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材分析》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气候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三章知识结构
本章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气候和气候各要素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教材编写优势
✹1、课本第一节通过一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请入第二节的内容,比如:你会收看天气预报吗?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2、课本还通过一些阅读材料来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这是非常好的。
✹3、课本还通过一些小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总结知识,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章共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节的内容,每节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材分析
制作:谢英英曾华娟
一、新课标(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组成
1、本节内容可划分为三个教学因子:
①气温与生活
②气温的分布
③气温的变化
二、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从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其分布规律,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2、技能目标:通过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本节重难点及教学方案
✹1、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3-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课件2023——2024学年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认识气温
计算平均气温
1.请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 8℃ 16℃ 12℃ 4℃
2.计算出改日的平均气温。 (8+16+12+4)÷4=10℃
认识气温
活动:学习探究
活动:观察课本67页的图C并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气温观测
测量气温
测定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一般放置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里。
温
百
度
叶
计
箱
气温观测
活动:讨论交流
拓展思维:为什么要将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放置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里呢?
(1)温度计测量的是空气的温度,如果放置比较低的 话会被地面的潮气湿气等因素影响。
(2)放在百叶箱里是为了避免阳光直射。
10
15 10
10
10
单位:℃
等温线
活动:认识等温线
温故知新:请大家根据等高线的相关特征,分析讨论等温线的特征。
(1)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__气__温____相等。 (2)右图相邻等温线之间的值是___4_℃______。 (3)等温线闭合,中间温度低是__低__温___中心。 (4)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___大____,
小结
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空间变化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
《气候(第3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
《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讲授的内容是我国的气候,包含“气温与降水差异”、“气候主要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三部分内容,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亲切和实用。但是,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又是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3.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
4.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4.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课程引入】
前两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
(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课件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精品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方案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三、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课时分配上分为4个课时。此为第3课时。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作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春风指的是什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从而引出正文内容。首先读图学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以及季风区的范围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冬夏季风的来源。继而列表总结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区别,并据此呼应引入中的“春风”的概念。接着通过示意图来分析冬夏季风的成因。最后通过雨带的位置关系来分析季风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第一篇:《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百汇学校:胡婵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学理念
首先我认为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进行有效益的教学;其次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同时教师需要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还要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以下过程:
分析教材,确定重难点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王民主编的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内容是在第一章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后面世界的气候类型的入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关于“世界气温”部分,教材在分析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之后,总结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海陆、地形和洋流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的地区差异,同样,世界的降水也是受这四个因素的影响。
依据教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影响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四个因素。我确立这个重点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
计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
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知道常见的降水形式、降水的不同等级。能够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学生学习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知道了什么是气温、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等知识及学法对这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降水量的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难点:绘图和读图【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从什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气温、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气温这一节课的内容。那么我们以类似的思路来学习“降水变化与分布”这一节的内容。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前热身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读图、分析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基本要素,前面两节学习了天气和气温,这里再进一步学习降水,为后面世界的气候的学习奠定基础。降水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降水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会有一种很熟悉而又新鲜的感觉,他们对降水的现象很熟悉,但本身已有的知识水平又不足以解释这种现象,因此这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七年级学生的这种情况,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降水情形入手,将
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地吸引到对降水的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是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通常,用等降水量线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在等降水量线图中,同一条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1)
讨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活动二: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2)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 第3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象灾害 教案
第3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
象灾害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归纳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2)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3)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资源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2)我国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
【教学难点】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比较、讨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诗引入: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所造成的。
那么春风又指的是什
么呢?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
二、新课学习
(一)季风气候显著
★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引导学生读图:
(1)依据图例,读取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引导学生在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上,归纳出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讲解:这里的季风指的是夏季风,“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因为“玉门关”不在季风区。
(2)在图中描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看一看它们大致经过的地形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
(3)引导学生读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夏季风:偏南风;冬季风:偏北风。)提问: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为什么不同?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气温的概念,能结合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结合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法,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3.能够运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难点】
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2018年10月1日的天气预报,让学生注意仔细观看聆听天气预报员的话。其中涉及到了这样一句“明天天气转凉,最高气温是16℃”,提问学生“气温是什么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气温的概念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观看教材,找到气温的概念。
【学生活动】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时间变化
教师过渡:回顾课前所观看的天气预报,里面提到了“最高气温”,有最高气温必然会涉及到对应的最低气温,说明一天当中的气温是在变化的。
教师出示地图:北京某年10月1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问题】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自主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
教师补充:生活中还会听到“平均气温”这样描述气温的词语,补充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的相关知识。
【过渡】气温除了一天当中有变化外,在一年当中有变化吗?
