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习题及解答
第1章 财务管理总论(习题及解析)
第1章财务管理总论一、本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体现为( D )。
A.资金结算关系 B.债权债务关系C.风险收益对等关系 D.强制与无偿的分配关系【解析】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担负着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企业必须按照税法规定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缴纳各种税款,这一关系体现为强制与无偿的分配关系。
2.与债券信用等级有关的利率因素是()。
A.违约风险收益率 B.纯利率C.通货膨胀补偿率 D.到期风险收益率A,【解析】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未能按时支付利息或未如期偿还贷款本金的风险。
债券信用等级评定,实际上就是评定违约风险的大小。
3.通过采取激励方式协调股东与经营者矛盾的方法是()。
A.接受 B.解聘 C.监督 D.股票选择权D,【解析】激励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股票选择权,二是绩效股。
4.金融资产的特征具有如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A.收益大的,风险较小 B.流动性弱的,风险较小C.流动性强的,收益较差 D.流动性强的,收益较好C,【解析】金融性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成反比,收益性和风险性成正比。
5.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
A.价值的管理 B.使用价值的管理C.劳动要素的管理 D.物质设备的管理A,【解析】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即价值的管理。
6.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面所发生的()。
A.经济利益关系 B.经济往来关系C.经济责任关系 D.经济协作关系A,【解析】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
7.采用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的活动是()。
A.分配活动 B.筹资活动 C.投资活动 D.营运活动B,【解析】因资金筹集而产生的资金收支,是指由企业筹资引起的活动。
8.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
A.经济管理工作 B.物质管理工作C.人文管理工作 D.社会管理工作A,【解析】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项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工作。
《电子电路基础》习题解答第1章
第一章习题解答题 电路如题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求出AO两端的电压UAO。
设二极管是理想的。
解:分析:二极管在外加正偏电压时是导通,外加反偏电压时截止。
正偏时硅管的导通压降为~。
锗管的导通压降为~。
理想情况分析时正向导通压降为零,相当于短路;反偏时由于反向电流很小,理想情况下认为截止电阻无穷大,相当于开路。
分析二极管在电路中的工作状态的基本方法为“开路法”,即:先假设二极管所在支路断开,然后计算二极管的阳极(P 端)与阴极(N 端)的电位差。
若该电位差大于二极管的导通压降,该二极管处于正偏而导通,其二端的电压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如果该电位差小于导通压降,该二极管处于反偏而截止。
如果电路中存在两个以上的二极管,由于每个二极管的开路时的电位差不等,以正向电压较大者优先导通,其二端电压为二极管导通压降,然后再用上述“开路法”法判断其余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一般情况下,对于电路中有多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判断为:对于阴极(N 端)连在一起的电路,只有阳极(P 端)电位最高的处于导通状态;对于阳极(P 端)连在一起的二极管,只有阴极(N 端)电位最低的可能导通。
图(a )中,当假设二极管的VD 开路时,其阳极(P 端)电位P U 为-6V ,阴极(N 端)电位N U 为-12V 。
VD 处于正偏而导通,实际压降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
理想情况为零,相当于短路。
所以V U AO 6-=;图(b )中,断开VD 时,阳极电位V U P 15-=,阴极的电位V U N12-=,∵ N PUU < ∴ VD 处于反偏而截止∴ VU AO 12-=; 图(c ),断开VD1,VD2时∵ V U P 01= V U N 121-= 11N P U U > V U P 152-= V U N 122-= 22N P U U<∴ VD1处于正偏导通,VD2处于反偏而截止V U AO 0=;或,∵ VD1,VD2的阴极连在一起∴ 阳极电位高的VD1就先导通,则A 点的电位V U AO 0=,而 A N P U UV U =<-=2215∴ VD2处于反偏而截止 图(d ),断开VD1、VD2,∵ V U P 121-= V U N 01= 11N P U U < V U P 122-= VU N 62-= 22N P U U <;∴ VD1、VD2均处于反偏而截止。
数据结构课后习题及解析第一章
数据结构课后习题及解析第一章第一章习题一、问答题1.什么是数据结构?2.叙述四类基本数据结构的名称与含义。
3.叙述算法的定义与特性。
4.叙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5.叙述数据类型的概念。
6.叙述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的差别。
7.叙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8.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的作用是什么?9.叙述参数传递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10.叙述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
二、判断题(在各题后填写“√”或“某”)1.线性结构只能用顺序结构来存放,非线性结构只能用非顺序结构来存放。
()2.算法就是程序。
()3.在高级语言(如C或PASCAL)中,指针类型是原子类型。
()三、计算下列程序段中某=某+1的语句频度for(i=1;i<=n;i++)for(j=1;j<=i;j++)for(k=1;k<=j;k++)某=某+1;四、试编写算法,求一元多项式Pn(某)=a+a某+a2某2+a3某3+…an某n的值Pn(某),并确定算法中的每一语句的执行次数和整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要求时间复杂度尽可能小,规定算法中不能使用求幂函数。
