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战国策_论辩艺术中的逻辑问题_陈烁
《战国策》策士的论辩艺术的开题报告
《战国策》策士的论辩艺术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战国策》是一部三国时期记载战国时期政治历史和哲学思想的重要史书之一。
其中,策论部分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重要的策略和谋略。
论辩艺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各国策士之间的论辩交锋,展示了当时的智慧和文化水平,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因此,深入研究《战国策》中策士的论辩艺术,对于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目的1.了解战国时期策士的思想和独特的论辩艺术,探讨它对后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2.剖析《战国策》中策士的论辩艺术,分析其技巧和应用方法;3.通过研究策士的论辩,挖掘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三、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战国策》中的策论部分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梳理出其中与策士论辩相关的内容。
2.比较分析法:将不同策士的论辩技巧、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其共性和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3.历史研究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策士论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
四、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1.选题背景和意义2.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3.论文框架和内容概述第二章:战国时期策士的思想和论辩技巧1.战国时期社会背景简介2.策士的思想和文化背景3.策士论辩的技巧和应用第三章:《战国策》中的策士论辩1.比干与商鞅的论辩2.吕不韦与赵惠文王的论辩3.韩非子和李斯的论辩4.张仪与魏文侯的论辩5.其他策士的论辩第四章:策士论辩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1.儒道之争和思想倾向2.策士论辩的文化内涵3.策士论辩对后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第五章:结论与展望1.研究成果总结2.展望《战国策》的未来研究方向三、研究意义《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史书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深入研究策士的论辩艺术,对于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史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战国策》中策士语言论辩艺术探析
《 赵策 四 ・ 触龙说 赵 太后 》 这方 面的典 型 。秦攻 是 赵 , 向齐 求救 。赵 太后 对齐 提 出的“ 以长 安君 赵 必 为 质” 出兵条件 拒 不接 纳群 臣劝谏 。此 时 , 师 的 左
触 龙 知难 马壮 , 接着 指 出 “ 以韩 之劲 与 大 王 之 贤 , 乃
血, 或长 篇 大论 纵 横 捭 阖 , 单 方 陈词 条分 缕 析 , 或 或双 方辩 驳词 锋凌 厉 , 现 出蔚 为 奇 观 的论 辩 风 呈
采 , 艺术 特色 主要有 以下 几点 : 其 铺 张扬 厉 , 具鼓 动性和 感染 力 极
《 战国策 》 中策 士 的辩 说 艺 术 , 表 现在 通 过 还 有 趣 的寓言故 事加 以类 比, 以增强说 服力 。寓 言 , 就 是用假 托故 事 或 以 物拟 人 的手 法 , 使人 从 相 关 联 中获得 有普 遍意 义 的教训 或启示 。由于双方 地 位 的差异 , 于王 侯 之 下 的策 士 在 论 说 中必 须 考 处 虑 对方 心 理 和 承受 力 , 免事 与 愿 违 , 及 自身 , 避 殃 而 在此语 境之 中达 到 目的 的最佳途 径就 是巧用 寓
二 、 回曲折 , 迂 布置周 密 , 层层 推进
惠 王 日 :今者 臣来 , 易水 , “ 过 蚌方 出曝夕 而鹉 啄其
战 国策士 的说 辞善 于分 析形势 , 设 机巧 , 好 周
密 布 置 , 回推进 , 有 极 强 的说 服 力 和: 力 。 迂 具 感染
肉, 蚌合 而钳其 咏 。 ‘ 日:今 日不 雨 , 日不 雨 , 鹉 ‘ 明 即有死蚌 ’ 。蚌 亦谓 鹉 日 : 今 日不 出 , 日不 出 , ‘ 明 即有 死鹏 。两 者 不 肯 相舍 , 渔者 得 而 禽 之 。今 赵 且伐 燕 , 赵 相 支 , 燕 以弊 大 众 , 臣恐 强 秦 之为 渔 父 也 。故愿 王之 熟计 之也 。 惠王 日:善 。[ 赵 惠 王 ” “ ”4 将攻 打燕 国 , 苏代替 燕 阻止惠 王 出兵 , 王对苏 代 惠 的劝 说必 存 戒 心 , 为 苏 代 的劝 谏 设 下 障 碍 。若 这 直 言 相 劝 , 难 以 消 除 惠王 的 防备 之 心 , 代 以 恐 苏 “ 鹏相持 ” 蚌 的寓言 , 比喻 “ 燕赵 相支 ” 让赵 惠王 思 , 考其 中的道理 , 伐燕 于赵 百害 而无利 , 结果 是赵 燕 难逃 蚌鹏 一样 的命 运 。《 齐策 三 ・ 欲伐魏 》 “ 齐 : 韩 子卢 者 , 下 之 疾 犬 也 。东 郭 逡 者 , 内之 狡 兔 天 海 也 。韩子 卢逐 东郭 逡 , 山者 三 , 山者 五 。兔极 环 腾 于前 , 犬废 于后 , 犬兔 俱 罢 , 各死 其处 。田父 见之 , 无劳倦 之 苦 而 擅 其 功 。 以犬 兔 相 逐 而 田父 得 ” 利, 来说 明齐 、 魏相持 , 而秦 、 楚得 功的道理 , 意深 寓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史记》与《战国策》是秦汉时期历史散文中的两部重要着作,《史记》更是其中里程碑式的代表。
从时间上看,虽然《战国策》成书时间较《史记》为晚,但因其中各篇成文要早于《史记》,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因此司马迁着述《史记》时对《战国策》中多篇亦是颇多借鉴。
《战国策》主要侧重于说理记言《,史记》侧重于记人和叙事,二者各有侧重,从叙事手法上来看区别较为明显。
本文将从两部着作的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部书的异同。
一、从叙事技巧看《史记》相较于《战国策》的创新《战国策》的一个特色是其中大量的对话记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特点几乎可以说是单调乏味的,也限制了其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
《战国策》中各篇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描写与《史记》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展现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的描述来实现的,这些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直接的语言交流,大都是策士的辩论性语言,对于心理变化和活动的观察和描写比较少,通过这些辩论行语言,可以窥探出各个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对某一件事情的观点态度,而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就难以通过这些辩论性的语言予以展现。
人物形象如果单纯的依靠语言来支撑,就会显得空洞和单调,人物的完整性格也难以得到全面的描述。
比如“吕不韦见异人”一节,异人通篇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偶,完全按照吕不韦的安排行事,就像看到一个人却始终看不清楚面目。
作者为了突出描写吕不韦的策谋,完全忽略了对异人的描写或者觉得没有必要。
《史记》中的人物相对的要丰满许多。
《史记》在叙事手法上的另一个成就是于记叙中寓议论。
刘熙载说道:“叙事不合参入断语。
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
”即是夸赞司马迁善于在史实记载中参入个人的评论。
《史记》的议论在于每一卷末的赞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史公曰”,其中有赞叹、有感慨、有同情,表达作者观点和思想。
