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基于标杆分析法的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基于标杆分析法的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摘要:本文从审计工作面对的现实需求出发,联系结合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和前景,阐述了计算机审计专业发展的动因,分析了审计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的影响关系,从具体的专业技术课程设置角度切入,探讨了运用标杆分析法进行系统性分析的方法,以国内一流院校优势学科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为参照标杆,为计算机审计专业的课程建设研究提供了一种借鉴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标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2-0021-03
在互联网IT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如何更进一步将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于审计领域,是计算机审计专业教学、科研工作面对的重难点问题。目前,高校在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培养方面相对稀少,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缺乏顶层设计与体系规划,无法满足各级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对信息化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计算机审计专业作为一种交叉学科专业,强调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在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技术理论课程
方面具有科学合理的设置安排,以利于教学内容在审计专业课程与计算机类技术课程中产生深度融合。因此,探索和研究计算机审计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是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
的基础。
一、计算机审计专业教育的新需求
1.人工智能时代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发展的影响
从客观技术发展环境上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和广泛应用,2016年以来,在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实现飞跃的同时,以深度学习为重点的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了爆发性增长,最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无监督与强化学习技术,将非结构化问题的智能处理水平向前推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各种优异的开源智能计算平台工具如Tensorflow、MxNet、Caffe等涌现而出。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现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博士认为:“2016年是人工智能走向主流的元年,?氖?据、算法以及计算能力开始走向主流”。KPMG合伙人Dale Williams公开表示:“我们不需再给客户指派50个会计师工作五个月来完成整个公司的财报。我们现在只需要用一台电脑接入他们的系统,然后系统就可以自动审计了,这是一种革命”。可以预见,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审计领域将会有革命性的运用。
大学生课程设计理念有哪些
大学生课程设计理念有哪些
作为大学生,课程设计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课程设计理念
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那么,大学生课程设计理念有哪些呢?
首先,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意味着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和特点,以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其次,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课程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外,课程设计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多方面的
知识和能力,而传统的学科分割往往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因此,课程设计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让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能够相互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课程设计应该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课程设计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同时,课程设计也应该更加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
总之,大学生课程设计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应用,跨学科融合,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四维模型与原则探析
景 互 功 课 程 实 践 课 程 f 业 课 程 评 价 程 1 -
图1网络课程资源的四维模 型
基金项 目:本文是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课题 ( 目编号 :0 Y 6 G 项 6 11) 云南师范大学 《 教学系统设计》精品课程研究成果之一。
四 维 模 型 以 网络 学 习 平 台 为 载 体 ,构 成 了 以 信 息 、人 员 、过 程 、 技 术 为 核 心 要 素 的 循 环 往 复 的 有 机
摘 要: 网络课程资源不仅是 传统教 育资源的补 充,更是新技术环境下教 育教 学改革 的关键 。文章在 网络课 程建 设实践 的基础上 ,对网
络 课 程 资 源 的 进 行 了深 入 细致 的 分析 研 究 ,提 出 了 网络 课 程 资 源建 设 的 四 维模 型 、原 则 , 以及 注 意 问题 。希 望通 过 对 网络 课 程 资 源 的 不 断
探 索 ,能培 养 出思 维活 跃 、 好 奇 心 强 、兴 趣 浓厚 ,有 创 新精 神 的新 型 学 习者 。
关 键 词 :网络 课 程 ;资 源 ; 四维 模 型 ;原 则
中图分类号 :G 2 文献标识码 :A 74
在新 技 术环境 下 的 网络 课程 教学 资源 的建 设 与
应 用 成 为 了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关 键 ,它 为 从 以 “ ” 教
2 1 年第3 总第1 4 01 期 期 8
大学课程实施方案(较详尽)
大学课程实施方案(较详尽)
一、引言
该实施方案旨在详细说明大学课程的实施细节和步骤,以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有效研究。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以及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
该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1. 概述:介绍该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教学方法:说明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例如讲座、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3. 课程安排:列出每周的课程安排和时间分配。
4. 教学资源:提供课程所需的教材、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
5. 评估方式:明确课程的评估方式和标准,例如考试、作业、项目等。
6. 研究支持:说明学生可以获得的研究支持,例如辅导服务、
学术资源等。
7. 课程改进:说明课程评估和改进的机制和方法。
四、实施步骤
以下是该课程的实施步骤:
1. 编制课程计划: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编制详细的课程计划。
2. 教师培训:提供教师培训,使他们熟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3. 课程宣传:向学生宣传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益处。
4. 学生注册:学生根据课程安排和要求进行注册和选课。
5. 实施课程: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授课和研究活动。
6. 评估学生:根据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试、作业或项目评估。
7. 反馈和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课程评估结果,对课程进行改
进和调整。
五、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该课程,预期达到以下效果:
1. 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深入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具备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有效沟通和合作。
4.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结论
本实施方案提供了大学课程实施的详尽步骤和目标,为课程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有效研究提供了指导。
理工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探析
学习动力 的缺乏必然成为英语学习的桎梏 。其次 , 不少学生 担心其带有浓重乡音 的英语会受 到同学的嘲笑 , 中学时的出 类拔 萃沦为大学时的平庸 , 如此大 的反差使之难 以保持足够
的 自信 。此 外 , 学 教 师使 用 英 语 授 课 使之 生 畏 。因 无 法 听 大
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 力上来 。“ 大学英i ’ 五’ 的教学 目标应该转 向注重学生的英语综
