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特征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各自
文学特征和其对西方文学发展的作用古罗马后期以来的欧洲文学有两大主题,一是源于古希腊的人本主题,二是源于古希伯来的神本主题。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一起构成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形成了西方文学的历史进程。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有着各自的文学特征和影响,以下便是我的一些总结。
古希腊文学特征:1.思想内容深刻性强——有着世俗的人本精神与命运观。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描写社会生活又有自己的想象、夸张与抒情。3.文学形式具有丰富性与开拓性。
具体分析:例如在希腊神话中神人同性同形,神其实是人的观念的具象和外化,神就是人,神话就是人话。人本主义与命运观念并存,相信命运的轮回又充分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如“不和的金苹果”、“伊阿宋取金羊毛”、“潘多拉之盒”、“特洛伊木马”,等等,无不反映了古希腊人张扬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古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同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希腊神话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与变化,因而相信有所谓的神灵主宰着这一切,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神的故事主要讲天地的开辟和诸神的诞生、谱系以及神的活动,等等,人们想象出了主宰人类的众神,如主神宙斯、天后赫拉、
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阿瑞斯、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等等。这些神既不像《圣经》中的神在基督徒心中那么高不可及,也不是中国神话中的道德偶像,而是呈现出一个亲切可爱的人的形象,并且被赋予了同凡人一样复杂的性格。
第七章 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与崇高之美
一、崇高(Sublime)与希伯来文化
希伯来:古犹太族
古希伯来人属于闪族的一支。它在公元前三千纪时 游牧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草原,公元前二千纪中叶, 侵入迦南,就是后来称为巴勒斯坦的地区。当时的 迦南人把入侵者叫做“希伯来人”,意思是“从河 那边来的人”(“河”是指幼发拉底河)。游牧的希 伯来人比较强悍,迦南当地的原住民文化较高而性 格较为柔弱,且曾经过埃及军的占领和蹂躏,元气 大伤,终于逐渐被希伯来人所征服和同化。
黄山莲蕊峰)
崇高作为审美对象,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 令人震撼的气魄、粗犷、不规则、不稳定、不平 衡等。在自然中,如汹涌的波涛、狂风暴雨、雷 电交加、浩瀚的沙漠、无垠的夜空、高耸的山峰、 陡峭的悬崖等。在艺术中,多是表现在这种巨大 形式中的精神。
图为19世纪浪漫主义画家透纳的《轮船遇难》这幅画描绘了海难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是 透纳风景画中最完美的一幅。画中的惊涛骇浪似张着大口的恶魔,将要吞食一切,可怜 的人类在大自然的暴怒下,顽强不屈地挣扎着,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狂放的英勇悲壮的 场面。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 呢?生糙的自然还是 经过教养的自然?动 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 自然?他宁愿哪一种 美?纯净肃穆的白天 里的美?还是狂风暴 雨雷电交作,阴森可 怕的黑夜里的美呢? 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 的、粗犷的、野蛮的 气魄。” ——《论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
希伯来、希腊、中国洪水神话的异同
三、希伯来、希腊、中国洪水神话的异同
1、洪水缘起上的差别在现存的洪水神话中,“洪水”只是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出现,在每一则不同的洪水神话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以“诺亚方舟”故事为例,一个完整的洪水神话应该有以下内容:洪水的到来、躲避洪水、遗留的人繁衍生息和重建家园。但是不同的民族对这些情节和主题取舍有所不同,从中可对其文化传统的不同窥见一斑。
