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合集下载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现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各自特色。

一.首先,对比看待两种文化,可知其各自独特及长短之处。

1.起源发展:希伯来文化中,摩西和耶酥是希伯来人的先知,他们为全人类创造了唯一神信仰的宗教和神学,创造了《圣经》的《旧约》和《新约》。

希伯来人的祖先为全人类提供了神学,唯一神论的宗教和圣经。

简而言之,摩西和耶酥创造了属于希伯来文化的神学和宗教,“十诫”和“基督”也是希伯来律法的开始,他们的文化大都就表现在宗教伦理思想方面。

希腊最早的文化则大概是诺索斯文化,在爱琴海最南部的克里特岛上逐渐发展起来,后来亚历山大国王大面积扩张土地,随着战争,希腊文化开始传播到印度河以西的广大亚洲和北非等地区。

其表现主要是以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为首的神学以及以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为首的哲学。

希腊在哲学这一层面的理论水平相当先进,其关于国家的建立、管理、立法等方面也对今天的西方颇有影响。

2.内容差异:希伯来文化则注重行,关心实践;正确的行为是希伯来人终极关切的事。

希伯来文化理想的人是有信仰的人。

是个作为整体的具体的有信仰的人。

希伯来文化并不仰望普遍的和抽象的事物,它始终盯着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人;希伯来文化的重点是献身,是人对自己有死的存在(同时是肉和灵),对他的子孙后代、家庭、种族和上帝的热情介入;永恒在希伯来人看来是模糊的,除非在不可知的上帝身上;希伯来人认为理性和逻辑并没有触及生活得终极问题,这些问题发生在语言无法企及的深处,即信仰的至深处;希伯来人不把美和善等同起来,罪感乃是由于他的不完满性而达到的对他的彻底有限性的意识,善有时必须戴上丑的面具,恰如美对他可能是罪感和腐败的假面。

希腊文化注重知,关心知识;正确的思想是希腊人终极关切的事。

希腊文化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是作为对所有时间和存在的旁观者必定超越哲学的哲学家,是历史上第一批思想家。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特征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特征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各自文学特征和其对西方文学发展的作用古罗马后期以来的欧洲文学有两大主题,一是源于古希腊的人本主题,二是源于古希伯来的神本主题。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一起构成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形成了西方文学的历史进程。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有着各自的文学特征和影响,以下便是我的一些总结。

古希腊文学特征:1.思想内容深刻性强——有着世俗的人本精神与命运观。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描写社会生活又有自己的想象、夸张与抒情。

3.文学形式具有丰富性与开拓性。

具体分析:例如在希腊神话中神人同性同形,神其实是人的观念的具象和外化,神就是人,神话就是人话。

人本主义与命运观念并存,相信命运的轮回又充分尊重人的个性自由。

如“不和的金苹果”、“伊阿宋取金羊毛”、“潘多拉之盒”、“特洛伊木马”,等等,无不反映了古希腊人张扬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古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同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希腊神话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与变化,因而相信有所谓的神灵主宰着这一切,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

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主要讲天地的开辟和诸神的诞生、谱系以及神的活动,等等,人们想象出了主宰人类的众神,如主神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阿瑞斯、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等等。

这些神既不像《圣经》中的神在基督徒心中那么高不可及,也不是中国神话中的道德偶像,而是呈现出一个亲切可爱的人的形象,并且被赋予了同凡人一样复杂的性格。

古希腊文学影响:1.世俗文学的最大特点是世俗性,重生、重欲,情感色彩浓重。

2.肯定人的原始欲望,自由抒发人的自由本性。

3.所以其世俗性广泛被后世文学所继承。

4.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形成口语性的文学传统。

5.叙事的文学传统。

6.重智的文学传统。

具体分析:古代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希腊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建了璀璨多彩的文化,传下丰富的遗产,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是西方美学与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源头。

西方文学与文化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双希精神”的副产品。

“双希精神”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文化的面貌。

美国美学家巴雷特在《非理性社会》中称,希腊人缔造了西方人的理性和科学,而希伯来人则创立了西方人的道德与信仰。

而英国学者阿诺德在其《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中则明确指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照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

……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的力量和希腊精神的力量。

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

世界应在两极之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

”阿诺德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的共识,现在人们普遍把希腊文化的精神和希伯来文化的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相辅相成的互补基因。

谈到希腊精神,我们就离不开谈及美,希腊文化中美无处不在。

在希腊文化中,美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

蓝色文明的源头爱情海、米洛的维纳斯、帕台农神庙、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喜剧中无不是美的诠释。

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认为:现在广泛流传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腊的天空下形成的。

他在其作品《希腊人的艺术》中也高度赞扬了希腊文化,他说: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使没享受如此的荣誉。

因此,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蔽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藏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在希腊人中的这种美主要是一种优美,但这种优美又与知识、智慧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并不是简单的只是事物外在形态的和谐、尺寸和比例。

从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对美的层次划分和对诗人的驱逐、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所是”与“美”的符合的界定以及“净化”的规定等都可以看出。

回到哪个“古希腊”

回到哪个“古希腊”

回到哪个“古希腊”摘要:“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人们阐释经典、梳理文化接受史之时,往往习惯于未加细辨地使用笼统的“古希腊”概念,仿佛后世文本的原型意象、美学观念、叙述模式等均可回溯到一个整一的“希腊传统”。

有着强大“古典学”根基的欧美学界尚无法完全避免此种迷误,中国社会对它长期的模糊处理犹甚。

文章通过三个具体案例,说明希腊文明的核心价值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母题、观念和学说在每个时代、不同学派之间大相径庭,并非一成不变、高度统一。

后世文本对它们也进行了完全不同的美学或伦理“选择”,从而形成各自的时代风尚。

正本清源,或能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学史和文明接受史。

关键词:古希腊;西方文学;古典学;阐释史;接受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4XNJ02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4-0101-05西方人毫不讳言“古希腊”是他们的“精神故乡”;历代文化史的叙述也似乎建构起了一个所谓的“希腊传统”。

