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问题初探
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附例题及答案)
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附例题及答案)知识要点提示:有甲,乙同时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的慢的走在前,走得快的过一段时间就能追上。
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
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路程,也就是要计算两人都的速度差。
如果假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追及时间)内: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核心就是“速度差”的问题。
1.一列快车长170米,每秒行23米,一列慢车长130米,每秒行18米。
快车从后面追上慢车到超过慢车,共需()秒钟A.60B.75C.50D.55【答案】A。
解析:设需要x秒快车超过慢车,则(23-18)x=170+130,得出x=60秒。
这里速度差比较明显。
当然很多问题的都不可能有这么简单,“速度差”隐藏起来了2.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一辆汽车和一台拖拉机都从甲开往乙地,汽车出发时,拖拉机已开出15千米;当汽车到达乙地时,拖拉机距乙地还有10千米。
那么汽车是在距乙地多少千米处追上拖拉机的?A.60千米B.50千米C.40千米D.30千米【答案】C。
解析:汽车和拖拉机的速度比为100:(100-15-10)=4:3,设追上时经过了t小时,那么汽车速度为4x,拖拉机速度则为3x,则3xt+15=4 xt,即(4x-3x)t=15得出xt=15,既汽车是经过4xt=60千米追上拖拉机,这时汽车距乙地100-60=40千米。
这里速度差就被隐藏了。
3.环形跑道周长是500米,甲、乙两人按顺时针沿环形跑道同时、同地起跑,甲每分钟跑50米,乙每分钟跑40米,甲、乙两人每跑200米均要停下来休息1分钟,那么甲首次追上乙需要多少分钟?A.60B.36C.72D.103【答案】C。
解析:追上的时间肯定超过50分钟,在经过72分钟后,甲休息了14次并又跑了2分钟,那么甲跑了2900米,乙正好休息了12次,知道乙跑了2400米,所以在经过72分钟后甲首次追上乙。
初中数学应用: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深度剖析
初中数学应用: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深度剖析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深度剖析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关于距离、速度等问题,其中就有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相互追逐、相向而行、追及所需时间或追及的地点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追及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应用中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进行深度剖析。
一、相对距离法相对距离法是解决追及问题的一种普遍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用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的距离来表示它们的相对位置,然后用速度的概念来计算各物体运动的距离、时间等参数。
如下图所示,物体 A 与物体 B 相向而行。
当它们之间的距离为L 时,A 的速度为 v1,B 的速度为 v2。
假设它们在 t 时刻相遇,则可以列出以下方程式:v1×t + L = v2×t解方程得 t = L / (v1+v2)其中,L / (v1+v2) 称为相对距离,也就是说,两者相对位置在相遇时的距离,既可以支持计算相遇时间,也可以支持计算某一时刻它们的距离。
但该方法仅适用于相对运动中两物体的速度已知、且相对速度不变的情况。
二、比例法比例法是另一种可以用来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
它基于两个物体在等距离、等时间下的相对位置中的比例。
在一个静止的参考系统中,假设物体 A 与物体 B 向同一个方向行驶,假设它们的速度分别为 v1 和 v2,相差为 v,则它们在 t 时刻相遇。
那么相对速度为v,相对距离为L=v×t。
物体 A 的行程为d1=v1×t,物体 B 的行程为d2=v2×t,根据物体 A、B 的行程长度比例可得:d1 : d2 = v1 : v2于是,可化简为:v1 / v2 = d1 / d2根据物体 A、B 的相对速度与相对位置比例,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得出它们相遇的信息。
三、图像法图像法,也叫相遇图法,是通过画图来解决追及问题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特别适合显式运动规律不易求得的情况。
追及问题知识点详细总结
追及问题知识点详细总结一、追及问题知识点总结。
1. 基本公式。
- 追及路程 = 速度差×追及时间。
这个公式是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其中速度差是指快者速度与慢者速度的差值。
- 速度差 = 追及路程÷追及时间。
- 追及时间 = 追及路程÷速度差。
2. 解题思路。
- 首先确定追及路程,即两者开始相距的距离。
- 然后找出速度差,明确两个运动物体的速度关系。
- 最后根据公式求出追及时间或者其他未知量。
3. 不同情况分析。
- 同地出发同向而行:追及路程往往是慢者先行的路程或者两者开始相距一定距离后慢者继续行驶的路程。
- 异地出发同向而行:追及路程就是两地之间的距离加上慢者先行的路程。
二、追及问题例题及解析。
1. 甲、乙两人相距100米,甲在前,乙在后,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80米,几分钟后乙能追上甲?- 解析:- 这里追及路程为100米,速度差为乙的速度减去甲的速度,即80 - 60=20(米/分钟)。
- 根据追及时间 = 追及路程÷速度差,可得追及时间为100÷20 = 5(分钟)。
