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炮制不古也是中医衰落的主因之一
附子的炮制方法
附子的炮制方法
附子经过加工,可以制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附子的毒性较大,服用时需要格外谨慎,附子炮制的目的主要在于降低其毒性,使人内服后可以取得壮阳补肾的功效。古代和现代都有关于附子的具体炮制方法的记载,大家可通过下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附子炮制方法的相同之处以及区别。
★附子炮制方法: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始有火炮法(《玉函》)。晋代有炒炭(《肘后》)法。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用东流水并黑豆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蜜涂炙(《千金》)、纸裹煨(《理伤》)的方法。宋代有水浸(《圣惠方》);生姜
煮(《博济》);姜汁淬、醋浸、以大小麦酿曲造醋浸(《证类》);烧灰存性、盐汤浸炒、黄连炒、姜汁煮(《总录》);黑豆煮、盐水浸后炮、醋淬(《三因》);童便浸后煨,作一窍人朱砂
,湿面裹煨(《妇人》);童便煮(《痘疹方》);赤小豆煮、生姜米泔浸(《朱氏》);姜炒(《百问》)等炮制方法。明代增加了煮制,蜜水煮,巴豆
煮,防风、盐、黑豆同炒(《普济方》);青盐炒、猪脂煎(《奇效》);童便浸后炮(《理例》);姜汁、盐、甘草、童便同煮(《纲目》);盐、姜汁煮、黄连、甘草、童便煮(《仁术》);童便浸(《禁方》);盐、米泔水煮(《准绳》);麸炒(《保元》);炒制、甘草汤浸炒(《景岳》);醋炙(《济阴》);童便,甘草汤煮(《必读》)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单蒸(《握灵》),甘草、防风同煮后再用童便煮(《说约》),姜汁浸后煨(《大成》),甘草汤泡(《新编》),黄连甘草制(《逢原》),酒泡(《良朋》),童便、甘草汤煮(《必用》),甘草、甘遂
古今附子加工方法的沿革与变迁
古今附子加工方法的沿革与变迁
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也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为了确保附子的疗效和安全用药,多以加工品的形式入药。历代医家对附子加工方式的记载多不相同,且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附子加工方式与古代本草所记载的也存在差异。该文回溯核查汉代至民国时期的本草著作,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附子加工方法内容加以归纳整理。结果表明,历史上附子的加工方法和入药方式随着朝代的变迁发生改变,且古今加工方法存在差异。唐代之前附子加工多为炮和浸法,唐代至明代期间多为炮、浸、煮和炒法,清代主要为浸和煮法,现代加工方法为煮和浸结合。附子在唐代之前多以整枚和劈破的方式入药,而现代入药方式多采用切片。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附子的毒性影响很大,建议对古今附子加工方法开展比较研究。
标签:附子;加工方法;历史沿革
附子是一味常用药,其药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但同时也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中国药典》规定附子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 Debx.的子根加工品[1],其性辛、甘,大热;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脘腹冷痛、寒湿痹痛等。因为附子毒性大,所以在采收后需经过产地加工进入市场流通,以减轻其毒性。附子的加工方法多样,仅《中国药典》规定就有4种加工品,现代常用的加工品多达8种[2]。据文献报道附子不同的加工方式对有效成分以及毒性成分有着不同的影响[3]。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2 000多年的用药历史过程中,其加工方法的变迁规律,可以对现今附子的加工工序起到很好的借鉴和思考。本研究通过对本草文献的查阅,梳理附子的加工方法,为附子传统加工方法找出本草学依据。
附子的炮制方法
附子的炮制方法
附子,又名附子、附子、砒霜,为紫金山脉附子科植物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或附子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根茎。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镇痛止痉等功效,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在中医药理论中,附子的炮制方
法对其药效起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将介绍附子的炮制方法。
首先,附子的炮制需要选用新鲜的附子根茎,去除杂质,洗净
后晒干备用。炮制时,可以采用干炒、醋炙、酒炮等方法。其中,
