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相变对流换热讲解
合集下载
传热学7-1 -
1/ 4
《传热学》 (3)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hx t s t w l ts tw dx 1
l hx
gr hx 4l ( t s t w )x
2 l 3 l
1/ 4
《传热学》 (4)整个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1 l 4 h hx dx hx l l 0 3 gr l 0.943 l l ts tw
1 4 1 4
l 50 d
hH 2.0 hV
《传热学》 2 实验验证 (1)水平单管 Nusselt分析解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2)竖表面
(Re>20)
2 3 l l 14
gr h 1.13 l l t s t w
《传热学》
三 湍流膜状凝结
1 液膜的流态
u u l (u v ) 0 x y
考虑(7)忽略蒸汽密度
dp v g 0 dx
考虑(5) 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 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导热
t t u v 0 x y
《传热学》
u v x y 0 u u dp 2u l (u x v y ) dx l g l 2 y t t 2t u x v y al 2 y
1 膜状凝结
沿整个壁面形成一层薄膜,并且在
ch7.对流换热
壁面温度、流体温度、热流传递方向等
h f v, , c p , , , t w , t f , L, ,
20:30:50
Chapter 7 对流换热
7
7.1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3)研究方法 数 学 分 析 法
精确解法 近似积分法 数值分析法
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法
类比法
③ 物理条件相似
指对应的物理量成比例有相似常数存在。对应的物理量: 时间、空间、速度,则
20:30:51 Chapter 7 对流换热 23
7.3.1 相似原理
时间相似 几何相似 速度相似
1 2 C 1 2
l l1 l 2 C l l1 l 2 l
v v1 v 2 Cv v1 v 2 v
1〞
2〞 1〞 3〞
2〞 3〞
同理 压力、密度、温度、浓度等的相似,也有相应的
相似常数存在。
20:30:51 Chapter 7 对流换热 24
7.3.1 相似原理
④ 开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相似 单值条件相似(几何条件、物理条件、开始条件及边 界条件相似)是现象相似的必要条件。
适用条件:
1 0.037Pr 3
ReL=5×105~107
层流边界层段可忽略
一般层流边界层段不可忽略:
h f v, , c p , , , t w , t f , L, ,
20:30:50
Chapter 7 对流换热
7
7.1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3)研究方法 数 学 分 析 法
精确解法 近似积分法 数值分析法
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法
类比法
③ 物理条件相似
指对应的物理量成比例有相似常数存在。对应的物理量: 时间、空间、速度,则
20:30:51 Chapter 7 对流换热 23
7.3.1 相似原理
时间相似 几何相似 速度相似
1 2 C 1 2
l l1 l 2 C l l1 l 2 l
v v1 v 2 Cv v1 v 2 v
1〞
2〞 1〞 3〞
2〞 3〞
同理 压力、密度、温度、浓度等的相似,也有相应的
相似常数存在。
20:30:51 Chapter 7 对流换热 24
7.3.1 相似原理
④ 开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相似 单值条件相似(几何条件、物理条件、开始条件及边 界条件相似)是现象相似的必要条件。
适用条件:
1 0.037Pr 3
ReL=5×105~107
层流边界层段可忽略
一般层流边界层段不可忽略:
传热学课件 第7章-相变对流换热
r r 0.68c p ( ts tw )
7.3.2膜状凝结的强化原则和技术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
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上的液膜的厚度 •用各种带有尖峰的表面使在其上冷凝的液膜拉薄 •使已凝结的液体尽快从换热表面上排泄掉。
7.4 沸腾换热现象
沸腾的定义:沸腾指液体吸热后在其内部产生汽泡的汽化
1、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传热表面传热系数:
