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及其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提高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你们也做了实验,知道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比如水分子和某些小分子就很容易进出细胞,很多大分子就不那么容易。
我们把细胞膜的这种功能特性称作什么(选择透过性)我们说“结构决定功能”,当时的'科学家就在想究竟是什么结构,让细胞膜具有了选择透过性。
一批科学家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历程其实他们当时连组成细胞膜的成分都没有搞清楚。
看过书的同学都知道,细胞膜最主要的成分是脂质。
这最先是一个叫欧文顿的人提出来的。
大家看着自己课本,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欧文顿的实验,还有他提出了什么假说。
同学们,欧文顿提出假说。
因为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证据不是直接证据,是间接证据。
他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在化学课上要学的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容的意思就是结构相似的物质彼此容易互溶。
但是这个相似相溶原理本身只是一个经验法则,只能说大多数时候是对的,不排除有例外。
所以说,欧文顿的假设是一个“大胆的假设”。
当然这毕竟是假说,后来膜被分离出来以后,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膜的成分有哪些。
2.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膜的主要成分弄清楚之后。
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来看脂质。
脂质是一大类物质,其中有一类构成膜的骨架,他就是磷脂。
同学们仔细观察,磷脂有大大的头部,一个长长的尾巴。
头部是亲水的,叫亲水头部,尾部疏水的,叫疏水尾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其次节的内容。
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好的内容,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试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叙述法、探究法四、课时支配2课时五、教学设计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老师提出两个关于生物膜的问题,请同学回答。
问题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同学答: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问题2: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同学答: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掌握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沟通。
老师导入: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那么,生物膜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与其功能相适应呢?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是有一个过程的,对生物膜的结构的揭示也不例外,就让我们打开思维的大门,绽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多年前,与科学家一起探究生物膜的结构吧。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下铺垫。
环节二情景创设,夯实基础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展现“资料1”(如下),回顾已学学问。
资料1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试验,发觉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可以溶入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单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老师给同学留出阅读和思索问题的时间,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用老师供应给同学的材料(水、汽油、花生油、烧杯、玻璃棒等)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该试验说明什么?做出假设:小试验:1.花生油与水混合;2.花生油与汽油混合。
同学分组进行试验,并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是有脂类物质组成的,这是依据化学上物质的相像相溶原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1、内容和地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通过生物膜的“成分——结构——功能”这条主线与其前后2 节以及第3 章第1 节紧密联系,并在这4节内容中居于枢纽地位。
学生在学完“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知识后,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产生了兴趣,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知识结构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利用科学历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准确的,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描述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②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③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1。
地位与作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通过“成分——-结构———功能”这条主线与其前后2 节以及第3 章第1 节紧密联系,并在这4节内容中居于枢纽地位。
学生在学完“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知识后,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产生了兴趣,可以说之前的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结构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
其中“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点睛之笔,为教学的重点;而“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想象,是教学的难点。
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是从生理功能——膜的通透性开始的,而与此相关的细胞膜的成分、功能及其选择透过性,学生已学习过,这为本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3。
教材重点难点(1)重点:①生物膜的的探究历程;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2)难点: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适应功能的观点。
4.学时安排:45分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②理解并识记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能力目标:①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②培养的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①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作用.三、教学策略与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特点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动画和实验视频。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显微镜等,用于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提供深入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资料。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
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
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膜的结构2、难点: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的构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3.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作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的具体应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三、课后作业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功能中应用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细胞膜的图像。
3. 视频: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网络资源: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其构成要素。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资料3:朗缪尔 (Langmuir) 实验 1917年) 的磷脂分子展层实验( 及磷脂分子结构特点
• 他用苯将磷脂溶解,然后将苯-磷脂溶液放在水面 上展层,当苯挥发后,留下的磷脂分子分布散乱,经 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了单分子层,且磷脂分 子的一端都浸入水中,另一端浮于水面。 • 一个磷脂分子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由一分子 胆碱、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甘油组成,尾部由两 个脂肪酸分子构成。头部由极性分子组成,所以 是亲水的,尾部是非极性分子,所以是疏水的。 (见右上图)