希伯来挪亚方舟神话从头至尾都是上帝一个人的意志在决定一切。洪水的起因是因为人类违背上帝意志,作恶多端。上帝看见人类作恶想要毁灭人类,又教给义人挪亚制造方舟的方法使其避开灾难,最后与人类立约使之不再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从中可见希伯来民族至今仍把上帝奉为一切的渊源。希伯来民族历尽劫难,惨痛的民族历史在希伯来人的心灵中酿成一种带有强烈排他性质的民族情绪和团结统一的希望,反映在宗教上,就是对唯一真神的尊崇。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之囚后,希伯来人在其亡国灭种的危急之时创立了一神教的思想体系,借以团结人心,抵制异族文化的同化。亡国后用信仰来统一和维系本民族。希伯来神话整理汇编在犹太圣典《圣经·旧约》中,《圣经·旧约》不仅记载了神话传说,更是宗教教义的汇编,能抓住希伯来人精神世界。支配贯穿《圣经·旧约》的根本精神就是对唯一真神的坚信不疑,努力把唯一的神——上帝塑造成具有绝对权威的宇宙主宰,因此其神话的宗教意义远大于其他。神越是远离人类,上升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就越能给人神秘感和肃穆感,上帝是无所不在和永久绵延的,这加强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神操纵人的命运,神启示你,你就能免灾;神悦纳你,你就会有幸福。希伯来洪水神话深刻地表现了希伯来民族的一神信仰、树立上帝的神威、尊崇上帝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浅论希伯来精神
浅论希伯来精神
龚成红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7)005
【摘要】从文化学的视野看,西方文化植根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因此,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是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从而理性与上帝构成了西方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本文拟从西方文化精神支柱之一的希伯来精神出发,探讨这一文化精神对塑造犹太民族,形成西方世界"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并以此作为启示,探讨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具备何种主导性的文化精神,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龚成红
【作者单位】甘肃联合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重读《无名的裘德》——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之冲突 [J], 蒋显璟
2.希伯来法精神——犹太教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贡献 [J], 何小莲
3.感性否定中的崇高——论希伯来民族悲剧精神的呈现方式 [J], 李俊
4.浅论愚公移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J], 李树陈
5.希伯来民族精神中的非悲剧性 [J], 邱紫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溯历史强音——浅谈希伯来文化精神
追溯历 史强音
— —
浅谈希伯来文化精神
刘雅 霖
( 江南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苏无 锡 2 4 2 ) 江 1 12
摘 要 : 视 人 的 精 神 与 灵 魂 与彼 岸 价 值 世 界 的 追 求 , 重 强调 理
说 的 “ 常 的 儿 童 ” 古 希 腊 文 化 的 内 质 呈 “ 一 原 欲 一 人 ” 位 正 。 神 三
一
性 对 原 欲 的 限 制 , 希伯 来 文化 精 神 之 魂 。这 种 尊 重理 性 , 体 是 群
本 位 , 尚 自我 牺 牲 和 忍让 博 爱 的 宗教 人 本 意识 , 响 了历 史 最 崇 奏
强音!
体 的结 构 框 架 , 现 的是 一 种 世 俗 人 本 意 识 , 人 性 取 向 是 自 体 其
然 原 欲 。而 希 伯 来 文 化 中 却 很 难 看 到 希 腊神 话 与 史 诗 那 充 满 灵 性 与 原 始 欲 望 的 神 、 雄 与 人 , 那 里 有 的 是 神话 的 人 而 非 人 化 英 在
的 神 , 人 向神 的提 升 , 主体 性 的 萎缩 。 是 人
关键词 : 伯来文化 ; 希 希伯 来 文化 精 神 ; 欲 ; 帝 ; 卑 ; 原 上 谦 救
“ 英雄 ” 西 方 古 代 文 化 中 一 个 必 不可 少 的话 题 。 由 于 希 伯 是
(完整版)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地影响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希腊与希伯来两大文化体系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产生着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希腊文化中的自然与理性,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意识,千百年来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领域之中,为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两希文化西方文化
一、希腊罗马文化
文化起源:希腊罗马文化的发源是爱琴文明,从历史渊源上来看,西方文明最初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位于爱琴海南端入口处的克里特岛。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克里特文明以及后来出现的迈锡尼文明一起统称为爱琴文明。克里特的居民热衷于航海业和商业。灿烂辉煌的克里特文明本身是埃及、西亚、小亚细亚以及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氤氲化生的结果。爱琴文明至少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到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灿烂的米诺斯王国迅速衰亡。就在克里特文明衰落的同时(或者稍早一些时候),在希腊本土上出
