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章生物种群

合集下载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2)

每 株 植 物 平 均 干 重 ( )
植物密度(株/m2)
Regression lines from self-thinning curves for 31 stan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g
(2) 性别生态学
• 内容:性别关系类型、动态及环境因
素对性别的影响。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竞争的类型和特征
• 种间竞争的类型
– 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资源; – 干扰性竞争:竞争个体间直接相互作用。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2) 3.3 种群内、外的相互作用
3.3 种群内、外的相互作用
3.3.1 概述 3.3.2 种内关系 3.3.3 种间关系
3.3.1 概述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种类:
(1)竞争 (2)捕食、自相残杀 (3)互利共生 (4)寄生
• K1<K2/β,K1/α>K2:
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共存
• K1>K2/β,K1/α<K2:
不稳定的平衡点,两种均可能获胜
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 (niche)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 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在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n-维生态位)。
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生态位不同。

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概念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 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1)条件: 世代重叠;连续性生长;环境有
限;繁殖速率不恒定; (2)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 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通常以 K表示,当Nt=K 时,种群为零增长,即 dN/dt=0。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也
存活曲线
10000 A B1 1000 B3 100 C 10 年龄 B2
(2)内禀增长率(rm)(i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生 物的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捕 食者和疾病的影响,并提供理想的和充足 的温度、湿度和食物的质量等组合下获得 的最大增长率。
第二节
种群动态
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 化规律。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种群 的分布;种群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种群调节。
一、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一) 种群的数量统计 1)种群大小: 小种群边界明显,易于确定; 大种群由于连续分布,边界不清 2)密度:单位面积(空间)上的个体数目。种 群密度和生物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有关.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单位面积上获得的个体数目。
三、种群的类型(按研究对象分)
自然种群 实验种群 单种种群 混种种群

四、种群的分类地位
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繁殖单位; 进化单位; 群落组成的基本单位。

五、种群生态学
(一)概念:研究种群数量变动与环境关系相互关 系的科学(种群内部、种群间、种群与非生物环 境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 出率了解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及种群存在、发生 规律;了解种群波动所围绕的平均密度及种群衰 落、灭绝的原因(四“W”)。目的: 调控种群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1)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生态学第03章_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03章_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Chapter 3
13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对指标。
Chapter 3
14
调查方法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以其平均数来 样方法:
Chapter 3
10
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
• 种群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 研究种群的遗传
Chapter 3
6
二、种群的概念
•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
合。为了强调不同的面,有的生态学家还在种群 定义中加进其他一些内容,如能相互进行杂交、 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等内容。
•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 物种进化、 自然界物种存在、
表。 用途:主要用于估计种群的增长。
Chapter 3 27
生命表建立
• 种群统计的核心是建立反映种群全生活史的各年龄组出生率、
死亡率,甚至包括迁移率在内的信息综合表。 • 一般的生命表格式或构成,表头依序是: x:年龄级 nx: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lx :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 dx : 从x到x+1期的死亡数 x+1期的死亡数 qx : 从x到x+1期的死亡率 x+1期的死亡率 ex :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Lx : 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 x+1期的平均存活数 Tx :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生物种群介绍

