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整理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整理

1、简述进化与退化的关系。

答:进化: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事物从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逐步与新的条件环境相适应。

退化:物质系统日益简单,组织化程度日益降低,整个自然界中物质层次由高级向低级下降的过程,事物由有序到无序,逐步丧失一些功能和特征。

进化与退化的关系: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相反的方面。

然而二者密切结合,互为对方发生的条件。

正是退化与进化结合才能组成循环,使演化能够进行。

因此退化并不是消极被动退步的东西。

可以认为,进化在退化的基础上进行,进化以退化为代价或条件。

2、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的区别答:科学观察: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1)它是一种感性活动;(2)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2)科学实验: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前者是不带有控制的观察,纯粹的自在的观察,物质状态是自在的,有许多干扰因素,后者是带有控制性的观察,可排除其他因素,来寻找单独的影响因素。

后者根据人为控制条件,可以造出自然界没有的条件。

3、归纳与演绎方法的联系与区别答:概括来说,两者不可偏悖,归纳为演绎提供前提,演绎以来归纳,证明归纳。

科学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通过个别认识一般的主要思维方法是归纳,由一般认识个别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演绎。

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做研究的时候,部分人使用归纳法,部分人使用演绎法,先通过归纳法推导理论,再使用演绎法利用这些已经推导的理论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从而得到理论支持的证据,因此这两种方法具有互补的作用。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规律的逻辑思维方法。

演绎方法: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结论的方法,即由某类事物的普遍规律,推论出关于其中个别事物的知识来。

自然辩证法整理内容

自然辩证法整理内容

自然辩证法整理内容
人类自然观是随着人类认识深化、科学发展而不断校正、丰富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认为:自然界是由种种复杂联系而构成的;自然界在时间上不断演化着,既具有进化分支,又具有退化分支,两个分支具有同一性;人和自然以实践为纽带而联结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协调发展。

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发展的自然观、存在的自然界、演化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人工自然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中世纪自然观的特点;宗教神学自然观极力宣扬上帝创世说,
人们只能服从,不能有任何疑问,更不能有丝毫不同意见或者反对意见。

中世纪自然观的历史地位;宗教神学自然观在本质上是唯心的,与古代自然观相比是一种倒退。

这种自然观在历史上对科学的发展起着严重的抑制作用,对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起着束缚和压抑的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自然辩证法 资料整理

自然辩证法  资料整理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与各门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3.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4.如何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5.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怎么样的社会条件?请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思考。

参考资料收集: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怎样理解它与各门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改造自然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界——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自然辩证法的三部分内容:(1) 自然观:自然界的一般规律;(2) 科技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3)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

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研究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正是自然辩证法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此外,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

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

(2)自然辩证法与各门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

自然辩证法内容整理

自然辩证法内容整理

自然辩证法内容整理~1.和谐原理:(1). 和谐一词源于希腊文havmonia,意思是联系、匀称,是指事物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是指多样性中的统一。

(2). 其主要内容是:有机整体是和谐的基础,对称性是有机体的和谐,比例协调和结构合理,规律性是物质系统运动与发展中的和谐,相似性是物质系统之间的和谐。

和谐揭示了对立面的统一,差异中一致的规律。

(3). 和谐原理的主要内容①. 有机整体是和谐的基础②. 对称性是物质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和谐③. 比例协调和结构合理是物质系统内部各种对立、差异部分、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④. 规律性是物质系统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和谐⑤. 相似性是物质系统之间的和谐⑥. 和谐又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4). 和谐原理的哲学依据①. 对立统一规律是和谐原理的坚实基础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和谐原理的哲学依据2.方向原理:(1). 方向,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方向原理,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种种趋势、方向的概括和总结。

方向是事物运动过程的要素,是变化过程的要素,是事物发展过程的要素。

方向又分为:可能方向与现实方向,主要方向与次要方向,可逆方向与不可逆方向。

方向原理有两个要点:一是,它所研究的方向是指事物运动中的方向,变化中的方向,发展中的方向。

二是,方向在不同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表现是不同的,要了解方向的内容,应当在研究各种各样的方向中去探索。

(2). 方向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要素。

方向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方向与现实方向、主要方向与次要方向、可逆方向与不可逆方向、前进方向与后退方向。

