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魏小安

合集下载

《旅游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旅游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旅游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旅游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第一章复习思考题一、重点概念旅游经济学经济学旅游学二、简答题1、旅游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2、旅游经济学有何特征?3、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旅游经济的研究任务和内容包括哪些方面?5、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三、论述题1、阐述国内对旅游经济的研究状况。

2、分析旅游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重点概念旅游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总称旅游学:旅游学是以世界为整体,研究旅游活动产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揭示旅游活动的内在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

二、简答题1、旅游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旅游经济学是伴随着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旅游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下面对国际旅游业的产生和我国旅游业的产生分别阐述:(1)世界旅游经济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是在旅游活动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由国内向国外、由区域向世界范围的扩展而逐步深入的。

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不少专家、学者、政府机构人士和有关国际组织从多个侧面对旅游活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中包括从经济角度的研究。

国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

它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后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它与旅游经济活动发展的两个时期基本一致。

第一个时期由于旅游活动的发展主要限于西欧、北美一些国家,旅游活动的规模不是很大,旅游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也还未完全显现出来,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还未完全显现。

一些专家和学者已敏锐地觉察到游客的这种流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旅游经济的研究还未深入到旅游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旅游界权威人士

旅游界权威人士

查看文章中国旅游界泰斗2008-02-17 20:00中国旅游界最权威的人士张广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罗明义云南省旅游局局长、旅游管理博士生导师魏小安中国旅游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博导、原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戴学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范业正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石培华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尹则生中国科学院经济学家郑焱中国著名旅游历史学家、湖南省人民政府旅游顾问刘延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管理学家吴必虎北京大学旅游研究规划中心教授、大地风景旅游策划总策划师戴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静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凌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邹统纤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天元南开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韩也良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博导沈祖祥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喻学才东南大学教授,旅游研究所所长丁一中国营销学会会长中国营销学院院长教授潘立勇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邵春中国旅游报社总编辑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勇湖北大学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吴传钧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和旅游地理家吴楚材中南林业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主任肖星海南大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張凌云中国旅游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滨谊同济大学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学科首席教授周建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翟辅东湖南师大旅游学院院长匡林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张俐俐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主任董观志暨南大学中旅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楼嘉军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李庚首都旅游集团首席研究员、著名旅游经济专家郑泽国景区营销专家,电视策划人付磊北京同各时代宁泽群北京旅游学院教授李蕾蕾深圳大学宋子千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理学博士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

魏小安主题酒店新论DOC

魏小安主题酒店新论DOC

主题酒店的创新与发展(2015年4月25日)一、中国酒店业1、工业化模式这些年旅游发展很迅猛,品质也在逐步提升,今年以来我们处在经济低谷时期,所以大家都想积极探讨振兴之策,实际上,这就反映了酒店业的一种深化追求。

主题酒店不是个新鲜事物,在国际上已经有四十年左右的发展时间了,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十几年时间了,是和整个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中国酒店业现在总体来说是和工业化对应的模式.现在整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在这个时期很多处理事情的思路、方法实际上都是工业化的。

酒店行业也不例外,总体来说,处在一个对应的模式之下,但是这种模式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这种对应本质上就意味着我们落后了.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那时候的酒店行业是用手工业的方式来对应国际上大工业化的需求,现在我们进了一步,叫做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对应,但是国际上已经达到了后工业化社会的需求,我们这样的模式对应国内有些地方还是可以适应的,而且适应程度还比较高,但是对应下一步的发展,恐怕也不行。

在一个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酒店行业应该怎么发展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现在全国普遍形成的问题就是必须向后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也是全国普遍的一个要求.2、结构性问题现在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叫结构性过剩,比如说现在商务酒店偏多,另一方面叫做结构性短缺,比如休闲度假的酒店就少,真正具有文化主题的酒店也少。

从政府招商引资,构建投资环境,包括形成政绩工程,政府争个面子,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认为有必要继续发展酒店,但是从产业的发展来说真有这个必要吗,没这个必要,可是没办法,这是国情。