gr 水平管: hH 0.729 l d( ts tw )
2 l 3 l
1/ 4
球:
gr hS 0.826 l d( ts tw )
2 l 3 l
1/ 4
ts tw 定性温度: t m 2
g
tw ts
(2)珠状凝结
定义: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湿 润壁面,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 成一个个小液珠的凝结形式, 称珠状凝结。
tw ts
g
7.1.2 凝结液-主要热阻
膜状凝结特点: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 放出的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 到冷却壁面上,此时液膜成为主要的换热
g
tw ts
0 dp dx V g
考虑假设(7)忽略蒸汽密度 dp / dx 0
u v x y 0 u u dp 2u l (u x v y ) dx l g l 2 y t t 2t u x v y al 2 y
对流换热---讲义
2.按有无相变分
单相介质传热: 单相介质传热:对流换热时只有一种流体. 相变换热: 相变换热:传热过程中有相变发生. 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称三相. 相变换热又分为: 相变换热又分为: 沸腾换热:(boiling heat transfer)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 沸腾换热:(boiling transfer)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 发生的换热. 发生的换热. 凝结换热:(condensation transfer)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 凝结换热:(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 时发生的换热. 时发生的换热. 熔化换热(melting 熔化换热(melting heat transfer) 凝固换热(solidification 凝固换热(solidification heat transfer) 升华换热(sublimation 升华换热(sublimation heat transfer) 凝华换热( 凝华换热(sublimation heat transfer )
y
ρ uc p tdy
微元控制体
∂t − λ dy ∂x
ρc p u +
∂t ∂ 2t − λ dy + dx ∂x ∂X 2
O
x
− λ dx
∂t ∂y
第7章 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间隔壁面为平板 ☆平板上加翅片——板翅式 ☆平板上采取其他措施-板式
板翅式换热器
板翅式换热器
翅片形状
板式换热器
板式是由许多波纹形的传热板片,按一定的间 隔,通过橡胶垫片压紧组成的可拆卸的换热设 备。
板片组装时,两组交替排列,板与板之间用粘 结剂把橡胶密封板条固定好,其作用是防止流 体泄漏并使两板之间形成狭窄的网形流道
★如何提高传热系数?
1
1
K
1 h1
1 h2
1 h1
1 h2
数学上可以证明
K min h1, h2
提高较小的表面传热系数值,强化薄弱环节, 效果最好
h1=103,h2=10,没有强化前:K=9.90 W/(m2.K)
❖ 措施1: h1=2000,h2=10: K’=9.95 W/(m2.K)
会增加热损失。即冬天棉袄穿得越厚,反而越冷
(2)当dx=dc时,总热阻Rk最小,这时换热量最 大!
(3)当dx>dc时,随保温层的增加,总热阻逐渐 增大,传热量减小,保温层起保暖作用,这和我
们的感觉是一致的
担心:以后冬天穿棉袄,会不会越穿越冷?那么 是否有必要考虑这一问题呢?
假设棉袄的导热系数为0.1W/(m.K),环境的表面 传热系数为10 W/(m2.K),此时dc=0.02m(腰围为 6.28cm),再怎么瘦的人近似半径也大于此值, 所以对人而言,棉袄越厚越暖和,大家可以尽管 放心地穿
板翅式换热器
板翅式换热器
翅片形状
板式换热器
板式是由许多波纹形的传热板片,按一定的间 隔,通过橡胶垫片压紧组成的可拆卸的换热设 备。
板片组装时,两组交替排列,板与板之间用粘 结剂把橡胶密封板条固定好,其作用是防止流 体泄漏并使两板之间形成狭窄的网形流道
★如何提高传热系数?
1
1
K
1 h1
1 h2
1 h1
1 h2
数学上可以证明
K min h1, h2
提高较小的表面传热系数值,强化薄弱环节, 效果最好
h1=103,h2=10,没有强化前:K=9.90 W/(m2.K)
❖ 措施1: h1=2000,h2=10: K’=9.95 W/(m2.K)
会增加热损失。即冬天棉袄穿得越厚,反而越冷
(2)当dx=dc时,总热阻Rk最小,这时换热量最 大!
(3)当dx>dc时,随保温层的增加,总热阻逐渐 增大,传热量减小,保温层起保暖作用,这和我
们的感觉是一致的
担心:以后冬天穿棉袄,会不会越穿越冷?那么 是否有必要考虑这一问题呢?
