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四种主要艺术观

合集下载

四种世界美术史简介

四种世界美术史简介

立体主义背景: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美.形式的排列组合的美感.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不是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它的出现是艺术受到现代哲学.科学和机械工程学.抽象视觉分析.非洲面具造型的启发.主要风格: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呈现不同角度的面.早期的作品只用灰色调画.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或后退的.画家:布拉克.毕卡索.雷捷.德罗涅.莱布希兹.布朗库希.影响:立体主义是将物体的形体结构分解并更具自己的艺术思维在组合,在现代设计领域包括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都可以在研究实际物体的结构中进行大胆的立体主义思维的创作.过程:907年蒙马尔特在在巴黎开办画廊,1912年开始,毕加索等综合的立体主义的试验.虽立体主义分支的黄金分割社于1920.1925年继续展览,但艺术运动的立体主义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传统绘画中只看到客观自然作画,所表现的只是自然的一个局部和一个片面,现代人要求绘画要表现多样复杂性......波普主

义背景:流行艺术的意思,产生于20世5.6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风格:它走了另一条极端的道路,采用取之于商业.大众媒体和日常生活的视觉图象构成自己的作品.设计到大众生活的一切领域,易于成为社会接受的通书易懂的艺术形式.代表: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劳森伯格.汉密尔顿.影响:波普艺术同我们生活愈来愈近,可能我们无法意识到,但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组成部分已无法替代.波普艺术就是POP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背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一种文艺思潮,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起源于法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支配法国.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美国.日本.墨西哥.创作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为主.风格:1.绝对的或表象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抽象性质.2.逼真的超现实主义,迫使观众接受非理性的,逻辑上无法解释的"现实".代表:爱伦斯特.坦基.米罗.基里哥.马格利特.达利.影响:解决"画什么"问题.宗旨: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反逻辑性是其创作方法的一大特征......表现主义背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

第九章 20世纪文学(上)

第九章  20世纪文学(上)

1901年,英国剧坛出现了“新戏运动”。 这一运动要求新的剧作不再描绘理想化的 生活,而应反映现实的社会问题和进步的 思想观念。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 促使“新戏运动”达到高潮,完成了对19 世纪戏剧的彻底转换。
1900年之前,萧伯纳发表过三个戏剧集:《不 愉快的戏剧》、《愉快的戏剧》、《为清教徒写 的戏剧》。《不愉快的戏剧》包括三个剧本,其 中《鳏夫的房产》和《华伦夫人的职业》较为出 名。此后,萧伯纳又写出了一系列优秀剧作,如 《伤心之家》(1919)、《圣女贞德》 (1923)、《苹果车》(1929)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亲历大战的 “战壕诗人”,比如鲁珀特•布鲁克、西格 弗里德•沙逊和威尔弗雷德•欧文,在创作 中反映出人们对战争认识的变化,探讨战 争和死亡以及战争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三十年代,“奥登派”诗人开始在诗坛崛 起,主要成员有奥登、麦克尼斯、斯本德、 刘易斯等。他们的诗歌大都表现出对社会 的关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流亡文学也是20世纪上半叶德语国家文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著名的剧作家是弗•沃 尔夫(1888—1953)。
(四)俄苏文学 白银时代的文学 活跃在本时期的现代主义流派主要有象征
主义、阿克梅派和未来派等。
象征主义是白银时代俄罗斯诗歌成就最高 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主要有梅列日科夫 斯基、吉皮乌斯、勃留索夫、勃洛克等。

版式设计复习资料

版式设计复习资料

版式设计复习资料

20世纪艺术主要经历的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以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装饰主义为代表。第二个时期,以“一战”以后星期的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包豪斯三个重要设计运动为代表,第三个时期:“二战"以50年代至70年代的国际主义主导的设计风格第四个时期为60年带开始的后现代主义片面设计表现形式以电脑、网络多元化媒体传达。

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中重要的运动,也是平面设计形式基础。它主张不模仿对象,重视艺术的自我表现,对具体对象分析,重构和综合处理的特征。表现为对版面构成的分析组合和理性的规律探索。

