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合导线平差步骤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
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的方法步骤1.数据整理:将所有野外测量得到的数据整理并记录在测量数据表中,包括所有测角、测距的观测值和对应的仪器误差。
2.角度计算:按照附合导线中的角度连接关系,计算方位角、前方差以及前后角差等。
首先,计算第一站的初始方位角,即参考方位角。
其次,计算后续各站的方位角,可以使用闭合导线平差法或者条件方程平差法。
最后,计算前后角差,验证闭合条件是否满足。
3.距离计算:根据实地测距所得的观测值,考虑仪器误差等因素,计算出各测线的长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法、估计法和逐差法。
4.坐标计算:根据已知的控制点坐标和测量所得的距离和角度,计算出各测站点的坐标。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方位角距离平差法和三角测量法等。
5.平差计算:根据所得的测角、测距和坐标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得到更为准确的测量结果。
常用的平差方法有角度平差、距离平差和坐标平差等。
6.误差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包括观测误差和计算误差。
观测误差一般通过残差分析来评估,计算误差可以通过方差分析和误差传递公式来分析。
7.结果检查: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验证闭合导线是否满足精度要求,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
若检查发现有误,需要重新检查数据,重新计算。
8.输出成果:将最终的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和输出,包括测线图、测量报告和计算表格等。
以上是测绘中级附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方法步骤。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和要求,可能还需要进行其他的计算和处理,如高程计算、误差传递分析等。
因此,在进行内业计算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和适当调整。
附合导线平差步骤
附合导线平差步骤一、数据处理1.数据输入:将测站、观测角度、观测距离等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或平差软件。
2.数据质检: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的质检,检查是否存在错误数据、异常数据等,发现并剔除异常数据。
3.角度数据处理:将观测角度转换为弧度,便于后续计算。
4.距离数据处理:对观测距离进行单位转换,通常将其转换为米或千米。
5.数据配对:将同一测站观测到的角度和距离数据做配对,构成观测组。
6.编点编号:对测站进行编号,便于后续计算。
二、导线控制要素计算1.导线连杆长度计算:根据测站坐标计算导线连杆的几何长度。
2.导线初始点坐标计算:根据导线方位角、连杆长度和已知控制点的坐标计算导线初始点的坐标。
3.导线朝向角计算: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坐标和导线的方位角,计算导线的朝向角。
三、平差计算1.平差模型确定:选择适当的平差模型,常用的有单位权平差模型、具有不等权的平差模型等。
2.条件方程建立:根据平差模型和导线控制要素的计算结果,建立条件方程组。
3.条件方程系数矩阵确定:根据条件方程组,将其转化为系数矩阵形式。
4.闭合差计算:根据条件方程和系数矩阵,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闭合差,并评估其精度。
5.参数平差:利用闭合差和条件方程系数矩阵,通过参数平差法计算出导线的平差结果。
6.残差计算:根据平差结果和原始观测数据,计算各个观测量的平差残差,并评估其精度。
四、结果分析和判断1.平差结果分析:对平差结果进行查验和分析,判断平差是否满足要求,是否符合实际测量误差的范围。
2.误差判断:根据平差结果和平差残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误差,如超限误差、粗大误差等。
3.解释和修正:对异常误差进行解释和修正,如重新检查测量数据、进行补充观测等。
以上就是附合导线平差步骤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得到导线的最佳平差值,为后续的工程测量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对平差步骤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实际工程测量的需求。
附合导线平差计算过程说明
附合导线平差计算过程说明1)道路观测左角∑β测左=308°2.'38"+70°35'41"+156°56'39"+185°39'2"+205°21'59"+174°36'43"+197°31'46"+157°36'36"+135°14'40"+167°38'50"=1759°14'34"ƒβ测=a始边- a终边=-15"。
ƒβ容=± 40√n =±126"。
ƒβ测<ƒβ容,测角精度符合要求。
2)改正角:β=β测- ƒβ测/N。
3)坐标方位角的推算:根据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及改正角,依据公式a下一边’= a始边+180°+转角(观测转左角)依次计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4)坐标增量的计算及闭合差的调整坐标增量计算根据已经推算出的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和相应边的边长,按下面公式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
△ X AB=D AB*COS a AB,△ Y AB=D AB*SIN a AB,按附合导线要求,各边的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植,等于终起两点的已知坐标之差,所以,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按公式计算,Fx=∑△x测-(X终-X起)FY=∑△Y测-(Y终-Y起)导线全长闭合差f=√(ƒx2+ƒy2)=0.102m,k=f/∑D=1/38370<1/2000.满足精度要求。
5)根据后一点的坐标及改正后的坐标增量,按公式推算前一点坐标。
X前=X后+△x改Y前=Y后+△Y改最后,推算出终止边的坐标,与原有设计值相等,以作检核。
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1、绘制计算草图。
