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发展的规律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生理规律:个体的生理发展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出生后,个体的身体各系统依次发育成熟,比如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此外,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不同的生理阶段,如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等,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生理特征和发展任务。
2.心理规律:个体在心理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根据心理学发展理论,人类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等。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而且上一阶段的经验和能力对下一阶段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3.社会规律:个体的社会发展是与环境和社会文化互动的结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体通过与家庭、教育机构、社会群体等进行交互作用来获得社会经验和社会技能。同时,个体也会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如子女、学生、员工、父母等。社会发展过程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身体产生持久的影响。
4.自主性规律: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意识和行为逐渐趋向自主和主体性。随着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成熟,他们开始具备独立思考、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在儿童时期,个体的自主性表现为独立行为和决策能力的增强;在青春期和成年期,个体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老年期,个体可能寻求更多的自主权和掌控感。
5.发展差异规律:个体的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为个体在遗传、环境和个人经验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他们的发展轨迹可能不同。有些个体可能更早或更晚地达到一些阶段的发展任务,而有些个体可能在一些
阶段停滞或面临困境。因此,个体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普遍性的趋势,但并不排除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顺序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例如从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阶段依次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2. 阶段性: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例如,在幼儿期,学生主要通过游戏和探索来学习;而在青少年阶段,学生则更加注重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的发展。
3. 不平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可能不一致。例如,在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发展速度可能会明显快于心理发展速度。
4. 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5. 互补性:学生的不同方面的发展可以相互补充。例如,一个学生在言语方面可能相对较弱,但在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可能有较强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遵循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摘要:
一、引言
二、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三、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四、总结
正文:
【引言】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在不同方面取得各种进步。了解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简要阐述,并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这些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逐步发展。
2.阶段性: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
例如,儿童时期主要以认知和情感发展为主,青少年时期则以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为核心。
3.不平衡性: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在某些阶段,个体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在其他阶段则相对较慢。这种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关注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针对性教育。
4.互补性:人在面对自身不足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互补性表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特点。在教育中,我们应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了解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更好地制定教育策略。例如,根据顺序性,我们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根据阶段性,我们要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人类身体和心理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以下是一般认可的身心发展规律:
1. 受孕和胚胎期:从受孕开始,胚胎经历分化、器官形成和器官系统发育等过程。
2. 婴儿期:出生后至两岁左右,婴儿通过感知、运动和社交互动逐渐发展出基本的认知、运动和社交能力。
3. 幼儿期:幼儿期从两岁至六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交技能、自我控制和想象力的发展。
4. 学龄期:从六岁至十二岁,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个人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逐渐增强。
5. 青春期:从十二岁至约二十岁,青春期是身心发展最快、最明显的时期。身体发生性征的变化,情绪和心理状态波动较大,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
6. 成年期:从二十岁起至中年,个体逐渐成熟并适应社会,生育和职业的责任逐渐增加,个人Identity(个人身份认同)的
建立和稳定成为重要任务。
7. 中年和老年期:中年和老年期是身体和心理逐渐衰老的阶段,
面临更多的生理和心理挑战。身体机能下降,但有可能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寻找到生活的满足和目标的重新定位。
总的来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遵循年龄和生理发育的进程,同时也被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影响。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经历个别差异,但这些规律对人类整体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大致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1. 个体差异性规律:每个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方向和程度都
不尽相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遗传的,也可能是环境、生活经历等因素造成的。
2. 先后顺序规律:身体、感官和知觉维度的发展常常先于语言
和思维的发展。比如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能够看到周围的事物,但要
到几个月甚至更久之后才能开始说话。
3. 发展阶段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理心理需求。例如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等。
4. 螺旋上升规律:虽然每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发展都有先后顺序,但是身体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单向发展,而是相互影响,不断提高。所以我们可以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ppt 35页)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
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性善论。人善的根源在于人性,是先天就有的,内
在的。恶的根源在于环境,是外在的、后天的。一个人 要发展的最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后天长期不懈的心性修养 过程,发展人心中固有的善端,不是从外面向人性中加 “善”。(教育是激发人类心中固有的“善”) 柏拉图:理念世界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赛尔:成熟机制
企业教练 的兴起, 预示着潜 能这一话 题将成为 潮流。
人的精神 力量来自 于教育!
