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考点分析
[考点]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真题解析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考点+真题解析一、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源泉,是心理内容的决定性部分。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典例精炼典例1 单项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心理是()A. 人脑的机能B. 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C. 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D. 来自客观现实的典例2 判断:相同的刺激情境必定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答案:1. C 2. 错误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典例精炼典例1 单项选择:在实验中,让你戴上耳机,然后开始由小到大地调节音量,你会从一开始听不见,到开始逐渐能够听得见。
你刚刚能够听得见时的音量,在心理学中被称为()A. 绝对感受性B. 绝对感觉阈限C. 差别感受性D. 差别感觉阈限典例2 判断: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答案:1. B 2. 正确三、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征或基本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二)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三)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一、相关理论链接(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三)意志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教育案例实例【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老同学一见面大家都一时没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同学聚会散去后,大家又有了不一样的说辞,认为杨某运气好,还会步步高升,认为女孩子都是摆脱不了做家庭妇女的命运。
安徽-2020教师招聘-心理学简答案例分析题备考(1)
安徽教师招聘(心理学)-简答题或案例分析考点安徽的同学们,离考试越来越近了,在这给大家更新了一份主观题背诵的内容(结合2020年最新的考纲进行整理和补充),其中标蓝色的是新增加的部分,最后根据考纲有给大家新增加一个知识板块。
虽然安徽确实近两年,总有个别的主观题不走寻常路,但希望大家可以保持平常心态,我们每多学习一个内容,就是在朝着上岸的方向前进~希望大家努力与运气并存!五星考点: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顺口溜:【度量动情时间的方系很任性】②⑥⑤④⑦③①(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7)系列位置效应。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顺口溜:【多方精理组目的】⑤⑥③②④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策略,(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顺口溜:【原定动情后验个孕】④③⑥①②⑤1.问题情境与表征2.知识经验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5.酝酿效应6.情绪与动机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此处为2019年考纲没有,2020年新加的)顺口溜:【量方法,练习惯】①②③④(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本篇案例分析将重点关注教育心理学在教资考试中的应用。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育目标。
2. 案例分析2.1 学生学习焦虑案例分析某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成绩下滑,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小明对于学习任务感到压力,常常出现胃口不好、失眠等生理症状。
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小明解决学习焦虑问题。
2.2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玩弄手机等行为。
这种情况影响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注意力理论等心理学知识,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并有效管理课堂气氛。
2.3 学生情绪管理案例分析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情绪问题,如愤怒、焦虑、自卑等,这些情绪对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提高情商和学习能力。
3. 案例解决方案3.1 学习焦虑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采用“缓解焦虑”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情感引导、认知适应等措施。
通过与学生深入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改善学习焦虑问题。
3.2 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设立小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课堂纪律。
3.3 情绪管理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运用情绪管理理论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指导。
同时,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培养他们处理情绪的能力。
4. 案例实践效果评价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教育心理学应用介绍和解决方案分析,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实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要点[案例1]“坐下”三例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
谁来帮他?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
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案例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
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
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3]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
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
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_1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对于教师招聘考试中案例分析题怎么答,很多人比较迷茫,所以下面将会详细讲解这个知识点,以便大家能够掌握这一高频考点。
(1)答题角度——相关法规、职业道德、教学、心理学、课改理念等(2)提问方式——分析、建议、启示、看法(3)问题个数——问题之间会有互相提示,例如:第一问要求“请用教学原则分析材料中老师的做法”,第二问要求“简要说明运用该要求的实施要求”,从第二问可知,第一问只需答出一个教学原则即可。
(1)找主体(教师、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2)找关键信息(主体行为的语言、动作、神态、发生行为的时间、地点、学生被教育前后的变化)(3)将理论和材料关键信息对应(1)答题模板①分析、看法等理论类:原理+原理解释+照应材料②建议、做法等措施类:原理+实践(2)答题要求——分条列点,标志词明确,字迹工整,逻辑清晰,首句表观点,把与材料最切合的写在前面。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周老师总是认真给学生写评语,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途径。
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0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
但该机音效卡设定不良,常常该出声没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屏幕保护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状态。
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
”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参考答案】(1)教师的评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理论)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理论解释)材料中,周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写出了独具个性的评语,获得了学生的积极反应。
(照应材料)(2)教师的评语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二答案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和评价。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A组学身份的抱怨是因为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为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因素,即跑得最慢的学生能力不足。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获胜的关键在于团结与信任,将失败归因转为可控的内在因素,帮助这组学生最终获得胜利。所以,当嘘声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对成败作出恰当的分析,积极寻找成功的方法。
3.请你运用其他学习理论,提出更好的处理方法。
案例二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体激愤,被说者是一脸无奈。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A组同学输了,原因是A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参加了A组的讨论。
讨论中A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则不然,认为失败是因为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教师对于持这种意见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肯定,同时还给同学们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乎意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A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这令其他组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教师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答案:首先引导各组观察A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的排队顺序和一开始不一样了。然后,教师请A组的组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唉呀,我们怎么没想到”。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