假设棉袄的导热系数为0.1W/(m.K),环境的表面 传热系数为10 W/(m2.K),此时dc=0.02m(腰围为 6.28cm),再怎么瘦的人近似半径也大于此值, 所以对人而言,棉袄越厚越暖和,大家可以尽管 放心地穿
第七章相变对流传热
2020/5/18
10
第七章 相变对流传热
7-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理论分析解在一定 的假设条件下获得
实验结果修正
膜状凝结实验关联式:
竖壁(层流)
实验关联式 Rec<1600
竖壁(湍流)
Rec>1600
Nu hl / ; Ga gl3 / 2 伽利略数
2020/5/18
竖壁雷诺数
Re 4hl(ts tw )
2.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曲线形式,随着t ,四个不同区域的换热规律和特点。核态沸腾 是工业中理想的工作区域,其温差小,换热强。
3.沸腾换热的两种加热方式
控制壁温(改变壁温tw与液体饱和温度ts之差t=tw-ts,q的大小受沸 腾侧影响很大。)
控制热流(改变壁面处的热流密度q,q取决于外部施加的条件,而与
微元体热平衡
d x
ts tw
(x)
dx
rdM
rd (
0
l udy)
u l g (y 1 y2 )
l
2
t
tw
(ts
tw
)
y
导热公式+牛顿冷却公式
1/ 4
4l
l (
g
ts
l2 r
tw
)x
d x
ts tw
(x)
第7章_相变对流传热讲解
大容器沸腾:加热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 (池内沸腾) 体中, 气泡能脱离表面自由浮升
强制对流沸腾:液体在压差作用下以一定速度 (管内沸腾) 流过加热管内部时,在管内表面 上产生沸腾,气泡不能自由浮升,
被迫与液体一起流动(两相流)
7.4.1 大容器饱和沸腾及其沸腾曲线*
典型例子——饱和水在水平加热面上的沸腾 1、换热规律——四个区域: (1)自然对流 (2)核态沸腾(孤立汽泡区与汽块区) (3)过渡沸腾(不稳定膜沸腾) (4)稳定膜态沸腾 2、几个关键点: (1) c——烧毁点*(临界点) (2) DNB——转折点 (3)a——不稳定膜态沸腾向稳定膜态沸腾的转折点 (4)b——起始沸腾点
7.4.3 气泡动力学简介
1、汽泡在沸腾传热中的作用 ----- 汽泡的形成、成长及脱离加热壁面,引起强烈 的扰动, 从而使流体与壁面间产生强烈的热量交换 (热流密度可高达105~106W/m2) 2、汽化核心 —加热表面上最先产生气泡的地点称为汽化核心 汽泡脱离直径: d 0 0.0208
2 Ts R Rmin rv (t w t s )
式中:—表面张力,N/m;
r — 汽化潜热,J/kg;
v—蒸汽密度,kg/m3; tw — 壁面温度,C ts—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C 可见,(tw–ts ),Rmin 同一加热面上,成为汽化
核心的凹穴数量增加 汽化核心数增加 换热增强
对流换热
2. 流体流动的状态 紊流 层流
层流
无流体微团的横向脉动,法线方向为导热
过渡状态----
紊流
有流体微团的横向脉动
3.流体的热物性
导热系数、比热容c、动力粘度、密度
Page 19
4.流体有无相变 相变 单相 有相变 壁温高于流体饱和温度,发生汽化沸腾现象 无相变 对流换热系数比有相变时小得多 5.换热壁面的几何因素
6.了解强化对流换热的主要方法及措施。
Page 2
电厂中对流换热现现象
烟 气
蒸烟 汽气
Page 3
生活中对流换热现现象
Page 4
9-1 对流换热概述
自然界普遍存在对流换热,它比导热更复杂。 某些方面研究比较详细,但由于数学上的困难;
使得在工程上可应用的公式大多数还是经验公式 (实验结果)
Page 9
4、对流换热的分类
Page 10
二、对流换热计算公式----牛顿公式
aAt
tw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1
t
f
t R
A
或q
at
tw
1
t
f
t r
α——比例系数(亦称对流换热系数) ,对流
换热强度的标志 。
即为牛顿冷却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就是:固体 对流体的传热量Φ,与壁面积A成正比,与壁面 和流体间的温度差Δt成正比。
传热学 第七章 相变对流传热
该区有温差小、传热强的特
点,因此一般工业应用都设 计在这个范围。
26
沸腾传热模式
(3)过渡沸腾C-D 从峰值点进一步提高△t , 热流密度随△t 升高而降低。 因为气泡汇聚覆盖在加热面 上,而蒸汽排除过程越趋恶 化。这种情况持续到热流密 度为qmin为止。这段沸腾称 为过渡沸腾,是很不稳定的
过程。
31
沸腾传热模式
凹穴处有残存气体,壁面凹处最先能满足气泡生成的条件:
2 R PV PS
平衡状态的气泡是很不稳定的。气泡半径稍微小于上式 所示半径,表面张力大于压差,则气泡内蒸汽凝结,气泡瓦
解。
只有半径大于上述半径时,界面上液体不断蒸发,气泡 才能成长。
32
目录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 7.3 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强化 7.4 沸腾传热的模式 7.6 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
20
沸腾传热模式
7.4.1 大容器饱和沸腾
沸腾是指在液体内部以产生气泡的形式进行的气化过程。
过冷沸腾:液体主体的温度低于饱和温度 饱和沸腾:液体主体的温度达到饱和温度 大容器沸腾:流体的运动是由于温差和气泡的扰动所引起的 管内沸腾:需外加压差作用才能维持
21
