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457cd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3.png)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 CONTENTS -
01.复习巩固
02.新知讲解
03.课堂检测
04.课堂小结
第壹部分
复习巩固
新课导入
“鱼儿离不开水”是指鱼必须生活在__水__中。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生物圈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
在高山上,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阔叶林往往 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 海拔较高的地方;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
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才出现绿洲。 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营群居生活的蜜蜂、蚂 蚁等组成一个“大家 庭”,成员分工合作 杂草和水稻争夺养料、 阳光等
蛔虫寄生在人体内
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也是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也会为了领地或者食物等资源展开斗争。
同种生物也会为境影响生物 ②生物适应环境
③生物影响环境
第叁部分
课堂检测
判断题
1.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 2.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水(× ) 3.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 ) 4.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 )
单选题
c 2.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物种关系 捕食 合作 竞争 寄生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 CONTENTS -
01.复习巩固
02.新知讲解
03.课堂检测
04.课堂小结
第壹部分
复习巩固
新课导入
“鱼儿离不开水”是指鱼必须生活在__水__中。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生物圈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
在高山上,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阔叶林往往 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 海拔较高的地方;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
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才出现绿洲。 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营群居生活的蜜蜂、蚂 蚁等组成一个“大家 庭”,成员分工合作 杂草和水稻争夺养料、 阳光等
蛔虫寄生在人体内
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也是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也会为了领地或者食物等资源展开斗争。
同种生物也会为境影响生物 ②生物适应环境
③生物影响环境
第叁部分
课堂检测
判断题
1.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 2.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水(× ) 3.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 ) 4.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 )
单选题
c 2.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物种关系 捕食 合作 竞争 寄生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演示文稿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fcf9983f31126edb6f1a10fa.png)
群落内的同种其他个体
群落内的不同种生物
非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水、空气、 土壤等
生态系统
1、组成和成分
①群落
绿色植物 群落 草食、肉食动物 细菌和真菌 和土壤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一个群落内的各生物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 的关系。
空间关系 森林里的植物群落的有着 明显的分层结构,森林里 的动物一般随植物作垂直 分布。
食物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 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
森林
[练一练]写出这片森林里的一条食物链。 ②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 以活的植物为起点; 画法:被食者→捕食者。 注意点: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 链交叉连接形成一种网状联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
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活的所有生物 群落 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一个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 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 了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活在这片森林中的一只小兔子,它的 生活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 和生理等的因素。 2、生态因素的类型 生 态 因 素 生物因素
(5)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为了人类能更好地利用自然、以取得长期 而稳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保持社 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生态效益和经 济效益达到最大的协调和统一。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 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 丙、丁)所含有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 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D)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cc05a48bd63186bcebbc6f.png)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二生物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p35二生物多样性的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生物与环境 》课件
![《生物与环境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7dbb9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4.png)
环境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式, 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 识和素养。
05
未来展望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和 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降解污染物,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区管理
保护区的管理应包括资源 调查、规划设计、日常监 测、执法监管等方面,确 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建设
保护区建设应注重生态恢 复、环境治理、科普教育 等方面,提高保护区的综 合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 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 来世代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
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的维持需要保持生物种群的稳定、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 少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如提供食物 、药物、工业原料和生态服务等。
详细描述
协同进化表现为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植物可能会进化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防御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则可能 进化出更强的解毒能力来应对。再如,一些植物可能会进化出与特定昆虫的传粉机制相匹配的花朵形状和颜色。
0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 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水体污 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全球合作与国际政策
全球合作在环境保护中的 作用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 作与协调。未来,全球合作将更加紧密,共 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 环境问题。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式, 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 识和素养。
05
未来展望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和 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降解污染物,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区管理
保护区的管理应包括资源 调查、规划设计、日常监 测、执法监管等方面,确 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建设
保护区建设应注重生态恢 复、环境治理、科普教育 等方面,提高保护区的综 合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 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 来世代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
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的维持需要保持生物种群的稳定、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 少污染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如提供食物 、药物、工业原料和生态服务等。
详细描述
协同进化表现为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植物可能会进化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防御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则可能 进化出更强的解毒能力来应对。再如,一些植物可能会进化出与特定昆虫的传粉机制相匹配的花朵形状和颜色。
0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 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水体污 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全球合作与国际政策
全球合作在环境保护中的 作用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 作与协调。未来,全球合作将更加紧密,共 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 环境问题。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件(32张PPT)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件(32张PPT)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3e690f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4.png)
制定计划
方法步骤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 妇静置 2 分钟。
2. 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 10次。将统计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得出结论
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吗?你们 的结论是什么?