2.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另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追赶,两车相距200千米,几小时后能追上?- 解析:- 追及路程为200千米,速度差为80 - 60 = 20(千米/小时)。
- 追及时间 = 追及路程÷速度差,即200÷20=10(小时)。
3. 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的速度是5米/秒,乙的速度是3米/秒,甲先走10秒,乙多久能追上甲?- 解析:- 甲先走10秒,则先走的路程为5×10 = 50米,这就是追及路程。
- 速度差为5 - 3 = 2米/秒。
- 追及时间 = 追及路程÷速度差,即50÷2 = 25秒。
4. 快车和慢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同向出发,A、B两地相距300千米,快车速度为100千米/小时,慢车速度为60千米/小时,快车多久能追上慢车?- 解析:- 追及路程为300千米,速度差为100 - 60 = 40千米/小时。
七年级上册数学追及问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追及问题追及问题在数学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通常涉及到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中,追及问题可能涉及到速度、时间和距离等概念。
1. 定义问题:追及问题通常涉及两个物体或个体,其中一个是追赶另一个。
我们需要找出追赶者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被追者。
2. 定义变量:假设追赶者的速度为v1 米/秒,被追者的速度为v2 米/秒。
假设两者之间的初始距离为d 米。
3. 建立数学模型:追赶者要追上被追者,需要走的距离是被追者走的距离加上初始距离,即d + v2t = v1t。
其中,t 是时间(秒)。
4. 解方程:从上面的方程我们可以解出t = (d + v2t) / v1。
如果v1 > v2,那么追赶者会追上被追者。
如果v1 < v2,那么追赶者永远追不上被追者。
例题解析:例题1:小明和小强在操场上跑步,小明的速度是6米/秒,小强的速度是4米/秒。
他们之间的初始距离是20米。
小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小强?根据上面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建立方程:d + v2t = v1t => 20 + 4t = 6t => 2t = 20 => t = 10秒。
答:小明需要10秒才能追上小强。
例题2:一列火车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前方有一座桥,长度为500米。
火车司机发现前方有一个人以5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火车司机应该如何操作才能避免撞到这个人?首先,我们要计算火车司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通过桥。
这段时间是桥的长度除以火车的速度,即500米/100公里/小时= 5分钟。
其次,我们要考虑这个人在这5分钟内能够走多远。
这个人每分钟走5公里/小时= 5/60 = 1/12公里,所以5分钟内这个人能走5/12公里。
最后,如果火车司机在5分钟内保持10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那么火车将走100公里/小时5分钟= 5公里。
这意味着火车司机需要保持至少5公里的距离才能避免撞到这个人。
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和实例
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和实例追及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时间、距离和速度等多个方面。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才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和实例。
一、基本概念在学习追及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首先是速度的概念。
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通常用公里/小时或米/秒来表示。
其次是时间的概念。
时间指的是某个事件发生所经过的时长,通常用小时、分钟或秒来表示。
最后是距离的概念。
距离指的是两点之间的长度或者路程,通常用公里或者米来表示。
二、解题思路在解决追及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中给出了哪些信息,需要求哪些未知量。
2.列出方程根据已知信息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式。
3.求解方程通过代数运算求出未知量。
4.检验答案将得到的答案代入原方程式中检验是否正确。
三、实例解析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详细介绍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例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速度为40km/h,乙车速度为60km/h。
当两车相距60km时,甲车司机发现自己的轮胎有问题,于是停下来换轮胎。
换完轮胎后,甲车以50km/h的速度重新出发。
问甲、乙两车何时相遇?解题思路:首先明确问题需要求出的未知量是两车相遇所需的时间。
由于甲、乙两车是相向而行的,因此它们之间的距离会不断缩短,最终相遇在某一点上。
根据追及问题的基本公式:S=V×t(其中S表示距离,V表示速度,t 表示时间),我们可以列出以下方程:40t+60t=60其中40t表示甲车行驶的距离,60t表示乙车行驶的距离。
当两者之和等于60时,即表示它们相遇了。
将上述方程化简得到:100t=60因此,t=0.6h也就是说,在0.6小时后,甲、乙两车会相遇。
例2: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的速度是6km/h,乙的速度是4km/h。
物理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及解法初探
.