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1)计算闭合差:(2)计算限差:(图根级)(3)若在限差内,则按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4)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有: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若 K<1/2000 (图根级),则将、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
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6、坐标计算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的新的坐标增量,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 例题 ] 如图所示闭合导线,试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计算表格见下图:闭合水准路线内业计算的步骤:(1) 填写观测数据(2) 计算高差闭合差h f =∑h ,若h f ≤容h f时,说明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否则,将重新进行观测。
(3) 调整高差闭合差 各段高差改正数:i hi i hi L Lf V n nf V ·· ∑-=∑-=或各段改正高差:ii i V h h +=改(4) 计算待定点的高程闭合差(fh )水准路线中各点间高差的代数和应等于两已知水准点间的高差。
若不等两者之差称为闭合差高差闭合差的计算.支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方法高差闭合差容许值 (n 为测站数,适合山地)(L 为测段长度,以公里为单位,适合平地)水准测量中,消除闭合差的原则一般按距离或测站数成正比地改正各段的观测高差改正数每公里改正数各测段的改正数每一站改正数各测段的改正数计算的基本步骤高差闭合差的计算闭合差的调整高程的计算(见例题2)例题2高程误差配赋表首先:将检查无误的野外观测成果填入计算表,包括:各测段的距离和高差值h i已知数据第一步:高差闭合差的计算第二步: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各测段实测高差加改正数,得改正后的高差h i第三步:待定点高程的计算根据改正后的高差h i,由起始点Ⅲ18开始,逐点推算出各点的高程,列入表中最后算得的Ⅲ19点的高程应与已知的高程HⅢ19相等,否则说明闭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的成果计算与附合水准路线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检核条件与附合水准路线不同。
(整理)导线测量平差教程—计算方案设置
计算方案的设置一、导线类型:1.闭、附合导线(图1)2.无定向导线(图2)3.支导线(图3)4.特殊导线及导线网、高程网(见数据输入一节),该选项适用于所有的导线,但不计算闭合差。
而且该类型不需要填写未知点数目。
当点击表格最后一行时自动添加一行,计算时删除后面的空行。
5.坐标导线。
指使用全站仪直接观测坐标、高程的闭、附合导线。
6.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指仅进行单面读数且仅进行往测而无返测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当数据中没有输入“中视”时可以用作五等、等外水准等的记录计算。
当输入了“中视”时可以用作中平测量等的记录计算。
说明:除“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仅用于低等级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外,其它类型选项都可以进行平面及高程的平差计算,输入了平面数据则进行平面的平差,输入了高程数据则进行高程的平差,同时输入则同时平差。
如果不需进行平面的平差,仅计算闭、附合高程路线,可以选择类型为“无定向导线”,或者选择类型为“闭附合导线”但表格中第一行及最后一行数据(均为定向点)不必输入,因为高程路线不需定向点。
二、概算1.对方向、边长进行投影改化及边长的高程归化,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项改正。
2.应选择相应的坐标系统,以及Y坐标是否包含500KM。
选择了概算时,Y坐标不应包含带号。
三、等级与限差1.在选择好导线类型后,再选择平面及高程的等级,以便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自动填写限差等设置。
如果填写的值不符合您所使用的规范,则再修改各项值的设置。
比如现行的《公路勘测规范》的三级导线比《工程测量规范》的三级导线要求要低一些。
2.导线测量平差4.2及以前版本没有设置限差,打开4.2及以前版本时请注意重新设置限差。
四、近似平差与严密平差的选择及近似平差的方位角、边长是否反算1.近似平差:程序先分配角度闭合差再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即分别平差法。
2.严密平差: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平差。
3.《工程测量规范》规定:一级及以上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及以下平面控制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
导线简易平差方法
角度 改正值
″
坐标 方位角
°′″
距离
D(m)
纵坐标增量值 纵坐标值 横坐标增量值 横坐标值
△X(m)
∨X (mm)
X,N(m)
△Y(m)
∨Y (mm)
Y,E(m)
3
4
5
6
7
8
9
10
11
9
20
9
104 297.260
9
72 187.812
9
106 93.400
9
6 150.642 149.714
283
1864.222 1970.220
287.788 178.868 89.593 16.692
1413.350 1986.385
总和 803 45
n= 5
辅 助 计 算
fβ= -45″ 检核fβ=± 40″ 5 = 89″
X,N(m)
△Y(m)
∨Y (mm)
Y,E(m)
3
4
5
6
7
8
9
10
11
9
20
1864.222
1413.350
9
104 297.260 74.441 60
x理 xc xB
y理 yc yB
由于调整后的各转折角和实测的各导线边长均含有误差,导致由它们为基础计算的各边纵、 横坐标增量,其代数和不等于附合导线终点和起点的纵、横坐标之差,差值即为纵、横坐标增量 闭合差 f x 和 f y ,即:
f x x x理 x ( xC xB ) f y y y理 y ( yC yB )
,按方位角公式推算出终边CD的坐标
附和导线平差计算详细教程,留着慢慢学习!
