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_虚词-介词-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ppt16
1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吾斯(这)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
幸之甚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 之然(这样)也
※出若(这样)入若(这样), 天下莫不平均
古汉语指示代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词- “他”,既非远指,也非近指,而是另有 所指,相当于现汉的“别的”、“其他 的※”商。君欲之他(别的)国;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王顾左右而言他。
※吾属(我们)今为之虏矣
※尔曹(你们)身与名俱灭,不废江 河万古流
※若属皆且为所虏。
※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
(2)指示代词
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可分为表示远 指的代词、表示近指的代词、虚 指和无指代词三大类
1、表示远指的代词
表示远指的有: “彼”、“夫”、 “其”等。这些代词与现代汉语的 “那”、“那个”、“那些”、 “那样”相当。
※《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敢望报乎? (怎么、哪里)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 路耳。 (顾:只是,表转折)
八、肯定副词
表的确、确实:诚、信、良、 必、果。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乎。
※其信然邪。
九、否定副词
表否定: 弗、毋、无、不 勿、莫、微、未、非、匪。
十、谦敬副词
1、谦词: 窃、请、敢、辱、 伏惟、猥、谨。
※彼(那个)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那些)古 书之不存。
※以故其(那)后名之曰:“褒禅”
※微夫(那)人之力不及此
2、表示近指的代词
有:“是”、“斯”“之”、‘然”、 “尔”、“若”等。这些代词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此”、“这”、“这个”、 ※“是这(样这”)。时,曹操遗(wei)权书曰
文言虚词专题优秀课件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
01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04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02
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03
文言虚词简介
连词
副词 常见的副词:其、乃、且。 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
⑴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⑵表条件或范围限止,译为“才、这才、只、仅”等。
四、乃 ★★★★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
01
乃 ★★★★
02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作代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 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
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3.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或者” 。
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们)的”。
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
七、若 ★★★☆(未考)
若 ★★★☆(未考)
作副词 关山度若飞。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望仆不相师(好像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报任安书》 用在动词前,表不肯定,译为:好像、似乎
文言虚词讲解.ppt
(陶渊明《归去来辞》)
51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 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52
不赂者以赂者丧 表原因,由于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凭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而”,才 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把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58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59
2、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 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6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7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 到 对
跟、 同
于
57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 可不译。
古代汉语—介词 课件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 )、以 为、与等。
(一)于(又作“於”、“乎”) 又作“ 在上古同为鱼部的字, “于”与“於”在上古同为鱼部的字, 为叠韵,于为匣纽,属牙音,於为影纽, 为叠韵,于为匣纽,属牙音,於为影纽, 属喉音。按王力的音转条例, 属喉音。按王力的音转条例,喉、牙为 邻纽。 邻纽。 本义为吁(一说为竽)。 )。今作 “于”本义为吁(一说为竽)。今作 就是“ 的篆文的隶定。 “亏”的,就是“于”的篆文的隶定。 与吁为古今字。 亏与吁为古今字。
古汉语还有一个表原因的介词, 古汉语还有一个表原因的介词, 容易引起误解,这就是“ 容易引起误解,这就是“坐”。例 如: 来归相怨怒, 观罗敷。 (1)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乐府诗 陌上桑》) 乐府诗· (《乐府诗·陌上桑》) 停车坐爱枫林晚,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 杜牧《山行》) 二月花。”(杜牧《山行》)
3.表示比较。 .表示比较。 例见页459第二段,“富於周公”—— 第二段, 周公” 例见页 第二段 仲尼”——比孔夫子还 比周公还富, 比周公还富,“贤於仲尼”——比孔夫子还 贤明。 邻国”——比邻国还多 比邻国还多, 贤明。“多于邻国”——比邻国还多,“猛 ——(苛政对于老百姓的危害) 於虎”——(苛政对于老百姓的危害)比老 虎还厉害。 虎还厉害。
