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的模拟与预测——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基于CGE模型的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模拟分析
注 的 一 个热 点 问题 , 章 以 一 般均 衡 模 型 的原 理 为 基 础 , 建 了 中 国经 济 的 可 计 算 一 般均 衡 模 型 . 拟 文 构 模 分 析 了 当农 民工 在 城市 各 个 行 业 的 就 业 比 例 发 生 变 化 时 , 乡 居 民 的 收 入 变 化 以 及 宏 观 经 济 指 标 的 城
中国经济 的一 个典 型特征是城 乡二元 经济 , 民工 的 问题 也 是 中 国面 临的一 个重 大 问题 。从 农
统 计年鉴 的数据来 看, 农村 的从业 人员数 量大大 高于 第一产业 的从业 人员数量 , 这个 巨大的差额 可 以理解为农 民工 。我们应该 注意到 , 虽然农 民在城镇 的各个产业 中工 作有助于提 高他 们的收入 , 但 是 从有关 的调查和研 究可 以看 出, 中国农 民工的 工资 水平 远低 于 同行业 的 就业 人 员 的工资 。 中国 农 民工的工 资水平仅 仅为行业 平均 水平的 7 %【 。如果对 比城 乡工 人的工 资差距 , 种差距 会显 0 1 ] 这 得更 为 明显 , 民工和 城镇工 人的工 资水平 的差距如 图 1 示 。 农 所
变动。
[ 键 词 ] 可 计 算 一般 均 衡 模 型 ; 会 核 算矩 阵 ;农 民 工 ;』 资性 收 入 ;可支 配 收 入 关 社 = [ 中图 分 类号 ] F 0 . 34 6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0 X 2 0 ) 302 —2 文 0 958 ( 07 0 —181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就业状况的预测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就业状况的预测作者:马跃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4期[摘要] 本文采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我国1952年~2006年的就业人数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RIMA(2,1,1)模型提供了较准确的预测结果,可用于未来的预测,就此可为我国社会保障部门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关键词] 时间序列分析就业人员合计 ARIMA模型未来预测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并列为各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四大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难题;增加就业的难点,体制转轨释放出的压力,信息化进程加快使就业的难度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为了准确预测我国就业人数的发展趋势,使所建模型既要满足实际的要求,也满足统计方法理论的要求,故文章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来建立我国就业人数的预测模型。
一、RIMA模型的构建思想ARIMA是一类常用的随机时间序列模型,由博克斯、詹金斯创立。
它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时间序列短期预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某些时间序列是依赖于时间t的一簇随机变量,构成该时序的单个序列值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整个序列的变化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用相应是数学模型近似描述。
通过对该序列的分析研究,能够更本质的认识时间序列的结构与特征,达到最小方差意义下的预测。
ARIMA(p,d,q)模型中,AR指自回归,P为模型的自回归项数;MA为移动平均,q为模型的移动平均项数;d为时间序列成为平稳之前必须取其差分的次数。
其一般的表达式为:Yt=a0+a1Yt-1+a2Yt-2+…+ap Yt-p+b0Ut+b1Ut-1+b2Ut-2+…+bqUt-q二、ARIMA模型的应用根据ARMA模型的前提条件,建立模型的时间序列方法是以平稳随机时间序列为前提的。
选取我国1952年~2006年就业人数合计的数据,令其为W,并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处理。
中国农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及预测
中国农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及预测作者:沈汉溪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10年第04期摘要:文章根据发展经济学产业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就业人员的演变规律,以及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折线图,采用二次曲线模型,预测我国未来五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并计算预测误差。
关键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二次曲线模型;预测一、前言通过考察世界各国经济的增长规律,发展经济学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都相对下降,而且农业就业人数还会绝对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恩格尔定律以及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变化有什么规律?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国内文献多是预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如齐国友、周爱萍和曾赛星用二次和三次曲线预测了2004-2020年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并采用三次曲线的预测结果。
而预测我国农业就业人员变化规律的文献不多,因此本文研究是有意义的。
预测我国未来五年内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变化规律无疑可以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如编制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二、模型、数据及方法本文采用的预测方法是时间序列方法预测方法。
一般时间序列方法是纯数学的方法,即预测时只考虑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而不考虑数据变化背后的经济规律。
本文在对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进行预测时,利用了发展经济学中有关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构成变化规律和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员的演变规律,因而本文的预测是有理论依据的。
