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
范仲淹的为民思想及其人格精神
范公为民思想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从以下七点来讲:
(一)“活天下之命”的志愿
据沈作拈《寓简》说:范仲淹读书的第一个志愿,就是“要为宰辅,得时行道,活天下 之命”。吴曾《能改斋漫录》也说:“公少年时,曾到灵寺祈祷,求良相不得又求良医。” 良相良医之事大不相同,为何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因良相良医皆能活天下之命,其道相同, 故公为之。用公自己的话说:“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良相,在下而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医 则未之有也。”两者都说明范公在青少年时,也可以说在邹平时,就立下了“活天下之命” 之志愿。从其立志来看,就很独特,封建社会几千年,大多有志之士的立志不外“治国平天 下”或“高官厚禄、荣宗耀祖”,唯有范公能鲜明地提出“活天下之命”为志.没有一点自 私意识掺杂。这是范公一生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也是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又接受了道家“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发展而成的。
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
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北宋名臣范仲淹长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取其精华,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思想之中。
他寒微之时,便立下“利泽生民”的雄心壮志,不能为良相,便愿作良医,上安社稷,下利生民。
日后,他矢志不渝,从政时始终把利泽生民摆在首要位置,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经世致用,关爱苍生,因此,成为宋朝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之一。
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为民,它包含着重民、爱民、养民、顺民、济民以及乐民等基本要素。
范公的民本思想,在他的上书奏议中有大量的阐述,而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本文就其诗词中的民本思想作一梳理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民唯邦本,重民爱民范仲淹诗词中民本思想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重民、爱民。
我国“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
我国先哲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故《尚书》说:“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宁。
”而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苟子则提出“民水君舟”之论。
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范仲淹继承了儒家民唯邦本的思想,在《上执政书》中提出的首项改革建议,便是安邦本,措施是举县令,择郡长,以救民弊。
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民安才能邦固。
县令、郡守直接统治当地百姓,其得其失,与人民切身利益休戚相关。
因此,他主张裁减几百名不称职的县令,降黜和惩罚那些老迈懦弱、贪赃枉法的知州、通判,挑选任用一批较为精明强干的官员,以澄清地方政治,“为国家磐固基本”。
范仲淹认为,民众是社会经济、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根本、最基础性的要素。
因此在《君以民为体赋》中,提出君为民设,“君育黎庶,如彼身体”。
君应“正四民而似正四支”,“调百姓而如调百脉”,“爱民则因其根本,为体则厚其养育”。
“谓民之爱也,莫先乎四体;谓国之保也,莫大乎群黎。
范仲淹民本思想探微
国的政治 理念 , 具有无可争辩 的进 步性 。唐 代以前 的政治思
想家们 , 对此格言有极高 的共识度 ; 到了唐代 , 而 唐太宗把 民
妄 自评判争论 的谁 是谁 非 , 从 中 国古代 思 想发 展 史 的角 仅
度 , 点 解 析 范 仲 淹 民本 思 想 的 渊 源 、 本 思 想 的 内 涵 与 实 重 民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任崇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范仲淹民本思想探微穆朝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郑州在范仲淹颇为丰富的思想体系中究竟有无民本思想学术界多数人持肯定态度仅有少数人意见相左
范仲 淹 的 民 本 思 想 研 究 ( 笔谈 )
一
老吏护送 ; 为防止关 卡刁难 , 还特 地写诗交 给老吏 , 要各关
问他 : 东吴见到故 人了么?纯仁 回答说 , 到了石曼卿 , 见 他家
一
连死 了三 口人 , 都暂时厝葬在丹 阳 , 他无 钱搬运灵 柩 , 只能
滞 留丹 阳不归 。范仲淹 说 , 你为 什么 不把一 船麦 子送 给他 ? 纯仁说 , 已经送给他 了。范仲淹这 才放心 。父子俩 都有救 焚
苍苍 , 江水 泱泱 。先生之风 , 山高水长 ! ” ( 崇岳 , 任 河南省社会科 学院研 究 员, 河南省 范仲淹研 究 会副会 长, 中国民族 史学会理 事)
办了三起丧 事 , 囊 中羞涩 , 但 因此 有家 不得 归 。纯仁 于是 把 所运 的 5 0斛麦子给 了石曼卿 , 0 自己空手 回到了家 。范 仲淹
一
范仲淹 的政治生涯集 中在北宋仁 宗朝。这一 时期 , 是 既
赵宋王朝经济文化 比较繁荣 的时期 , 是各种社会 矛盾 日益 又 加深的时期 , 还是 酝酿社会改革 的时期 。如何调解 社会各 阶
范仲淹在邓州践行民本思想考
范 仲 淹 在 邓 州 践 行 民本 思 想 考
杨 德 堂
( 州 市政 协 , 南 邓 州 4 40 ) 邓 河 7 10
北宋著名政治家 、 军事家 、 文学家 、 教育家范 仲淹出身宦 门, 小受儒家思想 的浸染 , 从 同时幼年命 运不济 , 历经了社会
底层 的贫 困和苦难 , 故而继承了中华 民族 的优 秀文化和传统 美德—— 民本思想 。他青年时就誓言“ 大丈夫 当以利泽 民生
为务 ” 《 ( 范文 正公集 ・ 年谱 》 , ) 立志不 为 良相便为 良医。为 官后 , 便一生将“ 以民为意 ” “ 民之患 ” 《 、救 ( 答赵元吴书》 奉 ) 为圭臬 , 躬身践行。庆历五年( 公元 14 0 5年 ) 至皇柘元年 ( 公
元 14 ) 范仲淹 知邓州 期间 , 0 9年 , 应好 友滕子 京之邀 在邓州 花洲 书院写下 了千古名篇《 岳阳楼 记》 。可以说 , 民本思想是
