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安全行车距离
数学建模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师范大学
数学建模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师范大学第一章测试1.人类研究原型的目的主要有()。
参考答案:优化;预测;评价;控制2.概念模型指的是以图示、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结构和机理进行描述的模型。
()参考答案:对3.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包括()。
参考答案:模型应用;模型检验;模型求解;模型建立4.下面()不是按问题特性对模型的分类。
参考答案:交通模型5.椅子放稳问题中,如果椅子是长方形的,则不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山崖高度的估计模型中,测量时间中需要考虑的时间包括()。
参考答案:物体下落的时间;声音返回的时间;人体的反应时间2.落体运动模型当阻力趋于零时变为自由落体模型。
()参考答案:对3.安全行车距离与()有关。
参考答案:车辆速度;车辆品牌;驾驶员水平4.人体反应时间的确定一般使用测试估计法进行。
()参考答案:对5.当车速为80-120千米/小时时,简便的安全距离判断策略是()。
参考答案:等于车速1.存贮模型的建模关键是()。
参考答案:一个周期内存贮量的确定2.下面对简单的优化模型的描述()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没有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3.商品生产费用因为数值太小,所以不需要考虑。
()参考答案:错4.同等条件下,允许缺货时的生产周期比不允许缺货时的生产周期()。
参考答案:偏大5.开始灭火后,火灾蔓延的速度会()。
参考答案:变小1.如果工人工作每小时的影子价格是2元,则雇佣工人每小时的最高工资可以是3元。
()参考答案:错2.下面关于线性规划的描述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可行域是凸多边形;最优解可以在可行域内部取得;目标函数是线性的;约束条件是线性的3.在牛奶加工模型中,牛奶资源约束是紧约束。
()参考答案:对4.在牛奶加工模型中,A1的价格由24元增长到25元,应该生产计划。
()参考答案:错5.求整数规划时,最优解应该采用()获得。
参考答案:使用整数规划求解方法重新求解1.人口过多会带来()。
关于车辆安全行车距离的模型
校第五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关于车辆安全行车距离的模型摘要本文基于题目所给的数据,综合分析了各种影响安全行车距离的因素,建立起车辆停止的安全距离的数学初等模型,得出了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
对于问题(1),首先,我们以国际经验值公式为基础,建立了模型(一),并从相关资料中得出模型的各个参数的波动范围,解析了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安全行车距离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为了能准确地给出具体的数值来确定安全行车距离,我们改进并简化了该模型,以速度为主要参数,建立起模型(二)。
在模型(二)中,我们把安全行车距离近似看为制动距离。
以题目所给的实际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了二次项的系数k的值为0.0260,并用excel绘图,将模型所得曲线与实际数据的散点图进行比较,得出结果的拟合情况良好。
对于问题(2),在模型(二)的基础上,把安全行车距离分为两部分即制动停车距离和安全停车间距。
安全停车间距定为5英尺。
将问题给出的速度40公里/小时和80公里/小时化为英制单位分别是36.4(英尺/秒)和72.8(英尺/秒),运用以上算法得到安全距离分别为66.7英尺和195.5英尺。
关键词:数学初等模型、excel软件、国际经验公式、安全行车距离模型一、问题的重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马路上行驶的车辆也越来越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在不断提高。
针对严重的道路交通情况,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就需要司机能够迅速停下车辆,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安全行车距离是指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两辆车之间必须保持的最小距离,以免在紧急刹车时两辆车相撞。
问题(1)请参考已知的数据(或自己收集资料)建立让车辆停止的安全距离的数学模型。
问题(2)结合1的模型,给出速度是40公里/小时和80公里/小时的安全行车距离。
二、问题的分析所谓的安全行车距离就是指在同一条车道上,同向行驶前后两车间的距离(即后车车头与前车车尾间的距离),保持既不发生追尾事故,又不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
数学建模 停车距离问题教学过程
数学建模停车距离问题教学过程作者:杨云飞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10期摘;要:数学建模是新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章主要是本人在上完一节数学建模课——“停车距离问题”之后进行反思与整理,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再一次进行展现。
关键词:数学建模;停车距离一、引入部分(一)生活事故重现开头语:很高兴来到温州育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数学问题,在座的有来自瑞安的同学吗?老师就是瑞安人,瑞安什么都好,就是有条隧道让我很不喜欢,每次回家经过老是堵车或发生事故,我们先通过一个视频一起感受下。
(二)观看视频师:事故总是带来悲伤,相信大家都感到很惋惜,那我们怎么样可以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呢?刚才视频里有两段追尾的事故,大家觉得造成追尾的原因是什么呢?注:抓住学生的回答,特别是有学生说到速度或距离的时候,如果都没有学生提出,就假装有。
生:速度太快,距离太近,那在一定的速度下,应该与前车保持多少距离才比较安全呢?师:其实道路安全法有这么一条规定“当汽车行驶速度超过100公里/小时,与同车道前车距离要保持100米以上”。
同学们觉得这100米是否合理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研究下行车距离问题。
(三)引出课题注:板书跟上“停车距离问题”。
二、确定变量(一)影响因素分析师:影响行车距离的因素有哪些呢?板书影响因素。
注:口头提问,学生一起回答,板书记录关键因素,如速度、反应时间、摩擦力、制动力、空气阻力等。
师:大家觉得影响行车距离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师:今天我们就主要研究距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那其他影响我们做如何处理呢?师:很好,控制变量法,假设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