据此也可以看出司马迁本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司马迁在不同的地方都表达了他对项羽的推崇,说他“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也有对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这种霸道方式争夺天下的反对,更夹杂了对一代霸王最终“身死东城”的同情。
浅谈_战国策_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
浅谈《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①党天正(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7) 摘 要:《战国策》为文铺排渲染,辩丽恣肆,陈说事理纵横捭阖,体情状物酣畅淋漓,堪称先秦史家之文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在论理技巧方面,《战国策》的文章大都善于分析形势,指陈利害,好设机巧,引人入彀,诱敌就范,进退有据,擒纵自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就语言而论,《战国策》之文大都放言无惮,绝少掩饰,文辞铺张扬厉,气势恢宏,且又精炼传神,形象生动,富于华彩,其语言艺术的精熟富丽,也大大超过了先秦其它几部历史散文。
关键词:战国策;谋臣策士;论理技巧;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65(2003)03-0039-04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REASONING SKI LLS AN DTHE LANGUAGE ART OF “WAR TIME STRATEGIES ”DANG T ian 2zheng(Baoji College o f Sciences and Arts ,Baoji 721007,China )Abstract :“War T ime Strategies ”is an exceptionally remarkable w ork of literature in the Pre 2Qin Dynasty for its plain and open arguementation ,varied and logical reas oning ,and colorful and abundant description.In the respect of rea 2s oning skills ,m ost of its articles are forceful and instructive with the situation fully analyzed and the harm fulness and ben 2efits adequately clarified.The strategies are extraodinarily effective because they can tem pt and trap the enemies with clev 2erly designed plots.It exceeds the other w orks of prose in the respect of language especially in that its description is vivid ,concise and im pressive ,and w ording fearless ,undisguised and brilliant.K ey w ords :War T ime Strategies ;counsellor ;language art ;reas oning skill 《战国策》是一部以记言为主、按国别编纂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名著。
试析《战国策》的语言论辩艺术
试析《战国策》的语言论辩艺术《战国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语言论辩艺术是其核心所在。
经过千百年传承,仍然可以在今天仍然看到其价值所在。
首先,《战国策》的辩证方法是其语言论辩艺术的突出体现。
在《战国策》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各国之间发生的政治事件,同时以辩证的方法对其进行论证。
比如,“越归”的问题,作者先是从“越国”和“齐国”的关系入手,然后引出“固有结盟关系”、“利益冲突”、“扩军乱政”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得出“齐国愿意和越国和好”的结论。
这种辩证方法,不仅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而且考虑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政治背景的特点,是其辩证思维的自然展现。
其次,《战国策》的语言手法是其语言论辩艺术的独特之处。
《战国策》中,不仅语言流畅,词藻华美,更重要的是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
比如,“以为悖理难率,以为不足之条件,以为不肖之人,此殆非孔子言也”,这句话蕴含了崇尚明理、尊重人才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论证的目的,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孔子思想的推崇。
最后,《战国策》的多样性是其语言论辩艺术的又一特点。
《战国策》在形式上变化多样,包括对话、议论、讽刺等多种形式都有所应用,辩证思维也是多样且不同的。
例如,用语轻松活泼、巧妙地表达讽刺的文章,常常被用来抨击不是自己听众而是被诬蔑、滥用权力或出言过分的多嘴董事或皇帝(这种语言的用法可用于顺带表达对另一位亚历山大人物的喜爱)。
这种多样性,不仅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体验,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辩证思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语言论辩艺术是《战国策》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这种辩证思维的方式、深邃的语言表现以及多样的形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值得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战国策》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书籍之一,书中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也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这个时期,各国政治复杂多变,军事斗争频繁,而《战国策》正是通过对各国的政治和军事事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论述,呈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风貌和历史。
《战国策》的论辩艺术
《战国策》的论辩艺术黄奇峰摘要:《战国策》是一部以记载战国策士的说辞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纵横家和谋士雄辩韬略、驰骋乱世的历史。
他们胸藏玄机,顺乱世而起;他们满腹经纶,指点诸侯;他们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论辩艺术大放异彩、登峰造极。
即便今日,其言其行也对我们安身立命、人际交往以及国家交际有着极大的助益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战国策策士论辩艺术技巧影响一、《战国策》的背景战国时期,大国小国林立,诸侯并起而逐鹿,烽火燃遍九州的每一个角落。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朝为王臣,暮成楚囚;清晨尚促膝而谈,夜里却已兵戎相见。
这就要求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策士们必须掌握一口三寸不烂之舌来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保住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了。
以七国纷争为主线,无论是鸡首牛后,都为着自己的一份利益而挣扎求存着。
