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民俗对比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民俗: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中国民族民俗: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中国民族民俗
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三、苗族
(一)历史及概况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两湖等省区。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二)民俗旅游资源
1. 建筑
苗族人喜欢在依山傍水处建造寨子,聚族而居。

楼房多为吊脚楼,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

2. 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喜吃狗肉。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

3.服饰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4.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姐妹节、吃新节、赶秋节、芦笙节、踩花节等。

四、黎族
(一)历史及概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地区。

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

黎锦、黎单、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闻名于世。

(二)民俗旅游资源
1. 建筑
黎族村寨都依山傍水,村寨建在山坡上,以各个支系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如杞黎以船形屋为代表。

2.饮食
黎族人的饮食比较简单,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为大米,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

黎族人民大多嗜酒,喜爱吃老鼠肉。

3.服饰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黎族服饰属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节日
黎族的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而言,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俗,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面貌。

今天,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

1. 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他们以汉字为主要文字,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有着丰富的文学和绘画传统。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大米、面食,以及各种蔬菜为主。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地区。

他们以牧民为主,喜欢骑马、射箭和摔跤等活动。

蒙古族还有着独特的“呼麦”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

3. 满族: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大清帝国的重要民族。

他们有着众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吃酸菜、穿汉服、蒙古袍等。

满族文化中的传统舞蹈和音乐也非常有特色。

4. 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各具特色。

藏族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其宗教仪式和建筑形式如佛塔、寺庙等独具特色。

而壮族则以山歌、舞蹈和体育竞技等形式闻名,他们热情好客,尊重长辈。

5.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少人知的民族。

德昂族是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习俗。

而京族是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以制作精美的编织品而闻名。

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俗。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交流,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了解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无疑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文字、音乐、舞蹈、建筑、宗教、饮食等不同方面去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特点。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和谐共处。

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和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经验。

它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欣赏。

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节日风俗 了解中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 了解中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了解中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风俗。

这些节日风俗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每个民族的节日风俗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它们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前夕,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上喜庆的春联和福字,寓意着除旧迎新、迎接福气。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

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元宵节则是春节的延续,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热闹非凡。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他们的重要节日。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意为“娱乐、游戏”,通常在每年的七八月举行。

那达慕大会上,有精彩的摔跤、骑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豪放。

此外,他们还会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和篝火晚会,大家一起欢庆节日。

回族的开斋节是他们的重要节日之一。

开斋节之前,回族人民需要进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禁食禁水。

斋戒结束后,他们会盛装打扮,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互相问候,分享美食。

回族的古尔邦节也非常隆重,这一天他们会宰杀牛羊,宴请宾客,向贫困家庭施舍,体现了他们的善良和团结。

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肉孜节期间,维吾尔族人民会早早起床,沐浴净身,穿上新衣,到清真寺做礼拜。

节日里,人们走亲访友,互赠礼物。

古尔邦节时,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宰牲仪式,将宰杀的牛羊肉分给亲友和贫困家庭。

藏族的藏历新年是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在新年到来之前,藏族人民会打扫房屋,制作各种美食。

新年期间,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藏袍,到寺庙祈福,跳锅庄舞,举行赛马等活动。

彝族的火把节充满了神秘和激情。

在这一天,人们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他们还有彝族年等重要节日,届时会举行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

傣族的泼水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

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

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

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生活着56个独特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情与民俗文化。

这些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以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为主线,探索这些独特文化背后的魅力所在。

一、藏族文化的神秘与庄严藏族是中国的著名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神秘而庄严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崇拜珠穆朗玛峰,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圣之地。

藏族人民不仅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著名的藏戏、唐卡绘画、藏医药等。

藏戏是藏族人民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

在藏戏中,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装,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绝伦的动作表演,将古老的传统故事和历史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沉浸其中。

除了藏戏,唐卡绘画也是藏族文化的瑰宝。

唐卡绘画是一种综合了绘画、刺绣和雕塑技艺的艺术形式,以其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

唐卡绘画不仅用于宗教仪式,还是藏族人民表达美好愿望与祝福的方式。

此外,藏医药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药秉承“治未病”的理念,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草药、针灸、藏药疗法等手段,藏医师帮助人们调整身体和心灵的平衡,使其恢复健康。