(3). 方向原理的哲学依据①. 方向来自于事物的根据②. 方向表现于规律性之中3.最优原理:(1). 最优原理,是和谐原理与守恒原理的补充,又是方向原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着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发展趋势与结局。

如果说和谐原理与守恒原理是从异中求同,从对立中把握统一,那么,这一原理就是从同中求异,从统一中把握对立,进而研究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整理

一、填空题(仅供参考)1、(实证性)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显著的特征。

2、(非加和性)表明系统具有它的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56页3、科学探索的起点是提出(科学问题)。

92页4、与其它逻辑方法相比较,类比方法(创造性)最强,但是可靠性最差。

143页5、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6、(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192页7、(企业)既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09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8、科学抽象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科学概念和科学符号)的创造上。

124页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除了具有能动性外,还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受动性)。

76页10、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和直接来源(科学实验)。

186页第一段1、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与要求。

答: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 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非确 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 1)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体,是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掩体为主要 内容的生活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其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意义:A提供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B提供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C提供思想武器,提高鉴别是非能力;D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安全生产领域要辩证的探求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明确科学技术研究方向。

在对安全生产事故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自然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食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即系统的自然观;同时要关注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的生态自然观。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以其对各学科领域的总体把握,可以打破科学的堡垒,为科技从业人员开启更加广阔和横向视野,一切科学从业人员将不得不面对科学所带来的此类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

可见,自然辩证法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需要。

2、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这种自然观念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优势同意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地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它吸取了历史上各种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瑰丽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就是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观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这便构成了自然辩证法三部分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关于自然的组成成分PDF59?1、在自然界组成上的假说: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者阿那克西米尼:气赫拉克利特:火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火、气、水、土)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二)宇宙结构模型PDF54?万物的本原是数。

1.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认为音乐和哲学可以净化灵魂。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音乐的和谐还是事物间的和谐,都体现了一种数的规定性。

2.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为普遍3.数字先于事物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一切事物的形状具有几何结构,它与数字对应: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再由此产生四元素。

数是万物的本源,追求数的和谐是探索自然定律的过程中最有力的启发性原则。

菲罗劳斯:一切可能知道的事物,都具有数;因为没有数而想象或了解任何事物是不可能的。

托勒密地心体系:①地球静止不动地居于宇宙的中心。

②每个行星和月亮都在“本轮”上匀速转动,而本轮中心又在“均轮”上绕地球转动,只有太阳直接在均轮上绕地球转动。

地球与各个均轮的圆心有一定距离的偏离。

③水星和金星的本轮中心始终位于日地连线上,这一连线一年绕地球转一周;火星、木星、土星到它们各自的本轮中心的直线始终与日地连线平行,它们每年绕各自的本轮中心转一周。

自然辩证法整理小抄

自然辩证法整理小抄

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和总结的产物。

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

2系统进化的条件:第一,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同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第二,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状态。

第三,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第四,内部涨落。

对平均状态的偏离称为涨落。

涨落是随机的、偶然的。

一般情况下,涨落会被系统结构所约束,小的涨落一般会衰减。

但在系统状态的临界点上,微小的涨落可能会放大,形成巨涨落,使系统的状态发生质的变化,导致有序结构的出现。

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长期天气预报不可能。

3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第一,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第二,从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产生问题。

第三,从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例如,地质学中的渐变论和灾变论)。

第四,从社会需要与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4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第一,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问题。

第二,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答问题。

第三,通过引入新的概念解决问题。

科学实验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5实验的特点:第一,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第二,实验方法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的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可以再现、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

第四,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6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对应原则:一般来说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

在新假说转化为新理论并取代旧理论时,它应继承旧理论中被实践检验过的合理内容,并把旧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形式包含进来。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整理版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整体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2、系统概念,含义?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整体性:系统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简单地机械加和。

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的总和的效果。

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个组成要素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他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

三、系统的定义、系统与要素、环境的辩证关系1、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整理]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与性质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一、研究对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1、自然界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2、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3、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二、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技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科技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的理论三、学科性质1、自然辩证法就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来看,属于哲学范畴。