常用的炮制方法是醋炙。具体操作方法是,将附子根茎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醋,使其浸泡,然后取出晾干,反复进行数次,直至附
子呈微黄色为止。醋炙后的附子,药性更温和,毒性减弱,适用范
围更广。
其次,附子的炮制还需要注意火候的掌握。在炮制过程中,要
控制好火候,避免过度炮制导致药性减弱,或者火候不足导致药性
不够温和。一般来说,炮制时火候要适中,避免高温过猛,也要避
免火候不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炮制时间和火候,确保
炮制后的附子药性稳定。
最后,炮制后的附子要储存妥善。炮制完成后的附子应放置在通风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同时,要注意防潮防虫,避免附子受潮发霉或者遭受虫害。储存期间要定期检查,确保附子的品质不受影响。
总之,附子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炮制方法可以使附子的药性更加温和,功效更加显著。因此,在进行附子炮制时,需要注意选用新鲜的附子根茎,掌握好炮制方法和火候,并妥善储存炮制后的附子,以确保其药效和品质。
对《过用附子之害》一文的商榷:
对《过用附子之害》一文的商榷:
前些天,看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某硕士研究生发的一篇文章,题为《过用附子之害》。其文章末段有几句话,以为实有磋商之必要。中医理论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同样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错误的中医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会把中医引上灭亡的邪路。
其文末段说:“附子辛温,为发散之药,为本草下品”。仅这句话,就大宜磋商。麻黄细辛薄荷荆防等药,为真正的发散药。发散药大伤阳气,误用过用,可以亡阳丧命。若过用误用发散,阳气已岌岌可危,此时能救此垂绝之阳的药物,唯有附子。实际上附子之功,在宣通中大具收敛之力,绝非仅发散而已。屡见小儿发热,只用辛凉或辛温发散,热退而复热。此时必借附子补阳之力,让邪去而不伤正,可一服而热退,热不复作。说附子只有发散,没有补阳作用的说法,岂见道之言哉?
下面还说:“长期服用清热解毒药引起的逆证易治,长期服用附子之弊难治”。“阳易复而阴难回,戒之戒之”,更是大谬不然,误人殊甚也。凡是死症绝症,全是误用寒凉所至。历代医家,对此论述甚详。
民国时期的医学大家祝味菊,师徒辩难,写了《伤寒质难》一书。书中说“救焚易,解冻难”。满山大火,一阵暴雨,可以浇灭。洪水滔天,无可御之者。阴霾能蔽日月,骄阳难竭海水。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奸臣当道,义士遭殃。阴邪易长,阳气难扶。扶阳是很难的,阳易失而难复。阴津为阳气所化生,阴邪水气却不能化生阳气,只能破坏阳气。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喜用滋阴寒凉,是死亡之道也。
作者位尊言重,稍有不慎,误人必多。为了让中医理论健康发展,不得不对王氏文中观点提出鄙人一愚之见。尚祈海涵。
附子炮制,服用附子中毒的原因,中药研究
附子炮制,服用附子中毒的原因,中药研究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作者海云青飞:哲学家,生命科学家,传统文化第一人,唯一悟道者《悟道相对论》、《中医有毒吗》、《黄帝内经是真的吗》、《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中药附子炮制方法探讨
•综述!
中药附子炮制方法探讨!
杨洋*,梅全喜#,黄冉,刘慧敏,邱树荣,杨仕俊(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院药学部,金世元国医大师工作室,广东深圳518101)
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124(2021)04-0505-04
DOI10.14009/j.issn.1672-2124.2021.04.029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当地历史用药习惯,各地出现了许多附子的炮制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地区附子炮制方法对附子药效、毒性及临床应用的影响,为附子炮制的规范化积累资料,本文从炮制工艺、炮制辅料、炮制机制与炮制作用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各省市地方中药炮制规范中附子的炮制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附子的炮制尚需进一步
规范,亟需结合药效、毒理研究开发新的附子炮制方法,建立附子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关键词附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地方炮制规范;炮制方法
Discussion on Processing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onite!