未来主义:是源于20世纪初意大利在绘画、雕刻和建筑上的一场设计运动。在版面编排上提出反对严谨正规的编排方式,提倡自由组合。即编排无重心无主次、杂乱无章、字体各异的散构甚至完全散乱的无政府主义形式。

达达主义:是有人们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战后社会前途的失望与迷惘,在欧洲与美国表现出来的高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艺术运动。在艺术观念上,强调自我,反对理性,认为世界没有任何规律性,表现为虚无主义特点:随机性和偶然性、荒诞和杂乱。在编排上是一种无规律化、自由化、相互矛盾化。

超现实主义;“一战”后由于人们普遍的悲观和茫然的情绪而出现的虚无主义思想,认为社会的表象是虚伪的,创作的目的是在于中心寻找和了解社会实质。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在于对人类意识形态和精神领域方面的探索。

现代主义的特点:是理性主义”功能决定形式”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信仰。现代主义主张"少则多".它反对装饰的繁琐,提倡简洁的几何形式。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形式论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形式论

论文摘要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实体的具体化就是形式,西方艺术受制于文化的形式原则,必然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中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古希腊罗马时代出现四种形式概念:即毕这哥拉斯学派的“数理形式”概念,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贺拉斯提出了“合式”的概念。而到了近代康德提出了“先验形式”的一元论,黑格尔提出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元论思想,他们通过对美学史的辩证综合和精密的思辨分析,开辟了形式美学的新纪元,为形式美学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走向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也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式美学最为繁荣和辉煌的时代。无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语言形式”,还是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的“结构形式”,无论是符号美学的“符号形式”,还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原型”和格式塔美学的“格式塔”概念,对于活跃和丰富我们对文学艺术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对于开阔我们关于审美和艺术形式的理性思考,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20世纪的美学理论中,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现代美学流派以对艺术形式的审美蕴涵高度重视受到人们关注,即便是标举“外部研究”的诸多派别也都或多或少地顶不住艺术形式的诱惑,有些甚至在无意之中对艺术形式也思虑精深。笔者认为,这些颇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不仅大大促进了形式理论的研究,而且流派本身的出现也是人的整体美感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的明证。

从宏观的角度看,20世纪的形式主义流派的理论、观点是有许多共同点的。任一流派对艺术形式的阐释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阐明了部分的、相对的真理,而且都是对传统形式理性进行批判地继承的结果,这就关系到一种新的理-l生的建立,这种理性就是以艺术形式的逻辑来认识和构建一个合乎人的本真存在形态和存在目的的美好世界.人们对艺术形式的不懈追求,主要从四个方面,即形式作为客体范畴、形式作为主体范畴,以及形式作为非主非客和主客相融的四个方面,构成了新形式理性的大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形式的美学在这时已经进入了成熟的时期。19世纪未、

20世纪西方音乐史

20世纪西方音乐史

一、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在绘画领域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是二十世纪音乐流派的先行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在文学和绘画领域印象主义潮流的影响下产生,因德彪西交响组曲《春天》的问世而作为一种新音乐风格的称谓被保留下来。特征:1)印象主义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2)它不以旋律为主,重视和声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调体系,多采用全音音节和五声音阶;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减弱和声功能,模糊调性,大量使用变化音,多采用小型题材。代表人物:

1)德彪西:法国作曲家,他深受马拉美等象征派作家诗人的影响,在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从爪哇加美兰乐队的演奏中获得新音响的灵感,同时受到穆索尔斯基独创性音乐的启发;他称颂瓦格纳但又认为瓦格纳的道路独一无额二不适合任何人,于是走出了一条极具个性的音乐创作道路,并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代表作:钢琴有《版画级》两集《前奏曲》和《意象集》《月光》等管弦有《牧神午后》《夜曲三首》《大海》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合唱《浪子》《被选中的姑娘》创作特征1.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

2.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

3.善于使用小型题材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2)拉威尔:法国作曲家。早年受夏布里埃和萨蒂等人影响,并热衷于浪漫主义音乐。在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爪哇加美兰乐队的演奏和俄罗斯音乐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作品:舞剧:《达芙妮斯与赫洛埃》《鹅妈妈》歌剧《西班牙时光》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波莱罗》《圆舞曲》钢琴曲《水的游戏》《镜》《小奏鸣曲》等。创作特征:1.音乐具有印象主义特征追求明亮色彩和动力性节奏,旋律具有调式倾向,采用五声音节平行和弦和附加音的和弦,配器清晰,作品题材短小。2继承的传统音乐风格,他丰富了管弦乐队的整体表现力,是世界公认的管弦乐大师3重视吸收民间音乐的养分,形成有个性的音乐语言。

