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诗歌和音乐合与分的变迁(草稿)
古代诗词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古代诗词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古代诗词和音乐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系和相互影响。诗词作为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等方式,传达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感悟。而音乐作为声音表达的艺术形式,则通过声音的旋律、节奏等,传达着情感和意境。在古代中国,诗词和音乐常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古代诗词和音乐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篇都有配以音乐的乐曲。这些乐曲通常由乐师演奏,以弦乐和管乐为主。诗经的诗篇和乐曲相得益彰,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使诗歌更加生动、感人。这种诗歌和音乐的结合形式,后来发展成为了宫廷音乐和宴会音乐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诗词和音乐的结合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唐代是中国诗词
和音乐艺术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同时也是音乐家。他们创作的诗词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配以音乐演唱。唐代的音乐艺术以宫廷音乐为主,其中包括宴会音乐、舞蹈音乐等。这些音乐作品常常以诗词为歌词,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将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唐代的音乐艺术不仅在宫廷中广受欢迎,也深受民间的喜爱。许多民间音乐作品都以唐代的诗词为基础,通过音乐的形式传承和发展。
古代诗词和音乐的结合不仅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世界音乐艺术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音乐艺术传播到了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其中,古代中国的诗词和音乐结合形式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亚和西亚,中国的音乐艺术和诗词被融入到当地的音乐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在欧洲,中国的音乐艺术和诗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对欧洲的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意大利的歌剧就受到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启发,其中的歌词和音乐结合形式就与中国的古代诗词和音乐结合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古代文学与音乐艺术的交融与影响
古代文学与音乐艺术的交融与影响
音乐和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两种艺术形式,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却常常在古代
的文学和音乐艺术中交融并相互影响。在古代社会,音乐和文学是人们娱乐、
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它们的相互影响不仅拓宽了艺术表现的领域,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的交融与影响,从音乐和文学的交叉点出发,分别以古代诗歌、散文和戏曲为例,详细描述它
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音乐与文学:相互交融的艺术形式
音乐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的
关系。从根本上说,音乐和文学都是表达情感的手段,都有着共同的艺术目标。音乐通过音调、节奏和旋律来表达情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和语言来传递情感。由于它们都是直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影响是自
然而然的。
在古代,音乐和文学经常被结合在一起,共同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既是文学家,也是音乐家,他们在创作作品时经常将音乐
元素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创造出具有音乐效果的文学作品。同样,古代音
乐家也常常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将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音乐的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音乐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诗歌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也是音乐和文学相互交融的最
典型例子。自古以来,诗歌就是用来歌唱的,它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古代的诗人往往在创作诗歌时会考虑到音韵的要求,追求音乐的美感。他们通
过选用特定的韵脚和节奏来塑造诗歌的音乐形式,使诗歌具有律动感和旋律感。同时,诗歌也通过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来展现其文学性。诗人运用生动的词语
晚清到1940年代中国汉语新诗的音乐性研究
晚清到1940年代中国汉语新诗的音乐性研究
晚清到1940年代中国汉语新诗的音乐性研究
引言:
音乐和诗歌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两种可以相互交融的艺术形式,汉语新诗中的音乐性既可以从韵律、押韵和声调等方面来解读,也可以从声音、节奏和情感等层面进行研究。本文旨在探索晚清到1940年代中国汉语新诗的音乐性特征,并通过对典型作