( 2) 设 甲车减 速 到零 所需 时 间为 t 1 ,则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辟
2 0 S
把两种教学方式结合使 用 ,则 比单 一 采用 一 种 方式有效果。在七年级 上册 《 经线和纬线 》内 容 的 教学 中 ,把两 种 方 式结合起来, 效果很好 。
显 关系和位移关系, 通过画草图找
兴 出两 物体 的位 移关 系是 解题的
突破 口。 2 常 见 的几 类追 及 问题
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 的。然后让学生拿出地 【 解析 】 甲车做减速运动,乙车做加速运动 , 图 ,让 学 生 观 察地 图上 ( 1 )匀加速运 动的物体追 两车车速相同时 ,距离最小,若此时没有相遇 , 赶 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 , 一定能 的纬线及其分布,找 出 以后就不可能相撞.因此 , 若相撞 , 两车速度一 赤道。 接着 转 动地 球仪 , 追上。追上前两者具有最大距离 定相同。 设 甲乙速度相等时时间为 t , 有: v — a l t = a 2 t , 仔 细 观 察地 球 仪 上 的纬 的条 件 是 :两者 速 度相 等 。 贝 U t = v / a [ + a 2 _ x甲 = v t 一 1 / 2 ×a l t Z , x乙 = 1/ 2 x a 2 , ( 2 )匀 速运 动 的 物 体 追赶 线 分 布 。学 生 立 刻就 会 则 有 :x甲 <d + x乙 时不会 相 撞 ,解 得答 案 D . 同向初 速较小的匀 加速运 动的 感 觉 到 ,在 地 球 仪 上面 通 过 以上 例题 的解 法 不 难 看 出 ,处 理 “ 追 观察纬线的分布和在地 物体 ,当两 者速 度相等 时,若 及”、 “ 相 遇 ”问题 常用 三 种方 法 :① 物 理方 法 : 图上观察纬线 的分布是 ’ 两者 到达同一 位置 ,则恰好 能 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 ,找到临界状 追上 ;若 追 者仍 在 被追 者 后方 , 两种 感 觉 。找 出赤道 的 态和临界条件 , 然后列 出方程求解;②数学方法: 则追 不 上 ,此 时两 者距 离 最小 ; 位置。 通过观察地球仪, 由于 在 匀变 速 运 动的 位移 表 达 式 中有 时 间的 二 次 比较 得 出 :赤 道 就 是最 若追者在被追者前方 ,则出现两 方,列出位移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 次相 遇 。 长的纬线圈。同时学生 解;③图像法 :对于定性分析的问题 ,可利用图 知道 了在 地 图 上 ,纬 线 ( 3 )匀减速运 动物体追赶 同向匀速运动的 像法分析,避开繁杂的计算 ,快速求解。 是用 直 线 表 示 。而 在 地 物体,当两者速度相等 ,若两者到达同一位置 , 参考 文献 : 球 仪 上 ,纬 线 的确 是 一 则恰好追上;若追者仍在被追者后方 , 则追不上 , [ 1 ] 张泉 . 世 纪 金榜 ( 物理 必修 一 ) [ H ] . 云 南: 个圆圈。 此时两者距离最小 ;若追者在被迫者前方 ,则 出 云 南 科技 出版 社 .2 0 1 1 利用学生的知识储 现 两次 相 遇 。 [ 2 ] 薛金星, 高材 生. 怎样 学好高一物理( 上) ( 4)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备引导学生判断出图上、地球仪上东南 [ M ] .北 京 :北京 教 育 出版 社 西北的四个方向,然后给学生稍一点拨 , 定要 注意判断追上前该 物体是 否已经停止运 [ 3 ]陕西大 中学 物理教 参编 辑部 .中学物 就明了纬线的指示方 向。是指示东西方 动。 理教 学参考 [ J ]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出版 社. 3 . 解 追及 和 相遇 问题 的一 般 思路 和 方 法 向。地球仪上的方 向判断 ,教师要多花 2 0 0 6( 第 2期 ) 点时间说明。 } 甘撕 蜘棒i { 远鹤i { 拽 梅搏瓣时: I 删熊箨l ( 2)纬线 长短的变化 :多媒体 画
小学数学精讲之追及问题解题思路
追及问题追及问题的地点可以相同(如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也可以不同,但方向一般是相同的。
由于速度不同,就发生快的追及慢的问题。
根据速度差、距离差和追及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常用下面的公式: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距离差÷速度差速度差=距离差÷追及时间速度差=快速-慢速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例1 甲、乙二人在同一条路上前后相距9千米。
他们同时向同一个方向前进。
甲在前,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步行;乙在后,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骑自行车追赶甲。
几小时后乙能追上甲?(适于高年级程度)解:求乙几小时追上甲,先求乙每小时能追上甲的路程,是:10-5=5(千米)再看,相差的路程9千米中含有多少个5千米,即得到乙几小时追上甲。
9÷5=1.8(小时)综合算式:9÷(10-5)=9÷5=1.8(小时)答略。
*例2 甲、乙二人在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同向出发。
乙在前,每小时行5千米;甲在后,每小时的速度是乙的1.2倍。
甲几小时才能追上乙?(适于高年级程度)解:甲每小时行:5×1.2=6(千米)甲每小时能追上乙:6-5=1(千米)相差的路程6千米中,含有多少个1千米,甲就用几小时追上乙。
6÷1=6(小时)答:甲6小时才能追上乙。
*例3 甲、乙二人围绕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长跑。
甲每分钟跑350米,乙每分钟跑250米。
二人从起跑线出发,经过多长时间甲能追上乙?(适于高年级程度)解:此题的运动路线是环形的。
求追上的时间是指快者跑一圈后追上慢者,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落一圈”,这一圈相当于在直线上的400米,也就是追及的路程。
因此,甲追上乙的时间是:400÷(350-250)=400÷100=4(分钟)答略。
*例4 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我军侦察到敌军在我军南面6千米的某地,正以每小时5.5千米的速度向南逃窜,我军立即以每小时8.5千米的速度追击敌人。
浅谈追及问题
浅谈追及问题摘要: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
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关键词:追及解法行程本讲学习的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同属于行程问题中的一类,它是同向运动问题。
追及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慢走在前,快走在后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直到快者追上慢者。
追及问题属于较复杂的行程问题。
一、追及问题的解法解追及问题的常规方法是根据位移相等来列方程,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所以解直线运动问题中常要用到二次三项式(y=ax2+bx+c)的性质和判别式(△=b²-4ac)。
另外,在有两个(或几个)物体运动时,常取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即让它变为“静止”的,只有另一个(或另几个)物体在运动。
这样,研究过程就简化了,所以追及问题也常变换参照物的方法来解。
这时先要确定其他物体相对参照物的初速度和相对它的加速度,才能确定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追及问题,比较实用的应该是方程,这种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想,算数不是解决追及问题的好方法,应该学会用方程来解。
