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插秧》教学反思四则【名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秧》教学反思四则
《插秧》教学反思之一
在高老师的启发下,我把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到了课堂当中。

第一课时总体进行得很顺利,各个环节扣得很紧。

本课课文是没有注音的,但由于生字不多且较为简单,所以我仍然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揭题时就解决“插”“秧”两个字,并引导学生标注小节号。

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有一个整体感受以后,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圈出有困难的生字。

出示生字词认读,读熟以后再自读课文,同桌两人互读并打分,再有目的的抽读各种分数的学生朗读,让孩子自己说说哪些小朋友读的好,好在哪里,但是这个地方既要把时间给够,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

抽读完以后就可以全班齐读了,然后再我的引读下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开始分析课文。

这时,板书要有目的性,要为揭示两个小节的景物变换顺序作准备,培养孩子的方位感。

课堂结束前,留下一道作业:仿写句子。

这节课的气氛很好,孩子们很投入,再加上奖励他们小红花,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多了。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个别读的时间不够,不能保障每位孩子的正确朗读;
字词的认读时间也不够,个别较弱学生不能马上流利的自读课文;
小组合作的教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没有取得预计的效果,还要再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且发自内心的参与到朗读当中来。

《插秧》教学反思之二
在教学《插秧》一课时,插秧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是很陌生的,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水田、插秧等词语,我特意找来江南农民插秧的录像片放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词义,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当小作者,续写课文,并配上插图,大家兴致很高,纷纷写文配画,不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书画作品就诞生了。

我们在班里做了书画展,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我觉得在这节课里,同学们思维活跃,他们的想象不管对或错,画的好或坏,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所以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下面是我班学生自己续写的文章: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草地,映照着麦田,映照着天空,映照着大树。

农民在插秧,插在草地上,插在麦田上,插在天空上,插在大树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彩虹,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

农民在插秧,插在小鸟上,插在飞机上,插在白云上,插在彩虹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自己,映照着小鱼,映照着大楼,映照着小草。

农民在插秧,插在影子上,插在小鱼上,插在大楼上,插在小草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花朵,映照着高楼,映照着青山,映照着飞机。

农民在插秧,插在花朵上,插在高楼上,插在青山上,插在飞机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春天,映照着春雨,映照着月亮,映照着星星。

水田是大澡盆,洗着青山,洗着白云,洗着青山,洗着绿树。

农民在洗澡,躺在绿树上,躺在青山上,躺在白云上,躺在蓝天上。

水田是水池,鸭子在洗澡,小鱼在游玩,小朋友在追打着玩。

水田是玻璃,透出了太阳,透出了楼房,透出了小鸟,透出了彩虹。

水田是画板,农民在画画,画出了蓝天,画出了白云,画出了青山。

水田是花园,农民在种花。

水田是地毯,农民在休息。

水田是院子,农民在乘凉。

水田是棋盘,农民在下棋。

水田是块布,农民在绣花。

这是一篇永远也写不完的诗歌,学生通过想象写出了众多不同的词语,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新的教科书中,能做这样练习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老师对学生不断地训练培养,我们就会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

《插秧》教学反思之三
一堂《插秧》的公开教学课正在有序地进行着,我多方引导学生体会农民插秧时的心情。

许多同学的发言都与我的教学设计不谋而合――农民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插秧,心里感到高兴、快乐。

我对学生们的回答很满意。

当我正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时,一个学生执著地高举小手要求发言,我给了他发言的机会。

这位学生激动地说:“老师,我不同意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认为农民插秧时心里感到很苦很累。

因为……”在教室后排听课的四十多位老师向这个勇于提出自己独特感受的学生投去赞赏的目光,从他们的目光中,我看出了他们也期盼着我这个执教者能抓住这一亮点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去。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发言弄得不知所措,于是不悦地打断道:“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富于诗情画意,农民心里一定感到高兴、快乐,怎么会感到苦和累呢?你坐下去好好地体会一下。

