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力流动到区域产业转移——江苏双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机制分析
中国小农经济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2月 第24卷第6期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Dec. 2023, 24(6):87–95 DOI: 10.13331/ki.jhau(ss).2023.06.010中国小农经济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付磊1,赵利梅2*(1.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摘 要: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持续扩大,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呈现出非典型特征。
从理论机制分析,当前小农经济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人地关系的异化,阻滞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成为制约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障碍。
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1978—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证明,小农经济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基于此,立足新发展阶段,应重塑农村集体产权结构,通过农民集体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营,改变人地捆绑的束缚关系,以此改造小农经济推动二元经济结构顺利转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清除障碍。
关 键 词:小农经济;二元经济结构转型;非典型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013(2023)06–0087–09Impact of China’s small -scale farmer economy on the transformation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FU Lei 1, ZHAO Limei 2*(1.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2.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 China)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beyond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continued to wid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lagged significantly behi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has shown atyp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z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crucial obstacl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lie in the alienation of the ownership system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in the current small-scale farmer economy and the hinderance of developing agricu ltural modernization, farmers’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By constructing a dynamic panel model and utilizing panel data from 1978 to 2018 across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empirical tests confirm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f the small-scale farmer econom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light of this, during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restructuring rural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developing moderate agricultural scale operations by farmers’ collectives, and changing the bi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so as to transform the small-scale farmer economy, facilitate the smooth transition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move the obstacl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distinctive Chinese modernization.Keywords : small-scale farmer economy; transformation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typical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红利”得以充分释放,推动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收稿日期:2023-08-12基金项目: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课题(XHJJ -2010);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Y0520230903);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22sx7114);“中国特色‘三农’理论与实践”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资助成果作者简介:付磊(1986—),男,河南项城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管理。
对数据时代“新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分析和思考
对数据时代“新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分析和思考作者:辰昕韩非池刘逆来源:《产业经济评论》2022年第03期关键词:经济部门数据业新二元经济结构生产要素流动一、引言经济部门是按照一定原则对经济活动进行分解和组合而形成的多层次的产业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Lewis,1954)曾提出经典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分为传统农业为主的“维持生计的部门”和现代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部门”,由于两部门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存在差异,现代经济部门在增长和扩大的过程中,可以不受限制获得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增长作为一种过渡状态,最终将逐步转变为同质的现代经济增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19至20世纪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开启的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部门如何引领经济起飞,给出了比较清晰、系统的描述。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持续深化,数字化时代到来,数字经济勃然而兴,数据成为推动工业机器人、量子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基础性技术成熟应用,促进计算机和网络、软件和硬件、知识和算法等基础性资源开放共享,创造新时代经济新增长点和财富新格局的关键生产要素①。
西门子公司董事德里克奈克认为,数据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资源。
思爱普公司董事托马斯˙绍雷西希则将数据称为决定性因素②。
伴随数据要素逐渐走向历史舞台中央,包含对数据进行挖掘、存储、管理、分析、交换等的数据业正积厚成势,逐渐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甚至成为理想中的第四产业。
对比数据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21世纪的数据业,是否能像19世纪的工业一样,形成一个新的独立经济部门,引领实现经济的再起飞?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会再次产生类似二元经济结构这样的过渡状态?这正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本文对当前数据业的发展进程和独特地位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了数据业与传统工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动,通过将数据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分析了数据业与传统工农业之间要素流动的实现机制,提出与经典的工农业二元结构①类似,当前数据业正发展形成新的“数据部门”,并催生“新二元经济结构”,同时对新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需要注意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
《区域经济学》7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一)城市工业导向人口迁移的城乡联系模式; (二)发展小城镇的城乡联系模式; (三)综合发展农村的城乡联系模式 。
• 三、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一)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完善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 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思考题
• 1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会形成城乡二元结 构?
• 2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 联系?