新艺术史

新艺术史

新艺术史

作者:陆媛媛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7期

随着思想的放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理论的转型。这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艺术史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精英艺术”和“高雅艺术”,而逐渐扩展到“大众艺术”和“通俗文化图像”;二、艺术史研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西方艺术,而是扩展到亚、非、拉美等世界范围的艺术图像上;三、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方法,而选择和吸收了其他相关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体系,如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社会学、心理学、解构主义、女性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理论等。这意味着传统经典的艺术史正在向一种跨学科和多元性的艺术史转向。1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新艺术史”这个术语在学院里一般指代四种艺术理论研究形式: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理论,二是女性主义对父权制的批判和妇女在历史和当代社会中的位置,三是视觉表征的心理分析论述以及它们在建构社会和性别身份中的作用,四是分析符号和意义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观念和方法。这四种叙事方式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随着知识分子群体的扩张,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注以及社会体制的怀疑与批判而衍生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或者是此消彼长,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影响下通过阶级、种族、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由社会更加广泛也更加处于根基的层面上去具体剖析问题,以此来求得一个可以更加接近客观事实的场景。

首先,马克思主义下的艺术社会史的代表人物就是豪泽尔,他在1950年就将艺术社会史作为研究艺术既定的理论方法来运用到绘画、电影、戏剧等各个方面,他的《艺术社会史》以如此醒目的标题来向世人表达这种新的理论方向,尽管豪泽尔的讨论涉及的范围广泛,也异于传统注重形式细节的内部分析,而且豪泽尔过于抽象的分析与果决的口气使得众多传统艺术史家的反对和批评,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史》成为传统艺术史向“新艺术史”转折的关键个案。

20世纪四种主要艺术观

20世纪四种主要艺术观

20世纪四种主要艺术观

--情感论艺术观

20世纪四种主要艺术观有:(1).反映论,实践艺术观。(2).情感论艺术观。(3).形式主义艺术观。(4).精神分析学艺术观。(5).人文主义艺术观。

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20世纪的西方美学界有两个对立的口号,一个是英国的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说,一个是各种表现主义的学说提出的“情感表现”说。他们分别是形式论和表现论的时代宣言。

形式论认为艺术性在于形式,在于组成艺术的形式因素,产生了形式主义、技术主义种种观点。俄国形式主义宣称:“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以无足轻重。”“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他的色彩绝不反映在城堡上空飘扬的旗帜的色彩。”表现论认为艺术性在于情感,在于自我表现、宣泄的强度,产生了表现主义、自我中心的种种观点。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地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

4种艺术风格

4种艺术风格

4种艺术风格

在艺术领域中,有无数的艺术风格。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在本文中,将会介绍四种常见的艺术风格:抽象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和写实主义。

首先,抽象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强调艺术家对于形式和色彩的个人解读。抽象主义作品通常追求以非现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艺术家们常常使用符号、线条和形状等元素来传达他们的意图。著名的抽象主义艺术家包括康斯坦丁·布鲁埃尔和彼得·蒙德里安。

其次,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印象主义作品通过捕捉瞬间的光线和色彩变化来表现自然景物。这种风格更加注重直观的感觉和印象,而非精确的细节描绘。印象派艺术家经常在户外作画,追求自然光线和气氛的变化。克劳德·莫奈和埃德加·德加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

第三种风格是立体主义,它于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立体主义艺术家试图将物体的多个视角和形态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他们通过拆解和重新构造的方式,展示物体的多个面向。立体主义作品通常以几何形状和强烈的线条为特点,给人一种充满动态感的视觉效果。巴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

最后一种风格是写实主义,它强调对现实世界的准确描绘和细致观察。写实主义艺术家尽力在作品中呈现真实的细节和形象。这种风格

常常被用于绘画、雕塑和摄影。写实主义着重于技术的精湛和细致入

微的刻画。梵高和达·芬奇是写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

虽然这只是大量艺术风格中的一种小部分,但抽象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和写实主义是最有影响力的四种风格之一。每一种风格都有

