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教学故事高中历史
教学故事:高中历史
在一个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们正在学习关于二战的内容。老师发现,尽管学生们对二战的大事件有所了解,但对战争中的人性、勇气和牺牲缺乏深刻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老师决定采用一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选择一个二战人物进行研究。这些人物既包括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也包括普通的士兵和平民。学生们的任务是深入挖掘这些人物的故事,了解他们在战争中的经历和决策背后的动机。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例如,有一位士兵,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腿,但仍然坚持在前线为战友们提供医疗援助。还有一位平民,她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人,却仍然勇敢地为盟军提供情报。
通过这些故事,学生们开始理解到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他们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大事件和日期,更是关于人的故事和经历。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要求学生分享他们从这次研究中获得的最深刻的见解。一位学生说:“我以前认为历史是关于胜利者和失败者,但现在我明白,历史是关于那些在战争中付出巨大代价的人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深入挖掘和分享个人经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思维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们更全面
地理解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主题,古代中国的商业与交通。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与交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古代中国商业与交通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商业与交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2. 商业与交通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商业与交通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
2. 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与古代中国经济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课件,古代中国商业与交通的发展。
2. 教学资料,古代中国商业与交通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辅助,地图、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古代中国商业与交通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商业与交通的发展情况,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
1. 商业与交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教师讲解古代中国商业与交通的发展历程,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运河的修建等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商业与交通的发展情况。
2. 商业与交通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师讲解商业与交通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促进了商品交流、促进了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商业与交通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三、讨论(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商业与交通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商业与交通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展示(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学生互相学习,增强对商业与交通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的理解。
五、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商业与交通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缙云中学文艺复兴
以人为中心,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www.niuwk.com 牛牛文库文档分 享
◆初期薄伽丘与晚期莎士比亚的比较:P105学习思考 (《十日谈》与《哈姆雷特》) 共同:宣扬人性、歌颂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
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产生的新教 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www.niuwk.com 牛牛文库文档分 享
古希腊先哲对“人”的思考(导语)
人人生而平等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神灵的玩物
(理性)
人是理性的动物 ③成熟—启蒙运动
②发展—文艺复兴和宗 教改革(人文主义) ①萌芽—古代希腊 思想家对“人”的重视
www.niuwk.com 牛牛文库文档分 享
www.niuwk.com 牛牛文库文档分 享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马西斯画的是安特 卫普的钱铺 (相当于银行) 的掌柜.你可 以看到夫妇凭靠的桌上的凸镜, 镜内照出 长方形的窗, 通过窗户可以看见街上的房 子和树林;凸镜是说明银行家店铺及其 周围的一种光学上的特技, 这种特技已经 被杨· 凡· 爱克用过, 这已在前面说过, 而 在昆丁· 玛塞斯的作品中又看到了它.近 代的科学精神从这里表现出来.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知识梳理】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主要含义:19世纪中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成为。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条件:
(1)科学家的努力:
(2)生产的应用:
(3)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2、主要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研制发电机成功。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其效率远远大于。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领域的革新。
(3)化学工业:从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4)传统工业的进步:钢铁工业---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3、历史认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体现为、、的出现。由此看出,人类社会变革的基础是。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影响)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整个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趋
势也日益加强。
【最新文档】高中历史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推荐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高中历史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篇一:中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500字)
中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我叫陈x,出生于1979年,1998年毕业于农安师范学院,至今已从教13年,
这13年中我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沿,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一路走来,收益良多,今天有幸和大家共同分享。人们把教师称为“阳关下最崇高的职业”,把
教师喻为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精神,用我的工作热情和人格魅
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信任。
一、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我是一位普通的乡镇中学教师,把工作看成了自己的生命。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每天早上学
校要求6:40到校,6点刚过我已经站在了班级的门口,到晚上等同学们打扫好
卫生,晚课老师走进教室我才能放心的离开。每位学生的作业我都会认真批改,甚至是一个错别字我都要帮他纠正过来,但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的作业我却很
少过问。没有晚课的时候,儿子会撒娇的说:“妈妈,帮我检查作业。”我总
会说,“儿子,妈妈又好多作业没批完,你自己检查吧。”儿子常常生气不理我。我可以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但我必须是一位称职的教师。因为家长放心
地把孩子交给了我,就必须担起这份责任,挑起这副担子,无愧“人民教师”
这一关荣称号。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只能舍小家,顾大家。正是因为我的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最新教育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教材文本体系的更改,从内容上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延续性,从结构上体现了历史探究的发展性。这种极具前瞻的历史学结构体系对
于教师本身来讲,是一种挑战和跨越,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个人认为,
三者的关系是:“过程与方法”是“渔”――工具和手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鱼”――目标和结果。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与此前的教学大纲要求,最为突出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一、“过程与方法”的核心:自主与探究
如上文所述,教学中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是其完成高中学业的基础,高中历史学业模块的设置,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已经注意到初高中
知识的连贯性,在模块学习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自行查阅初中通史部分,同时,在教材附录部分,附有相关
的互联网网址,可供登录浏览。通过初高中教材、网络以及有效
的其他资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史实的来龙去脉,做一些必要的笔记和心得体会,大体上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着对历史的探究,有利于使学生
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探究的领域可以不拘一格,就学生个体而言,根据其差异性,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既可以探究历史
学习方法,也可以探究某些历史规律,或者是特定的历史专题。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审视的过程,通过探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提高。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主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明。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
2. 掌握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3. 理解古代中国在农业、医学、建筑等领域的成就。
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四大发明的介绍和影响。
2. 农业、医学、建筑等领域的科技成就。
3. 古代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古代科技发展历程的整体把握。
2. 学生对四大发明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习四大发明(30分钟)。
1. 老师向学生介绍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历史背景、发明者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四大发明的重要性,并结合现代社会,探讨四大发明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三、探讨农业、医学、建筑等领域的科技成就(40分钟)。
1. 老师向学生介绍古代中国在农业、医学、建筑等领域的科技成就,如农业上的水利工程、医学上的针灸、建筑上的木结构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科技发展,并结合现代科技,探讨古代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展示和总结(20分钟)。
1. 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展示他们对古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2. 老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古代中国科技的伟大成就,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展科技。
五、作业布置(10分钟)。
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科技的文章,或者设计一个关于古代科技的展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学设计-word文档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学设计
南安市华侨中学傅俊玉
【课程标准】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海禁政策、近代前夜危机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理解近代前夜、发展、迟滞的含义;使学生掌握近代前夜中国发展的表现——量变即经济发展的程度,质变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学生掌握近代前夜危机的实质及原因。
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一目、第二目的前半部分,找出农耕经济发展的表现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概况,培养学生从材料中中获取有效信息。
③通过设置情景续写施家创业史,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
④通过看图讲故事施家创业的艰辛,加深学生对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激发学生的兴趣。