解题方法:选同一坐标原点、同一正方向、同一计时起点,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及速度方程。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两物体间位移关系、速度关系。
当位移相等时,两物体相遇;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或最近。
这类问题如能选择好参照物,可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
巧用运动图象亦可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
二、追及问题的几种求法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一种,是匀速运动下的同向运动的一种形式。
他的特点是:甲出发追乙时,乙在前已经有一段距离,就是甲要“追及”的路程。
另外,两者速度间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甲现在单位时间内,比乙多走的路程。
因此,“追及距离”是速度差的几倍,几倍就是追及所需要的时间。
必考典型应用题之追及问题详解
必考典型应用题之追及问题详解知识精讲:1、多人相遇追及问题的概念及公式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即在同一直线上,3个或3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相遇追及问题。
所有行程问题都是围绕这一条基本关系式展开的,比如我们遇到的两大典型行程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本质也是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转化。
由此还可以得到如下两条关系式: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虽然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这两条公式,逐步表征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问题即可迎刃而解.2、多次相遇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所有行程问题都是围绕""这一条基本关系式展开的,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虽然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这个公式,逐步表征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多次相遇与全程的关系1.两地相向出发:第1次相遇,共走1个全程;第2次相遇,共走3个全程;第3次相遇,共走5个全程;…………,………………;第N次相遇,共走2N-1个全程;注意:除了第1次,剩下的次与次之间都是2个全程。
即甲第1次如果走了N米,以后每次都走2N 米。
2.同地同向出发:第1次相遇,共走2个全程;第2次相遇,共走4个全程;第3次相遇,共走6个全程;…………,………………;第N次相遇,共走2N个全程;3、多人多次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多次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几个全程多人相遇追及的解题关键路程差例题精讲:例1:甲、乙两人在相距16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
甲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乙骑车在后,每小时速度是甲的3倍,几小时后乙能追上甲?【分析】此题是两人同向运动问题,乙追甲,利用追及问题的关系式,就可以解决问题。
解:16÷(3×4-4)=2(小时)答:2小时后乙能追上甲。
例2:名士小学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骑300米,乙跑步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相遇?【分析】当甲、乙同时同地出发后,距离渐渐拉大再缩小,最终甲又追上乙,这时甲比乙要多跑1圈,即甲乙的距离差为400米,而甲乙两人的速度已经知道,用环形跑道长除以速度差就是要求的时间。
追及问题分析
课堂“ 课堂“笑”练 1.一辆汽车以 一辆汽车以3m/s 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 1.一辆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 一辆以6m/s 6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 一辆以6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 恰好从汽车的旁边通过。 恰好从汽车的旁边通过。求: (1)汽车在追上自行车前多长时间与自行 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汽车经过多长时间追上自行车? (2)汽车经过多长时间追上自行车?追上 自行车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 自行车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 作出此过程汽车和自行车的速度(3)作出此过程汽车和自行车的速度-时间 图象? 图象? 2.若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 若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 2.若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汽车应在距自 行车多远处刹车?( ?(汽车刹车时加速度为 行车多远处刹车?(汽车刹车时加速度为 -3m/s2)
课堂” 课堂”笑”练 、(2006广东) 2006广东 2、(2006广东)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 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 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加速时,物体a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 速度大于物体b 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20秒时 秒时, B.20秒时,a、b两物体相 距最远 60秒时 物体a在物体b 秒时, C.60秒时,物体a在物体b 的前方 40秒时 秒时, D.40秒时,a、b两物体速 度相等,相距200 度相等,相距200 m
问题三: 问题三:匀加速直线运动追匀减速直线运动
例3: 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平直 公路上运动,甲车以20m/s 公路上运动,甲车以20m/s 的速 度匀速行驶,经过车站A 度匀速行驶,经过车站A时关闭油 门以5m/s 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 门以5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 2s后乙车与甲车同方向以 后乙车与甲车同方向以4m/s 2s后乙车与甲车同方向以4m/s2的 加速度从同一车站A出发, 加速度从同一车站A出发,由静止 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开始做匀加速运动,问乙车出发 后多少时间追上甲车? 后多少时间追上甲车?