二、壮族文化的豪放与热情中国的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豪放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

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唱歌、跳舞、击鼓助兴。

傩舞、踩高跷、桂林山歌等也是壮族民族风情的代表。

傩舞是壮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结合了武术、舞蹈和音乐等元素。

在傩舞中,舞者们身着色彩缤纷的古装,手持道具,载歌载舞,表达对丰收和吉祥的祈愿。

除了舞蹈,壮族人民还以其特有的音乐形式而著名。

桂林山歌是壮族音乐的代表之一,它通过清脆悦耳的歌声,表达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踩高跷是壮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表达人民勤劳喜庆情感的方式之一。

壮族人民在重大节日和庆典上踩着高跷,手舞足蹈,既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表达方式,也是对祖先辛勤劳动和团结互助精神的传承。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地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地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地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地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地几位老人,登上木制地“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地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地“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地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地“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地慰问.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地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地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地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地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地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地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地土地地热爱之情.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地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地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地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地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地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地“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地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地石林、千姿百态地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地“三江”并流,江狭水凶地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地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地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地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地神奇之地.美丽、富饶地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地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地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个国家级风景区,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米终年积雪地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地原始森林,险峻深邃地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地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绕三灵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地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地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地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地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地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地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地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地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地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地.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地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大理地区地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地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地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地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大理地区地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地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地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地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地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地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地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地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地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地幽远地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地孩子,长到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地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地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地祭祀方式.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地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地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地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地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地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地普遍地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地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地信仰具有悠久地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地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地宗教活动之一.。

中国56个民族 各自的节日民俗语言文字以及饮食

中国56个民族 各自的节日民俗语言文字以及饮食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节日、民俗、语言文字以及饮食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打鬃节�D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禁忌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quot赛拜努quot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quot他赛拜努quot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节庆传统节日有quot白节quot、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quot白月quot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民俗民风中国各地不同地方的传统风情

春节民俗民风中国各地不同地方的传统风情

春节民俗民风中国各地不同地方的传统风情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人们团聚、庆祝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展示着独特的传统风情。

本文将带你了解中国各地不同地方的春节传统。

一、北方的冰雪乐园在北方地区,冬季的气候寒冷,雪的元素在新年庆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满洲里的额尔古纳市,每年的冰雪节吸引了大批游客。

这里的民俗活动包括冰雪雕刻比赛、滑雪、冰上足球等,让人们畅快地享受冰雪乐趣。

而在位于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游牧民族也有着自己的春节庆典。

他们会进行传统的打马球比赛,打马球的同时还会进行马术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二、江南水乡的灯会江南地区以其优美的水乡风景和传统的灯会而闻名。

浙江的乌镇、江苏的扬州等地,在春节期间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

这些灯会多以传统的纸灯为主,通过灯笼、灯船、灯彩等形式展示出多样的图案和故事,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

此外,在南京的夫子庙也有着别具特色的花灯展览。

这里的花灯以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和历史文化为主题,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西南的独特习俗西南地区的春节传统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在四川的乐山市,人们会进行祈福活动。

他们会到周边的名山大佛前,默默祈祷,希望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而云南的大理古城则以其传统的白族风情而闻名,春节期间会举办盛大的白族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

四、东北的火爆氛围东北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热闹非凡。

在中国边境城市哈尔滨,每年举办的冰雪大世界活动是东北春节庆典的亮点之一。

人们可以欣赏到巨型冰雕、冰灯等各种艺术作品,感受到冰雪带来的独特魅力。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着特色的舞狮表演和贴春联的习俗。

人们会将祝福的春联贴在家门口,用红纸剪纸装饰房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交相辉映,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总结:中国各地的春节传统风情各具特色,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民俗民风。

无论是北方的冰雪乐园,江南水乡的灯会,西南地区的独特习俗,还是东北的火爆氛围,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各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家庭联欢:北方地区的春节以家庭聚会为主,亲人们会相聚一堂,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人们会在餐前向祖先敬献祭品,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晚餐后,家人们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欣赏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