经济预测科学中的单个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有:(一)传统时间系列分析法这一类型预测方法包括:第一,平滑预测法(这又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差分指数平滑法、自适应过滤法);第二,趋势曲线模型预测法(这又包括直线模型预测法、多项式曲线模型预测法、指数曲线模型预测法、修正指数曲线模型预测法和成长曲线预测模型);第三,季节变动预测法(这又包括平均数趋势整理法、趋势比率法、环比法和温特斯法)。
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及家庭因素分析_基于农户调查的Logit回归模型
2010.2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及家庭因素分析——基于农户调查的Logit回归模型黄宁阳龚梦(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劳动力迁移理论和相关研究,对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和家庭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和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单位性质对于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有影响,从事个体经营或在私营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更愿意在省内转移;打工年限在5年以上的人更倾向于跨省转移;打工收入在2万元以上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年收入对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影响呈现“倒U型”;家庭耕地面积在2亩以上对是否跨省转移的选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因此,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统筹城乡户籍制度,鼓励农民实施多种经营,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利用,从而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稳定而彻底转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省内转移意愿 Logit回归模型一、引言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0%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标志,2007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仍为40.8%,因此,有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以往关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表明,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劳动效率低向劳动效率高的地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经济学理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使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部门,从而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
1978~1998年间,农村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农业)向生产率高的部门(非农产业)流动过程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蔡昉,2000)。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农民工流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 4 A oa f
— — 一
、
年份
2 H3 00 20 06 2o o9
东部
6 9 9. 7 1 O. 4 6 3.
中部
1 9 4. 1 8 4. 3. 11
西部
1 2 5- 1 9 4. 2 3 5-
国外
2 1
l3 o9 18.
43. 8 563 7
数据来 源 :国务 院研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调研 报告》 《 ( ) 二 利用S S 软件进行分 析 PS
工流动 问题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 。
[ 关键词 ] 民工流动 托 达罗模 型 多 农 元线性回归 = . M表示从 农村迁入 城市 的人 口数 , 表示 预期 的收 d 2 世 纪 8 年代 以来 , 0 O 中国经济社会生活 中出现 了一个特殊 的现 象 d p础一r。其 中 , 农民工问题 。所 谓农民工就是 指户籍身份还是农 民 , 主要从 事 人差异 , 但 w表示 城市实际工资水平 , 表示农村的平均收入 ,代 表就业 r p 的是非农业生产 , 依靠工资 收入 生活的人员 。 目 前全 国农村外 出务 工 概率 。关注流动就业成 本的学者认为 , 民工就业 区域 的选择是将 成 农 劳动力 已经 突破了 1 5 , . 亿 他们进 城务工 , 2 跨地 区流动就业 , 流动 的频 本与收益进行 比较 之后 的选择 , 中成本包括交通等 直接成本 和心 理 其 繁和普遍 , 得农 民工流动 成为当代 中国社会 发展中 的一个特殊 的社 压力 、 业歧视 等间接成本 。即 M = ( —C , 中 , 使 就 fd ) 其 M代表 从农村 迁 会 问题 , 解决好 这个 问题 的意义重大 。 入城市 的人 口, 代表预期的收入差距 , 代表流动成本 。 d c 研究背景 二、 建立农 民工流动的回归模型 ( 现阶段农民工问题又有 了新 的特点 一) 【 指标 选择 一) 首先 , 农村劳动力总体过剩还是肯定 的, 国务 院发展研究 中心 20 06 根据 以上有关农 村劳动力转移 理论的有关论述 , 笔者认 为现实生 年对全 国2 4 个村庄的调查显示 , 4 79 1 的村认 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 活 中, 民工 的转移确实是基 于转移收益 与成 本的 比较进行 的。因此 / 农 可转移( : 阶段我 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主要特点) 韩俊 现 。 本文选 取工资差距 和转移成 本为指标 。以 2 0 年黑 龙江省绥 棱县后 06 其次 , 民工群体不断 的分层分化 , 同群体 的利益诉求有较大的 头乡六村 的劳动力转移 的人户调查数 据为基础 , 农 不 利用 ss软件 进行多 ps 差异 。农 民工经过三 十年 的发展 , 已经基本分为三类 , 一类是基本融人 元线性 回归分析。 城市 的 , 是长期 在城市 打工但 每年都会 回农村 的, 一类 还有一类是在城 表 2黑龙江省绥棱县后头乡的劳动力转移 的入 户调查数据统计 市里做 短期的农 民工仍 以农业为主 、 工为辅 的。三类农 民工各 自 务 有 流人区域 流人人数 平均工资 平均转移成本 自己不 同的利益需求 。 再 有 , 民工流 向的区域发 生了重大 的变化 。从 0 农 9年开始 , 民 农 乡 内 6 7 5 0 .6 9 74 194 1 5. 7 5 工的流动开始向西部 、 中部地区转移 :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 村司近 日发布 的 20 年农 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 民工流向西部地 区的比例 比上 年增 09 农 乡外县 内 6 4 5 2 75 2 38 2 1. 6 4 长 了3 . 流 向中部地 区的比例 比上年增 长了 3 . 流 向东部地 区 5 %, 8 3 %, 2 县外省 内 86 1 67 . 92 3 5785 6. 6 8 的 比例 比上年下降了 8 %。 . 9 表 1农 民工就业区域布局( %) 省外 国内 61 8 7 5 .8 4 91 9 56 7 9 .l7