所以这里就需要导向,就是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跨越式的进入到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这是根本性的转向,如果这个方向转换不过来,前景堪忧.目前,就全国而言,已经形成了饭店行业产能过剩的状态,有些地方已经严重过剩,而且至少要十年才有可能缓过来,所以,这十年里,要过五年苦日子,再过五年紧日子,像北京就要十五年。

课程考核试卷一

课程考核试卷一

课程考核试卷一注意事项:本套训练题包含4个问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外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

在国内星级酒店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型酒店也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并逐步形成气候,成为热点。

目前已经出现了速8、宜必思等国际品牌,以及如家酒店连锁、锦江之星等民族品牌,与星级饭店形成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发展态势。

经济型酒店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为此,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将于6月23、24日在北京新北纬饭店举办“2012北京经济型酒店发展研讨会”。

研讨会将本着“专业服务与资源整合”的实施理念,以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健康发展,引导北京地区酒店业结构调整为出发点,开展研讨会为主线,汇聚各路业内精英,围绕“品牌、合作、发展”的主题,研讨相关热点问题并开展推介、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

会议将邀请北京市旅游局领导、业内专家、学者、品牌酒店管理集团、经济型酒店总经理等到会并作重点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戴斌;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饭店分会副会长张志军;如家酒店连锁首席运营官梁日新;北京青年旅舍协会秘书长张维;美国速8连锁酒店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司柏力;法国雅高北京代表处中国总代表、宜必思酒店中国总裁张尚稚;丝路酒店管理集团王敏刚总裁以及经济型酒店负责人、房地产商在会上发表的演讲。

他们分别从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成长战略;目前的市场、布局、投资、连锁经营、品牌经营;面临挑战与奥运机遇;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研讨,打造经济型酒店交流共进的平台,为品牌酒店管理集团提供展示的机会。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对北京旅游住宿业的结构调整,适应北京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增长南非求,引导业态发展、引导酒店投资方向、提升北京庞大的非星级饭店的软硬件水平,对经济型酒店整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魏小安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随想

魏小安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随想

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随想一、文化和旅游文化与旅游,是从属关系;文化和旅游,是并列关系。

一字之差,定位不同。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是长远,支柱是作用,已经是现实。

文化是时间,连起古今;旅游是空间,纵横天下。

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诗和远方都有了,眼前的苟且是什么?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

旅游没有文化就是灵魂出窍,文化没有旅游就是魂不附体。

文化是事业,需要一定的产业化;旅游是产业,也需要一定的事业化。

文化与旅游都是幸福产业,根本的交集在于民生领域,以前说国计民生,往往是国计压倒民生,时至今日,民生就是最大的国计,也是政治。

文化自信还在说,旅游自信已经做出来了,国人足迹走遍四海,彰显中国自信。

但是自信不需要土豪,而是需要文明。

文化也并非天然等于文明,文明是培育出来的,是民族素质和个人素养的体现。

旅游文明也需要养成教育。

自然也是文化,大自然是大文化。

自然孕育文化,自然激发感触,文化烘托自然,江山也要文人捧,古迹尚需今人游。

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

文化需百花齐放,旅游要百家争鸣。

提高旅游人的文化素质,提升文化人的市场意识,短板自补,才好融合。

党政主导下的文化热潮兴起——现状:文化经济现象还是文化产业,文化还只是部分经济现象,不足以形成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打造还是培育,文化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市场的创造性。

政府:闲不住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旅游,文化市场化的基础——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重点,旅游文化创造旅游新兴格局。

资源与产品,产品与市场相结合。

跟着忽悠,抓住机遇,利用政策。

二、保护与利用文化的活化,保护是手段,利用是方式,发展是目的。

不能拘泥于专家的眼光,局限于专业的领域。

要用无形开发有形,用有形承载无形。

误区一:文化原教旨主义,保护至高无上;误区二:居高临下,保护口号隐含利益,专家至高无上;误区三:焚琴煮鹤,名曰重文化,实则毁文化;误区四:强调开发,忽视保护,缺乏文化挖掘;误区五: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与人为敌。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要素及其内涵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要素及其内涵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要素及其内涵引题什么是旅游目的地?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