生物种群介绍
生理死亡率和生态死亡率 ➢ 生理死亡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每一个个体由
生理寿命所决定的死亡率——生物学常数。 ➢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实际条件下的种群死亡率,受环
境条件、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年龄结构: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 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年龄锥体 年龄金字塔
公元十六世纪初,玉米果穗已经增加 到13cm。
水稻的进化
多年生野生稻:生育期很长
一年生野生稻:生育期短
普通栽培稻:穗大粒饱、成 熟时不易脱粒
二、种群的特征
➢ 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 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 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组成了系统。
华盛顿圣乔恩岛藤壶生命表 (1959~1968)
种群的迁移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迁出数量与 迁入数量之差占总体的百分率。
二、种群的特征
➢ 遗传特征
种群通常是由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组成,但在 繁殖过程中,可以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 变作用使种群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异,然后通过自 然选择使某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特点而占据优势。 因此,随环境条件的变化,种群可能发生进化或 适应能力的变化。
三、种群调节
➢ 调节机制
种群数量受天气的强烈影响--气候学派 捕食、寄生、竞争、食物等生物因素对种群起 调节作用--生物学派 种内成员的异质性--自动调节学说
外源性调节
社群的等级和领域性--行为调节学说
内源性调节
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内分泌调节学说
遗传多态--遗传调节学说
种群调节的新理论
三、种群调节
二、种群的特征
➢ 空间特征
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2020/3/6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3)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 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 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 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
•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dN / dt = rN(1-N / K) 其中 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3.模型说明
• 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 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 (1-N/K)。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 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群中 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 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 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 N/K)。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 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 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导致什么 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 龄级。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 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 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次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对种群数 量具有重要影响。
(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 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2) 出生率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
• 2.数学模型
Nt+1 =λNt 或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机理的科学。

▲奥德姆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学科。

简答题:▲简述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答.理论实用性。

2.学科交叉性。

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论述题▲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答: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5.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1.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2.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名词解释:▲系统: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在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组成系统需要哪三个条件?答:1.必须具备两个以上都的构成要素。

2.各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

3.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系统有哪三个基本特征?答:1.系统的有序性,包括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哪些基本子系统构成的?4生态系统有哪三大功能?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论述题▲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 生物组成非生物环境 物质代谢原料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第三章生物种群名词解释:▲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第三章 种群

第三章 种群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 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光滑、典型,常常还表现为两 类增长型之间的中间过渡型。 (二)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间变动。 种群的季节消长(seasonal change in number):一般具有生 殖季节的种类,种群的最高数量通常落在一年中最后一次繁殖 之末。
3)美国现代生物学家E.Mayr(1963)从种群遗传角 度把种定义为“能实际的或潜在的彼此杂交的个体 的集合”。但有人指出,以可杂交性对种进行分类 在理论上是十分重要的,但应用于野外操作 的可能性较差,因为在野外识别其可杂交性有很大 困难。此外,生物间的杂交能力很少达100%。如 两个种群杂交能力达55%,哪两个种群算不算一个 种?可见,这种划分也有一定局限性。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一种生物进入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和建立种群后,一般会有以下 几种可能: 种群平衡(population equilibrium)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不规则波动(irregular fluctuation) 周期性波动(regular fluctuation) 种群衰落(population decline) 种群灭亡(population exitinction) 种群爆发(population outbreak)种群数量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 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种群大发生后,往往出现大批死亡,种群 数量剧烈下降。 生态入侵(population invasion)某种生物在进入新的分布区后,迅速扩张 蔓延的过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大多数种群的增长率不是不变的,因此必须考虑密度改变对 增长率的影响问题。最简单的模型就是假定密度与增长率关系 是线性的。

第三章生物种群!

第三章生物种群!

0
1
2
3
4
5
2.随机型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
即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 它个体分布的影响(即相互独立); 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分布的概 率是相等的。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 的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 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 分布。自然界中比较罕见。农田里 的害虫,在入侵的初期,种群密度 较低时,也属于随机分布。森林中 地面上的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 蜘蛛类,表现为随机型分布。
合,从个体到种群是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种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种群成为一个具 有独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 也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组成单位,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种群还是一个演化单位。 ◆种群生态的研究是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 幼龄组 中龄组 老龄组
老年(繁殖后期) 中年(繁殖期)
幼年(繁殖前期)
A B C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衰退型种群 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种群(expanding population)
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部阔而顶部窄, 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这类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典型增长型的种群 。 (2)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 其年龄结构几乎呈钟形,基部和中部几乎相等,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 。
(四)邻接效应
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 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邻接效应常表现在密度对形态、产量和死亡率 的影响等方面,如作物在一定条件 ( 管理合适、 充分生长条件 ) 下,尽管各地块密度不同,株 数有别,而最后总产量却很接近,主要是由于 邻接效应的缘故。密度对死亡率有直接影响, 固着生长的生物(包括植物)不能以扩散的方式 逃离竞争,因此竞争中的失败者死去,这种竞 争的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