作为时代的产物,《战国策》行文纵横恣肆、雄隽华赋,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时代特点以及策士的风采和说苑盛况,对后代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论辩艺术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论辩艺术的产生、特点及影响(一)论辩艺术的践行者——策士1、策士阶层的产生及其发展战国时间,周天子势弱,诸侯并起。
社会的变革导致分封制瓦解,奴隶主阶层兴起。
旧的制度瓦解,心的生产关系开始建立。
社会的剧变一方面导致了社会的动乱以及礼乐的崩坏,到了“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战国策·刘向书录》)的境地;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王侯供养食客的风尚,为文人策士发挥才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舞台。
国君为了发展求存,保住一方基业,不得不重视人才、广求良策;王侯将相为了争权夺利、求名求财,也不得不礼贤下士,广求贤良。
这就促使了策士阶层的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谋臣策士应运而生,她们凭借智谋和边裁,奔走游说,纵横捭阖,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
正如刘向所说:‘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捐弃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战国策》的论辩艺术
《战国策》的论辩艺术黄奇峰摘要:《战国策》是一部以记载战国策士的说辞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纵横家和谋士雄辩韬略、驰骋乱世的历史。
他们胸藏玄机,顺乱世而起;他们满腹经纶,指点诸侯;他们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论辩艺术大放异彩、登峰造极。
即便今日,其言其行也对我们安身立命、人际交往以及国家交际有着极大的助益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战国策策士论辩艺术技巧影响一、《战国策》的背景战国时期,大国小国林立,诸侯并起而逐鹿,烽火燃遍九州的每一个角落。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朝为王臣,暮成楚囚;清晨尚促膝而谈,夜里却已兵戎相见。
这就要求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策士们必须掌握一口三寸不烂之舌来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保住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了。
以七国纷争为主线,无论是鸡首牛后,都为着自己的一份利益而挣扎求存着。
作为时代的产物,《战国策》行文纵横恣肆、雄隽华赋,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时代特点以及策士的风采和说苑盛况,对后代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论辩艺术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论辩艺术的产生、特点及影响(一)论辩艺术的践行者——策士1、策士阶层的产生及其发展战国时间,周天子势弱,诸侯并起。
社会的变革导致分封制瓦解,奴隶主阶层兴起。
旧的制度瓦解,心的生产关系开始建立。
社会的剧变一方面导致了社会的动乱以及礼乐的崩坏,到了“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战国策·刘向书录》)的境地;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王侯供养食客的风尚,为文人策士发挥才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舞台。
国君为了发展求存,保住一方基业,不得不重视人才、广求良策;王侯将相为了争权夺利、求名求财,也不得不礼贤下士,广求贤良。
这就促使了策士阶层的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谋臣策士应运而生,她们凭借智谋和边裁,奔走游说,纵横捭阖,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
正如刘向所说:‘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捐弃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
《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策士的有关思考和辩术的理论,对于当时的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多项关于“《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的研究也被积极地开展,它们的研究不仅为更深入的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研究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心理和辩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现今,学者们对“《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的思考,但是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研究较少考虑到古代辩术家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类研究也缺乏对古代辩术家的个性心理特点的深入研究。
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古代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的方法和特点,以及这种辩术形式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系。
首先,有必要研究“《战国策》”中的辩术,以及这些辩术的策士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战国策》中的辩术是由策士们根据不同的情况研究而出的,其中包括合理的分析,推断,论述,交谈等,而且还涉及到对对手的分析,从而研究策士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其次,古代辩术家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因此,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古代社会的现实情况,进而了解古代辩术家的特点和功效。
最后,研究者需要探究古代辩术家的辩术方式和当代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心理和辩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在研究“《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观分析和比较古代辩术家的心理论辩术特点;二是发掘古代辩术家的艺术性,以及艺术性的辩术方式对社会的影响;三是对当今社会的辩术问题进行探讨,并研究古代辩术家的思想如何影响当前社会的辩术问题。
以上就是作为“《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的研究内容,综上所述,研究战国策辩术家的心理论辩术及其影响,就需要研究者多方面关注古代辩术家的特点和方法,对当今社会的辩术问题进行探究,以及古代辩术家的辩术精髓如何影响现代社会。
战国策
浅谈《战国策》的辩论技巧摘要:《战国策》作为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它独树一帜的辩论技巧已成为现当代学者共同探讨的对象。
无论是气势恢宏的辩论场面、细致缜密的辩论过程,还是巧妙的寓言运用、夸张的人物渲染,这些都让唇枪舌战的辩论变得更加有证可循,更好的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这也充分的显示出了战国时期士人张扬的个性,机智的反应,灵活的口齿等等。
关键字:战国策论辩技巧说辞铺张扬厉由西汉刘向编订整理成书的我国第一部完整叙事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记叙的年代上接春秋,下迄六国,囊括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它既不同于《左转》严谨简约的叙述风格,又有别于《国语》的朴实平和,它以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开创了另外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学道路。