向量自回归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向量自回归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它能够捕捉多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用于预测未来的经济变量。
本文通过对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在经济预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给出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案例。
第一部分:简介1.1 背景和意义经济预测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决策者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经济预测方法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主要关注单个经济变量的预测,无法捕捉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而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引入多个经济变量,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经济预测。
1.2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原理和特点向量自回归模型是一种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它基于单变量自回归模型的思想,假设每个变量的当前值与自身过去值以及其他变量的过去值相关。
具体而言,VAR模型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X_t = c + A_1*X_(t-1) + A_2*X_(t-2) + ... + A_p*X_(t-p) + ε_t其中,X_t是一个n维向量,表示包含所有变量的观测值;c是一个常数项;A_i是n×n维系数矩阵;ε_t是一个误差向量,服从白噪声过程。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特点在于能够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需要事先指定因果关系。
另外,VAR模型还具有灵活性高、模型拟合能力强和理论解释性好等优点。
第二部分: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应用2.1 宏观经济预测向量自回归模型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预测。
通过引入多个宏观经济变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可以更全面地预测经济走势。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VAR模型相较于传统的单变量模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宏观经济预测结果。
2.2 金融市场预测向量自回归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的预测。
研究者们通过引入股票市场指数、汇率、利率等变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预测未来的金融市场走势。
中国农村劳动力返乡:基于人力资本回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在最初的 t时期 , 假设 a 两个区域经济发展 ,b 水平 相 同,尚未 形成 二元 经 济 。此 时 ,a ,b两个 区 域经 济 增 模 型 相 同,为 y t 一A ( ) [ () K t H
感 谢匿名评 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 ,笔者 已做 了相应 修改,本文文责 自负 。
10 0
经济理 论 与经 济管 理 绘 了二元 经济下 劳动力无 限供给 的经 济增长 图景 。] [ 5 之后 ,拉 尼斯和 费景汉 ( aiadF i R ns n e )对刘 易斯理
21 年第 1 期 01 l
[ 中图分类号]F 4. 文献标识码]A [ 2 14[ 文章编号]10 -56 (0 1 1 1O 9 00 9X 2 1)1—0 O一0
的回迁及 其 收入增 长 。
一
、
引 言
人力 资本对 区域 经济 增 长具 有重 要 作 用 ,而 该 区域 经济增 长情 况反 过来 影 响人 力 资本 的 回报 。在 罗默 (o r R me)和 卢卡 斯 (ua)作 出开 创 性 贡献 L cs 之后 ,研究 又将规 模 报酬 递增 、不 完 全竞 争 以及 人 力 资本等 因素引入 了增 长模 型 。】 ] lr 阿吉翁 和霍 依特 ]
经 济理 论 与经济 管理
21 0 1年第 1 期 1
中国农 村 劳 动 力返 乡 :基 于 人 力资本 回报 的理论 和 实证 分 析
伍振 军 郑力文 崔传 义 孔祥智
(.国务 院发展 研 究中心 ,北京 1 101 ;2 000 .中国人 民 大学,北京 107) 082
[ 要] 本文借鉴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 型和托达罗模型,构造 了农村劳动力两阶段迁移 提 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返乡是理性选择,原 因是其人力资本回报在欠发达地 区要高
我国农村居民农业经营性收入实证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农业经营性收入实证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因此,本课题围绕“我国农业经营性收入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从科技发展、财政投入、播种面积和就业人数四个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发展、财政投入、播种面积对农业收入都是正向影响,就业人数对农业收入是负向影响。
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农业收入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收入;农业投入;对策建议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提高。
最近五年我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实现了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
同时,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正朝着全民小康目标迈进。
虽然,我国近几年在农业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就国内而言,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较为低迷与农业的低速发展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就国际而言,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同时又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农业收入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不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要改变当前农业收入低速增长的不利局面,就有必要研究影响农业收入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地提出建议。