注意:本题中的输入ai(i=0,1,…,n),某和n,输出为Pn(某)。
通常算法的输入和输出可采用下列两种方式之一:(1)通过参数表中的参数显式传递。
(2)通过全局变量隐式传递。
试讨论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在本题算法中以你认为较好的一种方式实现输入和输出。
实习题设计实现抽象数据类型“有理数”。
基本操作包括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求有理数的分子、分母。
第一章答案1.3计算下列程序中某=某+1的语句频度for(i=1;i<=n;i++)for(j=1;j<=i;j++)for(k=1;k<=j;k++)某=某+1;【解答】某=某+1的语句频度为:T(n)=1+(1+2)+(1+2+3)+……+(1+2+……+n)=n(n+1)(n+2)/61.4试编写算法,求pn(某)=a0+a1某+a2某2+…….+an某n的值pn(某0),并确定算法中每一语句的执行次数和整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要求时间复杂度尽可能小,规定算法中不能使用求幂函数。
电路第1章部分习题参考解答
1-1 说明题1-1图(a )、(b )中: (1)u 、i 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 (2)ui 乘积表示什么功率?(3)如果在图(a )中0u >、0i <,图(b )中0u >,0i >,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解(1)图(a )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关联的,图(b )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非关联的。
(2)图(a )中由于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关联的,所以ui 乘积表示元件吸收的功率。
图(b )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非关联的,所以ui 乘积表示元件发出的功率。
(3)图(a )中0u >、0i <,所以0ui <。
而图(a )中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是关联的,ui 乘积表示元件吸收的功率,吸收的功率为负,所以元件实际是发出功率;图(b )中0u >,0i >,所以0ui >。
而图(b )中电压电流参考方向是非关联的,ui 乘积表示元件发出的功率,发出的功率为正,所以元件实际是发出功率。
1-3 求解电路以后,校核所得结果的方法之一是核对电路中所有元件的功率平衡,即一部分元件发出的总功率应等于其他元件吸收的总功率。
试校核题1-3图中电路所得解答是否正确。
解:由图可知元件A 的电压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其余元件的电压电流均为关联参考方向,所以各元件的功率分别为605300W 0A P =⨯=>发 发出功率300W ,60160W 0B P =⨯=>吸 吸收功率60W , 602120W 0C P =⨯=>吸 吸收功率120W ,题1-1图 题1-3图40280W 0D P =⨯=>吸 吸收功率80W , 20240W 0E P =⨯=>吸 吸收功率40W ,电路吸收的总功率为601208040300B C D E p p p p p W =+++=+++= 即元件A 发出的总功率等于其余元件吸收的总功率,满足功率平衡。
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章习题答案第⼀章思考题答案1.基于总线结构的计算机系统通常由哪5个部分构成?并简述各部分的主要作⽤。
解答:1.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or unit)或称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unit)中央处理器具有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控制操作的功能,是计算机的核⼼。
2.总线总线是把计算机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的导线,是各个部分之间进⾏信息交换的公共通道。
3.存储器(memory)存储器的功能是存储程序、数据和各种信号、命令等信息,并在需要时提供这些信息。
4.输⼊输出(I/O)接⼝外部设备与CPU之间通过输⼊输出接⼝连接。
5.输⼊输出(I/O)设备输⼊设备是变换输⼊信息形式的部件。
它将⼈们熟悉的信息形式变换成计算机能接收并识别的信息形式。
输出设备是变换计算机的输出信息形式的部件。
它将计算机处理结果的⼆进制信息转换成⼈们或其他设备能接收和识别的形式,如字符、⽂字、图形等。
2.试举例说明计算机进⾏加法运算的⼯作过程。
解答:⽰例如下:inta,b,c;c=a+b;⼯作过程简述:a,b,c都为内存中的数据,CPU⾸先需要从内存中分别将a,b的值读⼊寄存器中,然后再执⾏加法运算指令,加法运算的结果暂存在寄存器中,因此还需要执⾏数据存储指令,将运算结果保存到内存中,因此像上例中的C语⾔语句,实际上需要经过两条数据读取指令,⼀条加法运算指令,⼀条数据存储指令才能完成。
3.“冯·诺依曼型结构”计算机与哈佛结构计算机的差别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解答: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具有以下⼏个特点:①有⼀个存储器;②有⼀个控制器;③有⼀个运算器,⽤于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④有输⼊和输出设备,⽤于进⾏⼈机通信;⑤处理器使⽤同⼀个存储器存储指令和数据,经由同⼀个总线传输。
哈佛结构计算机:①使⽤两个独⽴的存储器模块,分别存储指令和数据,每个存储模块都不允许指令和数据并存;②具有⼀条独⽴的地址总线和⼀条独⽴的数据总线,利⽤公⽤地址总线访问两个存储模块(程序存储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公⽤数据总线则被⽤来完成程序存储模块或数据存储模块与CPU 之间的数据传输;③两条总线由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分时共⽤。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综合选择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方式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生活资料D.科学技术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B.社会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态度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2.劳动资料3. 生产关系4. 生产方式5 经济规律三、分析判断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习题答案(第1章)一、综合选择1.A2.A3.A4.C5.AD6.AC7.ABCD8.ABC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电路理论习题解答 第一章
1.5