沸腾传热模式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通过对水在一个大气 压(1.013×105Pa)下的 大容器饱和沸腾换热过程 的实验观察,可以画出图 7-14所示的曲线,称为饱
第七章 对流换热
7 对流换热
7.0 本章主要内容导读
本章讨论对流换热问题,首先介绍对流换热的相关基本概念——对流换热的机理、数学描述方法和主要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两类无相变的对流换热——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主要内容如图7-1所示。
图7-1 第七章主要内容导读
7.1 对流换热基本概念
7.1.1对流换热机理
如前所述,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对流问题是对流换热问题,它是导热与热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流体的热运动强化了传热,通过对流流体的传热速率比通过静止流体导热的传热速率高得多。并且,流体速度越快,传热速率越高。
理论上,对流换热可以通过牛顿冷却公式求解,即
=α
Q∆
F
t
与导热中的导热系数λ不同,对流换热系数α不是物性参数,因此对流换热过程和相应的对流换热系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如下五类。
(1)流体流动产生的原因。根据流动产生的原因,对流换热可以分为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两大类。前者由泵、风机或其它外部动力源的作用引起,后者通常由流体各个部分温度不同产生的密度差引起。两种流动产生的原因不同,流体中的速度场、对流换热规律和换热强度均不一样。通常强制对流换热的流速高、换热系数α大;
(2)流体有无相变。在流体没有相变时对流换热中的热量传输由流体显热的变化实现,在有相变的换热过程中(如沸腾或凝结),流体相变热(潜热)的释放或吸收常常起主要作用,流体的物性、流动特性和换热规律均与无相变时不同。一般同一种流体在有相变时的换热强度远大于无相变时的强度;
(3)流体的流动状态。根据动量传输知识,粘性流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流态——层流和湍流。层流时流体微团沿着主流方向作有规则的分层流动,湍流时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剧烈的混合。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湍流换热的强度明显强于层流换热的强度;
第7章对流换热
6
三、能量方程
微元控制体积单位时间内流 体通过控制体边界面净导入的 热量-总和,加上单位时间内界 面上作用的各种力对流体所作 的功,等于控制体积内流体总能 的时间变化率。
结合连续性方程可导得直角坐标系能量方程式
Du i =-divq-pdivV+Φ 作用在控制体积表面上的法应力 D 和剪应力因流体位移产生摩擦功而
第七章 对流换热基础理论
1
▲对流换热有流体参与,在对流输运过程中,动量传递、能量 传递或物质的某质量组分传递和流体的流动同时发生,这三种 不同的物理现象之间有着许多相似的特性,对流的动量、能量 和质量传递的微分方程组及其边界条件有不少共同之处。
▲研究对流换热(和传质)时,通常把流体看作连续体,因此力
l
考虑势流区各量对y的导数为0, 由式7-15 l dh l dp 0 u dx dy dx 0 udy 幻灯片 11
t t dy 0 y y y
l
t y y l
粘性耗散功
qw
y 0
当流速不高时, 可忽略
l h ( u) t u dy h dy 0 边界层外近似为等温 0 x 0 x 区,温度梯度等于零 y l l l ( uh)dy 0 uhdy 0 x x dh l l qw 0 u (h h )dy w vw (hw h ) 0 u 1 dy x dx
三、能量方程
微元控制体积单位时间内流 体通过控制体边界面净导入的 热量-总和,加上单位时间内界 面上作用的各种力对流体所作 的功,等于控制体积内流体总能 的时间变化率。
结合连续性方程可导得直角坐标系能量方程式
Du i =-divq-pdivV+Φ 作用在控制体积表面上的法应力 D 和剪应力因流体位移产生摩擦功而
第七章 对流换热基础理论
1
▲对流换热有流体参与,在对流输运过程中,动量传递、能量 传递或物质的某质量组分传递和流体的流动同时发生,这三种 不同的物理现象之间有着许多相似的特性,对流的动量、能量 和质量传递的微分方程组及其边界条件有不少共同之处。
▲研究对流换热(和传质)时,通常把流体看作连续体,因此力
l
考虑势流区各量对y的导数为0, 由式7-15 l dh l dp 0 u dx dy dx 0 udy 幻灯片 11
t t dy 0 y y y
l
t y y l
粘性耗散功
qw
y 0
当流速不高时, 可忽略
l h ( u) t u dy h dy 0 边界层外近似为等温 0 x 0 x 区,温度梯度等于零 y l l l ( uh)dy 0 uhdy 0 x x dh l l qw 0 u (h h )dy w vw (hw h ) 0 u 1 dy x dx
(完整版)《传热学》第7章_相变对流传热
传热量
以上公式中的物性参
hts tw l rqml
数都是指液膜的,水
Re 4hlts tw 临界雷诺数为Rec=1600 平管采用πd代替上始
r
终的lr即可。
11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对于Re>1600的湍流液膜,热量的传递除了靠近壁面的极薄的层流底部仍
依靠导热方式外,层流底部以外以湍流传递为主,传热比层流时大为增强.