2.燃放鞭炮: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新年的时刻会触发鞭炮,以驱逐邪恶的灵魂,辟邪祈福。

鞭炮的声音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3.拜年: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到亲友家拜年,同时也会给家人和亲戚送上祝福和红包。

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方式。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的传统舞蹈,以驱逐恶鬼,呈现繁荣和好运。

这些舞蹈通常在街头、市场和庙宇等地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

2.包饺子: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包饺子,这是一种寓意吉利的食物。

包饺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和品尝这道传统美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花市:南方地区的城市会出现花市,市民们会在这里购买花卉和年货,以供庆祝春节之用。

花市不仅提供了热闹的购物场所,还呈现出浓厚的春节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

三、西南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苗族烧花灯:西南地区苗族的传统习俗是烧花灯。

人们用火燃烧蜡烛,点亮花灯,并将花灯放置在门前或窗户旁,以祈求来年有一个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2.舞蹈节目:西南地区的藏族和彝族等民族会表演传统的舞蹈节目,这些舞台剧和舞蹈演出通常展示了当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3.祈福仪式: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会举行祈福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音乐、祷告和祭祀等环节,人们在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中国民俗学满族剪纸的特点

中国民俗学满族剪纸的特点

中国民俗学满族剪纸的特点中国民俗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而满族剪纸则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满族剪纸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介绍中国民俗学满族剪纸的特点,包括其历史渊源、艺术风格、主题内容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

一、历史渊源满族剪纸起源于中国满族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

满族剪纸最早出现在清朝,当时满族人民将剪纸作为一种装饰和祈福的手工艺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剪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在满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二、艺术风格满族剪纸的艺术风格独特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特点之一是线条简洁明快,造型鲜明。

满族剪纸注重形象的表现力,通过简单而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各种形象,如动物、花卉、人物等。

同时,满族剪纸还注重对比的运用,通过对比明暗、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处理,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三、主题内容满族剪纸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等方面。

其中,动物是满族剪纸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满族人民崇尚自然,对动物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崇拜,因此在剪纸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动物形象的出现。

此外,满族剪纸还以花卉、人物、神话传说等为题材,通过剪纸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满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四、传承发展满族剪纸的传承发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支持。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和机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例如,举办满族剪纸展览、培训传统剪纸技艺、开展剪纸艺术研究等。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满族剪纸的传承,也为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满族剪纸提供了机会。

总结:中国民俗学满族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主题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瑰宝。

满族剪纸通过简洁明快的线条和对比的运用,展现出满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和机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满族剪纸将继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扬光大。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精简版)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精简版)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最多。

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也不同,所以了解越多的民风民俗,越不会得罪人或者不会犯了人家禁忌。

了解了各地的民风,在生意场上,谈成生意的几率就大些。

在这里,过节吧简单整理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达斡尔族年年高。

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的迎英雄。

春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哈尼族,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

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全)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全)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及其风俗民情
满 族
民俗:服饰
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 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蒙古族
概况:分布
主要聚居在 内蒙古自治 区,其余多 分布于新、 辽、黑、甘、 青等省区。
概况:语言文字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 系。
民俗:服饰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 爱穿长袍,称蒙古袍; 系腰带;蒙古靴。
民俗:服饰
概况:分布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 鄂、川、黔、渝毗连之 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 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民俗:服饰
概况:分布
主要分布在海 南省中南部的琼中、 白沙、乐有、三亚、 五指山等七县二市 之内。
民俗:服饰
民俗:居住
概况:语言文字
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 支,现通行汉文。
民俗:服饰
藏族
概况:分布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 及云南等地。
民俗:服饰
彝 族 概况:分布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
概况:分布
主要分布在云南 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 地、四川凉山彝族自 治区和贵州省毕节地 区。
民俗:服饰
概况:分布
民俗:歌舞
杨丽萍孔雀舞
▪ 汉族▪ 壮族▪ 满族▪ 回族▪ 苗族▪ 维吾尔族▪ 土家族 ▪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瑶族▪ 朝鲜族 ▪ 白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 族▪ 仡佬族▪ 东乡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 纳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锡伯族▪ 柯尔克孜 族▪ 达斡尔族▪ 景颇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温克族▪ 怒族▪ 京 族▪ 基诺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罗斯族▪ 裕固族 ▪ 乌兹别克族▪ 门巴族▪ 鄂伦春族▪ 独龙族▪ 塔塔尔 族▪ 赫哲族▪ 珞巴族