生物种群教案知识点难点分析

生物种群教案知识点难点分析

生物种群教案知识点难点分析。

一、知识点分析1.生物种群的概念及分类在生物种群的教学中,首要需要了解的是生物种群的概念及其分类。

生物种群是指一定生境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而生物种群的分类则主要分为密度型种群和离散型种群两类,其中密度型种群又分为随机型、指数型和对数型种群。

对于密度和生境的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等基础知识点,是生物种群教学的基础。

2.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指研究种群数量、分布和生态学特征之间关系的学科,是生物种群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种群生态学知识点的掌握涉及到物种繁殖与生长、个体死亡与捕食、生境和群落特征等方面。

其中,种群繁殖是种群生态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种群数量的增长和变化,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关于种群繁殖的知识点,包括种群增长曲线、种群扩散与繁殖、性比和繁殖行为等内容,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和理解。

3.种群进化种群进化是生物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生物种群的教学中,也是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

种群进化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基因突变遗传、自然选择、基因流动以及环境适应等内容。

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需要学生具备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专业知识。

二、难点分析1.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生物种群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繁殖和死亡、种群的捕食和竞争、生境因素、随机事件和人类干扰等。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生物数量变化的规律和模型,包括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李雅普诺夫生长模型、混合种群模型等。

2.种群适应与进化种群适应和进化是生物种群教学中另外一个难点。

种群适应是指种群在生境中逐渐形成适应性的变异,进而适应环境。

而种群进化主要涉及到物种的进化、变异、分化和适应性变异等。

这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实验的探索来理解。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从实例入手,逐渐感受并理解生物进化过程。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0.320 0.259
2.590
0.00
0.462 0.374
4.114
0.00
0
0
0
0.00
0.578 0.468
6.084
21
R0=∑lxmx=3.096
∑xlxmx=26.376
5.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由于各种生物的平均世代时间并不相等,
作种间比较时世代净增殖率(R0)的可比性 并不强,种群增长率r值则显得更有应用价
过计算的预测值)(Begon等,1986)
33
2.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 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际变动。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 梅种群个体数有明显的季节消长。
34
图3-5 北点地梅8 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动(Begon等,1986) 个体数有明显的季节消长,8 年间籽苗数为500~1 000/m2,每年死亡
观地表达了该同生群(cohort)的存活过 程。Deevey(1947)曾将存活曲线分为3 个类型(表3-1)(图3-3)。
14
表3-1 藤壶的生命表(引自Krebs,1978)
年龄(a) 存活数 存活率
x
nx
lx
死亡数 dx
死亡率 qx
0
142 1.000 80
0.563
1
62
0.437 28
0.452
13
2.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life table)是一种有用的 工具。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 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综合生命表则包括 出生数据,从而能估计种群的增长。
从生命表可获得三方面信息:①存
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以lgnx 栏对x栏作图可得存活曲线。存活曲线直

第三章 生物种群

第三章 生物种群

死亡率是描述的是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内个体 衰减的数量。同出生率一样,死亡率分为最低死亡率 (minimum mortality)和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 (ecological mortality)。最低死亡率是指个体死亡于由 生理寿命所决定的“老年”状况,也是一个生物学常数。 实际死亡率受环境条件、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exponential growth) 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呈指 数增长,是种群增长的最简单 形式。
(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
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 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 有限的。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 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 S型增长,其数学模型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 dN/dt= r· N[(K-N)/K]
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carring capacity), 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在曲线中表示 为渐近线。
种群密度 环境阻力 ( K为环境容纳量 ) J形曲线 S形曲线
K
时间
种群增长模型
三、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一般情况下,当种群引入新栖息地 后,通过一系列的生态适应,建立 起种群后,其种群数量可能具有如 下的数量变化:
(三)种群波动的调节 (一)密度调节
密度调节(regulation of density) 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 调节过程。种群是一个自我管理 的系统,它按自身的性质及其环 境的状况调节它们的密度。主要 有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
•种间调节 是指捕食、寄生和种 间竞争等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 过程。
第三章 生物种群
生物的组织层次
所谓种群 (population)是指在一 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 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 合体。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二、单选题1.1865年,( A )将两个希腊名词合并构成生态学一词。