YANG Yang,MEI Quanxi,HUANG Ran,LIU Huimin,QIU Shurong,YANG Shijun(Dept.of Pharmacy,Shenzhen Baoan Authentic Traditional Chiness Medicine Therapy Hospital,Jinshiyuan Na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y Masteo Studio,Guangdong Shenzhen518101,China)
浅谈附子滥用
浅谈附子滥用
当今医林有众多临床医师追捧火神名家,以敢用、重用附子为傲,每逢病必用附子,蔚然成风,遣方用附子量经常五十至百,甚则多达成斤,用量之重着实令人咋舌。如此用药纵使火神开山祖师郑钦安再世也自叹不如。这样用药不但有违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原则,而且对患者来说也很不负责任,有百害而无一利。再者,对刚踏上中医之路的后生学子来说盲目跟风效仿,实在遗祸非浅!中医者,非中国医学之谓也,乃“中庸”医学之谓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若中医分门别派,实在是中医之忧,非中医之幸也!四川名医郑钦安以善用附子、肉桂、干姜著称于世,这里引用他老人家的一段话:“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由此可见今之医家逢病必用附子,有悖火神祖师郑老之本意,貌合而神离矣!如此以来跟西医之滥用抗生素、激素有何分别?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下品。“其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附子本属温散回阳救逆之品,辨证用药恰当,有起死回生之能,对治疗诸多疑难杂症的确功不可没。然而现今部分医者把附子作为温补阳气的灵丹妙药,肆意而为,给患者大剂量长期服用。殊不知阴阳本来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合合之理,况且附子炮制不当或服用过量后会出现口唇、四肢麻木,肌肉痉挛、抽搐,心悸,大小便失禁等中毒症状甚则死亡。一则产生不良后果,二来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使病情更加复杂或恶化。即便附子炮制得法,仍乃虎狼之剂,也要再三斟酌,切勿滥用!曾见一个医案,一病人畏寒怕冷、易发高烧、心痛、心跳每分钟50次以下、脉结代、头晕、无神、易困、月经血块多、量大、月经先期、卵巢囊肿、数天大便一次并且经常腹泻,被认为是阳虚内寒,所以吃了大概7个多月的大剂温阳药,但是病情一直没有见好,只有极短期的时间当附子用到60克时心跳能
附子历史渊源
附子历史渊源
附子系常用药物之一。它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就已经用来治病,并指出附子是一种毒性植物药。到了公元前220年《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附子的性能效用,并列为下品;继该书之后,历朝历代的医药学家,对附子的名称、产地、栽培、采集、炮制、成分、药理、适应症、临床应用以及毒性等诸多方面,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们后来者学习与应用,提供了正反两方面借鉴。
关于附子来历,曾有过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附子是山中的一种野生植物,没被人们发现它的价值。那时候乾元山一带的人体质很差,生病的多,冬天又特别寒冷,到了冬天有不少人被冻死了。
在金光洞修炼的太乙真人很同情民间的疾苦,就提炼丹药给穷人治病。可是生病的人多,炼的丹药往往不够用。太乙真人发现山里长
了一种野苗苗,根底长了一个圆果子,可以加工成一种乌黑发亮的片子。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片叫做乌药。人吃了这种药能增强体力,冬天吃了又能起防寒的作用。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的加工方法教给了乾元山一带的人。
后来他又收了哪吨做徒弟,师徒俩又在原来加工乌药的基础上再创造新方法进行加工,加工出了一种药效比乌药更高的新药来。人们误以为太乙真人和哪吨是两父子,便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师徒关系,于是就把“父”字改为“附”字,称这种药为“附子”。