• 教师设问:两位科学家提出的该模型只针 对哪种生物膜?该模型是一个假说吗?如 果你认为:是,那么该假说有哪些实验或 观察依据?该假说认为蛋白质和脂质双分 子层位置关系怎样?他们认为细胞膜是一 种静态膜还是动态膜? • 学生讨论后,教师评价总结并指出:由于 电镜的诞生和新的实验证据出现,后来的 科学家发展了三明治模型并提出新的模型。 展示资料6
教师设问:磷脂哪一端浸入水中、哪一端浮于水面呢?为 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呢?假如将 一滴苯——磷脂溶液滴入Langmuir水盘进行展层,你能 画出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排布示意图吗?(参见下图 (1))如果搅动一下形成乳浊液,那么你能绘图说明磷脂 在乳浊液内部可能怎样排列?(参见下图(2)和(3))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 2节,与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所反映的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等知 识有一定的联系,并为第3节学习“物 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铺垫。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对整个章节的 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资料6:罗伯特森 (J.D.Robertsen) 的电镜实验(1959年)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流动性、选择透过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满意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建议1.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加深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科学竞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推荐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感受科研魅力。
十一、教学拓展1.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2.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所以,本节课实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本内容在教材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较为抽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也不是非常清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要仔细梳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本节课利用“在放有红苋菜的烧杯中注入冷水和热水的对比实验”导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功能,再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导入本节课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由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史资料,学生难以理清线索,所以教师在梳理科学发展史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建模的形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苍山县高考补习学校沈荣环 (277700) 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大屏幕展示)海港哨兵习惯了伫立在风雨中,接受狂风肆虐的洗礼;习惯了怀揣8250的梦,寻找属于自己的绿色甬道( 我用弱小的躯体,阻挡浊流的强力入侵,希冀保守一方五彩的净土(我们知道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那么,又是谁在守卫细胞,控制物质的出入呢,生:(看大屏幕)是细胞膜在守卫细胞。
没有了细胞膜,就无法隔开细胞内外的物质,保证细胞内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师:回答很好,由此可见细胞膜的重要作用。
细胞膜是生物膜的一种,其成分和结构如何呢,下面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2探索生物膜、构建模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师:(大屏幕展示) 1、对生物膜组分的探索——脂质资料1时间: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
溶于脂质的物质发现:??不溶于脂质的物质细胞膜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思考:从实验现象中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E.Overton的推测:生:膜是有脂质组成的师:根据什么原理推测的,生: 相似相融的原理。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维十分开阔。
师:(大屏幕展示):资料2——实验证据: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思考:脂质和蛋白质在膜中怎样排列呢,师:(大屏幕展示):资料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亲水性“头”部易溶于水,可与水分子或其它亲水分子聚集,疏水性“尾”部不溶于水,远离水分子或亲水性分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及作用;(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实验验证;(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视频等;(2)模型教具: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材料;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 模型教具:准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4. 实验器材:准备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所需的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或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4)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计算机。
(3)白板或黑板。
(4)彩笔或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等。
(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选择性通透性等。
(4)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5)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如荧光标记、冷冻电镜等。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要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得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得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得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得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与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得改进不断发现新得证据,原有得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与掌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得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得想象能力。
同时她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得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
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得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得发展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得生物膜系统得概念与功能;
(2)简述细胞膜得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得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中,实验技术得进步所起得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得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得科学态度与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得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她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得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得构建、结构与功能得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 因此采用“直观教学”与“学生得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得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得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得构建与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得理解与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实施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2节细胞膜得流动镶嵌模型一、细胞膜得成分
蛋白质磷脂分子
二、细胞膜得结构
1。
磷脂分子得排布磷脂双分子层
2、蛋白质得排布覆盖嵌入贯穿运动
三、流动镶嵌模型得基本内容
1、组成成分:(主要)磷脂与蛋白质,少量糖类
2、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其中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得尾部朝向内侧)
3、蛋白质分子得位置: 镶嵌、贯穿、嵌入
4、结构特点: 一定得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糖蛋白(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