”那位学生见我这么说,高昂的头低下了,小脸涨得通红,只好沮丧地坐到座位上。

公开课结束了,听课的老师对这节课的评价也不错。

可是在这之后的几节语文课上,那位经常积极发言的学生都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听老师讲课。

我对他的反常表现感到非常奇怪,课下就向他问明原因。

没想到他竟是这样回答我:“老师,课堂上我仍有许多问题要问,有许多感受要说,但我想到上次《插秧》课上的情景,我就不想说。

”“那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认为农民在优美的环境中插秧,心里感到很苦很累呢?”“我外婆家在农村,每年暑假,我都到外婆家住一段时间。

外婆偶尔也带我到田野里体验一下农村生活。

火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农民的脸和胳臂被晒得黝黑,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流。

他们一边插秧,一边谈论‘这几天,由于秧插多了,晚上睡在床上腰酸胳臂疼,
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去。

’老师,难道这还能说农民插秧时心里高兴、快乐吗?”
我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对他说:“你的这种感受是独特的,这说明你肯动脑筋。

不过,你想过没有,当农民想到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沉甸甸的粮食,想到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换回钱,他们用这些钱盖起自己心爱的小楼房,想到他们远在他乡求学的儿女用这些钱买回必需的学习用品时,他们的心情又将如何呢?”“那农民心里一定很高兴、很快乐。

”那位学生脱口而出。

我也激动地说:“对呀,我们的结论不是相同的吗?”
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这个教学片断常在我脑海中翻腾,我为自己当时的草率感到遗憾,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

如果我们教师不能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以长者自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超越自己教学设计的独特见解加以制止,那就会在无意中把学生创新的火花扼杀在摇篮中。

“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是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苏霍姆林斯基语)。

可见,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切实善待学生的“独感”,是何等的重要。

倘若当时,我能及时地抓住课堂上的那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教学,就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还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动脑的空间就会更大,课堂也就真正地走进了新型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真正地突现了出来,阅读课的教学也会因此而精彩起来。

《插秧》教学反思之四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有的剧目开场的锣鼓敲得很响,却草草地收场;有的剧目悄悄地开幕,掌声越来越响。

“课程改革”肯定属于悄悄开幕但掌声越来越响的那一种。

因为课改当中,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以高度的热情进行着,以迫切的心情期盼着,期盼着我们的
学生自主、活泼、快乐地成长。

同时,我们师生也正品尝着在新课程中成长的快乐。

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从事教育工作六年来,我经常只是听别人讲课,而今却发生了“变化”——我能“亲眼”看见自己讲课了(看课堂实录);可以评价自我了;可以与我的学生共同品尝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了。

这“变化”是课程改革带来的。

当我第一次与同事们同看我讲的《插秧》一课课堂实录时,起初我只去关注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

令我欣喜的是,我的教师角色已经彻底地转变了,我总在尽力地组织学生“活动”,而我的学生也都乐于参与活动。

同时,我又顿起羞涩之感,原来我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那么不自然,言行之间缺乏一种内在的美。

平时关在学校里,我觉得自己还不错,有一种盲目的成就感,而此时我似乎有所感悟。

在学生幼小心灵面前的“我”应该是:外表大方自然而显庄重的(是学生面前的一面镜子);内在却更应有一种“美”,一种能让我的学生感动的美(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言语、一个神情)。

教师的形象是那么重要,不光在一节课中,在我的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应时刻铭记:自己是为人师者,应当为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而这良好的形象促使我去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当我发现自我后,顿生灵感,也可以让学生去发现自我,让学生与我共同成长。

于是,第二次又与学生一起看了我们的课堂实录。

学生也感到欣喜若狂,他们互相窃窃私语,还有的同学脸红了,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而我又一次细品了这一节课,深深感到,无论什么类型的课,首先,它的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应一环套一环,而且要自然;其次,自己设计的课,自己的学生要能接受、乐意接受;再次,在教师的头脑中要有清晰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当你有“指挥”不动学生之感时,就要灵活地调控学生,让学生再一次“活”起来。