【师生共同总结总结】气温在一年当中的变化就是气温的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气候》第3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
《气候》教学设计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气候类型的名称及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3.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4.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我国气候类型的名称及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时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分布,本节课重点是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气候特征,说出气候类型名称。同时引导学生对季风分布示意图和相关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季风对我国气候带来的影响。利用剖面图的景观看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总结出气候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选取了大量直观性强的景观图,利用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能激发学习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流程
国长江中下游却是美丽水
乡?
三、读表,回答问题:
1.1月,齐齐哈尔的平均气
温,比巴黎低多少?
2.7月,齐齐哈尔的平均气
温,比巴黎高多少?
3.齐齐哈尔的气温年较差,
比巴黎大多少?
4.归纳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
响。
概括明确:
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原因:我国东部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影响:受季风的影响,我国比世界其他纬度相近的地区,
初中地理_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气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气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掌握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体会气温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量方法,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四、学情分析
由于阅读气温分布图时,需要掌握等温线这一抽象概念,而有的同学始终较难理解,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读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时也不要要求过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
要特征?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状况,由此引出气温
(一)导学达标:
(1)展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
自主探究:(学生展示)
1)气温:2)气温的测定:
①均温的测定:
日均温:把一天中2、8、14、20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月均温:把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均温相加再除以这个月的天数;
年均温:把一年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②日最高(低)气温出现时间:14(2)时左右
1.展示图片,师引导学生分析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3课时)教案
《气温和降水》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年较差越小。
提问:从图中我们读出了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的具体数值,那我们又应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气温特征呢?
描述气温特征的词语有高温/炎热、温和、寒冷等。一般来说,月均温在20℃以上,我们用高温或是炎热来形容,月均温在零度以上,用温和形容,
零度以下就称之为寒冷
提问:请同学们归纳沈阳的气温特征。
沈阳6、7、8月的月均温都超过20摄氏度,所以我们可以说,沈阳夏季高温。1月、2月以及12月气温都在0℃以下,所以,沈阳冬季寒冷。沈阳的气温特征就是,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第二步,看降水。完成以下任务:
2.沈阳的年降水量约为,季节分配
〔均匀/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季节〕。
沈阳的年降水量约为750mm,很明显,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形容降水特征的词语主要有多雨、湿润、少雨、枯燥等,一般来说,月降水量超过100mm就进入了雨季,可以用多雨来形容,有些月份降水稀少甚至没有降水,就用枯燥来形容。沈阳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特征可以这样描述:夏季多雨,冬季枯燥。
步,看气温和降水的配合情况。
气候特征描述方法一般为:时间+气温+降水
沈阳的气候特征可以这样描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枯燥。归纳沈阳气温特征
学生读图,完成任务
归纳沈阳降水特征
根据沈阳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尝试描述其的气候特征
作业1.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候主要有哪些差异?
乌兰巴托:气温年较差〔大/小〕,年降水量〔多/少〕,主要集中在〔月份〕;
昆明:气温年较差〔大/小〕,年降水量〔多/少〕,主要集中在〔月份〕。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_1
第3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我国气温的散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域。二、
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
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散布特点。
4、
理解干湿地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散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散布图
中国7月气温散布图
中国年降水量散布图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散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二、展示1月和7月气温散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转变大,而且地域不同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日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散布
、
冬季气温特点
二、
夏日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何冬季和夏日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按照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熟悉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腹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如何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转变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散布图,完本钱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转变都很大,从空间上看,
散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按照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域。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转变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域。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一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功效,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散布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
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气温分布特点。
3、能运用气温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2学情分析
3
重点:学会阅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前自主预习案
1、气温是指的温度,常用表示。
2、世界气温有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3、一般月和月平均气温表示陆地在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
活动2【活动】课堂合作探究
活动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饮食、作息,同时还影响着建筑样式、人种的形成、商业活动、体育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Lesson 3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sso n plan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
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
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
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
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
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范围,确定自己家乡的干湿地区,和前面的温度带和地形相结合。
【作业设计】
描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