品的分析,展示其与音乐之间的契合与共鸣。
一、韵律与节奏的和谐
韵律和节奏是音乐性的重要元素,也是汉语新诗中表现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许多晚清到1940年代的诗人在创作中注重音韵
和韵律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例如,辛波在其《雪夜赋得和平旋律》中运用抑扬格的独特韵律,通过声调的升降变化将诗歌表现得婉转悠扬,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音乐的美妙之中。
二、音韵与押韵的张力
音韵和押韵是汉语新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表现音乐性的重要方式之一。晚清到1940年代的一些诗人熟练地运用音韵
和押韵,使诗歌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例如,徐志摩在其《再别康桥》中运用了丰富的押韵手法,如“还来望旧京”、“一去紫台连朱雀”等,使诗歌的音乐性得到了增强。
三、声调与音色的交织
汉语诗歌中的声调和音色对于表现音乐性具有重要意义。晚清到1940年代的一些诗人通过对声调的运用和把握,使作品声
情并茂。例如,郭沫若在其《七律·长征》中运用了多种声调,如“枫林秋意进商略”、“蛟龙潜伏土官道”等,使诗歌的音
色丰富多样,既呼应了长征壮丽的景象,又表达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四、情感与乐曲的共鸣
音乐性在汉语新诗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呈现,更是表达作品情感的媒介。晚清到1940年代的一些诗人通过构建具有音乐性的诗歌,打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使情感得到更深入的表达。例如,康为乐在其《夜泊黑龙江》中通过诗歌构思和音乐元素的融入,将黑龙江的浩渺壮阔和作者内心的豪情之感相融合,激起读者心中乐曲的共鸣。
论中国现代诗歌音乐性的转变与影响
郭 沫 若 是 把 音 乐 和 现 代 诗 歌 进 行 渗 透 学 活 动 , 可 以 丰 富 学 生 的 实 践 表 演 经 验 和
押 韵 的 组 合在 一 起 , 给读 者 的 不 仅 是 一 篇 文章或是视觉 和听觉 共存的欣赏 , 而 是 一
成白话文 , 让 学 生 明 白音 乐 表 演 时 蕴 含 的
表演 , 充 分 发 挥 了学 生 的主 体 作 用 。 对 诗 词
予 了在 诗 歌 转 变轨 迹 上 的 多 样 性 。 中 国 古 相 结 合 。 戴 望舒 的 作 品《 雨 巷》 , 包含 了格 律 感 情 色 彩 。 结 合 学 生 自身 的 专 业 功 底 进 行 代诗 歌 的 旧音 律 不 断地 分 散 、 转化, 成就了 现 代 诗 歌 的 自 由性 创 作 风 格 。 总 而 言之 , 中 国 的 诗 歌 演 变 由音 乐 性 的 外 在 进 攻 内 在 , 由视 觉 化 进 攻 听 觉 化 , 循 序 渐 进 地 影 响 着
2 0 1 4 NO . 02
论 中 国现 代 诗 歌 音 乐 性 的 转 变 与 影 响 作 家 与 作 品 研 究
李 洁
演变古代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关联
演变古代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关联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
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尽管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这种联系以
不同的方式显露出来。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之间的关联,并阐述其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一、情感表达的共通性
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都是通过音乐和文字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古代的诗经和唐诗宋词,还是现代的流行音乐,它们都是人们
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的媒介。古代的诗词常常描绘爱情、离别、自然
景观等情感主题,而现代的流行歌曲也以类似的主题为基石。无论是
哀愁的离别之歌、快乐的恋爱之曲,还是勇敢追求梦想的激励歌曲,
它们都能触动人们的情感和共鸣。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千年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它们
通过文字的形式传达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现代流行歌曲则是当代
文化的产物,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向。在这种文化传承
和创新的背景下,古代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之间形成了一种互补与融
合的关系。一方面,现代流行歌曲中常常引用古代诗词的名句或意象,使歌曲具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古代诗词也受到现代音乐
处理方式的影响,赋予了崭新的音乐形式。这种文化传承和创新不仅
丰富了诗词和歌曲的艺术内涵,也推动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演变。
三、语言表达的变化
古代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古代诗词多以古代汉语为基础,注重格律和韵律的表达;而现代流行歌曲则更注重直观、通俗的表达方式。然而,正是这种语言形式的变化,使得古代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之间的关联更加丰富多样。现代流行歌曲中引用古代诗词的片段或形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得歌曲更加深入人心。同时,现代流行歌曲中使用的通俗语言也让古代诗词丰富了新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欣赏。
和谐在于创造——试论汉语古诗诗歌形式的传译
和谐在于创造——试论汉语古诗诗歌形式的传译