用红色粉笔圈出速度。
三、建构模型连接语:从刚才同学们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大概也了解了汽车停止前的运动状态,大家看屏幕,一开始司机会有个反应阶段,对应的距离我们称为反应距离,接下来开始减速,对应的距离称为制动距离,合起来我们称停车距离。
问题1:在这样的运动状态下,能否建立距离d与速度v的函数关系式?连接语: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得到了距离d与速度v是一个二次关系,那我们现在可以解决开始的这个问题了吗?(反应时间和加速度不知道)很好,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它们都是不一样的,那我们该怎么去估算它们呢?(数据,试验,调查)很好,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组公路局公布的试验数据,大家请看屏幕。
关于车辆安全行车距离的模型
校第五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关于车辆安全行车距离的模型摘要本文基于题目所给的数据,综合分析了各种影响安全行车距离的因素,建立起车辆停止的安全距离的数学初等模型,得出了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
对于问题(1),首先,我们以国际经验值公式为基础,建立了模型(一),并从相关资料中得出模型的各个参数的波动范围,解析了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安全行车距离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为了能准确地给出具体的数值来确定安全行车距离,我们改进并简化了该模型,以速度为主要参数,建立起模型(二)。
在模型(二)中,我们把安全行车距离近似看为制动距离。
以题目所给的实际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了二次项的系数k的值为0.0260,并用excel绘图,将模型所得曲线与实际数据的散点图进行比较,得出结果的拟合情况良好。
对于问题(2),在模型(二)的基础上,把安全行车距离分为两部分即制动停车距离和安全停车间距。
安全停车间距定为5英尺。
将问题给出的速度40公里/小时和80公里/小时化为英制单位分别是36.4(英尺/秒)和72.8(英尺/秒),运用以上算法得到安全距离分别为66.7英尺和195.5英尺。
关键词:数学初等模型、excel软件、国际经验公式、安全行车距离模型一、问题的重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马路上行驶的车辆也越来越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在不断提高。
针对严重的道路交通情况,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就需要司机能够迅速停下车辆,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安全行车距离是指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两辆车之间必须保持的最小距离,以免在紧急刹车时两辆车相撞。
问题(1)请参考已知的数据(或自己收集资料)建立让车辆停止的安全距离的数学模型。
问题(2)结合1的模型,给出速度是40公里/小时和80公里/小时的安全行车距离。
二、问题的分析所谓的安全行车距离就是指在同一条车道上,同向行驶前后两车间的距离(即后车车头与前车车尾间的距离),保持既不发生追尾事故,又不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
【教案】以“停车距离问题”为例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教学设计标题:高中数学建模—“停车距离问题”为例.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完成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具备函数和概率统计等模块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数学抽象和数据分析等能力,对于数学建模活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目标:1.借助停车距离问题的数学模型构建过程,理解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2.经历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析出与检验等过程,形成和发展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难点:模型参数的求解教学过程:一、构建情境,提出问题播放汽车追尾事故视频,提出问题:引发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一辆正常行驶的车遇到突发状况,采取紧急制动,需要多远才能停下来呢?【师生活动】教师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二、分析问题问题1影响停车距离的因素有哪些?汽车、司机、路况三大因素。
关于汽车的有速度、车重、轮胎花纹、胎压、制动力等;关于司机的有司机的预判能力、反应能力等;关于路况的有天气、路面等。
问题2影响停车距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汽车速度问题3汽车紧急制动是怎样的过程?反应过程和刹车过程。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与建立停车有关因素,确定车速为主要因素,分析汽车制动过程,为模型的建立做铺垫.三、模型建立模型假设:假设反应过程为匀速运动,刹车过程为匀减速运动.设定参数:设停车距离为d,反应距离为d1,刹车距离为d2,汽车制动前速度为v. (其它参数自定)思考1反应距离d1等于什么?d1=vt(t为反应时间)思考2刹车距离d2等于什么?分析:在刹车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有−μmgd2=0−12mv2得d2=12μgv2由此可建立模型:d=av+βv2,a和β为参数【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板书学生推导结果,简化模型参数;学生思考讨论,推导模型.【设计意图】假设模型,引入参数,从物理学角度建立模型.四、模型求解问题4下表是美国公路局试验后公布的相关数据,你能否根据此表数据求解模型?探究1如果我们把d与v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函数关系,如何求模型?使用待定系数法,把多组数据的参数都求出来,为了减少误差,取参数的平均值α̅=0.2096β=0.0058, d=0.2096v+0.0058v2探究2如果我们把d与v之间的关系确定为相关关系,如何求模型?由于d1与v,d2与v2都是线性关系,故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α和β. 考虑到截距都为0,可利用回归方程过样本中心求解参数.v̅=80.3846,v2̅̅̅=7376.3846,d1̅̅̅=16.8231,d2̅̅̅=45.3462α=d1̅̅̅̅v̅=0.2093,β=d2̅̅̅̅v2̅̅̅̅=0.0061,d=0.2093v+0.0061v2【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展示学生所得数据;学生分组合作处理数据,得到参数.