中国民族民俗: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中国民族民俗: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中国民族民俗
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一、壮族
(一)历史及概况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

壮族具有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如壮戏和壮锦。

(二)民俗旅游资源
1.建筑
壮族称屋为“干栏”。

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2.饮食
壮族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

3.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

4.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如三月三歌圩节、铜鼓节、具节、花婆节等。

二、土家族
(一)历史及概况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

土家族从事农业生产,善于渔猎。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二)民俗旅游资源
1. 建筑
土家族热爱群居,喜欢住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大多为木质结构,根据地形,分为半截吊、半边吊等。

2.饮食
土家族以包谷、稻米为主食,菜肴以酸辣为主要特点,喜好饮酒。

3.服饰
在服饰方面,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服差不多。

4.节日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赶节、牛王节等。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民俗

祭敖包
• 祭祀敖包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 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 祭敖包的规模、形式多种多样。旗有旗敖 包,村有村敖包。祭祀时,不论官吏还是 平民一同进行礼仪活动。先请喇嘛烧香点 火、诵经说文,大家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走 三圈并叩拜。
• 祭祀活动之后,还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 箭、摔跤、唱歌跳舞、开怀畅饮,尽兴狂 欢。期间老人们给畜群洒注。青年男女往 往借此溜出,登山游玩,谈情说爱,约定 终身。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
八人秋千
• 在赶秋这天,少女们盛装打扮坐在秋千上, 一边荡一边唱歌,悠扬婉转的歌声吸引了 苗族小伙子们心,纷纷来对歌;小伙子和 姑娘们眉来眼去,歌声传情,看对眼了就 牵手一起走。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 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l一 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 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现在八 人秋千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男女老少 都可以坐,不过每年还是有不少爱情故事 发生在秋千这里。
• 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 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 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 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 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 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 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 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传承
• 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苗族“赶秋节” 同样濒临传承危机。 •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的 趋同是“赶秋节”活动濒临失传的重要原因。部 分青年热衷于现代文化的享受,再者青壮年多外 出打工,无暇顾及每年一届的传统节日的乐趣, 以至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不断受到 冷落而逐渐消失。 • 赶秋节承载了上刀梯,打苗鼓等多项苗族非物质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吉首市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 节会活动,成立了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导 小组,出台了保护方案、制定了保护措施、完善 了保护机制,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节日活动要一 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各民族

中国各民族

1.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 2.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形成悠久的农耕文化 3.汉族宗教信仰的传统观念:天命崇拜、祖先崇拜 4.汉族服饰:上衣下裳、衣裳相连。特点:大襟右衽
5.住宿
北方: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窑洞 南方:天井式瓦房 闽赣粤:客家人居大围楼 另:徽派、江南的水乡民居、上海石库门等
风水术
汉族主要传统节日
2008.1.1 全国法定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春节
1.起源:原始社会——腊祭 2.民族:蒙、壮、布依、朝鲜、侗、瑶。。。
元宵
起源:汉
1.起源:唐;宋沿袭
清明
2.清明前一天:寒食节——为纪念 春秋晋国公子:介子推
3.民族:壮、布依、侗、瑶、彝、满、白。。。 1.起源:纪念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端午
2.民族:蒙、壮、布依、彝、回、藏、苗
3.吃粽子习俗:魏晋盛行、唐宋成名食 1.起源:与古代秋祀、祭月习俗有关
中秋
2.民族:蒙、壮、布依、朝鲜、彝、回
3.祭月赏月活动始于周;北宋定为中秋; 南宋成普遍活动;明清盛行
重阳
1.起源:民族登高避灾习俗
中国各民族
民族、民俗 汉族概况
1.少数民族中,人最少:珞巴族;人最小聚 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3.语言类别
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
4.民俗:"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5.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6.按民宿内容划分:经济、社会、信仰、游艺等
7.民俗特点: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 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