2、从认识层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中间环节。

3、自然辩证法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一、自然辩证法前史1、原始宗教自然观2、古代朴素自然观3、宗教神学自然观4、形而上学自然观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科学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指导思想3、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人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自然辩证法的出版推动了它的研究和传播2、现代自然科学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哲学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理性思维认识能力,掌握科学方法。

3、有助于开阔视野,弥补专业造成的知识局限性。

方法:1、认真学习原著,弄懂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2、理论联系实际;3、要结合科技史进行学习第一篇自然观第一章自然观概论第一节自然观的历史演进一、原始宗教自然观(前三百万年-前七世纪)社会条件: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科学基础:积累了关于自然界零散的知识基本内容:1、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2、图腾崇拜和巫术特点:和原始宗教交织在一起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前七世纪—五世纪)社会条件: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基础:1、古代自然科学形成2、方法:直观观察方法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2、物质的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特点:1、具有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2、具有直观、思辨、猜测性质三、宗教神学自然观(五世纪-十五世纪)社会条件:封建社会,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科学基础:1、科学是神学的婢女2、方法=0基本内容:1、上帝创世2、合目的论特点: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四、形而上学自然观(十五世纪下半叶-十八世纪中叶)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科学基础: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力学占统治地位2、方法:以分析方法为主基本内容:1、以力学观点说明一切2、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特点:1、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十八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下半叶)思想渊源: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期科学基础:1、近代科学技术获得全面发展2、方法:以综合方法为主基本内容:1、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2、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系整体3、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的4、运动、时空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特点:1、唯物主义、辩证法2、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十九世纪末—)社会条件:1、发达资本主义时期2、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并发展科学基础:1、现代科学技术诞生并取得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1)物理学革命A、三大实验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B、以太漂移问题和相对论物理学C、黑体辐射问题与量子力学(2)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诞生特点:⑴被丰富、证实、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丰富、证实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物质特性的新发现,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第二、相对论所揭示的时空可变思想,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第三、分子生物学的创立,进一步揭示了遗传现象的奥秘,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第四、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普遍联系的学说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更新和变革提供了科学根据,使其发展成为系统自然观⑵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第二章天然自然第一节自然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客观性二、自然界的多样性1、形态的多样性2、运动的多样性3、性质的多样性三、自然界的统一性1、在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2、在微观层次上的统一性3、在相互联系、转化方面的统一性4、在实物和场形态上的统一性第二节自然界的系统性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整理

第一章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部分结构论文札记1导言《导言》科学历史摘要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灵世界》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辩证法》[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组成。

4物质运动形式《运动的基本形式——科学分类》物质运动形式的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空之间的关系。

5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运动的量度—功》《潮汐摩擦》《热》《电》[力学与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6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1> 第一部分:《导言》;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2>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①《反杜林论》旧序[《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辩证法》;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必须掌握正确的哲学思维,保证研究工作沿正确道路前进,避免犯种种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错误。

②《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3> 第三部分:导言:辩证法、论文:《辩证法》、杂论:[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组成<4>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运动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形式的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整理资料

自然辩证法整理资料

1、科技发展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两者有什么关系该如何协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同时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怎样协调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应根据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及清洁生产的工艺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技术,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是最终化解危机的手段它是最终解决资源、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必须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为化解危机作好充分的准备.3、突破资本利益的限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为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利用计划手段对可使用的资源总量在各年度间实施计划分配.计划调节的目的在于防止再生资源的过度损耗或非再生资源的过快耗竭,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科技对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自然辩证法重点整理

自然辩证法重点整理

1.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科研课题→获取科学事实和材料→进行理论加工→进行科学验证→上升到科学理论,科研选题(良好开端)——最重要的一步2.科学和技术的关系1、科学和技术的区别(1)目的不同(2)任务不同(3)科研的程序不同(4)社会作用不同(5)最终成果的形态不同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科学与技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改造世界。

(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

3.科学技术的发展内部、外部动力问题内部动力:①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②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之间的争鸣③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疑难④科学分化与科学综合的矛盾⑤科学继承与科学创新的矛盾外部动力①社会的经济需求②社会的文化需求③国防、军事、战争的需求④社会的政治需求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论述,结合自己的专业)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人类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可以产生消极的负效应,而这种消极的负效应,即可能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所造成,也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社会实践社社会改革,来调节社会关系,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凡属于科学技术本身尚不成熟不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要靠深入进行科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来克服。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还认为,考察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及其社会后果,不能只局限于科学技术本身孤立地进行考察,而应将其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从其与社会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