u /V
内阻不为零
+ us
R0
I
+
u
RL
−
伏安关系曲线
−
I/A 0.15
0
1.5
u /V
注:这里的伏安关系曲线只能在第一象限,原因也是,一旦出了第一象限, u 和 I 的比值就 变为负的了,反推出的 RL 就变为负值了,与题意不符。
V
V
1.5V
1.5V
R 内阻为零时 内阻不为零时
R
1-9 附图是两种受控源和电阻 RL 组成的电路。现以 RL 上电压作为输出信号,1)求两电路的电 压增益(A,gmRL);2)试以受控源的性质,扼要地说明计算得到的结果。
1) 如果不用并联分压(在中学就掌握的东西),当然也可以用两个回路的 KVL 方程和顶部 节点的 KCL 方程,得出上面的 H(jω)的表达式,但是显然这样做是低效的。 2) 事实上,本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学习者能够根据不同的题目,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中的一 种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 a) 只要没有要求,任意的逻辑完整的解题思路都是可取的; b) 学习者可以视自己的练习目的选择一种简单熟悉的方法、或者一种较为系统的方法、 或者多种方法来完成习题。
第一章习题答案 1-1 已知电路中某节点如图,I1=-1A,I2=4A,I4=-5A,I5=6A,用 KCL 定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I3 ( 4A )
图 1-1 解:由 KCL 定律:任一集中参数电路中的任一节点,在任一时刻,流入该节点的电流之和与 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相同。 即: I1+I3+I4+I5=I2 =〉-1+(-5)+6+I3=4 =〉I3=4(A)
1 2
第一章部分习题解答
第一章部分习题解答1.设z 1,z 2,z 3三点适合条件:0321=++z z z ,1321===z z z 。
证明z 1,z 2,z 3是内接于单位圆1=z 的一个正三角形的顶点。
证 由于1321===z z z ,知321z z z Δ的三个顶点均在单位圆上。
因为 33331z z z ==()[]()[]212322112121z z z z z z z z z z z z +++=+−+−=21212z z z z ++=所以, 12121−=+z z z z ,又 )())((122122112121221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322121=+−=z z z z故 321=−z z ,同理33231=−=−z z z z ,知321z z z Δ是内接于单位圆1=z 的一个正三角形。
2.证明:z 平面上的直线方程可以写成C z a z a =+(a 是非零复常数,C 是实常数) 证 设直角坐标系的平面方程为C By Ax =+将)(i 21Im ),(21Re z z z y z z z x −==+==代入,得C z B A z B A =−+−)i (21)i (21令)i (21B A a +=,则)i (21B A a −=,上式即为C z a z a =+。
3.求下列方程(t 是实参数)给出的曲线。
(1)t z i)1(+=; (2)t b t a z sin i cos +=;(3)t t z i+=; (4)22it t z +=,解(1)⎩⎨⎧∞<<−∞==⇔+=+=t t y tx t y x z ,)i 1(i 。
即直线x y =。
(2)π20,sin cos sin i cos i ≤<⎩⎨⎧==⇔+=+=t t b y ta x tb t a y x z ,即为椭圆12222=+b y a x ;(3)⎪⎩⎪⎨⎧==⇔+=+=t y t x t t y x z 1ii ,即为双曲线1=xy ; (4)⎪⎩⎪⎨⎧==⇔+=+=22221ii t y t x t t y x z ,即为双曲线1=xy 中位于第一象限中的一支。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论习题及解答
第 1 章数据库系统概论1.1复习纲要本章介绍的主要内容:·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1.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数据管理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
1.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从事计算工作,计算机处理的数据由程序员考虑与安排。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数据不长期保存;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系统中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2.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系统中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其主要特点: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可长期存储在磁盘上,供相应的程序多次存取;数据文件可脱离程序而独立存在,使得数据与程序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
如果数据文件结构发生变化时,则对应的操作程序必须修改。
即文件系统管理文件缺乏数据独立性,并且数据冗余度大。
数据之间联系弱,无法实施数据统一管理标准。
这些都是文件系统管理的主要缺陷。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70年代初开始,计算机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大量数据,使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主要特点:·采用数据模型组织和管理数据,不仅有效地描述了数据本身的特性,而且描述了之间的联系。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即数据格式、大小等发生了改变,使得应用程序不受影响。
·数据共享程度更高,冗余度比较小。
·由DBMS软件提供了对数据统一控制功能,如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和恢复功能。
·由DBMS软件提供了用户方便使用的接口。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是目前计算机管理数据的高级阶段,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1.1.2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构建数据库结构的基础,在构建时要经历从概念模型设计到DB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转换过程。