现了另一个新兴的文明形态——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由一支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阿卡亚人所建,实际上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相融合的结果。而那些自称为阿卡亚人的游牧征服者,就是最初的希腊人。到了公元前12世纪末期,一种来自北方的更野蛮的印欧语系游牧入侵者多利亚人冲入了希腊半岛,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并且使爱琴海地区陷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时代”。在经历了300多年的“阵痛”之后,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一个崭新的希腊城邦文明崛起于爱琴海世界。
希腊神话的起源:早在希腊入侵者到来之前,爱琴海上克里特文明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有的随着克里特文明的毁灭而消失了,另一些则在迈锡尼时期与阿卡亚人的神话传说相融合。有的神话内容,显然是与埃及和地中海世界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公元前二千纪初叶或中叶,当野蛮的印欧语游牧者从亚欧大陆进入希腊半岛时,他们带到希腊来的仅仅是一些非常简单而零散的神祇。到了迈锡尼时期,克里特的优雅精巧和扑朔迷离的神话开始被粗犷勇武的英雄传说所取代,这些英雄传说是对阿卡亚入侵者的丰功伟绩的一种夸张式的渲染和回忆,同时也于其中揉杂了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西亚、埃及和克里特)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中所歌颂的正是阿卡亚人的那些以征服和宴饮而著称
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比较
作者: 徐沁怡
作者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页码: 116-11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Z1期
主题词: 希腊文化 希伯来文化 精神 文化 区别 联系
摘要:简要介绍了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起源,阐述了作为历史文化奇迹的希腊文明精神,讨论了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说明了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最终实现的融合。
浅析中国和希腊、希伯来泥土造人神话——探讨共同来源和民族精神
母系氏族的特点,可见“女娲造人”的神话大致产生 于母系氏族后期。而两希神话中,创造出人的神都是 男性,这时已经结束了母系氏族进入了父系社会的时 期。同时,在希伯来的神话中,上帝的形象也通常被 默认为男性,在文中的描述也多用 HE 而不是 SHE 来 称呼。女人被看作是从男人体内诞生的,男性在某种 意义上可以视为创造女性的神。可见,希伯来的文化 本质上就是倾向于男性,是一个男权社会。 (二)泥土本源 中国神话和两希的神话都提到了泥土造人,可是 在对于泥土的本性定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希伯来的 神话中,蛇是匍匐于土地的生物,是土地的化身。 《圣 经》里称蛇是恶魔的化身,诱使人犯下罪过,使人不 配居于上帝精细打造的花园中。因此土地被视作不洁 之物,用泥土捏出来的人自然也是有罪的。希腊神话 里的普罗米修斯造出来的人尽管有神气的加持,最后 当土地被洪水淹没的时候,罪恶也不见了。这里要注 意的是,希伯来神话中的上帝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 自然厌弃罪恶低贱的泥土。而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厌恶 泥土是因为创造出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是大地的孩子, 他和前一代神系之神不和。区别于两希神话认为泥土 不洁的观点,中国的神话则是出于对泥土的尊敬和崇 拜,认为泥土是孕育一切的。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决定 了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社会形态决定了社会意识, 因此中国对于泥土是尊敬的,将土地视为立足之本。 (三)神性和人性 中国神话和两希神话中体现的神性和人性也是 不同的。“女娲造人”中,女娲用泥土捏出人形,放 到地上之后人就有了自己的神智,能够自由跑动。这 说明女娲所造出的是独立的人,他们的精神和形态是 同时具备的,可是说是神性和人性统一的。而两希文 化互相影响渗透,他们都表现了神人分离的特点。希 伯来神话中,上帝捏出了人的形态,还需要朝他吹一 口气才能赋予人类神智。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捏 出人的形态,从动物身上提取部分特质注入人体内后 还要雅典娜吹一口气,使得人最终成为了人。可以看 出,两希文化里的人的神性和人性是分隔的。没有神 的“神气”加持,人仅仅是一具躯壳,而并非一个独
比较西方文明“两希”传统的异同
比较西方文明“两希”传统的异同
众所周知,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尽管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但在根本上,我们仍缺乏对两大源头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自然会存在诸多的联系,但在比较它们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了解它们的历史。