而旅游者之所以到会离开自己常住地到目的地旅游,从效用的角度看,是因为该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

也就是说,该特定目的地对该消费者具有吸引力。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

这里的要素至少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吸引要素,即各类旅游吸引物,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吸引物,也包括物质性的、非物质性的因素,旅游吸引物产生的是吸引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直接的基本吸引力,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旅游景区(点)自然是“第一产品(primary products)”;其次是服务要素,即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旅游地的其他设施及服务虽然不是旅游者访问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但是它们作为“第二产品(secondary products)”将会影响旅游者的整个旅游经历,因此当两地旅游吸引物存在替代关系时,服务质量优劣、设施完善程度、交通便捷程度将会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交通、旅游设施及服务作为辅助吸引力的依托,与旅游吸引物共同构成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的来源;第三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既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服务要素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条件,这其中的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污系统、道路系统等公用设施,医院、银行、治安管理等机构以及当地居民的友好态度等将构成“附加产品(additional products)”并与旅游吸引物等共同构成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而言,前两个方面可以集中称为吸引要素,而后一个方面可以集中称为发展要素。

一、吸引要素从旅游活动过程来看,对应旅游的全过程,形成了六个要素。

在八十年代,中国旅游业刚刚发展的时候,只被称为五个要素,就是吃、住、行、游、购。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开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开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开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摘要:开封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开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开封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开发程度不高、旅游形象不鲜明、旅游结构不合理、旅游业人员素质不高。

本文以文化旅游为视角,对开封旅游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构建开封旅游的新模式。

关键词:开封;文化旅游;发展趋势一、相关概念综述(一)国外相关理论国外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形象、文化旅游者及市场、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文化旅游环境与保护、文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7年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遗产、当代生活和思想。

” 之后,沃尔对文化旅游与思想形态的问题进行讨论,他认为文化旅游者自身的旅游体验受到游览方式的影响。

赫伯特通过对法国几个小镇的调查证明了名人遗址遗迹对文化素质较高的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蒂莫西以印度尼西亚的由亚卡塔购物街为例,对文化旅游地的购物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注重旅游地购物市场的规范。

[1](二)国内相关理论国内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晚。

魏小安(1996)最早在《旅游发展与管理》一书中提到文化旅游这个概念。

之后,马波(2001)在《现代旅游文化学》中强调了旅游文化的新生性和现代性。

周春发(2001)在《苏州会展旅游开发的初步探究》中认为会展旅游是国际上新兴的专项旅游形式,具有诸多常规旅游产品所没有的优越性,并分析了苏州发展会展旅游的形势和对策。

吴必虎(2010)在《旅游规划原理》一文中把文化旅游产品分为九种形式。

二、开封现状(一)开封简介开封古称东京、汴梁,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历史上曾有魏、梁、晋、汉、周、宋、金等七个王朝建都于此,是我国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魏小安引言:休闲与度假休闲度假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现在很受关注。

目前已经到了中国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一个关节点,所以旅游行业也普遍关注休闲度假问题。

在今年9月,短短一周之内,连续召开了“北京休闲度假产业论坛”、厦门“中国度假酒店论坛”、广东“中国自驾车论坛”和“产权酒店发展论坛”。

这绝不是偶然,首先反映了中国的休闲度假市场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第二反映了旅游行业对这个市场有充分的认识,都在积极研究和把握机遇。

结合这个情况,首先需要辨析休闲与度假这两个概念。

休闲和度假一直被放在一起提及,其实不是同一个概念。

休闲,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闲是闲暇时间,休是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综合起来就是休闲。

可是仔细分析,不完全是这样。

应该说我们从来都有“闲”,农业社会里,农村半年忙、半年闲,但是这种“闲”不是现在所说的“休闲”。

本文要谈的休闲,是在现代生活方式之下的休闲,中国现有状况已经包含了一些休闲的元素。

从休闲方式看,休闲大致有两类,一类叫做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到外边看电影、吃顿饭,甚至包括逛街。