因此,数据模型可分为两类共4种,两类为概念模型和结构模型,其中结构模型又分为外部模型、逻辑模型和内部模型三种。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物理初二第一章练习题答案1. 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根据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参量,而加速度则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初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的答案:题目1:一个从静止开始的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3 m/s²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求它在5秒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0,加速度a=3 m/s²,时间t=5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v = 0 + 3 × 5 = 15 m/s。
题目2:一辆汽车在道路上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10秒后它的位置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位移公式s = ut,其中s是位移,u是速度,t 是时间。
给定速度u=25 m/s,时间t=10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s = 25 ×10 = 250 m。
题目3:一个物体的速度从10 m/s增加到20 m/s,经过2秒的时间,求它的加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物理学中的加速度公式a = (v - u) / t,其中a是加速度,v是末速度,u是初速度,t是时间。
给定初速度u=10 m/s,末速度v=20 m/s,时间t=2秒。
代入公式计算可得a = (20 - 10) / 2 = 5 m/s²。
2. 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原理,它指出在一个系统内,所有物体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以下是第一章练习题中涉及到动量守恒定律的答案:题目1:一辆质量为1000 kg的小轿车以20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和一辆质量为1500 kg的卡车以15 m/s的速度向东行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车结合在一起,求结合后的速度是多少?答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的总动量等于碰撞后的总动量。
小轿车的动量为mv1,卡车的动量为mv2,碰撞后的总动量为(m1 +m2)v。
高教社第一章习题及习题解答
习题一、判断题1、计算机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是具有逻辑判断的能力。
()2、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完全由CPU决定。
()3、RAM中的信息在计算机断电后会全部丢失。
()4、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5、声音、图片等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表示媒体。
()6、存储地址是存储器存储单元的编号,CPU要存取某个存储单元的信息,一定要知道这个存储单元的地址。
()7、通常把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称为主机。
()8、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是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硬件的某些功能可以用软件来完成,而软件的某些功能也可以用硬件来实现。
()9、复制软件会妨害版权人的利益,是一种违法行为。
()10、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光盘或网络等方式进行传播。
()二、选择题1、操作系统是一种()。
A、系统软件B、应用软件C、软件包D、游戏软件2、以下设备中不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A、打印机B、绘图仪C、扫描仪D、显示器3、计算机内所有的信息都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
A、八进制B、十六进制C、十进制D、二进制4、ASCII码是一种对()进行编码的计算机代码。
A、汉字B、字符C、图像D、声音5、个人计算机使用的键盘中,Shift键是()。
A、换档键B、退格键C、空格键D、回车换行键6、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就其工作原理而言,基本上采用的是科学家()提出的设计思想。
A、比尔.盖茨B、冯.诺依曼C、乔治.布尔D、艾仑.图灵7、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
A、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B、微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C、自动化技术和控制技术D、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8、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组成。
A、硬件系统B、系统软件C、软件系统D、操作系统9、计算机病毒是指()。
A、编制有错误的计算机程序B、设计不完善的计算机程序C、已被破坏的计算机程序D、以危害系统为目的的特殊计算机程序10、我国将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列入()权保护范畴。
A、专利B、技术C、合同D、著作三、简答题1、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2、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分为哪五部分?3、什么是计算机软件?4、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5、试写出3种常见的计算机输入设备。