霜降的民族风俗与习惯

霜降的民族风俗与习惯

霜降的民族风俗与习惯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秋季的后期,标志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天气逐渐寒冷。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人们根据自身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与习惯。

本文将就霜降的民族风俗与习惯进行探讨。

一、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霜降是寒冷季节的开始,人们开始为寒冬做准备。

此时正值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忙于收割庄稼,储存粮食,以备过冬之需。

同时,北方地区的一些民族还有以下几种独特的习俗:1. 食用柿子在霜降时节,北方的柿子已经成熟。

柿子被认为是驱寒除湿的好水果,北方人们常常会食用柿子来抵御寒冷。

有些地方还会将柿子晾晒成干柿,以作为冬季的常备干粮。

2. 擂茶在一些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霜降是举行擂茶的好时节。

擂茶是一种由茶叶、压碎的谷物、坚果等材料制成的特色饮品。

人们将这些材料一起放入石磨中擂碎,再用开水冲泡而成。

北方人们相信饮用擂茶有助于驱寒保暖,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 举办民俗活动霜降也是北方一些地区举办民俗活动的好时机。

比如,在山西、河北等地,人们会举办大型的庙会,吸引游客和居民前来观光、购物和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这些民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

二、南方地区与北方不同,南方地区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霜降标志着南方进入了一个相对凉爽的季节。

以下是南方一些地区的民族风俗与习惯:1. 食用柚子在南方某些地区,霜降正逢柚子成熟的季节。

柚子是南方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被广泛用于美食和药膳。

人们相信食用柚子有助于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2. 采摘柿子与北方地区不同,南方地区的柿子在霜降时节才刚刚成熟。

因此,很多南方人会在霜降时节前往农田或果园采摘柿子。

这是一种特定的季节活动,人们可以亲手采摘自己喜欢的柿子,享受自然的馈赠。

3. 举行民俗庆典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民众也会利用霜降这个节气举行民俗庆典。

比如,在福建、广东等地,人们会舞龙、舞狮,上街游行,热闹非凡。

这些活动旨在祈求来年丰收、平安和幸福。

中国古代的历史民族和民俗

中国古代的历史民族和民俗
民俗文化:各民族在日常生活 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礼仪、节 日等
民族文化:各民族独特的语 言、文字、宗教、艺术等
相互影响:民族文化对民俗文 化的影响,如汉族的春节、藏
族的藏历新年等
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和融合,如汉族的端午
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等
民俗文化对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 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俗文化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为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民族英雄:岳 飞、文天祥、
郑成功等
文化传承:儒 家思想、道家 思想、佛教等
历史事件:春 秋战国、秦汉、 三国、隋唐、
宋元明清等
民族融合:汉 族、满族、蒙 古族、回族等
民族融合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民俗 文化
传统节日与习俗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 年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民俗文化的保护: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如建立民俗文化保护区,保护民俗文化的多 样性和独特性。
历史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的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印度、中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儒家思想传播: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的文化发展
民间娱乐与竞技
民间娱乐:包括戏曲、曲艺、杂技、舞蹈等 竞技活动:包括武术、摔跤、射箭、赛马等
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相应的民俗活动和娱乐项目 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刺绣、陶瓷等,都是民间娱乐和竞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风气民俗

我国少数民族风气民俗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是西南边境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

1985 年9 月17 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更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有自已的语言,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

笃信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

主要从事农业,栽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善于种茶叶。

德昂族的泼水节德昂族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激励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点的风俗是为尊长洗手洗脚。

届时,每家的晚辈年青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亲母亲等尊长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首请罪,请他们谅解晚辈的一年来不孝敬的地方。

尊长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建立楷模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而后,晚辈为尊长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友善、勤奋的氛围中度过。

假如父亲母亲逝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风俗根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违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形,有所感悟,信心好好伺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当心滑了一跤。

儿子赶来扶她,她却认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

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塑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塑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冲洗。

此后就演变成一种风俗。

风俗德昂族大多半信仰小乘佛教,在绝大多半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

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番布施。

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向来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