5.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简答或者论述,简答只需写提纲)1、需要性原则指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来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1)考虑课题的价值。

一看是否解决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看对未来本学科或整个科技发展是否产生重大影响(2)注意将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结合。

从现实看,是科技发展中的焦点,生产实践中的难点;从全局看又是科技发展的起点,生产实践中的新的增长点。

自然辩证法要点整理

自然辩证法要点整理

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不能自生自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从一种物质传递到另一种物质,其总能量是不变的。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证明自然界中物质形态具有统一性。

它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

因此,自然界的“高技术”的概念最先是由两位美国女建筑师于20世纪60年代在她们合写的《高格调技术》一书中提出的。

对其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从经济的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应用先进和复杂的方法和工艺制造产品的技术,它表现出高增长率、高研究开发费用、高附加值和劳动密集等特征。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根据基础科学研究而创造出的新的技术。

如果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体现社会最新价值目标和最新生活方式的新技术。

综合上述因素,可以把高技术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一,包含着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意思。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即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

“天人合一”命题不仅蕴涵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蕴涵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天人合一”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追求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追求人的感性欲求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和谐统一。

提倡“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即彼,亦此亦彼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前者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形而上学是一种世界观及相应的方法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并且这种增减或者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

用一个词概括形而上学的态度就是“非此即彼”。

辩证法刚好相反,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

用一个词概括其观点就是“亦此亦彼”。

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是指反映现实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科学与哲学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们认为哲学与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哲学与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

(1)、哲学与科学对象不同。

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2)、方式不同。

哲学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3)、哲学是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论,而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4)、哲学具有整体性,它致力于对科学的整体性和基础性的探讨;而科学是一些分门别类的研究,体现一种分析性。

(5)、哲学追求真理性,而科学追求有效性。

第二、哲学与科学的联系表现为:科学来源于哲学,哲学影响科学。

一方面,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本源性作用。

从历史上看,科学是哲学反思的内容之一,从广义上讲,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其他学科都是从哲学里不断分化出去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最上层。

(1)、哲学对感性经验的理性加工所形成的确切性知识是具体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具体科学创造知识的理性思维方式是由哲学提供的,现代科学式的思维方式则是近代后期和现代哲学所提供的辨证的、系统的、历史性的思维方式。

(3)、科学的许多规则也来自于哲学的孕育并且其合理性需要从哲学上加以论证,如科学中采用的逻辑的规则、实验的规则等等都是哲学的创造。

(4)、科学的发展方向由哲学创造的价值坐标来确定。

另一方面,哲学是科学的工具,哲学指导科学,但不能代替科学。

科学的发展对哲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改造哲学,哲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科学影响哲学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力量。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整理

注:看老师PPT和书整理的,只为大家找书快一点,明天答案共享啊。

自然辩证法(整理)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价值观等);(2)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科学技术的理论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3)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科技的特点与规律、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管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等等。

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书P47)4、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书P73)5、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P53)6、科学的涵义(P92)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特殊认识活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事业)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等。

7、科学事实(特点及作用)(P97)8、科学假说及其特点(P100)9、科学价值(内在价值、社会价值)(P105)10、科学问题(科学问题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意义)(P111)11、观察实验中重要的认识论问题(P118)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技术的定义)(P184)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 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既包括技术的活动(狭义指人和自然,广义包括了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等),也指技术的成果(如理论、技能技巧、工艺与产品等) 。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整理

概论学科性质(1)就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来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门类,具有哲学性质。

为什么: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和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分支学科,一是自然辩证法,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两者是并列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即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成果,即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他们在整个科学——哲学认识的层次上,都从具体学科上升到了哲学,并同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2)从认识层次上来说:在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中间层次,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和具体科学技术三者处在不同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占据着独立的中间层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由具体科学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经环节。

在哲学、自然辩证法和具体科学之间,自然辩证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哲学修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学习方法第一,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联系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科技史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去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

(2)要认真读书、掌握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来检验我们所学习的理论的正确性;二是应用所学习和掌握的理论去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增加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减少被动性和盲目性。