追及问题求解方法
追及问题求解方法追及、相碰是运动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运动时常常涉及的两类问题,也是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1、追及、相碰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上时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一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的物体乙时,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
二是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时,存在一个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
此临界条件给出了一个判断此中追赶情形能否追上的方法,即可通过比较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来分析,具体方法是:假定在追赶过程中两者能处在同一位置,比较此时的速度大小,若V甲>V乙,则能追上,若V甲<V乙,则追不上,如果始终追不上,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小。
三是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情形跟第二种相类似。
两物体恰能“相碰”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等2、解“追及”、相碰问题的思路:解题的基本思路是:1.根据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物体的位移方程。
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碰问题应注意:1. 分析追及、相碰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个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
两个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其中通过画草图找到两物体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
3. 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1、在一条公路上并排停着A、B两车,A车先启 动,加速度a1=20m/s2,B车晚3s启动,加速度 a2=30m/s2,以A启动为计时起点,问:在A、 B相遇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这个距 离是多少?
解二、 Δx=a1t2/2-a2(t-3)2/2 =- 5t2+90t-135 =-5(t2-18t+27)
at'=6 t'=6s 在这段时间里,人、车的位移分别为:
x人=v人t=6×6=36m x车=at'2/2=1×62/2=18m Δx=x0+x车-x人=25+18-36=7m
题型三:速度大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 小的匀速运动:
⑴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仍未追上 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有最 小距离。
(两者相距一定距离,开始时匀速运动的速度大) 开始两者距离减小,直到两者速度相等,然后 两者距离开始增加。所以: 到达同一位置前,速度相等, 则追不上。
到达同一位置时,速度相等,则只能相遇一次。 到达同一位置时, v加﹤ v匀, 则相遇两次。
例2、车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前进, 车后相距x0为25m处,某人同时开始以 6m/s的速度匀速追车,能否追上?如追不 上,求人、车间的最小距离。
问题三:解决追及问题的突破口在哪? 突破口:研究两者速度相等时的情况
在追及过程中两物体速度相等时, 是能否追上或两者间距离有极值 的临界条件。
常见题型一:
匀加速(速度小)直线运动追及匀速(速度大)直线运动
开始两者距离增加,直到两者速度相等, 然后两者距离开始减小,直到相遇,最后 距离一直增加。
即能追及上且只能相遇一次,两者之间在 追上前的最大距离出现在两者速度相等时。
“质点型”行程问题——追及问题
“质点型”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中两种最常见的类型。
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是运动的双方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同,双方在运动的起始有一定距离的问题(双方或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而且运动的双方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当追及运动时,双方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由于快的一方追及时,慢的一方也在向前运动,所以单位时间内所能追及的路程,即追及的速度是双方的速度差,这是解决追及问题的关键。
解答追及问题要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路程差÷(快速度-慢速度)=追及时间(快速度-慢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路程差÷追及时间=快速度-慢速度例1、妹妹放学回家,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从学校步行回家,6分钟后,哥哥骑自行车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从学校回家,当妹妹到家时,哥哥正好追上妹妹。
问哥哥经过多少分钟追上妹妹?思路导航:这是一道有关“追及”的行程问题。
由于妹妹比哥哥提前6分钟出发,也就是哥哥出发时妹妹已经先走了80×6米,哥哥要追上妹妹,必须把妹妹先走的480米一点一点的追上去,但哥哥没分钟比妹妹快(200-80)米,要追上480米,需要多少分钟呢?解:80×6÷(200-80)=480÷120=4(分钟)答:哥哥经过4分钟追上妹妹。
【举一反三】1、甲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步行去学校,乙比甲晚4小时骑自行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去追甲,乙每小时行12千米,乙几小时可追上甲?2、妹妹从家出发去学校上学,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步行,6分钟后哥哥也从家出发去同一所学校,经过12分钟哥哥追上妹妹。
问哥哥每分钟走多少米?例2、甲乙两人骑车同时从A地往B地。
甲每小时走12千米,乙每小时走8千米,甲走了25分钟后返回A地取东西并停留了10分钟,后来按原来的速度往B 地。
追及问题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追及问题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追及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数学问题,涉及到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速度、时间等因素的计算。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追及问题题型及其解题方法和技巧:1. 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追及问题。
这种情况下,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我们可以通过速度差来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具体解题步骤如下:(1) 分析题意,明确两个物体的速度和距离;(2) 设追上的时间为 t,根据速度和距离的关系,得到追及时间为 2t;(3) 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即两者速度的差,用距离公式表示为:d=v1-v2×t;(4)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是否超出范围等。