直至 1950 年后,这些状况才有所改变。

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菜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真是恋恋不舍啊!婚俗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亲仪式上要斩鸡头,假如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两方都不可以反悔;假如女方不赞成这门婚事,就不准杀鸡。

婚礼往常要进行 3 天, 3 天以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两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傣族和布朗族婚俗比较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双江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傣族和布朗族婚俗比较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双江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傣族和布朗族婚俗比较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双江少数民族村寨为例摘要中国一个“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东方古国,不同的地域特征和纷繁多样的气候造就了它多元的民族文化。

云南作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代表,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和探究民俗多样性地首选之地。

而在众多民俗文化中,尤以婚俗文化最为多样。

由此,本文将以云南西双版纳、双江少数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傣族和布朗族从恋爱到结婚这一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究民族文化独特性和多元性,以期为未来民俗研究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傣族;布朗族;婚俗;相似性;差异性1.前言《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礼之本也。

”即认为婚姻是礼的根本,是整个社会制度的根基。

崇尚礼教的古人把男女婚姻关系的缔结看作是整个社会维系和国家兴旺的根本。

“婚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及其再生产。

”[1]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看,男女缔结婚姻关系,夫妻和睦,则母慈子孝,则兄友弟恭,则家庭关系和睦,而和睦的家庭关系则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最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那何为“婚俗”呢?“婚俗”也被称为婚姻习俗或婚姻习惯,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特定地区人们长期坚持和遵守的非正式婚姻规则。

[1]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婚俗文化。

而这些婚俗文化又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所特有的精神内涵的体现,是外界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它反映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代表了社会的演变趋势和历史的发展状况。

”所以在民俗研究中以婚俗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探讨意义。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正是多样婚俗文化的代表,这里不仅民族众多,且民族独特,在25个聚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为云南独有。

在众多聚居少数民族中,傣族凭借人口和特色民族音乐舞蹈成为多彩云南的文化宣传符号。

而布朗族人口稀少,深居山间,极少与外界往来,在民俗文化研究中具有神秘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 川,鄂,湘,黔,渝。主要在湖南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和 湖北恩施土家自治州 802万 汉藏语系 依山而建,坐成虎形。吊脚楼。 社巴节:男女老少跳摆手舞唱摆手歌祭奠祖先。土家年:俗称赶年。 腊月二十九在春节前一天。 禁食狗肉。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但可以与未婚少女坐在一起。 在家里不能随意吹口哨和随意敲锣打鼓。 女子服饰多为左开襟,肥袖短衣,滚花边,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头镶刺绣 男子头缠2到3米的青丝帕穿对称短衫。 多食谷子,稻米。爱喝酒,爱吃辣,花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和 团馓(san).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左右,摔跤,拔河,射箭,斗牛,荡秋千等。
彝族男子头上都蓄有一绺头发,禁止他人触碰。 彝族人敬酒等尽量喝一点,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客人也不要把食物带走,表示不讲义气。 各地风格不同极具特色。男子在头上蓄的头发被称为天菩萨。裹青蓝布 。结成英雄结,无胡须为美。女子头戴黑头帕,戴耳环。外出穿斗篷。 玉米,荞麦,大小米,洋芋。坨坨肉,喝转转酒。不吃蒜。
语系
白语,汉藏语系
民居特点 节日及活动
禁忌
服饰 食物
主要信仰佛教以及道教。 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山区多为上楼下厩。
三月街或观音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点苍山脚下举行。 夏历四月二十三,举行绕三灵活动,朝拜金龟、圣源、崇圣三寺。 白族人在夏历七月十五接送祖先亡灵时,不能出门;火把节的晚上岳父不能接 女婿到家中过节。
中国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风俗
民族
壮族
分布地区 人数
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云南文山,湖南江华,广东连山, 贵州从江等地。 1617万
语系
汉藏语系
民居特点
喜欢依山傍水而居,有楼居,半楼居,地居。上人下牲畜。
节日及活动 三月三吃五色鸡用于祭祖和待客。歌圩节:通宵达旦歌舞传 据说与刘三姐有关。如: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化花炮。
民族 汉
分布地区
全国各地 均有
人数 12亿
语系 汉藏
坐北朝
民居特点
南,雕梁 画栋,房
檐见长
春节:夏
历正月初
节日及活动 一,挂年
画,贴春

