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关系分析
第五章 政府间关系 地方政府管理

2、立法控制 立法控制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中央政 府通过规范地方政府权限行使的各种法律, 要求地方政府遵循。第二,中央政府监督地 方政府的立法。
3、行政控制
行政控制则是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活动过程中 所进行的经常性控制,通常是由中央行政机关 行使这种控制。 由于地方政府所承担的事务性质和各国具体情 况不同,行政控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事务上 呈现出差异。
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涉及两个领域:政治 的和行政的。政治领域内的权限划分有两种情 况,一种涉及到主权,反映在联邦制国家中; 另一种与主权无关,反映在单一制国家中,表 现在中央政府与混合体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 政府的关系上。 中央政府与行政体地方政府不存在政治领域的 权限划分问题。
行政方面的权限划分表现为国家对社会公共事 务的权限划分:谁对这些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 做出决定,谁去执行决定和进行管理。
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关事务、与当地居民利益相 关、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关但须在地方执行实施。
2、联邦政府权限的来源
成员政府的权限是自身固有的,并不来自联邦政府; 相反地,联邦政府的权限则来自于成员的授予。成 员政府基于建立联邦的目的,将与之有关的部分主 权授予联邦政府。在成员政府管辖的地域内,成员 对其保有的权限,拥有最高的权威,即拥有相对的 主权。 联邦政府与成员政府的权限划分以宪法规定的形式 进行。
1992年,浙江对13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扩 权,扩大了县级政府机关在基本建设 、技术改造 和外商投资等项目的审批权。 2002年8月17日,313项属于地级市经济管理的 权限被下放到20个县级行政区头上。涵盖了计划、 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2大类 扩权事项。 随后一条更显决心:对国务院有关部委办文件规定 的,须经市审核、审批的事项,原则是也要放。
(完整)当代中国府际关系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央与地方)的现状与对策一、写作目的和意义府际关系,亦称政府间关系,既指国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工关系,也指国家间各级政府之间的交往合作关系,而此次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府际关系是指狭义上的,也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国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国政治、行政关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关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彼此职责权限的划分,它构成了政府内部的纵向权力结构,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行政的纵向权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和行政活动的稳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府际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关系,理顺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快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乃至加速实现现代化,都有重要的作用.二、研究现状(一)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现状1。
闾小波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步得到调整,这些变化体现在:(1)政治性分权.政治性分权主要是指从国家立法体制上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提高了各级人大在行使最高权力中的地位;制定颁布了地方组织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行了县乡两级人大的直接选举制度等。
(2)行政性分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分权方面的主要措施有:扩大了国务院的职权,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扩大了地方权限,加强了地方政府独立主体的地位;减少管理层次,合并重叠机构等.(3)经济性分权。
在改革高度集中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经济型分权方面,主要重点是:改革财税体制,扩大了地方的财权;改革了计划与投资体制,扩大了地方的投资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
(4)社会性分权.社会性分权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包括: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
公共管理学-第3章 政府间关系

4.松村歧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5.罗茨模式 官僚体制、市场方法、网络管理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 控制模式
特征: 第一,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表 现为层次隶属关系; 第二,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 央高度集权; 第三,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 而联系少。
1.国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 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 式。 这三种分析途径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 间关系的主要特征。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ຫໍສະໝຸດ 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的压缩 (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
2.地方分权改革 (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3.横向联系的扩展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 (3)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对政府间关系的影 响
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 历史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权 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的 阶段。
1.拉焦尔模式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 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
2.赖特模式
分离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3.罗斯构想
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 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独立。
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政府间关系

1、财权的下放与划分以及经济 管理权的下放 2、事权下放通过列举方式实现 3、人权由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 经济合作与经济网络组织 社会合作网络组织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囚犯2 不承认 承认
囚犯1,10年; 囚犯2, 3个月
囚 犯 1
不承认
各 1年
囚犯1, 3个月; 囚犯2, 10年
承认
各 8年
案例
青海省海晏县县城距汉代保存完好的三角城遗址仅500 米。2000年青海省决定扩建315国道,国道正好经过海 晏县境内。县政府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向省交通厅 提出扩建315国道改走县城的要求。交通厅委派青海设 计院进行勘察,发现新路线经过三角城。县政府表示 这由县里解决。三角城是国家级文物,必须向省文化 厅申请。文物部门要求国道可经过故城,但不能加宽、 垫高。由于施工时封闭进行,文物部门后来才发现, 三角城原来的便道被拓宽了8米,垫高了0.5米,故城受 到严重破坏。副县长对此解释到,县里财政困难,国 道经县城或搞第三产业,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案例中政府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会形成这 种关系?