高等数学第1章课后习题答案(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函数、极限、连续习题1-11.求下列函数的自然定义域:(1)321x y x=+-(2) 1arctany x=+(3) 1arccosx y -=;(4) 313 , 1x y x ⎧≠⎪=⎨⎪=⎩. 解:(1)解不等式组23010x x +≥⎧⎨-≠⎩得函数定义域为[3,1)(1,1)(1,)---+∞U U ; (2)解不等式组230x x ⎧-≥⎨≠⎩得函数定义域为[U ;(3)解不等式组2111560x x x -⎧-≤≤⎪⎨⎪-->⎩得函数定义域为[4,2)(3,6]--U ; (4)函数定义域为(,1]-∞.2.已知函数()f x 定义域为[0,1],求(cos ),()() (0)f f x f x c f x c c ++->的定义域.解:函数f要有意义,必须01≤≤,因此f 的定义域为[0,1];同理得函数(cos )f x 定义域为[2π-,2π]22k k ππ+;函数()()f x c f x c ++-要有意义,必须0101x c x c ≤+≤⎧⎨≤-≤⎩,因此,(1)若12c <,定义域为:[],1c c -;(2)若12c =,定义域为:1{}2;(3)若12c >,定义域为:∅. 3.设21()1,||x a f x x x a ⎛⎫-=- ⎪-⎝⎭0,a >求函数值(2),(1)f a f .解:因为21()1||x a f x x x a ⎛⎫-=- ⎪-⎝⎭,所以 21(2)104a f a a a ⎛⎫=-= ⎪⎝⎭,22 ,>1,11(1)10 ,0<<111a a f a a ⎛⎫⎧-=-= ⎪⎨ ⎪-⎩⎝⎭. 4. 证明下列不等式:(1) 对任何x R ∈有 |1||2|1x x -+-≥; (2) 对任何n Z +∈有 111(1)(1)1n n n n++>++;(3) 对任何n Z +∈及实数1a >有 111na a n--≤.证明:(1)由三角不等式得|1||2||1(2)|1x x x x -+-≥---= (2)要证111(1)(1)1n n n n++>++,即要证111n +>+= 111(1)(1)(1)11111n n n n n +++++++<=+++L 得证。
第 1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习题解答(一)
根据反应 ,该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就是CH3COOH(l)的标准摩尔燃烧焓[变],而
7.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B.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不引起其他变化是不可能的
C.一切实际过程都是热力学不可逆过程
2.热力学能是系统的状态函数,若某一系统从一始态出发经一循环过程又回到始态,则系统热力学能的增量是(A)
A.ΔU=0B.ΔU>0C.ΔU<0
U2=U1,U2—U1=0
3.对于封闭系统来说,当过程的始终态确定后,下列各项中(A)无确定值。
A. QB. Q+WC.W (当Q=0时)D.Q (当W=0时)
2. 的应用条件是恒容;W/=0;封闭系统。
3.已知反应
(i)
(ii)
则反应(iii) 的 为206.2kJ﹒mol-1。
反应(iii)=反应(ii)—反应(i)
4.已知298.15K时C2H4(g)、 及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变] (298.15K)分别为-1411 ,-1560 及-285.8 ,则 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为-136.8 kJ﹒mol-1。
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一)
一、选择题(均为单选题,将正确选项填在各题后的括号内)
1.系统的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状态函数的是(C)
A.T,P,V,QB.m,Vm,Cp,ΔVC.T,P,V, nD.T,P,U,W
原因:A中T,P,V是,Q不是,是过程量;B中Vm,Cp是,m不是,ΔV是状态函数的
变化,D中T,P,U是,W不是
的燃烧反应就是 的生成反应
4.反应 的标准摩尔焓[变] (T)即是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变] (T)。(×)
高等代数北大编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多项式一 、习题及参考解答1. 用)(x g 除)(x f ,求商)(x q 与余式)(x r : 1)123)(,13)(223+-=---=x x x g x x x x f ; 2)2)(,52)(24+-=+-=x x x g x x x f 。
解 1)由带余除法,可得92926)(,9731)(--=-=x x r x x q ; 2)同理可得75)(,1)(2+-=-+=x x r x x x q 。
2.q p m ,,适合什么条件时,有 1)q px x mx x ++-+32|1, 2)q px x mx x ++++242|1。
解 1)由假设,所得余式为0,即0)()1(2=-+++m q x m p ,所以当⎩⎨⎧=-=++0012m q m p 时有q px x mx x ++-+32|1。
2)类似可得⎩⎨⎧=--+=--010)2(22m p q m p m ,于是当0=m 时,代入(2)可得1+=q p ;而当022=--m p 时,代入(2)可得1=q 。
综上所诉,当⎩⎨⎧+==10q p m 或⎩⎨⎧=+=212m p q 时,皆有q px x mx x ++++242|1。
3.求()g x 除()f x 的商()q x 与余式:1)53()258,()3f x x x x g x x =--=+; 2)32(),()12f x x x x g x x i =--=-+。
解 1)432()261339109()327q x x x x x r x =-+-+=-;2)2()2(52)()98q x x ix i r x i=--+=-+。
4.把()f x 表示成0x x -的方幂和,即表成2010200()()...()n n c c x x c x x c x x +-+-++-+L 的形式:1)50(),1f x x x ==;2)420()23,2f x x x x =-+=-;3)4320()2(1)37,f x x ix i x x i x i =+-+-++=-。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习题参考解答[8页]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习题参考解答1-1 由4个元件构成的电路如图1-32所示。
已知元件1是电源,产生功率600W ;元件2、3和4是消耗电能的负载,元件3和4的功率分别为400W 和150W ,电流I =2A 。
(1)求元件2的功率;(2)求各元件上的电压,并标出电压的真实极性;(3)用电源符号和电阻符号画出电路模型,并求出各电阻值。
R 3图1-32习题1-1图 解题1-1图(a ) 解题1-1图(b )解:(1)求元件2的功率13412342134600W,400W,150W60040015050WP P P P P P P P P P P =-==+++=⇒=---=--=(2)求各元件上的电压①元件1产生功率,设其电压极性为上正下负, 此时电压和电流为非关联方向,所以1111600300V 2P P U I U I -=-⇒=-=-= 电压值为正,故所设极性即为真实极性;②元件2消耗功率,设其电压极性为左正右负,此时电压和电流为关联方向,所以22225025V 2P P U I U I =⇒===,电压值为正,故所设极性即为真实极性; ③元件3消耗功率,设其电压极性为上正下负,此时电压和电流为关联方向,所以3333400200V 2P P U I U I =⇒===,电压值为正,故所设极性即为真实极性; ④元件4消耗功率,设其电压极性为右正左负,此时电压和电流为关联方向,所以444415075V 2P P U I U I =⇒===,电压值为正,故所设极性即为真实极性; 电压的真实极性见解题1-1图(a )所示。
(3)画电路模型元件2,元件3,元件4为电阻,且电压和电流方向为关联方向,所以有:32424252007512.510037.5222U U U R R R I I I ===Ω===Ω===Ω3,, 元件1为电源,电路模型见解题1-1图(b )所示。