• 3 如何决定城镇体系和城市规模分布? • 4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乡村土地和劳动力
市场具有 何种特点? • 5 乡村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有何特点?我国反贫困
战略的特 点是什么? • 6 城乡统筹的内涵是什么?城乡统筹模式有哪些? • 7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 二、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行动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
• 三、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共同性、永续性、需求性。 (二)区域经济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三类:区域生态环境维 护的经济学问题、区域生 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学问题、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问题。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考察生态问题;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区域可持续 发展; 用公平公正的方法维护区域的可持续性;统筹区域内外推进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生态效率以推进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40年,江苏经济的发展成就不容忽视。
其中,产业结构调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江苏省经历了从物质财富为主导到精神财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历史进行回顾。
第一,江苏制造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曾是国内最大的轻工业和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
1980年代,江苏制造业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大批外贸型企业落户江苏,如太仓、张家港等地的机械制造、纺织、玩具、家电、电子等行业的企业。
这使得江苏的出口额从70年代的3000万元迅速飙升到80年代的10亿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苏省的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了3.5万亿元。
特别是发展快递行业,让江苏省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国际快递巨头联邦快递、DHL等都在南京设立了分拨中心,这也是江苏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第二,江苏服务业的崛起中国服务业转型升级进入了加速阶段,这对江苏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近年来,江苏的服务业增长呈现加速态势,到2016年,江苏省服务业比重已达到47.5%。
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江苏省服务业占比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等城市成为了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极。
第三,江苏发展现代农业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区中最富有战略性和竞争力资源的重要省份之一。
在农业方面,江苏充满了机遇。
自改革启动后,江苏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煤矿、钢铁等行业的大幅减产,到农产品产量的突破和质量的提升,江苏省农业的发展极好地体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江苏果蔬种植出现大规模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风光无限。
江苏利用地理占位优势迅速转变加工制造为农业综合开发。
反过来,发展现代农业又推动了现代农业机具制造、农产品包装加工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农业中的销售、物流、信息等全链条增值。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城市化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二元经济 结构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者互动关系分析
相互依存
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依存,彼此促进。二元经济结 构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城市化则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
互动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 互动和协调发展。
发展经济学-二元经济与城市化
目 录
•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 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 中国二元经济与城市化现状及挑战 •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01 二元经济理论概述
二元经济定义与特点
定义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不对称 的经济结构,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现象。
衡量指标
城市化水平通常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此外,还可以采用城市 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城市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等指标来辅助衡量。
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
01
经济发展
02
政策推动
经济增长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 力。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 业生产效率提高,释放出大量农村劳 动力,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 源。
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也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这些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期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02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这一 过程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
程。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孙淮中【内容提要】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是新世纪我国一项艰巨的任务,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综合借鉴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关键词】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
本文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依然很严峻。
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有亿农村劳动力,2002年增加到亿,而且2003-2005年我国每年将新增长劳动力1246万人。
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规模到 2010年才会停止扩大。
据专家科学测算,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下,我国农村只能为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亿属于剩余劳动力。
除了已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亿人外,还有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目前仍滞留在农村,这就意味着我国至少有1/3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大量积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实,这些依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较大的压力。
农村劳动力流动论文
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迁研究李飞孟郭亚花潘先秀(扬州大学扬州225009)摘要:政策和体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政策的变迁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着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对政策问题的研究,分析国家政策变迁的趋势。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迁NORTHERNECONOMY体制改革一、国家政策的变迁过程:从控制流动到公平流动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的放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放开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国家政策变迁流程图(一)1949~1983年:控制流动建国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我国采取了先国计后民生、先生产后生活、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战略。