四川江油栽种附子,始于宋代以前,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由于因土壤气候适宜种植,又有传统栽培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所以江油特产的盐附子和附片可谓是道地药材。近年来,国内外虽有很多部分地区引种附子,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栽培技术和制作工艺各异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其质量、疗效均较江油地道附子稍有逊色。由于其历史悠久,乃为驰名中外的地道药材。解放前,在江油附子市街的附片局,石牌面上有一副对联写得好:“裕国通商,回阳返本”。由此可见,附子主产于四川江油市(中坝),即道地药材川附子的产地。这里生产和加工附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疗佳效高,驰名中外,故而日本医药界有人称赞“中坝附子有起死回生之功”。
如今的附子炮制过程,看的我寒心痛心啊
(转帖)(转载
半部居士实地调研附子的采挖及炮制过程一
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使用附子来治疗阳虚、脱阳的方比比皆是,如著名的“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等。据统计,《伤寒论》全部112方中使用到附子共计10余方。而对于中医扶阳学派(火神派)来说,附子如同一国之君一般,其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在卢氏扶阳学派祖师爷卢铸之、卢永定老先生立法处方中,附子的运用占到全部处方的3/4以上。但到了现今“卢火神第三代传人”卢崇汉先生,附子的运用却在减少,甚至有段时间卢火神已少用附子,是什么原因促使最擅用附子的卢火神少用自己的拿手好药呢?卢火神的回答是:“附子的质量在下降,附子的药效在降低,甚至还有副作用在增加!”
附子的生长特性是:冬至一阳生时栽种,三月末打尖、去枝、修根(促进根茎和附子的生长),四月末二次修根,到夏至阳尽之时,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也正是采挖之时,如不及时采挖附子将很快烂掉。
很早卢火神就想亲自前往附子的产地实地考察附子的生长、采挖以及炮制过程,探索附子药效下降的真正原因,谋求恢复附子功效的方法。
夏至刚过数天,我们一行7、8人随从卢火神一道前往附子的道地之地——江油中坝,实地调研附子的采挖及炮制过程。
已时左右,驱车到达中坝的河西大桥。国家中药材公司中坝附子公司的汪总一行已在此等候多时,随及步行前往附近的田间观看采挖情况。
附子原图
半部居士实地调研附子的采挖及炮制过程二
汪总从事附子有关工作已近40年,对附子生长、采挖、炮制均有发言权。据他介绍,中坝种植附子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清。而到60年代时达到鼎盛,种植面积最多达5000余亩。但从此开始衰退,近十多年更是快速萎缩,今年的种植面积仅为1200余亩。当然收购价格也是一低再低,前几年甚至为每公斤三、四块钱左右,极大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近两年价格才略略回升。汪总在分析这种现状时,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教材原因,50年代为大力发展中医中药,在全国新办了许多中医院校,将全国优秀的名老中医从民间汇集于中医院校及中医医院,在课程设置上放弃中医经典,大肆采用统编教材,而统编教材的编制者恰恰是受金元以降医学思想影响较深之人,误解阴阳平衡,重用寒凉之法,加上教学与实践脱离,近亲繁值几代后,培养出的学生已无疗效水平,更不用说灵活使用温阳重剂——附子,大都陷入“附子有毒;非身凉、四肢厥则不可用;非危证不用”的怪圈,用汪总的话就是:“学院派不用附子”。二是政策原因,“药典”颁发后,里面明确记载附子用量的上限是15克,如果能用附子的医生开方用量超过15克的话,则有可能成为医疗事故的责任人,而根本不管这医疗事故是不是附子用量造成的。综上所述,这是导致附子市场极度萎缩的两个主要原因。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转帖自民间中医网)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民间中医网)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其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
为什么不敢用附子的中医,不是好中医?
为什么不敢用附子的中医,不是好中医?