相互依存 中央依存地方 地方依存中央 相互独立 松村岐夫的垂直式行政控制与相互依存模式以及罗茨的官僚 体制、市场方法与网络管理与上面的分类有相似处。请对应 说明。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模式:三层划分
赖特模式:
财政
拨款
分离
罗 斯 福 新 政
下位包含
新 联 邦 主 义
相互依存
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中的网络模式
一揽子拨款代替分类拨款 中央政府 放松规制
城市政府
州政府
城市政府
城市政府
城 市 政 府 兴 起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央与地方)的现状与对策一、写作目的和意义府际关系,亦称政府间关系,既指国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工关系,也指国家间各级政府之间的交往合作关系,而此次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府际关系是指狭义上的,也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国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国政治、行政关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关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彼此职责权限的划分,它构成了政府内部的纵向权力结构,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行政的纵向权力结构, 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和行政活动的稳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府际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关系,理顺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快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乃至加速实现现代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一)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现状1.闾小波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步得到调整,这些变化体现在:(1)政治性分权。
政治性分权主要是指从国家立法体制上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提高了各级人大在行使最高权力中的地位;制定颁布了地方组织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行了县乡两级人大的直接选举制度等。
(2)行政性分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分权方面的主要措施有:扩大了国务院的职权,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扩大了地方权限,加强了地方政府独立主体的地位;减少管理层次,合并重叠机构等。
(3)经济性分权。
在改革高度集中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经济型分权方面,主要重点是:改革财税体制,扩大了地方的财权;改革了计划与投资体制,扩大了地方的投资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
(4)社会性分权。
社会性分权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包括: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
最新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 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扩大地方政府的经 济管理权限。
•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 在行政管理权限方面。扩大了地方政府的 某些职权。
• 在干部人事方面,中央下放和扩大地方的 干部管理权限。
• 在行政领导体制方面,由集体负责制改为 首长负责制。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地 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 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
青 衣
◆ 我国为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采取 了两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一是对 若干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并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副省级市。二 是实行市管县体制。这些改革措 施在提高大、中城市地位的同时, 也使政府间关系发生了变化
• 第一、计划单列的实行及副省级市的确立对 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的影响。
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增加了地方
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
其次,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
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
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 1、我国政府间关系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 • (1)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的生存环境,要
求政府压缩层级,分散决策权力。 另外,信息技 术的发展也加快了社会的变化节奏,增加了社会 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做出快速的决策反应。 • (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地方适度分权 • (3)市场经济发展发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 渐交织也推动着政府间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推 动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
• 3、走向一பைடு நூலகம்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 首先,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间的组织结 构将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建立在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1. 引言1.1 引言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是地方政府间相互联系、协调和合作的重要内容。
政治关系和行政关系是同级地方政府间交往的两个重要维度。
政治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互信、政治互帮、政治利益的博弈和政治协商等方面。
行政关系的特点主要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行政部门的合作、交流、沟通、联动和执法等方面。
政治与行政关系的互动是同级地方政府之间政治和行政活动互相交织的重要表现,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间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等方面。
合作与竞争是同级地方政府间政治与行政关系的两种重要模式,合作可以增加信任、减少误解,促进互利共赢,竞争可以激发活力、促使改进,推动提升。
通过深入探讨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为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共赢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政治关系的特点1.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具有平等性。
不同地方政府在政治关系中并无上下级之分,而是处于同一层级的地位。
这种平等性体现在政治协商、沟通和协作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在权利和义务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彼此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协商解决问题。
2.政治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的控制和干预,各地方政府在政治上有相对自主的权利和责任。
虽然地方政府之间需要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但在具体的地方事务处理中有一定的自主权。
3.政治关系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
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在政治关系中通常会追求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通过合作和协商实现共同发展。