出于这一战略需要,国家采取措施限制农民进城。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到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二)1984~1988年:允许流动从1984年开始,国家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
这一小小的城门开放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它表明实行了30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管理制度开始松动。
之后,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
(三)1989~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这一时期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进行了局部调整,加强了对盲目流动的管理。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政策调整并没有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一刀切地清理清退农村劳动力,而只是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管理,开始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并保留了大部分允许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四)1992~2000年:规范流动自1992年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逐渐发生变化,从控制盲目流动到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就业制度,并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
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结构转换效应
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结构转换效应沈 琴 盐城市大丰区劳动就业管理处摘要:目前,国内有一部分的能耗高且环境污染高的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我国的产业结构在短时间内便开始了快速的调整和转型,在调整和转型的同时带来了我国就业结构的转换和调整。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第三产业开始迅速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为了尽快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也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的调整,有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人民开始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以此来让自己符合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还有一部分没有办法及时学习新技能和转化自身定位的劳动力人民便有可能会面临失业。
如果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就业效应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来得到有效的调整,那么便必然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转换效应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7-0360-02产业结构是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产业结构能够清楚表明一个国家各个产业的分布比例以及这些产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依然不够完善,要想彻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还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进行调整和完善,所以说必须要推动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内传统行业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帮助我国的就业结构进行转换,对于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来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主要还是为了提高我国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说白了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属于民生问题,以此必须要开始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就业结构造成的影响引起重视。
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结构转换效应存在的问题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国内的产业必须要尽快进行调整,将原本的资源消耗高却效率较低的产业逐渐淘汰,重点推行应用了高新科技技术设备的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必将被技术进步的产业所代替。
江苏“三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和路径研究
第7期2019年3月No.7March ,2019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江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融合共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1371。
作者简介:王剑华(1983—),女,湖北随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江苏“三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和路径研究摘要: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江苏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江苏大力践行开放创新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必然需要,更是高效配置资源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
文章从江苏“三链”融合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期赋予“三链”融合共进发展在实践层面最大的效益,提出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闭环融合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王剑华,肖璐瑶,周静(常熟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熟215500)1研究背景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新活动。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创新和知识创新需要拥有更加广泛专业能力的人才来支撑。
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江苏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人才引进、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逐渐成为区域经济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坚持以人才链驱动创新链,真正将人才洼地建成创新高地,强化人才与产业、与项目协同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创新支撑,通过三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可以有效振奋企业信心,促进产业强筋壮骨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
江苏省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偏向追求速度经济,创新的思想和制度障碍疏通滞后,对产业链衔接和优势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的良好机遇把握不够,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人才引进进程相对迟缓。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