附和导线平差计算详细教程,留着慢慢学习!本篇继续讲解附和导线的内业平差。
平差顾名思义就是把总误差进行平均分配,让每个点的误差都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平差有两种方式,一是手动平差,二是软件平差。
本文讲解手动平差,这个过程能让新手测量员们掌握平差的原理,和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文还是以上篇的实例来讲解,开始前先来看看上篇文章中我们外业观测的记录。
第1步,制作平差计算表并填入已知数据在Excel中按适当格式制作一个《附和导线平差计算表》(表格我已经做好了,需要的可以给我发私信),然后按要求输入起始边和附和边的起、终点坐标并计算方位角和边长。
再参照观测记录表在”测点“栏中依次填入各个测点,在”观测左角值”栏中填入每个测站测得的平均角值,在“距离”栏中填入各导线边的平均边长。
填入后的效果如下图:注:已知边的方位角和边长的计算方式很多,比如用5800计算器的Pol函数,道路之星的测站、CASS查询等。
第2步,计算角度闭合差计算角度闭合差,是为了检验外业角度观测的精度是否满足相应等级导线的技术要求。
如果实测的角度闭合差<>相关计算公式:实测角度闭合差=实测附和边方位角-理论附和边方位角实测附和边方位角=起始边方位角-N*180+实测左角值之和容许角度闭合差各等级导线有相应规定(各等级导线的技术要求在上篇文章中)。
注:N为测量站数,方位角取值范围是0度(含)到360度(不含),大于360度的减去360度,小于0度的加上360度。
本案例经计算:角度闭合差=7.1秒,容许闭合差=22秒,观测精度合格。
第3步,计算左角改正数经过角度闭合差的计算,确定外业成果合格后,就要计算左角改正数。
左角改正数=角度闭合差的相反数/测站个数改正后左角值=观测左角值+左角改正数本案例角度闭合差=7.1秒,那么左角改正数=-7.1/5=-1.42秒。
分配说明:为尽量平均分配误差,我们可将改正数保留1位小数,所以案例中每个测站分配-1.4秒,这时还有0.1秒未得到分配。
附合导线严密平差算法总结
附合导线严密平差算法总结图1如图的单一附合导线,有4个已知点A、B、C、D,2个未知点TP1、TP2。
设观测边数为n, 则未知点数为n-1, 观测角数为n+1。
以上图为例,n = 3。
观测边为:S1 = B->TP1,S2 = TP1->TP2, S3 = TP2->C思路:由于A、B坐标已知,则可以算出起始方位角,再根据B点坐标和每个观测角(夹角,左角)推算出TP1、TP2、C点的近似坐标值。
如果是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则用盘左盘右重复观测求平均的方式,直接测出TP1、TP2、C点的近似坐标值以及CD的方位角。
再根据c点的已知坐标与近似坐标求坐标闭合差,由CD的已知方位角和近似方位角求角度闭合差,两个闭合差联立求得边长和角度的改正数,最后求得未知点的坐标平差值。
条件平差过程:1.建立条件方程,求得条件系数2.求法方程系数3.求权阵4.计算出联系数K5.解算出观测值改正数V6.由观测值和改正数计算平差值详细步骤如下:1、建立条件方程在单一附合导线中,只需要三个条件方程即:方位角附合条件、纵坐标附合条件和横坐标附合条件方程。
(省略了条件方程的推导过程,详细过程请查看参考资料:《测量平差.pps》)(1)方位角附合条件[Vβi]n+11+ Wβ= 0式中,Wβ= - (T0– T CD+ [βi]n+11 - (n+1)*180°)(角度闭合差)βi ——角度观测值(夹角,左角)Vβi ——各观测角的改正数。
如果是用全站仪观测,则Wβ= - (T CD– T CD)式中,T CD ——CD的方位角观测值,T CD ——CD的已知方位角(2)纵坐标X附合条件方程[Cos TI * VSi]1n - (1/ ρ”)* [(Yn+1- Yi) * Vβi]1n - W x = 0;式中,TI——各方位角观测值(近似值)VSi——边长改正数Yn+1—— C点即终止点的横坐标Y的观测值(近似值)Yi——待定点的横坐标Y的观测值Wx = - (Xn+1- XC)XC—— C点即终止点的纵坐标X的已知值ρ” = 2062.65(3)横坐标Y附合条件方程[Sin TI * VSi]1n + (1/ ρ”)* [(Xn+1- Xi) * Vβi]1n– W Y = 0;式中,TI——各方位角观测值(近似值)VSi——边长改正数Xn+1—— C点即终止点的纵坐标X的观测值(近似值)Xi——待定点的纵坐标X的观测值WX = - (Yn+1- YC)YC—— C点即终止点的横坐标Y的已知值ρ” = 2062.652、求条件方程的系数矩阵联立3个方程得改正数条件方程组:[Vβi]n+11+ Wβ= 0[Cos TI * VSi]1n - 1/ ρ”* [(Yn+1- Yi) * Vβi]1n - W x = 0;[Sin TI * VSi]1n + 1/ ρ”* [(Xn+1- Xi) * Vβi]1n– W Y = 0;其系数矩阵arrA为:(即改正数V的系数,此处以图1为例, n = 3)3、联系数法方程(简称法方程)AP-1A T K – W = 0A——系数矩阵arrAK ——乘系数P ——权阵W ——闭合差矩阵由上得法方程的系数阵N:N = AP-1A T(权的推导见参考资料:《全站仪观测导线测量平差方法的研究.pdf》)角度权:P βi = 1;(因为角度的标称精度是固定的,各观测角权值相等) 边长权:P Si = (μ0 *μ0 ) / (M D * M D )(误差比例系数固定,边长的误差与距离有关,因此不一致)式中,μ0 ——先验测角中误差,以秒为单位 M D —— 距离观测中误差若 导线边长为S i (米),e1 为仪器的边长标称固定误差(mm ),e2为仪器的边长比例误差系数(无单位),则M D = ± (e1 + e2 * S i * 0.001)mm 需转化为厘米:M D = M D ** 0.1 (cm )由于此处是要P 的逆矩阵P -1,因此要求P 的各元素的倒数(P 是对角矩阵,对角矩阵的逆矩阵就是原矩阵元素的倒数) Psi = 1/ Psi ;由上可得,P -1 矩阵如下:4、求改正数由于N 已经在前面的步骤中求出,求N 的逆矩阵。