古希腊—罗马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对古代的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搏斗的英雄行为、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等,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强调了古希腊罗马人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饶的精神。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在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希腊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出现的第一次交流、冲突与互补、融合后产生的,它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虽然有着某种相似,但它仍是一种以希伯来文化精神为主体,区别于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异质文化。
虽然看了如此多的书籍,但我仍是懂非懂,一知半解,只能浅谈心中所想。
一:人的自然原欲
说到人的自然原欲,首先,应该明白何谓“人”,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是文化;文化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与对象化;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古希腊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同时又强调“天人之别”,古希腊人认为,“人同自然的划分是知识和智慧的起点,是人自觉其为人的起点”。由于强调人与自然分离,因而,古希腊人有特别重视个人与整体的分离,因为,“个人同整体分离开来也是一种‘天人之别’”。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主要倾向是重个人,重个人的感觉意识,重经验。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古希腊人那强烈自我意识的表露。由于重人与自然的和个体与整体的分离,于是便有了一种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识。在他们看来,“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人有自由,能够独立自主,不受外物和他人的支配奴役”。他们骄傲地把自己称作“自由人”。简而言之,就是重视个性自由,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观念中,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宇宙的主宰,人对上帝必面前对地服从。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仰仗上帝。这种宗教宇宙观、自然观与人生观直接影响着希伯来文化与文学中“人”的观念。上帝的全知全能和至高无上使人在自然和社会缺少希腊人那种抗争与行动的独立意识与主体精神,即便是探索自然奥秘,也是为了寻找上帝,印证上帝的无所不能和先知。
两希文化与西方文化
两希文化与西方文化
摘要:两希指的是希腊与希伯来,希腊与希伯来两大文化体系至今对西方文化仍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希腊文化中的自然与理性,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意识,几千年来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为西方文明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两希文化西方文化影响
两希文化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希伯来文化中,摩西和耶酥是希伯来人的先知,他们为全人类创造了唯一神信仰的宗教和神学,创造了《圣经》的《旧约》和《新约》。希伯来人的祖先为全人类提供了神学,唯一神论的宗教和圣经。
简单来讲,摩西和耶酥创造了属于希伯来文化的神学和宗教,“十诫”和“基督”也是希伯来律法的开始,他们的文化大都就表现在宗教伦理思想方面。
至于希腊最早的文化大概是诺索斯文化,在爱琴海最南部的克里特岛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后来亚历山大国王大面积扩张土地,随着战争,希腊文化开始传播到印度河以西的广大亚洲和北非等地区。
希腊文化表现在以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为首的神学以及以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为首的哲学。在哲学这一层面的理论水平希腊无疑是相当先进的。而关于国家的建立、管理、立法等方面也对今天的西方颇有影响。
希腊与希伯来两大文化体系至今对西方文化仍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希腊文化中的自然与理性,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意识,几千年来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为西方文明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下面,我就法治与文学两方面来谈谈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法治