加 了当地正月二十 二 E士 女游河 、 月三 日郊外踏 青活动 。 t 三 他在给晏殊的《 献百花洲 图上陈州晏相公》 的诗 中, 生动地记
录下 了“ 彩丝穿石节 , 罗袜踏青 期” 的风俗 民情 : 襄邓 间,F “ I t 俗正 月二十二 日, 女游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士 取小石 中通者 , 用彩丝 穿之 , 带
出的“ 损上益下” , 是民本思 想的理论 升华 。 说 则
第三, 范仲淹 对 “ ” 士 民阶层 的剖析 独具 匠心 , “ 其 君待 臣以礼” 臣报君 以忠 ” 与“ 的辩证关 系论 , 代表 了士大夫们谋
求 更多政治参与权的共 同心声 。
益严苛 , 、 生活用 品亦在 其列 。范 仲淹对 这种专 卖政 策 盐 茶 多有质疑。他 在《 奏灾异后合行四事》 中说 : 天 下茶 盐出于山海 , 天地之 利以养万民也。近古 是 以来官禁其源 , 多犯 法。后 又绝商旅 之路 , 自行贩 , 人 官 困于运置。其民庶私 贩者徒 流 , 兵稍 盗取 者绞 配 , 岁有
范仲淹的民本思想与爱国之心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及文学家,从小的家庭教育及命运多舛使他深知社会底层的艰辛与痛苦,从而具有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及文化素养。
在其青年时期就有了民本思想及爱国情怀,曾经在《范文正公集·年谱》中写道,“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的为民思想。
从小就立下志愿,不为清官就要成为一个好的医生。
范仲淹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其“以民为意”(《答赵元昊书》)的理念中,并为此实践着这个思想。
庆历年间写成的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其民本思想及爱国精神的精炼与高度概括,也是其一生行事及立身的最高标准。
同时,民本思想也是范仲淹生死忧乐观的重要基础。
一、范仲淹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有着新的内容与含义。
“民”表现的是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是一定相互关联的社会范畴,其相对面是“邦”。
在封建国家由于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拥有者,所以民与邦的关系最终就是民与君的关系。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仁宗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都有了较高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改革时期,特别是社会矛盾及上下阶层之间的冲突多发期。
范仲淹作为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有着深刻的民本思想,他在邓州担任知府三年间,对民事处理公平,有着“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的气节,同时也有“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实践,是其民本思想的典型体现。
同时期,宋代也有些著名的政治家及思想家都有着不同的民本思想,如包拯的体恤民困、解除民害思想;欧阳修的农为本思想,并敢于上书批评当局不恤民情等。
但是范仲淹的民本思想在形式及内容上都有许多创新之处。
如范仲淹多次提到“四民”概念,其认为“四民”包括士、农、工、商四方面的内容,并撰写有《四民诗》描绘了宋朝当时“四民”的生活状况及社会地位[1]23。
同时又对当时流行的“六民”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六民”的提法不很健全,其中还要增加渔民、边民、番民(少数民族)等,这些都说明了范仲淹对民众的关注与考察。
民本思想
三、“忧乐”精神是范仲淹民本思想理念的集中体现民本思想是范仲淹忧乐观的渊源和基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对他民本思想的概括和体现,也是他一生立身行事的准则。
他知邓三载,孜孜民事,政平讼理,“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邓州谢上表》),忠实践行了他的民本思想理念。
范仲淹一到邓州,便深入民间,了解民风民俗和百姓疾苦,与邓州百姓同忧乐。
他的“七里河边归带月,百花洲上啸生风”(《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他早出晚归拜询邓州父老的感人情景。
他还曾饶有兴致地参加邓州当地游河、踏青的民俗活动。
他在给晏殊的《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的诗中,生动地写道:“襄邓间旧俗,正月二十二日,士女游河,取小石中通者,用彩丝穿之,带以为祥。
”范仲淹连邓州当地小姑娘们游河踏青,用彩丝串石带在身上以祈祥瑞这样的小事都了如指掌,可见范仲淹体察民情时的细致人微。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邓州自秋至冬数月干旱,二麦枯黄,百姓发愁,他更是心急如焚。
一月三次向朝廷奏报旱情。
待到普降瑞雪,当人们到州衙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在州衙铃斋置酒款待贺雪的人们。
当想到来年五谷丰登的情景,更是高兴得和年轻人一样,饮酒击筹,且舞且歌。
范仲淹知邓州期间有两项重要建设:一是整修陂堰,引河水灌田;二是带领百姓寻泉凿井,解决百姓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
今天,范仲淹带领邓州百姓所凿的水井,基本都已湮没不存,唯有花洲书院内的一口水井保存至今。
据史载,当时邓州城东南一带的井水味苦,长期饮用,多生怪病。
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带领学子在书院周围凿井寻泉。
终于在书院西侧挖出了一股清泉,泉水甘甜,不仅解决了学子和周围百姓的吃水难题,百姓的怪病也都慢慢好了。
老百姓感念范公恩德,便将此井取名“范公井”。
长戴尧舜主,尽做羲皇民——范仲淹民本思想实践
21
范仲淹认 为 , 善 政 之要 , 在 养 民 , 民之 政 , 先 务 “ 惟 养 必
减轻农 民负担 , 官府还要节省 费用 。范仲淹说 : 圣人之 “ 宝俭 , 下剥而上侈 , 寡费而薄索 民。 他认为 , 弗 思 ” 位居 最高统 治地位 的帝王 , 以节俭为宝 , 要 不能奢侈 浪费 , 不能加 重人民 的负担 。他在《 王好 尚论 》 帝 中说 : 老 子 日 : “ 我无 欲 而 民 自 富, 我无事 而民 自朴 。圣 帝 明王 岂得无好 , 在其 正而 已。 他 ” 认为 , 当官者要给百姓做个好 的榜样 , 不要浪费人 民的血汗 。 他还认为 , 救灾荒 是政 府官 员应 当经 常 留意的 大事 , 赈 要“ 抚之育之 , 以简 以爱 , 优优 其政 , 于民心” 洽 。他请求皇 帝
之道 也” 。根据 当时 “ 贫弱之 民 , 困于赋敛 , 伐桑 枣鬻 而为 岁 薪, 劝课之方有名无实 ” 的情 况看 , 已经 出现严重 的后 果 , 故 “ 粟 帛常贵 , 府库 日虚 , 而不谋将何 以济? 他认 为 , 此 ” 如果再 不 减轻农 民的负担 , 就没有办法渡过难关 了。