2. 两个物体相向而行,追击问题。
这种情况下,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我们可以通过速度差来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具体解题步骤如下:(1) 分析题意,明确两个物体的速度和距离;(2) 设追上的时间为 t,根据速度和距离的关系,得到追及时间为 2t;(3) 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即两者速度的差,用距离公式表示为:d=v1-v2×t;(4)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是否超出范围等。
3. 两个物体相向而行,相遇问题。
这种情况下,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但永远不会追上。
我们可以通过速度差来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具体解题步骤如下:(1) 分析题意,明确两个物体的速度和距离;(2) 设相遇的时间为 t,根据速度和距离的关系,得到追及时间为 2t;(3) 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即两者速度的差,用距离公式表示为:d=v1-v2×t;(4)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是否超出范围等。
4. 一个物体追击另一个物体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物体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但只有一个物体在追击另一个物体,我们可以利用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来计算追击的时间。
具体解题步骤如下:(1) 分析题意,明确追击者和被追击者的速度;(2) 设追击的时间为 t,根据速度和距离的关系,得到追击时间为 2t;(3) 计算追击者与被追击者之间的距离,即两者速度的差,用距离公式表示为:d=v1-v2×t;(4)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是否超出范围等。
高中物理追及问题详解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追及问追及问题是运动学中较为综合且有实践意义的一类习题,它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不尽相同.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概念,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挖掘题文中隐含着的重要条件,并尽可能地画出草图以帮助分析,确认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一、追及问题的实质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位置的问题。
二、追及问题剖析1、追及问题中两者速度大小与两者距离变化的关系。
A 物体追赶前方的B 物体,若B A v v >,则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小。
若B A v v =,则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变。
若B A v v <,则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大。
2、追及问题的特征高中物理中遇到的追及问题,常见的情形有三种:⑴快追慢A v 始终大于B v ,二者的距离一直减小。
A 一定会追上B 。
追上的条件是0x x x B A =-其中B A x x -表示A 追B “追近”的距离,原来相距0x ,现在A “追近”0x 就刚好追上B 。
⑵ 先慢后快追 先是B A v v <,后来B A v v >。
例如: ①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A 做匀速直线运动,B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开始时B A v v <二者距离越来越大;随着速度的变化,当B A v v =时二者的距离达到最大;当B A v v >后,二者的距离越来越小,最终A 肯定会追上B ,并超越B 远远把B 抛在后面。
这种情形一定能追上(追上的条件是0x x x B A =-)而且只相遇一次。
⑶ 先快后慢追先是B A v v >,后来B A v v <。
例如:①A 做匀速直线运动,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A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 做匀速直线运动。
开始时B A v v >二者距离越来越小;随着速度的变化,可能出现3种情况:①B A v v =时,A 追上B (0x x x B A =-),之后B A v v <,A 被B 远远甩在后面。
应用题-追及问题
应用题-追及问题追及问题,又称奔跑问题或者相遇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应用题类型。
它以两个或多个物体(人、车、船等)的速度和相对运动关系为基础,通过推导求解,以确定它们的相遇时间或者相遇位置。
追及问题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初等数学角度出发,对追及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和解析。
一、简单追及问题简单追及问题是最基本的一种类型,也是其他复杂类型的基础。
在简单的追及问题中,通常涉及两个物体以恒定速度运动,通过已知的速度和相对运动情况,求解它们相遇的时间或者相遇的位置。
例如,【示例】甲、乙两部手机不同地点同时开始向同一方向移动,甲手机的速度为10米每秒,乙手机的速度为15米每秒,求他们相遇的时间和相遇的位置。
解:设相遇时间为t,由速度定义可知,甲手机在t秒内所走的距离为10t米,乙手机在t秒内所走的距离为15t米。
由于他们相遇,所以他们走的距离相等,即10t = 15t。
解方程可得t = 0。
即他们在0秒时相遇。
根据给定的速度,可得甲手机在0秒时已经移动了0米,乙手机在0秒时已经移动了0米。
因此,他们的相遇位置是初始位置。
二、相对速度法相对速度法是解决追及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通过将两个物体的速度合并为相对速度,而将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转化为一个物体以相对速度运动的问题。
相对速度的求法有多种,具体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其中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追及问题中以某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将其速度减去另一个物体的速度得到相对速度。
例如,【示例】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以40千米每小时和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向同一地点开去,甲辆汽车比乙辆汽车晚10分钟出发,求他们相遇的时间和相遇的位置。
解:设相遇时间为t,由于甲辆汽车比乙辆汽车晚10分钟出发,所以乙辆汽车在t分钟内走的路程为60(t-10)千米,甲辆汽车在t分钟内走的路程为40t千米。
由于他们相遇,所以他们走的路程相等,即60(t-10) = 40t。
追及问题原理
追及问题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追及问题原理。
想象一下哈,就好比两只
小猫咪在赛跑(例子:猫 A 和猫 B 在院子里比赛跑),猫 A 跑在前面,猫
B 在后头使劲追。
这追的过程中就藏着追及问题的奥秘呢!