语 词 汇 的学 习 又 回归 了老 套 路 , 习热 情没 有被 有 效 地激 发 。 学
顾, 会产生逃课厌学、 学习兴趣下降 、 动力不足等不 良现象 。
二 、‘ 学英语” ‘ 大 课程 改革对 策
( )大学英语” 一 ‘ l 改革所要遵循的原则 1 . 实用性原则。一方面 , 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思想 , 把
[ 基金项 目 ] 洛阳市社科规划项 目( 0 9 2 5 ; 2 0 D 3 )河南科技 大学校基金( Y 4 ) Z 08
[ 作者简介 ] 袁瑛( 9 7 , , 士, 师, 17 一)女 硕 讲 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 学、 跨文化交 际。
力, 提高综合 文化素质 ,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
、
“ 大学英i ’ 吾’ 课程 设置存 在 的问题
( ) 程设 置 与 生 源 特征 不 相 适 应 一 课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探析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探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专业培养定位,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潜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只有专业设置合理了,课程开设适应社会需求了,职业教育才会有一个大发展,才能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一、专业与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二、专业设置原则
1.可行性原则
新开设一个专业,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针对本校各项办学条件,进行充分的论证。不能因为某个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一哄而上,不管是是否具有可行性,结果可能因为师资设备等原因,无法上好各们课程,既害了学生,又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2.计划性原则
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办学条件,办好老专业,有计划地托展新专业。由于目前绝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存在经费问题,所以,专业的增设要有计划,不能一时头脑发热,一哄而上多个专业,师资、设备都跟不上,结果新的专业是一个也办不好。 3.特色性原则
调整专业设置应注意优化职校原有的、至今仍适应社会需求的“老”专业,这类专业大都是职校最具优势、最能体现职校特色的“拳头”专业,它们往往具有较长的历史,是一种“无形资产”。对学校的招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倍珍惜,并办出特色,切莫随意抛弃,只能通过适当调整的方式,使之焕发新的青春。新开设的专业,也要论证,有无发展潜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能否办出特色,会不会将来会淘汰。
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
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
安排课程表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教育目标与培养方案:课程表的安排应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方案。
2. 学科平衡:课程应涵盖不同学科领域,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难易适度:课程的安排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升。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应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5. 弹性与灵活性:课程表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课程。
6. 高效利用时间:课程表应合理规划时间,避免学生长时间连续上课或空闲时间过长,提高学习效率。
7. 师生负担适度:课程表的安排应考虑师生双方的负担,不过度劳累教师,也不增加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
8. 评价与反馈:定期评估课程表的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确保课程表能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9. 遵循法律法规:课程表的制定和实施应遵循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10. 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课程内容应体现国家意识、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加强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教育。
在实际操作中,课程表的安排还需要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条件,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人数等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具体要求。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依据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程度,鲜明地提出课程设置的三大原则,即实用性、先进性、基础性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把专业课分成较有层次的基础课、专业课和特长课三大类,通过逐一分析,明确阐述了三大类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培养就业导向下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专业课程也在不断地调整,先后增添了windows,word,excel,internet,网页制作、平面设计、数据库原理、c语言、数据结构、网络技术等等。从目前情况来看,计算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主要从工作职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更注重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
为满足这个条件,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设置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实用性、先进性和基础性。所谓实用性,是指计算机课程设置要有应用价值,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所谓先进性,则指学校教育必须和社会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或尽量跟从,缩小学生学习应用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距离。所谓基础性,则着眼学生终生学习的目的。
一、基础课是学生入门必修的课程
据大多数用人单位反映,由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更新都比较快,所以用人单位并不要求学生学得特别多,而要求基础一定要牢固。可
见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相当重要的。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常识、windows,word,excel,internet使用常识、文字录入、计算机维修等。windows操作系统以其简便、直观、快捷的操作方式,新颖独特的外观和全汉化的图形界面占据了微机操作系统的大部
高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效性探析
高校基础课程 改革 与实效 性探析
南红花 ,朴光 秉
( 边 大 学 ,吉 林 延 延吉 130 ) 3 0 0
摘 要 :基于传统的高校基础课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延边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基
础课课程改革并取得 了成效 。认为相关基础课改革制度建设 、主讲教 授岗位的设置 、考核考试方法的改革 、基
础 课 教 学研 究 等 ,是 基 础 课 改 革 取 得 成效 的关 键 所 在 。
关键 词 :高校;基础课;课程改革 ; 实效 中图分 类号 :G 4 . 62 0 文献 标识码 :B
文章 编 号 :17 -0 1 2 l)O —04 —0 6 1 57(O1 1 03 2
高 校基 础课 程 一 般对 1 2年级 的大学 生 开设 , - 在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中 占有 较 多 的学 时和 学 分 。基 础 课 教 学 可 帮助 本 科 生 掌握 基 本 的科 学 知 识 、科 学 技 能 、基 本 的 思维 方 式 、思想 方 法 ,形 成 良好 的
充 分 吸收 最 新 的研 究 成 果 ,及 时 反 映 学 科前 沿知 识 ;扩 大信 息 量 ,拓 宽 知 识 面 ;转 变 以往单 一 的 理论 课 教 学 为 主 的教 学 模 式 ,将课 内教 学 与课 外 自主学 习相 结 合 的 形 式 ,把 基 础课 教 学理 论 和实 践 复 合 为 一 个 有 机 的 整 体 加 以 考 核 。基 础课 教 学 方 法 的改 进 原 则 是 :学 习知 识 和 培 养 能力 二 者 兼 顾 ,但 应 注 重 能力 的 培 养 ;讲授 要 少 而 精 ,减 少 授课 时 间 ,变课 堂灌 输 式 为启 发 式 ;强 化 教 师 知 识 更新 ,优 化课 程 资 源 ,利用 “ 修 +选 修 ”方 必 式 ,构 建 大基 础 通 识 教 育课 程 平 台 ;利 用 相 关 专 业 相 同 的 学科 构成 ,重组 基 础 课 课 程 资 源 ,促 进
满蒙文高等学堂探析
高等教育
新教师教学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与研究机构合作:派遣学生针对某一项课题进行合作研究,这对某个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
校企联合办学:派学生与跨国企业进行实习,可以在海外,也可以在分公司。
3.多元化的国际培养项目校际的项目经行交换:参加国际赛事、暑假寒假的夏令营和冬令营以及专题营。
学校方面可以降低住宿费、生活费可以提供奖金奖励‘加强课程构建吸收引进国际化现金课程或课程模块。借鉴先进的教学培养目标和手段,诸如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
