6×200= 1200
(2) 20×4= 80 10×4= 40 5×4=20
第(1)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 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 因数乘10,积也乘10。
(1) 6×2=12 6×20= 120
6×200= 1200
(2) 20×4= 80 10×4= 40 5×4=20
第(1)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 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200平方米
8米
24米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4讲:等积变形(教师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4讲:等积变形(教师版)

第4讲 等积变形1、三角形的面积=21底边长 高;所以,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当底边相等时,高也相等;反之亦然。

2、当两个三角形高相等时,面积之比等于底边长之比。

3、当两个三角形的底边长相等时,面积之比等于高之比。

4、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5、底边之和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且高相等的所有三角形,面积之和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6、高之和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且分别以这条高的两边为底的所有三角形,面积之和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1、灵活运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2、掌握三角形的等积变形技巧例1:如图,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其中AE=3AB,BD=2BC,三角形BDE 的面积是多少?A BE C答案:三角形BDE 的面积是4 D 解析:连结CE.此时出现两个“同高”模型因为AE=3AB ,所以AB:BE=1:2,所以三角形ABC 面积:三角形BCE 面积=1:2,三角形ABC 面积为1,所以三角形BCE 的面积为2,又因为BD=2BC ,所以BC:CD=1:1,所以三角形BCE 的面积:CDE 的面积=1:1,所以三角形CDE 的面积是2,所以三角形BDE 的面积是4.例2: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CEFG ,且正方形ABCD 边长为10厘米,则图中三角形BDF 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FE C 答案:50平方厘米解析:连接CF.则C F ∥BD 。

则三角形BCD 与三角形BDF 就是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等积模型。

因为他们有一条公共的底边BD ,而他们的高的长度正好是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个是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性质),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

所以面积相等,而三角形BDC 的面积为10×10÷2=50(平方厘米)。

例3:图中三角形AOB 的面积为15平方厘米,线段OB 的长度为OD 的3倍,求梯形ABCD 的面积。

等积变形(附解答)

等积变形(附解答)