因此本文就中国农业经营性收入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希望通过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影响我国农业收入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农民增收建议,进而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对农业收入问题的研究,国外较早。
schultz早在1964年《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一书中指出,政府对于农村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更好地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的生产总值。
barro《government spendingin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中运用扩展的内生增长模型,考察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和政府农业支出比例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政府农业支出比例负相关并且不显著。
外出务工对脱贫农户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外出务工对脱贫农户收入不均等的影响作者:陈志许佳慧吴海涛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意味着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以收入不均等为代表的相对贫困问题随之凸显。
本文利用2020 年鄂南山区S 县贫困户脱贫质量调研数据,运用RIF 回归方法研究外出务工对脱贫农户收入不均等程度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受教育子女数量对外出务工和脱贫农户收入不均等的调节效应。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脱贫农户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能有效缓解收入不均等程度;同时,家庭受教育子女数量越多,短期内可能会掣肘外出务工对收入不均等的缓解进程。
鉴于此,要保障外出务工农户的正当权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兜底保障,强化教育扶贫力度;保持扶贫政策持续性,巩固提升贫困户脱贫质量。
关键词:脱贫农户;外出务工;受教育子女数量;收入不均等;RIF 回归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22)04-0030-11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
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反贫困事业的终结。
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让以收入不均等为代表的相对贫困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村收入不均等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我国农村基尼系数从2007年的0.38上升到2017年的0.47,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达到9.3:1。
缓解农户尤其是脱贫农户的收入不均等状况将是一段时期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地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农民工数量持续增加。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251万人。
在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为7130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1.52%;省内流动为10042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8.48%。
外出务工被视为农户直接获取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能防止其低收入锁定,对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个人视角的分析
素去分析人 口流动的原 因 ,却忽视 了人 这个具有理性的和主观 大学 生。因此笔者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 4:大学生的社 会价
意识的能动 的社会主体和政治主体的作用。因此本 文将主要从 值观 与其农村就业意愿存在显 著的相关性 ,大 学生认 为的社会
2l 8 《当 ̄ )2olo年8月(下)
就业市场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大学 生的社会阅历。然而 ,据有关 做贡献 ;第二 ,农村籍大学生对农村 更加 熟悉 ,也拥有比非农村
资料显示 ,在 2009年 经济危机 的情况下 ,在 国家~系列优惠政 籍 大学生更 多的社会资源 ;第三 ,农村籍 大学生在 激烈 的城 市
策 的条件 下 ,大 多数毕 业生依 旧以“经 济发 达 ,机 会多 ,平均 收 竞争 中所处 的劣势地位 ,会促使他们更愿意 回到农村 。至 于是
发 现 ,大 学生 的 农村 就 业 意 愿 受 其性 别 、户 口类型 、社 会 价 值 观 、 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 表明 ,大学生的个体特
就 业 价值 观 以及 个人 对 农村 的认 知 情 况等 个 人 因素 的影 响 。
征 、农 村工作 环境 的满意度 、社会偏 见压 力 、农村发 展认 知程
入 比较 高”为选择 工作地域 的第 一标 准 ,沿海大 城市依然 是他 否 是党员的 问题 ,笔者认 为党员 比非 党员 的意 愿要高 ,因 为党
们的首选就业地点。鉴于此 ,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就 业行 为。 员的政治觉悟和 国家意识相对较强 ,在 国家的政 策背景下 ,党
而一个大学生到农村 工作 的行 为 ,则要受 制于其到农村 工作的 员更愿意到农村就业以响应 国家政 策。因此提 出以下假设 :假
的情 况 下 ,大 学 生 的农 村 就 业 积 极 性 仍 不 高。 本 文 通 过 对 武 汉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因素分析——基于样本数据的分析研究
西南 报 咱 然 学版 l f 0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现, 在这种前提下, 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 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唯一有条件继 续以较高速度发展前行的力量. 面对国人收入普遍不高, 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现实状况, 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较高 的内需增长速度呢?近年来李
克强等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在不 同场合的演讲中不断强调“ 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 . 2 0 1 2年, 党中央又一 次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 这次的主题是“ 推进城镇化建设” .