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孟续铎;莫荣;徐彦红【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提出了产业升级转型和转移的要求,部分产业搬迁转移到内地,由此拉开了全球范围内的第四次产业大转移.通过计量研究发现,我国产业调整和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有利于就业增长,应该继续深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正向效应最大,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就业有较大帮助,而对其他区域就业规模未产生显著影响.今后,应实施就业优先的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将产业转型升级与开发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配套产业发展,预防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期刊名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5【总页数】9页(P7-15)【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区域转移;就业效应【作者】孟续铎;莫荣;徐彦红【作者单位】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4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始,开启了对外贸易的大门,从东南沿海地区“三来一补”①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
外贸的出现,中国开始了利用外资和承接欧美日韩等国家产业转移的历程。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的外贸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出现了第三次产业大转移,大量生产制造型企业从日本、韩国、台湾等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
然而,随着东部地区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两高一低”)产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土地、环境等承载力越来越受到限制。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短期内外贸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冲击,导致东部庞大的制造业出现了转型升级和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向。
目前国内关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评述
陈云桥 赵 晓 芳 ,
(. 大学 财经 学院 ;. 1 延安 2中国延安干部 学院, 陕西 延安 7 6 0 ) 10 0
【 摘 要 】 文章首先对我 国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历程进行 了简单的 回顾, 然后综述 了目 国内关 于劳动力 转移研 究 前
农村 劳动力转 移不 是我 国唯一现象 , 西方 国家在工业化初 转移 的原 因 , 学者们 看法很多 。蔡 叻(0 0 根据我 国的具体 历 20 ) 史情况 , 认为 “ 一项战略 、 三架马车 ”一项 战略是指长期以来的 , 以重工业为主导 的工业化 战略 , 三架 马车是 指户籍制度 、 民 人 公社和 统购统销制度 , 正是这三项制度长期压 抑了劳动力转移 的冲动 , 后来 的改革 开放所带 来的体 制的变化 , 为劳动力转 移 创造 了有利 的制 度环境 , 劳动力的转移才成为 可能 。也 正是 上 述体制造就 了我 国特有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 , 在这个体制 背 景下 , 多学 者利用刘易斯模型 和费景汉 一拉尼斯模型来解 释 许
我 国劳动力 流动的原因 , 们基本认为农村劳动力对城 市比较 他 高 的预期收入 和城乡之 间的收入 差距吸 引农 村劳 动力转移 的 根本动力 。 也有学者张彩红( 04 认 为“ 20 ) 剩余劳动” 是剩余劳 动 力转移 的原 因。盛运 来( 07 利用迁移理论 , 20 ) 从个体 、 家庭 、 社 区和制度 等多个层 面对 中国劳动力 转移 因素做 出了比较系统 的分析 , 提出可能影响劳动力转移相关 1 6个假设 因素 , 在此基 础上建立了模型 , 从农 民个体 、 民家庭 、 农 农村社 区以及制度等 层面进行 了实证分析 , 最后得 出的结论是 : 村劳动力 转移是 农
劳动力迁移理论
劳动力迁移理论劳动力迁移理论认为,人口迁移行为的发生受到迁出地因素、迁入地因素、中间阻碍因素、个体及家庭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的综合影响(蔡昉,2015)。
在影响劳动力迁移的众多因素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的工资率水平差异,发挥着核心调节器的作用,是驱使人口发生迁移行为的根本原因(周天勇,2001;赵燕,2011)。
人们预期城市的工资率水平以及找到工作的机会高于农村地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家庭收入的最大化,由此出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劳动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蔡昉,2017)。
1.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人口迁移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农业部门和现代增长部门。
其中,农业部门以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并以农村为中心,现代增长部门以现代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并以城市为中心。
他认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土地和资本要素有限的条件下,多投入一单位劳动力几乎没有提高产出,导致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都很低。
与此同时,现代增长部门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且生产规模大,因此,劳动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均高于农业部门,现代增长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存在的工资水平差异,促使劳动力在可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迁移。
当现代增长部门的工资率水平始终处于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率水平时,则可以不断吸引农业部门劳动力发生迁移。
然而,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出现短缺时,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效率就会提高,相应地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增加。
农村劳动力由剩余转向短缺的过程则出现“刘易斯拐点”(蔡昉,2017)。
2.新迁移经济学理论Stark(1991)指出“新迁移经济学是基于四个基本前提而产生:一是迁移决策,不是迁移者的个体行为,而是更多相互依赖的个人组成的一个更大的单位,比如家族或家庭的集体行为。
二是迁移的主要目标,不单单是预期收入最大化,也是寻求家庭风险最小化。
从“制造”到“智造”,一场产业转移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
从“制造”到“智造”,一场产业转移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作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24年第04期产业转移转出新活力推动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途径。
这些年,受沿海地区用工用地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产业转移并非一蹴而就,怎么才能“转”得好,“转”得有成效呢?一起来看几个地方的产业转移故事。
周劲松是湖南桂阳一个家具企业的负责人,企业坐落在县里的“桂阳家居智造产业园”内,以生产实木家具为主,如今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湖南桂阳县某家具企业负责人周劲松:以前做油漆这道工序大概15天,现在五六分钟就可以搞定。
周劲松所说的“以前”是指他在广东东莞开办家具企业的时候。
周劲松是桂阳县本地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南下到广东发展,一直在家居行业摸爬滚打,后来企业越做越大。
随着家居产业发展迅速,用地需求也越来越大。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开始建设,作为制造业立市的东莞,要培育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是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像家居这样的传统制造业用地成本也不断上升。
湖南桂阳县某家具企业负责人周劲松:家具产品占地大,比其他类型企业用地面积都要大,很多企业租厂房,场租非常贵。
在广东,像我们这种企业是拿不到地的,能拿到地的都是些信息技术类“轻生产、小空间”的工业上楼企业。
所谓“工业上楼”是指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生产的新模式。
当时,东莞就在推动工业上楼,利用“向上”空间发展新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周劲松这样无法“上楼”的传统制造企业就要主动寻求转移之路。
其实在东部沿海地区,很多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普遍都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而破解这一困境的途径就是产业转移。
这样的产业转移多年前就已经开始。
江苏省劳动供养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七问题研究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劳动供养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
长期而言,劳动供养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促使人均生产总值增加1.43个百分点。
提高劳动供养率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为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定物价,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关键。