做完实验后,别忘 了把鼠妇放回适合它 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表达交流
再见
讨论
非生物因素是不是也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
探究
鼠妇
如果你翻动花园或庭院中的花盆、砖块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 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俗称潮虫。 这些小动物似乎总是在阴暗的角落里生活,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很少看到。 那么,光照条件是否影响鼠妇的分布呢?
黄粉虫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幼虫体表是黄色的,常常成群聚集在 粮仓里的粮食 堆中。黄粉虫幼虫的营养价值很高,也容易饲养,因此常用来作为鱼类 的饵料。你也可以探究光照条件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
高山上,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 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这说明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 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科学方法
对照实验
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于光照不同而 引起的,应当使两种环境中除光照以外,湿度、温度等其他条件 都保持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实验 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 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 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金鱼
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饲养金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你可 以通过观察它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每分钟内鳃盖张合的次数),来 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 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 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 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Habitat)。
• 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是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的概念。
个体发育:指生物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长发 育过程;
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3.个 称为该种的可塑性;
体发
育与 系统
系统发育:物种的变异是通过基因型的改变实
发育 现的,如果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变异
幅度朝一个方向继续变化,则导致种的分
化,这个过程即为系统发育。
4.适者生存
(二) 环境
生态因子的类型
美国生态学家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 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这三大类可归结为7个并列的项目: 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 生物。
生态因子的类型
(1)第一周期性因素,是指由地球自转或公转及月相变化形成的光、温、潮汐的日、 月、季节、年的周期性变化,
(2)次生性周期因素,取决于第一性周期因素,如太阳辐射和温度周期性变化导致大 气湿度、降水量周期性变化。
生态因子的类型 === (1)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如光、温、湿度、降
水量和大气运动等因子。 (2)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主要指土壤物理、化学
性质、营养状况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母质、容重、 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等。 (3)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指地表特征,如地 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高度等地貌特征。 (4)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即指人类活动对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 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自北向南土壤分布为:灰棕壤、棕壤、 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 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存在明显地带性。
(2)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
➢ 我国自东向西,随经度数增加,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递变,生态因子的 大陆性逐渐增强,年降水量递减,气温日较差递增。
暗棕壤
(3)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
在相同或相近的经、纬地区,因海拔高度的垂直性变 化引起气候、生态因子的垂直性递变
(3)非周期性因素,指突发性或间断性出现的因素,如暴雨、山洪、冰雹、蝗灾及火 山喷发、地震、地外物体撞击等突发性灾难,生物对这类因素很难形成适应性。
4.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及生物分布
(1)生态因子的纬向递变性 (2)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 (3)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 (4)生态因子非地带性变化
(生态因子的地形变化)
地球环境
微环境
宇宙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 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 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 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型类群叫生态型
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 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 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2.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 不同生物适 应相同环境产生 了相同的适应叫 趋同适应 ➢ 趋同适应产 生的相同生态习 性的不同生物类 群叫生活型
年降水量 (mm)
100~120
50~80
100~120 250~350 400~500
600~ 1000
区域
干旱区
极端干旱 区
干旱区
干旱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植被
半荒漠、 荒漠、裸 半荒漠、
荒漠
露荒漠
荒漠
草原 森林草原 森林
土壤
灰棕漠土
棕漠土
灰棕漠土、 粟钙土、 黑钙土、 灰漠土 淡粟钙土 暗粟钙土
鲨鱼 鱼龙 海豚
非
洲
沙
漠
生活
人
花
掌
3.生态位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 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
湿度
湿度
pH
温度
温度
温度
(四).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
•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 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 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1)生态因子的纬向递变性
南中
北南
热热
热亚
带 带 带热
热带雨林
带
中 亚 热 带
北 亚 热 带
南 温 带
中 温 带
北 温 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南
北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1)生态因子的纬向递变性
• 自北向南的土壤分布顺序大致为:冰沼土、灰化土、生草灰化土、灰色森林土、 黑土、栗钙土和荒漠土;
第三章 生物与环境
本章内容
一.环境与生物 二.主要因子的生态作用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分析
一.环境与生物
(一)生物
1.物种(species) 是由内在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
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 功能单位。
2.生态适应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形态、 生理及生化机制上作出有利于生存 的改变。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 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 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因素 。生物是环境的主体,主体不同, 环境不同。
2.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