【设计意图】根据实际数据,从函数和统计两个角度引导,为求解模型提供多种思路方法.五、模型检验问题5 如何检验模型是否与实际相符?从“形与数”两个方面检验:方式1:通过计算机画函数图像检验,方式2: 计算残差和或者拟合系数R2检验.R12=0.9919,R22=0.9954.根据上述数据,如何评价两个模型?根据图像和表格数据,当车速较小时,模型1比模型2精准些,当车速较大时,模型2比模型1精准些.根据拟合系数,两个模型都比较精确,其中模型二误差小些,更接近实际情况.【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图像和数据,学生根据图像和数据检验评价.【设计目的】从几何和代数方面检验模型.六、模型应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时条例》第八十条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速超过每小时100公里时,应该与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请同学们用我们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这个法规所规定的车距100米是否合理?根据模型二,当v=100km/ℎ时,d=81.93,即当车速为每小时100公里时,停车距离估计为81.93m,所以车距100米比较合理.(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建立的模型,为行车安全提供合理建议.言之有理即可.【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答问题.【设计意图】应用模型,回归实际,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七、课堂小结你认为数学建模建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引导板书,学生总结.【设计意图】回顾模型构造过程,归纳总结数学,建模一般过程.。
停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案例
停车距离问题——数学建模案例摘要:汽车在行驶中,为规避险情,常常需要急刹车。
怎样实施刹车操作,最大限度地规避险情,保障司乘人员、车辆、障碍物的安全呢?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交管部门对事故现场的勘探,也常常需要还原驾驶人员刹车的操作是否规范?车辆是否在事故发生时超速行驶?以便公正、公平地进行事故责任认定。
所以,研究汽车刹车问题就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行驶中的汽车刹车距离问题的探索,用数学模型刻画影响汽车刹车距离的关键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驾驶人的安全驾驶及交管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距离、速度、参数、假设、检验、线性回归、数学建模。
一、符号说明驾驶人在实施刹车前,要根据险情判断何时开始刹车及刹车力度。
从做出判断到实施刹车这段时间,我们定义为反应时间,记作,这段时间汽车滑行的速度记作,滑行的距离定义为反应距离,记作;从汽车刹车到汽车停车滑行的这段时间,定义为制动时间,记作,这段时间汽车滑行距离定义为制动距离,记作;从做出需要刹车得判断到汽车停止滑行的这段时间定义为停车时间,记作,这段时间汽车滑行的距离定义为停车距离,记作;汽车刹车时,车辆轮胎与路面的滚动摩擦力记作;汽车的质量记作;刹车时汽车滑行的加速度记作。
二、基本假设2.1.在反应时间段内,驾驶人在判断需要刹车时,一般都会松开油门踏板。
此时,汽车滑行仅受轮胎与地面滚动摩擦力的较小影响,我们假设这期间汽车保持油门踏板松开的那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匀速行驶。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因人而异,很难确定的具体数值,因此,最终只能确定与成正比。
2.2.在制动时间段内,驾驶人在实际操作中,刹车受力大小一般是由小逐渐快速增大的,增大的速度也并不均匀,在汽车停止滑动的瞬间,受力又突然变为零。
车辆的防抱死系统也是为了避免急刹车时,因驾驶人瞬间踩死刹车,使车辆仅受轮胎与路面的巨大滑动摩擦力控制,造成更大的危险(如爆胎、侧翻、方向盘失灵等)。
这里,我们仅研究假设这期间刹车受力F的大小为定值,其近似等于车辆轮胎与路面的滚动摩擦力。
防汽车追尾预警安全距离数学模型_天津市南开中学
车可以加装防追尾预警系统。有了追尾预警装置,汽车驾驶员可以
及时得到追尾提醒,采取刹车或转向等安全措施,一定会大大减少 追尾事故发生的几率。
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谢谢!
驾驶员及时制动减速。由于人接收预警信号的反应时间和自动预警刹
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不同,两者的数学模型会有所差异,本文下面只讨 论人工接收预警信号刹车的情况。
设在同一方向同一车道上同时行驶着两辆汽车A和B,前面的汽车A行
驶速度为V1(米/秒),后面的汽车B行驶速度为V2(米/秒),V2 > V1,两
车相对速度为V(米/秒),V = V2-V1; 两车相对距离为S(米);如下图 (图一),
据统计,追尾在汽车交通事故中比例最高的,尤其高车速的追尾更 会造成车毁人亡。 但是,现在只有极少数高级轿车有防追尾的自动预警刹车系统,迫 切需要开发出低成本的普及型追尾预警系统,在两车相对速度和相对 距离超出防追尾安全限度时,防追尾预警系统会自动刹车减速或会发
出语音报警。
如何根据两车的相对速度,计算出应该发出预警的相对车距?
假设汽车A一直是以速度V1(米/秒)匀速行驶,汽车B接到追尾预警信 号后刹车的平均制动加速度是a(米/秒2) 按物理学公式: 制动距离 (公式1), 为制动时间, 制动后两车速度至少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制动后两车相对速度为0米/ 秒,所以有 V=V2-V1 = at (公式2) 在推导预警安全距离数学模型时还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1)实际预警制动后,后车速度降低到与前车相同时,两车应该有 一个安全距离,可以设这个距离为5 米。 所以预警安全距离应该是两车距离减去5 米 . 即
使用物理学中距离和速度及加速度的公式,推导出预警距离和 两车相对速度的二次函数关系,汽车制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防追尾 预警系统数学模型的一个参数项,选取不同的汽车制动加速度,可
基于驾驶特征的临界安全车距数学模型
线 的实 时采集 , 测 出驾驶 员 的驾驶 行为 , 检 确定 每
一
时 间段 内的驾 驶 特 征 , 将 驾 驶 特征 因素 融 合 再
电信号 输 入 E U, 气 门开 度 最 大 时 电 压 约 为 C 节
4 5V, . 最小 开度 时 电压约 为 0 5V . .
到交通 系统 中 , 而 获得 实 时 准 确 适 合不 同驾 驶 从 特 征 的临界 安全 车距 数学模 型.
得 的数 字 电压实 时 的跟 检测 点 电压 / 2和 / 2
检 测超 过 / 、 / 2 2的次数 a b 确定 出驾 驶 员 、, 的驾 驶行 为 , 进而 推 断 出每 一 时 间段 内驾 驶 员 的
进行 比较 , 、 分 别 设 为 2 和 3V. 过 源自 时 V 通驾驶 特 征.