这些都是休闲方式,休闲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其方式多种多样。

而度假则不同,度假是休闲的一个主导方式,休闲是种概念,度假是属概念。

如果把二者并列,在一些方面会产生误区。

比如“农家乐”的定位问题,“农家乐”严格的说是一种休闲方式,而不完全是度假方式,把“农家乐”视为一种度假方式,实际上是定位的错误,这种错误有时会导致一些对项目定位的错误和投资失误。

所以要注意辨析休闲与度假的区别。

还有一类叫做消极休闲,即睡大觉、喝大酒、打麻将等,这也是一种休闲方式,甚至是很多人目前的主要休闲方式。

我们需要倡导积极的休闲方式,尽量弱化消极的休闲方式,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度假产业培育起来。

从时间长短角度看,闲有三类。

一类叫做大闲,时间比较长一点,其概念是落实之后的带薪休假制度。

旅游景区管理

旅游景区管理
系统层次,提取理论共性。
(三)旅游景区特征的第三层面
旅游景区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内部系统和外部系 统互动组成。所以从广义视角又可分为:
1、综合统一性 2、多层利益平衡性 3、目标多重性 4、特有时效性 这一层次升华了旅游景区特征的理解,涉及到整个景
区系统。
三、旅游景区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对旅游景区的理论研究基本处于 空白状态,旅游景区分类的问题也没有统一的 标准.
超大型活动 社会活动
节事 宗教仪式 运动赛事 专业展览 企业活动
观光 高尔夫 游泳 网球 远足 自行车游 雪地运动
主题乐园 游乐圆 赌场 电影院
购物设施 表演中心 运动设施
格尔德纳等人的五分法
环球嘉年华属于哪一类景区?
我国理论界对景区的分类
(一)学术界分法 岳怀仁的三种类型: 1、观光体验型, 2、度假休闲型, 3、综合型。
张凌云(2004)提出旅游景区是以吸引游客 为目的,根据游客接待情况进行管理,为游 客提供一种快乐、愉乐和审美的体验并开发 潜在市场需要,提供相应设施和服务,有较 明确范围边界和一定空间尺度的场所、设施 或活动项目。
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775—2003)
六、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现状
(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管理,政府主导的 功能被弱化
(二)旅游景区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现象普遍 (三)景区秩序混乱,服务意识弱,游客安全
感不足 (四)资源破坏,环境恶化 (五)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六)旅游景区产品质次价高,特色性不强
华山脚下炸山采石33年 景区遭破坏难恢复
因斯科普的三分法:1、以自然环境的特色为 基础的自然景区;2、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 化景区;3、人造景区。

魏小安对文化旅游的界定

魏小安对文化旅游的界定

魏小安对文化旅游的界定魏小安对文化旅游的界定一、引言文化旅游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它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那么,什么是文化旅游?魏小安对文化旅游的界定是怎样的呢?二、文化旅游的定义1. 定义魏小安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人类历史、地理、风俗、民俗、艺术等为主要内容,以旅游者的体验和感受为核心,融合了多种元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活动。

2. 特点(1)具有深度性:文化旅游不仅仅是简单地观光和娱乐,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当地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2)具有交流性:在文化旅游中,人们可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具有多元性:文化旅游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历史、地理、风俗、民俗、艺术等方面。

三、文化旅游的形式1. 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是指以古迹、历史建筑、文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观光、考察、研究等多种形式。

2. 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以当地习俗、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观光、体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3. 艺术文化旅游艺术文化旅游是指以当地艺术品、演出、展览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欣赏、学习和交流等多种形式。

四、文化旅游的意义1. 促进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吸引大量外来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2. 传承和弘扬文化通过文化旅游,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3.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五、结论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深度性、交流性和多元性的旅游活动,包括文化遗产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艺术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

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文化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魏小安: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魏小安: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时髦的话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1999年的旅游主题是生态环境游,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成为引人瞩目的热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整个社会在生态方面的需求程度不断提高,现在的供给条件在不断完善。

早在1997年,国家旅游局就确定1999年的旅游主题为生态环境游,1998年开始正式运作,1999年正式推出,前后两年时间。

对这两年间的生态旅游工作效果应该怎样评估,现在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主要是从实践效果看。