20世纪西方音乐中创新因素的体现

20世纪西方音乐中创新因素的体现

20世纪西方音乐中创新因素的体现

相对于前几个世纪的音乐,20世纪的音乐变化是空前剧烈的,常使人感到意外和惊讶:出现了表现自然科学或抽象概念的作品,如:《电离》、《圆圈三角四个正方形》,和描写非人间的幻想世界作品等,如:《神秘的宇宙》、《月亮上的银苹果》,还有的作品内容抽象,缺乏感情表现,不知所云。

20世纪新音乐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910、1920年代。20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继续盛行,瓦格纳、马勒和理夏德·施特劳斯的影响还很大:法国出现了德彪西、拉威尔的印象主义音乐;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于1909年完成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20年代相继出现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瓦雷兹的实验性作品以及哈巴的微分音音乐,等等。第二次高潮在1950、1960年代。这时勋伯格的无调性和十二音音乐发展成了序列音乐。音色和音响成了主要表现手段。这时的音乐家们还对开发新的音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借助于新的技术条件,出现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同时还出现了偶然音乐、直觉音乐、空间音乐、概念音乐等,令人眼花缭乱。大约从70年代起,作曲家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创造、发现新花样、新音响,而更多地是运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新的表现手段结合传统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出现了新浪漫主义、简约派音乐、拼贴技法的采用、第三潮流音乐的发展,等等。综合上面的因素,20世纪音乐中创新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技术上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诸多传统创作手法

1在调性上。调性不明确,有的虽仍有中心音,但自由使用12个音级,没有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区别;转调不必过渡;使用欧洲民间音乐音阶,甚至自己创造音阶。更多的使用复调音乐:当两个或更多的主题出现在不同声部时,各有不同的调性,因此形成多层次的复杂体。无调性音乐在表现主义音乐上体现得最为明显。20世纪,西方的表现主义首先出现于绘画艺术,后扩展到文学、音乐等领域。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和他的两位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三位作曲家,他们也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与印象主义欣赏和捕捉外部世界的光影色彩印象相反,表现主义着力挖掘的是精神世界深隐之处。表现主义的创作常常源于内心深处的强烈冲动,以象征手法对现实进行夸张、变形或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处于难以解脱的内心冲突、紧张、焦虑和恐惧之中。勋伯格的音乐从晚期浪漫主义出发,逐渐放弃了调性,他通过写短小的乐曲,依靠音乐以外的文学戏剧去构成音乐作品的形式。在过渡性探索之后,他终于寻找到一种新的代替调性来组织音乐的技法——用十二个音的作曲方法,又称“十二音体系”。十二音音乐的基本方法是:作曲家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以它的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成一首乐曲。在十二个音都出现以前,不得重复其中任何一个音。《月光下的彼埃罗》是勋伯格的一首表现主义和无调性的代表作品,这是用独唱、钢琴、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出的独唱声乐套曲。乐曲中象征主义抽象的歌词,用“念唱”音调吟出。他的作品还有《一个华沙的幸存者》、《乐队变奏曲》等。韦伯恩把十二音规则运用得更加彻底、更理性化,因而使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抽象,带有更多的实验性,代表作品有《五

20世纪中国建筑的特点

20世纪中国建筑的特点

20世纪中国建筑的特点

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

20世纪的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的陈规。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相一致。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包含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性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也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地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

20世纪城市功能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环境艺术以根本的影响,原有的群体序列艺术和环境尺度远不能适应新的功能。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区对于开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群体环境。如北京的使馆区,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行政区,上海、天津、广州的金融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南京、长春的政权机关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兴商业街区等等。其次,随着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输入,也引进了城市和街区群体构图艺术,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区出现了新的风格。开始是德国式、俄国式、英国式、日本式等等新小区建设,其后就扩大为整个城市自觉的整体经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新的规划,大多注意到新的环境艺术构图和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尤其以1929至1930年上海、南京的规划和1939年伪满洲国新京(长春)的规划最为典型。50至6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表现城市个性的群体环境艺术手法开始成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广州北部新区的开发,都是突出的例证。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都很突出。