各地方政府在政治关系中通常会寻求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共同推动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
4.政治关系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通常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各地方政府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需要遵循民主原则和程序,充分尊重公众意见和利益。
政治关系的透明度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公信力,确保政府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04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18页]
![04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e5a7522a04a1b0717ed5dd1a.png)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1.1 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 按照美国学者赖特在《理解政府间关系》一文中的说法,作为一个术
语,IGR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新政的实施和联邦政府为克服大萧条时期 的经济社会恐慌所做的全面的努力。
IGR的一个简化的定义是:政府之间以及它们的机构之间的联结、互 动相互依存以及公共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修订版)
陈振明等 著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第4章 政府间关系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4.2 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3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该模式着重于中央与地方的依存,认为不是一个中央与一个 地方的关系,而是复数中央与多数地方之间的关系,而且地 方上也有自律性。
日本学者村松岐夫在《地方自治》一书中将不同时期日本的 政府间关系模式概括为垂直式行政统制模式和相互依存模式。
该模式将政府间的管理结构分为三种:官僚体制、市场方 法和网络管理。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三种趋势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使政府间关系朝向增加地方 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 府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日渐普遍。地方政府之间已不 仅仅是竞争者,它们在许多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成为西方各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
公共管理学原理(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4.1 政府间关系研究概述
政府间关系

归纳总结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指地方各层级政府围绕着以资 源(权利,礼仪,财政,人事,行政,经济等)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互 动关系(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
二.确定研究维度
杨书文等人认为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在研究中,不同学科学者们从本学科的 “维度”出发,对其中的诸多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 特的观察视角和理论体系很难结合起来,他认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 政府间关系中诸多问题的研究,其实都可以纳入纵向或横向维度展开对话,提 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归纳,其中,纵向维度研究的是垂直方向的政府 间关系,相关政府主体之间有行政隶属关系。横向维度研究的是水平方向的政 府间关系,相关政府主体之间无行政隶属关系。
三.研究动态
层级隶属
关系模式
(一)从纵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科层制
实现机制
竞争
关系模式
(二)从横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合作
市场制/科层制/协商制
实现机制
(一)从纵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层级隶属关系模式
原因 谢庆奎认为
目前地方政府之间的垂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自主权扩大,但这只是量 变没质变,上级政府领导下级政府, 通过人事、财政、行政等手段控制下级政府, 下级服从上级, 这种状况仍然基本上没有改变。就整体结构而言,我国地方政府 间在纵向上关系仍表现以上下层级的隶属关系为主。
地方政府间关系综述
陈晨 14020000533
目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确定研究维度 三.研究动态 四.总结
一.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地方政府间关系这一概念的界定和认识,学者间有其分歧和侧重点, 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和策略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和相应的战略分析进行探讨。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较量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角逐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各个地区的领导人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较量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经济实力的对比在战略竞争中,经济实力往往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中,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标志。
不同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竞争力,所以各地政府都会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资源争夺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源争夺。
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经济和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口、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源。
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也给地方政府之间竞争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战略分析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决定胜负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制定战略。
1、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和产业特点。
当然,地方政府也需要从整体层面去考虑,关注国家战略和整体引导方向。
例如,如何更好地发挥本地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应对紧迫而最需的经济形势。
2、人才引进战略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战略。
应该大力发展本地人才,而且需要积极争取外来人才,以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3、资源整合和协调资源整合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
地方政府需要主动整合当地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等方向进行整合流动。
我国政府部门间关系的探讨

一
、
政 府 作 为 社 会 公 共 事 务 的 管 理 机 构 , 一 -" 是 4
2 竞 争 。 同 级 政 府 横 向 层 面 上 的部 门 间竞 争 是 . 指各 职能部 门之 间为 了能够 获 得 更多 的组 织 资 源 , 如资金 、 制等 而 互 相博 弈 。 比如 在 每次 机 构 改革 编
的服 务 型 政 府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政 府部 门间关 系的概念 与类型
国务 院 法 制 办 、 察 部 、 政 部 、 通 部 、 务 总 局 、 监 财 交 税 质 检总局 等七部 委联 合发 出《 于 清理 在 市场 经 济 关 活 动 中 实 行 地 区 封 锁 规 定 的 通 知 》, 同 治 理 地 区 共
法 》 能 找 到依 据 。为 此 , 地 局 、 业 部 在 林 地 范 都 土 林
围 问题 上 矛 盾 突 出 , 执 不 下 。 争
门作为 一 个利 益 群 体 , 身 有 自己 的利 益 取 向 , 本 常 常 会 以本 部 门利 益 为 出发 点来 履行 职 能 。一 般 来 讲 , 形 式 上 分析 , 府 部 门 间关 系可 以分 为 同级 从 政
4 监 督 与 制 约 。 同 级 政 府 横 向层 面 上 的 部 门 间 .