5 l ~ 2 5 4
1
0 GND GND
图 2 节 气 门位 置 传 感 器 的 电 压 采 集 电路 与 线 性 输 出特 性
驾驶 员 的驾驶 特 征 由其制 动 次数 和 节气 门位
作 者简介 : 王兴伟 ( 97一) 男 , 18 , 助教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载运工具的研究
E- i : n e o g su . d . a ma l t d r n @ t d e u c . a
第 2期
王 兴伟 , : 等 基于驾驶特征 的临界 安全 车距数学模 型
24V的稳 压 管 来 限 制 电压 确 保 准 确 采 集 , 测 . 把
的分压 限 流 后 连 接 到 单 片机 的 A N IO引脚 , 模 将
拟 电压 转 化 为 数 字 电压 , 由于 单 片 机 内部 1 2位
安全行车距离数学建模
安全行车距离数学建模在驾驶过程中,安全行车距离一直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保持适当的行车距离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司乘人员的安全。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变,人们对安全行车距离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对安全行车距离的数学建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安全行车距离。
安全行车距离是指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与前车或者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保持合适的车距可以给驾驶员留出反应时间和制动距离,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碰撞。
然而,很多驾驶员在实际行驶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安全行车距离的概念,导致了许多车祸的发生。
为了更好地研究安全行车距离,数学建模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建模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车辆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行车策略。
具体而言,数学建模可以通过考虑车速、路况、制动距离等因素,计算出最佳的安全行车距离范围。
这样一来,驾驶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车距,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风险。
在数学建模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经典的模型来研究安全行车距离。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牛顿运动定律,根据物体的质量、速度和加速度等因素来计算车辆的制动距离。
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概率统计模型,根据历史车祸数据来分析安全行车距离与事故发生的关系,为驾驶员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除了数学建模,现代技术也为安全行车距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通过车载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车辆之间的距离,及时提醒驾驶员调整车距,降低事故风险。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安全行车距离的数据,为数学建模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将安全行车距离的数学建模应用于驾驶培训和普及教育中。
通过向驾驶员介绍安全行车距离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相关部门部门也可以依据数学建模的结果,制定相关的交通法规和标准,规范驾驶行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考前必备 科目一题目解析之安全行车距离
考前必备科目一题目解析之安全行车距离考前必备科目一题目解析之安全行车距离在科目一考试中,安全行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
学习和了解安全行车距离的概念对于合格驾驶员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安全行车距离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解析。
安全行车距离是指车辆与前方车辆之间必须保持的安全距离,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刹车或避让。
安全行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车辆的速度、道路的情况、天气状况和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首先,安全行车距离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时间距离和车辆距离。
时间距离是指根据车辆的速度和与前方车辆的距离来计算,常用的公式是车速除以2。
例如,当车辆的速度是60公里/小时时,安全的时间距离应该是30米。
车辆距离是指根据车辆的长度和与前车的距离来计算,常用的公式是车身长度加上车辆与前车的距离。
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来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
其次,安全行车距离的注意事项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首先,驾驶员应该时刻保持警觉,留意前方道路的情况,以及车辆的行驶状况。
其次,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调整车辆与前方车辆的距离。
在道路状况良好、车流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小安全行车距离;而在道路湿滑或车流量大的情况下,则需要增加安全行车距离。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反应时间。
不同的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时间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安全行车距离。
当然,在实际驾驶中,安全行车距离不仅仅指的是与前方车辆的距离,还包括与后方车辆的距离。
保持适当的后车距离可以提高行车安全,减少追尾事故的发生。
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行车中应该与前车保持3-5秒的时间间隔,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减速距离和反应时间。
总而言之,安全行车距离对于驾驶员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安全行车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是每个合格驾驶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在科目一考试中,我们要牢记安全行车距离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驾驶中时刻遵守相关规定,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关于道路交通行车安全距离预测仿真
关于道路交通行车安全距离预测仿真陈计伟;史志才;刘瑾;陈珊珊【摘要】为了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针对行车安全距离的非线性带来的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临界行车安全距离的预测方法.以驾驶员驾驶风格类型、前车速度、后车速度、前车减速度为系统输入,以临界行车安全距离为系统的输出,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建立预测模型.结合仿真软件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得到行车安全距离的预测结果,并与目前普遍采用的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模型能准确地预测临界行车安全距离,且预测准确度明显优于BP神经网络.【期刊名称】《测控技术》【年(卷),期】2019(038)004【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距离预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作者】陈计伟;史志才;刘瑾;陈珊珊【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显示,车辆追尾碰撞所造成的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很大比例。