《战国策》三十三卷,共4 97篇,它突出的表现了春秋到战国时期众横捭阖、思想异常活跃的一系列画面,纵横家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等等。
在另一方面,它也向我们展示出了当时七国风云变幻的形势,是我们考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
第一,作者为了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不是采取一贯的平铺直叙这一手法,而是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生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如《荆轲刺秦王》中,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特别是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的场面,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在写人方面,《战国策》一方面继承了《国语》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有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以为人物为中心的传记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例如《赵太后新用事》中,以庞大的篇幅同时叙述了多件事情,首先是以齐国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救援为后文作下铺垫,然后因赵太后的固执己见为触龙的出场创造机会,触龙首先是通过把自己最偏爱的小儿子托付给赵太后这一话题引出能够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的论据,最后才提出自己的最终目的。
浅说《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
浅说《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战国策》是一部经典的古代文献,其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是颇具特色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
一、朝秦暮楚“朝秦暮楚”是《战国策》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早上还在为秦国效力,晚上就转而为楚国服务。
这个故事既展现了当时国家间复杂的关系,也表现了个人在选择效忠对象时的灵活性和机敏性。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国策》在描述人物和事件时,善于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战国策》中另一个经典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给自己的画作增添亮点,在已经完美的画作上多加了几笔,结果却使整个作品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和价值。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分追求完美,更不要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而做出不必要的事情。
三、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是《战国策》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这个故事表现了弱者如何借助强者的影响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也揭示了某些人善于借助他人之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个故事在让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狡兔三窟“狡兔三窟”是《战国策》中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狡猾的兔子为自己准备了三个藏身之处。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告诉我们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要善于为自己留条后路,以便在必要时能够安全地脱身。
这个故事在让我们认识到危机意识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来保护自己。
五、改弦易辙“改弦易辙”是《战国策》中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错误的路线导致失败后,果断地改变策略并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勇气改变原有的思路和方法,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调整方向。
这个故事在让我们认识到变通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追求成功。
《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
《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以《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中国古代版图是由历史上几十个小国构成的,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国家就是战国时期的西楚霸主,被称为战国策的西楚霸主曾利用许多策略和心理术语来维持其权利,而《战国策》中收录的许多言论也是对战国时期心理术语的有力描绘。
因此,研究《战国策》中策士心理理论和辩术方面的思想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心理学做出贡献。
《战国策》中的策士们认为,威望是维持权力的关键。
威望不仅是政治力量的象征,也是人们尊敬政治家的理由。
策士们讨论了如何看待威望问题,总结出三种方法:首先,要尊重有潜力的人;其次,要尊重有影响力的人;最后,要尊重那些受欢迎的人。
因此,策士们主张在政治中坚持公平正义,以确保执行权威,而不是仅仅凭借威望来支配人民。
此外,《战国策》中提出了许多有关辩术的思想,特别是以西楚霸主和关羽为代表的东西话语争斗。
关羽认为,在辩论中要充分利用手段、文字等,而不是仅仅依靠强势和手势。
另一方面,西楚霸主强调要正确把握辩论的关键,避免引发反感,有效利用言语的力量达到目的,可以让对方服从于自己的意见。
同时,《战国策》中还提供了用心理辩术获得优势的方法。
策士们的独到思想让他们深知心理操纵的重要性,即把握心理上的弱点,可以在讨论中取得胜利。
例如,在讨论中,通过批评对方的观点来把握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仅仅靠实力硬论,这样可以给对方造成压力,可以赢得讨论。
总之,《战国策》中的策士们总结出的心理术语和辩术方法,为研究古代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策士们认为,威望是维持权力的关键,辩论中要充分运用文字和手段,以及通过心理操纵获得优势,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古代心理学的重要素材。
因此,研究《战国策》中策士的心理论辩术,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心理学做出贡献。
本文综上所述,《战国策》中策士的许多心理术语和辩术方法给我们了解古代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研究这些思想能够更全面了解古代心理学,为我们现代人更好了解人性本质做出贡献。
从《战国策》看古代论辩艺术
补于国? ’王日 : ‘ 无补于国。’ ‘ 买马而恶,何危于 国? ’王 日 : ‘ 无危 于 国。 ’对 日 : ‘ 然 则买 马 善而 若
恶 ,皆无危补于 国。然而王之 买马也 必将 待工 。今 治天下
三 、妙 口金言 。防不胜防
王的非分之想落空。夸张 、 铺陈的语言堆砌起了强大的心 里攻势作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锋芒 ,令齐王知难
而 退 ,防 不胜防 ,实 则妙哉 !