你的“剧本”有了活力,你的“演员”才会体验真切。

在讲《插秧》之前,因为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识字量少,课文内容充分运用了比喻和想像,教师组织起来有一定困难(学生易产生枯燥之感)。

如:读文,学生很快就能读会,学生易产生乏味之感。

于是,我没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我用不同方式读(提出读的不同要求),让学生自己试读(猜字过程)、听录音读(帮助正音)、再自由读、轻声读、听读得好的同学读(感受内容)、示范读、自己用心跟着读、有感情地读(体会诗情画意),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读起来就不枯燥了。

师生合作融洽其乐无比:
《插秧》一课的识字量少,课文读会了,再去识字,更觉枯燥,于是我将识字与说话有机结合。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识字过程中“说一句完整的话、加进修饰语说长长的话”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只要注意与学生融洽地合作,注意各种情境的创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在学习生字“镜”时,学生组词“镜子”,于是我就把一面镜子递给了一名学生,其他同学便很容易地说出了诸如:“××拿着镜子照镜子”、“××拿着镜子照自己”、“老师把镜子递给××让她照自己”、“老师把镜子递给××让她照一照自己,她很开心”等句子。

我随机又拿了一副眼镜给一位学生戴上(引起她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又说“××戴着眼镜”、“老师把眼镜给××戴上”、“××戴上眼镜后像……”学生说得太棒了,我非常激动。

有时,教师创设语言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到老师关爱的温暖之情。

如学《春天的手》一课时,学到词语“抚摸”时,我有意识地轻轻摸了几遍一个学生的头,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于是学生精彩的说话又开始了,“老师抚摸××的头”、“老师用她的手抚摸××的头”、“老师用她的手轻轻抚摸××的头”,还有一名学生模仿“春天的手,温暖轻柔”一句的描写,说:“老师用她温暖轻柔的手抚摸着××的头。

”接着,我们学习词语“拍着”。

我请两位学生合作做了一个
“拍”的动作,学生热烈的说话又开始了,“××拍着××的肩膀”、“××轻轻拍着××的肩膀”、“××用他的手轻轻拍着××的肩膀”。

学生说得激情很高,于是我灵机一动,将一堂识字课改为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

我真的被感动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师生双方都正在快乐地成长着。

学会欣赏、激励、参与:
语文教学要有情,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要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学习语文要十分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清楚地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我们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就很注意培养学生这种良好习惯。

当他人发言或表演后,我请学生互相评价,慢慢地学生便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认识同伴了。

语文教学中,“读”非常重要,以读代讲,以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于是,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爱读、会读,从而常读。

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读的机会、空间。

将读带回家中(每天养成阅读15分钟的好习惯)、将读带到活动中去。

如:学习《老树的故事》一课时,因为本课四段文字都以设问的形式谋篇布局。

在诗中,人与树、人与鸟、老树与小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理念,一层一层不断地追问。

加之课文插图很能激发学生想像,学生读熟课文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都读得非常好,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我们的“朗诵会”开始了。

其间加进了学生生动的评价活动,学生学会了用欣赏的目光看待伙伴,评价语言也十分丰富:“他读得很有感情”、“他读得声音很响亮,就是有点儿快”、“他读得很不错”……朗诵会结束时,
学生还评出了最佳“表演者”。

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欣赏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对他们的闪光点与进步之处,都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要从正面加以引导。

如本班有一位学生,他识起字来很困难,总是记不住,但他的字却写得十分漂亮,于是我就在班内积极地评价他:“××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老师很欣赏他写的字。

”这时他内心的成功感、自豪感促使他这一节课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乐于学习了,而且还认识了不少字。

再如:我在课后反思时,将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精彩话语都收集下来,在班内设计了一处“说话天地”,开展“比比谁说得好”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展示自我、欣赏自己、欣赏他人。

同时,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识字天地(让他们每天都读一读精彩话语)。

我的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他们都乐于参与这一活动,并能将学到的优美词语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中,语言越来越丰富了。

因此,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中,我与学生共同感受着教育的美,与学生共同追求着美,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