文化程度 等 内在 因素和 农村 劳动 力还受到城 市户籍政策 、城市就 业政 策 、城 市医疗保 障、城市社会保障 、子女 爱教育 环境 等外在 因素 都会产生影 响. 在得 出研 究结论之后, 从 妥善 引导农 村劳动 力流动 的角度探 索性 的提 出了一 系列可能
对城镇化建设 带来正面作 用的政策建议.
语言文化差异、迁入地价值判断等. 李认为, 人I : 2 1 的迁移和流动是这三个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 。 . 刘 易斯 基于 经 济 发展 的观 点 , 提 出二元 经 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构 在 发展 中 国家 中普 遍 存 在.二 元经 济 结 构 是指 ,国 民经 济 体系中存在有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这两种不同特性 的部门. 在农业部 门中,存在有许 多剩余劳动力, 这些 劳动力的生产率一般非常低、 甚至可能为负数. 他认为农村存在“ 隐性 失业” 的剩余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会进行
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农村非农就业研究--某农村为例
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农村非农就业研究--某农村为例,不少于1000字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出务工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远离家乡,到大城市或者发达的沿海地区打工,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劳动力人口的流动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使得城乡面貌发生了逐渐变化的趋势。
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被迫返回农村,这种情况加剧了中国农村的非农就业压力。
农村的非农就业一直被人们关注,如何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并且获得农民的认可,一直是许多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某农村为例,系统地探讨了劳动力回流农村的非农就业问题。
一、某农村现状分析某农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位于地处江苏省南通市,全村面积为57.2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该村的农业产业一直居于较低水平,对人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村委会决定开展非农就业政策,以提升村庄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农民回流村庄的非农就业策略1. 挖掘和发掘本地特色资源,以营造特色农业种植为主题的主题农庄,引导资本投入,带动发展。
某农村的特产有多种,如葱、姜、蒜等。
针对这些特产,可以开发姜蒜特色方面的农业,成立新型农业合作社,开展物联网追溯系统,改变割刀农业,引进现代化耕作方式,以打造有机农业,形成有机农业产业链;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进外资、吸纳餐饮连锁等行业,选取优质特产,并制作成有机成分的食品,吸引周边地区、城市消费者的购买,加大销售量,形成集团效益,推进村庄的现代化,形成主题农庄。
但实现这种模式,需要政策和环境共同推动,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木材加工业和家禽养殖业,开发本地旅游资源。
某农村周围有很多自然风光资源,因此可以发展旅游业。
为了使旅游业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发展旅游自驾车市场,为游客提供自驾车旅游,推动当地的农村产业发展;其次,村庄可以在周边山林中进行木材加工业,开办工艺品制造公司,把木材加工为制作木器艺术品、文化纪念品等产品出售,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鸭、鹅等畜主产业的加工企业也可以在这里落地,满足周边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调查总结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调查总结1. 研究目的和背景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相应的农村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就业失衡、待遇不平等等,亟需得到解决。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有500名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涵盖了农村劳动力的个人情况、就业状况、就业满意度等方面。
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发放,以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3. 调查结果3.1 劳动力流动状况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
他们主要选择在城市就业,尤其是一二线城市。
同时,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季节性特点,大多数人选择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
3.2 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业等行业,其中以建筑业为主。
然而,部分农村劳动力存在就业失衡的问题,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存在差距。
同时,就业机会的平等性也需要得到关注,一些农村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与城市劳动力相等的待遇和机会。
3.3 就业满意度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对于自己的就业状态比较满意。
主要满意的方面包括收入水平、工作环境和工作安全等。
然而,仍有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对自己的就业状态较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收入较低、工作压力大以及缺乏晋升机会等。
4. 政策建议基于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项目,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 优化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消除就业歧视,确保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平等发展。
-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和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农民工的自我雇佣选择与市场回报 一一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摘1要" 自我雇佣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广泛存在但又被长期忽视的就业现 象$ 首次利用 +,-6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对农民工自我雇佣的收入效应和福 利享有状况进行经验检验( 研究发现" 农民工自我雇佣的收入效应显著为正$ 自雇活动为农 民工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回报$ 但也面临着相对更高的收入不确定性( 同时$ 自雇活动的收入 回报存在 ,马太效应-$ 越是成功的自雇农民工获得的收入回报越高. 自我雇佣农民工付出 了更长的劳动时间$ 但他们的健康状况至少没有变得更坏$ 且他们对于当前生活状况拥有着 相对较高的满意度(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自雇农民工对于社会保障等劳动福利有着较高的诉 求$ 但现实中的他们实际享有各类社会保险的比率显著较低(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们重新审 视农民工的自我雇佣行为并明确这种就业现象的功能定位提供了证据支持( 关键词# 进城农民工. 自我雇佣. 市场回报. 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 29++1文献标识码# :1文章编号# -,,, d6-69 !+,-." ,/ d,-,, d-0 ’"(# -,;0979 e‘;?AAB;-,,, d6-69;+,-.;,/;,--
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然而在历经一波又一波的人口流动后,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的趋势,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不少外出劳动力开始选择回乡务农或者回家创业。