关键词:劳动供养 经济增长 居民收入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江苏省劳动供养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项目编号: 2013SJD790039;金陵科技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jit-n-02;金陵科技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名称: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主持人:徐海虹)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07.018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49.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9161.8亿元,经济保持年均为12.5%的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而江苏省产业工业的劳动供养率在低速徘徊,1978年劳动供养率为0.869,2013年略有增加,为1.31,这说明江苏省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可以供养1.31个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可以供养4.8人,德英法是可以供养6.8人,韩日可以供养3.8人。
关于劳动供养率的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较少,综合现有的研究,发现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
(一)分析影响劳动供养率的因素物价、制度环境、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因素、性别、就业水平等都是劳动供养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Kraay, 2000;文宗瑜,2010) 。
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但可以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改善家庭生活,还可以提高家庭劳动供养率,家庭的劳动供养率提高,社会为家庭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可以相应减少,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劳动供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从劳动抚养负担对居民消费(李魁、钟水映,2009)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老年人供养(马忠东、周国伟,2011)和劳动参与率(郭琳、车士义,201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王金营、顾瑶,2011)角度进行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简要概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2001年全国人口中城市占37.66%,农村占62.34%。
全国GDP中第一产业占15.2%,第二产业占51.1%,第三产业占33.6%。
相对而言,1999年全球城市人口占46.5%,高收入国家占78.7%,中等收入国家占49.5%,低收入国家占31.2%。
按照国际一般规律,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与其工业化水平应当相互适应。
以此标准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15个百分点左右,如果每年城市化进展按一个百分点计算,我国城市化水平则落后15年左右。
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重大矛盾的由来已久,它们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形成的。
历史和传统因素1、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
18世纪初,我国清朝后期城市人口比重仅为6%,解放后1949年城市人口也仅为10.6%,当时全球城市化水平已达到29%,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60%。
在此之前,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社会,农村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群仅占20%-3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0%-80%的土地。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一、实质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存在两个基本不同的产业部门,一个是传统农业部门,一个是现代工业部门。
传统农业部门通常使用传统农耕技术,人工较多,资本和技术的投入相对较少,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缓慢。
而现代工业部门则是以机械化生产为主,资本和技术的投入较多,生产效率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就是指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途径1. 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
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种植、养殖、清洁能源、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平衡,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2. 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
加强对工业技术、人才及产业链的扶持,引导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输出能力,打造高端和智能制造业。
同时,加速数字化和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高质量发展。
3. 发展服务业,拓宽经济增长点。
社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大量就业机会的产生,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服务支持,推进经济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综合效益。
因此,需要加快重点服务业领域的布局,如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注重发掘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4. 打造公司集团化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有序发展。
发挥公司信誉和品牌效应,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来实现资源分享和协同效应,同时发掘新领域和新市场,以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集团市场调整,促进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使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
5. 推进全球化进程,促进经济繁荣稳定。
通过拓宽国际贸易、加快海外投资和人才引进,加强国际竞争力以及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逐渐规划一条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实现国内外市场互补和优化产业布局,缓解二元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制约。
2.产业结构理论来源
• 第二类方法:从一开始就集中研究相似的 起始条件与经济制度下的一批国家的历史 经验,并且探索出那个最能说明所发生的 结构变化过程的特殊理论,这类方法也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的、规范的研究。
• 在严格假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理论的或 模型的推理和演绎,提出反映或推动产业 结构演变的过程和提升的途径。
•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 果之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 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 势后得出的。
• 克拉克认为他的发现只是印证了配第在 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后人把克拉克的 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2020/3/1
主要形成机制
1.收入弹性差异 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
2020/3/1
2.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2.3 主导产业理论 • 2.2.4 两基准理论
2020/3/1
2.3 产业结构演变模式
• 2.3.1 雁形态论 • 2.3.2 循环发展模式
2020/3/1
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020/3/1
2.1.3 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产业结构理论与经济学 B、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 C、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1) 经济全
球化条件下,“雁型形态”理论的适应 性问题?(2) 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与途径?(3) 经济 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问题?(4)高新技术与企业或产品的生 命周期问题?