董杰;郭明周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于形式一般有着特别的要求,汉语古诗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更是逐步形成了对偶齐整、格律精严的诗歌形式.如何将汉语古诗的形式有效传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一直是困扰古诗翻译界的一个重要问题.美籍意大利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抵抗式"翻译策略颠覆了学界对于诗歌形式翻译的认识,对于有效解决汉语古诗形式的传译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141-142)
【作者】董杰;郭明周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31
【相关文献】
1.真正的诗歌在于意义——试论洛特曼的诗歌符号学理论 [J], 张祎
2.形式,技巧,认知负荷——小议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差异 [J], 李承
3.英语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质及对汉语诗歌写作的启示——读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之后的反思 [J], 邹建军;
4.诗歌音乐形式及历史考究
——评《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 [J], 张文峰
5.现代汉语与现代新诗──试论现代汉语诗歌审美符号的特殊性 [J], 周晓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索和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汉语言文学中,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文
学与音乐的相结合,使得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读者带来独
特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中文学与音乐相结
合的形式和作用。
一、古代文人诗歌中的音乐元素
古代文人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这些元素使诗歌更具韵律
感和音乐感。例如,古诗中常常使用对仗技巧和平仄格律,这些都体
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音乐的追求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古代文人将文字与音乐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和节奏感。
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采用音乐描写来表达情感和体现氛围。通过对音乐的描写,作品的情绪更加生动和饱满。例如,作家鲁迅在《阿Q正传》中运用了音乐描写,通过描绘阿Q的太阳舞,使人们感
受到了阿Q内心的孤独和挣扎。
三、音乐与汉字的相互映衬
在汉语言文学中,音乐与汉字的相互映衬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通过对音乐和汉字的结合,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例如,韵文小说《红
楼梦》中,曲词和诗词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得读者能
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四、音乐在戏剧文学中的应用
音乐在戏剧文学中的应用是不可忽视的。音乐能够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增强戏剧作品的感染力和戏剧性。在京剧中,音乐通常与唱腔和动作配合,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和有趣。通过音乐的运用,戏剧文学能够将故事和情节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读者能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希望今后更多的作家和艺术家能够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
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
MODERN MUSIC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
朱莹
[摘要]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因为在清朝废科举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吟诵的方法去读书的。摇晃
脑袋,就是为了跟着诗句的节奏,更好地体会个中韵味,可见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是早有渊源的。中国古诗词艺术
歌曲经历不同时期的演变,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方式,这是中华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也
是历代声乐艺术的结晶。从而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一个朝代的兴衰史。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4-0081-03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上溯夏商、先秦时代,再历经春秋战国,经过《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绝律诗、词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声乐体裁的演变,且均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历代音乐艺术的精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历程以时间为序,可分为古代艺术歌曲、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⑴绝大部分古代艺术歌曲的原音乐已遗失,只有文字诗词流传至今。当今作曲家结合创作新意与手法,借鉴古代声乐艺术,如昆曲、琴歌等创作,再结合西洋作曲技法,创新探索出具有中国古韵今声的艺术歌曲。
一、古代艺术歌曲