1-2 在图1-33所示电路中,已知U S1=30V ,U S2=6V ,U S3=12V ,R 1=2.5Ω,R 2=2Ω,R 3=0.5Ω,R 4=7Ω,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所标,以n 点为参考点,求各点电位和电压U AB 、U BC 、U DA 。
第1章噪声与干扰习题及解答
所以
Pso P = Pni ⋅ so Pno Pno
= 3.51 × 10 −15 × 100 = 3.51 × 10 −13 W
第一章
噪声与干扰习题
1.1.1 一个 1KΩ 的电阻,其工作温度为 17oC,工作带宽为 10MHZ,试计算 它两端产生的噪声电压和噪声电流的均方根值。 解:k =273+17=290K 电阻热噪声电压的均方根值为
2 En = en = 4kTR∆f = 4 ×1.38 × 10−23 × 290 × 103 × 107 ≈ 12.6 µ V
图题 1.2.4 解:
F1 = 1 +
Te1 20 = 1+ = 1.07 To 290
A pm1 = lg −1 F2 = lg −1
25 = 316.2 10
6 = 3.98 10
Te 2 = ( F2 − 1)To = (3.98 − 1) × 290 = 864.5
A pm 2 = lg −1
因为输入和输出信号的额定功率分别为
Ps i m =
VS2 , 4 RS
Ps o m =
V S′ 2 RVS2 = 4 Ro 4 RS (RS + R )
对于输入、 输出端均匹配的无源有耗网络, 其 所以
Pn o m = Pn im = k T ∆ f ,
F =
Ps i m R + R R = S =1+ S Ps o m R R
10 lg
Psim = 30 , 所以 Psim = 1000 Pnim Pnim
Vs =
4 R A Psim =
4 × 300 × 1000 × 6.9 × 10 −14 ≈ 2.9 × 10 −4 V
第1章热学常树人课后作业与习题解答
球都是蓝色的。现从中任意取1个球,问:(1)取到蓝色球的概率
有多大? (2)取到玻璃球的概率有多大? (3)取到蓝色玻璃球
的概率有多大? 6个玻璃球
解:16个球
10个木球
2个红色
4个蓝色 3个红色 7个蓝色
(1)取到蓝色球的概率:P蓝
m n
47 16
11 16
(2)取到玻璃球的概率:P玻
m n
6 16
3 8
(3)取到蓝色玻璃球的概率(相容事件):PC
PA
PB
11 16
4 11
1 4
P23习题1-9 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函数为 f (x) Aex2 4 x2
式中A和α为常数。试写出x值介于7.9999至8.0001范围内的概率 P的近似表达式。
解:已知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函数为 f (x) Aex2 4 x2
v0 0
cdv
cv0
由归一化条件, f (v)dv 1 0
得到常数c 为:c 1 v0
(3)粒子的平均速率为:
f (v) c 0
v0
v
v vf (v)dv v0 v dv v0 v dv v0
0
0 v0
0 v0
2
P24习题1-12 某种系统由N个粒子组成。
(1)证明:不论这些粒子的速率如何分布,其方均根速率
f (x)
f (x)
A
A
f (x)
f (x)
A
A
a 0
(1)
ax0
2a x a 0
(2)
(3)
(习题1-10)
ax 0
a 2a x
(4)
试对应于每一种图线写出分布函数的表达式,并求出常数A的值 (要在此值下使分布函数是归一化的)。然后计算四种情况下的 x 和x2的平均值,在(1)情形下还要计算 | x | 的平均值。
(整理)第1章函数与极限习题解答
第1章 函数与极限习题解答1. 两个无穷小的商是否一定是无穷小?举例说明之.解 不一定. 例如, 当x →0时, α(x )=2x , β(x )=3x 都是无穷小, 但32)()(lim0=→x x x βα,)()(x x βα不是无穷小.2. 函数y =x cos x 在(-∞, +∞)内是否有界?这个函数是否为当x →+∞ 时的无穷大?为什么?解 函数y =x cos x 在(-∞, +∞)内无界.这是因为∀M >0, 在(-∞, +∞)内总能找到这样的x , 使得|y (x )|>M . 例如y (2k π)=2k π cos2k π=2k π (k =0, 1, 2, ⋅ ⋅ ⋅),当k 充分大时, 就有| y (2k π)|>M .当x →+∞ 时, 函数y =x cos x 不是无穷大.这是因为∀M >0, 找不到这样一个时刻N , 使对一切大于N 的x , 都有|y (x )|>M . 例如0)22cos()22()22(=++=+ππππππk k k y (k =0, 1, 2, ⋅ ⋅ ⋅),对任何大的N , 当k 充分大时, 总有N k x >+=22ππ, 但|y (x )|=0<M .3. 证明: 函数x x y 1sin 1=在区间(0, 1]上无界, 但这函数不是当x →0+时的无穷大.证明 函数xx y 1sin 1=在区间(0, 1]上无界. 这是因为∀M >0, 在(0, 1]中总可以找到点x k , 使y (x k )>M . 例如当221ππ+=k x k (k =0, 1, 2, ⋅ ⋅ ⋅)时, 有22)(ππ+=k x y k ,当k 充分大时, y (x k )>M .当x →0+ 时, 函数xx y 1sin 1=不是无穷大. 这是因为∀M >0, 对所有的δ>0, 总可以找到这样的点x k , 使0<x k <δ, 但y (x k )<M . 例如可取 πk x k 21=(k =0, 1, 2, ⋅ ⋅ ⋅), 当k 充分大时, x k <δ, 但y (x k )=2k πsin2k π=0<M .4. 计算下列极限:(1)121lim22---∞→x x x x ;解 2111211lim 121lim 2222=---=---∞→∞→xx x x x x x x . (2)13lim242--+∞→x x xx x ;解 013lim242=--+∞→x x x x x (分子次数低于分母次数, 极限为零)或 012111lim 13lim 4232242=--+=--+∞→∞→xx x x x x xx x x . (3))1311(lim 31x x x ---→; 解 112lim)1)(1()2)(1(lim )1)(1(31lim )1311(lim 21212213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4)xx x 1sin lim 20→; 解 01sin lim 20=→x x x (当x →0时, x 2是无穷小, 而x1sin 是有界变量).(5)xxx arctan lim∞→.解 0arctan 1lim arctan lim =⋅=∞→∞→x x x x x x (当x →∞时, x1是无穷小, 而arctan x 是有界变量).(6)x x x cot lim 0→;解 1cos lim sin lim cos sin lim cot lim 0000=⋅=⋅=→→→→x x x x x x x x x x x x .(7)xx x x sin 2cos 1lim 0-→; 解法1 ()22200021cos 21cos 22limlim lim 2sin x x x x x xx x x x→→→--===.解法2 2sin lim 2sin sin 2lim sin 2cos 1lim 0200===-→→→xx x x x x x x x x x .(8)nn n x2sin2lim ∞→(x 为不等于零的常数). 解 x x xx x nn n n n n =⋅=∞→∞→22sinlim2sin 2lim .(9)xx x 1)21(lim +→;解 []222122101)21(lim )21(lim )21(lim e x x x xx x x x x =+=+=+→⋅→→.(10)x x xx 2)1(lim +∞→;解 []222)11(lim )1(lim e xx x xx x x =+=+∞→∞→.5. 