注意:空气漏入使冷凝器表面传热系数明显下
降,采用强化传热能够取得实际收益。
17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7.4 沸腾传热的模式
蒸发:液体表面上的汽化过程 液体的汽化
沸腾:液体内部以产生气泡的形式进行汽化的过程 大容器沸腾:运动由温差和气泡的扰动造成的 沸腾分类 管内沸腾:该过程需要外加压差作用才能维持
7.4.1 大容器饱和沸腾的三个区域
u l g y 1 y2 , l 2
t
tw
ts
tw
y
到δ随x的变化情况。
对dx段进行质量平衡分析,通过l界面处宽度为1m的
壁面凝结液体的质量流量为:
qm
0 ludy
l2 g y 1 y2 dy gl2 3
0 l
2
3l
7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对质量流量进行求导,得到dx微元段上的质量流量的增量为
《传热学》第7章_相变对流传热
传热原理本质上不同
有相变
内容:
1. 凝结传热的模式、分析解、影响因素及强化策略
2. 沸腾传热的模式、影响因素及强化策略
3. 相变传热在热管中的应用
重点:
1. 凝结与沸腾过程的基本特点 2. 凝结传热的分析解及其应用 3. 强化凝结与沸腾传热过程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实现技术。
2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
9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3. 分析解的实验验证和假设条件的影响 对于竖壁的水蒸气实验可以看出: 1. 当Re<20时,实验结果与理论 值比较相符;当Re>20时,实验 值越来越高于理论值(表面波动) 工程应用中要比理论值增加20%。 2. 水平单管外纯净蒸气凝结的努 塞尔分析解与多种流体(包括水及多种制冷剂)的实测值偏差一般在±10% 以内,最多达到15%,因此,实验结果是否与公式(7-4)一致作为考核测
试系统准确性的一种方式。
3. 对于Pr数接近于1或大于1的流体,只要无量纲参数r /c p ts tw 1 , 惯性力项及液膜过冷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10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7.2.3 湍流膜状凝结
膜层中的凝 结液流态 层流 根据液膜的特点取当量直径为特征 膜状Re数: 长度的Re数
7.1.1 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 凝结传热:蒸气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的凝结方式。 膜状凝结: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在壁面上铺展成液膜。 凝结放出的潜热必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却壁面上,液膜层 是传热的主要热阻 珠状凝结: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时,凝结液体就在壁面上 形成小液珠。 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膜的阻力即可传到冷却壁面上
7 第七章 相变对流换热
第六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9
求解上面方程可得:
(1) 液膜厚度
定性温度:
ts tw tm 2
4l l ( ts tw )x 2 g l r
注意:r
1/ 4
按 ts 确定
(2)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根据牛顿冷却公式与液膜导热相等关系,导出:
gr hx 4 ( t t )x w l s
下流动;
• 由于汽液界面上凝结——相变过程释放的汽化
g
潜热必须通过液膜的对流——传导给壁面,因
此,液膜厚度直接影响了热量传递。
珠状凝结
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的润湿壁面时,则在壁面 形成小液珠,壁面部分表面与蒸汽直接接触, 故,换热强度远大于膜状凝结(可能大几倍, 甚至一个数量级)
tw ts
g 尽管珠状凝结换热系数远高于膜状凝结,但由于珠状凝结很难稳定, 因此,工程中凝结换热大多属于膜状凝结。教材中主要介绍膜状凝结。
r Ja 1 时,惯性力项和液膜过冷度 c p (t s t w ) 的影响均可忽略。
Pr 1并且,
(4) 水平圆管 努塞尔的理论分析可推广到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流 膜状凝结 1/ 4 1/ 4 2 3 2 3 gr l l gr l l hS 0.826 hH 0.729 d( t t ) s w l l d( ts tw ) 式中:下标“ H ”表示水平管,“ S ”表示球; d 为水 平管或球的直径。 定性温度与前面的公式相同
传热学-相变对流换热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
凝结传热: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释放给固体壁 面,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过程,称凝结换热现象。
液体对固体的浸润性