(完整版)附合导线平差教程
附合导线导线平差步骤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种类较多,有GPS网、三角网、边角组合网和导线网,其中导线网按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本文以附合导线的内业数据处理为例,说明控制点坐标平差处理的方法。
导线的内业计算,就是根据起始点的坐标和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以及所观测的导线边长和转折角,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计算的目的除了求得各导线点的坐标外,还有就是检核导线外业测量成果的精度。
在转入内业计算之前,应整理并全面检查外业测量的基础资料,检查数据是否完整,是否有记录错误和计算错误,是否满足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正确和完整,然后绘制相应导线的平面草图,并将相关数据标示于草图的对应部位。
如图2-21所示的附合导线,观测转折角为左角,计算的步骤如下:(1)填表。
计算之前,首先将示意图中各观测数据(观测角和边长)和已知数据(起始边和附合边的坐标方位角,起始点和终止点的坐标)填入相应表格之中,如表2-19所示。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如图2-20所示的附合导线,观测转折角为左角,根据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公式可以依次计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αA1=αBA+180°+βAα12=αA1+180°+β1α2C=α12+180°+β2+)αCD′=α2C+180°+βCαCD′=αBA+4×180°+∑β测左计算终边坐标方位角的一般公式为:α终边′=α始边+n·180°+∑β测左(2-5)式中n为导线观测角个数。
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fβ测=α终边′-α终边(2-6)图2-21 附合导线计算示意图角度闭合差fβ的大小,表明测角精度的高低。
对于不同等级的导线,有不同的限差(即fβ容)要求,例如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允许值为:nfβ容=±60″(2-7)式中n为多边形内角的个数。
这一步计算见辅助计算栏,fβ测=+41″,fβ容=±120″。
导线网条件平差计算
§3-3 导线网条件平差计算2学时导线网,包括单一附合导线、单一闭合导线和结点导线网,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控制测量布设方式之一,其观测值有长度观测值和角度观测值。
在本节中我们主要讨论单一导线的平差计算,先讨论单一附合导线问题。
一.单一附合导线条件平差如图3-6所示,在这个导线中有四个已知点、n -1个未知点、n +1个水平角观测值和n 条边长观测值,总观测值数为2n +1。
从图中可以分析,要确定一个未知点的坐标,必须测一条导线边和一个水平角,即需要两个观测值;要确定全部n -1个未知点,则需观测n -1个导线边和n -1个水平角,即必要观测值数t = 2n -2;则多余观测个数r = (2n +1) – t = 3。
也就是说,在单一附合导线中,只有三个条件方程。
下面讨论其条件方程式及改正数条件方程式的写法。
设AB 边方位角已知值为T AB = T 0,CD 边方位角已知值为T CD 、计算值为T n+1,B 点坐标的已知值为(B x ,B y )或者(x 1, y 1),C 点坐标的已知值为(C x ,C y )、计算值为(x n +1, y n +1)。
三个条件中,有一个方位角附合条件、两个坐标附合条件。
方位角附合条件:从起始方位角推算至终边的方位角平差值应等于其已知值,即0ˆ1=-+CD n T T(3-3-1)纵横坐标附合条件:从起始点推算至终点所得到的坐标平差值应与终点的已知坐标值相等,即0ˆ1=-+C n x x(3-3-2) 0ˆ1=-+C n y y(3-3-3)1.方位角附合条件式180)1(][180)1(]ˆ[ˆ1101101⋅+±++=⋅+±+=+++n v T n T T n i n i n i βββ则(3-3-1)式可写为0180)1(][ˆ1101=-⋅+±++=-++CD n i CD n T n v T T T i ββ整理得][11=-+T n w v i β (3-3-4)其中)180)1(][(110CD n i T T n T w -⋅+±+-=+ β2.纵坐标附合条件式 终点C 坐标平差值表示为n i B n x x x 11]ˆ[ˆ∆+=+(3-3-5)而第i 边的坐标增量为i i i T S x ˆcos ˆˆ=∆(3-3-6)式中iS i i v S S +=ˆii ij i i j i j i T v i T v i v T i T T j j j +=⋅±++=⋅±++=⋅±+=10111010][180][][180][180]ˆ[ˆββββββ其中T i 是第i 边的近似坐标方位角180][01⋅±+=i T T i j i β(3-3-7)则(3-3-6)式可表示为)]cos([)(ˆ1i i S i i T v v S x j i ++=∆β上式按泰勒级数展开,取至一次项,得ii S i i i j i v y v T x x1][cos ˆβρ''∆-⋅+∆=∆(3-3-8)其中i i i T S x cos =∆,为由观测值计算出的近似坐标增量。