在讨论两希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西方法治传统之前,首先有必要明确一下“法治”的概念。“法治”和“法制”是有区别的。“法制”侧重于制度层面,着眼于法律本身;“法治”则是强调运用法律制度进行治理和统治,强调“治”的过程。“法治”在本质上与“人治”是相对立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奠定了西方绵延不绝的法治传统。由此而言,法治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法治的实施要拒绝人治,第二,法治的价值追求至善。后来西方的很多学者对“法治”的解释也大体围绕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阐发。“已成立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强调的是“守法”,“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强调的是“良法”,“守法”与“良法”构成了西方法治传统的两个重要的主题。研究两希文化对西方法治传统的影响,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考虑。
田汉前期思想中的希伯来精神来源
The Sources of Hebraism in TIAN Han’s Early
Literary Thoughts
作者: 刘君君[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戏剧艺术
页码: 35-4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田汉;前期思想;希伯来精神
摘要:学界关于田汉前期作品风格和文艺思想一般以新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代主义等概括表述,却忽视其背后更为深广的希伯来精神。田汉前期思想中的希伯来精神来源如下:第一,受到《圣经》和基督教文化的直接影响。第二,受到来自日本文学和文化方面的涉及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的影响。第三,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如卢梭的《忏悔录》,歌德的《浮士德》,王尔德的《莎乐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带有人道主义的作品。后因田汉个人生命经验的突转和社会形势、文艺思潮的突变,对希伯来精神由吸收转化走向对抗和抛弃。
古希腊与古希伯来文明的融合
在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过程中, 罗马帝国基本上是依照自己的利益来选 择对基督教的态度的,虽然一开始是阻碍其发展的政策,但最终将其定为国教, 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甚至在君士坦丁大帝本人在晚年也加入了基督教。
罗马没有哲学,假如说它也有哲学的话,无非是征服的哲学。现在,罗马把
那时候所有可以征服的土地都征服了, 支撑他们的征服哲学也就失去了作用。 满 脑肥肠的罗马上层显贵在尽情的享乐和纵欲之后感受到了无法填满的欲望黑洞, 感到了深深的失落, 罗马教皇安敦倾心于不动心的古希腊斯多葛哲学。 人本身是 肉体的,同时也是精神的, 人本身会有对物质追求的欲望, 但也有发展自身精神 境界的需求, 当罗马人的物质与精神的杠杆严重失衡, 基督教的精神魅力自然就 吸引到这些上层显贵。
西及众人显现,传授他们“十诫” ,甚至住在他们中间也都是隐蔽在会幕当中, 十分神秘而没有具象地显现。 后来的宗教哲学家把它解释为全知全能的上帝, 不
可具备“有限”的人的形体。这是它和古希腊思想的接触点。而基督教中的上帝 的神秘性也是上帝的Fra Baidu bibliotek象更加隐秘而不可一探究竟,更加崇高而永恒。
三: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的融合是以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接受来实现 的,那基督教能够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原因有哪些呢?除了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 化之间对立的统一,这两种能够平等对话的文明都有着神性和理性的重要特征, 形式相异,但是本质内涵上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们精神状 态的需求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基督教本身就是“亲希腊”的宗教,它的受众和 目标信徒就是罗马的民众,内容上的变动使希腊罗马人更愿意接受。
希腊精神
正文:
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是西方美学和艺术最重要的两个源头,西方文学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双希精神的副产品。双希精神深刻的塑造了西方文化的面貌。
美学家巴雷特认为,希腊人缔造了西方人的理性与科学,而希伯来人创造了西方人的道德与信仰。
腊文化是西方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方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形
式的胚芽差不多都能在古希腊找到。杜兰也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些胚芽的独特性,即理解了希腊文化的根本精神,这就使前面所述的作者的高超技巧,有了真正的价值。