《古典传统》的作者海厄特称:“就我们大部分的思想和精神活动而言,我们是罗马人的孙辈,希腊人的重孙”①。

英国学者阿诺德也曾将西方文明喻为以“古希腊”与“古希伯莱”为两极的钟摆。

希腊精神注重智慧,希伯来精神强调驯服。

后世文化成为这二者的重复更迭。

②比如中世纪摆到了希伯莱的一极,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摆到了希腊一极,浪漫主义又回到希伯莱……这些观点固然颇具洞见,但它们亦反映了“古典”研究和文化史叙述当中的一个典型“迷误”:“古希腊”似乎是个独立的、整一的文明形态,它与“古希伯莱”等其它文明形态之间的密切交合则容易被淡化。

然而,“古希腊”真是一个可以涵括后人所知的那个时代的单纯能指吗?尽管人们意识到,古罗马、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几乎每个时期都希望回到“古希腊”去,实则它们的“古典”取向是很不一样的。

比较西方文明“两希”传统的异同

比较西方文明“两希”传统的异同

比较西方文明“两希”传统的异同众所周知,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尽管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但在根本上,我们仍缺乏对两大源头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自然会存在诸多的联系,但在比较它们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了解它们的历史。

古希腊—罗马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对古代的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搏斗的英雄行为、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等,表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强调了古希腊罗马人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饶的精神。

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在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希腊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出现的第一次交流、冲突与互补、融合后产生的,它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虽然有着某种相似,但它仍是一种以希伯来文化精神为主体,区别于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异质文化。

虽然看了如此多的书籍,但我仍是懂非懂,一知半解,只能浅谈心中所想。

一:人的自然原欲说到人的自然原欲,首先,应该明白何谓“人”,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是文化;文化无非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与对象化;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古希腊文学中蕴含着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同时又强调“天人之别”,古希腊人认为,“人同自然的划分是知识和智慧的起点,是人自觉其为人的起点”。

由于强调人与自然分离,因而,古希腊人有特别重视个人与整体的分离,因为,“个人同整体分离开来也是一种‘天人之别’”。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主要倾向是重个人,重个人的感觉意识,重经验。

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古希腊人那强烈自我意识的表露。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双希精神交错互动, 构成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 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 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 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征。
米诺的维纳斯
在希腊深刻地意味。他 将审美修炼过程分为五步。
柏拉图关于美的不同层次
的说法,道出了希腊人关 于美的重要观念,即理性 观念在希腊人关于美的观 念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
希伯来人:渡过河而来的人
在西方美学中,除了美之外, 还有诸多其他同样重要的美学范 畴,崇高,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和希伯来精神更契合。
双希精神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差异呢? 它们如何塑造乐西方美学地风景呢?



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 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 “人被拯救” 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 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 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 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 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 “良知的严格性”。
假如我们把双希精神视 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显然,西 方美学的源起当然和双希精神 密切相关。不很严格的说,希 腊精神与西方美学中美的观念 关系更为密切,而希伯来精神 则和崇高的范畴有更深刻的联 系。 在希腊文化中,美是一 个至高无上的观念。仪态万方 的维纳斯、气宇轩昂的帕台农 神庙、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 喜剧等无不是美的诠释
希伯来,译自英语Hebrew。 在犹太人的语言里,这个词 意为“渡过”。希伯来人在 漫长艰难的历史中,形成了 一种特殊的文化。
*
哥特式教堂作为一种建筑形 式,最典型地代表了与希伯来精神相关的 这种崇高,它尤其呈现为对上帝的敬畏和 顺从。 中世纪以前,哥特式建筑, 浪满主义运动,往往都带有明显的对崇高 精神的崇拜和礼赞性质。

两希文化异同及在文学中表现

两希文化异同及在文学中表现

论文标题:两希文化异同及在文学中表现对真理的渴求、明晰的头脑、敏锐的洞察、深刻的判断------这就是希腊文化。

希伯来精神则追求公正、要求道德完善、坚持需求人们的行动准则。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与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也是近代民主和法制的起源,所以可以划分为一大西方文明传统即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

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

约在公元前1200至400年间,希伯来人创立了一种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人们把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欧文明的来源之一。

“两希”文化之间联系紧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而发展。

众所周知,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理性精神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世界确定性、世界秩序的探索上,是人的知性力量的推动使之然。

因之,古希腊哲学总是力图通过询问世界之本原,给人们描述世界的规律和秩序,为人们提供一个有确定意义的世界。

其实,基督教同样有这种理性特征,而且直接受益于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禀赋。

而且,正是基督教文化中这种直接传承于古希腊哲学的对世界探究的知识性冲动和理性精神,培植了中世纪和近代西方人的科学理性精神和追求科学的理性精神。

古希腊—罗马文化相对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原欲型的,但是,它在哲学文化中体现的理性精神,却沿着希伯来—基督教的传统得以流传。

双希文化的文学呈现—《荷马史诗》和《圣经》,保存了双希文化最古老的记忆和想象,也是两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本资料。

然而,学界在论证这两种文化的异质性以及互补性时,引用更多的是两部著作提及的神话、历史等典故,而对两个重要意象—贯穿了《伊里亚特》全诗并在《奥德赛》中也有隐性出现的“战场”意象以及在《圣经》中反复出现的“园”意象的比较研究甚少。

《荷马史诗》的“战场”意象和《圣经》的“园”意象在文本中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双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下来的成长体验和民族心理的折射,体现了两种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旨趣和性格。

浅析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救世”思想

浅析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救世”思想

浅析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救世”思想作者:李灿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年第03期作为英国文学批评奠基人——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开创了文化批评之先河。

里昂纳尔·特里林称其为:“我们的时代中人文主义传统在英国和美国的伟大继续者和传播者”。

阿诺德一生可明显的分为两个时代——50年代的诗歌时代和60年代及以后的文学和文化批评时代,然而他扬名后世并不是因为他是诗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批评家。

当然他的批评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内,而是扩展到文化、社会、艺术、宗教及历史等等方面。

一、维多利亚时代下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一般认为是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在位的统治时期(1836-1901),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

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物质财富极其丰富,信仰科学进步并对工业化、机械化、技术化时代充满了乐观和信心。

英国只注重物质文化的积累,却忽略精神文化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传统的社会秩序瓦解了,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正在崩溃。