( 国宜 , 杨 安徽 师范 大学社会 学 院教授 , 究 生导师 , 研 享
受 国务 院特 殊 津 贴 专 家 )
长 戴尧 舜 主 , 做 羲 皇 民 尽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范仲 淹 民本 思 想 实践
任 崇岳
( 河南省社会科 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0 ) 5 0 2 范仲淹是宋 代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 也是 中国历史上从 未 受 到过訾议 的政治 家。范仲 淹之所 以名 重竹 帛, 豆 千秋 , 俎 是 因为他心忧 天下 , 以身许 国, 民胞 物与 , 恫瘰 在抱的济世 精 神, 也就是他 的民本思想。 起, 因为县令是基层官吏 , 任何惠 民政策 的实施 , 和县 令密 都 切相关 。其次是郡 守 , 因为 郡守 是县令 的上司 , 如果 县令 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诗句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诗句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感到忧虑,并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考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以下是一些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诗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些诗句的内涵和影响。
忧国忧民的情感体现范仲淹的诗句中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在《岳阳楼记》中,他写道:“登临玩望,不能已下。
走马看花,不能已返。
然置笔端,念欲登午。
”诗中的“念欲登午”表达了他为国家前途担忧的情感。
他触景生情,站在岳阳楼上,眺望着中原大地,感叹时局动荡,国家命运未卜。
诗句中所抒发的忧国忧民的原因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外患和内忧。
在他的《渔家傲·秋思》中,他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句诗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担忧。
秋天的萧瑟景象使他思忖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
忧国忧民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诗句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这种关怀和担忧鼓舞着人们发奋图强,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范仲淹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和政治家,激励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贡献。
忧国忧民的启示与警醒忧国忧民的诗句不仅仅是范仲淹个人的心声,更是对后人的启示与警醒。
在《祭十弟文》中,范仲淹写道:“眷念于情,感悲于道,且忧且重。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亲人离世的伤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范仲淹通过表达个人之痛,唤起后人对亲情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思考。
忧国忧民的价值体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诗句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关怀,凸显了他的宏伟情怀和卓越思想。
在《岳阳楼记》中,他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个描绘自然景观的诗句中,范仲淹以景为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应对之道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诗句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期许和寄托。
他在《祭十弟文》中写道:“忧天地之悠悠,恤人生之短长。
领略《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民本思想-教案
领略《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民本思想-教案一、引言1.1《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1.1.1北宋时期社会文化的繁荣1.1.2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与文学成就1.1.3岳阳楼的历史与文化意义1.1.4《岳阳楼记》的创作动机与影响1.2范仲淹的民本思想概述1.2.1民本思想的定义与特点1.2.2范仲淹的政治理念与民本思想的关系1.2.3《岳阳楼记》中民本思想的体现1.2.4民本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欣赏能力1.3.2深入理解范仲淹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影响1.3.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感1.3.4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判断能力二、知识点讲解2.1《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2.1.1文言文的风格与语言特色2.1.2叙事与抒情的结合2.1.3对比手法的运用2.1.4文章结构与艺术效果2.2范仲淹的民本思想内涵2.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2.2.2对民生的关注与同情2.2.3反映社会矛盾与主张改革2.2.4民本思想在《岳阳楼记》中的具体表现2.3《岳阳楼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2.3.1对后世文学与思想的深远影响2.3.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3.3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2.3.4对个人修养与价值观的塑造三、教学内容3.1文章阅读与理解3.1.1阅读原文,理解文意3.1.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主旨3.1.3识别并解释关键词语与句子3.1.4讨论文章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3.2范仲淹民本思想的解读3.2.1讲解范仲淹的政治理念与民本思想3.2.2分析《岳阳楼记》中民本思想的体现3.2.3讨论民本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3.2.4探讨如何将民本思想融入个人行为与决策3.3课堂活动与讨论3.3.1分组讨论《岳阳楼记》中的民本思想3.3.2角色扮演,模拟范仲淹的政治决策3.3.3写作练习,表达对民本思想的理解与看法3.3.4案例分析,探讨民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岳阳楼记》的重点段落。