A.勒特 B.海克尔 C.坦斯列 D.奥德姆2.1866年,(B )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A.勒特 B.海克尔 C.坦斯列 D.奥德姆3.《生态学基础》是著名生态学家(D )的著作。

A.勒特 B.海克尔 C.坦斯列 D.奥德姆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D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A.勒特 B.海克尔 C.奥德姆 D.坦斯列5.生态学按性质划分为(D)和应用生态学A.普通生态学 B.陆地生态学 C.海洋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6.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A)提出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

A.林德曼B.坦斯列 C.谢尔福德 D.奥德姆7.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B )环境。

A.生态 B.生物 C.宇宙 D.人类8.()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A.农业 B.农田 C.草地 D.森林9.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

A.种植业 B.农业 C.林业 D.畜牧业10.1803年,()在《人口论》中不仅研究了生物繁殖与食物的关系,而且特别分析了人口增长与食物生产的关系。

A.坦斯列 B.海克尔 C.马尔萨斯 D.奥德姆11.(),生态学已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A.18世纪初 B.19世纪初 C.18世纪末 D.19世纪末12.1859年,()出版著名的《物种起源》,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A.奥德姆B.马尔萨斯C.坦斯列D.达尔文13.1807年,德国学者()分析了植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A.洪堡德B.奥德姆 C.马尔萨斯 D.海克尔14.生态学开始进入()生态学阶段,也标志着生态学已进入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15.()进一步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使生态学研究领域更为广泛。

A.《人口论》B.《物种起源》C.《植物地理学》D.《生态学基础》16.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境划分为()和陆地生态学。

生物种群

生物种群
Wisconsin绿湾中藻类数量随环境的年变化(Mackenzie,etal,1998)
1913—1961 年东亚飞蝗洪泽湖蝗区的种群动态曲线(马世骏,丁宕钦,1965)
(三) 种群的数量变动
2.周期性波动
n
种群数量变动随时间呈现出有规律的、周而复始的
波动现象,这种数量波动的特点与种群自身的遗传特性
种群年龄分布--2
白橡树(Quercus alba)种群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3
种群年龄分布--3
仙人掌雀(Geospiza conirostris)1983年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4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2)性比
有关。
北方的啮齿动物旅鼠、姬鼠、田鼠,以及北极狐和雪鸽等
北美的美洲兔与加拿大猞猁90年间数量周期(Bush,1997)
3.季节波动 n 季节波动(消长)是指
种群数量在一年四季中 的变化规律。了解动物 的季节性波动规律是控 制其危害的生态学基础。
北点地梅8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动(Begon,1986)
4.种群的暴发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1.种群密度 n 密度通常表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但也
有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除采用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密度外,也有因生物的 特征不同而采用的其他表示方法。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1)种群结构
l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 配置情况。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深入分析种 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4
第三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数量统计 1、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类型: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5
2、统计方法: (1)直接统计法 (2)样方法
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以其平均数来估计 种群整体。用数理统计法来估计变差和显著性。
6
(3)标志重捕法 即 N : M = n :m N = M × n/m
40
(二)偏利共生
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对另一方无害。
如某些附生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
鸟类在树上筑巢等。
41
(三)互利共生
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 相得益。 例如:根瘤 菌根。
42
根瘤
43
菌根
44
菌根形成
45
三、种间负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捕食、寄生等。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
率降低,不意味着有害。
10
11
Ⅰ型-凸形曲线,长寿型。如大型兽类、 人类。 Ⅱ型-对角线,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如 许多鸟类。 Ⅲ型-凹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 鱼卵等)。
12
四、种群增长率(r)
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和增 长的个体数。按下式计算: r = lnR0/T
式中:R0— 世代净增殖率(存活率与出生率相乘 并累加。R0 = lxmx);T—世代时间。
适合范围: 植物、鼠穴及鸟巢的分布。
有三种类型:见图4--11
31
32
(1)随机分布: 例如森林地被层的蜘蛛, 面粉的黄粉虫,土壤杂草等。 (2)均匀分布: 人工林。 (3)成群分布:大多数自然种群。
33
二、密度效应
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 影响。 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 (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澳大利亚生态 学家,三叶草的密度与产量)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教案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教案

