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合集下载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 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的感知表现为 一种特殊形式,即观察——有目的的、有 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 的知觉。 研究发现,中学生观察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观察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事物的精确 度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观ຫໍສະໝຸດ Baidu的持久性不断增强。
•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学习应从属于发展, 从属于主体的一般的认知水平,即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 握某些概念。因为任何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而主动 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 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 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 认知发展阶段 的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学校教学就 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最近发 展区的概念,阐明了这种可能性,即通过教学,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转化为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再开辟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 往复,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教学与发展可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学校教学能够在促进 认知阶段的转化和发展中发生作用。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是心理学历史 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 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 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不断变化,皮亚杰首先引出了图式的概 念。所谓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 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 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引起了 图式的变化,从而促进了认知发展。这种变化是通过同化 与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同化是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图 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是当主体不能 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 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1.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2.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3.高中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较初中生明显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多的发展。

4.高二时期已进入智力成熟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个性智力差异也基本定型。个体智力层次、智力品质基本稳定。因而训练、培养的难度加大。Eg:初一数学: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已经具备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认知一般特征:

1.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

2.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3.小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一定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常常带有情绪色彩。他们的注意不稳定、容易分散。分配能力不强,注意的范围较小,转移品质较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

4.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心理和心理学

心理是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简称,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知(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意。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3)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

(4)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

(6)青年期(14、15~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2.认知发展的含义

认知发展则是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

三、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

并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方

式设计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成长状态,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教学,只会给儿童带来压力和挫折,让他们感到学习是痛苦而不是有趣的事,扼杀了儿童学习的欲望与好奇心。

2024年《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心得体会(3篇)

2024年《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心得体会(3篇)

2024年《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心得体会

在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也在不断变化。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研讨会,并在研讨会结束后写下了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他们擅长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并能够分析和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更加高效和精确。此外,他们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也非常熟练,能够灵活运用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表达。

其次,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日益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竞争的加剧,中学生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不满于现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并勇于尝试。他们善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在课堂上也更加活跃和积极参与讨论。中学生的创新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学习和科研上,还体现在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

第三,中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得到了提高。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学科交叉的日益增多,中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应用能力。研讨会上,我了解到许多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各种比赛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跨学科能力。比如,他们在学习数学和物理时,会主动运用计算机编程的知识进行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在学习历史和文学时,会善

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些跨学科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学生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社交媒体的普及下,中学生们的社交圈拓宽了许多,他们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区甚至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这也使得中学生们更加开放和包容,更有机会接触到多元文化和不同观点。此外,中学生们也意识到社交能力对于求职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主动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等,锻炼自己的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通用19篇)

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要求考生应该具备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下面是给大家提供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篇1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消化、呼吸、血液循环一样是机体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即同化、顺化(也叫顺应)和平衡化。

同化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于己”。

顺化与同化一样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化于物”。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平衡化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出生以后,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人不是被动地复制现实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依次循环,个体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平衡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平衡化则是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是认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连续的、有层次的发展过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研究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活动和研究要求的增加,对中学生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主要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

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本领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身分——思维本领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上风位置,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五)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及运用
特点: 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变化 2.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4.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运用 1.充分运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 2.积极调动中学生的有意注意 3.引导中学生在两种注意间进行转换。
(六)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四个阶段
感 知 运 动 前 运 算 具 体 运 算
有了抽象概念 ,思维可以逆 转,能够进行 逻辑推理。获 得了长度、体 积、重量和面 积的守恒。但 思维仍需具体 事物的支持。
形 式 运 算
认知发展主 要是感觉和 动作的分化 ,思维还没 真正产生。
可用符号来代 替外界事物, 但不能代表抽 象的概念,仍 然受具体直觉 事物的束缚。 特征为:泛灵 论、自我中心 、认知具体性 ,思维不可逆
2.发展过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 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 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 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引言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青春期阶段,中学生通过感知、思考、记忆、解决问

题等认知过程,逐渐形成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对其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从感知、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感知的发展