体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范仲淹,字范文正,号东篱。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以其清廉正直、忠勤为官和治国理政的才能成为史学界共识的典范。
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流露在他的许多著作和言行中,下面列举了几个体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句子。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名官员,首要的责任是关心国家民生,而不是享乐安逸。
他认为,只有先忧国家民生的官员,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2. "臣之忧民甚于忧天也"。
这是范仲淹在担任宰相时对皇帝的进言,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忧虑。
范仲淹认为,官员应当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尽心尽力地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功名利禄。
他对忧民忧天的表态,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政治抱负和责任感。
3. "惟先王之忧,为忧民之务;惟先王之杷,为杷于民之杷"。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的思考。
范仲淹认为,国家没有了民,官员没有了民,就不复有官。
他提出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观点,认为官员应当与人民同甘共苦,努力为人民谋福祉,将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福祸紧密通联在一起。
4. "政之本上在民心"。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宋台银汉诏》,强调了政治的本源是在民心。
范仲淹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法令。
他对人民的关怀和重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为政之道。
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影响了他的学术创作、政治实践和为官品格。
他的思想和言行,激励着后世人们铭记他的成就和政绩,也为后人树立了忠臣义士的楷模。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志,为我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言论之中,更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政绩和为政之道中。
范仲淹语录
范仲淹语录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忧虑。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民众幸福的期盼。
范仲淹在政治上一直秉持忧国忧民的理念,他认为先要关注国家的安危,关心
民众的疾苦,才能享受后世的幸福和快乐。
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范仲淹一生中最重要的信念之一。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秉持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理念。
面对国家的发展和民
众的福祉,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享乐,而是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从自身做起,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仲淹的这句语录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在享受个人幸福和快乐的
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国家和民众的疾苦?我们是否应该先忧国忧民,后乐享幸福?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问题。
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理念,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
只有我们每个人
都能够关注国家和民众的疾苦,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民众更加幸福快乐。
范仲淹在邓州践行民本思想考
范仲淹在邓州践行民本思想考
范仲淹在邓州践行民本思想考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出身宦门,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同时幼年命运不济,历经了社会底层的贫困和苦难,故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民本思想.他青年时就誓言"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范文正公集·年谱>),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作者:杨德堂作者单位:邓州市政协,河南,邓州,474100 刊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11(3) 分类号:G127.61 关键词:范仲淹民本思想忧乐观。
再读《岳阳楼记》 秉持为民情怀
再读《岳阳楼记》秉持为民情怀岳阳楼,古代建筑之一,蜿蜒于洞庭湖畔。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名字,更是岳阳市的象征和精神地标。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他以为民情怀贯穿全文,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他以“辞严义密”、“风流儿女”探讨了当时社会的利害得失,透过他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士人的期望与忧虑。