三角形的等积变形我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取决于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如果三角形的底不变,高越大(小),三角形面积也就越大(小).同样若三角形的高不变,底越大(小),三角形面积也就越大(小).这说明;当三角形的面积变化时,它的底和高之中至少有一个要发生变化.但是,当三角形的底和高同时发生变化时,三角形的面积不一定变化.比如当高变为原来角形的面积变化与否取决于它的高和底的乘积,而不仅仅取决于高或底的变化.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三角形在面积不改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无数多个不同的形状.本讲即研究面积相同的三角形的各种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便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我们还会常常用到以下结论:①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②底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该底所对的角的顶点是同一个点或在与底平行的直线上,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③若两个三角形的高(或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或高)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它们所对的顶点同为A点,(也就是它们的高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同时也可以知道△ABC的面积是△ABD或△AEC面积的3倍.例如在图中,△ABC与△DBC的底相同(它们的底都是BC),它所对的两个顶点A、D在与底BC平行的直线上,(也就是它们的高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例如图中,△ABC与△DBC的底相同(它们的底都是BC),△ABC的高是△DBC 高的2倍(D是AB中点,AB=2BD,有AH=2DE),则△ABC的面积是△DBC面积的2倍.上述结论,是我们研究三角形等积变形的重要依据.例1、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把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方法2:如右图,先将BC二等分,分点D、连结AD,得到两个等积三角形,即△ABD与△ADC等积.然后取AC、AB中点E、F,并连结DE、DF.以而得到四个等积三角形,即△ADF、△BDF、△DCE、△ADE等积.例2、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三个小三角形,使它们的面积比为及1∶3∶4.方法 1:如下左图,将BC边八等分,取1∶3∶4的分点D、E,连结AD、AE,从而得到△ABD、△ADE、△AEC的面积比为1∶3∶4.DE,从而得到三个三角形:△ADE、△BDE、△ACD.其面积比为1∶3∶4.当然本题还有许多种其他分法,同学们可以自己寻找解决.例3、如图,在梯形ABCD中,AC与BD是对角线,其交点O,求证:△AOB与△COD面积相等.证明:∵△ABC与△DBC等底等高,∴S△ABC=S△DBC又∵ S△AOB=S△ABC—S△BOCS△DOC=S△DBC—S△BOC∴S△AOB=S△COD.例4、如图,把四边形ABCD改成一个等积的三角形.分析本题有两点要求,一是把四边形改成一个三角形,二是改成的三角形与原四边形面积相等.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等积变形的方法,如右图,把顶点A移到CB的延长线上的A′处,△A′BD与△ABD面积相等,从而△A′DC面积与原四边形ABCD面积也相等.这样就把四边形ABCD等积地改成了三角形△A′DC.问题是A′位置的选择是依据三角形等积变形原则.过A 作一条和DB平行的直线与CB的延长线交于A′点.解:①连结BD;②过A作BD的平行线,与CB的延长线交于A′.③连结A′D,则△A′CD与四边形ABCD等积.例5、如图,已知在△ABC中,BE=3AE,CD=2AD.若△ADE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解法1:连结BD,在△ABD中∵ BE=3AE,∴ S△ABD=4S△ADE=4(平方厘米).在△ABC中,∵CD=2AD,∴ S△ABC=3S△ABD=3×4=12(平方厘米).解法2:连结CE,如右图所示,在△ACE中,∵ CD=2AD,∴ S△ACE=3S△ADE=3(平方厘米).在△ABC中,∵BE=3AE∴ S△ABC=4S△ACE=4×3=12(平方厘米).例6、如下图,在△ABC中,BD=2AD,AG=2CG,BE=EF=FC=解:连结BG,在△ABG中,∴ S△ADG+S△BDE+S△CFG例7、如右图,ABCD为平行四边形,EF平行AC,如果△ADE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求三角形CDF的面积.解:连结AF、CE,∴S△ADE=S△ACE;S△CDF=S△ACF;又∵AC与EF平行,∴S△ACE=S△ACF;∴ S△ADE=S△CDF=4(平方厘米).例8、如右图,四边形ABCD面积为1,且AB=AE,BC=BF,DC=CG,AD=DH.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解:连结BD,将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部分S1与S2.连结FD,有S△FBD=S △DBC=S1所以S△CGF=S△DFC=2S1.同理 S△AEH=2S2,因此S△AEH+S△CGF=2S1+2S2=2(S1+S2)=2×1=2.同理,连结AC之后,可求出S△HGD+S△EBF=2所以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2+2+1=5(平方单位).例9、如右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直线CF交AB于E,交DA延长线于F,若S△ADE=1,求△BEF的面积.解:连结AC,∵AB//CD,∴S△ADE=S△ACE又∵AD//BC,∴S△ACF=S△ABF而 S△ACF=S△ACE+S△AEF∶S△ABF=S△BEF+S△AEF∴ S△ACE=S△BEF∴S△BEF=S△ADE=1.。

04一半模型和等积变形

04一半模型和等积变形

技巧总结1.
牙齿模型2.
平行四边形模型
3.等积变形
思维数学第04讲
一半模型和等积变形(一)
如图,正方形ABCD一半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矩形DEFG的宽DE=7厘米,求它的长DG=?
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如图,已知红色三角形的面积是5,绿色三角形的面积是13,问:三角形OBD的面积是多少?
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且正方形ABCD边长为12厘米,则图中阴影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如图,有三个正方形的顶点D、G、K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其中正方形GFEB 的边长为1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课堂中的例题建议重做一遍,再做课后练习,1-3道不会为正常现象。

一个长方形被分成4个不同颜色的三角形,红色三角形的面积是10,黄色三角形的面积是22,绿色三角形的面积是11,那么蓝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
少?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AE=2,CF=3。

长方形EFGH的面积为
_______。

如图,长方形ABCD中,AB长18厘米,BC长10厘米,E、F、G、H
分别在长方形的四条边上,其中EC=4厘米,F、G、H均是中点,请问:阴影部分
的面积是多少?
如图,BD长12厘米,DC长4厘米,B、C和D在同一条直线上。