一切旧的秩序、旧的传统在一个变化巨大的社会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社会问题,并力求化解这些危机的办法。

阿诺德无疑成为了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在《多佛海滩》中以精炼的语言概括的步入工业时代后英国的繁华以及繁华背后存在的危机:“这个如此多彩、美丽而新鲜的世界其实并没有欢乐、光明和爱,也没有确信、安宁和对苦难的拯救;我们在世,犹如在一片昏暗的荒原,纷争和溃逃的惊恐在荒原上交织,愚昧的军队于昏暗中在荒原上争斗。

”阿诺德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促使他最终从文学创作走向文化批评之路。

二、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在新旧秩序的转换中,如何才能遏制混乱?阿诺德认为只有通过文化才能构建正确的秩序,指导正确的行动,重建精神信仰,实现社会的成功转型及和谐的发展。

外国文学(古代)

外国文学(古代)

外国文学(古代文学)4个比较主要的文化体系(文化圈)1.东亚文化圈(以中国、日本为代表)2.南亚文化圈(印度)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4.西方文化圈(欧美文化,基督教文化)希腊精神:人本,强调任性的沉咏希伯来精神:神本,灵性的欢歌古代文学的概念:界定1,名称:古希腊,罗马2,阶级性:原始(古希腊神话),奴隶社会文学3,时间:5C以前精神:生命意识,人本意识,自由观念第一节古希腊文学概述一发展四个时期荷马时代(前11C~前9C)神话,史诗准备时期(前9C~前6C)抒情诗,寓言古典时期(前6C~前4C)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向外传播时期】(前4~公元2C)新喜剧二希腊神话(荷马时代)(一)关于神话1,什么是神话(社会学角度,马克思/人类文化学角度,弗雷泽/哲学角度,维柯《新科学》泛灵论)2,神话的产生(神话与自然,宗教,崇拜)3,神话的内容(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神的日常生活/人类的起源,等)(二)古希腊神话·神话故事+英雄传说·英雄传说,起源祖先崇拜:赫拉克勒斯,俄狄浦斯,忒修斯,伊阿宋夺取金羊毛的故事·为什么希腊神话出现罗马神名?罗马武力征服希腊后被希腊文化洗脑·希腊神话的特点:神人同形、同性/以人间生活为蓝本·对欧洲文化影响:文艺作品题材的来源()/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本思想、乐观精神渗透到西方思想文化领域,其中的典故与形象也融入西方文化生活三抒情诗和寓言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类似于诗经)农业劳动节气《神谱》收集古代神话传说萨福“第十位文艺女神”——柏拉图女诗人萨福以写作爱情抒情诗为主,她的诗歌感情真挚热烈,语言朴素自然。

她的诗体被后世诗人模仿,称为“萨福体”。

《伊索寓言》伊索整理的民间创作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与奴隶的思想感情和哲学观点,形式短小精悍,比喻生动恰当,对寓言作家拉风丹等都有影响四戏剧和文艺理论(前6C~前4C初的古典时期)柏拉图—理念论文艺是模仿的模仿迷狂说——《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净化说五希腊化时期(前4C~公元2C)新喜剧米兰德(前342~前292)不涉及政治,多家庭喜剧六为什么在希腊领域产生希腊精神地域:地中海,无平原,航海,冒险,葡萄酒与商业时代:身心合一,全面发展,以身体为本位制度:城邦制度,主权在民第二节荷马史诗一史诗历史+神话主题:战争,歌颂开国君主特点:庄严,口头创作,民间整理,官方建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二1,作者与创作过程盲人,吟游诗人史料:古希腊神话传说,特洛伊的战争传说,民间有关特洛伊的民谣2,故事情节:《伊利亚特》描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当时的特洛伊城叫“伊利亚特”/“阿克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十年战争只选最后一年中最后51天,重点仅是其中10天《奥德赛》十年返乡之旅只选取最后40天,“一条绳子的结构”,一个情节串起一系列事件,后来演变为“流浪汉小说结构”3,《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战争是部落的事业/歌颂战争/尚武精神/以妇女为导火线的战争,实质是掠夺财产4,分析思想内涵(1)荷马史诗的社会价值——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从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古希腊的社会生活 A.社会结构,父系氏族:限制妇女的一夫一妻制/妇女的美德即贞操/家奴制度B.军事战争:军事民主制C.生产劳动状况D.风俗习惯无物交换,以牛为价值尺度(2)塑造了一系列高大的古代英雄形象,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赫克托耳集体主义精神奥德修斯智多星(罗马名:尤利西斯性格缺陷:私心很重,个性狭隘,凶残)集体意识向个体意识发展:这个时期的英雄都有两重性集体主义精神(为部落谋利益的高度责任感)个体精神(贵族、早期奴隶的个人意识)(3)表现了一种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乐观思想人与命运的抗争三荷马史诗艺术成就1,结构艺术2,人物形象塑造:圆形人物3,语言艺术成就民间说唱文学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想象(荷马式的比喻“苍蝇的勇气”执着)朴素、质朴,自然的口语重复的手法:适应民间歌手口头复诵,加强诗歌的感染力第三节古希腊戏剧古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剧(南宋)/古希腊戏剧一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于民间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祭祀活动羊人(披着羊皮的人)歌唱酒神故事的形式(羊人剧)——发展为古希腊悲剧狂欢歌舞——发展为古希腊戏剧尼采:日神精神(理性)与酒神精神(非理性)2,悲剧演出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卡塔西斯:净化、怜悯、宣泄)合唱队(幕)介绍、评议剧情程序:开场—进场歌—剧情展开—退场剧场:露天,半山,扇形,没有帷幕、由合唱队充当舞台面具:希腊悲剧、喜剧的道具都有面具,用以烘托饰演角色的效果,也由于演员要演几个决赛三部曲3,发展与繁荣·戏剧节·演员的地位——“酒神的艺人”二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1,题材古希腊神话/现实题材*《波斯人》(波西战争),唯一一部反映当时希腊生活的作品2,作品○1《俄瑞斯忒斯》三部曲:《阿伽门农》、《祭酒人》、《报仇神》主题:反映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反映了法律裁判开始,取代血腥复仇,人类开始走向文明思考:对于对的悲剧民主是什么○2《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主题:普罗米修斯和宙斯的斗争象征了雅典民主派反对专制暴君的斗争埃斯库罗斯成就:在羊人剧中增加了一个演员,开始有了“冲突”三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戏剧核心:鼓吹英雄主义精神,明知不可为而甚至是悲剧的命运而为之,并坚持到底1,《俄狄浦斯王》——“十全十美的悲剧”○1内容○2个人与命运的冲突(“厄勒科特拉情节”恋父情节)○3结构艺术的典范:悬念,倒叙,逆转,发现○4“俄狄浦斯情节”2,《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的女儿)○1内容:情与法的冲突○2黑格尔悲剧论: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索福克勒斯成就:三名演员,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四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1,《美狄亚》第一次把妇女提到了很高位置*2,中西弃妇形象的比较3,人的生存状况对神的问题三人的比较:由神到英雄再到凡人的一个过程古希腊喜剧起源于民间舞题材上:现实性,政治性阿里斯托劳——喜剧之父悲剧发展阶段·古希腊悲剧:英雄悲剧、命运悲剧·文艺复兴的性格悲剧·17C古典主义悲剧——理智(国家的责任)与情感的冲突·18C市民悲剧·19C社会悲剧——易卜生《玩偶之家》西方喜剧发展·古希腊政治讽刺喜剧世态喜剧·15C闹剧(笑剧)·文艺复兴,抒情喜剧——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16C即兴喜剧·17C古典主义喜剧——莫里哀·18C性格喜剧悲喜剧区别:○1取材,内容○2风格○3形式:悲(三幕),喜(一幕)○4结构悲剧:三一律(时间,情节,地点)喜剧:松散○5语言悲:高雅,喜:粗俗中国戏曲:楔子,折、出、出煞/西方戏剧:开场,幕、出第四节古罗马文学(一)早期罗马文学(共和时期)*普劳图斯模仿希腊新喜剧,反映日常生活《一坛黄金》→莫里哀《吝啬鬼》《孪生兄弟》→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维尔吉——古罗马最杰出的诗人《牧歌》受古希腊田园诗的影响《农事歌》(《荷马史诗》→)《埃涅阿斯经》主题:历史,现实→罗马人的祖先建功立业的丰功伟绩,歌颂了当时统治者屋大维和其家族《埃涅阿斯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A:创作方式:·文人史诗的范本,更加精雕细琢/·民间创作,自由B:作品风格:·作者个人风格,严肃,哀婉/·民间,活泼C:人物形象:·主人公完美,没有缺点/·有优点,也有缺点D:艺术手法:·语言华丽、典雅,“爱情悲剧”,增加了心理描写/·语言质朴*贺拉斯:讽味诗人,文艺论文《诗艺》,“寓教于乐”*奥德维:长诗《变形记》,最早的异化描写*塞内加——罗马最主要的悲剧作家。