监 督 与 制 约 是 指 各 职 能 部 门 之 间 虽 然 是 一 种 互 不 隶 属 、 互 平 等 的 关 系 , 由 于 职 能 部 门 其 性 质 的 原 相 但 因 , 些 部 门 能 够 在 其 职 能 范 围 内对 其 他 部 门 进 行 某
但 是其 本 质 是 利 益 关 系 。 一 方 面 , 府 部 门遵 循 政
国家 意志 , 务 社 会 利 益 ; 一 方 面 , 个 政 府 部 服 另 每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政府间关系

3、横向联系的扩展
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省区间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省区内经济协 作区、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 地方政府间横向联系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1)密切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 赖性。 (2)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
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1、措施
网络途径的特点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囚犯乙
Hale Waihona Puke 不承认 囚 犯 甲承认 3 囚犯 囚犯乙, 囚犯乙 10 不承认 1
承认
10 囚犯 囚犯乙, 囚犯乙 3
5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 地方的合理分权 加强横向合作
2、趋势
走向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 为特征的网络模式 政府间的组织结构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建立 在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从单向依赖走向相互依赖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合作的方式和领 域都将向纵深发展。
2、行政性分权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优劣或者从属关系,在此基础上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划分权限。地方政府的权限司法基础来自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有部分的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首脑或 是由选举产生或是由上级政府任命。
3、行政权转让
地方政府从属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向其转让中央政府拥有 的部分权限。地方政府的权限司法基础是中央政府,是中央政 府的派出机构,地方政府领导人由中央政府任命。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垂直的行政控制,地方政府的组织体 系、职能、权力都由中央政府予以明确规定,并且派驻专员监 督地方政府。
政府间关系

三、西方政府间关系的网络模式 (一)背景: 西方政府间关系(特别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级制 的弱化: 表现:★ ① 碎片化——地方政府在数量上增加以及一体化程度降低, 各类政府管理机构并立。 ② 城市地位的上升——中心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作用 凸现,国家开始绕开地方直接与城市进行政府管理的沟通 与交流。
第三,在政府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主要原因: 1、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 2、缺乏合作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p166-170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的压缩; (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 ①计划单列的实行以及副省级城市的确立对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的 影响; ②市管县体制的影响;
二、州内单一制 美国州以下的地方和地方政府,是州的分治区, 它们由州设立和撤消,或经州的批准和认可而成 立。 各类地方行政单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综合职能地方政府,即县、市、乡、 镇、村等,它们在本行政区域内行使一般的和普 遍的管理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土地规 划、公用事业等。 另一类是单一职能地方政府,如学校区、消 防区和各种类型的特别区的管理机关,它们都只 管理本辖区内某一方面的事务,如教育、消防、 供水等等。
美国各州的产生顺序: 德拉华州一七八七年十二月七日成为美国旧十三州中之 第一州 宾 夕 法 尼 亚 州一 七 八 七 年 十 二 月 十 二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二 州 新泽西州一七八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成为美国第三州 乔治亚州一七八八年八月一月二日成为美国第四州 …… 蒙 大 拿 州一 八 八 九 年 十 一 月 八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一 州 华 盛 顿 州一 八 八 九 年 十 一 月 十 一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二 州 爱达荷州八九○年七月三日成为美国第四十三州 怀俄明州八九○年七月十日成为美国第四十四州 犹 他 州一 八 九 六 年 一 月 四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五 州 俄 克 拉 荷 马 州一 九 ○ 七 年 十 一 月 十 六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六州 新 墨 西 哥 州一 九 一 二 年 一 月 六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七 州 亚 利 那 州一 九 一 二 年 二 月 十 四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八 州 阿拉斯加州一 九 五 九 一 月 三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四 十 九 州 夏 威 夷 州一 九 五 九 年 八 月 二 十 一 日 成 为 美 国 第 五 十 州 还有一个华盛顿特区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

(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 不足。
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 (1)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①中央政府
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 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②地方政 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 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 下”的分析视角。
B、特征:①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 弱化。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 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 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 赢。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1.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寻求合作,追求更大利益。