因此,如果能够避免车辆追尾碰撞的发生,就可以大大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
德国奔驰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驾驶员如果能在事故碰撞前的0.5 s采取正确操作,将有60%的追尾碰撞事故可以被避免,若能提前1 s钟或更早采取相应措施,则可减少90%的汽车追尾碰撞事故[1-3]。
而造成追尾碰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没有保持安全的行车距离,因此行车安全距离的感知研究对预防追尾碰撞事故,改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汽车制动性能、防撞系统、制动距离等展开了很多研究,但较缺乏对安全距离本身的研究,尤其是安全距离预测方面的研究。
数学建模 安全行车距离
2013-2014(2)建模实践论文题目:安全行车距离队员1:顾可人,0918180227队员2:范榕,0918180228队员3:金重阳,0918180226建模实践论文成绩考核表指导教师签字:摘要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个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大,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量也随之增加。
在诸多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汽车追尾事故就占30%一60%,并且它造成的损失占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急损失的60%。
从而可见避免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发生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导致高速公路追尾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未能保持安全的车间距离,所以预防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发明以高速公路最小安全行车车间距离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高速公路追尾碰撞预防报警系统。
我们将应用初等方法,揭示在公路上驾驶司机应该选择刹车的最佳时间和最佳距离。
控制车距的影响因素:反应时间,车速,车身重,路面状况等。
此模型将回答2S法则适不适用的问题,提供了司机在行驶中应注意的各种事项,有利于交通的安全与便捷。
司机在驾驶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会紧急刹车,从司机决定刹车到汽车完全停止住汽车行驶的离称为刹车距离,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
就要对刹车距离与车速进行分析,它们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正常的驾驶条件对车与车之间的跟随距离的要求是每10英里的速率可以允许一辆车的长度的跟随距离,但是在不利的天气或道路条件下要有更长的跟随距离。
做到这点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2秒法则,这种方法不管车速为多少,都能测量出正确的跟随距离。
看着你面前的汽车刚刚驶过的一个高速公路上涂油柏油的地区或立交桥的影子那样的固定点。
然后默数“一千零一,一千零二”,这就是2秒。
如果你在默数完这句话前到达这个记号,那么你的车和前面的车靠的太近了。
上述的方法做起来很容易,但是,它只是一个粗略的、模糊的判断,而且在一些意外情况它是没用的。
我们需要是用更多的细节并清楚地解决和说明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对它做一个科学的数学分析和数学建模来应对各种可能的问题。
数学建模论文(车辆的停止距离)
数学建模论文(车辆的停止距离)数学建模论文车辆的停止距离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车辆的停止距离一、情景:正常的驾驶条件对车与车之间的跟随距离的要求是每10英里的速率可以允许一辆车的长度的跟随距离,但是在不利的天气或道路条件下要有更长的跟随距离。
做到这点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2秒法则,这种方法不管车速为多少,都能测量出正确的跟随距离。
看着你前面的汽车刚刚驶过的一个高速公路上涂有柏油的地区或立交桥的影子那样的固定点。
然后默数“一千零一,一千零二”;这就是2秒。
如果你在默数完这句话前就到了这个记号处,那么你的车和前面的车靠的太近了。
二、识别问题:行驶中的汽车,在刹车后由于惯性的作用,要继续往前滑行一段距离后才会停下,这段距离就叫刹车距离。
研究刹车距离对于安全行车及分析交通事故责任都有一定的作用。
据此建立车辆的停止距离模型。
三、假设:用关于总的停止距离的一个相当显然的模型:总的停止距离=反应距离+刹车距离来开始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反应距离就是从司机意识到要刹车的时刻到真正刹车的时刻期间车辆所走过的距离。
刹车距离就是刹车后使车辆完全停下来所滑行的距离。
四、模型的建立、求解:首先对反应距离研究一个子模型。
反应距离是许多变量的函数,从列出其中的两个变量开始:反应距离=f(反应时间,速率)反应时间既受个体驾驶因素也受车辆操作系统的影响。
系统时间就是从司机接触到刹车踏板到刹车从机械上起作用之间的时间。
对于现代的车辆来说,大概可以忽略系统时间的影响,因为比之与人的因素,它是相当小的。
不同司机的反应时间取决于诸如反射的本能、警觉程度和能见度等许多事情。
现在假设从司机决定需要停车到刹车起作用的时间里车辆继续以常速行驶,在这个假设下反应距离d只是反应时间t和速度v的乘积:d =t*v画出测量得到的反应距离对速度的图形:反应距离和速率的比例性得到的图形近似于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我们就能估计斜率t,从而得到子模型:d=1.1v其次考虑刹车距离,车辆的重量和速率肯定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车辆速度与安全距离的MATLAB模拟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车辆速度与安全距离的MATLAB模拟姓名专业年级、班级系、部(院)指导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2017年6月10日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2)引言 (3)正文 (4)1 实验平台概述 (4)1.1MATLAB概述 (4)1.1.1特点 (4)1.1.2常用基本数学函数 (4)1.1.3常用运算符号 (4)1.2刹车距离 (4)1.2.1国家刹车距离标准 (5)1.2.2刹车距离的影响因素 (5)1.3几种测距方法对比 (5)1.3.1激光测量距离(laser distance measuring) (5)1.3.2超声波测量距离(Ultrasonic measurement distance) (5)1.3.3毫米波雷达测量距离(Millimeter wave radar ranging) (5)1.3.4视觉测量距离(Vision measurement) (6)1.3.5红外线测量距离(Infrared ray range) (6)2 实验设计 (7)2.1激光测距图 (7)2.2生活中处处存在的超载现象 (8)2.2.1货车超载标准及相关处罚 (8)2.3MATLAB模拟 (9)3 实验结果与分析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7)综述 (18)致谢 (21)摘要因为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的在不断增多,交通拥挤等问题随之也出现,交通事故也在增加,其中由于天气等周围环境影响,驾驶员由于刹车不及时造成的汽车追尾,侧面擦碰等事情在交通事故中所占比率增加,汽车防撞技术成为了全国性的热点研究话题。
可以看出保持距离,及时报警来进行刹车很重要,而两车间的距离和刹车距离在发展防撞技术中是不容忽视的考虑因素,所以本实验对两者进行了研究。