⑤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从劳动力、资金、市场、技术、政策等几方面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使学生得到规律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思中国的经济文明由先进走向落后的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开拓进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2、分析近代前夜由“发展”转向“迟滞”的原因及表现
【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和传统黑板、粉笔相结合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文档五篇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文档五篇
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文档5篇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
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
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升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
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岳麓版20xx新编《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
III(选修)》为教材,以岳麓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
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
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利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
历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
摘要:历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中学历史教学应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应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历史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关键词:历史即生活历史教学应关注社会现实
历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但是,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照抄板书,死记硬背;甚者,干脆在课堂上伏书而睡……这样的历史教学已经失去活力,师生之间貌合神离,课堂缺少了生命。而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即生活。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化起来,应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命之源在哪里?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塑造人的灵魂。所以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真实可信,课堂情景应该是学生身边的情景,生活中的情景,熟悉的情况,因为只有真实的才可信,只有可信的才能接受。
通过实践发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要关注社会现实,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普通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性教学之我见
普通高中历史课堂学生主体性教学之我见
一、课堂教学主体性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历史教师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目标的唯一标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复印机。教师缺乏创造性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独立思考,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智力的提高。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课堂教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近年来,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声誉得到很大提高。生源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表现在不会课前预习、课堂不会提问、课后不会反馈,导致了教学目标的无法落实。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习历史的兴趣程度不高。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初中的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就成了副课,有了偏见和抵触思想。二是不会阅读历史教材,不了解教材的编排和结构,阅读时不知如何处理内容。三是不会分析、判断、理解历史事物或人物,普遍存在严重的依赖老师心里,最好老师能在上课过程中告诉他们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他们就是背熟知识点,造成不动、不想动脑筋,学习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发挥高中历史课应有的特点和作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措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管理和实现。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措施
《历史》课程思政杰出教学实例(二等奖)
《历史》课程思政杰出教学实例(二等奖)
《历史》课程思政杰出教学实例(二等奖)
一、前言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积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学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历史责任
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档旨在分享我们在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杰出实例,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深入思考历史事
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
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
1. 课程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2. 思政元素: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如英雄人物、先进
事迹、民族精神等。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
史氛围,引发思考。
2. 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
讨论,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得启示。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实录
1. 课程名称:辛亥革命
2. 教学课时:2课时
3.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
教师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强调革命先驱孙
中山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思政教育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联系现实,让学生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典型事例的运用-精品文档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典型事例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对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努力达到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在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种教学方式比较特殊,那就是采用典型事例的方式,将教材内容的主线进行串联,通过个案得出共性之处,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本文拟结合岳麓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实录中荣氏企业这一典型事例的运用为例,谈谈笔者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典型事例运用的思考。
一、选择事例的三个原则
如果把教材的内容比喻成珠子,那么选择的事例就像一条绳子,把这些珠子紧紧地串在一起。不是任何事例都可以作为这条绳子,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1.从时间跨度上,能够贯穿教材内容的始终
如果时间跨度不够,那么将会导致教材内容中的某些时间段无法用此事例进行解释,即串珠子的“绳子”不够长。如,岳麓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笔者所选用的事例就是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发展史,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几乎涵盖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选取的事例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出所有同类的共性之处
如,荣氏企业的发展表现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几乎
相一致,当荣氏企业在发展时,其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同样在发展。
3.选取的事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一定的影响力
如此将更能体现出其典型性,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有信服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中国民族工业中,荣氏家族企业的创办人荣宗敬和荣德生在近代被称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学生一听这两个“大王”称号,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接下来本课内容的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介绍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高中历史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课程
教学。该案例以《近代中国史》为例,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思考。
案例背景
《近代中国史》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
事件和人物。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案例。通过创设活动
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案例设计
案例名称:反思与启示——鸦片战争的历史评价
案例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探讨鸦片战争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案例步骤
步骤一:背景介绍
教师通过教材、多媒体资料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包括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双方的战略安排以及战争结果等。
步骤二: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至5人组成。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和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三: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学
生可以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了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变化。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步骤四:反思与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当今中国的启示。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学
试论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精品文档
试论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饱含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等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个人认识、提升自身修养。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腐朽文化和思想随之不断涌入,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以致出现了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却不知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悟古人的精神气质,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可以将儒家的“孝”文化、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人格气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教学,这样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
化的认识,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2、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依然强调死记硬背,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记忆历史时间、历史意义等,使得历史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以及文学典籍等开展历史教学,能够给学生呈现一种全新的课堂感受,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程朱理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讲程颐、程颢的主张时可以加入“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这样学生既能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
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得法,就会适得其反。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