• 库兹涅兹认为:(1)导致农业部门的国民 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下降的主要原 因有三个:
2020/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
本 文分 析 的 以产 业转 移为 背景 并融 入 空 间 因素 的 二 元经 济发展 观 点 , 很 大 程 度 上 正 是 江 苏 省 经 济 发 在 展历 程 的经 验 总结 。
北人 均 G P D 分 别 为 15 5 6 元 、 8 7 5 元 和 5 3.6 6 0 .7 4 5.6 元 , 5 74 到 20 年 已 经 增 至 452 3 元 、 06 7 1.1
中苏 中较 高增 长率 的 主要 原 因是 2 0 0 6年 的 高速 增 长所 导致 的 , 年苏 中人 均 G P增 长率 为 2 . 1 , 该 D 70 %
的实现 机制 是什 么 呢? 劳 动力 的区域 间流 动 只是 其 中的一 个方 面 ; 他要 素如 资 金 、 术 以及政 府 政 策 其 技 的引导也是 重要 的方面 。但是 , 这些 因素 可能 不 足 以 缩小区域之 间二 元分 化 的发 展 , 因为 资 金 、 术 和 人 技
势 。如果理 论 是 正 确 的 , 么是 哪 些 因 素 阻 碍 着 二 那
第2 4卷
第 4期
审 计 与 经 济 研 究
J OUR NAL OF AU T & E DI CON OMI S C
Vo . 4,No.4 12
20 0 9年 7 月
J 1 ,2 0 u. 0 9
从劳动力流动到区域产业转移
江 苏双 二元 经 济 结构 的演 变机 制 分 析
空 间“ 二元 经 济结 构 ” 研究 提供 了 良好 的素 材 。 双 的
[ 收稿 日期]0 9 0 — 5 20 — 5 1 [ 基金项目] 南京大学 9 5二期工 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 中心“ 8 经济增长 与结构转 型” 目; 项 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5 J7 0 8 ) 0 JD 9 0 3
表4部13元经济结构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说明收入差距irvcg14319640281295269城乡居民收入比国际市场规模maltki14303304680oll3006外贸依存度国内市场规模mrtk2143031700501810463社会零售商品消费总额与gdp之比客流量guest143164551148326750556公路客运量与常住人口之比交易成本tcost9198394216288321947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非农产业从业人员nonf1430634015103150917占总从业人员比重农村从业人员rura1430732012403730973占总从业人员比重非农产业nonfgdp143081801404090984占总gdp比重第二产业2gdp1430471011600520666占总gdp比重第三产业3cop143034700480214048占总gdp比重fdi1430054004400020201占总gdp比重政府势力pow1430041001300240086税收占总gdp比重基础设施支出infr910094006300160462占税收比重区域协调政策reci14305450501
仍 占主 导 地 位 。
[ 关键词] 二元 经济结构 ; 双 劳动力流 动; 产业空 间转移 ; 乡居 民收入 差距 ; 苏省 城 江 [ 中图分类号] 2 1 F 4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04—43 (09)4 0 1 4 10 8 3 2 0 0 —0 7 —1
力资本 的流 动 可能 会使 优 质 要 素继 续 向发达 地 区集 中, 而劣质要 素 则保 留在 落后 地 区 , 而加 剧 区 域 之 从
间的二元性 。这 种 区域 发 展 的 自我 累 积性 已经 在 中
时也 存在 城 乡 二元 经 济 格 局 , 就 为 本 文 的 部 门和 这
[ 作者简 介】 郑江淮( 9 8 ) 男, 16 一 , 江苏 盱眙人 ,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 , 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南京大学 长江三角洲经济 社会研 究中心研究员 , 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 高彦彦 (9 2 ) 男 , 18 一 , 江西瑞 昌人 , 南京大学 经济学 院产业经济学 系博士生 , 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元 结 构 的消 除 呢 ?或 许 理 论 本 身 存 在 问题 , 么 根 那
据 观察 到 的 现实 对 已有 的理 论 需 要 进 行 哪些 修 改 ?