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其它生命 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视为构成人类环境 的要素;
另一种是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环境, 即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要素。
(2)按环境性质可分为:
自然环境 半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否有:
原生环境(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4)按环境范围大小分为
宇宙环境(星际环境) 地球环境 区域环境 微环境 内环境
内环境
区域环境
➢ 原因:因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与地形相互作用影响形成的。
(2)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北纬400~450)
经度(东经) 80º~90º 90º~100º
100º~ 110º
110º~ 120º
120º~ 125º
125º~ 130º
代表地区 准噶尔盆
及分界线
地
马鬃山
阿拉善高 原
内蒙古高 原
东北平原 长白山脉
• 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 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Habitat)。
• 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是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的概念。
个体发育:指生物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长发 育过程;
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3.个 称为该种的可塑性;
体发
育与 系统
系统发育:物种的变异是通过基因型的改变实
发育 现的,如果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变异
幅度朝一个方向继续变化,则导致种的分
化,这个过程即为系统发育。
4.适者生存
(二) 环境
生态因子的类型
美国生态学家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 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这三大类可归结为7个并列的项目: 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 生物。
生态因子的类型
(1)第一周期性因素,是指由地球自转或公转及月相变化形成的光、温、潮汐的日、 月、季节、年的周期性变化,
(2)次生性周期因素,取决于第一性周期因素,如太阳辐射和温度周期性变化导致大 气湿度、降水量周期性变化。
生态因子的类型 === (1)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如光、温、湿度、降
水量和大气运动等因子。 (2)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主要指土壤物理、化学
性质、营养状况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母质、容重、 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等。 (3)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指地表特征,如地 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高度等地貌特征。 (4)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即指人类活动对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 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自北向南土壤分布为:灰棕壤、棕壤、 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 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存在明显地带性。
(2)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
➢ 我国自东向西,随经度数增加,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递变,生态因子的 大陆性逐渐增强,年降水量递减,气温日较差递增。
暗棕壤
(3)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
在相同或相近的经、纬地区,因海拔高度的垂直性变 化引起气候、生态因子的垂直性递变
(3)非周期性因素,指突发性或间断性出现的因素,如暴雨、山洪、冰雹、蝗灾及火 山喷发、地震、地外物体撞击等突发性灾难,生物对这类因素很难形成适应性。
4.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及生物分布
(1)生态因子的纬向递变性 (2)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 (3)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 (4)生态因子非地带性变化
(生态因子的地形变化)
地球环境
微环境
宇宙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 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 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 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型类群叫生态型
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 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 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2.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 不同生物适 应相同环境产生 了相同的适应叫 趋同适应 ➢ 趋同适应产 生的相同生态习 性的不同生物类 群叫生活型
年降水量 (mm)
100~120
50~80
100~120 250~350 400~500
600~ 1000
区域
干旱区
极端干旱 区
干旱区
干旱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植被
半荒漠、 荒漠、裸 半荒漠、
荒漠
露荒漠
荒漠
草原 森林草原 森林
土壤
灰棕漠土
棕漠土
灰棕漠土、 粟钙土、 黑钙土、 灰漠土 淡粟钙土 暗粟钙土
鲨鱼 鱼龙 海豚
非
洲
沙
漠
生活
人
花
掌
3.生态位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 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
湿度
湿度
pH
温度
温度
温度
(四).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
•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 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 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1)生态因子的纬向递变性
南中
北南
热热
热亚
带 带 带热
热带雨林
带
中 亚 热 带
北 亚 热 带
南 温 带
中 温 带
北 温 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南
北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
(1)生态因子的纬向递变性
• 自北向南的土壤分布顺序大致为:冰沼土、灰化土、生草灰化土、灰色森林土、 黑土、栗钙土和荒漠土;
第三章 生物与环境
本章内容
一.环境与生物 二.主要因子的生态作用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分析
一.环境与生物
(一)生物
1.物种(species) 是由内在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
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 功能单位。
2.生态适应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形态、 生理及生化机制上作出有利于生存 的改变。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 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 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因素 。生物是环境的主体,主体不同, 环境不同。
2.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
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其它生命 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视为构成人类环境 的要素;
另一种是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环境, 即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要素。
(2)按环境性质可分为:
自然环境 半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否有:
原生环境(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4)按环境范围大小分为
宇宙环境(星际环境) 地球环境 区域环境 微环境 内环境
内环境
区域环境
➢ 原因:因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与地形相互作用影响形成的。
(2)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北纬400~450)
经度(东经) 80º~90º 90º~100º
100º~ 110º
110º~ 120º
120º~ 125º
125º~ 130º
代表地区 准噶尔盆
及分界线
地
马鬃山
阿拉善高 原
内蒙古高 原
东北平原 长白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