四、进攻防守 。步步为营 论辩不是简单的舌战 ,更不是泼妇骂街 ,而是进攻 与防守艺术的运用 。顾头不顾尾的蛮攻和忍气吞声的呆 攻都会造成灭顶之灾。孙子日: “ 故备前则后寡 ,备后 则前寡 ,备左则右寡 ,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 不寡. ”在论辩中,为辨明是非 ,最奏效的战略 为主动进 攻。 《 战国策 》如下例 : “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 日: ‘ 陈轸为王臣,常 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 ,愿 王逐之。即复之楚 ,愿王杀之 。’王日 : ‘ 轸安敢之楚
《 战国策 》虽距今2 0 0 ( ) 多年,但 《 战国策 》及其论 就是在辩论 中针对对方论据从其他方面找出类似例子与 辩艺术永远也没有过时,它对后世的个人交际,国家的文 本方观点结合反驳对手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运 化 、政治 、军事 、外交斗争有着重要的影响。俗话说 “ 一 用 类 比 ,必 须发 现 对手 论点 的破 绽 ,一举 击 中要 害 ,这 言兴邦,一言丧邦” (《 论语 ・ 子路篇 》) 论辩艺术显然 样才 能占据主动 ,有条不 紊的与之抗衡 。 《 战国策 》中巧
再来看防守。在论辩 中,由进攻转入防守是很常见
的现 象 ,一旦慌 张失措 ,我们 就 很容 易正中对方怀 抱 ,钻
《战国策》中鲁仲连的说辞艺术
《战国策》中鲁仲连的说辞艺术张大玲【摘要】《战国策》主要描述了战国到秦国之间各国纵横家的游说之词与权力变更的故事。
通过各国各个策士们的游说,他们的思维缜密,逻辑性较强,且策士们有很高的善变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
文章通过以《战国策》中策士们说辞艺术并以鲁仲连的说辞艺术为代表,来阐述说辞艺术的丰富多彩,展示战国政治舞台各位策士运用说辞进行善变的的精彩画面。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describes the lobbying words and power change story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Qin State period. By all counselors lobbying, they have careful thinking, logical, and high fickle ability, and can repeat chaos when the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hetoric art of rich and colorful based on the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in rhetoric art and strategists for LU Zhong-lian's rhetoric art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show, wonderful pictur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olitical stage using rhetoric of mercurial counselor.【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6-8,17)【关键词】《战国策》;策士;鲁仲连【作者】张大玲【作者单位】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六安 237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战国策》中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个纵横家之间的游说之辞以及各国全权变更的故事。
《战国策》所体现的辩论技巧与言辞风格
326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11月下半月刊《战国策》充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也因此给了纵横家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游说讲学,希望得到发展和认可。
于是,他们各展所能纵横捭阖尽力让统治者接受他们重用他们。
于是便有了《战国策》,我们也因此有幸看到了那些巧舌若簧的论辩和瑰丽雄伟的言辞。
现在看来,当时的策士们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奔走各国之间游说诸侯,能言善辩,动用各种手段与关系游说诸侯,在当时各国复杂的斗争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改变了一些历史的发展轨迹。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便是这些策士的游说方法及其所体现的辩论技巧。
游说便是希望被游说者听从自己的意见并接纳才可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你所说的意见必须要对其有利。
所以,策士们便抓住诸侯的这一弱点并加以放大达到:“诱之以利,使之惑近利,而为我所趋”的目的。
在《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中,游腾曾说过这样的话来打消楚王的疑虑:“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
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
”①其实,着眼于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这一事件来看,我们可以做出多种解释,而游腾出于自己的利益,就做出了这么一番解释。
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揣摩领导者的心思,然后自己主动讲出符合其心意的话来满足他。
这便是策士们的厉害之处,而揣摩对方心思,在《战国策》里是谋士们的一种通用方法。
与之相结合的方法是在猜测到对方心理的同时,他们还会寻找并抓住对方的弱点,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说的每句话看起来都是在为对方着想。
在众所周知的《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一文中韩庆为了打消齐国向西周求粮借兵的想法,他以齐国的利益为出发点,为齐国的前途着想,然而他在为齐国出谋划策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就到达了自己的目的。
所以,说服他人时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揣摩对方心思,摆明你我的利益所在,让他人听取自己的意见是很容易的。
战国策智者的辩论
战国策智者的辩论在战国时期,诸多智者纷纷抱着各自的政治理念和策略投身于国家的辩论之中。
他们聪明才智、思考深入,为国家的兴衰命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以战国时期智者的辩论为中心,探讨智者们的思想观点、争论纷争,并从中吸取智慧。
一、儒家与法家的争辩在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是两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派,他们对于国家的治理方式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儒家主张以仁义道德为基础,强调人伦关系和礼仪规范。
而法家则强调法律的权威,追求严厉的法治体系。
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例如儒家的孔子和法家的荀子,曾经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通过培养人民的美德和道德情操,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的智慧和教诲,不仅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导。
相反,荀子则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
对荀子而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法律的力量,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安定。
两位智者的辩论,引发了战国时期的思想激荡和社会变革。