本 文 根 据 江 苏 省 二 元 经 济 发 展 的 历 程 进 行 理 论 总
结 , 运用 江苏省 l 并 3个 地 级 市 的 数 据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尽 管江 苏 省是 全 国 最 为发 达 的经 济 大 省 之 一 , 但是 江苏 省 既 是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最 大 的 省 份 , 同
一
、
引言
心外 围理论 中得 到很 好 的阐述 。然而 , 如何 才 能开 出 缩小 区域 经 济发 展 差 距 的 良方 呢 ?市场 经 济 的 自发 调节会缩 小这种二 元性吗 ?我们仍不得 而知 。 无论 是 哪种 二 元 结 构 , 乡 和 区域 之 间 的 居 民 城 工资 等收 入差 距 随着经 济发 展 呈 现 出不 断 扩大 的趋
郑 江淮 , 高彦ຫໍສະໝຸດ 彦 (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产业经济学系 ,江苏 南京 2 09 ) 10 3
[ 摘 要] 基于江 苏省 二元 经济发展 情况, 把空 间产业转 移 因素 引入传 统 的部 门二元经 济模 型 , 出了一个包 提 含部 门和空间的双二元经济结构 , 以此来分析 劳动力流动、 业 的空间布局 以及政 府政策 三类要 素对双 二元经 并 产 济结构 的影响。理论分析表 明, 产业转移 改变 了劳动 力流动 的空 间选 择 , 即从“ 外地 转移”向“ 本地 转移” 转变 ; 政 府政策则 改变了劳动力流 动的成本 收益比, 提高 了企业 转移产 业 资本 的利 润空 间, 便利 了劳 动力在部 门和 区域 之 间的流 动, 从而有助 于消解双二元结构。运用江苏省 1 3个地级 市 19 9 6年—2 0 0 6年 间的数据进行 的实证分析 也表 明, 非农 劳动力 比重的增 加、 D 形式 的资本转移有助 于缩小城 乡居 民收入 差距 ; 区域 协调发展政策 并未促使 部 FI 但 门间收入差距的缩小 , 而且 不 同的 区域 收入差距 的决定模式也不相 同。但是 , 总体 而言 , 促使 二元经济 发散 的力 量
尽管经济学 家 们对 城 乡 工农 之 间的 二元 结 构 有 着丰富 的研究 和理解 , 但是 国家 经济发 展 中一个 不 容
忽视的 问题就 是区域 之 间的发展 存 在二元 性 : 富裕 的
区域 和落后 的区域并存 。然 而 , 们对 于这 种 区域 之 人 间二元 性发 展 的理 解 十 分有 限。区 域 间经 济 一体 化
2 635 3 2 . 9元 和 1 7 6 2 3 6 .6元 ; 大 区域 人 均 G P的 三 D 平均 增长 率分 别 为 1 .0 、3 4 % 和 1 .9 , 2 1 % 1 .3 17 % 其
二 、现 实背景 : 以江 苏省 为例
( ) 日益 深 化 的 城 乡和 地 区 差 距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