1. 感官器官的发育

中学生的感官器官已经基本发育完全,感知能力相对成熟。他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器官获取信息,并对外界事物作出初步的判断。

2. 感知的精细化

中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和准确。他们能够注意到细微的细节,例

如观察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同时,他们开始能够分辨和识别不同的声音、味道和气味。

三、思维的发展

1. 逻辑思维的发展

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成熟。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理解因果

关系,并能够运用逻辑规则进行问题解决。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规律。

2. 概念形成的发展

中学生的概念形成能力逐渐增强。他们能够将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并能够理

解和运用抽象概念。他们开始能够通过比较和类比的方式进行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记忆的发展

1. 记忆能力的提升

中学生的记忆能力逐渐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够

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他们开始能够运用记忆技巧和策略,如联想、编码和重复等,提高记忆效果。

2. 长期记忆的发展

中学生的长期记忆逐渐发展。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和保持长期记忆,例如学习

的知识和经历。他们开始能够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与当前的学习进行联系和应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5模块五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整理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5模块五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整理知识点

模块五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

(一)认知发展的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1、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

(2)同化和顺应

(3)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4.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

5.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具体内容:

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感觉的发展

a)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

提高,精确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

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b)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

人水平。

2)知觉的发展

a)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b)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

来;

c)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d)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

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

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

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

语。

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

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成为

主要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

占据主导地位。

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

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

熟;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13 讲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中学注意力的发展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有意注意发展超过了无意注意并且处于优势地位;表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越来越能将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完成的活动上,使注意与所从事的活动保持一致.

(二)注意的稳定性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

12岁以上的个体,能保持注意30分钟左右.

13--15 岁的中学生注意稳定性发展迅速,而且初中女生的注意稳

定性要高于男生.

注意稳定性到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缓慢.这可能与高中生注意稳定性趋于成熟有关.

(三)注意的转移能力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小学五年级学生综合反应时间比二年级平均少2.1744 秒,差异非常显著.

初中二年级的综合反应时间比小学五年级少.

高中生的反应时比初中生的缩短了0.242 秒.经检验,两者之间的反应时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注意转移能力在初中阶段

已达高峰.

(四)注意的分配能力逐步发展,但未达到成熟水平

13—14 岁的初中生既能注意到课程的讲解,又能抄写笔记,

还能注意到课程的前后联系

随着年级的升高,注意分配的能力也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注意分配

能力要比初中生好,但总体水平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二、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一)记忆力增强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材料识记数量随学生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15-16岁的高中阶段,记忆量比8 岁时增加了近4倍.

(二)以理解记忆为主

机械记忆能力在10 岁前快速发展,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 在11

-14 岁期间,机械记忆逐渐向理解记忆过渡. 理解记忆能力在整个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五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五章

(四)人格的功能性
人格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工作和生活方式。
一、人格的结构
(一)人格的倾向性
人格的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表现在 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和世界观等。 1.需要、动机和兴趣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2.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 人生观。世界观是个性倾向的最高层次,它是个人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影响个人的 整个心理面貌。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的方法 1.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2.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三、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 论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层次是本我,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 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应怎样加强引导和教育?

初中生是指11、2岁到14、5岁的儿童。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1)初中生感知觉的发展

在知觉方面,初中生的知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首先,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在时间知觉上,可以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如,月、周、时、分等,而对“世纪”、“年代”这样的历史时间单位,虽然也可以开始理解,但常常不太精确。在观察力发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著的发展。初中二年级是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观察中,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

(2)初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初中生识记的有意性更加发展起来。初一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表现得很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困难材料记得比较差。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从识记方法上,初中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更加发展起来。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从识记内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开始加大了发展速度。

在注意发展方面。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在注意的分配和转换品质上,初中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开始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量复杂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几个方面。

1. 知觉和感知能力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和辨别外界的信息,对于细节和差异有更敏锐的觉察能力。例如,在观察实验中,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能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2. 认知策略的运用

中学生开始学会运用不同的认知策略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够灵便地运用记忆、注意力、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能够灵便地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能够选择最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 抽象思维的发展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和概念解决抽象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物理学时,他们能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自我认知的提高