(一)夏、商———诗词歌曲的开始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易经•泰》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充分说明古代诗乐一体、歌诗同源,上古时期就有大舜作词的《南风歌》。较为遗憾的诗乐结合的乐谱曲调并未全部传承下来,这样的缺失使得中国古老的歌诗文化难现原有面貌。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留给今人的是无尽的喟叹。
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变化
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变化
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萌芽阶段,以《诗经》为代表,收
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2.楚辞阶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作了楚辞,这是一种具有楚
地方特色的诗歌形式,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变革。
3.汉乐府阶段:汉乐府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音乐机构,主要负责
采集和创作民间诗歌,这些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汉乐府的诗歌以叙事为主,风格质朴。
4.唐诗阶段: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成为了中国诗歌
的代表之一。唐诗在形式上讲究平仄和韵律,注重意境的创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5.宋词阶段:宋朝时期,词成为了主要的诗歌形式。词是一种配
乐的长短句,以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6.元曲阶段:元朝时期,曲(也称戏曲)成为了文学的主流形
式。元曲以叙事为主,形式上讲究唱、念、做、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7.现代诗歌阶段:20世纪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现代
诗歌开始在中国发展。现代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有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语言也更加简洁明快。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各种诗歌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浅谈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浅谈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音乐和语文是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之一,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加关注音乐与语言的深度整合以及实现的可能性。本文只是从浅谈音乐与语文的整合,以此分析出音乐与语文的关系和融合的历史发展,从而探讨如何将音乐和语文有效地整合起来。
首先,要论述音乐与语文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历史上来说明。从古至今,音乐一直在传统语言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公元前9世纪,中国就已有了最早的音乐课程“谳”。谳”的概念融合了语文和音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应用到诗文的乐律调音,更加深入地将音乐和语文整合在一起。自古以来,音乐和语言一直深度融合,被用于各种场合,尤其是宗教仪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音乐和语文融合在一起的程度也逐渐提高。在11世纪,英国就出现了“诗和歌”,将语言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的概念,更加深入地影响了西方文化。此外,诗歌也在18世纪后期开始流行,把语文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用来描述景物、表达情感。另外,随着音乐理论的发展,西方文学家也开始深入思考音乐和语文的关系,贝多芬和高尔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把音乐和文学融合起来,深刻地反映出音乐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从这些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音乐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靠近,深刻地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因此,在当今社会,将音乐和文学有效地整合起来,是我们面对社会发展的一大机遇。过运用现代技术,可以利用音乐和文学来深入地探讨其含义,从而增加学习语
文的价值。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音乐和语文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分析。当然,音乐与语文的融合也蕴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音乐与美文的互动,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更深入的研究主题。无论如何,未来音乐和语文的融合必然大有作为,可以使语文学科更加富有自身特色,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汉语音韵学与诗词写作?(伯昏子)
汉语音韵学与诗词写作?(伯昏子)
作者:伯昏子
一、汉语音韵学概说
音韵,传统上属于“小学”研究的一部分内容。按照现代学科分类,则应当归入语言学,主要是历史语言学的范畴。汉语音韵学,简单地可以定义研究古代汉语语音一门学科。
二、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内容传统上汉语音韵学分为今音学、等韵学和古音学这个部分。
等韵学主要是用“等”的观念以及图表的格式来分析汉语语音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门学科起步相对较晚,但空白很多,前景很广阔。这两部分和我们诗词写作关系不是很密切,这里不多介绍。