此外,一些城市中的就业机会也正在减少,加之房价等固定资产成本的上升,也让一些外出劳动力开始思考回乡。
因此,探究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模式、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助力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农村发展和人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而言,研究的意义在于:1.了解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状和特点,掌握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为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提供参考。
2.探究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因素,为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创造更有利的人口环境。
3.揭示外出劳动力回流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促进农村振兴。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状和特点:包括回流的数量和比例、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回家原因等方面的研究。
(2)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因素:包括经济、政策、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3)外出劳动力回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对农村创业、就业、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和梳理有关国内外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学术文献、政策文件和相关报道。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进行调查,收集其回流情况、影响因素和对农村发展的看法等。
(3)访谈法:选取农村劳动力回流比较典型的代表性个案,进行深入访谈和观察,了解其回流的原因、主要活动、创业创新等方面情况。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本研究预期将得到以下结果:1. 揭示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状和特点,包括回流数量、比例、地域等方面情况。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库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
数据库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巴依那;吕浩然
【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
【摘要】使用Cite Space软件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数据库中近二十年内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
研究表明: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热度呈现阶段性稳定、节点性爆发的态势;研究力量集中在高校机构,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研究热点围绕在社会保险完善、养老保险参保、医疗保险问题、工伤保险制度等方面,最新前沿研究集中在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问题、灵活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保障及劳动关系确认。
分析得出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如何扩充灵活就业社会保险种类、如何平衡不同地区与群体之间差距等内容,加强学术机构和学者间的合作交流,注重研究内容的多元化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总页数】9页(P70-78)
【作者】巴依那;吕浩然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1;G353.1
【相关文献】
1.近30年我国乡村教师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的期刊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2.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库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3.我国社区特殊人群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
4.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研究的趋势、主题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作者:李烁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基础。
以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口性别比例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基于全国1985—2014年统计数据,运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通过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认为,选取的影响因素中男女性别比例与转移劳动力数量比重呈负相关,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转移劳动力数量呈正比,城镇失业率与转移劳动力数量无明显关系。
关键词:转移劳动力;就业;多元线性回归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12-04一、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同时国内产业结构随之变化。
农村普遍存在的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出路在于,引导其流向非农产业,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如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成为学者和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部分公众认为相较于农业的收入水平,城市工作的高收入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包括农民工工资在内的城镇地区工资一直在不断上涨。
原本供给充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应该源源不断涌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但在2004—2005年全国部分地区发生的“用工荒”现象,却成为了“民工潮”与“用工荒”的分水岭(来源于《人口研究》)。
随着国家对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研究成果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城乡差距方面、劳动力素质方面和收入方面。
城乡差距方面,崔玉玲等认为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包括城镇居民经济状况、城市发展情况和第三产业的比重[1];孙旷怡认为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中,城乡二元结构系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基 于 向 量 自回 归模 型 的 实证 分 析
龚 梦 ,成 峰 袁 方 , ,汪 晓银
( . 中农业 大学 经管学 院 , 1华 湖北 武汉 4 07 ;. 中农业 大学 理学 院 , 3002华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0
摘 要 随着我 国经济的发展 和农 业生产力 的提高 , 多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选择 外 出就 业。 更 本 文 首先 对 影响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外 出就 业 的 因素 进行 分析 , 然后 根据 已知数据 , 立 了 向量 自 建
第3 0卷第 3期
21 0 0年 6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 0 No 3 13 .