膜状凝结: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并能在壁面上均匀铺展成膜的凝结形 式,称膜状凝结。 特点: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放出的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 却壁面上, 此时液膜成为主要的换热热阻
关键在于求出液膜厚度随x的变化规律
7.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计算关联式
努塞尔纯净饱和蒸汽层流膜状凝结理论分析解
以竖壁、稳态、膜状凝结为例:
y
∂u + ∂v = 0
∂x ∂y
dp dx
=
⎜⎛ ⎝
dp dx
⎟⎞ ⎠v
=
ρv g
g
ρ(l u
∂u ∂x
+
v
∂u ) ∂y
=
ρl g
−
dp dx
+ηl
∂2u ∂y 2
=
0.826
⎡ ⎢ ⎣
η
l
gr d(
ρ
2 l
λl3
ts − tw
⎤1/ 4
)
⎥ ⎦
特征长度分别为 l 和 d;
r 由ts 确定。
其它物性由平均温度确定:
tm
=
ts
+ tw 2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凝结液的质量流量
由热平衡 h( ts tw )l rqml
所以 Re 4hl( ts tw )
r
对水平管,用 r代替上式中的 。l
并且横管一般都处于层流状态
竖壁上层流液膜的 质量流量
实验证明: (1)膜层雷诺数 Re=1600 时,液膜由层流转变为湍流 ; (2)横管均在层流范围内,因为管径较小。
水平管:
hH
0.729
l
gr d(
l2l3
ts tw
1/ 4
)
球:
hS
0.826
l
gr d(
l2l3
ts tw
1/ 4
)
定性温度:
tm
ts
tw 2
注意:r 按ts确定
2、水平管外凝结与竖直管外凝结的比较
hV
0.943
lgl(rts l2tl3w
降,减小了凝结的驱动力。 例:水蒸汽中质量含量占1%的空气能使表面传热系数
降低60%,后果是很严重的。
2. 管子排数 前面推导的横管凝结换热的公式只适用于单根横管。 横管管束凝结换热情况比较复杂。
3. 管内冷凝 此时换热与蒸气的流速关系很大。 蒸气流速低时,凝结液主要在管子底部,蒸气则位于 管子上半部。 流速较高时,形成环状流动,凝结液均匀分布在管子 四周,中心为蒸气核。
图7-4 努赛尔理论分析 的坐标系与边界条件
2、边界层方程组的简化
以竖壁的膜状凝结为例: x 坐标为重力方向,如图所示。 在稳态情况下,凝结液膜流动的微分方程组为 :
u
x
v y
0
l (u
u x
v
u ) y
dp dx
l g
l
2u y 2
u
4
253
)
9200
式中:Nu hl / ; Ga gl 3 / 2 。除 Prw用壁温 tw
计算外,其余物理量的定性温度均为 ts。
§6-3 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强化
工程实际中所发生的膜状凝结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受各 种因素的影响。
1. 不凝结气体 不凝结气体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同时使饱和温度下
5000~25000
7.1.2 凝结液-主要热阻
膜状凝结特点: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 放出的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 到冷却壁面上,此时液膜成为主要的换热 g
热阻。
珠状凝结特点: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 膜的阻力即可传到冷却壁面上。
tw ts tw ts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珠状凝结的表面传热系
(2)管内沸腾 流体的运动需加外加的压差才能维持。
(3)饱和沸腾 定义:液体主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壁面温度高于饱和温 度所发生的沸腾称为饱和沸腾。 特点 : 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高,出现4个换热规律全然不 同的区域。
(4)过冷沸腾 指液体主体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壁面温度大于
该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换热,称过冷沸腾。
hV
1 l
l 0
hx dx
0.943
lgl(rts l2tl3w
1/
)
4
定性温度:
tm
ts
tw 2
注意:r 按ts确定
若与水平轴有夹角(φ >0)的倾斜壁,式中g改为gsinφ 。
7.2.2 竖直管与水平管的比较及实验验证
1、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传热表面传热系数:
(2)珠状凝结
定义: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湿 润壁面,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 成一个个小液珠的凝结形式, 称珠状凝结。
tw ts
g
tw ts
g
凝结传热:蒸汽与低于其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释放给壁面的过程。 珠状凝结