自然辩证法整理

自然辩证法整理

2.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

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突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体和开放性;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与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之中。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P115)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

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

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

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内容设置第一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二部分、科学哲学: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三部分、科学史: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学: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五部分、科学进入中国:西方科学进入中国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文化涵义。

第六部分、当代中国科学:中国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

授课计划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第二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三讲、科学发展的历程第四讲、科学的社会学特征第五讲、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第六讲、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第七讲、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第八讲、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分析知识单元 分值知 识 点总论 4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的成就阐明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论证辩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普遍有效的方法,自然科学家必自觉地学习辩证哲学2.自然辩证法学科内容体系: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内容包括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四个方面学科现状及相关学科群,课程性质、基本内容、现状与问题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22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科学的四个层面及基本特征,¾器物层面:科学通过技术所物化的产物。

¾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理、理论。

¾精神层面:科学方法、精神、原则、思想。

¾体制层面:科学活动的组织制度。

文化的结构: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

科学的不同层面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¾器物层面——物质文化:技术系统。

¾体制层面——制度文化:社会系统。

¾解释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

¾精神层面——观念文化:思想意识系统。

文化的定义:人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所使用的超有机体的方式和手段组织形成的一种复杂机制古代科学¾为科学大厦挖地基: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探索¾科学大厦的第一根柱基:欧氏几何学¾最具科学特征的古代科学成就:阿基米德力学¾用数学来解释自然的第一项重大科学成就:托勒密天文学¾希腊科学衰落时期的最好成果:盖仑医学中世纪科学¾中世纪古代科学的衰落¾十字军东征和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¾古代世界的知识向近代传递过程中阿拉伯人的贡献¾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兴起和被改造(重新发现古希腊,大学的创立,新教的出现)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¾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大事件¾科学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0西欧封建城堡制的瓦解A.手工工场与技术进步B.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C.文艺复兴促进科学解放¾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¾科学革命主要特征的获得科学活动定量规律科学知识增长的指数规律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规律科学家人数、年龄与科学成果数量规律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20 归纳主义:1.科学基于如下表述的归纳原理:如果大量的A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都无例外地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A都有B性质。

2.归纳注意科学观:¾科学从观察开始¾观察提供科学知识赖以确立的可靠基础¾科学知识用归纳法从观察陈述中推导出来3.归纳主义的困难¾不能证明科学原理从观察中归纳出来¾观察不能提供可靠的基础¾科学并非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证伪主义:1.科学理论:面对问题提出的可证伪假设,目前未被观察和实验证伪而尚未被淘汰,由于新事实新问题的出现终将被淘汰2.可证伪:理论的标志可证伪度、明晰性、精确性科学进步:经受更多证伪、说明更多现象假说不断取代经受较少证伪、说明较少现象的假说的无止境过程3.为避免某一理论被证伪而新增加的假定或对现有假定作新的修改,如果不能产生新的可检验推断,这种新增加的或修改的假定被称为特设性假定4.一种推测经受住了观察或实验的检验未被证伪就叫被确证5.证伪主义的难题:证伪的易谬性,检验的复杂性,与科学实际不符研究纲领:1.任何一套科学理论都有一套指导其研究发展的研究纲领¾研究纲领:向科学家们指出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¾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包括研究纲领的硬核和保护带¾硬核:不得摈弃或修改的基本假定,整套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¾保护带:用以保护硬核不被证伪的辅助假说和初始条件¾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如何补充硬核、扩大和修改保护带、发展适当的数学和实验技术等范式:1.库恩的科学演变图: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2.一门成熟科学由一种范式支配对科学的不同理解方式(对客观主义理解方式的支持)1.对科学的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主观主义,约定主义,客观主义科学理论与实在世界的关系1.实在论:科学理论是对“世界实际情况”的好一点或坏一点的描述.是从观察中推导出来的2. 工具主义:理论并不是世界实际是什么,而是一组有用的虚构.3. 多元实在论 :存在一个实在世界,好的理论是对实在世界更深的理解科学的社会学研究 4 SSI,“科学的规范结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SSK,“知识社会学强纲领”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SSP,科学实践社会学:强调自然的作用¾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一:研究科学具体实践¾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二:自然与社会同等重要¾科学实践社会学特征三:取消社会/自然、主/客观二分法宏观取向的科学社会学 :¾科技政策与管理的社会现实需求,提供了推动宏观研究的基本动力¾科学建制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实践社会学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更有学理深度、更具成型范式的宏观研究打下基础 ¾尤其是在科学实践社会学阶段发展起来的丰富的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已成为宏观性、政策性研究的基本工具西方科学进入中国 24 中国近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三阶段及其标志性事件、时间、完成的主要内容,• 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三阶段1.1.启蒙期(1528年)时间: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标志性事件:异质文化进入-利玛窦主要内容:从传统的心态到现代的心态转变1.2.体制形成期(1928年)时间:完成心态转变标志性事件:科学体制在中国的确立主要内容:体制模式转变1.3.现代发展期(1956-1967,12年)时间:完成体制模式转变标志性事件:苏联模式的确立主要内容:动力转变• 2.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2.1.外国传教士的科学输入2.2.洋务运动的科技引进(言技,器物层面)2.3.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启蒙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后果1.三段式的总图式言技,言政,言教2.与日、俄比较中国科学启蒙尚未完成(燕南园)3.科学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所发生的特殊形变科学演生的文化含义导致对科学的歪曲。