生态环境游开局以来,尤其是世博会开幕以来,全国以世博会为中心、各地联动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效果,形成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拉动生态旅游需求的高潮。

甚至成为创造生态旅游需求的一个形式,这也是中国旅游业赶超世界潮流的一种方式。

这种看法更多的是旅游管理部门和实业界的看法。

第二种看法更多的是学术界的看法,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不成熟,中国现在根本不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现在搞生态旅游是超前发展,或者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赶时髦,贴个绿色标签。

之所以有不同意见,其中有两个比较主要的论据:一是认为生态旅游不是大众化的旅游,如果把生态旅游搞成大众化的旅游,生态旅游的这本经就念歪了,这是比较普遍的看法;二是在旅游者素质水平尚不够高的当前,提倡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即生态破坏。

这种不同的意见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这里涉及到发达国家开展生态旅游和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旅游起点不同、条件不同、基础不同等一系列问题。

它从反面提出了一个未来可能的前景。

但这两种意见不管如何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前提下来研讨。

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生态旅游的定位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也不过是九十年代以来才开始发展的,实践并不成熟。

因此,关于生态旅游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基本概念等基础问题,说法各种各样,尚未形成比较认同的东西。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歌德)。

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实践中生态旅游应如何把握的问题。

速览!隔周双休制取代假期调休遭热议

速览!隔周双休制取代假期调休遭热议

速览!隔周双休制取代假期调休遭热议隔周双休制取代假期调休遭热议从近年的舆论走向看,“假期调休”的话题热度不断走高,基本是每调休一次,就被热议一次。

特别是在“连续上六天班”“周末还要上班”等特定场景下,与之相关的各种情绪,每每达到极致。

在此大语境下,呼吁制度调整的声音,渐成声势。

后续的演进脉络大致可见:从网友吐槽,到业界、学界的探讨,直至最终形成公共决策层面的反馈回应。

种种迹象表明,从第二阶段切换到第三阶段,并不缺少推动力量。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最新的发声,引起了广泛重视。

魏小安另一个较为人所知的身份是,原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等职,据称他曾参与了调休、黄金周等假期安排建议……这种横跨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半官方半民间”的复合职业背景,使之表态颇具分量。

当然,其最近接受采访的这番言论,仍属“个人见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基于专业视角的某些论断,还是颇具启发意义。

魏小安表示:“算上双休日中国人每年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目前调休政策大家普遍不满意。

”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

严格说来,我国每年有115天假期,这似乎大大超过了公众的主观认知。

究其原因,在于“周末双休”往往没有被大众纳入“假日”层面。

刨去“周末双休”,剩下的“法定节假日”就显得较为有限。

条件所限,辗转腾挪、调休凑假,难免局促。

是不是存在一种可能,即在不增加节假日总天数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优化调休制度”,就能提高大众的休假体验和满意度?基于此,魏小安给出的设想是,采取“隔周双休”制度,即前一周休息1天,后一周休息2天,由企业及个人自行安排。

由此每月可挪出2天,一个季度集中休假一次,就有6-8天,形成一个结构性黄金周——这个比现行“调休”模式更复杂、更多不确定性的方案,能否合乎大众期待,无疑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假期调休”纵使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至少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可执行性强。

魏小安

魏小安

专家之四
魏小安
魏小安,曾在北京市旅游局、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工作,1988年到国家旅游局,历任政研处长、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司长、政策法规司司长、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2003年8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任研究员。

参与十几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起草国务院关于旅游发展的各项重要文件,参与各项旅游法规的制定。

自1988年至1993年,历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主报告及国家旅游局其他主要文件主要起草人之一。

1993年后,制定旅游行业管理的主要文件和各项标准。

组织实施了旅游标准化、饭店星级评定、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等重要工作。

多年从事旅游研究与实际工作,主编及专著40种,1000多万字。

主要有《旅游发展与管理》、《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中国旅游业十五发展规划》、《目击中国旅游》、《旅游热点问题实说》《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旅游强国之路》、《世界旅游宣言》、《中国休闲经济》、《主题酒店》、《创造新的文化遗产》。