今音学是以中古时期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以及他们的语音系统为研究对象。历代文人创作的诗词曲使用的都是属于这个语音系统的韵书。因此,下面会作重点介绍。
三、汉语音韵学发展中的两次重要转折
汉语音韵学形成和发展,两次受到过来自外部文化的重大影响。第一次是东汉末印度佛教的输入。饶宗颐《悉昙学绪论》提出,“反切之产生分明是受到梵文字母之影响”。汉语不是拼音文字,在有汉语拼音之前,汉字的读音是用反切的方式来表示的。由于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分解成声和韵两个部分,我们就可以选两个字,上字表示声母,下字表示韵母,合在一起拼出一个字的读音来。如,收,式州切。但是,许多情况下,过去韵书中的反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就能拼出正确读音的,需要运用一些“门法”,这属于等韵学的内容,暂时不多说了。
关于反切的起源,早在宋代陈振孙就认为是从西域传到中国来的,饶宗颐更详细地阐述了反切是受到古印度的一种字母拼写表《悉昙章》的影响而产生的。《悉昙章》随着佛经一起传播到中国来。译经人员
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在古代的中国,诗歌与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人看来,音乐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而
诗歌作为一种文字表达方式,也可以通过演唱来表达出其中的情
感和思想。因此,诗歌与音乐经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
的艺术形式,即诗歌吟唱或歌词创作。
诗歌和音乐的融合可以追溯到古代周朝时期。当时的音乐被视
为神圣的、不可或缺的,因为它被认为可以避免疾病和灾难。同时,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也十分注重文学修养,因此他们将音乐
与诗歌结合起来,使音乐成为表达文学情感的重要手段。
诗歌吟唱则是诗歌和音乐结合的一种形式。在古代的宴会上,
表演者会用武陵山的诗歌吟唱来装点气氛。这种表演形式最早是
在唐朝得到全面的发展。唐代的音乐很有魅力,而且在许多领域
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因此很多著名的诗歌作品以吟唱的形式被
表演。唐人所创作的歌词也深受人们喜爱,例如常被吟唱的《静
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在歌词的创作领域,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为后人留下了许
多优秀的歌词作品。李白的歌词以豪放、气势磅礴著称,如《将
进酒》、《夜泊牛渚怀古》、《庐山谣》等。而杜甫的歌词则更注重主题,情感深沉,如《丽人行》、《北征》、《登高》等。这些作品为音乐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不少经典曲目都是基于这些诗歌作品创作而来的。
对于古代音乐的发展,曲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曲艺是以旋律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式,早在隋唐时期就得到了发展。当时的曲艺分为“雅曲”和“俗曲”两种,雅曲一般是为宫廷用的,描绘的是富裕人的生活,而俗曲则是表现普通百姓生活的,比如《长恨歌》、《小桃红》等。俗曲在唐代达到了风靡,广大民众喜欢听并传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曲艺逐渐演变成了近代的戏曲和民歌,成为了传统文化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诗歌和音乐是两种最古老、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它们在人类文化发
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诗歌和音乐一直
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人类艺术世界。本文将
从历史角度、表现形式以及艺术效果等方面探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一、历史角度
诗歌和音乐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们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
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早的诗歌往往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存在,咏
唱者通过声音和节奏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和信息。而音乐则是人类最早
的自由表达方式,早期的音乐也常常与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相结合。
可以说,诗歌和音乐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了共同的起源。
随着文明的进步,诗歌和音乐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不同
地区和文化对诗歌和音乐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贡献。例如,希腊古典时
期的诗歌与音乐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剧场中,人们可以欣赏到诗人的
长诗和音乐家的乐曲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唐代以诗词为代表的文学
成就与古琴等乐器的艺术形式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千年文化的辉煌。
二、表现形式
诗歌和音乐以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但也有相似之处。诗歌以文字
为载体,通过押韵、节奏和修辞等手法来传递思想、情感和意境。音
乐则主要通过声音的组合和旋律的编排来表达情感和审美体验。
然而,诗歌和音乐也有相互借鉴的地方。音乐可以借用诗歌的歌词,将文字转化为声音,通过旋律的变化来赋予诗歌更深远的意义。相反地,诗歌也可以借用音乐的元素,借助韵律、音调和节奏来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这种相互渗透和借鉴为诗歌和音乐创作提供了更