科学思想文化功能正常发挥的条件:保持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之间的合理张力和紧密关系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科学含义的偏差:全方位的科学/“赛菩萨”;启蒙目的的限制:以启蒙为目的(启蒙是其他一切的前提)/启蒙只是救亡的手段;启蒙方法的错误:渐进式启蒙/急功近利的革命。

4.社会文化后果4.1科学在中国发生形变的典型表现4.2科学观念在中国发生改变的三部曲 4.3科学形变引起的四个层面的变化 4.4以破代立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中国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 26 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与平衡,• 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特点与功能 基础研究的特点和功能基础性:三层含义。

1基础研究工作是整个科学基础大厦的基础2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最终基础3中国国力发展竞争的基础先导性: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潜在性,成果的公开性、无偿共享特性。

创造性:成果的实现更难把握和预测、工作更富理论抽象性、更依赖科学家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三次革命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依赖的基础理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阿基米德时期的东西,所有关于力的理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为基础到电动机出现从法拉利算起到麦克斯韦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之后应用研究的特点与功能应用研究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

应用研究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

应用研究是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

技术开发的特点与功能(科技是生产力)技术开发成果是科技生产力的承载者:技术成果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

技术扩散比发明更重要:生产力作用通过技术扩散才能体现出来。

技术发明创造者与成果拥有者分离:技术专利与技术转让。

• 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结构分析结构分析:谁用了多少钱国际上的结构分析1投资结构总特点。

1)基础研究投入越来越多 2)发达国家投入更多 2当前投资结构的发展趋势。

基础研究投入为其他3经济发展水平与投资结构。

4不同类型国家的投资结构的历史变动。

国内平衡状况1基础研究水准相对较高。

改革后在降低2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3应用研究薄弱。

• 3.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协调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意识和政策。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结构调整方向。

国家加强应用研究、企业注重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定义的及5种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199?年的时候创新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熊比特认为经济增长中有 长短周期,同时技术的革新也由这种波动,两者比较时发现经济发 展和技术革新有关联,发现技术这个要素具有能动性, 生产要素 的组合促进了经济增长,而技术是最优的要素,它能够促动组合。

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生产要素组合的五种形式(生产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控制原材 料的新工艺来源、开辟新市场[技术扩散]、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中的几对现实关系,技术的利用(重要)与技术的获取。

技术利用比技术获取更加重要首创创新与改创和仿创创新(不同条件重要性不同)。

技术利用比技术获取更加重要重大的根本性创新与渐进的演化性创新(占主导)。

重大的根本性创新:(如果一个公司拥有现有工业门类中的主导产 品,有两种是该公司创造出来的不多见,)不现实不可取,创业初 期可能会有渐进的演化性创新:公司不注重的话会失败大公司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组合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创业中的企业,只要一个企业的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搞不好是会失败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结构模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静态模型(DOC1)企业创新系统。

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主体,企业) 由企业执行,由企业决定、 生产、市场、研究开发(使用者、生产者)需求牵引系统。

金融、租税、政府拨款→(根本)建立市场经济技术供给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