西方文明的三大思想体系

西方文明的三大思想体系

当今这个时代,整个人类的主流文明是西方文明。

而西方文明是一个很大的文明系统,这里面包括西方神话和西方历史等。

然而,最能够体现西方文明精神的是西方思想对三大思想的传承。

三大思想中, 第一个是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给西方人带来了理性。

理性产生的具体实物就是哲学;理性哲学到了近代从哲学当中派生出了一门学问并成为当今人类的主流文明,那就是科学。

虽然技术源于科学,但是科学与技术并没站在一个队里,科学跟哲学站在一个队里,所以西方思想体系的第一个思想脉络是古希腊文明为西方人带来了理性,产生了具体的学问叫哲学,而哲学当中后来派生出一门今天特别时髦的学问,就叫科学。

这是西方文明的第一根线索。

西方文明的第二根线索是古希伯来文明。

希伯来是对犹太人和伊斯兰人的古称,古希伯来文明给希腊人带来的是信仰,而产生的实物是典型的西方的一神论宗教,这个一神论宗教叫亚伯拉罕宗教体系,也叫易卜拉辛,包括三个势力强大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是西方文明的第二个思想源头。

西方文明的第三个思想源头是古罗马文明。

古罗马文明给西方人带来了契约精神。

而产生的是罗马法典,法的精神,规则意识。

法治观念这个在西方的文化传统领域很深厚的,所以西方人有着强烈的法治观念跟古罗马文明是有关系的。

人类怎么能够在一起和谐共处?一种模式是把大家全教化成君子,满大街走的都是谦谦君子,满大街走的人都是心里装着别人没有自己的人,这个社会当然和谐。

中国文化就在这一点上花了两千多年下了巨大的功夫,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训发现此路走不通。

为什么走不通?因为我们大家都是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罗马人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模式。

认为我们不需要改造人性,只需要共同遵循契约。

只要大家守信用、立规矩,这个社会就会和谐了。

实际上,欧洲人、罗马人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所以古罗马人为西方人带来的是契约精神,产生的实物就是罗马法典,所以,西方人说契约是有文化传统的。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据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

普罗米修斯不但赋予人类生命,还教人类知识和生存本领。

但是,众神之王宙斯拒绝把火给人类。

为了让人类用上火,普罗米修斯就去盗火。

他随身携带一根长长的茴香枝来到天上。

太阳神乘着烈火熊熊的太阳车来了,普罗米修斯赶紧把茴香枝伸向太阳车。

茴香枝点燃了。

普罗米修斯举着点燃的茴香枝迅速返回地球,把火带给人类。

火,让人类创造了更高的文明。

但是,普罗米修斯却为了让人类得到火而受到宙斯的严酷惩罚。

古希腊人感激普罗米修斯。

为了纪念他不惜牺牲自己为人类盗火的壮举,古希腊人在举行奥运竞技比赛的时候,聚集在宙斯神庙前,举行隆重仪式,在圣坛上点燃火炬,并将火炬传递到希腊各城邦。

火炬手手擎火炬,边跑边喊:停止战争,参加运动会!国际奥委会于1928年规定,每届奥运会都要在主会场点燃火炬,火种必须采自奥林匹亚,火炬由运动员以接力跑形式传递到奥运会主会场。