在其他人研究基础上,对比了一些测量距离的传感器的优缺点,并且考虑了多种因素,本论文决定采用激光来求出车辆间的距离,在其小于刹车距离时进行及时报警。
对乘用车、铰链客车、其他车辆,针对它们在空载、满载、、超载条件下的刹车距离不同研究,用MATLAB软件模拟刹车距离和速度的关系,通过本次的研究工作,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刹车距离,得知保持车辆间距离并及时刹车的重要性,在发展防撞系统时对于刹车距离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可以尽量避免驾驶员因不及时刹车造成事故的发生。
车辆速度与安全距离的MATLAB模拟
背景及意义
背景 据统计,汽车追尾事故占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
1/3左右,已成为近几年来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 形式之一,对其原因分析表明,事故产生原因主要是车距 小于安全距离。 意义
如果驾驶员对车距和刹车距离有一定的了解重视,在 保持车距同时,并在危险前及时减速刹车,一些不必要事 故也会减少,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下对于不同汽车有良好的 检测效果,在交通管理等相关工作中,也具有参考和借鉴 价值。
乗用车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的刹车距离和速度关系图?铰链客车在空载和满载时的刹车距离和速度的关系超载状态下的刹车距离和速度的关系图结论在车速允许的正常范围内空载状态下会有一定的刹车距离刹车时间也挺充分但也要注意保持与前方车辆或者行人的距离以保证行驶安全
车辆速度与安全距离的 MATLAB模拟
1背景及意义 2激光测距 3MATLAB模拟安全距离和速度的关系 4结论
汽车处于超载行驶时,尤其要注意安全,这时的刹车距离就 会变得很远,此时人眼对于超过百米的距离直观经验往往不准确 ,这种情况下开车的危险性系数就会大幅度升高。在此种情况下 ,尤其需要具有激光或雷达等高科技技术手段的测距仪器辅助驾 驶员进行距离判断。所以司机应该秉持的原则是:保持车速正常 ,时刻注意车距,禁止超载上路等。
plot(x,y);
乗用车在空载和满载状态下的刹车距离和速度关系图
铰链客车在空载和满载时的刹车距离和速度的关系
超载状态下的刹车距离和速度的关系图
结论
在车速允许的正常范围内,空载状态下会有一定的刹车距 离,刹车时间也挺充分,但也要注意保持与前方车辆或者行人的 距离,以保证行驶安全。
汽车满载上路时,刹车距离会比空载时的长,在这种情况下 ,为确保行驶安全,在保持车间距离的同时,更要低速行驶。
数学建模汽车停车距离问题教学实例分析
数学建模汽车停车距离问题教学实例分析发布时间:2021-04-07T11:21:27.893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2月作者:黄高湧[导读] 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把“数学建模”定义为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需要重复进行建模过程.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黄高湧 3250241核心素养数学建模的内涵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把“数学建模”定义为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需要重复进行建模过程. 2007年,Blum提出建模七阶段循环过程,即把整个建模过程分为七个环节,六个状态:现实问题情景模型现实模型数学模型数学结果数学世界现实世界;主要为(1)理解“现实问题”构造“情景模型”;(2)简化“情景模型”构造“现实模型”;(3)数学化,即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模型”从而构造“数学模型”;(4)应用数学方法得到数学结果;(5)根据现实问题解释数学结果获得现实结果;(6)结合原来的情景验证结果,如果结果差强人意,则重新进行建模过程;(7)介绍问题解决方案,并与他人交流.数学建模是一个过程,而最重要也是学生感觉最困难的是“现实问题数学模型”这一过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寻找好的数学建模问题是关键. 2核心素养数学建模实例分析案例《汽车停车距离问题》教学设计2.1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解析本案例选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通过让学生思考汽车急刹车过程,折出影响汽车停车距离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急刹车的停车距离模型: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刹车距离,而后借助数据收集、画散点图、函数拟合、物理分析、讨论验证等环节得到汽车停车距离的函数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即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及计算技术进行求解的过程,本案例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2汽车停车距离问题教学设计1)实际引入,提出问题问题1 (播放汽车追尾事故视频) 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80条中规定,高速公路车速超过100公里每小时时,应当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车距.这个“100米以上”的依据是什么?设计意图:(1)以新闻视角的形成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追尾事故多发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导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然的体会数学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情况.(2)通过交通法规的相关规定,给出实际问题提出“保持100以上”的依据是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汽车停车距离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与关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2)联系实际,分析问题问题2 影响汽车停车距离的因素是什么?其中最关键因素是什么?设计意图:汽车停车距离问题是一个多变量问题,研究不同物理量对安全停车距离的影响,使学生明白研究问题的角度可以多样化,要关注到各种因素.但是在研究分析问题时为了更准确的分析关系,采用控制变量的方式,控制其它因素不变,从而分析实际问题.3)建立数学模型问题3 如何建立汽车停车距离关于行驶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设计意图:汽车停车距离问题,先从物理角度分析得出确定的函数模型,而且它的运动状态对于具有一定物理基础的高中学生是容易推导得出的.但也要让学生明白,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没有确定的模型,那么就要先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特点,然后从散点图拟合的角度去拟合函数模型。
道路行车视距模型及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行车视距模型及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摘要:视距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的关键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了解在各种情况下的行车视距有利于驾驶员提高行驶的安全系数,避免一些停车、超车不当而发生的交通事故。
随着各国视距计算模型的发展演化,对视距值的选取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综述了传统的行车视距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模型在计算行车视距时所存在的问题和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引言:视距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的关键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行车的安全。