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的内涵,阐明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结合教材阐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阐述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4、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变异、选择和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性。

表型随个体死亡而消失,决定表型的基因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所以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1、种群(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注意: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以一对等位基因(A 、a)和其组成的基因型(AA 、Aa 、aa)为例 ①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100%A =2AA +Aa2(AA +Aa +aa )×100%a =Aa +2aa2(AA +Aa +aa )×100%A 、a 为基因,AA 、Aa 、aa 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

②常染色体上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A =AA +1/2Aa ;a =aa +1/2Aa 。

③X 染色体上基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基因在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计算时只计算X 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 染色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当种群长久处于生长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栖 息地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 落,甚至死亡。 种群平衡 种群较长期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12
种群调节
种群调节作用 当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数量返 回平衡水平的作用,称为种群调节。影响种群调节的因素可以 回平衡水平的作用,称为种群调节。影响种群调节的因素可以 分为两类: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调节作用分 为密度制约作用和非密度制约作用。 •密度制约作用:与密度相关。生物种间的捕食、寄生、食物、 竞争等。 •非密度制约作用:包括温度、光照、风、降水等气候因素(陆 非密度制约作用:包括温度、光照、风、降水等气候因素( 域环境)。水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一系列因素(水域环境) 域环境)。水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一系列因素(水域环境)。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 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13
种群调节理论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影响。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影响。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 定作用。
14
•自动调节学说 行为调节:动物社群行为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 行为调节:动物社群行为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 内分泌调节: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种群压力 内分泌调节: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种群压力 增加,影响激素的分泌,导致种群的增长得到抑制或停止, 从而又降低了种群压力。 遗传调节:种群密度增大时,种群内变异性增加,较差个体 遗传调节:种群密度增大时,种群内变异性增加,较差个体 保存,条件正常时,这些个体淘汰。
22
三:繁殖成效
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 和叫繁殖成效(reproductive effort) 1:繁殖价值 繁殖价值 = 当年生育力 + 余生中繁殖的期 望值
23
2:亲本投资 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子代 时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称亲本投资 (parental investment) 3:繁殖成本(reproductive costs) 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的所有 消耗。
15
7. 捕食在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prey
dN dt = ( r1 − k 1P ) N dP dt = ( − r 2 + k 2 N ) P
r1:the i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 for the prey. K1:the ability of the prey to escape predators r2:the death rate of predators in the absence of prey; K2:measure the ability of the predator to catch prey
7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是农业、林业、渔业等领域确立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是农业、林业、渔业等领域确立最大持续产量( sustained yield)的主要模型; yield)的主要模型; •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的重要概念。 模型中两个参数r 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的重要概念。
(a)减幅振荡; 减幅振荡;
(b)稳定极限周期; (c)混沌动态 稳定极限周期;