导线平差 (2)
导线平差什么是导线平差导线平差是一种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和校正地面上的导线的位置和形状误差。
这些误差通常由各种因素引起,如地形变化、温度变化和测量仪器误差等。
导线平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准确的测量结果,并对地面上的导线进行校正。
导线平差的目的导线平差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导线测量中的误差,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通过导线平差,我们可以校正导线的曲线形状、长度和位置误差,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导线平差的步骤导线平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测量导线在进行导线平差之前,首先需要对导线进行测量。
测量导线可以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如全站仪、经纬仪等。
在测量导线时,需要记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坐标,以及导线上的其他测量点坐标。
2. 创建导线平差网络在测量导线后,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导线平差网络。
导线平差网络是由测量导线和测量点组成的网络。
通过导线平差网络,我们可以计算出导线的长度和位置误差。
3. 进行导线平差计算在创建导线平差网络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导线平差计算。
导线平差计算通常涉及各种数学和统计方法,如最小二乘法、误差传播法等。
通过导线平差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导线的校正结果。
4. 校正导线根据导线平差计算的结果,我们可以对导线进行校正。
校正导线包括校正导线的长度、形状和位置。
校正导线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如切割导线、唐氏法等。
导线平差的应用导线平差在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准确的测量结果,并对导线进行校正。
导线平差还可以用于创建地形地图、计算土地面积和边界等。
导线平差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导线平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始终使用准确的测量仪器和工具。
测量仪器和工具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导线平差的结果。
2.在测量导线之前,需要确保导线表面干净和平整。
导线表面的污垢和不平整会影响测量结果。
3.注意温度变化对导线长度的影响。
温度变化会导致导线的伸缩,进而影响导线平差的结果。
4.在进行导线平差计算时,需要注意数学和统计方法的正确使用。
附和导线近似平差
三、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CAD、CASS、纬地语言编程、excel VBA语言编程、VB可视化编程、主流软件的使用(如:CAD、CASS、纬地等),其次更需要明确测量的内涵。
(一)踏勘选点选点就是在测区内选定控制点的位置。
选点之前应收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高一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
根据测图要求,确定导线的等级、形式、布置方案。
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初步布设方案,再到实地踏勘,选定导线点的位置。
若测区范围内无可供参考的地形图时,通过踏勘,根据测区范围、地形条件直接在实地拟定导线布设方案,选定导线的位置。
导线点点位选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方便测角,相邻导线点间要通视良好,视线远离障碍物,保证成像清晰。
2、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边长,导线边应离开强电磁场和发热体的干扰,测线上不应有树枝、电线等障碍物。
四等级以上的测线,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3 以上。
3、导线点应埋在地面坚实、不易被破坏处,一般应埋设标石。
4、导线点要有一定的密度,以便控制整个测区。
5、导线边长要大致相等,不能悬殊过大。
导线点埋设后,要在桩上用红油漆写明点名、编号,并用红油漆在固定地物上画一箭头指向导线点并绘制“点之记”方便寻找导线点,如图6-5所示。
(一)踏勘选点选点就是在测区内选定控制点的位置。
选点之前应收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高一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