'附子有毒,不能超量',这种错误观念一直在民间流传。但是大家却不知中医界有另一句话:'不敢用附子的中医,不是好中医',从小我爷爷就这样对我说。比如已故山西名老中医李可,就是大量使用附子的典范,最高用量在100g以上,远超过教科书上的3-15g,被业界誉为高人。
我从医40多年,在临床中用附子亦较大胆,少则10g,多则60g,以至于我开的药方必须亲笔签名,药房才敢配药。我用附子治好过很多病,但从未出现一例中毒事件。
退休后来厦门从医,我发现南方人对待附子的态度更加谨慎,有先煎的习惯,我不赞同此做法。还有人坚持'孕妇不能服附子'的谬误,可见大众对中医药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表面!所以,我决定写一篇中药科普文,讲讲什么是附子,我对附子的理解和临床运用,以及患者使用附子的正确方法。
一、附子是一味什么样的中药?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性味】大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心、肾、脾经。
【性能】药性燥烈,走而不守。能上入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理扶阳的第一要药。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以脉象微细或沉迟,或虚大,舌苔薄白,或白腻而质淡胖,口不渴,肢冷畏寒,大便溏泄等症为宜。
从古到今,附子都备受中医推崇。
《本草求真》云:'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药剂'。不难看出,古人对附子的称赞。
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附子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提高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抗寒冷、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线轴功能。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静、镇痛及局麻等作用。这进一步说明了附子在临床上的运用是及其广泛的。
论附子:附子的传统炮制及使用禁忌
论附子:附子的传统炮制及使用禁忌
选自学苑出版社新书《扶阳医学与圆运动》。留言精彩
者赠《新经方实验录》1册,共4册。
(一)附子对扶阳医学的重要性附子为扶阳医学的立法之要药,不可或缺,是以坎立极之品,没有附子,扶阳医学的立法体系就不复存在,它成就了扶阳医学。(二)附子原产地
及种殖附子原产地,自古至今历代以四川江油坝上为附子道地产区。那里的附子冬至将育好的种苗栽种于地下,是自然界一阳初生之际。到夏至后釆挖,是一阴初生一际,它的生长过程完全是在阳气春生夏长这个阳气最显露旺盛的阶段,它孕存的阳气丰厚而饱满,所以称它谓扶阳医学的第一要药。(三)附子作用及其质量的重要性扶阳医学以善用附子而著称,附子:回阳救逆,救命一线。大温坎水,启发生机,气血温充,五脏得养,胎元易长,百骸得温。大启坎阳,升于中上,驱散阴霾,天清地泰。大温中下,相火温脾,中土运转有力,坎离易于交通,生机气化无阻,所以附子的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药物无所能及的。那附子的质量更是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扶阳医学的治病效果,甚至决定着扶阳医学的生死存亡。附子质量好,治疗效果就好,救人就多,社会反应大,扶阳医学就会得以更好更快地传承与发展。如附子质量差,炮制有误,那不仅影响治病效果,而严重的是有生命危
险,那对扶阳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将会是灾难性的打击。所以学习传承发展好扶阳医学,必须首先弄明白并掌握好附子这味药。一要选认道地药材,二要正确炮制过程,方可用此担当其重任。(四)四川道地附片的特点四川江油附子个大,外观小爪多,粉足,附子油多,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些,炮制附片时,透发的是香味。生附片纵切面中间有明显的菊花纹路,其他区域的附片则没有。(五)附子的传统炮制1.有记载的附子炮制方法(1)汉代有火炮法;(2)晋代有炒炭法;(3)南北朝刘庆时代有东流水并黑豆浸的方法;(4)唐代有蜜涂炙法;(5)宋代有水浸、生姜煮、姜汁淬、醋浸盐煮、醋淬、童便浸后煨、赤小豆煮、姜炒炙等法;(6)明代增加了煮制、蜜水煮、巴豆煮,防风、盐、黑豆同炒等法;(7)清代有甘草、防风煮后再用童便蒸等法。附子在历史变迁和发展中的炮制方法,可谓式样繁多。但是,泡胆只是近代的方法,但这种制作方法却纳入了我国的药典,使医药者大都对附子的炮制在认识上有了误区。为什么要泡胆巴?原因只有一个:保鲜。因为,附子俗称“过夜烂”,从地里挖出的鲜附子,过夜就有可能烂掉了,所以,将附子腌在胆巴池中就能保鲜,简便易行,处理简便。2.近代传统炮制附子的分类及加工过程在传统炮制附子时,鲜附子刚从地里摘出来之后,首先要去除须根和泥巴,然后将之浸泡到盛有高浓度胆巴液的池子中。这一泡就像腌咸菜一样,少则半月而多