案例五答案
青海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考点分析
青海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考点分析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大部分考生反映在解答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的案例分析时很是头疼,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住解题的中心思想。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能更好的解答此类考题,中公教育专家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中常考知识点: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2)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2)一般条件:①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②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4.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物体恒存)、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单向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去自我、多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5.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6.教学评价分类——(1)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3)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7.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以上就是关于教育心理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中公教育专家希望考生在考试中准确调取自己的记忆库,对症下药。
最后,祝愿考生顺利通关考试,早日实现自己的教师梦!。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是考察考生对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案例,理解案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以下是一个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的示例:
案例: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平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他经常感到焦虑和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聪明。
他很少与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最近,他的成绩又下降了,他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问题:
1. 分析小明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2. 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答案:
1. 小明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焦虑、自卑、社交障碍和抑郁。
他经常感到焦虑和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聪明。
他很少与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
体活动,这表明他存在社交障碍。
最近,他的成绩又下降了,他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这表明他存在抑郁情绪。
2. 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思维方式,建立积极的自
我形象和自信心。
- 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小明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 家庭治疗: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支持,改善家庭环境对小明的影响。
- 心理咨询: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小明处理情绪问题和应对压力。
在答题时,考生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和小明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
同时,要注意答案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案例分析题的测试是对考生相关理论掌握、系统思考与分析、观点组织与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检验。
解答这类问题,不仅要求考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求考生具有系统思维能力,在多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以严密的逻辑、清晰的层次以及流畅的语言文字表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要想取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一)解题步骤1.先看案例要求解决的问题。
案例分析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简短,考生可以先看问题,这样在阅读案例时就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审题要认真,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弄清题目有几个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点以及问题要求分析的到底是什么。
2.认真阅读案例。
目前案例越来越长,题材越来越多样。
要带着问题认真地阅读案例,找出案例问题的本质,这是解题的关键,而不能被具体细节迷惑。
3.确立答题的整体框架。
阅读背景材料后,不要急于动笔,应先花一点时间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选定解决问题所需运用的相关理论,确定答题思路和要点,先在头脑中或稿纸上构筑起答题框架,这样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且不容易遗漏要点。
4.规范作答根据之前所确定的答题框架,规范作答,作答的时候最好按照总分的结构来进行。
先阐述对材料的整体看法,或者说是总论点,然后再分条阐述分论点。
每一条分论点都要写明所对应的材料,可以直接抄写,也可以自己总结,但是切忌适度。
同时尽量做到行文流畅,结构清楚。
作为主观题,干净、清楚、漂亮的卷面是很重要的,因此必须保持行文的流畅和结构的清楚,既能给评阅教师一个好心情,也有利于保持自己思路的清晰。
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考生达到这一目标,例如在分段合理的前提下,段落宁多勿少,不要出现大块文字;科学使用不同层次的序号(如一、1、 (1)、①)表示结构层次;对每一要点最好先用一两句话概括,然后再展开论述。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教师资格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教育心理学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案例分析方法,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案例选择和收集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的第一步是选择和收集案例。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案例,如观察学生日常表现、与同事交流、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等。
案例的选择应当具有代表性,能够涵盖不同类型的学生和问题。
二、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有四个:观察、描述、解释和干预。
1. 观察: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获取案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和思维方式等。
2. 描述:在案例分析中,教师需要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描述。
描述时要客观、准确,并注意避免主观臆断。
3. 解释:解释是案例分析的核心环节,教师需要通过对案例的观察和描述,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4. 干预:案例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支持。
根据对案例的解释,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情绪疏导等,以帮助学生克服问题和提高自身能力。
三、案例分析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学生隐私: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需确保学生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不被泄露,避免伤害学生的权益。
2. 多视角观察: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观察学生,包括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同学关系等。
多视角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和背景。
3. 知识继续更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教师应该持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案例分析能力。
四、案例分析的实际应用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如学生学习困难的分析、行为问题的解决、情绪管理的指导等。
教师招聘中的教育心理学题解析
教师招聘中的教育心理学题解析在教师招聘中,教育心理学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题型。
招聘单位通过这种题目可以考察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下面将对教师招聘中的教育心理学题进行一些解析。
一、代表性问题1.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厌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厌学情绪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学习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适合等。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应对:- 制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分解学习任务,减轻学习压力;- 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 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该如何帮助他们缓解?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可能是因为对考试结果的担心、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等。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缓解:-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提供适当的考前指导,教给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和技巧;- 开展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放松肌肉等,使学生在考试前保持冷静和放松状态。
