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教育心理学课堂笔记

教育心理学课堂笔记

教育⼼理学课堂笔记第⼀章绪论⼀、学校教育特点:1.制度化;2.系统化;3.多元化;4.强制性。

⼆、教育的五要素:教师,学⽣,教,学,媒介。

第⼀节教育⼼理学研究取向的回顾与展望⼀、古代哲学中的研究取向(⼀)西⽅古代1.17世纪官能⼼理学形式训练说2.裴斯泰洛奇(瑞⼠)⼈性:兽性→社会性→道德性爱的教育:头——知识;⼼——情意;⼿——技能3.赫尔巴特(德国)知、情、意注重培养⼉童的兴趣4.福禄贝尔(德国)创⽴幼⼉园;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团体游戏;⾃由与创造是⼈的天性。

(⼆)中国古代教育⼼理学思想概述1.⼈性的本质与教育功能孔⼦:性相近,习相远。

孟⼦:⼈性之⼭,犹⽔之就下。

荀⼦:⼈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孔⼦:仁者爱⼈未知,焉得仁(知)仁者不忧,唯仁者,能爱⼈,能恶⼈。

(情)苟志于仁,⽆恶也。

(意)先⾏其⾔⽽后从之。

⼈⽽⽆信不知其可也。

(⾏)总结:认同教育的良性;都关注知情意⾏。

⼆、教育科学取向下的教育⼼理学(⼀)桑代克:领导了教育科学运动。

(⼆)杜威1.教育即⽣活,学校即社会2.学校课程的设计以学⽣的兴趣和能⼒为中⼼3.从“做”中学4.教育没有固定⽬的三、科学⼼理学取向:⽬的偏离四、教育⼼理学取向:对象⽬标窄化五、(⼀)综合化(⼆)三化取向:研究⽬的教育化;研究对象全⼈化;研究⽅法本⼟化。

第⼆节教育⼼理学⽬的的教育化⼀、教育⽬的→教育⼼理学的研究⽬的:了解⼈性并了解⼈性改变的可能性。

教育⼼理学的创设源于教育⼼理学⽬的的达成。

⼆、教育⽬的(⼀)客观的社会⽂化(⼆)⼈性需求三、学校教育⽬的的实践的三元⼀体观(⼀)从求知中得到快乐:要求→满⾜→快乐→价值(⼆)在学习中健康成长:科学知识、⾝体、社会都得到成长。

教育不等于上课。

(三)在⽣活中准备⽣活第三节教育⼼理学对象全⼈化⼀、教育过程:师⽣互动—⼈与⼈的互动(知情意⾏)全⼈化不同于五育并重,五种性质不同的经验,每⼀育都可以看到⼈的知、情、意、⾏。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自学考试名师辅导《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2)-2

自学考试名师辅导《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2)-2

自学考试名师辅导《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2)-29、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忙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比来发展区”。

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标的目的。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1)图式。

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

(2)同化。

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3)顺应。

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4)平衡。

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

不外,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示出几个阶段的特点。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婴儿的智慧表示在动作中。

(2)前运算阶段(2-7岁)。

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 12岁)。

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记,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

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力、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宽泛的定义:“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2.非宽泛的定义: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为代表。

另一种观点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为代表,以教师的教为主线来安排教材。

3.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包含四层意思:(1)从研究的范围来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

(2)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3)从研究的过程来说,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学与教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方面。

(4)从研究的目的来说,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而不仅仅是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1.学生: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2)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的起点水平、学习方式、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是“学”与“教”互动过程中的个体内在条件,直接影响“学”与“教”的效果。

2.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与“教”互动过程的指导者。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等,是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育心理学 听课 笔记

教育心理学  听课 笔记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②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P34-43)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二)关键期
1、 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化的过程。

3.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自然实验);调查法(谈话、问卷、产品分析
法);测验法
第二章心理及发展
1.脑: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2.神经系统结构:神经元;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脑;
脊髓)内分泌系统
3.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左半球与言语、推理、理智和分析的思维相联系;右半球与感知、空
间主体知觉、直觉的思维相联系。

4.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动反映;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
5.心理发展
含义:广义: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持续性与阶段性;顺序性与方向性;不均衡性(个体特点和速
率);差异性
6.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第三章注意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第五章记忆
第六章想象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第九章意志
第十章需要、动机与兴趣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气质
第十三章性格。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总论一.概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内容学生(从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能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c20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独立标志西方基础发展时期成热时期完善时期20c80后布~纳总结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五.研究方法观察法(方便易行)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少年期与青年期(有空看看)11、12~14、1514、15~17、18(三).1。