主要兼职: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经贸学院研究生导师。

另任法国国家旅游局顾问、海南省政府顾问等。

旅游学导论

旅游学导论

二、国际旅游组织和中外学者对旅游的定义
(五)从流动性角度定义
旅游是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们离开平时居住和工 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六)从时间角度定义
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七)从相互关系角度定义
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 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1.旅游交通条件
2.旅游类型
(二)秦汉时期的旅游
1.帝王外出巡游 2.学者外出考察 3.陆路经商 4.海上商贸往来
一、古代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三)封建社会中期的旅游
1.士人漫游兴起 2.宗教旅游盛行 3.国际旅游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的旅游
1.航海旅行和旅游 2.活跃的国内旅游
第一,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去异国他乡访问的活动,这一点反映了 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第二,旅游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作短期停留的访问活动,这种短 期停留有别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 第三,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不仅 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这 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二、近代旅游和我国旅游业的产生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我国旅游业的产生 (三)我国近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业产生,旅游有所发展
2.旅游方式多样化,内容更丰富
3.出境旅游者明显增多 4.入境旅游者逐步增加 5.旅游规模有限
三、我国现代旅游业
(一)初创阶段(1949—1963年) (二)发展阶段(1964—1966年) (三)调整阶段(1966—1977年) (四)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1年)

老君山

老君山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今天来到老君山观光游览,在此,请允许我给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我是老君山景区的讲解员(×××),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希望能够提出来,我将会尽最大努力去解决,预祝大家在老君山游览期间玩的开心,吃的顺心,住的舒心。

中国旅游第一人魏小安说过:“中国旅游看两川,省级看四川,县级看栾川”,接下来我就把栾川的旅游情况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栾川在生态旅游兴起后,自1992年以来先后开发了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老君山、九龙山、养子沟、通天峡、鼎室山、寨沟、倒回沟、石笼沟、伏牛山滑雪场、蟠桃山等十几个景区,而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旅游,分别为:以老君山为代表的山水游;以鸡冠洞为代表的溶洞游;以重渡沟为代表的家庭宾馆游;以龙峪湾为代表的森林氧吧游;以九龙山为代表的温泉游;以伏牛山滑雪场为代表的滑雪游。

老君山景区位于县城东三公里处,面积6667公顷,海拔2192米,是八百里伏牛山主峰,原名景室山,后因“东周守藏室史”李耳到此归隐修炼而改名为老君山,一直沿用至今。

大家知道,老子是位智者,是千百年来闪烁在神州上空的一颗哲学之星,他的思想学说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文化、军事、伦理、宗教诸多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博览群书,通晓历史,熟悉礼制,了解社会,关于纵观历史祸福成败,精研各种学问和思想,形成了常人无法达到的深奥、玄妙的思想。

老君山生态旅游区内,良好的保存着19亿年来地壳演化过程中稀有、典型、连续、完整并具极高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地质旅游景观。

我们在游览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的同时,与地质学知识溶为一体,定会增加无限情趣。

在老君山生态旅游区大门处,也就是高山区与低缓山丘接壤地带的伊河南岸,分布着发生在距今19亿年,西入陕西,东进安徽,横跨我省南部的巨型地质构造带,称为“黑沟——栾川断裂带(栾川为命名地,足以显示构造遗迹保存的典型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发展:向深度进军(魏小安)| [<<][>>]中国旅游发展25年,应该说现在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挑战,这就是如何向深度进军。

一、什么叫向深度进军或者说什么叫做旅游的深度发展,简单说,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追求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

当然,数量型的发展是基础,没有数量也谈不上质量效益,所以这里有一个相关关系,但是在目前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情况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如何追求向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向深度进军的总体概念。

如果展开一点,至少涉及到四个方面的转向。

第一个方面的转向,就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体验应该从表面转向深入。

因为多年以来,我们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方式,旅游者也多数都是参加团队进行观光活动。

这样一个过程,一般来说是发展早期阶段,旅游者的活动比较单调,参观的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是严格的说,活动内容并不是很丰富,所以基本上局限于表面。