元宵节:
拜年,放
张灯,猜
鞭炮。
灯谜,吃
元宵。
清明节:始于春秋时期,其前一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寒食节。扫墓,荡秋千,打马球。
端午节:
又名女
儿,诗
人,天
中,沐
兰,端阳
节等。每
年五月初
纳西族
云南,四川,西藏。主要分布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泸沽湖畔。
30万
汉藏语系
创造了东
巴文,是 世界上唯
保存完整的象形文字。
一保存完

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文学作品<<创世纪>>爱情史诗。
多是土木瓦结构的建筑。
纳西族独有的阿注婚(一女多夫);三朵节夏历的二月初八进行祭拜 和文娱活动。 禁止触动单门旁的石头门神忌手摸横在门上系有的鸡毛草绳。 禁止砍伐神树。
彝族 滇,川,黔,桂。
最长的史诗之一。
:藏历七月初,又称 及水生动物的肉。 忌在一个碗内揉糌 套宽肥藏袍。 吃蹄类兽肉,禽类和
脚下举行。 三寺。 的晚上岳父不能接 多是白上衣,或浅色 出门戴草帽。 肠,弓鱼,以及 三道茶待客。
776万 汉藏语系
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信神魔,祭司为毕摩。
高耸的碉楼,内有围墙。
春节: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尊祖敬老,以西为上禁止一般人坐在西面,不杀狗,不吃狗肉 不打喜鹊和乌鸦。不在索罗杆上栓牲畜。 男穿袍服,外穿马褂。女穿旗袍,袖子有长短之分。 小米为主食,白片肉,血肠,猪肉酸菜炖粉条。八大碗也称满洲席 手扒肉,萨琪玛。
朝鲜族
东三省及内蒙
吉林延边自治州和长白自治县
192万
有自己的语言,但未定语系
砖木结构瓦房,四面斜坡,屋内平盘地炕,盘地而坐。(满地炕)
除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之外还有:回甲节,回婚节。
朝鲜人注意礼节,注意尊老爱幼。小辈不能当老辈的面抽烟喝酒。 婚丧和节日不杀狗,吃狗肉。 妇女:短衣长裙,丝绸,色彩鲜艳。男子:白色短上衣深色坎肩宽大长 裤。 以大米为主食。酸甜辣为主:打糕,冷面,大酱汤,泡菜,辣椒,狗肉。
民族
黎族
分布地区 人数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通什市以及保亭,陵水,琼中,白沙,昌江,东方 等自治区。 124万
语系
汉藏 还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民居特点 节日及活动
禁忌
同姓聚居,五指山下茅草泥房,形式较多。有船型,金字塔形,高架形 上人下牲畜。 三月三是为预祝打猎丰收的日子,也是为了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 还有春节。 禁忌头向门口睡觉,妇女纹身不能被其他男人看,或参与。
541万
汉藏语系
牧业为
主,副农
业。普遍
格萨尔王转是世界最长的史诗之一。
信仰藏传
佛教。
农区多垒石建房,平顶多窗。上人下牲畜,或仓库。牧区则是多用帐篷
牦牛的毛织成,冬暖夏凉。方便移动。
藏历年:互赠哈达,问候。跳锅庄和弦子舞。唱藏戏。雪顿节:藏历七月初,又称
藏戏节。望果节:
禁忌他人触碰有关的佛器。禁吃驴狗马的肉以及尖嘴有爪以及水生动物的肉。
维吾尔 新疆维吾尔
839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尔泰语系
泥土建筑,开天窗,屋顶平坦。室内砌实心土炕。
肉孜节,古尔邦节。肉孜节规定在回历10月1日,白天要斋戒 古尔邦节在肉孜节后的70天民族按户要杀一只羊,一户或七户杀一头牛 探望病人时禁忌站在病人头或脚的方向,衣服不能短小,最忌户外穿短裤。 在接受东西是不能用单手,尤其是左手。睡觉时禁忌头东脚西或四肢平伸仰面。 男子一般穿长袍,城市妇女一般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农村的妇女一般穿宽袖连 裙外套黑色对称背心。所有人都带四愣小花帽 主食为面粉,玉米,大米。很少吃蔬菜。夏季多吃水果。抓饭为特色。
民族 蒙古
分布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和我国的东北及西北。
人数 581万
语系 阿尔泰
民居特点 蒙古包
节日及活动 春节,那达慕:每年七八月份,包括摔跤,赛马,马术,射箭,赛骆驼 以及歌舞表演,传统乐器:马头琴。
禁忌 蒙古平时有拜火习俗,因此平时禁止用刀在其旁砍东西,有病人或产妇不接待客 不能在火盆旁烤脚。不能带兵器入屋。
