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

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

时间: 2012-03-21作者: 卢荻来源: 《范仲淹研究文集》第5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北宋名臣范仲淹长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取其精华,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思想之中。他寒微之时,便立下“利泽生民”的雄心壮志,不能为良相,便愿作良医,上安社稷,下利生民。日后,他矢志不渝,从政时始终把利泽生民摆在首要位置,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经世致用,关爱苍生,因此,成为宋朝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之一。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为民,它包含着重民、爱民、养民、顺民、济民以及乐民等基本要素。范公的民本思想,在他的上书奏议中有大量的阐述,而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反映。本文就其诗词中的民本思想作一梳理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民唯邦本,重民爱民

范仲淹诗词中民本思想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重民、爱民。

我国“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我国先哲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故《尚书》

说:“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宁。”而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子则提出“民水君舟”之论。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范仲淹继承了儒家民唯邦本的思想,在《上执政书》中提出的首项改革建议,便是安邦本,措施是举县令,择郡长,以救民弊。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民安才能邦固。县令、郡守直接统治当地百姓,其得其失,与人民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因此,他主张裁减几百名不称职的县令,降黜和惩罚那些老迈懦弱、贪赃枉法的知州、通判,挑选任用一批较为精明强干的官员,以澄清地方政治,“为国家磐固基本”。

范仲淹认为,民众是社会经济、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根本、最基础性的要素。因此在《君以民为体赋》中,提出君为民设,“君育黎庶,如彼身体”。君应“正四民而似正四支”,“调百姓而如调百脉”,“爱民则因其根本,为体则厚其养育”。“谓民之爱也,莫先乎四体;谓国之保也,莫大乎群黎。”君应视民为肌体,而君则为肌体上之发肤,不能因发肤而毁本体。他还提出,人主“当用天下心为心”,“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他深刻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并且以管子提出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依据,撰写《政在顺民心赋》。强调:君以民为体,政在顺人心。明主施政,应“顺民心而平和”。他说,“政者为民

而设,民者惟政是平,违之则事悖,顺之则教兴”,“布政从民者,黎元克信;驱民从政者,群心不循。思柔远而能迩,必去逆而效顺”。他主张“政为民而设”,处处以民为本,围绕“为民”来制定治国方略。范仲淹在《周人》一诗中阐述了国家兴废关键是否顺天意得民心的道理。诗云:

斧钺为藩忍内侵,商人涂炭奈何深?

不烦鱼火明天意,自有诸侯八百心。

诗中揭示:商纣失道,昏乱暴虐,涂炭生灵,周武王顺天意民心,率师到盟津,准备伐纣,大得人心,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过了两年,武王率诸侯共讨暴君,消灭商纣。

范仲淹民本思想在《四民诗》中作了充分的阐述,既表现了对农工商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腐败,极力主张加以纠正。他建议皇帝效法先王:“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先王教百_丁,作为天下器。”“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在《四民诗?士》中,范仲淹将士、仕共论。士、仕作为统治阶层,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北宋前期,社会道德沦丧,士风、官风腐败,因此,范仲淹慨然发出感叹:“此道(仁义之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不辨)”,并且激切指斥士人,“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范仲淹对此深感忧虑,认为士风败坏,长此下去,人们行为

失去准则,将会导致“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末路竞驰骋,

浇风扬羽翼”。他指出这种种现象,无疑给时人起警示的作用。他批评世人听信术士异端邪说,将士风的堕落“归诸命与天”。以天意来推诿自身的责任,以至于“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范仲淹此诗,旨在警示士人要以德为先,极力提倡恢复儒家关于仁义忠孝的道德规范。

上层建筑中士风、官风的腐败,必然加深对农T商平民阶层的压迫与剥削。为此,范仲淹在《四民诗》中作了充分的揭露,并对平民百姓表示深切的同情。其《农》诗云:“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一夫耕几垄? 游堕如云集。一蚕吐几丝? 罗绮如山人。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

应为泣。”其《工》诗云:“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四海

竞如此,金碧照万里。”其《商》诗云:“经界变阡陌,吾商

苦悲辛。四民无常籍,茫茫伪与真,游者窃吾利,坠者乱吾伦。……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这三首诗,都说明了农、工、商在为豪门贵族和官僚阶层忙碌服务,供其享受,自己辛苦劳动,所得无几。豪贵们不知节俭,范仲淹不禁发出呐喊,为百姓说话:“可甚佛老徒,不取慈俭书。”“可堪贵与富,侈态日日新。万里奉绮罗,九陌资埃尘。”

《四民诗》一方面针砭时弊,痛斥官僚贵族骄奢淫逸之风,批评“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

的侥幸心态,另一方面对日夜辛劳,不得温饱的农民、手工业者和长年累月颠沛奔波的商人表示关爱之情。此诗是范仲淹对人生百态的感悟,它对现实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不啻是天外的惊雷警钟,给世人无尽的警示与震撼。

除《四民诗》外,范仲淹在曲折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还写下不少重民、爱民的诗词。景祜元年(1034),范仲淹被贬谪睦州,当他所乘之船航行到淮上时,遇到了狂风的袭击,有诗云:圣宋非强楚,清淮异汨罗。平生仗忠信,皎?出没多。

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

妻子休相咎,劳生险自多。商人岂有罪,同我在风波。

一樟危如叶,傍观亦损神。他时在平地,无怱险中人。

在狂风的袭击下,范仲淹全家随时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可他心中想的却是“商人岂有罪,同我在风波”。“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其爱民、忧民之情,实是感人至深。清初诗评家吴乔认为,范仲淹和杜甫诗歌所表现的人格极为相似。他指出,范仲淹这首诗“直是杜诗。余谓是子美之人,方可作子美之诗,于希文验之矣。”诗中体现了一种由己及人的仁人之心。

在睦州期间,范仲淹还写了一首情节非常感人的长篇叙事诗《和葛闳寺丞接花歌》:

江城有卒老且贫,憔悴抱关良苦辛。

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