利用极限存在准则证明:(1)111lim =+∞→nn ; 证明 因为n n 11111+<+<, 而 11lim =∞→n 且1)11(lim =+∞→n n , 由极限存在准则I, 111lim =+∞→nn .(2)()11211lim 222=++⋅⋅⋅++++∞→πππn n n n n n ; 证明 因为()πππππ+<++⋅⋅⋅++++<+22222221 211n n n n n n n n n n ,而 1lim 22=+∞→πn n n n , 1lim 22=+∞→πn n n , 所以 ()11211lim 222=++⋅⋅⋅++++∞→πππn n n n n n . (3)[]11lim 0=+→xx x . 证明 因为[]x x x 1111≤<-, 所以[]111≤<-x x x . 又因为11lim )1(lim 00==-++→→x x x , 根据夹逼准则,有[]11lim 0=+→xx x .6. 无穷小概念题(1) 当x →0时, 2x -x 2 与x 2-x 3相比, 哪一个是高阶无穷小? 解 因为02lim 2lim202320=--=--→→xx x x x x x x x , 所以当x →0时, x 2-x 3是高阶无穷小, 即x 2-x 3=o (2x -x 2).(2) 当x →1时, 无穷小1-x 和(ⅰ)1-x 3, (ⅱ))1(212x -是否同阶?是否等价?解 (ⅰ)因为3)1(lim 1)1)(1(lim 11lim 212131=++=-++-=--→→→x x xx x x x x x x x ,所以当x →1时, 1-x 和1-x 3是同阶的无穷小, 但不是等价无穷小. (ⅱ) 因为1)1(lim 211)1(21lim 121=+=--→→x x x x x , 所以当x →1时, 1-x 和)1(212x -是同阶的无穷小, 而且是等价无穷小.7. 利用等价无穷小的性质, 求下列极限: 解 (1)2323lim 23tan lim 00==→→x x x x x x .(2) ⎪⎩⎪⎨⎧<∞>===→→mn m n m n x x x x mn x m n x 0 1lim )(sin )sin(lim00. (3)33001sin (1)tan sin cos limlim sin sin x x x x xx xx →→--= 2220011cos 12lim lim cos sin cos 2x x xx x x x x →→-===. (4)因为s i n t a n t a n (c o s x x x x -=-22312t a n s i n ~2()222x x x x x =--⋅=-,(x →0),211~3x (x →0)111~sin ~22x x -(x →0),所以300212lim 31132x x x x x→→-==-⋅. 8. 下列函数在指出的点处间断, 说明这些间断点属于哪一类, 如果是可去间断点, 则补充或改变函数的定义使它连续: (1)23122+--=x x x y , x =1, x =2;解 )1)(2()1)(1(23122---+=+--=x x x x x x x y . 因为函数在x =2和x =1处无定义, 所以x =2和x =1是函数的间断点.因为∞=+--=→→231lim lim 2222x x x y x x , 所以x =2是函数的第二类间断点;因为2)2()1(lim lim 11-=-+=→→x x y x x , 所以x =1是函数的第一类间断点, 并且是可去间断点. 在x =1处, 令y =-2, 则函数在x =1处成为连续的.(2)x xy tan =, x =k π, 2ππ+=k x (k =0, ±1, ±2, ⋅ ⋅ ⋅); 解 函数在点x =k π(k ∈Z)和2ππ+=k x (k ∈Z)处无定义, 因而这些点都是函数的间断点. 因∞=→xxk x tan limπ(k ≠0), 故x =k π(k ≠0)是第二类间断点;因为1tan lim0=→xxx ,0tan lim2=+→x x k x ππ(k ∈Z), 所以x =0和2ππ+=k x (k ∈Z) 是第一类间断点且是可去间断点.令y |x =0=1, 则函数在x =0处成为连续的;令2 ππ+=k x 时, y =0, 则函数在2ππ+=k x 处成为连续的. (3) ,1cos 2x y = x =0;解 因为函数x y 1cos 2=在x =0处无定义, 所以x =0是函数xy 1cos 2=的间断点. 又因为xx 1cos lim 2→不存在, 所以x =0是函数的第二类间断点. (4) ⎩⎨⎧>-≤-=1 311x x x x y , x =1。
第1章物质聚集状态习题
第一章 物质聚集状态 习 题解答(教材)1.计算在15℃和97 kPa 压力下,15 g 氮气所占有的体积。
解:330132.01097)15273(314.82515PV m nRT =⨯+⨯⨯==2.在20℃和97 kPa 压力下,0.842 g 某气体的体积是0.400 L ,这气体的摩尔质量是多少?解: RT m V M p =13386.52104.010********.8842.0M --⋅=⨯⨯⨯⨯⨯==molg pRT Vm3. 407℃时,2.96 g 氯化汞在 l .00 L 的真空器中蒸发,压力为60 kPa ,求氯化汞的摩尔质量和化学式。
解:由公式PRT Mρ=得,9.278100.110602933148842.0M 33=⨯⨯⨯⨯⨯=-.g ⋅mol -1,M(Hg)=200.59 g ⋅mol -1,25.35==Cl n又25.35131169≈-=x ,所以分子式为HgCl 24.在30℃和 102 kPa 压力下,用 47.0 g 铝和过量的稀硫酸反应可以得到多少升干燥的 氢气?如果上述氢气是在相同条件下的水面上收集的,它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30℃,液态水的饱和蒸气压为4. 24k kPa )[解:设p 为总压,即常压。
2Al+3H 2SO 4 ==== Al 2(SO 4 )3 + 3H 2 37 347 x 37 :3=47: x x=2.61mol333105.641010215.303314.861.222mPRT n VH H -⨯=⨯⨯⨯== 或)5.64(Lp 总 =O H p 2+P`P` = 102-4. 24k=97.76kPa T 一定,P`V`= P V LP PV V 3.6776.975.64102``=⨯==5,在100 kPa 和 100℃下,混合0.300 L 氢与 0.100 L 氧,然后使之爆炸。
如果爆炸后压力和温度不变,则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多少? 解: H 2(g) + 1/2O 2(g) = H 2O(l) 0.3 0.10.2 0.1 V(H 2)=0.2L 混合气体的体积0.3L6.在25℃时,初始压力相同的5.0 L 氮和 15 L 氧压缩到体积为 10.0L 的真空容器中, 混合气体的总压力是 150 kPa 试求:(1)两种气体的初始压力;()混合气体中氮和氧的分 压;(3)如果把温度升到210℃,容器的总压力。
概率论第一章习题解答
概率论第一章习题解答一、填空题:1.设,()0.1,()0.5,A B P A P B ⊂==则()P AB = ,()P A B = , ()P A B = 。
分析:()(,)0.1;A P B P AB A ==⊂()()0.5;P A B P B ==()()()1()0.9P A B P A B P AB P AB ===-=2.设在全部产品中有2%是废品,而合格品中有85%是一级品,则任抽出一个产品是一级品的概率为 。