(4)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 暇食,用谐万民。(《 。(《尚 暇食,用谐万民。(《尚 无逸》) 》)昃 甲骨文作 书·无逸》)昃,甲骨文作。 闲也。孔颖达《正义》 遑,闲也。孔颖达《正义》云: 遑亦暇也,重言之者, “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 自有复语。 自有复语。” 戚用於古, (5)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 於今也。(《韩非子· 。(《韩非子 於今也。(《韩非子·五 》)戚本为一种类似斧的 蠹》)戚本为一种类似斧的 一种兵器,《说文· ,《说文 一种兵器,《说文·戉部》: “戚,戉也。”戉为“钺” 的本字。 的本字。 以上表时间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①“者”与前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者”可以理解 为“……的人” “……的东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 结果、情况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 指代人或事物。可以译为“……的东 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情况、 结果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急击勿失。 毋妄言,族矣。 人无其信,不知其可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表示否定禁止的语气: 不、否、匪、毋、勿、 莫、未、非、靡、无 (亡)。翻译为“不” “没有” “不要” “不能“。同时也叫否 定副词。
世以为然,殆虚言也。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今兵者不出,得无变生,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名词
动词
词 的 分 类
实词:意义 比较具体的 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拟声词
虚词:不能 单独成句, 意义比较抽 象,有帮助 造句的作用。
副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介词
一、文言虚词概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 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
卓尔不群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子路率尔对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人之视几,如见其肝肺然。 貌若甚戚者。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足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
作业
将《孟子·许行》一文中的一、二、三段中 的介词摘录出来,并说明它们的语法作用。
2. 引进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 例如:
(1)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 废言。(《论语·卫灵公》) (2)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
也?(《左传·成公二3.介引行为的主动者的身份、地位等。
例如:
(1)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 骞传》)
“以”作为介词有两种主要的用法: 1. 介引动作的凭借与工具。例如: (1)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韩非子·难势》) (2)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荀 子·劝学》)
当“以”字后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 “以”字才是动词。例如:
(3)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 力也。(《论语·宪问》)
(8) 利泽施乎万人。(《庄 子·大宗师》)
3.表示比较。
例见页459第二段,“富於周公”——比 周公还富,“贤於仲尼”——比孔夫子还贤 明。“多于邻国”——比邻国还多,“猛於 虎”——(苛政对于老百姓的危害)比老虎 还厉害。
4. 引进施动者。
1.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左传·齐 晋鞌之战》)
“於”的本义是乌,象乌鸦之形。
天子传》卷三:“比徂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郭璞注:“於, 读曰乌。”可见“於”与“乌”为异体 字。
於、于作为介词,其语法意义都相同, 不同的是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诗经》 多用“于”字,《左传》、《论语》、 《孟子》多用“於”字。
“乎”古与“于”同音,都是匣纽、鱼部字,作 为介词,与“于”同。 于(於、乎)作为介词有四种主要的用法: 1. 与名词性词语结合在一起放在动词之後,表 示动作的时间和处所。
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用法不 同
古代汉语 虚词-介词
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
1.词类; 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 3.翻译。
介 词
• 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仍然带有及物动 词的特点——带宾语。 • 动词宾语常可省略,但介词宾语较少省略。因 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宾语 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各种复杂的语法 及语义关系。 •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一致,但具体介词 的用法和介宾结构所处的语法位臵存在较大差 异。
(6)引介原因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告子下)
•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于引介的谓词性成分已事物化
• 注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对应的词语
各有不同,但不宜以之为据,将介词 ‚于‛的用法作过多细分。
• 于是==在此、从此(此时、此事……) ====承接连词(虚化过程)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 僖33)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 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 之,仰而视之曰:‚嚇!‛(庄子· 秋水)
传·隐元)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 B.谓述语+(介)+宾:‚于‛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22) • 3.语法功能:状语→补语:‚于—”、‚以—”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
• 古代汉语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1.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 2.介词宾语可前臵; 3.介词的宾语可省略; 4.*介宾短语的介词可省略。
(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 富强。(史记·李斯列传)
1.引介凭借:工具、手段、依据、条件、标准
《文言虚词》优秀PPT课件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连词,和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连词,和
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介词,和
——学业精深是由于勤奋,荒废是由于玩乐。
.