这样一个状态的典型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旅游者,八九十年代的台湾旅游者和九十年代以后的大陆旅游者。

走到哪个地方,导游一招小旗子下车,这地方不错,大家马上排队照像,照完像小旗子一招上车,急匆匆跑了很多地方,问他对这个地方印象怎么样?他说对不起,我得看照片,除了看照片,对这个地方没有其它的印象,这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表面性的体验。

之所以旅游者产生这样的活动,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旅游者本身不成熟,缺少经验。

第二在经营方面比较单一,也提供了单一的产品。

进一步旅游者也会要求从表面性的体验转向深入性的体验,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市场态势。

第二个方面的转向,是消费要从平面转向立体。

由于旅游者是一个表面的观光性的体验过程,所以在消费方面必然是一个平面性的消费。

这样就使得消费途径比较单一,人均花费和消费总额并不高,这也是中国旅游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使我们很多很好的资源和很好的产品只是一个平面利用,还没有转向深入利用,没有形成立体消费。

比如说新修的三峡大坝,在旅游方面如何利用呢?一开始就是去参观一下,如果只是参观一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平面消费,所以我在三峡提了一个观点,就是要立体消费三峡大坝。

所谓立体消费三峡大坝,一是不但要看大坝工程,而且要努力的深入多看一点东西,比如说能不能在发电厂房里边开辟出一条通道来,让旅游者参观。

再比如说三峡大坝的泻洪、排沙非常之壮观,能不能多看一看。

同时不仅是要在大坝上看大坝,还要到山顶上去看大坝,这是一个空间方面的立体消费。

二是还有一个时间方面的立体消费,除了白天看之外,晚上能不能看,除了看大坝本身之外,船闸过船能不能开。

实际上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展开,就达到了一个立体消费。

由于有了这样一个立体消费,很自然消费机会就增加了,消费时间就延长了。

最终使旅游者从平面转向立体。

这样的情况在各地都存在,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

第三个方面的转向,是经营要从单一转向综合。

就是说我们要从单一的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甚至是直接为观光服务的旅游经济模式转向一个综合型的旅游经济模式。

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使旅游的拉动力量越来越大,使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方面都产生完全的作用。

综合性作用要想发挥,就必须是一个综合性的经营模式。

这也就意味着对我们各类旅游企业在经营方面都提出了深层次的挑战。

第四个方面的转向,是从运作角度来看,要从本位转向合作。

尤其是要突破行政区划本身的限制,要按照旅游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旅游者的需求,从市场方向出发,来研究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

二、从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按照这样四个转向,最终是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发展,这是旅游深度发展概念的总体把握。

因为题目是个新题目,我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很多问题都是在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看多了,自然有比较,哪些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哪些是特殊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性的问题,就能看得比较清楚了。

现在存在的更多的是普遍性的问题,特殊性和个别性的问题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存在,在总体发展上并不突出。

1、从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来说,需要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在1999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当时讨论这个战略目标的时候,涉及对现状的判断,曾经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们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但是大家一深入讨论,觉得这个问题不对,因为资源是一个潜在的状态,即使是1978年中国也是旅游资源大国,再退回100年我们还是旅游资源大国,这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旅游发展20年的状况。

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因为我们那时候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七位,旅游外汇收入也达到世界第七位。

但是说来说去,大家感觉还是稳妥一点为好,所以定位为亚洲旅游大国,未来20年的目标是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从1999年到现在,五年时间又过去了,中国现在在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人数上已经连续三年双双进入世界第五位,也就是说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亚洲旅游大国进入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这是一个客观的位势。

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召开年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也明确提出,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旅游大国需要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已经明确定了位。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也都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大市,乃至旅游强省旅游强市这样的目标。

但是从发展过程来看,强大强大,先强后大。

做大容易做强难,做大可以捏合,做强必须整合;做大追求规模,做强追求质量;做大形成影响力,做强形成竞争力。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很多事情做大相应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的,达到了一定的经济规模总量,或者叫做数量总量,大就达到了。

比如说中国的钢铁、水泥、棉花等等,多年以来始终是世界第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钢铁强国,很简单,大主要是规模的表现,而强主要是竞争力,所以做大容易做强难。