①求三角形ABC的面积是三角形ADC面积的多少倍?
②求三角形ABD的面积是三角形ADC面积的多少倍?
如图所示,ABCD和BEFG是两个正方形,EF长6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图所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年级奥数点拨-第4讲-等积变形(上)

四年级奥数点拨-第4讲-等积变形(上)
【幸遇•书屋】
你来,或者不来
我都在这里,等你、盼你
等你婉转而至
盼你邂逅而遇
你想,或者不想
我都在这里,忆你、惜你
忆你来时莞尔
惜你别时依依
你忘,或者不忘
我都在这里,念你、羡你
念你袅娜身姿
羡你悠然书气
人生若只如初见
任你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来
随你心性而去
却为何,有人
为一眼而愁肠百转
为一见而不远千里
晨起凭栏眺
但见云卷云舒
风月乍起
1.
A:12
B:20
C:24
D:26
2.
A:45
B:60
C:75
D:15
3.
A:4
B:6
C:5
D:8
4.
A:1
B:2
C:3
D:4
5.
A:44
B:31
C:22
D:30
6.
A:4
B:8
C:16
D:20
7.
A:3
B:6
C:9
D:12
---------------------赠予---------------------
春寒已淡忘
如今秋凉甚好
几度眼迷离
感谢喧嚣
把你高高卷起
砸向这一处静逸
惊翻了我的万卷
和其中的一字一句
幸遇只因这一次
被你拥抱过,览了
被你默诵过,懂了
被你翻开又合起
被你动了奶酪和心思
不舍你的过往
和过往的你
记挂你的现今
和现今的你
遐想你的将来
和将来的你
难了难了
相思可以这一世
---------------------谢谢喜欢--------------------

《等积变形问题》课件

《等积变形问题》课件
应用广泛
等积变形问题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建筑设计、地图制作、数学建模等多个领域。
继续探索
等积变形问题只是数学世界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有趣且挑战性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 和解决。
在数学中的应用
1 变量的关系
等积变形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如面积和边长的关系、体积和半径的 关系等。
2 图形的性质
通过等积变形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如面积保持不变的 图形变形。
3 应用于积分
等积变形问题的思想也可以应用于积分中,帮助我们求解复杂的积分问题。
解决等积变形建筑设计
等积变形可以帮助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保持建筑物的总面积不变,从而灵活 调整建筑形状和尺寸。
2
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是通过等积变形的方法将地球的曲面展示在平面上,从而解决地球表面 在平面上的表示问题。
3
轮胎设计
等积变形可以应用于轮胎设计,帮助优化轮胎的形状,提高车辆的性能和操控稳 定性。
《等积变形问题》PPT课 件
欢迎来到《等积变形问题》PPT课件!通过本课件,我们将一起探索等积变 形问题的定义、分类、应用以及解决方法。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等积变形问题的定义
等积变形问题指的是在几何中,物体的形状或者大小发生变化,但其面积不变。这是一个有趣且挑战性的数学 问题,需要灵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等积变形问题的分类
平面等积变形
平面等积变形是指在平面上的变形,如图形的旋转、镜像、扭曲等,同时保持图形的面积不 变。
立体等积变形
立体等积变形是指在三维空间中的变形,如物体的拉伸、压缩、伸缩等,同时保持物体的体 积不变。
其他等积变形
除了平面和立体等积变形,还存在其他形式的等积变形问题,如曲线等积变形等。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口算。

15×8= 25×4= 170×5=26×100= 30×50= 32×300=36×20= 9×800= 42×400=8×600= 20×300= 240×5=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 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 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 所需的钱就越多。