崇尚白色,白男喜欢白上衣,黑坎肩,下着深色长裤。女子多是白上衣,或浅色 红外套或黑色丝绒坎肩。腰系绣花短围裙。,戴耳环手镯,出门戴草帽。 稻米小麦为主食。猪牛羊,喜酸辣。爱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以及 大米制作的饵丝,蜜饯,雕梅。以及乳扇,砂锅鱼,和烤茶三道茶待客。
注:各民族人数皆是2000年的数据。 满 东北三省,辽宁最多。 1068万 阿尔泰 西南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或曼枝炕。南长辈,北小辈。
五。龙舟
竞渡,吃
粽子,饮
雄黄酒,
悬白艾。
中秋节:每年夏历八月十五。 赏月,吃月饼。
禁忌 禁说4 ,某家有人死,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
服饰 ,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
食物
主食以 稻米、 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 米糕、 汤圆、 粽子、 年糕
服饰 食物
男子无领对襟上衣,结鬓缠头。女子带各种首饰,耳朵至耳根垂值至肩头成为儋 (dan)耳。儿女成人在其他房子里住,称为放寮。婚后一但在夫家定居便与父母 分居。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民族 分布地区
藏族 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
人数 语系
民居特点 节日及活动
禁忌 服饰 食物
用火时禁用旧鞋,粪,破布等不洁之物。互不熟悉的男女禁忌在一个碗内揉糌
粑。禁忌男女混坐男坐左,女坐右。
基本都是长腰,肥袖,大襟。都戴藏式金花帽。长袖短卦外套宽肥藏袍。
酥油茶,,奶茶,甜茶。饮用青稞酒,爱吃奶渣,酸奶。不吃蹄类兽肉,禽类和
民族 分布地区 人数
白族
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如昆明,元江,丽江,兰坪。贵州毕节,四川凉 山,以及湖南桑植等。 185万
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以黑为贵。劳动或出门穿黑羊皮七星披肩。
玉米、大米、小麦为主食。青稞、喝酒、浓茶、吃、酸、辣甜食品 丽江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是其特色饮食。
裤。 伸仰面。
称赶年。
罗裙。头镶刺绣 腊肉甜酒和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部分。都穿长袍。腰带是必备的。
食物 粮食,奶食和肉食,不吃海鲜。
民族 回族
分布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还分布在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 北京牛街和宁夏纳家户。
人数 981万
语系
逐渐使用 汉语,藏 汉语系, 伊斯兰教 (清真)
民居特点 住平房、窑洞、砖瓦房。房屋一般向南。回族住房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于清
禁忌 壮族人禁忌吃牛肉,蛙肉。禁用脚踢踏锅灶。禁止在灶上煮狗肉;夜间 行走禁止吹口哨。禁坐门槛中间。家有孕妇门口挂草帽,外人禁止入内。 服饰 妇女头上包花提毛巾,喜欢戴银首饰,一般为蓝黑色。腰间系花围腰。 下身穿花角裤。男子对襟上衣,系腰带,多唐装。 食物 主食一般为大米,玉米。年节时多吃各种粉糕。喜腌制酸食。如生鱼片
节日及活动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开斋节 在回历每年9月,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 禁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 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 服饰 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 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 食物 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 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 用茶待客,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