从旅游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出发,要想强就必须做深,就必须从根本上培育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旅游必须向深度发展。

从国内来看,80年代下半期旅游业列入了国民经济计划,这就正式确立了旅游作为一个经济产业的地位,因为在此之前,中央对旅游的定位一开始叫做民间外交,后来叫做友谊为上经济受益,始终是这么一个定位,只有到1986年才正式明确了经济属性。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正式提出旅游要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

从1998年到现在五年时间了,我们也可以说,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培育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们正在发挥新的增长点的作用,进一步就是要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从国家的概念来说,大体上到202 0年的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0%,总的概念是这么一个概念,现在全世界的平均指标是11.7%,实际上我们20年之后的目标还达不到现在世界上的平均指标。

但是即使是这样,如果能够达到这一步,应该说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就可以确立了。

2002年旅游总收入是5566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是5.44%,到2020年,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3 6000亿人民币,如果以2001年作为基数,基本上是增长八倍,20年中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0.7%。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持续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有波动性,这是很自然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必须加快发展,这样才能对应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波动性,也能对应一些意外事件的影响。

比如2003年SARS影响,毫无疑问增长率就要下来,产生负增长,总体来看,对于国内旅游大体上是三个月时间的严重影响,半年时间的广泛影响,后来反弹的形势比较好,国际旅游至少影响一年,到现在国际旅游市场应该说刚刚在启动,还没有看到完全复苏的迹象,形势还是比较严峻。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很有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波动,产生意外事件。

所以这就意味着从发展目标来看,也要求我们进一步的向深度发展。

越是达到一种质量型效益型发展,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我们抗风险的能力越大。

2、从现实发展的要求来看,向深度发展的任务越来越迫切几年以来全国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模式,这就是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大体上形成了一个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态势。

好的一方面是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大家也充分看到了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

但另外一方面,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大,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产生一些决策的失误,甚至形成一种模式化发展的局面。

现在国内有什么好经验大家都在学,学的过程之中确实推动了各地的发展,但是有些东西也有一点生吞活剥,未必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

在模式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产生的一个最大的模式化问题就是单一观光旅游的模式,这是我们多年以来始终想解决,但是这个问题始终存在,这样单一观光旅游的模式导致了我们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什么误差,很可能就是比较大的误差。

比如说前一段去贵州,贵州旅游资源非常之好,基础设施很薄弱,所以全省大兴公路建设之风,这很好。

后来我谈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干线公路和支线公路的关系问题,包括支线公路怎么建设的问题,因为从单一观光旅游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路平、直、宽,这样才能方便客人,干线公路这样修毫无疑义,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支线公路也这么修,在一定意义上就违背了旅游发展的初衷。

因为支线公路在一定意义上是旅游路,尤其是直接到景区去的这条路,比如说从干线公路下道到景区,要二三十公里,这样的一条路我们怎么看呢?如果也按照平、直、宽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一是极大地提高了公路修建的成本,二是实际上使丧失了一些发展机会,三是使旅游者减少了停留时间,减少了体验的机会,所以我认为像这样的路就必须要修成旅游路。

旅游路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景观路、文化路、生态路,最后一个功能才是交通路,如果我们上来就认为旅游路的交通功能是至高无上的,一条平直宽的路修进去,甚至一直修到景区里边,修到村寨里边,这样的一条路实际上就是失败的。

有句古话叫曲径通幽,但是我们如果用单一观光旅游的模式来对应,这条路就应该修的平、直、宽。

可是如果调整一下思路,这条路随形就势,景观很丰富,文化内容很丰富,生态很好,客人从下了干线公路开始认为进了景区了,客人的心态也就转变了,这样延长了停留时间,增加了花费机会,一定意义上就增加了当地的发展机会。

我举这个例来说明,单一观光型的发展模式很大意义上已经不完全符合现在发展的需要了,对于各地来说,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都是要拉动当地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从这样一个根本目标出发来研究旅游的发展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有很多好的做法,也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事情让人看了非常振奋。

从省一级来说,四川这几年发展态势非常之猛,这首先取决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