那么在乘法算式中, 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板书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二、自主探究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6×20=120 10×4=406×200=1200 5×4=20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 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 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 哪个因数没有变, 哪个因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 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 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 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 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 积也分别除以2.4。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积的变化规律》例4公开课教学设计(含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积的变化规律》例4公开课教学设计(含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8页例4以及练习九。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观察问题——猜测规律——验证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随着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教学过程:一、师生计算比赛,引出课题1、黑板出示以下这组算式,教师笔算、学生用平板上的计算器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125×14125×28125×422、请小裁判发言,顺势引出课题师:这里可藏着一个小秘密呢,到底是什么秘密能让老师的计算比计算器还快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小秘密吧。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二、新授知(一)规律1的探寻1 、情境引入:在探寻之前,我们的好朋友小英遇到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PPT(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PPT(课件)
写出两个数相乘结果等于480的算式。
( 24)×( 20)=480 (120)×( 4)=480 ( 60)×( 8)=480 ( 3 )×( 16)0 =480 ( 15)×( 32)=480 ( 48)×( 1)0 =480
巩固提升
根据32×50=1600,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积。
32×50=1600 8×50= 400 32×5= 160 4×50= 200 64×5= 3200
小组讨论交流
新教课学讲目解
20 × 4 = 80
÷2
÷2
10 × 4 = 40
÷4 5 × 4 =
÷4
20
不变
同桌交流:通过观察,你发现 什么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 个因数 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
新教学课目讲解
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 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 除以)几。
8米
200平方米
解法1
解法2
24÷8×200 =3×200 =600(平方米)
200÷8×24 =25×24 =60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 600 平方米。
巩固教提学升目
填一填
因数 因数
20 40
5
5

100 200
40
200
200
10
10
20
400 2000 4000
巩固教提学升目
12×3= 36
48×5= 240
8×50= 400
120×3= 360 48×50= 2400
8×25= 200
120×30= 3600 48×500= 24000 4×50= 200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积的变化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秋共27张PPT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积的变化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秋共27张PPT

在路程、速度和时间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 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跟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同学们再见!
谢谢观赏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积的变 化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人教
新课标2014秋共27张PPT
你从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刚才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 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谁能解决这两道题呢?
3个篮球的总价是: 80×3=240(元) 4千克鱼的总价是: 10×4=40(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举例说明什么是速度、时间、路程?
完成这两个问题,并想一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 什么关系?
70 × 4 = 280(千米)
速度
时间
225×10 = 2250(米)
速度
时间
路程 路程
说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路程÷时间=速度
说一说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 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逛完商场后,小明和爸爸该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呢?说 起交通工具,这还有一道有趣的问题呢!
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4 积的变化规律17-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4 积的变化规律17-人教版

(18×2)×(24÷2)= 432 ×2 ÷2
规律拓展
填一填 105 × 45= 4725
(105×3)×(45÷3)= 4725 (105÷5)×(45×18÷2)×(24×2)= 432 (18×2)×(24÷2)= 432
105 × 45= 4725 (105×3)×(45÷3)= 4725 (105÷5)×(45×5)= 4725
……
两数相乘,一个 因数不变,另一 个因数乘几,积 就乘几。
探究新知 回顾过程
探究新知
观察发现
20×4= 80
÷2
÷2
÷4 10×4= 40
÷4
÷2
÷2
5 ×4= 20
探究新知 举例验证
探究新知
得出结论 20×4= 80 10×4= 40 5 ×4= 20
80×3=240 20×3=60 8×3=24
……
两数相乘,一个 因数不变,另一 个因数除以几 (0除外),积 就除以几。
探究新知
能完整地说说因数和积是怎么 变化的吗?0为什么除外?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 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或除以几(0除外), 积就乘或除以几。
规律拓展
填一填
18 × 24=
432
(18÷2)×(24×2)= 432 ÷2 ×2
巩固练习 解决问题:扩大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
巩固练习
方法一:560÷8=70(米) 70 ×24=1680(平方米)
方法二:24÷8=3 560×3=1680(平方米)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探究新知 大胆猜想 6×2 = 12 6×20 = 120
结合发现总结规 律:两个数相乘, 一个因数不变,另 一个因数乘几积也 乘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例题:比较下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 ×4 = 12 30 × 4 = 120 300 × 4 = 12003 × 40 = 120 30 × 40 = 1200 300 × 40 = 12000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并总结规律: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题:计算下列算式的积。

5 × 8 = 50 × 8 = 500 × 8 =5 × 80 = 50 × 80 = 500 × 80 =(2)让学生互相出题,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积的变化规律。