希腊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
首先,理性追求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精神。希腊人“培养思想,使自己不受制于热情、迷信及恐惧,而且从沉思和领悟中追寻人类生活里所可获得的最平凡的幸福。”(见本书,下文未说明出处之引文,同此)“贤哲的人,而非勇士或圣徒,乃希腊人生命的顶点和极致。”德谟克利特曾说:“我宁愿(在几何学上)发现一项证明,而不要波斯的王座。”在希腊的科学、哲学等著作中,我们到处可以呼吸到一种宁静的沉思的空气。
希腊理性精神的深入就是彻底地反思和怀疑,上天入地地追寻事物的最终极真理。苏格拉底之承认自己无知而又彻底地求真知的精神
一直在激励着西方。古希腊人在似乎杂乱无章的世界中发现了逻各斯(即规律),并提出各种关于逻各斯的假定———“是”,然后让这个假定的所有细节在所有的层次上经受自己和别人的置疑,以考验这个假设是否是“真是”。这种彻底求真的精神终于孕育出了西方科学。
“直至近代,人类从没有如希腊人那样精密而又充满热情地研究自然界。”
古希腊的另一重要精神是自由。希腊人最先于其他民族争取到了自由民的身份。争取自由到真正地拥有自由,这当中有苦难,有抗争,然而更有自豪。即使在城邦瓦解后,古希腊人仍坚守自由,此时他们的家园就是他们自己,就是他们天赐的不可能被任何人夺走的自由。城邦会被外敌侵占、践踏、掠夺、毁灭,家族会瓦解,但这个在个体心中的家园,只要人们自己不遗弃之,就无人能夺走;只要人们不辍耕耘它,就有丰收的希望;只要人们把这最后的家园看得比肉体还重要,就能为之牺牲生命。古希腊人所享有和珍视的自由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人类的奇迹。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英国学者阿诺德写道:“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亦即我们强有力和值得赞誉特征是活力而非智力。……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这两种力量视作敌对力量,亦即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来划分这个世界帝国。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Hebraism)的力量和希腊精神(Hellenism)的力量。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世界应在两极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
在阿诺德看来,“活力”与“智力”的对立,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格局,它们实际上就是希伯来和希腊精神地化身。两种文明的基本精神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彼此对立互补的。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人被拯救”;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良知的严格性”。
阿诺德关于双希精神的概括把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命脉和逻辑,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很有启发性。希伯来精神与希腊精神同为西方文化的渊源。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美文学的发展。这两大思潮是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希腊精神重视现世本位、人本位、肉的倾向、自然生活、自律、自立、理智等。希伯来精神重视本位、神本位、灵的倾向、理想生活、他律、服从、空想等。
希腊精神与希伯莱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莱精神
当我们要溯源当代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源头时,我们就必然要提及希腊精神与希伯莱精神—西方美学与艺术的两大滥觞之源。正如英国学者阿诺德在《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中指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照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的力量和希腊精神的力量。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世界应在两极之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注阿诺德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的共识,现在人们普遍把希腊文化的精神和希伯来文化的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相辅相成的互补基因。