他们的辩论既是学术上的争论,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气。
二、墨家的理念与其他学派的争议墨家是战国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学派,他们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以博爱和和平为核心,反对战争和军事。
墨子认为仁爱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的基石,通过互助、忠诚和道义的观念,可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然而,墨子的理念遭到了其他学派的质疑和争议。
儒家认为墨子的爱是没有区别、没有界限的,过于泛化而缺乏针对性。
同时,法家则认为墨子的主张过于理想主义,忽略了实际政治和军事运作的必要性。
墨子与其他学派的争议,围绕着如何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宁展开。
这些争论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于国家治理的追求和思考。
三、纵横家的策略辩论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实用主义学派,他们重视智谋和策略,追求权谋和政治技巧。
杂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和商鞅,都是聪明才智的智者,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辩论中亮相。
《战国策》中论辩说服的逻辑分析的开题报告
《战国策》中论辩说服的逻辑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战国策》中论辩说服的逻辑分析研究背景:《战国策》是中国古代较为重要的史籍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战国策》中,辩论是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不仅能够展现个人才智,也能够争取人心,影响政治决策。
因此,论辩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战国策》中论辩的逻辑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政治思想和交流方式。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战国策》中论辩说服的逻辑,通过对论辩中的论断、观点、论据、推理等要素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辩论中的逻辑规律、思维模式和实践方法。
同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思想传统,为现代社会的思考、决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分析《战国策》中的论辩语言和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论断和观点的表达方式和作用2. 论据的引用及其合理性3. 推理方式及其逻辑关系4. 言语策略和交流技巧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对于《战国策》中的论辩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梳理出论据和观点,并进行分类和整理。
其次,对于论辩中的推理方式和逻辑关系进行逻辑分析,寻找其中的逻辑规律和思维模式。
最后,将通过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应用和观察,辅以专家讨论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论辩中的言语策略和交流技巧,并进行归纳总结。
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探讨《战国策》中论辩说服的逻辑,揭示出古代政治思想和交流方式的内在规律和模式,并为现代社会的思考、决策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研究成果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
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古代学者们进行思想交流和辩论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古代,辩论术和逻辑论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辩论术和逻辑论证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
一、中国古代辩论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辩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辩论术初露头角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家学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和思想碰撞,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思潮和辩论传统。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在辩论中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辩证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辩论术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辩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和修养方式,学者们通过辩论来交流思想、明辨是非、增长见识。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们的问答对话,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辩论氛围。
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蝴蝶梦”等寓言故事,则展示了道家哲学的辩证思维和辩论技巧。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也在辩论中与其他学派进行激烈的争辩。
法家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理论,其辩论方式更加务实和直接。
这些不同学派的辩论实践,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论术的内涵,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辩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辩证方法和辩论规范。
例如,儒家注重“礼乐”的教化作用,强调言行一致、以德治国,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礼仪和规范。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超然自适、无为而治。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理性和实用。
法家强调“法治”、“重刑峻法”,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效果。
这些不同学派的辩论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中国古代辩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战国策》学习说服的艺术
向《战国策》学习说服的艺术作者:蒋银坤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11期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命题者在作文中创设了一个有争议的情境,若是选择给老陈写信,需说服他接受女儿“大义灭亲”之举,配合交警处罚;若是选择给交警写信,需说服他们理解“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的社会舆论压力。