9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种群具有不同的波动规律。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种群具有不同的波动规律。 一类是非周期性及少量的数量变动(如冻害); );另一类是周 一类是非周期性及少量的数量变动(如冻害);另一类是周 期性波动(包括季节性变动和年波动)。 期性波动(包括季节性变动和年波动)。 季节性波动主要是环境的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 季节性波动主要是环境的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如海洋 强光带的硅藻种群的季节变化。 强光带的硅藻种群的季节变化。 年变动主要是多年周期因素与种群间影响造成的。种群 年变动主要是多年周期因素与种群间影响造成的。 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种群环境条件的周年差别所控制; 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种群环境条件的周年差别所控制;另一 类主要受种群本身所控制。 类主要受种群本身所控制。
17
18
二:生活史概述
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的全部过程称 为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生活史为其遗传物质所决定,一般是不能 改变的,但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在一定范 围内某些性状具有可塑性。
19
(1)个体大小:个体的大小与生活周期的 长短有很好的正相关性。 个体大的物种在异质性环境中更有可能保 持它的调节功能长久不变,更容易在适宜 的环境中长期占统治地位。 个体小的物种世代更新快,遗传异质性高, 生态适应幅度大,进化速度快。
8
2.种群动态 2.种群动态
种群波动(population cycles)
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上下摆动。 fluctuations of relatively constant period around a long-term mean population density. 种群的波动是由内因(生物内部的自动调节)和外因 (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不断变化而引起的。
普通生态学
第六讲 生物种群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Population growth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s 植物的调查统计与植物不同: •Biomass or basal area may be better to measure the abundance of species •A tree is a population of leaves or of buds connected by woody structur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central organization and integration. (leaf area index, LAI)
10
种群暴发 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暴发。 赤潮是种群暴发的典型例子。 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 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 过程称为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过程称为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2
一:种群数量动态及调节 1.种群增长的理论模型
Geometric (or exponential) growth(环境不受限制) 假定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 •Discrete, nonoverlapping generations(离散世代生物种 insect. Nt+1=R0Nt
24
四:繁殖格局
1: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 只繁殖一次即死亡的生物 一生中能繁殖多次的生物 2:生活年限与繁殖 一次繁殖生物倾向于生活年限短;多次繁 殖生物倾向于生活年限长。
25
思考题:
老鼠和大象在种群生存策略选择时具体有 哪些不同点?
26
4
Logistic growth(有限环境下的阻滞增长) 有限环境下的阻滞增长) 有限环境下的阻滞增长 1838年由Verhurst首次提出 (1-N/k) is the proportion of the dN N K−N = rN1 − = rN carrying capacity that dt K remains unused. K
dN dt = rN
N t = N 0e
rt
r: the natural rate of increase, is a parameter that incorporates both additions to the population and losses from the population.
Nt——the population size at generation t Nt+1—the population size at generation t+1 R0-—net reproductive rate
3
• 重叠世代生物种群 Breeds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of the year and made up of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predator
16
猎物—捕食者的简单模型 猎物 捕食者的简单模型
dN dt dP dt = rN = − bP − α NP + β NP
该方程以第二和第三营养级, 特别是小型动物捕食关系为基础。
式中:N是猎物密度; r是猎物的内禀增长率; α为猎物与捕食者相遇被吃掉的几率; P是捕食者密度, b为捕食者的内禀增长率; Β是捕食者攻击效率(捕食能力)的测度。
20
(2)生长与发育 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及生物细胞数量 的增加叫生长(growth) 伴随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 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 性成熟的个体,这个总的转变过程叫发育 (development)
21
(3)繁殖 有机体产生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叫繁殖。 (4)扩散 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 个生境中。 植物扩散:可动性、传播因子、地形条件; 动物扩散:迁出、迁入、迁移。
6
满足逻辑斯谛曲线增长的种群,通常应符合: 满足逻辑斯谛曲线增长的种群,通常应符合: • 具有稳定的年龄分布; 具有稳定的年龄分布; • 具有合适的单位测量种群密度; 具有合适的单位测量种群密度; • 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1/NdN/dt=r-r 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1/NdN/dt=rN/K); N/K); • 种群密度对增长率的影响是瞬时作用,而不存在任何时滞。 种群密度对增长率的影响是瞬时作用,而不存在任何时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