从奥运会开幕到闭幕,圣火昼夜不熄、照耀运动场上空,以祝愿人类和平与友谊。

古奥运会火炬传递为休战。

现代奥运会进行火炬传递,是为传播“团结、友谊、和平、正义”的精神,向全世界呼号和平。

今古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都追求和平,世界的完满。

奥运源于雅典,奥林匹克精神源于古希腊。

西方文明与希腊精神密切相关,而与希腊精神相对的则是希伯来精神。

英国学者阿诺德曾有一段论述:“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亦即我们强有力和值得赞誉特征是活力而非智力……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这两种力量视作敌对力量,但不是因其本身性质的必然性而对立,而是在人类及其历史中展现为敌对力量,亦即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来划分这个世界帝国。

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Hebraism)的力量和希腊精神(Hellenism)的力量。

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古希腊戏剧选》读后感

《古希腊戏剧选》读后感

《古希腊戏剧选》读后感木心说,世界史上只有两种潮流,一种是希腊精神,一种是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也就是酒神精神,是一种狂欢的、积极的、向上的精神。

古希腊每年要举行三次酒神节,同时也是戏剧节:一二月间举行勒奈亚(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别名)节,三四月间举行大酒神节,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举行乡村酒神节。

在这三个节日里,他们要举行戏剧演出并评奖。

戏剧被认为是神圣的,能获奖的剧作家也会得到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因而当时的雅典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剧作家。

《古希腊戏剧选》选的就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比德斯三位的悲剧作品和阿里斯托芬、米南德的喜剧作品。

书中的最主要的部分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这三部被称为“三大悲剧”的作品。

古希腊的悲剧是最出名、最经典的,也是我最感兴趣的。

我一直觉得只有悲剧才是能传世的,只有悲剧才能永恒。

看这本书主要是理解悲剧精神怎么能和希腊精神相合。

希腊人在狂欢节里坐到剧院里去看悲剧。

与之对比的,中国人是喜欢喜剧的,喜欢大团圆的结局,看看中国的剧本,滥俗的才子佳人不用说了,说它们中的经典。

《牡丹亭》中杜丽娘死了还要还魂再见柳公子。

《西厢记》呢,最初的《会真记》是个多么真实的悲剧,到后来越改越不像原样,最终还是变成了大团圆结局。

中国最伟大的作品《红楼梦》——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考证出来曹先生有前后两种思路,先是只写爱情悲剧,后再加了家族悲剧——无论如何该是个悲剧,可是多少狗尾续貂的人把它改成了大团圆结局。

希腊人呢,正襟端坐着在那看悲剧。

悲剧作品,总得有一个导致悲剧的原因。

这原因不外乎爱情和命运。

《茶花女》、《少年维特的烦恼》都属于爱情悲剧,按照张爱玲的说法,曹先生最初的想法也是只写一个爱情悲剧。

而古希腊的悲剧作品,都是命运悲剧。

埃斯库罗斯的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读起来让我觉得庄严宏大。

他写命运是一个最终的指导者,非神的。

神也接受命运的安排。

普罗米修斯也逃脱不了被缚的命运,宙斯也逃脱不了被推翻的命运。

3 循着蛛丝马迹 确证作家真相 霍桑的道德救赎_以_红字_为例

3 循着蛛丝马迹 确证作家真相 霍桑的道德救赎_以_红字_为例

霍桑的道德救赎———以《红字》为例代显梅 内容提要 英国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提到霍桑的旅英札记《我们的老家》时说,霍桑缺少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允态度”,他在英格兰“与英国的非利士人为伍”。

根据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以及他对英国非利士人的界定,霍桑的问题在于他缺少希腊精神的那种“意识的自发性”,也就是那种欲彻底弄懂事物真相的“智性冲动”。

本文从霍桑生活的具体历史背景出发,以阿诺德对霍桑的评价为引子,通过分析《红字》的道德主题,探讨在思想与道德的冲突中,霍桑为何总是让思想隐退,以道德作为救赎之路。

关键词 霍桑 《红字》 阿诺德 自由思想 道德救赎一、霍桑的“问题”英国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其论文集《在美国的谈话》(1912)中批评霍桑对英国缺少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允态度”(disinterestedness ),说他在英格兰“与英国的非利士人为伍”,并补充道,“而英国的非利士人是难对付的人物”。

①根据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以及他对英国非利士人的界定,阿诺德对霍桑的不满应该是指后者缺少“那种欲彻底弄懂事物真相的智性冲动”,即希腊精神的“意识的自发性”。

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一书中,阿诺德明确指出:“我信仰文化。

”②阿诺德所说的文化是思想与道德的有机融合,是“让天道与神的意旨通行天下”。

③阿诺德用“希伯来精神”命名“那种驱向行动的能量,至高无上的责任感、自我克制和勤奋,得到了最亮的光就勇往直前的热忱”,简言之,就是“道德冲动”;而用“希腊精神”命名“那种驱向思想———作为正确行动之基础的思想———的智慧,那种对于随着人的发展而形成的、新的变化着的思想组合的敏感,欲彻底弄懂这些思想并对之做出完美调适的不可遏制的冲动”,④也就是“智性冲动”。

阿诺德总结说:“希腊精神的主导思想是意识的自发性,希伯来精神的主导则是严正的良知。

”⑤阿诺德认为,纵观西方历史的发展,“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相互更迭,人的智性冲动和道德冲动交替出现,认识事物真相的努力和通过克己自制得到平安的努力轮番登台———人的精神就是如此前行的”。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
近代欧美文学是一种多源文学,它主要有两大源头,亦可简称为“两希”渊源。

古希腊文学内容丰富深刻,体裁多样,表现了希腊先民天马行般的想象力和他们的创造精神,开拓精神,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形式方面,希腊文学都对后世文学起着范本作用,影响深刻久远。

1、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蕴涵着可贵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和现世幸福,重视人的个性权利和人格尊严,肯定和歌颂人性之美。

2、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开创性,希腊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创造力开拓了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如神话、史诗、悲剧、戏剧、小说、寓言、诗歌、散文等。

并且在各类体裁中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遗产。

3、在哲学背景上形成的发达的文艺思想,杰出的文艺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使古希腊文艺理论在对文学现象概括的广度上和创作理论研究的深度上和系统化的逻辑力量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