比如说猫 B 跑的速度比猫 A 快(就好像猫 B 是个运动健将,猫 A 比较懒散),那猫 B 是不是就能一点点地缩短和猫 A 的距离呀?而且,如果它
们开始的距离不是特别远(像它们一开始就只隔了几步远),那猫 B 没多久就能追上猫 A 啦。
再换个例子,一辆汽车去追另一辆汽车(汽车 A 在前头慢悠悠开着,汽车 B 加足马力在后面赶)。
如果汽车 B 的速度明显快很多(就像是赛车和
普通车的差别),那肯定能追得上呀!但要是速度差不多呢(就像两辆车性能很接近),那追起来可就费劲啦,可能要追好长一段路才能追到。
咱生活中不也经常有这种追及的情况嘛!你想想,你和小伙伴比赛跑步,你追他不就是一个追及的过程嘛!哎呀呀,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兴奋的语气)?这追及问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呀!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挑战,让我们去研究,去思考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
所以说呀,追及问题原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只要咱多观察,多想想生活中的这些情景,就能轻松搞懂啦!而且,学会了这个,咱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像个小专家一样轻松应对啦!嘿嘿!(开心的笑)。
追及问题种类及其分析
追及问题种类及其分析两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两物体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出现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或者是相遇的情况,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追及相遇问题。
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可见相遇问题即是追及问题。
一、追及问题分析: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相距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直线运动):①.两者速度相等,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②.若速度相等时,有相同位移,则刚好追上,也是二者相遇时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③.若位移相同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能有一次追上追者,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直线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二者间有最大距离;②.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即后者追上前者。
二、追及问题分类:1.匀加速追匀速①.图像:如图1所示。
t,如图中,两阴影部分面积相等时即相②.分析:能追及且只能相遇一次,相遇时刻2遇。
以后匀加速的速度越来越快,匀速的追不上匀加速的了,故只能相遇一次。
t时刻),此时两物体相距最远,以后距离逐渐的减小,直到③.交点意义:速度相等(1追为止。
2.匀减速追匀速:①.图像:如图2所示。
②.分析:当v v =减匀时,a .若0s s ∆=,则恰好能追及,这也是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此时只能相遇一次;b .若0s s ∆,则不能追及;c.若0s s ∆(即当10s s ∆=时,v v 减匀),此时能相遇两次(0s 为开始追及时两物体的距离)。
③.交点意义:速度相等时若还未追及则距离最远(用此可以来判断相遇几次)。
3.匀速追匀加速:①.图像:如图3所示。
②.分析:在v v =加匀时,a .若0s s ∆=,则恰好能追及,这也是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此时只能相遇一次;b .若0s s ∆,则不能追及;c.若0s s ∆(即当10s s ∆=时,v v 加匀),此时能相遇两次(0s 为开始追及时两物体的距离)。
小升初数学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
追及问题概念特征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
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
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追及问题,实质上就是在相同时间内,走得快的比走得慢的多走了两者之间的路程差。
解答这类问题,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画好线段图,理清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要提醒孩子注意以下几点:(1)要弄清题意,紧扣速度差、追及时间和路程差这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2)对复杂的同向运动问题,可以借助直观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要注意运动物体的出发点、出发时间、行走方向、善于扑捉速度、时间、路程对应关系。
(4)要善于联想、转化、使隐藏的数量关系明朗化,找准理解题目的突破口。
(5)可适当的选择画图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思考方法解题。
最后还有一点,同一道题中,有些路程的单位不一样(例如米、千米),孩子如果不留意不注意单位换算,很容易栽跟头功亏一篑,家长要叮嘱孩子紧记单位换算。
了解了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思路,下面我们进入应用环节。
以下三道例题,难度各不同,都是小学数学比较常见的追及问题,家长可以让孩子依次做一做。
因为数学题一般都有延展性,孩子在做题的过程中,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最重要是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1: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解:(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75×12=900(千米)(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900÷(120-75)=20(天)列成综合算式75×12÷(120-75)=900÷45=20(天)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击问题初探
王志刚
农垦佳木斯学校,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54007 追及是运动学在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
体的运动常常涉及的问题,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规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追及的主要条件
是两个物体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这类问题
是运动学中较难的问题,在考察运用数学工具处
理物理问题能力方面有较高要求,高考中时有涉
及。
1 追及问题类
1.1 做匀速运动的物体追做匀加速运动的物
体
模型1 甲、乙两个质点,相距为S,乙在前,
甲在后,沿着同一条直线,向同一个方向同时开
始运动,甲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乙由静止开始
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运动,试研究在什么情况下
甲才能追上乙?什么情况下乙再追上甲?