14
④ “和”“同”“跟”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不如派亲信主动和东吴结盟,共同完成传世 的大业。
⑤ “对”“对于”“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
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因为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
28
1.贫者语于富者曰
对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
3.燕王欲结于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在……方面
5.君幸于赵王
被
6.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向
7.业精于勤、荒于嬉
因为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
表判断 表停顿 表陈述 表疑问
8
1.曹公,豺虎也 2.余闻之也久 3.故以羊易之也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苟政猛于虎也! 6.是说也,人常疑之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
表判断 表停顿 表陈述 表疑问 表感叹
9
1.曹公,豺虎也 2.余闻之也久 3.故以羊易之也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苟政猛于虎也! 6.是说也,人常疑之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 通用优选精品PPT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 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 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 ❖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 ❖ ①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
❖ ③欲因此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 ④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一般动词
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
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 ❖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改变读音(破读):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 传·宣公二年)饮yin4
(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si4,见xian4
❖ ② 饮余马于咸池,總 余辔于扶桑。(屈原 《离骚》) 饮yin4
❖ ⑦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 驾,故人重之。(韩非子·五蠹)
❖ ⑧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 ⑨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 记·淮阴侯列传)
❖ ⑩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三)名词的活用
❖ 名词的活用包括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 1、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 ③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 ④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
名词作状语与词类活用的区别:
名词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教材说是“为了 叙述方便,我们把它放在词类活用这一节里来谈。”
❖ 2、动词用为名词
❖ 动词在句子中常常作谓语,用来陈述、描述 主语,构成主谓关系。但是,文言文中,在 特定的情况下,动词因表达的需要,临时改 变词类用作名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宾 语,这种临时将动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在 语法上,我们称之为动词用如名词。例如:
❖ 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 ❖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 ❖ ①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
❖ ③欲因此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 ④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一般动词
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
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 ❖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改变读音(破读):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 传·宣公二年)饮yin4
(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si4,见xian4
❖ ② 饮余马于咸池,總 余辔于扶桑。(屈原 《离骚》) 饮yin4
❖ ⑦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 驾,故人重之。(韩非子·五蠹)
❖ ⑧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 ⑨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 记·淮阴侯列传)
❖ ⑩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三)名词的活用
❖ 名词的活用包括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 1、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 ③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 ④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
名词作状语与词类活用的区别:
名词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教材说是“为了 叙述方便,我们把它放在词类活用这一节里来谈。”
❖ 2、动词用为名词
❖ 动词在句子中常常作谓语,用来陈述、描述 主语,构成主谓关系。但是,文言文中,在 特定的情况下,动词因表达的需要,临时改 变词类用作名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宾 语,这种临时将动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在 语法上,我们称之为动词用如名词。例如: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介词会被省略,只留下其他词语。这种用法可以简化句子结构,使 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语境省略
在某些情况下,介词的省略可以通过语境来补充,使句子更加完整和通顺。这种用法需 要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介词的含义。
介词的替代
替代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一个介词可以被另一个 介词所替代,以避免重复或强调某种意义。 这种用法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句子更 加灵活多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都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方式等关系,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
不同之处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用法更为丰富多样,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了变化。
语义的变化
语义的扩大与缩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语义范围有所扩大或缩小,与现代汉语相比,其意义可能 更为具体或更为宽泛。
表示比较关系,如“比”、“ 与”、“和”等。
介词的语法功能
引入动作行为的涉及对象
通过使用介词,可以将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 象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句子语义更加明确。
表达时间、地点、方向、比 较等关系
介词的使用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时间、地点、方向和 比较等关系,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可以与其他词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用 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进一步明确动作行为 或状态的特点和属性。
02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用法
表示时间
介词“于”表示时间,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在”、“到”。
“在”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当”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时”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古代汉语》第5讲:虚词-介词连词
介詞“以”是由動詞“以”衍化而來。介詞“以”的主 要用法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藉的條 件或身份,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拿”、“憑” 等。 例如: ①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②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 ③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 ④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相當於現代 漢語的“用”或“把”。例如: ①伯楚以呂郗之謀告公。 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介詞“為”
3、引介原因 ①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②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③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 子不為小人之洶洶(氣勢兇猛)也輟行。 4、引介主動者(陽平) ①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 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②身死國亡,為天下笑。
並、且、而、則、況、矧 連詞“與”、“且”、“以”、 (shen3)、抑、雖、然、 “而”、“則”、“然”、雖” 即令、、使藉、 、設如、、故若”、等苟。、倘、和特殊的連詞“之”加以介紹。