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学习偏好,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例如,在学习时,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更适合使用哪种学习方法,并能够相应地调整学习策略。

5. 批评性思维的培养

中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他们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评价和判断,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例如,在阅读文章时,他们能够辨别文章的观点和论证,并能够对其进行批评性思量和评价。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

第四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

第一节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一、思维的概念

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中学生创造力发展与教育

一、创造力的含义

二、创造力的结构

三、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节中学生想象力发展与教育

一、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二、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三、中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

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介(如知识经验、感性材料、工具等)来反映客观事物。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极大地扩大了人们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使人具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人类积累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思维创造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中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但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思维又是不同的。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也有的认为在高年级,还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是指中学生在认识世界、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主要有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由康斯坦丁·摩雷拉开创的知识建构理论等。

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理论特点与规律,具体如下:

1.发展由外在到内在: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类似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从外在世界到内在心理的转变。他们通过与教师、同学和家人的互动、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探索,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2.发展具有阶段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包括感知-motor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同样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例如,中学生刚开始接触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时,会经历一定的困难和认知瓶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会逐渐克服困难,形成较为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

3.发展受社会因素影响: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个体的认知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校和家庭等社会环境中,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和家人的互动,获取知识和经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4.发展有个体差异:根据摩雷拉的知识建构理论,每个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同样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上会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一些认知领域上可能进展较快,而在其他领域上进展较慢。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和发展

第一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精选】

第一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精选】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学校 教育情境中进行的。相对于一般的人类学习,学生 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 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进行的。 第三,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各种方法不断 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
2.技能学习:通过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的过程,包括心智技能学习与动作技能学习。
3.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 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 需要的过程。
(二) 按学习结果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é)将学生习得的学习结果分为 五类: 1.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语言)表达的知识,帮助学生解 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是解决 “如何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注 意、记忆、思维等内部过程的组织能力。 4.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照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 肉运动的能力,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 5.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按学习方式分类
奥苏伯尔(Ausubel,1963,1968)根据学习进行 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即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材料呈现给学习 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学习材 料的掌握。 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其意 义的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身心的发展,社会活动和学习要求的增加,对中学生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第二高峰期,生理的发展为其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主要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中学阶段的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三)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走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开始。人们通过感知觉建立起关于客观事物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又可进一步加工为头脑中的记忆痕迹,再成为人们驰骋想象的素材、成为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声响、气味、冷热等某一个特性的认识。感觉是由感觉器官来完成的,主要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官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合原有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的进一步整合与解释的结果。

对中学生而言,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知觉事物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知觉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在空间知觉上有更大的抽象性,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减或替代,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而高中学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更从容、灵活地使用各种概念、定理或规律,更

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也有观察程序不合理,观察精确性不够,容易草率下结论等不成熟的表现。如时间知觉上能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而对较长的单位开始理解,但常不太精确。

(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也有人把人脑比作计算机,那么记忆就相当于向计算机里输入、编码和储存信息的过程。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记忆作不同的分类。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按照保存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按照记忆材料的意义性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中学生记忆的主要特征有: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记住的学习材料的数量,比小学一、二年级几乎多四倍,比初中

一、二年级多一倍多,达到了记忆的高峰。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即使同样是语言材料,视觉记忆要优于其他感官(听觉)受到信息的记忆。

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中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品质都在提高,但逐渐以有意注意为主。能逐渐学会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出恰当的记忆任务,主动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

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机械记忆在10岁左右得到快速发展后,一直保持高水平,直到高中阶段,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之后,逐渐以理解记忆代替机械记忆。

5.抽象记忆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青少年学生形象记忆和语词抽象记忆都在发展,随着思维从具体形象到逻辑抽象占优势的发展,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形象记忆,并最终在中学阶段占主导地位。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还是存在质的不同。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能运用假设、逻辑法则进行逻辑推理,但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的抽象符号推导,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

总体而言,中学生思维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就是要求人们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概念和假设进行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其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四)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言是人用于交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是人类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随着社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