浅谈西方艺木观念的历史变迁

浅谈西方艺木观念的历史变迁

浅谈西方艺木观念的历史变迁.txt12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浅谈西方艺木观念的历史变迁论文摘要:就历时的角度来说,西方艺术在观念上可区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每一种艺术观念针对不同的艺术,适合解释特定种类的艺术。现代艺术从形式艺术发展到观念艺术,抛弃了艺术品的概念,不再强调审美价值,本身即成了艺术理论。 美学用语就像隐喻,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不要按字面意义去理解这种隐喻性表达。 —— H·G·布洛克 对“艺术是什么”这样一个涉及本质的观念问题,在后现代的今天被认为是应该抛弃的伪问题,它普遍地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解的。迪弗在《艺术之名》中认为:“在这个由艺术显示并强化了的象征功能之外,人类命名为艺术的东西失去了同一性,分裂成为多种多样的艺术以及数不胜数的风格和样式”川。迪弗这里所说的艺术的多样性主要是就现代社会这一共时态来说的,艺术在我们时代分化为无数的种类和样式,艺术之名不再具有整合的能力,共名的艺术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应对艺术之名失去同一性的问题,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提出了“情境逻辑”的概念,认为对这样一些价值概念,努力穷究其本质不如探讨其历史发展脉络。任何一个名词概念都有历史的所指,回到它的具体时代,在具体情境中探讨,是我们可以做应该做也是更具意义的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是按照波普尔的情境逻辑重构了艺术发展的特定情境,告诉我们不同时代的艺术面貌,解释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艺术意味着什么,不同时代的艺术在社会中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本文的写作也不期望能给出一个关于艺术的本质界定,只是希望通过对艺术观念的历史追溯,厘清艺术理论史上出现的主要艺术观念,尤其将重点放在疑问多多的现代艺术上,对其观念主张进行更深人的阐释,以对艺术有更深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就历时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不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本文将历史上古往今来的艺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四种,每一种艺术观念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进行本质的把握,每一种艺术观念都适合解释特定样式的艺术,只有这样历时和整体的把握才能使我们对艺术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再现艺术 再现艺术观主要从艺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论

简述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音乐

简述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音乐

简述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音乐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了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音乐产生的内在思想基础及外在的社会根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的动荡不安)的前提下,结合具体作品,对这一音乐流派的创作思想、创作内容和艺术表现特征,作了较为客观的阐述与评价。

音乐上的表现主义流派,通常是指20世纪新维也纳乐派。其代表人物是勋伯格以及他的两个学生威伯恩和贝尔格。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流行在德奥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它最先出现在绘画、诗歌领域,然后才扩展到音乐领域。这种音乐既不表现温和的理性,也不表现浪漫的情感,更不追求瞬间的飘忽不定的感受。它表现作曲家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而且只表现作曲家自己的体验。表现主义作曲家往往用主观对现实的解释代替真正的现实。这种自我意识是20世纪许多重要作曲家的共性。勋伯格曾经说过:“作曲家力求达到的唯一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他自己”。同时代的维也纳精神病理医生——西格蒙多·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他对表现主义艺术有着深刻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结构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弗洛伊德根据他的临床经验,对“无意识”这一概念作了新的阐明,把它作为意识的对立物去解释某些变态心理,把它看作是一种本能欲望所控制的潜在冲动,它比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更为复杂,这种本能要求满足的冲动以各种奇妙的无意识过程表现出来。“无意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基础。它认为在任何心理现象的底层,都潜伏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本能欲望,所以这种理论也被称为“深度心理学”。他把人分成为三部分,即“原我”、“自我”和“超我”。“原我”,是最本原的一种本能冲动;“自我”即受现实生活各种伦理道德所抑制的伪装了的本能;“超我”即受伦理原则支配的道德化了的“自我”。本能冲动在道德化了的“自我”支配下,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才能泄示出来。依据弗洛伊德的学说,如果人无法满足本能的愿望或经历太多的痛苦,当精神压力无法减轻时,心理结构就要发生变化而体现出精神分裂的某些特征。他认为在艺术中可以找到减轻这种苦恼的办法,艺术家能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把这种本能愿望转变到艺术作品中去,许多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本能冲动的升华。从本能出发,弗洛伊德给美的根源作了假设,并从艺术与梦的相似性、创造性想象、幻想与神经官能症之间的联系出发,对艺术创作的推动力作了某些推测。他认为追求美并非艺术家的直接目的,美仅仅是一种武器,一种防御手段或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如果借助19世纪末普遍流行在作曲家中间的惶恐不安的世纪末情感和西方20世纪社会动荡、矛盾加剧所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来分析表现主义音乐的性质,你就不会惊讶为什么它表现的都是人们心理结构最底层那些压抑的、不易发觉的、甚至是精神分裂之后的变态心理和梦境一样的东西。也许表现主义艺术的夸张和变形不吻合一般人的审美习惯,最终被认为是把主观感受同反映现实对立起来;也许表现主义艺术的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与我们日常所认识的客观现象有相当大的距离,才导致把表现主义的艺术形象界定为对实际生活的夸张变形。那么当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生活不完全那么光明美好,也有黑暗和丑恶;旧的思想、观念和趣味很容易被新的思想和观念所否定;传统的道德规范早已变得不可信的时候,人们对现代文明带来的新观念、新课题无所适从、茫然不解,产生精神危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一方面残酷的社会灾难让人们从理智到情感受到无情地打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以