分析:设A 为抽正品事件,B 为抽一级品事件,则条件知()1()0.98P A P A =-=,()0.85P B A =,所求为()()()0.980.850.833P B P A P B A ==⨯=;3.设A ,B ,C 为三事件且P(A)=P(B)=P(C)=41,81)(,0)()(===AC P BC P AB P ,则A,B,C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为 .分析:,()()0,()0ABC AB P ABC P AB P ABC ⊆≤=∴= 所求即为5()()()()()()()()8P A B C P A P B P C P AB P BC P AC P ABC =++---+=; 4.一批产品共有10个正品和2个次品,不放回的抽取两次,则第二次取到次品的概率 为 .分析:第二次取到次品的概率为112111211C C ⨯或者为111110*********C C C C +=⨯ 5. 设A ,B 为两事件, ()0.4,()0.7,P A P A B == 当A ,B 不相容时, ()P B = 当A ,B 相互独立时, ()P B = 。
分析: (1)当A ,B 不相容时, ()0P AB =;()()()()P A B P A P B P AB =+- 由;则()()()()0.3P B P A B P A P AB =⋃-+=;(2)当A ,B 相互独立时, ()()()()()()()P AB P A P B P A B P A P B P AB =⎧⎨=+-⎩ ;则()(()(()))P A B P A P P P B B A =+- 由,代入求得()0.5P B =二.、选择题2.每次试验成功的概率为p (0< p <1),进行重复试验,直到第10次试验才取得4次成功的概率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习题及解答
1.1 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为等值的十进制数。
(1)(11011)2 (2)(10010111)2
(3)(1101101)2 (4)(11111111)2
(5)(0.1001)2(6)(0.0111)2
(7)(11.001)2(8)(101011.11001)2
题1.1 解:
(1)(11011)2 =(27)10 (2)(10010111)2 =(151)10
(3)(1101101)2 =(109)10 (4)(11111111)2 =(255)10
(5)(0.1001)2 =(0.5625)10(6)(0.0111)2 =(0.4375)10
(7)(11.001)2=(3.125)10(8)(101011.11001)2 =(43.78125)10 1.3 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为等值的十六进制数和八进制数。
(1)(1010111)2 (2)(110111011)2
(3)(10110.011010)2 (4)(101100.110011)2
题1.3 解:
(1)(1010111)2 =(57)16 =(127)8
(2)(110011010)2 =(19A)16 =(632)8
(3)(10110.111010)2 =(16.E8)16 =(26.72)8
(4)(101100.01100001)2 =(2C.61)16 =(54.302)8
1.5 将下列十进制数表示为8421BCD码。
(1)(43)10 (2)(95.12)10
(3)(67.58)10 (4)(932.1)10
题1.5 解:
(1)(43)10 =(01000011)8421BCD
(2)(95.12)10 =(10010101.00010010)8421BCD
(3)(67.58)10 =(01100111.01011000)8421BCD
(4)(932.1)10 =(100100110010.0001)8421BCD
1.7 将下列有符号的十进制数表示成补码形式的有符号二进制数。
(1)+13 (2)−9 (3)+3 (4)−8
题1.7解:
(1) +13 =(01101)2 (2)−9 =(10111)2 (3) +3 =(00011)2
(4)−8 =(11000)2
1.9 用真值表证明下列各式相等。
(1) B A B A B B A +=++
(2) ()()()AC AB C B A ⊕=⊕
(3) ()
C B A C B A +=+ (4)
C A B A C A AB +=+
题1.9解: (1)
证明B A B A B B A +=++
(2)
证明()()()AC AB C B A ⊕=⊕
(3)
证明()
C B A C B A +=+
(4)
证明C A B A C A AB +=+
1.11 用逻辑代数公式将下列逻辑函数化成最简与或表达式。
(1)D C A BC C A B A F +++= (2)()
()D CD A C A A F +++= (3)()()
B D A
C B
D D D B F ++++= (4)()D C B AD C B A F +++= (5)()C A B C B AC F ⊕++= (6)()()C B B A F ⊕⊕= 题1.11解:
(1)BC A D C A BC C A B A F +=+++= (2)()
()CD A D CD A C A A F +=+++=
(3)()()
C B B A
D B D A C B D D D B F ++=++++= (4)()D C B A D C B AD C B A F +=+++= (5)()C B AC C A B C B AC F +=⊕++=
(6)()()C A BC B A C B B A F ++=⊕⊕=或C A C B AB ++= 1.13 用卡诺图将下列逻辑函数化成最简与或表达式。
(1)()D C A C B A D C B A F ++⊕= 且0=+CD AB (2)B A C A F += 且C B A ,,不能同时为0或同时为1 (3)()()()∑∑+=
4,27,6,5,3,,d m C B A F
(4)()()()∑∑+=11,10,9,3,2,113,8,6,4,0,,,d m D C B A F (5)()()()∑∑+=11,5,4,3,210,8,1,0,,,d m D C B A F (6)()()()∑∑+=13,2,1,012,10,9,8,5,3,,,d m D C B A F
题1.13解:
(1)()D C A C B A D C B A F ++⊕= 且0=+CD AB
AC D B F ++=
(2)B A C A F += 且C B A ,,不能同时为0或同时为1
C B F +=
(3)()()()∑∑+=4,27,6,5,3,,d m C B A F
B A F +=
(4)()()()∑∑+=11,10,9,3,2,113,8,6,4,0,,,d m D C B A F
B D
C A
D A F ++=
(5)()()()∑∑+=11,5,4,3,210,8,1,0,,,d m D C B A F
B A D B F += 或
C A
D B F +=
(6)()()()∑∑+=13,2,1,012,10,9,8,5,3,,,d m D C B A F
C A
D C B A D B F +++=
1.15将下列逻辑函数化简为或非—或非式。
(1)C B C B A F +=
(2)()()()
C B A C B A C A F +++++= (3)()
D B A D C B C AB F ++=
(4)()∑=13,11,10,9,8,3,2,0),,,(m D C B A F
题1.15解:
(1)C B C B A F +=
C B C A C B F +++++= 或 B A C B C B F +++++=
(2)()()()
C B A C B A C A F +++++=
C B A C A C B F ++++++=
(3)()()∑=10,9,8,1,0,,,m D C B A F
C A
D C B F ++++=
(4)()∑=13,11,10,9,8,3,2,0),,,(m D C B A F
D C A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