希腊精神与希伯莱精神是西方美学与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源头,西方文学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双希精神的副产品,双希精神深深塑造了西方文化的面貌。通过立足于西方的美学与艺术领域,进而探讨希腊精神与希伯莱外在表象与内在特征。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滥觞源头,其在政治、艺术等等各方面对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近代西方文明的政治、法律、艺术在不同程度上都吸取了古希腊文化的精髓,正如巴雷特在《非理性社会》一书中所提及的“希腊人创造了西方人的理性与科学”。当我们论及希腊精神时,就必然提及希腊精神与美,德国艺术家温克尔曼曾说“现在流传的高雅趣味,都是在希腊的天空下形成的”。希腊文化中的绘画、建筑、雕塑等这些文化因素都是其美的体现,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藏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第五讲以希伯来为源.ppt
古希腊建筑的实质是位于实体 之外的柱式表现,柱式基元及简单 排列所构成的极度的和谐、秩序、 稳定,具有优雅、有力、高贵的意 象。
多立克柱式作为古希腊最为普遍的柱式,其意象丰 富,视觉力感强烈,构成形态平直,细部粗略,体 现对力的和谐与庄严的观念的结构意象,适于隐喻 崇高、权力、地位和力量。
第四节 哥特式崇高
第五讲 以希伯来为源
第一节 神性的崇高 第二节 崇高美学 第三节 多立克式崇高 第四节 哥特式崇高 第五节 教义表现与崇高
进入本讲结束 第八讲 返回第四讲 课件封面 课件特色
第一节 神性的崇高
本节要点: 一、希伯来精神 二、希伯来的受难 三、希伯来崇高 四、神性与崇高
进入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进入第三节
返回【一】 第二节
第三节 多立克式崇高
本节要点: 一、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 二、多立克式崇高
进入第四节 第五节 本讲结束
返回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五讲
一、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
多立克式
爱奥尼亚式
科林斯式
1.多立克柱干像树一样渐上渐细,庄重而朴素,富于庄 严性和力量,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二、崇高的美学特点
主客体首先处于一种矛盾的激化当 中,然后解决矛盾,达到一种和谐。从 形式上看,崇高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 刚健、雄伟的特征。从内容上看,通过 主体的艰苦的斗争,崇高展示出主体征 服自然,征服“他者”的巨大力量。从 美感特征来看,崇高能给人以惊心动魄 的感受,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英国学者阿诺德写道:“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亦即我们强有力和值得赞誉特征是活力而非智力。……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这两种力量视作敌对力量,亦即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来划分这个世界帝国。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Hebraism)的力量和希腊精神(Hellenism)的力量。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世界应在两极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
在阿诺德看来,“活力”与“智力”的对立,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格局,它们实际上就是希伯来和希腊精神地化身。两种文明的基本精神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彼此对立互补的。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人被拯救”;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良知的严格性”。
阿诺德关于双希精神的概括把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命脉和逻辑,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很有启发性。希伯来精神与希腊精神同为西方文化的渊源。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美文学的发展。这两大思潮是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希腊精神重视现世本位、人本位、肉的倾向、自然生活、自律、自立、理智等。希伯来精神重视本位、神本位、灵的倾向、理想生活、他律、服从、空想等。
希腊精神用理性思考事物的本来面目,激励人们探求真理,它代表了科学与理性;而希伯来精神则在思考生命的终极价值,关心“人如何被拯救”,它代表了道德与信仰。
1.希伯来文化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就希腊文化来说,至少在它的两个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表达中,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
2.信仰的人是完整的具体的人。希伯来文化并不放眼普遍的人、抽象的人;它所看到的总是具体、特定、个体的人。另一方面,希腊人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发现了一般的、抽象的和没有时间性的本质、形式和理念。
3.对于希腊人,由此产生了作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踏上的通往智慧之路的超然性的理想。……希伯来文化强调的是献身性,是人充满热情地投入他终有一死的存在(既包括肉体也包括精神),以及他的子孙、家庭、部落和上帝。