新 课 程 改 革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年龄特征:危险期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少年起飞。” (1)身体发展: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2)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情意方面:培养道德理想和道德体验 (4)自我教育能力方面: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的起
Company Logo
3、不平衡性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
不平衡的(第一、二发育期)
Company Logo
(2)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大头宝宝) 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技能和能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其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发展:人的身体发育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出生到成年,人的身体逐渐增长并达到成熟。婴幼儿期是身体发展最迅速的阶段,青春期是身体发育最显著的阶段。
2. 心理发展:人在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规律性。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从最初的感知到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3. 社会发展:人的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从依赖成人照料到成为独立的社会个体。这一过程中,人会逐渐学会与他人互动、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4. 情感发展:人的情感发展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依恋行为,幼儿期则开始出现情绪的表达和认知的发展,青春期则面临着探索自我身份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挑战。
5. 道德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道德观念也会逐渐形成和发展。根据科赫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从对外部规则的顺从到考虑他人利益和内化道德标准的过程。
总体而言,人的身心发展展现出一个有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但个体之间仍然存在差异,因为环境因素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影响发展的速度和方式。
综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综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如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本文将以综合实践的视角,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生理发展规律
人的生理发展是从出生开始,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等不同的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人的身体各个器官、系统都会有不同的发育和变化,如大脑的神经元的形成、骨骼的生长、肌肉的发达等。这些变化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心理发展规律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出生开始,经历了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在认知方面,人会经历感觉、知觉、思维、语言等不同的阶段;在情感方面,人会经历依恋、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不同的阶段;在社会方面,人会经历角色扮演、自我认同、道德发展等不同的阶段。这些方面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互相促进的。
3. 社会化发展规律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化发展是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从出生开始,人就开始接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化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认同。社会化发展与个体的身心发展
密切相关,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对教育的要求
1. 以综合实践为基础
综合实践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身心,提高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应该以综合实践为基础,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以个体化为导向
个体化教育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差异。教育应该以个体化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发展:学生身体发育和生理变化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身高、体重、器官功能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 认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熟。从婴幼儿时期的感知,到儿童时期的操作思维,再到青少年时期的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成熟。
3. 情感和社会发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认同。他们开始与家人、同伴和社会环境建立联系,学会与他人相处和沟通,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交技能。
4. 学业发展: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业能力和兴趣爱好。
5. 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促进。例如,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会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而情感和行为的表现也会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成长、发展和适应社会和学校环境。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包括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包括人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
会发展。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发
展的综合体系。以下将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是指人体器官和功能的发展成熟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人
的身体会经历各个阶段的生长和发育。在婴儿期,身体的发展主要体
现在身高和体重的增长,以及神经系统和感官器官的进一步成熟。到
了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生理发展更为显著,包括骨骼和肌肉的增长,
性器官的发育等。最终,成年后,生理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但
仍然会受到年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二、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人们获取知识、理解世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在婴儿期,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获取信息和探索周
围环境。到了幼儿期,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开始出现语言能力、记忆
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学龄期和青少年期,认知能力进一步增强,包括注意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成年后,认知能力相
对稳定,但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提升。
三、情感发展
情感发展是指人的情绪和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婴儿期,
情感发展主要表现为与主要照料者的情感互动,如父母的关爱和安抚
对婴儿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发展逐渐与认知
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形成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控能力。在
青少年期,情感发展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变动,如自我认同的探索、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情感独立性的发展。成年后,情感发展可能经历婚
恋关系、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等方面的变化和调整。
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身心发展是人类自然存在的过程,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逐渐形成成熟稳定的个性和身心状态的一个复杂过程。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
第一阶段为婴幼儿期,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系统获得外界刺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自我认知和身体协调能力。最初的几个月,婴儿主要是通过呼吸、吞咽和睡眠来维持生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能够支持自身体重,控制头部和眼球的运动,学会在床上翻身、坐起,扶物站立,最后走路。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掌握自身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自身的身份认知和情感基础。
第二阶段为儿童期,从两岁到十二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自我探索和先前经验的积累来学习和适应外面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渐掌握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并在智力、社交和情感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儿童需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来探索自己的身体,建立对自己的信任和对外界的认知。对于儿童来说,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成长场所,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逐渐建立了成长的基础。
第三阶段为青春期,这一阶段通常开始于男性14-15岁和女性12-13岁。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心逐渐开始成熟和独立,他们逐渐感受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期,身体上的变化引发了情感和情绪的波动,
但同时也是构建自我身份认知和与周围环境建立更强关系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学会如何接受变化并巩固自我认知和身份,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生长过程,为其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教育。
首先,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根据心理学家爱泼斯坦的理论,个体身心发展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中学期和青春期五个阶段。
在婴儿期,个体主要呈现出生理上的快速发展,包括体格、感觉、运动和认知方面的进步。婴儿需要依赖成年人提供的关爱和照顾,他们通过探索和互动来建立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幼儿期是个体主要发展社交和情感能力的阶段,孩子开始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掌握语言能力,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感。
学龄前期是个体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他们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开始发展自己的个人价值观。
中学期是个体迎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青少年经历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且开始构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