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1]。
其主要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在研究更合理的视距取值问题,并且在不断的改善视距计算模型,其值也在不断的改善以便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由于会车视距通常认为是停车视距的1/2,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和超车视距计算模型。
2 视距计算模型2.1 停车视距计算模型综述2.1.1 停车视距模型综述(1)AASHTO计算模型[2]美国AASHTO所提出的视距计算模型在许多国际被广泛应用。
AASHTO定义停车视距为“驾驶人员发现前方中心线有障碍物,为了防止冲撞而制动刹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AASHTO的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即驾驶员反应时间内所行驶的距离、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所需距离、距离障碍物的安全距离。
公式如下式:式(2-1)式中:y——设计速度,km/h;t——驾驶员反应时间,S;f——路面附着系数;g——竖曲线纵坡,%;S0——安全距离,一般取5~l0m。
(2) NCHRP计算模型NCHRP计算模型(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对AASHTO模型做了一些改进。
它提出了更切合实际情况的减速度值,认为车辆的减速度是逐渐增大到路面所提供的最大减速度的,而不是立即以最大减速度进行刹车。
06年全国数学建模B题列车调度问题
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夏令营题目(A、B、C三题任选一题)B题:铁路大提速下的京沪线列车调度我国铁路自1997年以来先后进行了5次大提速,以前客车的最高时速为60至80公里/小时,到2004年4月18日的第5次提速后,京沪等部分干线客车的最高时速达到了160至200公里/小时。
据悉,在2006年实施第6次大提速后,将使部分干线上运行客车的最高时速都提高到200公里/小时。
另外,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修建京沪高速客运专线铁路,计划运行初期的最高时速为300公里/小时(参看附件1)。
目前,我国铁路大都采用客货混运的机制,目前主要干线铁路客车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小时,货车最高时速为80公里/小时,客车与货车的运行数量比例大约为5 :7。
根据铁路安全规程的要求,既有线路同方向相继列车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7分钟。
京沪线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线之一,贯通北京至上海,途经40多个城市,全长1463公里(参看附件2) 。
目前全线采用上行线和下行线独立双向运行方式,分别运行着175趟和176趟客车,最高时速160公里/小时,具体的车次和时刻表如附件3和附件4所示。
请你研究以下问题(第1,2题必须做,其它题中至少选做1个):(1)从京沪全线选择一个区间段,如济南至徐州,或南京至上海,根据现行的列车时刻表最多能安排多少趟货车,并制订出具体的“列车运行图”。
(2)对现行的列车时刻表进行分析,如果要在客流增加时(如春运和黄金周期间)在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南京、天津至上海、北京至合肥、北京至青岛间各增开一对临时客车,在不改变现行列车时刻表及尽量减少对货车影响的条件下,制订出临时客车的时刻表(只安排京沪线区间)及“列车运行图”(只考虑客车)。
(3)如果在即将实行的第6次大提速时将京沪线上的客车的最高时速提高到200公里/小时,货车的最高时速提高到120公里/小时,制订出相应的客车时刻表和“列车运行图”。
按照第1题选择的区间段进行估计,与提速前相比货车可以提高多少运力?(4)针对预计到2010年投入运行的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现京沪线用作货运),如果高速列车时速达到300公里/小时,普通列车提速到200公里/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 (2)建模实践论文题目:安全行车距离队员1 :顾可人,0918180227队员2:榕,0918180228队员3 :金重阳,0918180226建模实践论文成绩考核表指导教师签字: ________________摘要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个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大,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量也随之增加。
在诸多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汽车追尾事故就占30% —60%,并且它造成的损失占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急损失的60%。
从而可见避免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发生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导致高速公路追尾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未能保持安全的车间距离,所以预防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发明以高速公路最小安全行车车间距离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高速公路追尾碰撞预防报警系统。
我们将应用初等方法,揭示在公路上驾驶司机应该选择刹车的最佳时间和最佳距离。
控制车距的影响因素:反应时间,车速,车身重,路面状况等。
此模型将回答2S法则适不适用的问题,提供了司机在行驶中应注意的各种事项,有利于交通的安全与便捷。
司机在驾驶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会紧急刹车,从司机决定刹车到汽车完全停止住汽车行驶的离称为刹车距离,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
就要对刹车距离与车速进行分析,它们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正常的驾驶条件对车与车之间的跟随距离的要求是每10英里的速率可以允许一辆车的长度的跟随距离,但是在不利的天气或道路条件下要有更长的跟随距离。
做到这点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2秒法则,这种方法不管车速为多少,都能测量出正确的跟随距离。
看着你面前的汽车刚刚驶过的一个高速公路上涂油柏油的地区或立交桥的影子那样的固定点。
然后默数“一千零一,一千零二”,这就是2秒。
如果你在默数完这句话前到达这个记号,那么你的车和前面的车靠的太近了。
上述的方法做起来很容易,但是,它只是一个粗略的、模糊的判断,而且在一些意外情况它是没用的。
我们需要是用更多的细节并清楚地解决和说明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对它做一个科学的数学分析和数学建模来应对各种可能的问题。
关键词:安全行车,反应距离,刹车距离,车速一、问题重述在中国,高速公路既限制最低车速(50km/h),又限制最高车速(110km/h),加之高速公路本身的结构特点,使行车速度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又排除了横向交通的干扰,我们把这种交通条件称为理想的交通条件,即在同一条车道上,同向行驶的车辆以相同的速度、连续不断地行驶,各车辆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车头间距构成了一种稳定交通流。
如果跟随车辆的车头间距过小,则容易发生追尾碰撞事故;如果车头间距过大,又会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
所谓行车安全距离就是指在同一条车道上,同向行驶前后两车间的距离(后车车头与前车车尾间的距离),保持既不发生追尾事故,又不降低道路通行能力的适当距离。
美国的某些司机培训课程中有这样的规则:在正常驾驶条件下车速每增加10 英里/小时,后面与前面一辆车的距离应增加一个车身长度。
又云,实现这个规则的一种简便方法是所谓“2秒规则”,即后车司机从前车经过某一标志开始默数2 秒钟后到达同一标志,而不管车速如何。
试判断“2秒规则”与上述规则是否一致?是否有更好的规则?并建立刹车距离的模型。