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发展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道路,结合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创造出学校、专业特色。
在专业设置方面:以英语为根本,从科技,经贸,企业,法律,翻译,外交等方面培养科技英语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主要以社会需要为主要方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采用前沿的、灵活的、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组织教学。利用不断推广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方法,培养所需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口语实习等环节,重新定位、评价英语专业的口语强化训练,重视和加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力度。
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方式多样化,结合教学课程特点及需求,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检验。
总之,分类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也是培养应用型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出路。
1907年6月学部奏请在京师设立满蒙文高等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民族高等教育学校。清政府派都察院副都御史伊克坦为监督,主要负责凡招生、招聘教员、及审查课程等。 1908年,学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民族高等教育的法令——《满蒙高等学堂章程》。《满蒙高等学堂章程》对民族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科、学制、课程、招生、学籍以及师资等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探析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探析
作者:李玉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6期
李玉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州262500)
[摘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改革的原则、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团队的提升等方面,分
析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着力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
[关键词]课程建设与改革;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16-0191-01
虽然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已经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明确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必修课程,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
况仍不容乐观,同时,课程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依据目前高职院校大
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高职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总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研究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规律,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转变教学思想,确立科学教学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树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
育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从预防到发展、由个别关注到普遍关注、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课程
教学理念。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
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注重把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
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积极情绪体验与积极行为导向使学生获得较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成
长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觉察与调控能力。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第一篇: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5
2008年4月上总第110期
中国电力教育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大学教学设计专业课程
大学教学设计专业课程
一、简介
大学教学设计专业课程是教育学类专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充分掌握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具备设计和实施优质
教学的能力。本专业课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育思维方式。这个课程不仅有利
于学生在未来成为优秀的教师,还有助于他们在教育研究和教育管
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课程设置
1. 教学设计基础课程
教学设计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以及
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将介绍常用的教学设
计工具和软件,例如教学设计模板和教学设计软件,并进行实际操
作和案例分析。
2. 教学设计实践课程
教学设计实践课程是大学教学设计专业课程的重点部分,旨在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分别参与小组教学设计项目和个人教学设计
项目。他们将负责有组织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程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程旨在通过分析和讨论真实的教学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教育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和
评估教学设计案例,研究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法
在大学教学设计专业课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
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
教师通过讲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传授
知识和技能。
2. 小组合作
以人为本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原则与内容探析-精选教育文档
以人为本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原则与内容探析
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个终身、系统的工程,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教育活动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确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原则与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它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健康有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关注人的成长,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育提高为
目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原则
(一)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的教育活动,应把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入学开始,通过人才素质测评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等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目标,从培养学习能力、生活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等方面入手,不断修正职业目标。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来看,解决的
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进行。
(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学生,是当前教育界的普遍认识,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项个性化、系统化、长期化的教育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更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目标的确定,职业生涯发展通路的选择,职业生涯发展方案的设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过程的监控、效果的评估、信息的反馈、措施的调整,均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理想目标以及客观环境作出决定,做到自我发起、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及自我改进。教师、家长及企业行业专家只能担任咨询者、倡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发挥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功用。缺乏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自觉、自愿、自主的参与,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