广阔的空间。
三、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
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
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
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
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一:写在前面的话
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
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古代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古代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在古代,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这种联系是很自然的,因为人
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音乐和诗歌的创作和表演。在古代文化中,
诗歌和音乐都被视为崇高的艺术形式,通过它们的结合,人们在感性
和理性层面都能得到愉悦和满足。
一、古代音乐和诗歌的起源
在人类早期社会里,音乐是一种基本的表达形式。它是自然生活中
的一部分,与宗教、祭祀及其他社交活动密不可分。古代音乐被赋予
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
音乐和诗歌作为表达艺术的形式不断演化和发展,到了唐代和宋代,
古代诗歌和音乐的结合已经达到了顶峰。
二、古代音乐和诗歌的结合
在古代中国,音乐和诗歌一直是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
代的音乐表演多以诗歌为内容,许多音乐家都是同时也是诗人,他们
用诗歌和音乐来表达对生命和爱情的赞美,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
在唐代,长安城里随处可见的诗酒楼里,诗人和音乐家在一起表演
诗歌和音乐。许多古代的音乐作品如《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
都与著名的诗歌作品相伴而生。唐代的音乐还有严谨的乐理体系,并
且有专门的乐律和乐器,为古代音乐和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诗歌和音乐的意义和价值
古代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学和音乐的发展。通过诗歌和音乐的结合,古代人们可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与情绪,这使得这种形式的艺术得到广泛地推广和传承。同样,古代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也促进了人们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对于后世的影响和启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它们的结合中,人们可以获得无穷的精神追求和艺术享受。同时,这种结合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高尚文化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探索。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文化遗产,让这一千年小曲在后世也能传唱不息。
诗歌与音乐
诗歌与音乐
诗歌与音乐
诗歌是一种人类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如果从诗经三百篇开始算起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而诗歌和音乐自来就是密切结合的。诗歌和音乐就象一个母亲怀中长大的两个孩子。虽然这两个孩子已经各自长大成人了,但他们的身体里仍然流淌着同一个母亲的血液。所以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是富有强烈的音乐性的。同样,一首好的乐曲也应是一首好诗歌。《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把歌,声,律凝聚贯通,提炼出最精粹语言就是诗。抑扬顿挫的节奏,回环反复的旋律,整齐多变的形式,这几种音乐上的要素,恰恰是格律诗语言的最大的特色。所以有的学者称中国诗歌文学是音乐文学,这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因为任何一种事物的诞生都不是无源之水。塑本求源,诗产生于民歌。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里说:“当时先诗而后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于诗,音尽于曲”。这里的诗是指歌词,是当时劳动人民相互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后民歌进入乐府,众多文人参与近来,使诗歌在语言和境界得到了一次升华。诗因歌传,影响所及,文人也逐渐写出一些五言四句的诗。而那时的诗歌都是为唱而服务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歌词。实际上《诗经》严格的说应该是一部歌词集。所以那时的作品的题目大部分都冠以歌或曲,比如:“击壤歌”,“采菱歌”,“大风歌”等。
诗与歌、乐配合,必然促进了诗的音乐性。而好的诗地诞生,又激发了音乐的丰富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成长着。而诗的各种形式其中受益最多的当数绝句,诚然这是经历了魏晋和南朝宋代的漫长演变过程。在这二百年间创作的实践,零星的音律理论,为齐梁时的绝句的产生做了准备。建安时期五言诗趋于成熟,虽然四句诗绝少,又未尽平仄,但大致都可入乐。其中曹植的诗“骨气齐高,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汉语诗歌和音乐合与分的变迁
【内容提要】