他以楼为观察社会变迁的角度,将人民疾苦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
他的文字深情真挚,语言简洁精炼,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思考的空间。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到了东晋名流陈寿之事。
陈寿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但因为不愿讨好上司而被贬斥。
他的遭遇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不公。
范仲淹通过陈寿的经历,呼吁官员要以为民情怀为根本,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个人私利。
范仲淹还提到了当时的社会乱象和人民的苦难。
他描述了农民的田粮被征收,饥饿的人们大街上乞讨,以及青年男女因为贫困而无法成婚。
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范仲淹的心,他意识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是相互关联的。
他呼吁各级官员应该为民众着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提出了他对士人的期望。
他认为士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思考国家兴衰的大计,而不是贪图个人的名利。
他写道:“事有功于人者显于世,去利于己者被丧于国。
”范仲淹以自己崇高的理想激励后人,希望他们能够以为民情怀为准则,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岳阳楼记》是一篇充满为民情怀的文章。
范仲淹以楼为视角,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民苦难的感受,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公,呼吁士人以为民情怀为根本,为民众着想,以实际行动去解决社会问题。
这篇文章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阅读和思考。
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
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时间: 2012-03-21作者: 卢荻来源: 《范仲淹研究文集》第5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北宋名臣范仲淹长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取其精华,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思想之中。
他寒微之时,便立下“利泽生民”的雄心壮志,不能为良相,便愿作良医,上安社稷,下利生民。
日后,他矢志不渝,从政时始终把利泽生民摆在首要位置,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经世致用,关爱苍生,因此,成为宋朝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之一。
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为民,它包含着重民、爱民、养民、顺民、济民以及乐民等基本要素。
范公的民本思想,在他的上书奏议中有大量的阐述,而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本文就其诗词中的民本思想作一梳理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民唯邦本,重民爱民范仲淹诗词中民本思想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重民、爱民。
我国“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
我国先哲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故《尚书》说:“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宁。
”而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苟子则提出“民水君舟”之论。
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范仲淹继承了儒家民唯邦本的思想,在《上执政书》中提出的首项改革建议,便是安邦本,措施是举县令,择郡长,以救民弊。
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民安才能邦固。
县令、郡守直接统治当地百姓,其得其失,与人民切身利益休戚相关。
因此,他主张裁减几百名不称职的县令,降黜和惩罚那些老迈懦弱、贪赃枉法的知州、通判,挑选任用一批较为精明强干的官员,以澄清地方政治,“为国家磐固基本”。
范仲淹认为,民众是社会经济、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根本、最基础性的要素。
因此在《君以民为体赋》中,提出君为民设,“君育黎庶,如彼身体”。
君应“正四民而似正四支”,“调百姓而如调百脉”,“爱民则因其根本,为体则厚其养育”。
范仲淹的民本观
范仲淹的民本观文∕安立志作为北宋文学家的范仲淹,文名盖过政声,最为人知的作品是《岳阳楼记》,最为人知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实,他作为北宋政治家从政经验丰富,不仅留下名垂千古的卓越政绩且执政理念深湛。
范仲淹的从政史,历经真、仁两朝,初于真,著于仁,前后37年。
在《范仲淹全集》中,有几篇赋,如同阐述执政理念的理论专著。
其中,《用天下心为心赋》尤为彰显。
一个古人的胸襟,政治与民心,权力与百姓,竟然如此哲理深蕴,真谛明晰,可谓句句格言,字字珠玑。
有些话是抽象的,具有指导性;有些话是具象的,具有操作性;有些话借鉴了历史的镜鉴;有些话充满了辩证的思考。
以上四个层次,即使角度不同,从总体上都体现了民本精神,可视为古代版的群众路线。
先看第一层次。
“达彼群情,侔天地之化育;洞夫民隐,配日月之照临”,“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
极其精辟、极其凝练。
这一思想特别是对“爱将众同,乐于人共”的强调,不仅体现了一贯的“先忧后乐”的奉献精神,其思想不也是一切顺应人民意志,一切服务人民利益,与人民休戚相关,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同其爱憎么!我认为,范仲淹的这些论述,较之《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更接近我们今天的政治现实。
从范仲淹的“视以四目,而明乎中外;听以四聪,而达乎远迩”,联想到《尚书·泰誓中》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见,在一些怀抱民本主义理念的古人看来,天意即民意。