連詞“之”
連詞“之”有的語法著作中稱為助詞或介詞。但介詞 限於帶賓語者,故把“之”處理成連詞。連詞“之”的 主要作用有兩種,一種是加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使前 後兩項之間形成偏正關係;另一種用法是加在主語和謂 語之間使前後兩項之間形成主謂關係。 一、偏正結構 用“之”來連接的偏正結構,細分起來,“偏”和“正” 兩部分之間實際上有三種關係,即領有關係,同一關係、 修飾關係。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例如: ①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鞍之戰》 ②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史記·魯周公世家》 第三種用法,是介紹出比較的對象。這種用法的 “于”(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後。例如: ①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②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③師少於我,鬥士倍我。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
等,如“人 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
等,如“之 乎者也”
介词的特殊用法和注意事项
介词“于”:用于表示 时间、地点、原因等,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介词“以”:用于表示原 因、目的、方式等,如 “以德报怨”
介词“而”:用于表示并 列、转折、因果等,如 “学而时习之”
介词“之”:用于表示对 象、方向、目的等,如 “之乎者也”
介词与形容词的 搭配:如"以"、 "于"、"为"等 介词与形容词的 搭配,表示状态、 性质、程度等。
介词与代词的搭 配:如"以"、" 于"、"为"等介 词与代词的搭配, 表示人称、数量、 时间等。
06
古代汉语介词与句法结构
章节副标题
介词与句子结构的关系
介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将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连接起来
03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
章节副标题
介词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汉语介词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用于连接名词和动词
古代汉语介词的发展:在秦汉时期逐渐丰富,出现了更多的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介词的使用更加广泛,出现了更 多的用法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在唐宋时期,介词的使用更加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 的体系
04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解析
章节副标题
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以、 于、为、与、之等
现代汉语常用介词:在、 到、从、向、对等
古代汉语介词用法:表 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现代汉语介词用法:表 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古代汉语介词特点:简 洁、含蓄、形象
现代汉语介词特点:明 确、直接、通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
1.词类; 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 3.翻译。
介词
• 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仍然带有及物动 词的特点——带宾语。
• 动词宾语常可省略,但介词宾语较少省略。因 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宾语 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各种复杂的语法 及语义关系。
2.以பைடு நூலகம்
★介词“以”由动词虚化。介词“以”与名词、代 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补语。
★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时间、涉及对象、原因。 ★介词“以”的宾语可前置,可承前省略。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
(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 富强。(史记·李斯列传)
•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一致,但具体介词 的用法和介宾结构所处的语法位置存在较大差 异。
介词:主要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结构前, 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补语。
★谓述语+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谓述语
• 表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 • 于/於/乎、以、为、由、自、从、向、在、
• 虚词: – 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
★【许P120:助词“之” ,“者”、“所”】
★许嘉璐《古代汉语》:代词、虚词(主要是介词、 连词,包括助词)、语气词,不讲副词。
→如此划分,是因为连词常是介词进一步虚 化的结果,有些词兼有介词、连词的用法。
→介词的作用是介绍。把表示人、事物的结 构介绍给表示活动变化、性质状态的结构, 进行修饰、限制。【单向】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或词组。【双向】
用、被……
★古代汉语介词的特殊语法特点
• 1.语序:介+宾→“以”:宾+介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 2.省略:
A.介+(宾):“以、为、与、从” ▲小人有母……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
传·隐元)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 B.谓述语+(介)+宾:“于”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
——比较(3)“与事对象”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元)
比较(3)和(4)、(5)
• 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韩非子·显学)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 于是==在此、从此(此时、此事……) ====承接连词(虚化过程)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僖33)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
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 之,仰而视之曰:“嚇!”(庄子·秋水) • 于是乎(于是+语气词) • 于是焉(于是+于是→于是+语气词)
1.引介凭借:工具、手段、依据、条件、标准
• “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 其用法与“于”也基本相同。
(1)引介处所
•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22) •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语·季氏) • 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史记·晋世家) • 夫谈有悖于目,拂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
(汉书·东方朔传)
• 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 力。(韩非子·五蠹)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1.于、於 、乎
• “于”、“於”上古不同音。 • 《说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亏……羽俱
切,今变隶作于。”“於,象古文乌省,哀都 切。”
• 段注:“于、於为古今字,凡经多用于,凡传 多用於。”
• 王力《古代汉语》:“《尚书》、《诗经》一 般用‘于’,《论语》除引用《尚书》外,通 例不用‘于’,《孟子》多用‘於’。”
• 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 ——在、到、从、在…方面 ——“作于北京”,“成立于广州”
(2)引介时间 • 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南村辍耕
录)
• 朕即位十三年于今。(史记·封禅书)
•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 ——在、到、从 ——“成立于1949年”
(3)引介与事对象
• 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史记·鲁周公世家)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
传·隐元)
• 得一老翁,……貌狀颇类于兽。(搜神记·怪老翁) • 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伯) ——向、给、与、对(对于) ——“投身于革命事业”
(4)引介比较对象
•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 於水。(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常见虚词
词类: • 根据词与其他词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在句子
中充当结构成分的能力,对词在语法上的分 类。
• 实词:能够充当句子结构成分(主、谓、宾、 定、状、补),有实在意义。
• 虚词:在句子结构中起连接或黏附作用,表 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 实词: – 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 – 谓词性词类: • 动词 • 形容词、数词、副词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比:寒于水-比水寒 ——一般用“於”“乎”,罕用“于”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5)引介施事者(被动句中) •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22) • 3.语法功能:状语→补语:“于—”、“以—”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
• 古代汉语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1.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 2.介词宾语可前置; 3.介词的宾语可省略; 4.*介宾短语的介词可省略。
• “于”的作用在于引进与谓语核心有关的人或物 (包括时间、地点),而具体的语义关系只有在 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分别。
(6)引介原因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于引介的谓词性成分已事物化
• 注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对应的词语 各有不同,但不宜以之为据,将介词 “于”的用法作过多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