美学

美学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再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在心”的问题。在当时那场讨论中,参加讨论的学者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或者说,主要分成四派。

一派是蔡仪的观点。他主张美是客观的,也就是认为自然物本身就有美。一派的吕荧,高尔太等人的观点。他们主张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就美与美感的关系说,是美感决定美。还有一派是李泽厚的观点。他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他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而他自己则把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了起来。还有一派的朱光潜的观点。他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与心物的关系上。

由于朱光潜坚持了“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观点,所以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他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朱光潜在美的社会性问题上的观点,一概说是比较合理的。美(审美意象)当然具有社会性,换句话说,美(审美意象)受历史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中国人欣赏梅花.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意蕴。而西方人对梅花.兰花可能不像中国人这么欣赏,至少不能像中国人感受到这么丰富的意蕴。梅花.兰花意蕴从何而来?如果说梅花.兰花本身具有这种意蕴(社会性),为什么西方人感受不到这种意蕴?梅花.兰花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分不开的。

“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

“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

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

姓名:刘小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学

指导教师:董志强

2009052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哥特式建筑

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形象地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线条轻快的尖形拱门,造型挺拔的小尖塔,强化了升腾的感觉,同时也体现出了神的至高无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教会势力在封建社会中无比强大。在装饰上设计上也十分讲究,其中玫瑰窗最具特色,闪烁着神秘的光,造成种种幻觉和虚渺的气氛,赋予了一种神性的浪漫。

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大发展,13 世纪扩展到了全欧洲。总的来说,哥特式是通过向垂直方向的推挤,而不是像罗马式那样向水平方向的伸展,来求得革新的,从而打破了罗马式的静态的体快,创造了哥特式的动感的旋律。

设计伦理观念

由美国设计理论家巴巴纳克提出。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眼前的功能、形式目的服务的,设计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因此设计的考虑也必须包括对于社会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内容。从当代设计伦理观看,还要考虑第三世界人民、以及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等目的。这种理论推动了设计观念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采用同一的、单调的设计对待不同的设计问题,以简单的中性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忽视了人的要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的影响;另外人们开始重视设计责任,要求保护有限的资源,因此国际主义造成了广泛的不满,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日本山崎宾设计的“普鲁蒂—艾戈”被炸毁,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结束后现代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也是从建筑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繁杂,但从文化现象比较仍然宗旨一致。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表面强烈的装饰效果,具有娱乐性和装饰细节的含糊性。1980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格里夫斯和斯特林展出了后现代艺术的典型建筑,其风格被称为后现代古典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出现的最早风格。从意识形态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里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虽然后现代主义在70年代来势汹汹,但他的内容却是很脆弱的,这种脆弱性首先体现在它的思想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设计充满了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挑战,但这种挑战都处在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上,而没有能够涉及到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最大弱点在于它把现代主义当作一个艺术运动来看待,而没有考虑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民主性、大众性、工业化。因此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的形式内容的批判,而不是对其思想的挑战。它缺乏明确的艺术形态宗旨而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自由放任的设计风格,其薄弱的思想性和形式主义的性格特征是它根本不可能取代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人物有温图利、穆尔、斯坦恩、格里夫斯等。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发展迅速,但随着形式的反复运用,很快就产生了社会和设计家本身对于这些符号性形式的厌倦,导致了后现代主义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式微。