析与解 在时间t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
S1=vt,S2=1
2
at2
甲追上乙,甲、乙相遇。
应有S1-S2=S
1
2
at2-vt+S=0则
at2-2vt+2S=0
这是关于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此方程,得
t=2v!4v2-8aS
2a
=v
a
!(v
a
)2-
2S
a
由此可见:
(1)当(v
a
)2-
2S
a
<0即v<2aS,v2<
2aS方程无解,表示甲的匀速运动的速度小于2aS,它不可能追上乙。
(a t=v,甲、乙两物体
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近S m in=S-v2 2a )
(2)当(v
a
)2-
2S
a
=0,即v=2aS,v2=
2aS,方程有一个解:t=v
a
(3)当(
v
a
)2-
2S
a
>0,即v>2aS,v2>
2aS,方程有两个解:t1=
v
a
-(
v
a
)2-
2S
a
,
t2=
v
a
+(
v
a
)2-
2S
a
,显然t2>t1,t1时刻,甲
的速度大小乙的速度,甲追上乙并超过乙,t2时
刻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乙追上甲,乙又超过
甲,然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4)在特殊情况下,S=0甲、乙从同一点开
始向同一方向运动,则vt-
1
2
a t2=0。
即t(2v-
a t)=0,得t1=0,t2=2(
v
a
)只能相遇一次,是
乙追上甲,此时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等于匀
速运动的物体速度的2倍。
(当t=
v
a
,两物体速
度相等时,相距最远S max=
v2
a
)
1.2 匀加速运动物体追做匀速运动的物体
模型2 甲、乙两个质点,相距S,乙在前,甲
在后,沿着同一条直线,向同一个方向,同时开始
运动,乙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由静止开
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讨论:(1)甲
经多少时间追上乙?(2)甲追上乙时速度有多
大?(3)甲追上乙之前,何时相距最大?相距的最
大距离是多少?
分析与解 (1)在时间t内,甲、乙位移分别
为:S1=
1
2
at2,S2=vt
甲追上乙应有S1-S2=S,
1
2
at2-vt=S
即a t2-2vt-2S=0
这是关于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解这个方
程,可得:t=
v
a
!(v
a
)2-
2S
a
由于时间t<0无意义,可见问题只有唯一
解,t=
v
a
+(
v
a
)2-
2S
a
(下转第52页)
三、计算题
21.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作直线运动,第1s 内以加速度a =1m /s 2
运动,第2s 内加速度a '=-1m /s 2
,第3s 又以a =1m /s 2
运动,第4s 内加速度a '=-1m /s 2
,如此反复,经100s 此质点的总位移多大?
22.甲车以加速度3m /s 2
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s 钟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4m /s 2
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
(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
(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开出发点多远?
(上接第46页)
(2)甲追上乙,甲的速度v ∀=at =v +
v 2
+2aS >2v
(3)甲追上乙之前,甲、乙相距 S =(vt+S )-12at
2
=-12
at 2
+vt +S =-a 2(t-v a )2+(v 2
2a +S )
可见当t =v
a 时, S 有最大值,
即 S m a x
=v 2
2a
+S 讨论:(1)在t =
v
a
时,甲、乙相距最远。
该时刻甲的速度v 1=at =v 2,甲与乙的速度相等。
这个讨论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实际应用价值。
(2)当S =0,即甲和乙同时从同一地点开始向同一方向运动。
则唯一解是t =2(v a ),甲追
上乙时,甲的速度(v ∀=2v)是乙的速度值的2倍,在甲追上乙之前,在t =
v
a
时刻,它们相距最远,最大距离 S max =v 2
2a
,该时刻甲与乙的速度
相等。
1.3 匀减速运动物体追赶匀速的物体
模型3 甲、乙两物体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v 10、v 20,且乙在前,甲在后;当它们相距S 时,甲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
试分析研究,在什么条件下,甲才会撞上乙?(或甲才不会撞上乙)
分析与解 甲开始减速t 秒内的位移为S 1=v 10t-12
a t 2
在相同时间内乙的位移S 2=v 20t 甲撞上乙时应有S 1=S 2+S,则(v 10t -12
at 2
)-v 20t =S a t 2
-2(v 10-v 20)t+2S =0解此方程得:t =
v 10-v 20
a
!(
v 10-v 20a )2-2S
a
由此方程,甲在后,甲撞上乙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即v 10-at >v 20,t <
v 10-v 20
a
,所以符合题意的解只能有一个t =
v 10-v 20
a
-(
v 10-v 20a )2-2S
a
要这个解有意义,须满足条件(
v 10-v 20a )2-2S
a
#0
只有(v 10-v 20)#2aS,甲才能撞上乙。
讨论:若(v 10-v 20)<
2aS,甲才不会撞上乙,两者之间距离 S =S 乙+S -S 甲
即 S =v 20t +S -(v 10t -
12
at 2
)=12a(t -v 10-v 20a )2+S -(v 10-v 20)2
2a 当t =
v 10-v 20
a ,此时甲的速度v 1=v 20时,甲、乙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近
S m in
=S -(v 10-v 20)
2
2a
2 解追及问题的思路
解题基本思路是:(1)根据两个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的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物体的位移方程。
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