医之关于附子炮制的讨论
医之关于附子炮制的讨论
附子是经方应用最广、最重要的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中说:“附子,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附子不但用于温中祛寒,而是还温补强壮、振兴沉衰、通脉强心,是救人生命于垂危的极为重要的药物。
对于太阴里证:附子常配伍干姜、甘草和细辛等,其适应证多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外热里寒、胸背剧痛、腹挛痛,脉微等,其危重者,脉微欲绝者。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证。
对于少阴表证:《伤寒论》第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患者患太阳病中风证,本应以桂枝汤发汗以解之,但是医者错用了强力发汗药,而使其大汗不止,致使患者阳证陷于阴证,即从太阳变为少阴,刻下症状: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脉微,但欲寐。此时患者表证仍需用桂枝汤发汗,但正气沉衰,需加附子以强壮正气。因此经方在治疗少阴证多以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葱白、生姜等,其适应证多见:恶寒、身痛、关节痛、脉微细等,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在实际的临床中,外寒多与里虚并见,因此少阳太阴合病常见,治用附子多配伍干姜、白术和细辛等,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等,许多风湿痹痛,多见于此类方证。另外,明阳少阴合病,厥阴病的很多方证,都能见到附子的身影。
在继承《本经》和《伤寒》的基础上,后世医家对于附子的认识颇为深刻,发人深思。《本草正义》曰:“附子,本是温辛大热,其性善走,故为同行十二经纯阳之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李可不倒,中医难兴!附子大量乱用害了多少人!中医复兴之路,疑云重重!
李可不倒,中医难兴!附子大量乱用害了多少人!中医复兴之
路,疑云重重!
中医发展不利的原因不在外界而是在中医内部中医界需要自我检讨
打开百度视频和网页搜一下“附子乌头碱中毒”,多少人因为附子乌头中毒丧命,有多少人因为附子乌头中毒从鬼门关回来而心有余悸,又有多少民间中医因为乱用附子,安身立命之地被医药监管部门取缔,甚至吃了官司。附子乱用已经形成一个不可小觑的社会负面问题,严重影响中医形象,本来就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艰难发展的中医更是被人诟病,更使中医复兴,前路漫漫,疑云重重!
中医界重视附子,大量用附子,并非起自李可,但李可无疑是中医界最有名的附子推动者。自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问世,中医界大量乱用附子之风开始盛行,中医医生以处方开大量附子为荣,以至于街头巷尾爱好养生的大爷大妈也以知道附子为荣。附子大量乱用,不知已经害了多少人。
破格救心汤的疑点
作为一名中医,李可完全是称职的,他的“立大志,受大苦,成大业,中医复兴,舍我其谁!人民儿女,菩萨心肠,英雄肝胆,霹雳手段”的格言时刻激励着很多中医学子,虽然六七十年代条件简陋,但对他医术精益求精。一生治疗疑难杂症无数,特别是对心衰的治疗,大量用附子的经验,正是通过治疗心衰形成的。最有名的大量用附子的方子莫过于“破格救心汤”。但也正是破格救心汤让开启了附子的乱用之路。多年以后重新审视破格救心汤,疑点很多。先来看看李可破格救心汤的组成:附子30-200-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加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
论附子的炮制与先煎
近年来 中医论 治扶 阳一 法 渐兴 , 遂 附子 的应 用 范 围越来 越 广 , 用 量越来 越 大 , 然 而附 子 的现 代化 学药 理
枚, 干姜 一两 治 暴 中 风 冷 , 久积 痰水, 心腹冷 痛, 霍 乱
转 筋 。
研究 结论 与传统 中医药 理 论 在 炮制 上 有 些 相 悖 , 现 从
元 阳欲绝 , 而其余 炮用 附子各方 如桂 枝加 附子 汤 、 芍 药 甘草 附子 汤 、 甘 草 附子 汤 等所 主 诸 证 均是 偏 于 在 表 之
肌肤 筋骨 而未殃 及脏 腑元 阳之 疾 。 ( 5 ) 近人 刘 民 叔 以 为 附 子 家 属 , 性 皆麻 痹—— 即 有毒 也 , 用之 者亦 正利用 其有 毒而 麻痹 之性 , 且必 野生
口尝无 麻舌 感时 , 取出, 除 去甘草 , 黑豆, 切薄 片 , 干燥 。
每 1 0 0 k g盐附子 用 甘草 5 k g , 黑豆 l O k g 。
黑顺片 : 取 泥 附子 , 按 大小 分 别 洗净 , 浸入 食 用 胆 巴水溶 液 中数 日, 连 同浸液 煮至 透心 , 捞出, 水漂, 纵切
( 2 ) 《 朱 氏集 验 医方 》中的沉 附 汤用 生 附子 一 枚 ,