三、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1、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
等级控制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中央 集权的计划体制,政府间关系在总体上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 制模式。
2.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 网络模式的端倪
A、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大大减少――为政府间组织结构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 扩权:行政管理权限、干部人事制度、行政 领导体制。
C、横向联系的扩展 改革前,企业与地方政府缺乏追求地区
比较利益与发展地方经济的热情,地区经济 与国民经济缺乏活力。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省区 间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的合作、省 区内合作、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
(3)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网络模式的政府间关系以扁平化的
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为 特征,它正在成为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未 来走势。 思考题:
第四讲政府间关系

2、财政包干制暴露的弊端是分税制实行的动因
(1)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 业结构优化; (2) 政府干预经济动机明显,阻碍企业转变经营 机制; (3)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 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弱化了中央政 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1978-1992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比重
单一制是指国家由若干普通行政单位或者自治单位组成的国家结构形式。 在单一制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一个最高立法机关和一个中央政府, 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于中央授予,每个公民只有一 个统一的国籍。
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 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 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 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了保险法规 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联邦成员有自己的宪 法和法律。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联邦成员单位把各自的部分权力让渡 给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三)政体模式
根据国家结构形式的不同,政府间关系可 以概况为三种模式:
1、单一分权型模式(英国) 2、联邦分权型模式(美国) 3、单一集权型模式(法国)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一定原则采取的调整国家整 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形式。如果说政体或者说政体组织形 式是从横向角度表现国家政权体系,那么国家结构形式则是从纵向角度 表现国家政权体系。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 大类。
3、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
(1)政府间关系 —— 林尚立 各级政府间和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包含
中西方政府间关系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2)二次大战前后
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高度中央集权的需要呢?
法西斯德、意、日 登峰造极的中央高度 集权化及其影响
20,30年代的 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 国家通过行政干预 经济与社会发展
州—地方
地方政府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3)罗斯构想
依存度高 根 据 地 方 对 中 央 的 依 存 度 依存度低
相互依存
中央依存地方
地方依存中央
相互独立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4)松村岐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 模式 相互依存模式
(5)罗茨模式 将政府间的管理结构分为三种:
官僚体制 市场方法
三、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2)进一步调整的措施
A. 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 B. 地方合理分权。 C. 加强横向合作
(3)走向一种网络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A. 组织结构将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建立在网 络组织之上 B.政府间关系从单一依赖 走向互相依赖 C.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更加 紧密,合作方式和领域 向纵深发展。
中央权力的下放(分权)
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彼此依赖对方的资源和协作才能实现各自的目标
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
政府间需协调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关系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关系的新动向:
A. 地方政府联盟 ——COAG B. 州/地方领导人论坛
三、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政府间的经济关系

政府间的经济关系是全球化时代下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越来越频繁,各国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变得越来越密切。
一、政府间的经济合作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分为多个层面,例如贸易、投资、税收等。
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为了维护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这些合作在全球化时代下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全球化使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在贸易方面,政府为了促进自己国家的贸易发展,会通过制定贸易政策来达到这个目的。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减免关税的方式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提高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量。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来扩大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在投资方面,政府也会通过制定投资政策来促进国家的投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外国投资者在本国投资、提供税收减免等方式来吸引外国资本进入自己的国家。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签署投资协定来促进双方的投资活动。