这些都是以“劝诫讽喻、说服开导”为目的的书信,在写作说服类书信时,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文心雕龙》称赞《战国策》说“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
我们不妨以《战国策》中的一些劝说类文章为例,学习说服的艺术。
一、量权辨位,以礼示人在人际传播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说服信息能否改變一个人的观点,主要取决于三个心理特征,即心理需要、自我形象和心理平衡。
所以我们在试图说服对方之前要量权辨位,以礼示人。
“量权辨位”就是要求写信人先考察被劝说人的文化教育水平、价值观、心情状态以及对方和自己在身份位次等方面的社会关系情况,从而有助于写信人选择恰当的礼貌用语和劝说口吻。
“以礼示人”是人文社会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是衣冠文物的基本条件。
在《战国策》中,笔者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帮助学生理解“量权辨位,以礼示人”的劝说艺术。
[课堂实录1]师:写信人是思想观念的输出者,“以礼示人”是书信体写作中必不可少的表达尊重的语言要素。
我们不妨在《战国策》中找寻一些“以礼示人”的经典案例。
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烛之武要劝说秦军停止攻打郑国,他见到秦伯的第一句话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作用的呢?生1:这是烛之武主动向要劝说的对象示弱的策略。
烛之武并没有在见面后直奔主题地去游说,而是“以礼示人”,把秦国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上。
烛之武明知晋为了争夺霸权的需求而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却故意将秦前置,形成了以秦为主的局面;而且,烛之武示人以弱,也满足了秦穆公的骄横心理,这为进一步说服提供了契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战国策》论辩艺术中的逻辑问题陈 烁(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兰州 730030)摘 要:《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的史料汇编。
其中的谋臣策士的说辞,铺陈夸张,雄辩恣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本文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对部分说辞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在《战国策》中运用逻辑推理的艺术力量。
关键词:战国策;逻辑;推理;谬误;诡辩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10)02-0059-05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战国时代历史情况的重要实录,而且也是一部对当时和后代有巨大影响的历史散文杰作。
历代评论家对《战国策》都给予充分肯定。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说:“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辨以义,范雎上书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自奏丽而动。
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
”[1]他把《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和诸子、屈原、宋玉并称,又与汉代的文学家扬雄、班固媲美。
宋人王觉说它“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明人姚三才赞美它“雄辩变幻,自是宇宙间一种好文字。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中也指出:“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
”[2]《战国策》的确是古代最好的散文名作之一,它的精华所在,便是诸辩士论难的文章,和他们足以耸动人主听闻的议论。
《战国策》一书几乎是一部论文集,这些论辩文具有雄辩犀利的论辩技巧,谋臣策士们能在对象顽固坚持己见的情况下,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意见,如《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章》《齐策三・孟尝君将入秦章》,特别是苏秦游说六国君主合纵拒秦,各国君主都欣然应允,缔结纵约,有的甚至表示“谨奉社稷以从”;而张仪为秦破纵连横,游说各国君主,说得各国君主都应允服事秦国。
他们的游说竟能左右这些国君,使之言听计从。
他们的论辩为什么具有这样大的力量呢?这除了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善于研究和分析时局发展的趋势,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善于揣摩,迎合各国统治者的要求和愿望外,更与他们的游说之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不无逻辑谬误和诡辩成分)和高度的形象性,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巨大的感染力密不可分。
本文拟就《战国策》论辩艺术中的逻辑问题作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游说的风气,春秋末期,孔、墨两家已倡之在先,不过他们当时或主张“以礼为国”,或主张止兵“非攻”,还没有象后来的谋臣策士的那种风气。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进行了政治改革,七雄在政治外交上或合纵,或连横,明争暗斗,一直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斗争。
诸侯国君都希望自己或立为霸主,或成就王业,谋臣策士正是抓住这一点进行游说:他们或说之以理,用明显的历史经验说服对方相信自己的道理;或动之以情,以披肝沥胆之词感动对方相信自己的忠贞;为了让对方听从自己的主张,他们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脑袋赌上。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周末“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3]这就活生生地写出了战国时期“以攻伐为贤”,凡事“利为先”的政治外交形势。
这些谋臣策士对国内、国际的形势了解较多,无论是外交游说,还是内政辩论,分析起来往往入木三分。
长期的游说和辩论使得他们获得了许多政治斗争经验和思想交锋—95— 第12卷第2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2No.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Eastern L 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Ap r.2010 3收稿日期:2009-11-23作者简介:陈烁(1974—),女,甘肃临洮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古汉语词汇。
经验,从而提高了语言艺术。
久而久之,就慢慢地形成了一些逻辑形式。
为了取信于人,难免有一些逻辑谬误和诡辩的成分。
《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大量运用推理。
其中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比喻推理。
当然,其中也不乏逻辑谬误和诡辩推理。
在推理和诡辩过程中,文章表现出高超的逻辑艺术力量,使《战国策》这部古典文学著作发出异人的光彩,表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演绎推理形式逻辑中的演绎推理,包括直言三段论、选言推理、假言推理和二难推理四大类。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一种推理过程,这种推理形式在《战国策》中运用很多。
此处仅以直言三段论和二难推理为例。
(一)直言三段论《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章》[4]801一文中恰当地运用了三段论。