二、解题技巧1. 重点理论知识的掌握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招聘中常见的一门学科,教师在准备面试过程中要牢固掌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如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学习理论、教育评估等。
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理论,教师才能更好地解答相关问题。
2. 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展示教师在面试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回答相关问题,比如在解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时可以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真实案例。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回答的可信度,还能展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3. 答题结构的清晰与逻辑性面试回答时,教师应该注重答题结构的清晰性和逻辑性。
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的结构,使答案更有条理、易于理解。
三、应对策略1. 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应该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申请教师资格证时,教育心理学也是必考的一项内容。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师工作中的应用。
案例: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其他科目上表现良好,但是对英语课却不感兴趣。
每次上英语课,他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成绩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该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呢?一、了解小明的兴趣与需求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与需求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首先需要教师与小明进行沟通,了解他对英语课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了解小明对英语的兴趣程度、学习英语的目标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成绩等。
二、激发积极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对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针对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的积极情感。
例如,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英语活动,增加游戏性和互动性,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夸奖和认可来增加小明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他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个性化教学辅导教育心理学强调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针对小明不喜欢上英语课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他的兴趣和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例如,了解小明对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更感兴趣,通过给他提供适合他的学习材料和方法来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引导学习自主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他们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小明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的学习动力。
例如,让小明自主选择一些英语学习的内容或项目,给予他足够的自由度和责任感,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成就感。
五、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来提高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组织小组互动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和合作;展示一些英语学习成功的案例,激发小明的学习动力。
最新幼儿教招聘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 五
最新幼儿教师招聘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五1、“我给你们当守门员吧”案例描述户外活动时,阳阳、小马、林林和大雄几个孩子在分散游戏中选择了一起踢足球。
阳阳拿着球说:“咱们踢我拿的这个球吧。
”说着把球放在脚下踢了起来。
可是,小马、林林和大雄每次拿到球相互传着、抢着踢球时,阳阳却总想把球放在自己脚下踢,最后干脆把球抱了起一,还着急地主“这是我拿的球,应该让我踢。
”大雄说:“足球比赛都是抢着踢,谁抢着谁踢。
”阳阳争辩道:“那也得让你我发球。
”说完又把球放在脚下踢了起来。
过了一会,小马跑过来告状:“张老师,了阳总着球,都没法踢了。
”阳阳去委屈地说:“是他们总不让踢。
”这时林林说:“我们没不让他踢,他老自己踢,不踢给别人。
”说完他们几个人拿着球跑走了。
阳阳有些不高兴,一个人走到栏杆边溜达。
但眼睛还总是往林林、小马、大雄他们那边看,流露出既渴望又不服气的神情。
这时,张老师走过去问道:“阳阳,为什么不和他们玩了?”阳阳说:“他们不听我的,不好玩。
”张老师:“如果你有更好的玩法可以去和他们商量商量。
”于是,阳阳走到小马他们中间说:“我给你们当守门员吧!”大家都表示了同意。
阳阳的守门员一直当到游戏结束。
问题1、请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案例中幼儿的行为特征。
2、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指导策略。
案例分析阳阳在自选游戏中选择了与大家一起玩的踢球游戏,并在游戏开始主支发起游戏。
虽然后来退出游戏,但还是流露出渴望与同伴一起游戏的神情,体现出幼儿有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愿望。
当老师给予提示和建议时,能够选择和同伴一起游戏。
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应该能通过一引起交往策略学会与同伴共同游戏,在游戏中有合作的意识。
阳阳阳在游戏中表现出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在同伴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时,就退出了游戏。
阳阳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不知怎么样解决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发思考,帮助幼儿学习通赤交流、让步等方式调节自己与他人交往的策略,实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愿望,教师的引导幼儿学习交往提供了支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案例分析题常用知识点汇总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案例分析题常用知识点汇总二上次已经给大家呈现了教育学部分案例分析题常见的考点,这次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德育与师德教育两部分中案例分析题常用知识点汇总如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育心理学部分(一)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常考点涉及:发展范围的差异(学习领域与非学习领域)、发展早晚的差异(教师要看得到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相信人性本善,且具有无限潜能。
(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和可能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推崇人性中心课程(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课程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
学生某种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自身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最常考的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二、教育法部分(一)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教师行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人格保护】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三)《教师法》第八条【教师义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三、德育与师德教育(一)德育规律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会出现曲折和倒退现象,教师面对此情况,不要气馁,因为这是个体品德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教师要善于诱导、善于等待时机。
(二)德育原则常用的包括疏导性原则(讲明道理、疏通思想,以表扬、激励为主)、长善救失原则(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举例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举例第一篇: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举例案例分析题举例,供参考!1.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
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
在期待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
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2.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记忆系统由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或两秒。
虽然信息的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