珠状凝结的表面换热系数 >> 膜状凝结,但是一般无法长久保持。
2.55×105
t x
v
t y
al
2t y 2
下脚标 l 表示液相
u
x
v y
0
l (u
u x
v
u y
)
dp dx
l g
l
2u y 2
u
t x
v
t y
al
2t y 2
考虑假设(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l
(u
u x
出表面传热系数的表达式。
3.主要求解过程与结果
(1) 液膜厚度
4l
l (
g
ts
l2 r
tw
)x 1/ 4
(2)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hx
gr l2l3 4l ( ts tw
1/ 4
)x
( t
ts
tw
C)
整个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g
数定大于膜状凝结的传热系数。
Baidu Nhomakorabea
7.1.3 膜状凝结是工程设计依据
实验证明,几乎所有的常用蒸汽,包括水蒸汽在内, 在纯净的条件下均能在常用工程材料的洁净表面上 得到膜状凝结。
工业时间应用上都只能实现膜状凝结,所以从设计 的观点出发,为保证凝结效果,只能用膜状凝结的 计算式作为设计的依据。
强化膜状凝结的途径-减薄液膜的厚度
7.4.1 大容器饱和沸腾四个区域
在盛水的烧杯中置入一根不锈钢细管,通电加热以使其 表面产生汽泡,烧杯底下的电热器用于将水加热到饱和温度, 这样在不锈钢表面上进行的沸腾为饱和沸腾。随着电流密度 的增大,烧杯中的水与不锈钢管表面间的热交换依次会出现 以下4个换热规律不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核态沸腾、过渡 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
湍流特征 :对于湍流液膜,热量的 传递:(1)靠近壁面极薄的层流 底层依靠导热方式传递热量;(2) 层流底层以外的湍流层以湍流传递 的热量为主。因此,湍流液膜换热
远大于层流液膜换热。
无波动层流
Re 20
有波动层流
Rec 1600
湍流
计算方法
对于竖壁湍流膜状换热,沿整个壁面上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1/
)
4
hH
0.729
l
gr d(
l2l3
ts tw
1/
)
4
不同:特征长度不同;系数不同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直径为d和高为l的圆管),横管与竖
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之比:
hH
0.77
l
1 4
hV
d
l
d
2.86
hV
hH
l
d
2.86, hV
4. 蒸气流速 流速较高时(对于水蒸汽流速大于10m/s),蒸气流对液
膜表面产生模型的粘滞应力。如果蒸气流动与液膜向下的流 动同向时,使液膜拉薄,h增大;反之使h减小。
5. 过热蒸气 把计算式中的潜热改为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
6. 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如果考虑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实际情况,要用下式 代替计算公式中的r,
7.2.1 纯净蒸汽层流膜状凝结分析解
1、对实际问题的简化
假设:1)常物性;2)蒸气静止, 气液界面上无对液膜的粘滞应力; 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4)气液界 面上无温差,即液膜温度等于饱和 温度;5)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 量转移只有导热;6)液膜的过冷度 忽略; 7)忽略蒸汽密度;8)液膜 表面平整无波动
第七章 相变对流换热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 7.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计算关联式 7.3 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强化 7.4 沸腾传热模式 7.5 大容器沸腾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7.6 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
1、重点内容: ① 凝结与沸腾换热机理及其特点; ② 膜状凝结换热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③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及临界热流密度。 2、掌握内容:掌握影响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因素。 3、了解内容: ①了解强化凝结与沸腾换热的措施及发展现状、动态。 ②蒸汽遇冷凝结,液体受热沸腾属对流换热。其特点是:伴
)
dp dx
l g
l
2u y 2
u
t x
v
t y
al
2t y 2
考虑假设(5) 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量转移只有导热
u
t x
v
t y
0