根据测图要求,确定导线的等级、形式、布置方案。
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初步布设方案,再到实地踏勘,选定导线点的位置。
若测区范围内无可供参考的地形图时,通过踏勘,根据测区范围、地形条件直接在实地拟定导线布设方案,选定导线的位置。
导线点点位选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方便测角,相邻导线点间要通视良好,视线远离障碍物,保证成像清晰。
2、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边长,导线边应离开强电磁场和发热体的干扰,测线上不应有树枝、电线等障碍物。
四等级以上的测线,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3 以上。
3、导线点应埋在地面坚实、不易被破坏处,一般应埋设标石。
具有后验方差检验评价功能的附合导线平差程序
具有后验方差检验评价功能的附合导线平差程序附合导线平差是测量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对导线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价。
附合导线平差程序是用来实现附合导线平差的计算程序。
在附合导线平差程序中,后验方差检验评价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用来评估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一种具有后验方差检验评价功能的附合导线平差程序的设计思路。
该附合导线平差程序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数据输入:程序首先要求用户输入初始观测数据,包括每个导线的起点、终点坐标、观测的距离和高差。
导线的观测数据应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输入,可以支持导入外部文本文件或手动输入。
2.参数计算:程序根据输入的观测数据,计算每个导线的长度、倾斜角和方位角。
计算方法可以采用三角法或其他几何计算方法。
3.附合导线计算:根据导线的倾斜角和方位角,利用附合导线平差公式计算导线的坐标。
计算结果会得到每个导线的中间点坐标。
4.误差传播计算:根据已知导线的坐标和观测数据的精度,利用误差传播公式计算每个导线的坐标误差值。
计算结果会得到每个导线的坐标误差。
5.后验方差计算:利用计算得到的坐标误差,利用后验方差公式计算每个导线的坐标后验方差。
计算结果会得到每个导线的坐标后验方差。
6.后验方差检验评价:根据后验方差的计算结果,进行后验方差检验评价。
该评价可以基于一定的标准或规范,比如根据误差椭圆的形状、面积、长轴、短轴等指标进行评价。
7.结果输出:将计算和评价结果进行输出,可以以文本形式或图形形式展示。
输出结果应包括每个导线的坐标、坐标误差、坐标后验方差,以及后验方差的检验评价结果。
8.可视化展示:可以通过绘制误差椭圆、误差图表等方式,对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以便用户更直观地了解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以上是一种具有后验方差检验评价功能的附合导线平差程序的设计思路。
在程序的实现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当的算法和数学模型来进行计算和评价。
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扩展,比如支持多种不同的后验方差计算方法、更丰富的评价指标等。
附和导线近似平差计算程序
附和导线近似平差计算程序P:A:B:I:J:K:L:Defm12 P=P+2:N=0:M=AW=60√P÷3600LbI0N=N+1{C}Z[2N-1]=C:M=M+CM>180=>M=M-180:≠=>M=M+180⊿N<P=>Goto0⊿F=M-B:F>360=>F=F-360⊿F▲AbsF<W=>F=-F÷P:≠=>Goto E⊿N=0:M=ALbI1N=N+1:M=M+Z[2N-1]+FM>180=>M=M-180▲≠=>M=M+180▲⊿Z[2N-1]=MN<P=>Goto1⊿N=0:M=0:G=0:H=0:P=P-1LbI2N=N+1{D}:Z[2N]=D:M=M+DX=DcosZ[2N-1]:Y=DsinZ[2N-1]G=G+X:H=H+YZ[2N-1]=X:Z[2N]=YN<P=>Goto2⊿G=G+I-K▲H=H+J-L▲T=√(G×G+H×H)▲Q=M÷T▲Q>2000=>G=-G÷M:H=-H÷M:≠=>Goto E⊿N=0:X=I:Y=JLbI3N=N+1▲D=√(Z[2N-1]×[2N-1]+Z[2N]×[2N])V=Z[2N-1]+DG▲U=Z[2N]+DH▲X=X+V▲Y=Y+U▲Z[2N-1]=X:Z[2N]=YN<P=>Goto3⊿LbI E说明:1程序中Defm12是按4个未知点设置的,计算时要进行修改。
如未知点数为n,修改数为2(n+2)。
1:P输入未知点数2:A输入起点方位角3:输入终点方位角4:I,J输入起点坐标5:K,L输入终点坐标6:C从导线起点依次观测角7:F角度闭合差8:M导线第一边依次方位角平差值9:D导线第一边依次输边长10:G,H为(⊿X,⊿Y)导线闭合差11:T为导线绝对误差12:Q为导线相对闭合差分母,分子为1 13:N导线未知点数14:V,U为导线第一边坐标增量平差值15:X,Y为导线未知点坐标平差值。