J u n l fHu n g n o ma i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o r a a g a g N r lUn v ri o y
Jn2 1 u .0 0
我 国农 村 劳 动 力外 出就 业 人 数 的模 拟 与 预 测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着 农业 生 产力 的提 高 和农 村人 口的增加 , 村 的大 量剩 余 劳动 力开始 选 择外 出就 农
业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 社会进步与和谐 的突出问题 。因此 , 本文研究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外 出就 业 的影 响因 素 , 立 合 理 的数 学模 型 来 模 拟 与 预测 外 出 就业 人 数 就 很 有 必 要 。 建 它不 仅能 帮助 我们 掌 握农 村 劳动 力 市场 的变 化 , 能 为政府 决 策 提供科 学 的依 据 。 还
— —
A, mpiiala alss b s d o e t r a o e e so o e le rc n y i a e n v co ut r gr s i n m d l
GONG e g,CHENG e g,YUAN a g,W ANG a - i M n F n F n Xi o y n
p o me tpr b e me y r r llboe si na ly n o l m tb u a a r r n Chi . Ke y wor r r ll b r r ds u a a o e s;v c o u o e r s i e mo e ;smu a in a d p e i t n e tr a t r g e sv d l i l t n r d c i o o
中图分 类 号 F 2 . 3 36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0 8 2 1 ) 31 50 0 38 7 (0 0 0 —1 - 4
S m u a i n a d p e i t n o he n mb r o h n  ̄r a a o e s wo ki g a y f o m e i lto n r d c o n t u e f c i a ur llb r r r n wa r m ho i
t a h c u a y i 2. % .F n l h tt e a c r c s9 1 5 ial y,c re p n i g p l i s a d s g e t n r r s n e o s l e t e e o r s o d n oi e n u g si sa e p e e t d t ov h m— c o
Absr c W ih t e de eo me to h n ta t t h v l p n fc i a ̄e o o n g iulu a r d tvt c n my a d a rc t r lp o uci i y,mo e a r ur l sc i r nd mo e s p u h - n s a o e s wo k a y fo h me I h s p pe ,t e f co s wh c f c i e e r rll b r r r i — e e lb r r r wa r m o . n t i a r h a t r i h af tCh n s u a a o e s wo kng a e wa o h me a e a ay e . Th n,o h a i fk o t y f m o r n lz d r e n t e b ss o n wn daa,a v co utr g e sv de se e b ih d e t ra o e r s ie mo li s a ls e t i l t nd fr c s he n mbe fr r llbo e swoki g a y fo ho r m 01 o 2 2.I Sp o e o smu ae a o e a tt u ro a a r r r n wa m me fo 2 0 t 01 u r ti r v d
( .c ol f cn m cadMaae etH ahn giu ua U ie i , h n4 0 7 ,C ia 1 Sh o o oo i n ngm n, uzogA r l rl nvr t Wu a 3 0 0 hn ; E ct s y
2 c ol f cec , uzogA r u ua U i ri ,Wu a 30 0 C ia .S ho ine H ahn gi l r n e t oS ctl vs y hn4 0 7 , h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