在税收方面,政府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情况和财政需求来调整税收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税率的方式来调整国内经济的发展方向,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目的。
政府也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税收合作,以解决双重征税和避税等问题。
二、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职责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企业管理等。
政府应该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调控国内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在市场监管方面,政府必须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透明和有效,同时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
政府可以通过法规、标准和监管措施来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
在企业管理方面,政府应该制定企业管理规定,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等手段来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三、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尽管政府间的经济合作是全球化时代下的一个趋势,但是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是无处不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晨 14020000533
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确定研究维度 三.研究动态 四.总结
一.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地方政府间关系这一概念的界定和认识,学者间有其分歧和侧重点, 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张明军认为
所谓“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是指为了执行公共政策或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政府 间所形成相互关系的互动和机制。
竞争关系模式
竞争形式
合作形式
竞合关系模式
竞争领域 布雷顿认为
围绕着资源和控制权的分 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竞 争
任维德认为
围绕技术、制度、公共服务与物品 供给展开, 具体包括制度竞争;技术 竞争;公共服务与物品供给竞争; 支持和鼓励企业;获取优惠政策; 争取试点权;政府效率竞争。
何梦笔认为
认为如果撇开自然地理 条件,很大程度上是制 度竞争或体制竞争。 归纳总结
林尚立认为
“纵向的政府间关系主要取决于国家结构形式和社会政治与法律制度。我国是人民 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单一制的集权主义国家,因而在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只是以强 调权力集中和等级结构的央地关系的延伸,它在纵向上与央地关系保持高度的一致 性,也就是说:“我国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完全是下级隶属于或服从于上级的。”
3.优势和劣势
优势:(1)“省管县”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减少政策执行的“漏斗 效应”。 实行“省管县”后,我国政府层级减少,由省直管县,这样就能够提高 行政效率,保证中央政策的统一性。 (2)“省管县”能够更好地消除“权力截留” 的情况,改善市所在的地域“截留”了大量的应该分配给县区的资源的情况。 (3)“省管县”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城与农村的联系最为紧密,赋予县 域经济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 设。加快实现“城乡合治”的步伐。改变城乡“二元”的格局。(4)“省管县”有 助于县政府专心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权力空间大)。 劣势:(1)管理幅度过大会降低行政效率。(2)县域经济未必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 展。 如果县城的经济发展能力不足依然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出现 “县刮镇”、“县压镇”的情况(3)“省管县”会带来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的损失, 不利于掌握不同社区居民对地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
竞合关系模式
刘祖云认为
历史地看,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 大致 经历了由“恶性竞争”到“协商合作” 两个发展阶段。
陈国权等认为
政府间关系的良性发展途径概括为“竞合 式一体化”,指竞争与合作相容的一体化, 竞争应该是有利于提升合作水平和合作层 次的竞争;合作应当是兼容竞争的合作。”
归纳总结 上述地方政府竞争理论和区域发展 的相互依赖理论都只强调了地方政 府间横向关系中的一种。其实对地 方政府间关系而言,竞争与合作是 同等重要的两个关系模式
2.弊端显露 市管县的初衷是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解 决城市农副产品和蔬菜供应问题,这一体制是符合当时计划经济实际的, 但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 “ 市管县”体制就逐渐 失去当初的功效, 成为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其弊端表现: ( l) 由于大部分经济和社会决策权归地级市所有, 县级政府的公共行政创新精 神受到压抑, 直接影响到县级行政的效能; (2) “ 小马拉大车” , 一些 经济实力弱小的城市无法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反而在与辖下经 济强县的博弈中耗费了本就不多的公共行政资源; (3) 管理层次过多造行 政成本和社会成本昂贵; (4) 出现“ 市’,对“ 县” 的“ 刮、卡、要” 现象, 使分税制实行后捉襟见肘的县级财政雪上加霜。因而, 取消“ 市管 县” 体制, 改为采用“ 省辖县”体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行政管理者的主 流观点。
(一)从横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多麦尔认为
在《政府间关系》一文中认为,“如果说政府间关系的纵向体系接近于一种命令服 从的等级结构,那么横向政府间关系则可以被设想为一种受竞争和协商的动力支配 的对等权力的分割体系。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横向政府间关系中的两个关键维度, 即“竞争”与“合作”。
竞争领域
合作领域 合作关系模式
科层制