早起的基督教由犹太教脱胎而来,犹太教的经典,即希伯来民族的文化经典,被基督教所接受,编为《旧约全书》,代表早起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全书》,合成《圣经》,在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和伦理观念各方面对后世欧美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从文学角度看,《圣经》中有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

早期的基督教文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碰撞的结果,既受到希腊文学的影响,又是欧美文学的一个源头。

①思想上、艺术上的首创性质;②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各种艺术体裁;③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④巨大的文化哲学影响。

(完整word)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完整word)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英国学者阿诺德写道:“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亦即我们强有力和值得赞誉特征是活力而非智力.……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这两种力量视作敌对力量,亦即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来划分这个世界帝国.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Hebraism)的力量和希腊精神(Hellenism)的力量。

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世界应在两极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在阿诺德看来,“活力”与“智力”的对立,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格局,它们实际上就是希伯来和希腊精神地化身。

两种文明的基本精神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彼此对立互补的。

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人被拯救”;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良知的严格性”。

阿诺德关于双希精神的概括把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命脉和逻辑,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很有启发性。

希伯来精神与希腊精神同为西方文化的渊源。

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美文学的发展。

这两大思潮是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重视现世本位、人本位、肉的倾向、自然生活、自律、自立、理智等。

希伯来精神重视本位、神本位、灵的倾向、理想生活、他律、服从、空想等。

希腊精神用理性思考事物的本来面目,激励人们探求真理,它代表了科学与理性;而希伯来精神则在思考生命的终极价值,关心“人如何被拯救",它代表了道德与信仰。

1。

希伯来文化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

希腊精神

希腊精神

20143133白静读<希腊精神>有感看到室友读这本书,室友这个人博学多闻,所以我也想借来读一下。

希腊是个卓越的地方。

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心怦怦然而向往之”。

希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似乎能够想象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穿着长袍徜徉在街道上、花园里、广场上和人们侃侃而谈。

他们的言语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在朴实中发现真理。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知识面前变的是那么渺小。

希腊,一个不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富裕的地方,不是天赐的神地。

在希波战争之后,希腊精神像火花一样迸发!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小国寡民的地方,人们可以发自内心的热爱国家、向往真理。

而我们大陆中国,似乎注定是要被统治,人们需要一个首领,一个为我们发声的领头羊。

可是希腊人就可以自己为自己发声。

在历史地理上还是有莫大的渊源。

当然他们是有奴隶的。

当然他们也根本不认为奴隶是人的。

这点还没有希伯来人做的好,。

人,总是受限于时代!希腊人追求的真理,不是比他们晚很多的康德、黑格尔、尼采等人说的那种形而上的真理。

他们的著作,我是看不懂的。

上次翻看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请恕我直言我不懂他在说什么。

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完全看得懂!希腊人能把不可见的真理用可见世界里的种种表达出来。

知识并不是他们区别阶级的武器,而是人类大同的利器。

在德尔菲神殿上有两句铭文,“认识你自己”,“凡事无过度”。

很难想象,拥有超高头脑和自由人格的希腊知识分子能够如此节制。

我们都知道,知识渊博的人难免有掉书袋的毛病。

但苏格拉底却是个谦虚的人。

真是难得!他们并不把追求知识当做痛苦,思考、读书对于他们是一种习惯。

希腊是个追求理智的地方。

众所周知,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都是数学家,柏拉图的什么学园也是“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

希腊追求数学,但这不是现代科学那种纯粹的科研。

他们追求的,似乎更应该叫做“自然哲学”。

是对自然的探索,而这种抽象的思维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思考复杂的人类。

中国古希腊与希伯来文明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不同象征隐喻研究

中国古希腊与希伯来文明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不同象征隐喻研究

中国古希腊与希伯来文明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不同象征隐喻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古希腊以及希伯来这三大文明对于人类起源神话不同的象征隐喻,以希望分析比较出这三大文明不同的文化内涵,包括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宗教痕迹等。

关键词:中国古希腊希伯来人类起源神话象征隐喻一、引言当今世界有三大文明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别是中国、古希腊以及希伯来文明。

中國五千年文明从上古时期传承到今时,正是这悠久的文化造就了今天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现今我们的习俗,区别于西方的社会生活,甚至于我们的大众性格。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艺术等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尤其是在文学、哲学思想这些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希伯来文明就是最早的犹太文明,现今在全世界影响最广泛的古代宝贵文库《圣经》,就是希伯来人流传下来的。

受此影响产生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可以说贯穿了当今西方世界。

而这三大文明都有各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通过这些神话中不同的象征隐喻,我们可以分析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二、泥土造人中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古希腊神话中先觉者普罗米修斯捏泥造人,智慧女神雅典娜吹入灵魂;希伯来神话中上帝用尘土造出人类第一位始祖——亚当,而后又用其肋骨造了夏娃。

在这里可以很明显发现这三类文明中都出现了泥土这一词目,相同的意象是否能体现不同文明的相同本源?又或者其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当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时发现,事实却远非如此。

就希伯来神话而言,在《旧约圣经·创世纪》当中,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主线冲突便是人类与上帝的冲突,这一冲突的开端就在创世纪当中。

上帝耶和华是至上天神,也是唯一的神,作为天空之神,他的对立面是土地以及代表土地的蛇。

伊甸园中那条蛇不管在犹太教还是基督教义中,常被认为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对于信奉神教的希伯来人,除耶和华外,所有的神袛都被贬为魔鬼。