次看第二层次。
范仲淹的“政必顺民”“礼皆从俗”,“爱将众同,乐于人共”,是总的精神,总的追求,这些具有现代政治因子的思想如何贯彻呢?他从实践与操作层面提出了要求。
一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这让人想起邓小平“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四条原则,而这被邓小平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这一基础上,“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才能真正赢得民众真诚的信任与拥护。
简论范仲淹的民本思想
是 , 宋朝的工匠却迫 于官府 的压 力 , 要为少 数人 的奢侈 生活 服务 , 不仅自己的生 产和生 活受 到限制 , 而 且遭 到众人 的指 责 , 真有说不出的辛酸。 商民 , 商不 出则 三宝 绝 ! , 其地 位 自然 也是 十 分重 要。 然而实际生活 中 , 商民 却遭到 误解。人 们把 社会腐 败、 游手 好闲、 弄虚 作假、 贫富 分化等 一切罪名 , 都 加到他 们头上 , 因 而受到歧视 , 吾商则何罪 , 君子耻为邻 !。 二、 忧国忧民的意识和民为邦本思想 范仲淹对 四民 !境遇的了解 , 印象深刻 , 颇有感触 , 使他 士人传统的忧国忧 民意识 油然而 生。人们对 他 ∀岳阳楼 记 # 中的名 言 居 庙 堂之 高 则忧 其 民 , 处 江湖 之 远 则忧 其 君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 天下之 乐而乐 ! 都很 熟悉 , 这里不 必多 说。他责无旁贷地认 为 , 自己作为 四 民 !中 的一 员 , 应 当担 当起改变现状的责 任。他在 ∀上张 右丞书 #中 , 表 示自己 生 四民 中 , 识 书学文 , 粗 闻圣人 之道 , 知忠孝 可以奉 上 , 仁 义可 以施 下 , 功名可存 于不朽 , 文 章可贻 于无穷 , 莫不 感激而 兴 , 慨然有益天下之心 , 垂千古之志 !, 希望自己能作出 一番有益 天下、 名垂青史的事业来。正是这种执著的 忧天 下 !的责任 心 , 促使他一定要为治理 四民 ! 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仲淹意欲治 理 四民 !, 准备用什么思想作指导呢 ? 他 自幼接受儒家经典 的熏陶 , 对 民为 邦本 ! 的思想 十分熟 悉 , 在他的 ∀文集 #中直接提到 邦本 ! 的文字 有九次 之多。主要 有 : 民惟邦本 , 不可 侵扰 ! , 厚 民力 , 固 邦本 之道 也 ! 等 , 用 民本思想来治国 , 是早已成竹在胸的。 为何选择民本 思想 ? 除 了范仲淹本人 的学识条件 以外 , 应该还有实际社会 背景的需要 , 就是宋 朝政府这时 出现了不 易解决的统治危机。范仲淹说 : 我国家革 五代之乱 , 富有四 海垂 八十年 , 纲纪 制度日 削月侵 , 官壅 于下 , 民困 于外 , 夷狄
范仲淹诗词鉴赏
范仲淹诗词鉴赏(原创版)目录1.范仲淹诗词概述2.范仲淹诗词的艺术特点3.范仲淹诗词中的主题思想4.范仲淹诗词的现实意义正文【范仲淹诗词概述】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范仲淹的诗词涵盖了诗、词、赋等多种形式,主题丰富,风格多样,充满真情实感,为后人传颂不衰。
【范仲淹诗词的艺术特点】范仲淹的诗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首先,他的诗词作品以写实为主,善于观察社会现实,反映生活百态。
其次,范仲淹的诗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虑。
再者,范仲淹的诗词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如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范仲淹诗词中的主题思想】范仲淹的诗词作品主题思想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忧国忧民、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等。
忧国忧民是范仲淹诗词中最为突出的主题,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他心系国家、民族的担忧之情。
咏史抒怀主题作品,如《渔家傲·秋思》,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抒发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此外,范仲淹的山水田园诗词,如《苏幕遮·碧云天》,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范仲淹诗词的现实意义】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提醒着当代人要始终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咏史抒怀作品,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
他的山水田园诗词,则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欣赏身边的美好,品味生活的真谛。
总之,范仲淹的诗词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岳阳楼记中体现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岳阳楼记中体现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岳阳楼记》是我们中学时学习的一篇非常有名的古文,他的作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文章前面大部分都是在写巴陵郡的胜状,洞庭湖的浩浩荡荡,然后笔锋一转,写到了岳阳楼。
接着就写了岳阳楼的阴雨绵绵时节和风和日丽时的不同景象,引出不同的心情境况。
如果只写岳阳楼的事和景,那么这篇记文断然不会成文千古流出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才是点睛之笔,体现出了作者为民请命,为民着想的思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这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身为朝廷官员,本来就是要解决一方百姓的生活困苦,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其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养者有其亲。