我国政府现在的层级隶属关系主要通过现代科层制得以实现。科层制(命令机 制),指依托组织内部的等级制权威而通过正确的奖惩制度对下属的行为进行 规制,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 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 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进行管理。我国的科层制不仅 存有科层制基本的负功能, 而且还有自己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权力过 于集中, 组织中个体的影响力过大;二是机构重叠, 权责不清;三是组织行为缺 乏理性,在我国的实践中需要对其不断的完善。
肖文涛认为
围绕有形资源(外部资金、技术、人力 资本等生产要素)和无形资源(制度环 境、发展政策、公共服务等)的竞争。
总得来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领域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吸引资本 、技术等可流动生产要素流入而在投资环境、市场制度、公共服务与物品供给、政 府效率等方面展开。
竞争形式
张焕英认为
地方政府问竞争可以分为有序竞争与 过度竞争。有序竞争是市场经济所倡 导的合理竞争;而过度竞争则会导致 资源的浪费,降低市场供给的效率。
朱祥认为
在地方政府竞争的过程中出现 两种竞争模式:良性竞争和恶 性竞争,恶性竞争以地方保护 为典型。
归纳总结
无论是分成有序还是过度,良性还是恶性,地方政府间在横向上的竞争都可以纳入 以下三种竞争形态,对抗的竞争,不能容忍对手的存在;差异化竞争,能过容忍对 手存在;合作的竞争,地方政府选择相互合作能带来更强大的优势和更多利益。
归纳总结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指地方各层级政府围绕着以资 源(权利,礼仪,财政,人事,行政,经济等)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互 动关系(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
二.确定研究维度
杨书文等人认为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在研究中,不同学科学者们从本学科的 “维度”出发,对其中的诸多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 特的观察视角和理论体系很难结合起来,他认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 政府间关系中诸多问题的研究,其实都可以纳入纵向或横向维度展开对话,提 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归纳,其中,纵向维度研究的是垂直方向的政府 间关系,相关政府主体之间有行政隶属关系。横向维度研究的是水平方向的政 府间关系,相关政府主体之间无行政隶属关系。
合作领域 王建新认为
市场准入一体化;公共物品供给合作; 社会政策实施和制度;资源互补,资 源共享的合作,信息文化交流,技术 合作研发,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的合作,产业结构互补型。
杨龙认为
两个方面:一是那些必须合作的事项, 这些事项具有“区域公共”的特性,很 难由区域内某一地方政府单独解决。二 是那些通过合作可以获益的事情。
三.研究动态
层级隶属
关系模式
(一)从纵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科层制
实现机制
竞争
关系模式
(二)从横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合作
市场制/科层制/协商制
实现机制
(一)从纵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层级隶属关系模式
原因 谢庆奎认为
目前地方政府之间的垂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自主权扩大,但这只是量 变没质变,上级政府领导下级政府, 通过人事、财政、行政等手段控制下级政府, 下级服从上级, 这种状况仍然基本上没有改变。就整体结构而言,我国地方政府 间在纵向上关系仍表现以上下层级的隶属关系为主。
周平等人认为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集权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势下,以一级地方政府 为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和谋求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围绕权力配置和利 益分配,同其它地方政府主体之间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汪伟全认为
地方政府间关系,指的是地方政府为了执行政策或提供服务,而与其他政府 所形成的相互运作关系,其实质就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
市管县走向省管县 市管县
1.兴起
市管县体制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市 带县,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成为当时的一个可行的选择。江苏省率先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逐步形成了以 城市为依据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这个经验,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1983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广市管县行政体制,实行地市合并或地改市。从此, 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归纳总结
还有一些学者也对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领域进行了研究,但是我个人比较赞同 杨龙的观点,认为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领域统可纳入,必须合作的事和合作可 以获利的事。
合作形式 杨龙认为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存在多种方式,但这 些地方合作机制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种 模式: (1)互利模式 (2)大行政单位主导 模式,其基本条件是在合作各方中有一 方获益多,以至于它可以单独承担地方 合作的成本;(3)中央诱导模式
小结 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序的、可控的竞争能够为 地方发展提供有效激励,能够增进各类要素的效用和行政效率,提升地方政府 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过度的、无序的竞争又导致地方政 府间市场壁垒、资源配置扭曲、地区之间发展不平等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而 对宏观经济和区域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了了发挥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积极 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应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包括重塑地方政府间竞争模 式、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等方面,同时也要在竞争中发挥合作,鼓励不同 区域,同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
省管县
1.兴起 市管县体制的弊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最直观的一个改革目 的,即为减少目前体制下的政府层级。因此,减少政府治理层级,改由 省直接管理市和县,缩小市的管辖范围和降低市的行政级别,并改革对 应的财政体制的“省管县”改革,就作为一种最直观的方案被提了出来。 2005年温家宝总理提出“省直管县”的试点”。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 “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推进“省直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