干 姜十 片 , 沉 香一钱, 磨水 同煎, 食前冷饮 , 治 肿 疾 喘 满, 肿 因积得 , 小便 不 利者 。
附子古法炮制方法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附子古法炮制方法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1. 引言
1.1 概述
附子古法炮制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附子,即中药材乌贼骨或防己,具有强身健体、抗衰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药用价值。而附子古法炮制方法则是指按照古代经验秘方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特定步骤和原理将附子进行加工转化为药用之物。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探讨附子古法炮制方法,以及对其意义和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和概述。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这一话题做简单介绍和概括。其次,在第二部分将详细解释说明什么是附子古法炮制方法以及其历史背景、基本步骤和原理。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概述这种方法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并介绍主要步骤及要点。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其重要性与特点,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1.3 目的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附子古法炮制方法的原理、步骤和意义,展示其在中药炮制领域的重要性,并对其现代应用与未来发展进行评估。通过对附子古法炮制方法的系统解释说明和概述,旨在促进该传统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为中药产业发展贡献
更多实证数据与实践经验。
(以上仅供参考)
2. 附子古法炮制方法解释说明部分的内容如下:
2.1 什么是附子古法炮制方法
附子古法炮制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工艺,用于制备附子这种草本植物成为中药材。附子,学名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通过古法炮制方法可以发挥其有效成分,并去除毒性,使之达到安全和高效的治疗作用。
2.2 炮制方法的历史背景
附子古法炮制方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通过特定的加工步骤可以将附子转化为安全可用的中药材。这些步骤包括选取优质原料、切割处理、蒸汽蒸馏、晾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炮制不古也是中医衰落的主因之一
附子炮制不古也是中医衰落的主因之一
(附子的毒是从不合古法的炮制中产生的)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
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
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其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
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落后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
先向大家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过程。
按传统规范生产要求,制附子为以江油本地新鲜收成的泥附子,洗净后当天下午或晚上必须入池浸胆,每一千斤鲜附子,配五百斤胆巴,一般为先泡胆巴6-7天,然后流水退胆5次,每次1天,再进行袪皮,切片和热处理而成。此法一般需用五斤左右鲜附子,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成品轻脆,色黄而切面无光泽,略呈浮水。
首先说说,为何要灌胆巴?
江油地理属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故扶阳药效天下无双。唯亦因其与理气相关,故江油附子必自(一阳生)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全年只宜在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掘出,过期数天不掘,即会在地下烂掉。同是附子,长于它地,即往往无此特性,既可在其它月份种植,又较易保存.唯形态与药性,亦会随而变异!