诗乐套语是诗歌和音乐的共同源头,但诗歌的材料——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组成的,因而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具有必然性。诗歌与音乐共生的一刻,同时注定了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其根源在于诗歌是语言艺术,而语言本身就是声音形象与概念的二元组合。乐府的“采诗”行为是诗乐分离的契机之一,如同音乐之瞬间的消失是一种宿命,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也是一种宿命。乐府的采诗过程所造成的诗歌传播与存在方式的改变,为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作出准备:诗歌从口头向案头的转换为诗歌内在音乐系统——“文气”,以及外在声音系统“平仄”创造了条件,“文气”以及“平仄”系统的产生都是案头创作的结果,是对于声音和意义的精心构造,它们的出现使得诗歌成为一种沉默的歌唱。对于“文气”的自觉和四声的归纳,使得语言发现了自身的节律,诗歌文本脱离外在的曲调存在成为可能。四声的发现以及对于平仄系统的不断严格化,使得诗歌语言在内部建立了自己的规范。于是,“文气”以及“四声”从内外两个方面宣告了诗歌的独立,使得诗歌内部以四声为物质基础的“形”与以“文气”为筋骨的“神”完全齐备,诗歌通过语言本身,已经形成一个形神兼备的律化世界。对于永恒的追求,进一步成为诗歌摆脱音乐瞬间生灭这一宿命的契机,促使诗歌通过寂静抵达永恒。
【关键词】诗歌、音乐、诗乐套语、诗乐共生、《诗经》、乐府、文气、四声
【正文内容】
一、诗歌的原生态——诗乐短语
词语在被诗歌挑选的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先于诗歌而存在的音乐结构,诗歌语音结构模式是先于诗歌语言,乃至于先于具体诗歌和音乐而存在的音乐模式。
诗和音乐最初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声律》中也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诗乐共生,这是对于中国诗歌和音乐起源的描述。上古时代没有记乐谱的方法,也没有严格划分的音阶,在传播过程中,语言作为声音的载体,使得歌曲得以发生与传递:“《音初》讲四方之‘音’,此‘音’就指的民歌,其概念是包括了曲调和语言在内的。”①《燕燕歌》及《候人歌》作为汉语诗歌的发生神话,说明音乐形式在其发生之始,是以简约的口头语言为其载体,并且由此而得以显现。这一时期的音乐与语言同在,没有抽象的节奏和旋律,节奏在诗歌对于停顿以及韵律等等语言现象的运用中得以实现,旋律则通过诗歌语言音调的曲折实现;反之,诗歌语言生来就处于音乐形式之中,其每一个音节都有赖于音乐化组合与连接。因而,在诗歌语言中,句逗产生于音乐节奏,音乐和诗歌的共生也自觉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声之曲折,诗歌和音乐实为一体。
汉语诗歌的发生不是一音节一音节的堆砌,对于诗歌的具体发生状况,C.H.王在《钟鼓》一书中进行了具体的考察,指出早期诗歌和音乐的基本形式是对于几个词语的反复吟咏:“口头诗歌的形式特征之一,便是诗歌语言由一些短语组合而成的,类似于马赛克结构。”②这一现象被作者称为“马赛克”,并以此分析中国早期口语诗歌《诗经》,指出:“我为《诗经》形式下如下定义:诗歌套语是不少于三个词的结合体,它们同时组成语义单位,通过重复或者由于处于同一个或多个诗歌韵律中,被用来表达诗歌的主题。”②如果说《诗经》作为口头文学是语义单位的连缀,那么作为“北音之始”的《燕燕歌》和“南音之始”的《候人歌》,则体现了诗——乐套语的原生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诗歌作品最初形态是口头存在,并以动宾或主谓为其基本结构的。从诗歌单位短语的诞生到它们的组合、连缀,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过程。在音乐性声音的重复之中,词语也随同音乐一起重复,反之,在词语重复的过程中,由语调所衍生的乐曲也一同回环往复,音乐存在于词语之中,节奏就是词语音节本身,这些音节的延长和重复就形成朴素的旋律。诗歌短语的最初连缀方式,就是对于这一种或几种诗歌短语的不断重复与组合,成熟时期的音乐只不过是将这种声调与节奏
的重复进行抽象、变形而已。我们在《诗经》中的很多作品里,都可以看到这一痕迹,一唱三叹作为《诗经》的主要结构方式,为这一时期的诗歌套语在音乐结构中的连缀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李纯一先生在《先秦音乐史》中,以《诗经》的诗歌语言结构方式来界定当时的音乐形式,将它们形式概括为“单一部曲式”和“单二部曲式”。⑤前者是对于一个段落成一个诗句的不断重复,形成AAA结构。例如:《王风·采葛》:
A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A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A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在这种重复中,绝大多数词语以及句子结构不变,个别词语产生变化。单二部曲式是两个诗歌段落在交错中重复,也就是两个诗歌段落的交替出现。例如《秦风·黄鸟》:
A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B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何赎兮,人百其身。
A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B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何赎兮,人百其身。
A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B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节奏应是它的基本因素,古人说原始歌曲‘乐而无转’应是可信的。”③而丝竹管弦的出现,以及它对于金石钟鼓的势不可当的冲击,使得在诗歌和音乐的合作中,旋律不断代替节奏,旋律的出现为音乐从诗乐一体的组合体中独立出来,提供了可能性。与节奏相比,旋律以其相对复杂化和个性化,自觉形成了“声曲折”。这种逐步脱离语言的“声曲折”和节奏相比,首先是需要记载的,同时也容易佚失。在诗歌语言本身的进化过程中,音乐也逐步独立,形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与乐是合一的。春秋末叶,新声起了,新声是有独立性的音乐,可以不必附歌词”⑦。但是音乐具有独立的可能,并不意味着诗歌和音乐的不相容,即使在诗歌和音乐完全独立以后,语言和音乐的共同产物——声乐还是有它存在的理由。只不过,诗歌和音乐各自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以后,音乐与语言的不断分分合合,都是以音乐和语言形式各自作出相应改变为前提的。
二、诗歌与音乐共生
诗歌与音乐共生的一刻,同时注定了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其根源在于诗歌是语言艺术,而语言本身就是声音形象与概念的二元组合。
《诗经》以及其它口头存在的诗歌作品,含有大量的虚字,它们不仅是语气助词,同时也是音乐化的节奏助词,声词一体,这是诗乐合一的另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