最后,青春期是个体迈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探索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在学习、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决策,开始逐渐承担自身责任。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遗传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每个人的基因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个体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的发展。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长和衰老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包括了身体方面的发育和成长,以及心智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身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从生理、运动和性征等方面进行描述。在生理方面,个体的器官和系统会逐渐成熟和增长,从婴儿时期的无力和依赖,到童年和青春期的活跃和发育,再到成年和老年的稳定和衰老。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身高、体重、肌肉质量等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此外,各种性征如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器官的发育也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渐显现。
个体的运动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婴幼儿期的运动功能主要表现为反射动作和粗略动作的控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逐渐掌握更复杂和精细的运动技能。例如,从抬头、翻身、爬行、站立到行走,个体会经历不同阶段的运动发展。同时,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提高会对个体的心身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个体心智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身心发展的核心。从婴儿期的基本感知认知能力,到儿童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再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个体会逐渐建立起更复杂和成熟的认知结构。同时,个体对于情绪、社交和道德等方面的认知也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认知的发展与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密切相关,对个体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在发育和成长过程中的基因携带情况,包括了身体特征、
智力和性格等方面的遗传基因。同时,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等都会对身心发展产生影响。良好的环境刺激和教育环境有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而恶劣的环境条件则可能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人类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发
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促进个体的全面
发展。下面将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简述。
1.感觉运动发展规律:个体从出生开始逐渐掌握基本的感觉和运动能力,如触觉、听觉、视觉、运动等。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个体的感觉和运
动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骨骼肌肉发展规律:个体的骨骼和肌肉在发育期间逐渐成熟和增长,使身体能够适应不同的运动和体力要求。此外,个体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也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3.神经系统发展规律:个体的神经系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
熟到成熟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发展与个体的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学
习能力等密切相关。
4.身体比例和形态的发展规律:个体的身高、体重、身体比例和形态
等也会随着年龄和生长发展而发生变化。通常在生长末期,个体的身高、
体重和身体比例会逐渐趋于稳定。
1.认知发展规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的认知能力
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等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阶段,个体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都会有不
同程度的发展。
2.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规律:个体的语言和沟通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发展。个体从最初的发出声音开始,通过学习和模仿逐渐掌握了语言
的表达和沟通技巧。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对于个体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规律:个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同时,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人际关系模式。这些模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心智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本文将简
要概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首先,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
成人期四个阶段。
婴儿期是生命的开始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婴儿
的身体会经历迅速的生长和发育。他们从无法控制自己的头颈运动到
能够坐立、爬行、走路,身体逐渐变得更加灵活和协调。同时,他们
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开始认识和反应外界的刺激。
接下来是儿童期,从两岁到十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
继续发育壮大,他们的肌肉和骨骼逐渐成熟。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
也在逐渐增强,开始学会语言、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社会和情感方面,他们也开始建立起和家庭、朋友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青少年期是从十二岁到十八岁左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
身体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性征开始显现,身高迅速增长。同时,他们
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在社会上,他们也开始独立思考和行动,与家庭、同伴、学校建立起更加紧
密的联系。
最后是成人期,从十八岁开始,持续到晚年。在这个阶段,人的身
体发展基本停止,但各个器官功能仍处于巅峰状态。与此同时,人的
认知能力和智慧也在不断发展。在这个阶段,人们面临各种职业和人
生选择,经历婚姻、子女教育等人生重要阶段。他们也开始思考人生
意义和个人价值。
除了这些阶段性的变化,人的身心发展还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差
异等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决定了人类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潜能和限制。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对人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特
点)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身
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其他方面的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小学生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
1.考核知识点
心理的本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认知过程;认知发展观;新皮亚杰主义;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关键期;最近发展区。
学习及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创造力;问题解决;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品质;认知策略;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练习曲线;高原现象;学习过程;试误说;顿悟说;程序教学;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人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规律有: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不平衡性
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学校教育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与认知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2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
首先,他创立了如前所说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其次,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第三,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第四,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学习的概念及理解;学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训练而获得的由经验引起的适应性和行为的变化。狭义学习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的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二)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三)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机器的学习。
2按学习的水平分类;反应性学习,联接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象征性学习。
3按学习性质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4按学习结果;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按学习内容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观察学习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
(二)、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
三)、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
知识的概念及内涵;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应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分类:学习迁移的分类可归纳为6种:
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
零迁移: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响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与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近迁移、远迁移与自迁移
自迁移: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
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情境中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
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地迁移
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知识迁移的原理;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
创造力的基本特征;
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
变通性
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