第一节 “两希”传统

第一节  “两希”传统
一两希传统1古希腊美丽的爱琴海2古罗马古罗马斗兽场古罗马战场古罗马露天剧场荷马史诗戏剧方面文艺理论方面?亚里士多德?在代表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摹仿是把艺术和技艺制作区别开来的基础
Western Literature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两希”传统
重点掌握
“两希”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两希”文学共同影响了后世文学; 古希腊文学本身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马克思称古希腊人为“正常的儿童”。 文化内核是自然原欲。
5、古希腊-罗马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可以说,没有 希腊、罗马文化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2)古希腊-罗马文学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 生活,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五大文明古国
在北非、西亚、南亚和东亚这些古老的 东方土地上,形成了古埃及、古巴比伦、 古希伯来、古印度和古中国这五大文明 古国。
2、古希伯来民族与《旧约》文学
最初游牧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区的希伯来人, 在公元前20世纪初进入迦南地区(巴勒斯坦), 与当地的农耕民族相融合而生成。
摩西与《出埃及记》
一、“两希”传统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 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 “两希”传统。
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呈 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现代文 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主 要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注意:抛弃欧洲中心论
二、古希腊-罗马文 学
古希腊、罗马同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当欧洲 绝大部分地区还处在野蛮状态,古希腊、罗马 已经有了高度发展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建立在 奴隶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希伯来、希腊、中国洪水神话的异同

希伯来、希腊、中国洪水神话的异同

三、希伯来、希腊、中国洪水神话的异同1、洪水缘起上的差别在现存的洪水神话中,“洪水”只是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出现,在每一则不同的洪水神话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以“诺亚方舟”故事为例,一个完整的洪水神话应该有以下内容:洪水的到来、躲避洪水、遗留的人繁衍生息和重建家园。

但是不同的民族对这些情节和主题取舍有所不同,从中可对其文化传统的不同窥见一斑。

希伯来挪亚方舟神话从头至尾都是上帝一个人的意志在决定一切。

洪水的起因是因为人类违背上帝意志,作恶多端。

上帝看见人类作恶想要毁灭人类,又教给义人挪亚制造方舟的方法使其避开灾难,最后与人类立约使之不再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

从中可见希伯来民族至今仍把上帝奉为一切的渊源。

希伯来民族历尽劫难,惨痛的民族历史在希伯来人的心灵中酿成一种带有强烈排他性质的民族情绪和团结统一的希望,反映在宗教上,就是对唯一真神的尊崇。

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之囚后,希伯来人在其亡国灭种的危急之时创立了一神教的思想体系,借以团结人心,抵制异族文化的同化。

亡国后用信仰来统一和维系本民族。

希伯来神话整理汇编在犹太圣典《圣经·旧约》中,《圣经·旧约》不仅记载了神话传说,更是宗教教义的汇编,能抓住希伯来人精神世界。

支配贯穿《圣经·旧约》的根本精神就是对唯一真神的坚信不疑,努力把唯一的神——上帝塑造成具有绝对权威的宇宙主宰,因此其神话的宗教意义远大于其他。

神越是远离人类,上升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就越能给人神秘感和肃穆感,上帝是无所不在和永久绵延的,这加强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神操纵人的命运,神启示你,你就能免灾;神悦纳你,你就会有幸福。

希伯来洪水神话深刻地表现了希伯来民族的一神信仰、树立上帝的神威、尊崇上帝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希腊丢卡利翁洪水神话中的洪水惩罚是针对青铜时代的人类进行的。

到了青铜期末代,人类变得贪婪、粗鲁且不虔诚,公理与法律不再受到尊重,殷勤好客的风俗被遗忘。

这是奥林匹斯众神决定惩罚人类的根本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英国学者阿诺德写道:“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亦即我们强有力和值得赞誉特征是活力而非智力。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这两种力量视作敌对力量,亦即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来划分这个世界帝国。

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Hebraism)的力量和希腊精神(Hellenism)的力量。

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

世界应在两极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

在阿诺德看来,“活力”与“智力”的对立,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格局,它们实际上就是希伯来和希腊精神地化身。

两种文明的基本精神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彼此对立互补的。

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人被拯救”;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良知的严格性”。

阿诺德关于双希精神的概括把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命脉和逻辑,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很有启发性。

希伯来精神与希腊精神同为西方文化的渊源。

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美文学的发展。

这两大思潮是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重视现世本位、人本位、肉的倾向、自然生活、自律、自立、理智等。

希伯来精神重视本位、神本位、灵的倾向、理想生活、他律、服从、空想等。

希腊精神用理性思考事物的本来面目,激励人们探求真理,它代表了科学与理性;而希伯来精神则在思考生命的终极价值,关心“人如何被拯救”,它代表了道德与信仰。

1.希伯来文化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

就希腊文化来说,至少在它的两个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表达中,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

2.信仰的人是完整的具体的人。

希伯来文化并不放眼普遍的人、抽象的人;它所看到的总是具体、特定、个体的人。

另一方面,希腊人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发现了一般的、抽象的和没有时间性的本质、形式和理念。

3.对于希腊人,由此产生了作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踏上的通往智慧之路的超然性的理想。

……希伯来文化强调的是献身性,是人充满热情地投入他终有一死的存在(既包括肉体也包括精神),以及他的子孙、家庭、部落和上帝。

4.对于犹太人来说,永生除了体现不可知和可怕的上帝以外,是一个相当可疑的概念。

而对希腊人来说,永生则是人能够通过其智力可以随时达到的东西。

5.希腊人发明了逻辑。

希腊人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是逻辑的动物;按更本原的含义则是人是有语言的动物。

……在希伯来人看来,智力的状态是最典型地反映在约伯的朋友们愚蠢而又狂妄的唠叨之中,他们的议论从未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生活的终极问题发生于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深处,也就是信仰的最深处。

6.希腊人把美和善作为等同的东西或者至少是永远一致的东西来追求。

事实上希腊人用一个单名“美的即善的东西”来表达美和善。

阿诺德简洁地提及的希伯来人的罪孽感,是甚至人类存在的痛苦而又难以驾驭的一面,从而不能允许轻易地把善与美等同起来。

希伯来传统中形成了追求绝对一神的精神,即具有“至高一神”的观念。

其神灵观念最早乃从古希伯来人的“雨神”崇拜演变而来,在沙漠地带对于游牧民族而言,“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雨神”曾被尊为古希伯来人的民族神。