新时代在线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探析
15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育公平,到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再到出海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力量。
1.2 在线课程评优情况(1)高等教育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中提出一流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完成4000门左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
1.3 效果显著:当前我国课程数量和学习人数体量世界第一
根据“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在教育部支持下,全国高校已建设了30余家综合类和专业类高等教育公共在线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截至2022年11月,这些平台已上线慕课超过6.19万门,注册用户达4.02亿,学习人数更是达到9.79亿人次。此外,有3.52亿在校生通过慕课获得了学分认定。中国在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方面位居世界第一,并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快速增长。
表1
表2
阶段时间(年)指导文件国家级在线课程建设情况
精品课程2003—2010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
设工作的通知
3910门精品课程
精品开放课程2011—2016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99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884门
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2018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2019至今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970门国家线上一流课程
金课类型
预计评选数量(门)
已认定数量(门)
线上一流课程40002970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5001200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
则探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3.学科知识
大学的课程内容是从现代科学技术中依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开始由单项联系向多项联系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纵横交叉、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体系。面对学科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依据学科知识的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扩大知识的范畴,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有步骤的教学要求,系统地组织学科知识序列。
第二,在逻辑系统内认清学科知识的基本范畴,选择有效的、对个体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些知识比较稳定、不易老化,而且是专业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石,具有无可代替的性质。
第三,在准确把握各门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拒斥状态。要淡化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的知识体系;适当降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难度,对相近的学科知识进行“削枝强干”的重新优化整合,构建与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新课程体系。
4.人格取向
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创业、自立生存的能力,以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大学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拘泥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知识、能力取向的基础上,应以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为目标,不断提升知识、情意、人性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地位,确保人的整体性发展。同时,要注意设置一些隐性的课程内容,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5.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作为现代化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展示人的个性的丰富内涵,它是人们重新审视教育价值功能的主要依据之一。大学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必然要反映教育个性化的思想。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大学课程应具有三个重要功能:
一是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核心,没有主体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个性的发展。
二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大学课程必须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想敢创。
三是发展人的全面性。个性的发展是依据个人的特点发展的,必须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主张每一个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除以上五个方面外,还有大学内部的其他因素,诸如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领导的管理水平,教学设施等对课程设置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交互作用,具有整体效应。
二、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大学课程设置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本国的国情和社会价值观,同时,要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目标具体化原则
在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上,可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分目标、子目标则要尽可能行为化。课程开发要以目标为中心来组织展开,切忌偏离目标的具体要求,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当然目标本身必须是合理与具体的,能充分反映职业结构、岗位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等方面的需要。具体化最好的形式是数据,当代大学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的取舍,要求对学生个性特征、专业特性及其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考察。课程质量的高低,需要到教师、学生那里搜集数据来加以证明。
2.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没有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就难以为实施课程准备充分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一些师资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的学校,没有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课程设置的变化又是绝对的。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在不断变化,而新的因素又在不断增加,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试图用三至四年前制定的课程计划来指导当前的教学,显然是不近情理的,不能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的管理者、编制者以及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只有时刻追踪科技进步,并依据一定规范对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实质性的修订,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大学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吸纳新知识,采用新方法,不断检验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完善课程的结构和创生新的课程,使课程的设置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之中。
3.结构系统性原则
大学课程的设置过程应注意结构的系统性。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使课程设置满足方方面面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整体考虑课程的学时分配,形成较为科学的课时结构,力求避免内容重复,浪费课时,使设定的课程便于实施和操作,贴近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