江油附子到期不掘,会在地下烂掉.掘出后,三两天内,如不逢连天烈日晒干,亦会迅速烂掉,无法阴干,是有名的(过夜烂)!因江油附子太易烂,古时为附子灌胆巴的原意,为有利于在短短的附子收成期限内,高效率地进行
防腐加工,以便保存运输,而非为了调节附子的药性。
再说胆巴的特性:胆巴的化学式为CaCl2(不等如塩巴NaCl),其性属扶阴而有毒,乡下人有用以自杀的,如白毛女剧中的杨伯劳自杀药,即为本品。至于近年来盛行大量灌胆巴的另一种真正用意,其实是因为胆巴价廉于附子甚多,灌胆后上秤,附子可增重近一倍,而且外观光亮好看又重身,自然赚头大增。故江油附子户有句行话:无胆不重,无胆不亮!
至于祛皮,除因为附子之毒性富集于皮部外,亦为了商品之外观好看,唯古法之竹刀去皮,因收成加工期,在一年之中只有十多天,故需动用之加聘人手甚多,往年是三角钱工资为一斤附子袪皮,今年则出至八角钱一斤,也不容易请到人。
奸商的生产法,非常令人震惊:首先是以焦亚硫酸钠(吊白块)、工业双氧水、工业烧碱、散泡剂等品,混合煮制附子,煮十多分钟,即可全部袪皮。上列药物属严重致癌品,但可以低成本高速去皮,并使附子色白,透明,亮质,好看。然后再为附子超量灌胆巴,将附子泡胆过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胆1-2次。甚至在热处理过程中,给附子再一次直接灌入胆巴汁。在木制蒸笼顶上
放置大量胆巴,胆巴遇热液化后往蒸笼中附片直接灌入,触目警心。熏制时,可再加行工业硫磺薫白的步骤(无硫磺不白)。此法用2.5斤鲜附子,即可生产一斤附片,成品沉水快速,身重面光,肉白好看,而其质甚硬。正宗的制附子质地很脆,但我们常见坊间的药店,要动用到大铜锺来把附片捣碎,便是这种加工法做的好事。
至于炮附子,古法为掘出鲜品泥附子后,实时砂炒1-2
天而成。据悉,此为最接近仲景时代之炮附法,成品个头较大,皮稍焦干而浅层质疏呈泡。此法虽简,但人力有价,产量又太低,现已极少进行。市面上极罕有地出现本品的话,常会混称之为炮天雄。
目前市售的真实炮附子流程,多为以上述的泡胆与硫熏等制附增重流程为基础,再加上一重直接加热的步骤,令之有点烤焦了的外观,便充为炮附子了。
何谓黄附片?古法的黄附片,为工序中加入用姜黄,红花,煮制附子两三小时而成,目前因成本高,已经无人做了,连超级名店如北京XX堂卖的,也非正货!
第一种变法生产,是在制附流程的基础上,用化学染料柠檬黄来染制附片,煮十分钟即可。缺点是色不自然,且半年后会褪色。故此,第二种更绝的生产法,是用嫰肉
黄(严重致癌物质)来染制,成品成本低,色美,自然,不褪色。
何谓黑附片?正法是用黑豆,甘草或红糖等煮制。变法则是用工业黑色染剂煮成,成品表面黑,肉心黑透像玻璃片,又称玻璃附片。
生附子又如何呢?正法为以烈日晒干,或以低温干燥箱焙干者为是。只要煮透或蒸透了再入药,应该反而是药效最高,而又最不引起累积性中毒的补益元阳极品。
不过,如前述之因,泥附子离土后,必需在三几天的处理期限内焙干,而一个低温干燥箱,数天内是焙不出多少斤之干透附子的,故如果七月头几天是阴天,那便只能以微波或直接炭火焙干结合硫熏来处理了。这样处理出来的,也算是较好的附子,不过加热温度较高,引致有效成份打了点折扣,用量比真正生晒的附子要加大一点,且要煎煮得久一些。现在,江油的生附片多是用含硫的焦煤烧烤出来的,无硫无烟的焦煤价格贵一倍多,没人再做亏本加工了。
在中药中最具不可替代性,最有起死回生之能的(温阳五虎将),在近代屡屡蒙寃。其中最寃的,还数附子!为什么?因为它的毒性是人造的!现代文献指出,正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