4.对于犹太人来说,永生除了体现不可知和可怕的上帝以外,是一个相当可疑的概念。而对希腊人来说,永生则是人能够通过其智力可以随时达到的东西。
5.希腊人发明了逻辑。希腊人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是逻辑的动物;按更本原的含义则是人是有语言的动物。……在希伯来人看来,智力的状态是最典型地反映在约伯的朋友们愚蠢而又狂妄的唠叨之中,他们的议论从未触及到问题的核心。生活的终极问题发生于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深处,也就是信仰的最深处。
6.希腊人把美和善作为等同的东西或者至少是永远一致的东西来追求。事实上希腊人用一个单名“美的即善的东西”来表达美和善。阿诺德简洁地提及的希伯来人的罪孽感,是甚至人类存在的痛苦而又难以驾驭的一面,从而不能允许轻易地把善与美等同起来。
希伯来传统中形成了追求绝对一神的精神,即具有“至高一神”的观念。其神灵观念最早乃从古希伯来人的“雨神”崇拜演变而来,在沙漠地带对于游牧民族而言,“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雨神”曾被尊为古希伯来人的民族神。他们将自己视为“神”的“选民”,认为会得到特殊的“神宠”,这一至高“上帝”的观念,作为古希伯来信仰精神的重要遗产不仅被犹太民族所持守,而且也被基督宗教所继承。
希伯来传统发展出了一种罪感意识和谦卑精神。希伯来人对人类“受苦”及对上帝“正义”意义的理解,正因为“义人”约伯“无辜受苦”,故有约伯的委屈和诘问。但希伯来信仰传统中却产生了一种更深层的灵性或宗教性理解。在此,“正义”乃政治层面的,即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正义”,而在上帝那儿却根本没有这种世人所熟悉、所要求、并且习以为常的“正义”,因而“德性不再许诺幸福”。所谓上帝的“公义”、“智慧”和“仁慈”乃另一维度,具有奥秘性和神圣性,世人对之不可测度。因此,希伯来传统中的这种罪感意识和谦卑精神就是让人彻底放弃“自以为义,不以上帝为义”之举及其思维进路,而认识到人自身的“有限”和“卑贱”。
希伯来传统中具有一种契约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表述在“神人立约”的意义上。在希伯来《圣经》中,对于犹太初民与上帝的契约关系,至少有三次“立约”之记载。基督宗教形成之后,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立约”之说。基督徒认为救主耶稣降生即上帝与人重新立了“新约”,因而将以往上帝通过立法而与犹太人所立之约称为“旧约”。这种契约精神经犹太教、基督宗教的传承和弘扬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从神人之间的神圣契约演化出一种以平等为原则的社会契约、人际契约,而近代清教徒在移居北美时更是将这一“契约”作为其立国、立教的基础和原则。在承认上帝的唯一性、绝对性权威这一共识下,这种契约观意指教会与国家得以共构的基础乃是其参与者的平等、自愿,人们按照契约来将其权利委托教会或国家的执掌者来行使,但执掌者若失职,渎职或滥用权力,参与契约者则可以收回其权利,重新考虑这种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因此,契约精神乃以一种神圣维度和平等共构的法治原则来保证其立国、立教所应有的民主制度得以实施和维系。
希伯来传统还孕育了一种救赎精神,追求其宗教境界中的神圣拯救。古代犹太教中有着“救世主”的观念,它从“受膏者”意义上演化、发展而成,由此形成人们对其复国救主“弥赛亚”(Messiah)的期盼。本来,“受膏者”指其民族传统中国王或部族领袖涂油受膏,有着临危授命、肩负其拯救民族的重任之意,亦象征其授任者被神祝福、赋予神圣权威。这种“救赎”精神蕴涵着一种危机感、危难感和悲剧意识,象征着一种挺身而出、自我牺牲。其意趣后在基督宗教所信奉的救主耶稣基督之形象及作为上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救赎”不仅意味着其救赎对象的希望和喜乐,而更突出其救赎者本身的奉献、牺牲。?
希伯来传统亦体现出一种先知精神,显示出其对现世的警醒和对未来的洞观。“先知”代表着一种批判意识和激励精神,是“启示者”和“预言家”,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前面,因而会有其孤寂和悲壮。在古希伯来文献中,“先知文学”与“启示文学”有机交织,预示着一种前瞻、展望,更意味着一种变迁、变革。这种先知精神在西方文化发展中亦促成了其社会和人生之维中“神性推动”与“自强不息”的交汇及共构。概而论之,古希伯来精神为基督教哲学突出其启示观奠定了牢固基础。
在西方精神中,古希腊精神乃其历史的重要渊源和起点,它作为西方古代精神的主体而代表着西方精神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总体而言,西方精神之库中的自然精神、浪漫精神、自由精神、神秘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思辨精神等,都可以在古希腊精神中找到其雏形和根源。因此,古希腊精神也为西方宗教精神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资源,为基督教哲学的形成埋下了意义深远的精神伏笔。
首先,古希腊贤哲对“物”自体和“物”之上(或“物”之后)的反思及其推理逻辑,构成了西方宗教精神中的“理性”传统,铸就其特有的“宗教理性”。这种“理性”对此后形成的基督教哲学至关重要。西方宗教中的神学之思亦直接源自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以“智慧”和“思辨”为特色,体现出追寻“物”之“源”的深度和领悟“形”而“上”的高度。这种“自然之探”和“超然追求”使西方传统中的哲学与神学得以打通,其“现实”与“永恒”、“此在”与“终极”之关切及其意趣最终在基督教哲学上达到整合和统一。
再次,通过对“物”对“己”的认知,以及体会到这种认知的有限,柏拉图进而在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