附合导线计算方法
附合导线计算方法(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附合导线计算方法已知A(X=,Y=),B(X=,Y=),C(X=,Y=),D(X=,Y=)四点坐标,及a AB(起始边),a CD(终止边)计算得出。
AB=tan -1(XAXBYAYB--)=tan-1(2507.6983.229963.12158.1303--)=-22。
59”’=-22。
59”’+180=157000”52’(计算方位角为负,所以要加上180)同理求出CD方位角坐标为46045”23’1:用求出AB±观测角(左正右负)±180,依次加减,得出最后的‘CD方位角,用计算的方位角‘CD-CD=闭合差值B1方位角=157000”52’-192。
14,24,,+180=144。
46,28,,12方位角=144。
46,28,,-236。
48,36,,+180=87。
57,52,,23方位角=87。
57,52,,-170。
39,36,,,+180=97。
38,16,,34方位角=97。
38,16,,-180。
00,48,,+180=97。
17,28,,4C方位角=97。
17,28,, -230。
32,36,,+180=46。
44,52,,‘CD-CD=46。
44,52,,-46045”23’=-31”将角度闭合差除与测边数分配到各观测角中即:-31÷5=”(角度闭合差调整中,观测角为左角时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观测角为右角时,则按闭合差同符号分配到测角,如有小数,按长边少分,短边多分原则)即:B1观测角=192。
14,24,,-6”=192。
14,18,,12观测角=236。
48,36,,-6”=236。
48,30,,23观测角=170。
39,36,,-6”=170。
39,30,,34观测角=180。
00,48,,-7”=180。
00,41,,4C观测角=230。
导线平差计算
导线平差计算1 简介闭合导线和附合导线是长输管道站场和穿跨越测量常用的控制手段,其优点是可以同时完成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导线平差原理请查阅相关文献。
不同平差软件的平差方法步骤基本相同,本文件基于南方平差易软件平台介绍导线(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是最简单的导线控制网)平差的操作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测量规范》(SY/T 0055-200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 操作步骤(1)录入数据录入数据是将导线测量数据录入平差软件。
可以采用手工或文件方式录入(建议采用后者,选菜单“文件/打开”)。
其数据格式如下:[NET] 控制网信息[P ARA] 控制网参数[STATION]坐标和高程信息(11表示高程已知,如果无坐标则无法在平差易中看到和输出地图)[OBSER] 观测的转角、平距、高差等信息下图为导入数据窗口:图3-1 导入数据窗口(2)坐标推算(F3)选菜单“平差/推算坐标”,根据已知条件(测站点信息和观测信息)推算出待测点的近似坐标。
为构建动态网图和导线平差作基础。
(3)概算选菜单“平差/选择概算”→配置概算参数→输出概算结果。
下图为“选择概算”的配置参数窗口:图3-2 配置概算参数(4)调整观测数据将概算结果调整到输入的观测数据中,重新导入。
(5)计算方案的选择对于同时包含了平面数据和高程数据的导线, 一般处理过程应为:先进行平面处理, 然后在高程处理时软件会使用已经较为准确的平面数据(如距离等)来处理高程数据。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平面高程混合平差,您也可以在平面和高程处理间多次切换,迭代出精确的结果(但建议平面和高程分开了平差)。
针对导线平差,需要设置中误差及仪器参数、高程平差参数、限差及等级内容。
选菜单“平差/平差方案”即可进行参数的设置,如下图:图3-3 平差方案参数设置(6)闭合差计算与检核(F2)根据观测值和设定参数来计算导线的闭合差,从而来检查某条导线是否存在观测粗差或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点坐标平差处理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种类较多,有GPS网、三角网、边角组合网和导线网,其中导线网按等级划分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本文以附合导线的内业数据处理为例,说明控制点坐标平差处理的方法。
导线的内业计算,就是根据起始点的坐标和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以及所观测的导线边长和转折角,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计算的目的除了求得各导线点的坐标外,还有就是检核导线外业测量成果的精度。
在转入内业计算之前,应整理并全面检查外业测量的基础资料,检查数据是否完整,是否有记录错误和计算错误,是否满足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正确和完整,然后绘制相应导线的平面草图,并将相关数据标示于草图的对应部位。
如图2-21所示的附合导线,观测转折角为左角,计算的步骤如下:
(1)填表。