他们将自己视为“神”的“选民”,认为会得到特殊的“神宠”,这一至高“上帝”的观念,作为古希伯来信仰精神的重要遗产不仅被犹太民族所持守,而且也被基督宗教所继承。

希伯来传统发展出了一种罪感意识和谦卑精神。

希伯来人对人类“受苦”及对上帝“正义”意义的理解,正因为“义人”约伯“无辜受苦”,故有约伯的委屈和诘问。

但希伯来信仰传统中却产生了一种更深层的灵性或宗教性理解。

在此,“正义”乃政治层面的,即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正义”,而在上帝那儿却根本没有这种世人所熟悉、所要求、并且习以为常的“正义”,因而“德性不再许诺幸福”。

所谓上帝的“公义”、“智慧”和“仁慈”乃另一维度,具有奥秘性和神圣性,世人对之不可测度。

因此,希伯来传统中的这种罪感意识和谦卑精神就是让人彻底放弃“自以为义,不以上帝为义”之举及其思维进路,而认识到人自身的“有限”和“卑贱”。

希伯来传统中具有一种契约精神。

这种精神首先表述在“神人立约”的意义上。

在希伯来《圣经》中,对于犹太初民与上帝的契约关系,至少有三次“立约”之记载。

基督宗教形成之后,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立约”之说。

基督徒认为救主耶稣降生即上帝与人重新立了“新约”,因而将以往上帝通过立法而与犹太人所立之约称为“旧约”。

这种契约精神经犹太教、基督宗教的传承和弘扬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

从神人之间的神圣契约演化出一种以平等为原则的社会契约、人际契约,而近代清教徒在移居北美时更是将这一“契约”作为其立国、立教的基础和原则。

在承认上帝的唯一性、绝对性权威这一共识下,这种契约观意指教会与国家得以共构的基础乃是其参与者的平等、自愿,人们按照契约来将其权利委托教会或国家的执掌者来行使,但执掌者若失职,渎职或滥用权力,参与契约者则可以收回其权利,重新考虑这种公共权力的执掌者。

因此,契约精神乃以一种神圣维度和平等共构的法治原则来保证其立国、立教所应有的民主制度得以实施和维系。

希伯来传统还孕育了一种救赎精神,追求其宗教境界中的神圣拯救。

古代犹太教中有着“救世主”的观念,它从“受膏者”意义上演化、发展而成,由此形成人们对其复国救主“弥赛亚”(Messiah)的期盼。

本来,“受膏者”指其民族传统中国王或部族领袖涂油受膏,有着临危授命、肩负其拯救民族的重任之意,亦象征其授任者被神祝福、赋予神圣权威。

这种“救赎”精神蕴涵着一种危机感、危难感和悲剧意识,象征着一种挺身而出、自我牺牲。

其意趣后在基督宗教所信奉的救主耶稣基督之形象及作为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因此,“救赎”不仅意味着其救赎对象的希望和喜乐,而更突出其救赎者本身的奉献、牺牲。

?希伯来传统亦体现出一种先知精神,显示出其对现世的警醒和对未来的洞观。

“先知”代表着一种批判意识和激励精神,是“启示者”和“预言家”,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前面,因而会有其孤寂和悲壮。

在古希伯来文献中,“先知文学”与“启示文学”有机交织,预示着一种前瞻、展望,更意味着一种变迁、变革。

这种先知精神在西方文化发展中亦促成了其社会和人生之维中“神性推动”与“自强不息”的交汇及共构。

概而论之,古希伯来精神为基督教哲学突出其启示观奠定了牢固基础。

在西方精神中,古希腊精神乃其历史的重要渊源和起点,它作为西方古代精神的主体而代表着西方精神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总体而言,西方精神之库中的自然精神、浪漫精神、自由精神、神秘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思辨精神等,都可以在古希腊精神中找到其雏形和根源。

因此,古希腊精神也为西方宗教精神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资源,为基督教哲学的形成埋下了意义深远的精神伏笔。

首先,古希腊贤哲对“物”自体和“物”之上(或“物”之后)的反思及其推理逻辑,构成了西方宗教精神中的“理性”传统,铸就其特有的“宗教理性”。

这种“理性”对此后形成的基督教哲学至关重要。

西方宗教中的神学之思亦直接源自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以“智慧”和“思辨”为特色,体现出追寻“物”之“源”的深度和领悟“形”而“上”的高度。

这种“自然之探”和“超然追求”使西方传统中的哲学与神学得以打通,其“现实”与“永恒”、“此在”与“终极”之关切及其意趣最终在基督教哲学上达到整合和统一。

再次,通过对“物”对“己”的认知,以及体会到这种认知的有限,柏拉图进而在其世界观和认识论上创立了其“理念观”。

柏拉图对个别与整体、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现实与永恒、此在与彼岸等关系有过深入思考,他基于人的存在和认知的有限性而指出“理念”乃为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神秘实体,这种“理念”作为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而是个别事物的“模式”和“范型”,有限存在的个别事物乃为完善“理念”之不完善的“影子”和“摹本”。

在柏拉图看来,人们存在的这个现实世界乃是不真、不全、虚幻多变的,而世人不可希冀的“理念”世界却是真实、完美、绝对不变的。

柏拉图依其“理念观”而将世界加以绝对与相对、彼岸与此岸、完美与破碎的二元分割,但在二者之间却构设了一种信仰意义上的关联,倡导一种对绝对实在的间接感知或认识。

最后,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亦为西方宗教精神提供了丰富资源和灵性积淀。

正如中国古代文化的楚、汉之分,南、北之别那样,古希腊宗教神话中亦有奥林匹斯诸神与狄奥尼索斯的区别,构成其日神与酒神精神的鲜明对照和各自的独特个性。

在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众神谱系中,日神阿波罗为古希腊宗教文化主流精神的象征。

恰如中国文化的源起十分复杂一样,西方文化的源头也非常庞杂。

但是,这并不是说各种源头因素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同样重大的影响。

比较而言,希腊和希伯来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源头,就像儒家和道家对中国的影响那样。

双希精神像一个巨大的钟摆,深刻地塑造乐西方文化的面貌。

希伯来及其承续者犹太民族被视为“谜一般的民族”,在其数千年的经历中一直是以“孤独流浪者”的悲剧形象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这一民族及其文化精神最突出的特色即“多涉信仰教诫”。

这些精神遗产通过犹太教而对早期基督宗教产生影响,其观念多被西方宗教精神所吸纳,由此达至西方宗教与哲学的多元重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