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与同学交流分享。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课标
2、判断。 ⑴一个因数变小,另一个因数变大, 积不变。( × ) ⑵一个因数乘8,要使积不变,另一个 因数也要乘8。( × ) ⑶一个数乘5再除以5,结果还是这个数。 (√ )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课标
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400÷2)
8×25=200
(50÷2) (400÷4)
2×50=100
(8÷4)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课标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 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 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品PPT人教新课标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 条呢?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 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 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算 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
6×2=12 6×20=120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 因数不断变大,积也变大。
6×200=1200
观察:与第一个算式比 较,第二个算式的因数 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 样变化的?
第三个算式呢?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乘了10(或扩大10倍),积 也乘了10 (或扩大10倍)。
还是256平方厘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 积的变化规律(例) 精品PPT人教新课标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4.4 积的变化规律》精品PPT优质课件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4.4 积的变化规律》精品PPT优质课件

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基本知识?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解题方法? 3、还有哪些知识和方法上的问题?
Thank you!
Good Bye!
÷10 200 =
12 ÷10
120
÷10 1200
从下往上看,第一个因数不变, 第二个因数除几,积就除几。
思考: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
20 × ÷2 10 × ÷2 5×
4= 不变 4=
不变 4=
80 ÷2
40
÷2 20
从上往下看,第二个因数不变, 第一个因数除几,积就除几。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积的变化规律
(1) 6×2=12 6×20=120
(2) 20×4= 80 10×4= 40
6×200= 1200
5×4= 2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 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课堂作业
1.从书本练习中选择题目, 完成与本课时相关练习;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内容。
6×200= 1200
5×4= 2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 得数。
12×3=36
48×5= 240 8×50= 400
120×3= 360
48×50= 2400 8×25= 200
120×30= 3600 48×500= 24000 4×50=200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积的变化规律
口算: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1) 6×2=12 6×20=120 6×200= 1200
(2) 20×4= 80 10×4= 40 5×4=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EC、 △AFC、 △ABF
平行线给法(二):已知平行
【例4】(★★★★)
如图,ABCD为平行四边形,EF平行AC,如果△ADE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 求三角形CDF的面积。
连接AF、CE 因为S△ADE= S△ACE; S△CDF= S△ACF 又因为AC与EF平行,所以S△ACE= S△ACF S△CDF= S△ADE=4(平方厘米)
=7+7 =14(平方厘米)

【例6】(★★★)
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且正方形ABCD边长为20厘米,则图中 阴影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连接CF,那么CF平行BD 所以阴影面积=三角形BCD的面积
=20×20 ÷2 =200(平方厘米)
平行线给法(三):
并排摆放的正方形的同方向对角线
【例7】(★★★)
【例5】(★★★★)
在梯形ABCD中,OE平行于AD。如果三角形AOB的面积是7平方厘米, 则三角形DEC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由平行线间的等积变形可知 S△AEO= S△DEO; S△BEO= S△CEO 所以S△DEC= S△CDO+ S△DEO+ S△CEO
=S△CDO+ S△AEO+ S△BEO = S△CDO+ S△ABO 又S△CDO+ S△ABO =7(平方厘米) 所以S△DEO= S△CDO+ S△ABO
等积变形(上)
★【动手试一试】
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 角形?
结论(一):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例1】(★★)
你有什么方法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6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如下图所示,答案不唯一
【例2】(★★★)
如图,在梯形ABCD中,共有八个三角形,其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共 有哪几对?
本讲总结
结论(一)拓展:
夹在平行线间的一组同底三角形面积相等
Thank you !
共有3对 分别是: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D, 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BC,三角形 ABO与三角形DCO
平行线给法(一): 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例3】(★★★★)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平行AC,连结BE、AE、CF、 BF那么与△BEC等积的三角形一共有哪几个三角形?
如图,有三个正方形的顶点D、G、K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其中正方形GFEB的 边长为1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图所示,连接FK、GE、BD, 则FK、GE、BD互相平行,可得 S△DGE= S△BGE, S△KGE= S△FGE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就等于正方形GFEB的面积 即为:162=256(平方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