秦攻赵,赵求救于齐,齐要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赵太后不肯,群臣进谏不听,矛盾无法解决。
在此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触龙自告奋勇,愿去说服赵太后。
见到赵太后,他首先不谈以长安君为质的事,而从赵太后的饮食谈起,缓和气氛,使赵太后放松警惕,从而消除赵太后的对立情绪,使赵太后“色少解”。
第二步从托子谈到爱子,通过历史事实的分析指出:诸侯子孙,其继无有在者,原因是“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这是规律性的知识。
由此而推出一个三段论:大前提:人主之位尊、奉厚、重器多之子孙都是无功则不能自立。
小前提:长安君是人主之位尊、奉厚、重器多之子孙。
结论:长安君是无功不能自立。
可以说,触龙说服赵太后的出发点与众不同。
其余大臣多从赵国危势出发,向赵太后说明长安君不入质齐国,国将危矣。
赵太后出于爱子的缘故,死不答应。
触龙在这种对立双方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去说服赵太后,可以说,又多了一重困难。
但触龙言辞更多的是动之以情。
他抓住赵太后的心理特点,避而不说国事,只谈家事和日常生活起居,消除赵太后的敌对情绪。
然后从爱子的角度出发,十分含蓄地说明长安君日后的自立以有功劳为必要条件,而“为质”是长安君当前唯一的立功的机会,所以最后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
可以说,触龙的说词,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情理兼施,说得赵太后服服帖帖,解救了赵国的危难。
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触龙之所以得胜更多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打了一场漂亮的心理攻坚战。
(二)二难推理(假言选言推理)二难推理是以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作前提的推理,故又称之为假言选言推理。
这种推理通常只有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作前提,从而推出一个使人左右为难的结论。
《战国策》中这种类型的推理也很多。
例如:《秦策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章》[4]148,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
”魏子患之。
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已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
”曰:“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
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这段话包含了一个二难推理,其推理形式是:如果死者无知,则杀所爱于己无益。
如果死者有知,(则先王亦有知。
先王有知,则对太后的个人行为必早已积怒,则太后虽以所爱殉,亦不得与之相爱。
)则杀所爱于己无益。
或死者无知,或死者有知。
故杀所爱于己无益。
庸芮的说辞是从一般情理出发,对以丑夫为殉一事进行分析,证明以丑夫为殉是杀死所爱而于太后无益,结果使太后放弃了以丑夫为殉的打算。
二、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前提得出的一般性的结论。
《战国策》中运用这种推理最突出的便是苏秦和张仪。
例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章》[4]74中的“昔者神农伐补遂……非兵不可!”这一段,就是归纳推理的例子。
苏秦引出历史上的“五帝”“三王”、齐桓公成功的这些个别事实做前提,得出:要统一天下“恶有不战者乎”的一般性结论。
对概述从春秋以来诸侯称霸争雄的情况,起初也想用“言语相结”“约纵连横”的外交政策,但仍然达不到团结的目—06—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2卷 的,结果反而“天下不亲”,所以只得“废文任武”“效胜于战场”。
并指出,“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五帝”“三王”也是不可能的。
从而得出“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的结论。
再一次证明“恶有不战者乎?”就这样由个别前提推出一般结论。
不仅推理严密,词锋犀利,而且气势雄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势不可阻挡。
三、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它的功用常在于使人知,当然也可以是使人信。
从逻辑上说,比喻推理也属于类比推理。
《战国策》中运用比喻推理的地方很多,也是该书的主要特点之一。
故本文将另分一类专门分析。
而《战国策》中运用类比推理的地方可谓不胜枚举。
例如《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章》[4]316便是如此。
其推理形式如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故皆蒙蔽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故皆蒙蔽王”。
邹忌作为齐国的相国,身居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其势可谓高矣。
他由问美一事得出自己受蒙蔽可谓深矣。
由此推出,齐王肯定会受到更深的欺瞒。
由于类比双方有许多共同点,使得这个推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齐王也认识到自己受蒙蔽之深,因而下令纳谏,革除弊政。
四、比喻推理比喻推理是以比喻或寓言故事的方式进行类比推理。
在《战国策》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推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说:“喻巧而理至”。
一个恰当的比喻往往可以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战国策》中的比喻推理多是通过寓言故事和比喻的方式出现的。
其中的寓言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等都是流传千古、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之作。
这些寓言,取材不拘、涉及面广,用于推理,信手拈来,运用贴切自然、天衣无缝,给文章增添了一份艺术魅力。
例如《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章》[4]944中,季梁为阻止魏王攻打邯郸,便用了一则寓言。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这里出现了南辕北辙的故事。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欲阻之,以说明“王欲成霸主,举欲兴于天下,时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矣。
”如果不用此比喻,则需长篇大论,引证大量的事实去论证。
运用南辕北辙的故事,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并且含蓄内秀,言辞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避免了说理的枯燥无味,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语言的感染力,而且利弊得失显而易见,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五、逻辑谬误和诡辩前面所说的各种推理形式,从逻辑学角度看,都符合逻辑规律。
但战国谋臣策士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常巧言令色,有意或无意地违背逻辑规律,凭三寸不烂之舌为自己的言行辩护,这就是逻辑谬误和诡辩。
这些辩士的言语,从表面看往往说得滴水不漏,铮铮有力,而且也常常使对手心悦诚服,无言以对。
其实这些辩士善于暗弄技巧,巧妙利用语言中的可乘之机,为自己的说词服务。
下面举实例来看。
(一)《秦策三・应侯失韩之汝南章》,韩国夺走了应侯在汝南的封地,秦王问:“君亡国,其忧乎?”应侯曰:“臣不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