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很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3.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可过一会时间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两种: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临时性遗忘,这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遗忘,这是真遗忘。
平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忘。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张,过了一会,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排除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了。
4.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及心理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汇总[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摘要:一、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概述二、招教考试心理案例分析1.学生个体心理差异2.学生学习心理问题3.学生人际关系问题4.学生情绪情感问题三、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技巧1.理解案例背景和问题2.分析案例涉及的心理概念3.结合教育理论提出解决方案4.注意答题结构和语言表达四、总结正文: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是招教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通过分析心理案例,考生需要结合教育理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实践能力。
在招教考试心理案例分析中,学生个体心理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如性格、兴趣、动机等,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
因此,在分析心理案例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也是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中的一个关键点。
这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压力过大等问题。
在分析这些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教育环境,找出导致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招教考试心理案例中也很常见。
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出现孤独、焦虑等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在分析这类案例时,要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情绪情感问题也是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的一个重点。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在分析这类案例时,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问题。
在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过程中,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理解案例背景和问题。
其次,分析案例涉及的心理概念,结合教育理论提出解决方案。
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答题结构和语言表达,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之,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不仅考察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还考察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2013教师招聘案例分析及解析1、请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下案例:李老师因为英语课上的一件事与师傅发生了争执。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李老师在上英语课,正好带教她的师傅来听课。
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句子: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有个男同学就嚷嚷着说,他知道这两句英语的意思。
李老师就和颜悦色地说:“那你说说看,How are you?”那个男生站起来说“怎么是你?”,李老师愣了一下,接着问:“How old are you呢?”那位男生说“怎么老是你?”看着那个男孩认真的样子,李老师一下子乐了,笑着说:“你翻译的真的很有创意!”她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都应该向他学习,以后碰到不认识的句子也不要怕,大胆去猜,即使猜错也没有关系。
”接着,李老师把这个句子的正确翻译告诉了同学们。
下课后,师傅对李老师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你不能这么迁就学生,明明是错的,还要表扬他。
等到考试时,你就会知道你一味地表扬学生是不行的。
” 面对师傅的意见,李老师陷入了沉思……解析: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和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值得赞扬的。
2、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在他的档案袋中写到:“在老师的眼中,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总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
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教育考试是每个教师都要经历的一道坎,而招教考试则是让人倍感紧张的一次选拔。
在招教考试中,心理案例答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心理案例的概念、答题要点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招教考试中的心理案例答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理案例的概念。
心理案例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个案,包括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等。
在招教考试中,考生将会面对一些真实的教学情境或学生问题,需要根据给定的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
心理案例答题的目的是考察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心理的理解。
在应对招教考试心理案例答题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案例中的情境和问题。
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情况,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其次,要根据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结合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
可以运用心理理论和方法,如社会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来解释学生的问题和行为。
同时,要注重合理性和实践性,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教学策略。
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过程,使答案具有说服力。
在具体的心理案例答题中,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和案例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案例题目和答题要点,供考生参考。
1. 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分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家庭环境等;-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调整学习方法、提供学习指导、与家长沟通等。
2. 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分析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如家庭问题、同伴关系、学习压力等;-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开展心理辅导等。
3. 学生情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分析学生情绪问题的原因,如压力过大、自尊心受挫、家庭变故等;-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情绪管理训练、心理疏导、家庭支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考点分析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大部分考生反映在解答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的案例分析时很是头疼,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住解题的中心思想。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能更好的解答此类考题,中公教育专家对案例中涉及到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中常考知识点:
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2)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2)一般条件:①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②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4.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物体恒存)、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单向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去自我、多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5.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6.教学评价分类——(1)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3)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7.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以上就是关于教育心理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中公教育专家希望考生在考试中准确调取自己的记忆库,对症下药。
最后,祝愿考生顺利通关考试,早日实现自己的教师梦!
更多资讯请关注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