只有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做事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那么就会政通令和,官员自会收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政绩自然就会上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以民为本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只有先解决了天下普通民众的所忧所苦,才能真正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到那时社会一派欣欣向荣、瑞气祥和之象,那才是让我感到高兴快乐的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范仲淹诗词中的民本思想时间: 2012-03-21作者: 卢荻来源: 《范仲淹研究文集》第5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北宋名臣范仲淹长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取其精华,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思想之中。
他寒微之时,便立下“利泽生民”的雄心壮志,不能为良相,便愿作良医,上安社稷,下利生民。
日后,他矢志不渝,从政时始终把利泽生民摆在首要位置,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经世致用,关爱苍生,因此,成为宋朝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之一。
范仲淹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为民,它包含着重民、爱民、养民、顺民、济民以及乐民等基本要素。
范公的民本思想,在他的上书奏议中有大量的阐述,而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本文就其诗词中的民本思想作一梳理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民唯邦本,重民爱民范仲淹诗词中民本思想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重民、爱民。
我国“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
我国先哲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为君之本”,君由民立,国由民兴,故《尚书》说:“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宁。
”而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苟子则提出“民水君舟”之论。
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范仲淹继承了儒家民唯邦本的思想,在《上执政书》中提出的首项改革建议,便是安邦本,措施是举县令,择郡长,以救民弊。
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民安才能邦固。
县令、郡守直接统治当地百姓,其得其失,与人民切身利益休戚相关。
因此,他主张裁减几百名不称职的县令,降黜和惩罚那些老迈懦弱、贪赃枉法的知州、通判,挑选任用一批较为精明强干的官员,以澄清地方政治,“为国家磐固基本”。
范仲淹认为,民众是社会经济、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根本、最基础性的要素。
因此在《君以民为体赋》中,提出君为民设,“君育黎庶,如彼身体”。
君应“正四民而似正四支”,“调百姓而如调百脉”,“爱民则因其根本,为体则厚其养育”。
“谓民之爱也,莫先乎四体;谓国之保也,莫大乎群黎。
”君应视民为肌体,而君则为肌体上之发肤,不能因发肤而毁本体。
他还提出,人主“当用天下心为心”,“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
他深刻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并且以管子提出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依据,撰写《政在顺民心赋》。
强调:君以民为体,政在顺人心。
明主施政,应“顺民心而平和”。
他说,“政者为民而设,民者惟政是平,违之则事悖,顺之则教兴”,“布政从民者,黎元克信;驱民从政者,群心不循。
思柔远而能迩,必去逆而效顺”。
他主张“政为民而设”,处处以民为本,围绕“为民”来制定治国方略。
范仲淹在《周人》一诗中阐述了国家兴废关键是否顺天意得民心的道理。
诗云:斧钺为藩忍内侵,商人涂炭奈何深?不烦鱼火明天意,自有诸侯八百心。
诗中揭示:商纣失道,昏乱暴虐,涂炭生灵,周武王顺天意民心,率师到盟津,准备伐纣,大得人心,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过了两年,武王率诸侯共讨暴君,消灭商纣。
范仲淹民本思想在《四民诗》中作了充分的阐述,既表现了对农工商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腐败,极力主张加以纠正。
他建议皇帝效法先王:“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
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
”“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先王教百_丁,作为天下器。
”“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在《四民诗?士》中,范仲淹将士、仕共论。
士、仕作为统治阶层,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但北宋前期,社会道德沦丧,士风、官风腐败,因此,范仲淹慨然发出感叹:“此道(仁义之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不辨)”,并且激切指斥士人,“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
”范仲淹对此深感忧虑,认为士风败坏,长此下去,人们行为失去准则,将会导致“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
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翼”。
他指出这种种现象,无疑给时人起警示的作用。
他批评世人听信术士异端邪说,将士风的堕落“归诸命与天”。
以天意来推诿自身的责任,以至于“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
范仲淹此诗,旨在警示士人要以德为先,极力提倡恢复儒家关于仁义忠孝的道德规范。
上层建筑中士风、官风的腐败,必然加深对农T商平民阶层的压迫与剥削。
为此,范仲淹在《四民诗》中作了充分的揭露,并对平民百姓表示深切的同情。
其《农》诗云:“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
一夫耕几垄? 游堕如云集。
一蚕吐几丝? 罗绮如山人。
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其《工》诗云:“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
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其《商》诗云:“经界变阡陌,吾商苦悲辛。
四民无常籍,茫茫伪与真,游者窃吾利,坠者乱吾伦。