计算之前,首先将示意图中各观测数据(观测角和边长)和已知数据(起始边和附合边的坐标方位角,起始点和终止点的坐标)填入相应表格之中,如表2-19所示。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如图2-20所示的附合导线,观测转折角为左角,根据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公式可以依次计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α
A1
=αBA+180°+βA
α
12
=αA1+180°+β1
α
2C
=α12+180°+β2
+)αCD′=α2C+180°+βC
α
CD ′=α
BA
+4×180°+∑β测左
计算终边坐标方位角的一般公式为:
α
终边
′=α始边+n·180°+∑β测左(2-5)式中n为导线观测角个数。
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
fβ测=α终边′-α终边(2-6)
图2-21 附合导线计算示意图
角度闭合差f
β
的大小,表明测角精度的高低。
对于不同等级的导线,有不
同的限差(即f
β容
)要求,例如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允许值为:
fβ
容
=±60″n(2-7)式中n为多边形内角的个数。
这一步计算见辅助计算栏,fβ测=+41″, fβ容
=±120″。
若fβ测≤fβ
容
,说明测角精度符合要求,此时需要进行角度闭合差的调整。
调整是应注意:当用左角计算α终边′时,改正数的符号与fβ测符号相反;当用右角计算α终边′时,改正数的符号与fβ测符号相同。
可将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给各观测角,而得出改正角:
β=β
测
-fβ测/n (2-8) 式中n为多边形内角的个数。
按(-fβ测/n)式计算的改正数,取位至秒,填入表格第3列。
当fβ测>fβ
容
时,则说明测角误差超限,应停止计算,重新检测角度。
(3)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根据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及改正角,用(2-5)式依次计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填入第5列。
为了检核,最后应重新推算结束边的坐标方位角,它应与已知数值相等。
否则,应重新推算。
例如
αCD′=α
2C +180°+β
C
=139°50′18″+180°+49°02′38″=8°52′
55″
(4)坐标增量的计算及闭合差调整
坐标增量计算,就是根据已经推算出的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和相应边的边长,按式(2-9)、(2-10)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
ΔX
AB =D
AB
·cosαAB(2-9)
ΔY AB =D AB ·sin αAB (2-10)
式中,D AB 为直线AB 的边长,αAB 为直线AB 的坐标方位角,ΔX AB 、ΔY AB 称为坐标增量,也就是直线两端点A 、B 的坐标值之差。
例如,导线边12的坐标增量为:
Δx 12=D 12·COS α12=189.11×COS103°03′52″=-42.75m Δy 12=D 12·SIN α12=189.11×SIN103°03′52″=+148.22m 同法可算得其它各导线边的坐标增量,填入表中第7、8两列。
按附合导线的要求,各边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等于终、起两点的已知坐标值之差。
因此,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可按下式计算
f x =∑Δx 测―(x 终―x 起) (2-11)
f y =∑Δy 测―(y 终―y 起) (2-12) 表中,fx =+0.21m ,fy =∑Δy 测=+0.11m 。
导线全长闭合差
2
2y x f f f +=
=0.24m 。
仅以f 值的大小还不能显示导线
测量的精度,应当以f 与导线全长∑D 相比较,即以分子为1的分数来表示导线全长的相对闭合差K ,即
f
D D
f
K ∑∑=
=
1 (2-13)
表中,K =0.24/572.75=1/2300。
以相对闭合差K 衡量导线测量的精度,K 的分母越大,精度越高。
不同等级的导线,其允许相对闭合差K 容不一样,图根导线的K 容为1/2000。
若K 超过K 容,则说明成果不合格,应首先检查内业计算有无错误,然后检查外业观测成果,必要时进行重测。
若K 不超过K 容,则说明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调整。
即将f x 、f y 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相应边的纵、横坐标增量中去,从而得到改正后的纵、横坐标增量。
(5)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根据后一点的坐标及改正后的坐标增量,按下式即可推算出前一点的坐标。
X 前=x 后+Δx 改 (2-14) Y 前=y 后+Δy 改 (2-15)
最后,还应推算出终止边上C 点的坐标,其值应与原有值相等,以作检核。
在导线的全部计算过程中,应坚持步步有检核的原则,后一步未检核合格,不能进行前一步计算工作。
表2-19 附合导线计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