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知识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早期某短暂时期,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后减小或没有。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瑞士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可逆)形式运算阶段11(二)。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苏联维果斯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重要)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重要)

教育心理学笔记全部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特别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次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

填空或选择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

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

它们主张“完形说”。

9、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心理健康听课笔记范文10篇

心理健康听课笔记范文10篇

心理健康听课笔记范文10篇心理健康教育听课笔记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用心而又深远的影响。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务必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应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

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潜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群众;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透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

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忙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

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带给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应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发生的各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将迫在眉睫。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群众;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经过半学期的心理课学习,我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待人,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使我的身边少许多争吵,多许多的爱与温暖。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理学笔记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理学笔记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理学笔记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之一,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对于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1 学习学习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其他经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将其存储和应用的过程。

学习涉及到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1.2 思维思维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组织、理解和推理的心理活动。

幼儿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合理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1.3 记忆记忆是个体保存和再现过去经历和学习内容的心理过程。

通过了解记忆的运作机制,幼儿园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提高学习效果。

1.4 情绪情绪是个体对特定刺激产生的主观体验。

幼儿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并采取措施帮助幼儿积极面对情绪,促进情绪的稳定和正向发展。

1.5 发展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长、变化和完善的过程。

幼儿园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合理设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

2.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角色。

他们既是幼儿的教育者,也是幼儿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包括:2.1 教师幼儿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和成长。

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2.2 观察者幼儿园教师是幼儿行为和心理发展的观察者,他们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和表现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问题。

观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幼儿的潜能和困扰。

2.3 调节者幼儿园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进行适度的调节,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调节者角色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心理素质和教育敏感性。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教育心理学,这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以及如何优化教育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理论方面,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例如,老师给予学生表扬(刺激),学生可能会更努力学习(反应)。

而认知主义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记忆和思维。

建构主义更进一步提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

这意味着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带着先前的经验和观念来理解新知识。

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方面,智力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有的学生可能在逻辑数学方面表现出色,有的则在语言或空间感知上有天赋。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除了智力,学生的学习风格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像和图表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有的是听觉学习者,听讲解效果更佳;还有的是动觉学习者,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

动机在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

内在动机,即源于学生自身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热爱,往往能带来更持久、更深入的学习。

而外在动机,如奖励、惩罚或社会压力,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习,但效果可能较为短暂。

当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认为自己能够达到这些目标时,他们的学习动机通常会更强烈。

在教学方法上,问题解决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师的角色在教育心理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表现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并通过积极的反馈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学生往往会有更好的表现,这就是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8)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8)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8)187、效度:指的是测验的有效性、正确性,也就是测验所能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这是衡量一个测验质量的重要标准。

188、测验效度主要有:(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

189、内容效度:指测验标题问题在大多程度上代表了所要测量的全部内容。

190、构想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某种理论的符合程度。

191、预测效度:是指测验结果对受测者将来的行为或特质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

192、信度:指的是测验的不变性、可靠性,也就是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

193、测验信度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评分者信度)。

194、测验的信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讲,增加测验的长度,可以提高试题取样的代表性,因而有助于提高测验的信度。

(判断)试题的难度影响着测验分数的分布。

(判断)当测验对某一团体过难或过易时,该团体的分数范围将会缩小,信度也就会随之降低。

只有当测验难度适宜时,团体的测验分数才会分布最广,测验信度才会达到最高。

(判断)195、难度:指的是测验标题问题的难易程度。

在教育测量中,测验的项目难度通常用答对或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占被测总人数有百分比(P值)来表示。

196、区分度:即测验项目的效度,它是指被试在某个标题问题上的得分与其测验总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

197、简述难度与区分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难度与区分度都评价测验项目的质量的重要指标。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难度过低(标题问题太容易)或过高(标题问题太难)都不利于区分学生的能力,只有中等难度的项目,其区分度才最佳。

198、学绩测验中的标题问题类型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客不雅题和论文题)两大类。

199、绝对评价:是指按照学生的测验分数直接对其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作出判断。

200、绝对评价不需要计算团体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不需要以团体成绩为参照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因此,这种评价进行起来比力容易。

201、绝对评价可以用(合格和不合格)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

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

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

它们主张“完形说”。

9、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1、(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1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1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14、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8、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2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判断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简答或论述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

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

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

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

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

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

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

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答:(1)实验室实验。

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

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

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

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