美学基础2

美学基础2

1.美是什么?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根据数的原理来解释美。

2。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研究美的论著.

3.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倡美学教育的思想家。

4。道家美学观特点:①强调美在自然②美的相对论和辩证法③道家美学观的虚无主义色彩5.从总体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

特征:①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特征.②功利性,侧重于6。社会美内容。(情感方面、精神方面) ③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表现:①劳动美②生活美③人之美

7.意境的审美特征: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比如毛泽东的词《沁

园春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词的阕

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②含蓄蕴藉,意蕴深厚.我国古典艺术中一向重视含蓄美,这一特点在

意境中体现最为突出。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说,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境外有境,虽有而又飘渺难寻的。这样的意境如雾里

看花,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③虚实相生,象外有象,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如《陌

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

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8.典型形象的艺术特征:①鲜明、突出的艺术表现②深刻、集中的共性

9。形式美:形式美概念: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形、色、声)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原则(如平衡、对称、比例、节奏等)。10。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是审美对象自身的物质属性,自然物质因素是构成形式美的物质基础,包括形状、色彩和声音等.②是审美对象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其组合规律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包括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比例、节奏,对比,主从等;从整体来看,主要是多样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四种主要艺术观

--情感论艺术观

20世纪四种主要艺术观有:(1).反映论,实践艺术观。(2).情感论艺术观。(3).形式主义艺术观。(4).精神分析学艺术观。(5).人文主义艺术观。

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20世纪的西方美学界有两个对立的口号,一个是英国的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说,一个是各种表现主义的学说提出的“情感表现”说。他们分别是形式论和表现论的时代宣言。

形式论认为艺术性在于形式,在于组成艺术的形式因素,产生了形式主义、技术主义种种观点。俄国形式主义宣称:“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以无足轻重。”“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他的色彩绝不反映在城堡上空飘扬的旗帜的色彩。”表现论认为艺术性在于情感,在于自我表现、宣泄的强度,产生了表现主义、自我中心的种种观点。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地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

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根源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有二。一是名利思想。二是懒惰作风。着重于使用符号、标记、或一些规则,去令得出来的结果与实验或其他计算的方法相同的行为,也可以称为“形式主义”。这些标记和规则,并不一定有数学上的对应语义。在这些情况之下,计算的方式通常称为“完全形式化”。20世纪初西方现代美学中,形式主义美学的异军突起对于西方现代艺术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式主义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将文本的形式结构作为艺术的核心。这种观点极大地影响了抽象的非再现性的现代艺术运动,并推动了结构主义和符号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引发了现代建筑追求空白的、中性的形式结构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现代主义早期的“风格派”、“构成派”,到成熟现代主义的“国际风格”,到后来的“白色派”、“新现代主义”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可以说,现代建筑在形式结构美学的影响下逐渐走上了一条形式自觉的道路。

同是形式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却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例如古代希腊人所理解的形式是与造型艺术和静穆理想密切联系的;中世纪新柏拉图派所理解的形式是与基督教神学中上帝赋形式于物质的概念密切联系的;至于近代形式主义的猖獗,则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分崩离析以及思想内容的贫乏和空虚。

在艺术中,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形式,通过形式的创造,艺术家表达了情感,接受者感受到了情感。语言形式感性化了,形式化了,于是,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兴会、回味、体验了这种情感。一般认为,表现说与模仿说是对立的,但是,符号学的哲学

家卡西尔认为,表现说与模仿说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表现说认为艺术不过是模仿人的情感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就仍然是复写;只不过不是作为物理对象的事物的复写,而成了对我们生活内部的,对我们感情和情绪的复写。”形式、情感、模仿等都是艺术构成的本质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