……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这三首诗,都说明了农、工、商在为豪门贵族和官僚阶层忙碌服务,供其享受,自己辛苦劳动,所得无几。
豪贵们不知节俭,范仲淹不禁发出呐喊,为百姓说话:“可甚佛老徒,不取慈俭书。
”“可堪贵与富,侈态日日新。
万里奉绮罗,九陌资埃尘。
”《四民诗》一方面针砭时弊,痛斥官僚贵族骄奢淫逸之风,批评“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的侥幸心态,另一方面对日夜辛劳,不得温饱的农民、手工业者和长年累月颠沛奔波的商人表示关爱之情。
此诗是范仲淹对人生百态的感悟,它对现实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不啻是天外的惊雷警钟,给世人无尽的警示与震撼。
除《四民诗》外,范仲淹在曲折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还写下不少重民、爱民的诗词。
景祜元年(1034),范仲淹被贬谪睦州,当他所乘之船航行到淮上时,遇到了狂风的袭击,有诗云:圣宋非强楚,清淮异汨罗。
平生仗忠信,皎?出没多。
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
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
妻子休相咎,劳生险自多。
商人岂有罪,同我在风波。
一樟危如叶,傍观亦损神。
他时在平地,无怱险中人。
在狂风的袭击下,范仲淹全家随时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可他心中想的却是“商人岂有罪,同我在风波”。
“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其爱民、忧民之情,实是感人至深。
清初诗评家吴乔认为,范仲淹和杜甫诗歌所表现的人格极为相似。
他指出,范仲淹这首诗“直是杜诗。
余谓是子美之人,方可作子美之诗,于希文验之矣。
”诗中体现了一种由己及人的仁人之心。
在睦州期间,范仲淹还写了一首情节非常感人的长篇叙事诗《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江城有卒老且贫,憔悴抱关良苦辛。
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 ‘窜来江外知几年,骨肉无音雁空度。
北人情况异南人,萧洒溪山苦无趣,子规啼处血为花,黄梅熟时雨如雾。
多愁多恨信伤人,今年不及去年身,目昏耳重精力减,复有乡心难具陈。
…….这首诗如泣似诉地叙述了一位原为花吏的老卒的不幸身世,并联系作者自己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一些腐败黑暗现象。
诗中的老卒原在御苑当花吏,以高超的接花之术,赢得了“白银红锦满牙床”,原打算“一心岁岁供春职”,却不料命运蹇足,“中途得罪”天子而“窜来江外”,骨肉分离,多年音讯全无。
由于愁恨交加,贫穷潦倒,故形容憔悴,目昏耳重,身体日差。
作者听罢老卒悲诉,不禁为之叹息不已。
范仲淹在贬守苏州期间,写了一首寓意非常深刻的五绝《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关。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古诗形象鲜明而富哲理,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和勇敢,同时用对比方式揭示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生活地位对立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长年累月不畏风险的渔民表示深切的民情,提醒人们注意:生活中的一切享受,都来自百姓的辛勤劳作。
此诗立意和唐代李绅《悯农》之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异工同曲之妙。
诗人把自己对人生的关怀和“先忧后乐”的胸襟与情怀,含蓄地展现在“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之中。
从康定元年(1040)起,范仲淹担任西帅。
在戎马倥惚之中,他曾写下了不少反映西北边塞寒苦、将士英勇抗敌的诗词。
《渔家傲?秋思》,就是其中的一首: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以抒情为主,浊酒一杯难浇离家万里的乡愁。
在干戈未息、壮志未酬、欲归不能的情形下,将军愁绪万千,唯有借酒消愁。
深夜里,羌笛悠悠,银霜满地,他实在难以成寐。
备尝军旅辛劳的将军,久戍边城,已生白发,而广大征夫远离家乡,思念亲人,不禁暗地伤心落泪。
在这首词里,范仲淹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决心抗击西夏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思念家乡的愁绪以及征夫生活的艰苦。
“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范仲淹爱兵怜兵,关心士卒生活疾苦,他认为:“自古将帅与士旅同其安乐,则可共其忧患,而为国家之用。
故士未饮而不敢言渴,士未食而不敢言饥。
”因此,他在生活上与士卒同甘共苦,在作战中注意将士安危。
他爱惜生灵,认为战争关系到生死存亡之道,“大军一动,万命所悬,而乃置于度外,仲淹不见其可”。
于是采取以守为主,攻守结合的战略战术,既有效地抵御西夏的入侵,保卫了边疆,又保护了广大将士和边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范仲淹在知邓州期间,有《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晚》诗云:“晚色动边思,去年犹未归。
戍楼人已冷,目断望征衣。
”此诗描写了诗人的边关情思,秋天的晚色使他不禁想起了戍边的将士和城楼。
范仲淹知杭州时,应好友韩琦之邀,作《阅古堂诗》,其中写道:“仆思宝元初,叛羌弄千镡。
王师生太平,苦战诚未禁。
赤子喂犬彘,塞翁泪涔涔。
中原固为辱,天子动宸襟。
乃命公与仆,联使御外侵。
历历革前弊,拳拳扫妖裎。
二十四万兵,抚之若青衿。
”此诗依旧表露出重民、爱民的情怀。
范仲淹还有一首《书酒家壁》诗云:“当罐一曲《竹枝歌》,肠断江南奈尔何。
游子未归春又老,夜来风雨落花多。
’,此诗写远方游子听到凄婉感伤的《竹枝歌》,不禁“肠断江南”。
眼看春老难归,加上夜来风雨,落英缤纷,难免触景生晴,从而引发一抹离乡思乡的情愁。
二、善政养民,必先务农范仲淹诗词中民本思想的基本要素之二是养民、顺民、济民。
我国先秦思想家民本思想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归宿,强调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是富以养民。
范仲淹继承这一养民理念,其《王者无外赋》云:“宅六合而化……育兆民而道。
,’他认为既要养民,就得重谷。
其《稼穑惟宝赋》云:“谓养民而可取,必重谷而无舍。
惟农是务,诚天下之本欤!”他推动以澄清吏治、重视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庆历新政,其理论依据来源于他清晰而又牢固的儒家民本思想与仁政理念。
他提出的十项改革措施中,“厚农桑’’和“减徭役”两项是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