汽车在10英里/小时(约16千米/小时)的车速下2秒钟下行驶多大距离。
容易计算这个距离为:10英里/ 小时*5280英尺/英里*1小时/3600秒*2秒=29.33英尺(=8.94米),远远大于一个车身的平均长度15英尺(=4.6米),所以“2秒准则”与上述规则并不一样。
所以我们还要对刹车距离与速度做更仔细的分析,通过各种分析(主要通过数据分析)以及各种假设,我们提出了更加合理的准则,即“ t秒准则”。
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保持足够安全的前后车距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为此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建议,就上面的“一车长度准则”,2秒准则”以及我们提出的t秒准则。
这些准则的提出都是为了怎样的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来保证行驶的安全。
所以为了足够安全要做仔细的分析。
二、模型分析制定这样的规定是为了在后车急刹车情况下不致撞到前面的车,即要确定汽车的刹车距离。
刹车距离显然与车速有关,先看看汽车在10英里/小时(约16千米/小时)的车速下2秒钟下行驶多大距离。
容易计算这个距离为:10英里/ 小时*5280英尺/英里*1小时/3600秒*2秒=29.33英尺(=8.94米),远远大于一个车身的平均长度15英尺(=4.6米),所以’2秒准则”与上述规则并不一样。
为了判断规则的合理性,需要对刹车距离做教仔细的分析。
一方面,车速是刹车距离的主要影响因素,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另一方面,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会影响刹车距离,包括车型,车重,刹车系统的机械状况,轮胎类型和状况,路面类型和状况,天气状况,驾驶员的操作技术和身体状况等。
刹车距离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两部分组成,前者指从司机决定刹车到制动器开始起作用汽车行驶的距离,后者指从制动器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
反应距离由反应时间和车速决定,反应时间取决于司机个人状况(灵巧、机警、视野等)和制动系统的灵敏性(从司机脚踏刹车板到制动器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对于一般规则可以视反应时间为常数,且在这段时间内车速尚未改变。
制动距离与制动器作用力(制动力)、车重、车速以及道路、气候等因素有关,制动器是一个能量耗散装置,制动力作的功被汽车动能的改变所抵消. 设计制动器的一个合理原则是,最大制动力大体上与车的质量成正比,使汽车的减速度基本上是常数,这样,司机和乘客少受剧烈的冲击•至于道路、气候等因素,对于一般规则又可以看作是固定的问题要求建立刹车距离与车速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了建立刹车距离与车速之间的函数关系,需要提出哪几条合理的简化假设呢?可以假设车型,轮胎类型,路面条件都相同;假设汽车没有超载;假设刹车系统的机械状况,轮胎状况,天气状况以及驾驶员状况都良好;假设汽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驾驶员紧急刹车,一脚把刹车踏板踩到底,汽车在刹车过程没有转方向。
这些假设都是为了使我们可以仅仅考虑车速对刹车距离的影响。
这些假设是初步的和粗糙的,在建模过程中,还可能提出新假设,或者修改原有假设。
我们仔细分析刹车的过程,发现刹车经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司机意识到危险,做出刹车决定,并踩下刹车系统开始起作用,汽车在反应时间行驶的距离称为“反应距离”;在第二阶段,从刹车踏板被踩下,刹车系统开始起作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在制动过程“行驶”(轮胎滑动摩擦地面)的距离称为“制动距离”。
模型建立:V —车辆行驶速度(米/秒)T ――制动所需要的时间(秒)m ――车辆质量即车辆重量(千克)S ――距离(米)a――车辆制动后的加速度,可以测量驾驶员做出反应有一个时间T1,根据速度与位移的公式得到一个反应距离为:5 VT,根据力学牛顿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F ma FS? mV2/2可知,制动后的制动距离为:S2 mV2 /2a总的刹车滑行距离就为:模型假设:(1)测量数据m与a真实可靠,前面的车采取通用的车辆行驶速率和车辆长度。
(2)忽略天气、路面和车辆性能等原因。
(3)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正常。
(4)制动过程持续无意外。
三、模型建立及求解问题:安全行车距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马路上行驶的车辆也越来越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在不断提高。
针对严重的道路交通情况,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就需要司机能够迅速停下车辆,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安全行车距离是指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两辆车之间必须保持的最小距离,以免在紧急刹车时两辆车相撞。
1 •请你参考已知的数据(或自己收集资料)建立让车辆停止的安全距离的数学模型。
结合1的模型,给出速度是40公里/小时和80公里/小时的安全行车距离。
附件.观察到的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速度(英里/小时)司机的反应距离(英尺)刹车距离(英尺)202218-225055105-1316572196-2458088334-418252825-31353947-585561132-1657077237-295303336-45455082-1037583283-3536066162-202404464-80识别冋题:同一车道前后跟随两车在行驶中,当前车制动时,其制动信号灯可能被后车及时发现,也可能未被后车及时发现,在这两种情况下的行车安全距离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计算行车安全距离时,我们认为驾驶员都是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驾驶车辆的。
如果前车突然制动停车,后车即时发现前车制动信号灯亮后随之制动并以不撞上前车、且停车后与前车保持5m间距为前提来确定其行车安全距离。
行驶中的汽车,在刹车后由于惯性的作用,要继续往前滑行一段距离后才会停下,这段距离就叫刹车距离。
研究刹车距离对于安全行车及分析交通事故责任都有一定的作用。
据此建立车辆的停止距离模型。
假设和变量 首先对此问题提出总模型:总的停止距离=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反应距离:从司机意识到要停车的时刻到正真刹车的时刻所走过的距离。
刹车距离:刹车后使车完全停下来所滑行的距离。
首先对反应距离研究一个子模型。
反应距离是许多变量的函数,从列出其中 的两个变量开始:反应距离=f (反应时间,速率)反应时间既受个体驾驶因素也受车辆操作系统的影响。
系统时间就是从司机 接触到刹车踏板到刹车从机械上起作用之间的时间。
对于现代的车辆来说,大概 可以忽略系统时间的影响,因为比之与人的因素,它是相当小的。
不同司机的反 应时间取决于诸如反射的本能、警觉程度和能见度等许多事情。
现在假设从司机决定需要停车到刹车起作用的时间里车辆继续以常速行驶, 在这个假设下反应距离d 只是反应时间t 和速度v 的乘积:画出测量得到的反应距离对速度的图形:图1反应距离和速度的比例性我们可以画出司机反映距离对速度的图形,如图1所示,这个图形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取直线上的两点,即可计算出它的斜率, k , (83 33)/ 75 30 50/45 1.1,即:d r 1.1v 。
其次考虑刹车距离,车辆的重量和速率肯定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刹车的效 率、车胎的类型和状态、道路表面的情况以及天气条件是其他合理的因素。
和前 面一样,我们最可能假设后面这些因素的平均值和条件。
因此最初的子模型就给 出了刹车距离作为车辆重量和速率的函数:刹车距离=h (重量,速率)假定是慌慌张张地停车而且在整个停车过程中作用的是最大的刹车力F 。
且假定忽略车胎、道路表面情况及天气条件因素。
在上述情况下刹车过程车做的就是匀减速运动,由运动学公式 2 2ad V t 接着, 以下的方式来制造车辆,即不管车的质量为多少,当作用上最大的刹车力时,减 速时是不变的。
而且,在整个紧急刹车过程中力是不变的。
因此得到比例关系:d v 2然后检验刹车距离的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