只有u 和 t 两个未知量,不需补充其他方程。
方程组化简为:
l g
l
2u y 2
0
al
v
u ) y
0
dp/dx为可按y=δ处液膜表面蒸汽压力梯度计算,将动量 方程应用于蒸汽。由假设(2)蒸汽的静止的,若以ρ V表 示蒸汽密度:
0 dp dx V g
考虑假设(7)忽略蒸汽密度 dp / dx 0
u
x
v y
0
l (u
u x
v
u y
h
hl
xc l
ht
1
xc l
式中:hl为层流段的传热系数;ht为湍流段的传热系数; xc为层流转变为湍流时转折点的高度 l为竖壁的总高度
可供计算整个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
Nu
Ga1 / 3
58
Prs1 / 2
Prw Prs
Re
1
/
4
(Re3
/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
7.1.1 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释 放给固体壁面,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过程,称凝结换 热现象。有两种凝结形式。 凝结换热的分类 根据凝结液与壁面浸润能力不同分两种
(1)膜状凝结
定义: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 壁面,并能在壁面上均匀铺展 成膜的凝结形式,称膜状凝结。
对竖壁的修正:
实验表明,由于液膜表面波动,凝结换热得到强化,因此,
实验值比上述得理论值高20%左右。
修正后:
hV
1.13 lgl(rts l2tl3w
1/ 4
)
水平圆管、横管:实验数据与理论解相符。
hH
0.729
l
gr d(
l2l3
ts tw
)
1/
以竖壁为例
Re deul de ul
ul为 x 处l 液膜层的平均流速;
de为该截面处液膜层的当量直径。
无波动层流
Re 20
有波动层流
Rec 1600
湍流
如图
de 4 Ac / P 4b / b 4 x=l处宽为1m的截面上
Re 4ul 4qml
7-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关联式
1916年,Nusselt提出的简单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分析 是近代膜状凝结理论和传热分析的基础。自1916年以来, 各种修正或发展都是针对Nusselt分析的限制性假设而进 行了,并形成了各种实用的计算方法。所以,我们首先 得了解Nusselt对纯净饱和蒸汽膜状凝结换热的分析。
2t y 2
0
边界条件:y 0时, u 0, t tw
y 时, du 0,
dy
t ts
求解的基本思路
(1)先从简化的微分方程组出发获得包括液膜厚度δ 在内的流速u及温度t分布的表达式;
(2)再利用dx一段距离上凝结液体的质量平衡关系取 得液膜厚度的表达式;
(3)最后根据对流换热微分方程式利用傅立叶定律求
hH
当l/d=50时,横管的平均表 面传热系数是竖管的的2倍。
l d
2.86, hV
hH
3、分析解的实验验证和假设条件 竖壁 当Re<20时,实验数据与理论解相符; 当Re>20时,实验数据越来越高于理论解,最高大于 20%
图7-7 竖壁上水蒸汽膜状凝结的理论式与实验结果比较
4
其他假设修正
r
Pr数接近1或大于1的流体,只要无量纲量 cp( ts tw时) ,1微分 方程中的惯性力项,液膜过冷度的影响均可忽略。
7.2.3 湍流膜状凝结换热
膜层中凝结液的流动状态 凝结液体流动也分层流和湍流,并且其判断依据为膜层Re。
膜层雷诺数:根据液膜的特点取当量 直径为特征长度的雷诺数。
r r 0.68cp( ts tw )
7.3.2膜状凝结的强化原则和技术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 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上的液膜的厚度
•用各种带有尖峰的表面使在其上冷凝的液膜拉薄 •使已凝结的液体尽快从换热表面上排泄掉。
7.4 沸腾换热现象
沸腾的定义:沸腾指液体吸热后在其内部产生汽泡的汽化 过程称为沸腾。
随有相变的对流换热。 ③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是:冷凝器及蒸发器、水冷壁等。
第六章我们分析了无相变的对流换热,包括强制对流 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
下面我们即将遇到的是有相变的对流换热,也称之为 相变换热,目前涉及的是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两种。
相变换热的特点:由于有潜热释放和相变过程的复杂 性,比单相对流换热更复杂,因此,目前,工程上也 只能借助于经验公式和实验关联式。
沸腾的特点 1 )液体汽化吸收大量的汽化潜热; 2 )由于汽泡形成和脱离时带走热量,使加热表面不断受 到冷流体的冲刷和强烈的扰动,所以沸腾换热强度远大于 无相变的换热。
沸腾换热分类: 1 )大容器沸腾(池内沸腾) ; 2 )管内沸腾(强制对流沸腾)
上述每种又分为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
(1)大容器沸腾 定义:指加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体中所发生的 沸腾称为大容器沸腾。 特点:气泡能自由浮升穿过液体自由面进入容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