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_虚词-介词-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

若代词作了介词“为”的宾语,这个 代词可省略。例如:
(24)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 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 损。(《庄子·秋水》)
读阳平的介词“为”是引进行为的施 动者。
(1)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 蠹》) (2)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 霍光传》)
古汉语还有一个表原因的介词,容 易引起误解,这就是“坐”。例如 :
以上引进处所。
(4)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 食,用谐万民。(《尚书·无逸
也。孔颖达《正义》云:“遑 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 复语。”
(5)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 於今也。(《韩非子·五蠹》 )戚本为一种类似斧的一种 兵器,《说文·戉部》:“戚 ,戉也。”戉为“钺”的本 字。
以上表时间
2. 介绍动词涉及的对象。 例如:
“乎”古与“于”同音,都是匣纽、鱼部字,作 为介词,与“于”同。 于(於、乎)作为介词有四种主要的用法: 1. 与名词性词语结合在一起放在动词之後,表 示动作的时间和处所。
例如: (1)流共公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 三危,殛鯀于羽山。(《尚书·尧典》) (2)越王勾践栖於会稽之上。(《国语·越语》 ) (3)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 。
(四) 之
本教材把用在主谓结构和定中结构中
的“之”看成是介词,与其它教材不同 ,见页461—464, “父母之爱子”、“ 臣之壮”等结构中的“之”,在本教材 的语法系统中是介词,而不是连词(如

古代汉语—介词 课件

古代汉语—介词 课件

教材说“ 教材说“以”本来是一个 动词( ),不确 动词(页454),不确。其实 ),不确。 本来是一个名词, “以”本来是一个名词,是 指腹中的胎儿,以与“ 指腹中的胎儿,以与“台”、 是同源字。 “胎”是同源字。
“以”作为介词有两种主要的用法: 作为介词有两种主要的用法: 1. 介引动作的凭借与工具 . 介引动作的凭借与工具。例如: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韩非子 难势》) 韩非子· (《韩非子·难势》)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荀 (2)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荀 劝学》) 子·劝学》) 字后没有别的动词时, 当“以”字后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 字才是动词。 “以”字才是动词。例如: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3)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 力也。(《论语·宪问》 。(《论语 力也。(《论语·宪问》)
“以”的介词宾语还可以省略,例 的介词宾语还可以省略, 如: (2)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2 小人有母,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 隐公元年》) 左传·隐公元年 (《左传 隐公元年》) “以”与“无”构成一个凝固结构 有人称为复式虚词) 无以” (有人称为复式虚词)“无以” 又作“亡以”),表示 表示“ (又作“亡以”),表示“没有什 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例如: 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 亡以应 (1)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 汤问》) 列子· (《列子·汤问》)

古代汉语上(16)——介词、连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上(16)——介词、连词、语气词


连词“而”的用法大致可分为四种: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 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既可 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 美而艳。(《左传· 桓公元年》)(宋大夫华父督 赞孔父嘉之妻:“美丽而且漂亮。”)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 五蠹》)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 逍遥游》)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与”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 连词和介词,也经常作介词用,常和它的宾语一 起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引入行为动作伴随的对 象,这时“与”前后的成分并不并列。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 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 夸父逐日》) 对于这一类句子中的“与”是连词,还是介词? 只有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判断。
“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无以”,意即“没 有什么东西(或办法)用来……”。例如:“长铗 归来乎,无以为家。”——意思是,没有办法养 家。 介词 “以”进一步虚化,就虚化为连词,作 用略同于“而” ,连接谓词或谓词性结构。如: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以” 连接两种先后发生的行为动作。《史记 · 孙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於)作为介词,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书写
形式上。甲骨文中只用“于”。先秦的《左传》 《荀子》二者并用。战国之后古书中多用“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的上古音与“于”接近,作为介词的用 法与“于”基本一致。

古代汉语—介词ppt课件

古代汉语—介词ppt课件
22
(三) 为 为的本义是“以手役象,以助劳作”的
读去声,一读阳平,读去声的介词“为” 是介引动作所涉及的对象、行为的目的、 原因等。例如: (1)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 策·赵策四》)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23
▪ 若代词作了介词“为”的宾语,这个 代词可省略。例如: (24)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 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 损。(《庄子·秋水》)
▪ 1,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孟子·告子 上》)
▪ 2,赵氏求救於齐。(《战国策·触龙说赵 太后》)
3
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用法不 同
▪ 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总是放在介 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有时 可以前置。
▪ 1,问:“何以战?”(《左传·曹刿论
战》) ▪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诗·豳风·七 月》)
8
“於”的本义是乌,象乌鸦之形。
天子传》卷三:“比徂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郭璞注:“於, 读曰乌。”可见“於”与“乌”为异体 字。
於、于作为介词,其语法意义都相同, 不同的是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诗经》 多用“于”字,《左传》、《论语》、 《孟子》多用“於”字。
26
坐,《说文》有一异体字,《说 文·十三下· 从留省,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坐, 古文坐。”段玉裁注曰:“止,下基 也。引申为住止,凡言坐落、坐罪是 也。引申为席地而坐。” (页687) 古文坐,从二人,这样就有连及之义。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汇之介词、连词 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汇之介词、连词 课件

(二)连词 ③用在主谓结构里,放在主谓之间,意思上是一种逆接,表示不该有 而有的事,或含有假设的意思。 例:先生独未见夫僕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 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不如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
(二)连词 (3)则、然则 ①则 A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的相承,译为“就、便”。 例: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二)连词 (5)然、然而 ②然而 A指示代词加连词,译为“如此,而”、“虽然如此,但是”。 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公孙丑下》 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 鄢郢举,若振槁然。《荀子·议兵》
(二)连词 (5)然、然而 B凝固形式,“然”字用来肯定上文的事实,“而”字转折引出下文 的结论或另一事实,译为“可是、但是”。 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 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
(二)连词 ②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意思上是一种顺接,但并 不是并列和转折的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业。《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起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第十五章 古代汉语虚词 课件

第十五章 古代汉语虚词 课件
语的代词) •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 4.2语气助词 •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诗·卿·谷风) • 顷之,烟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二、其
• 1、代词 • 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不用作宾语,多
用作定语,而“之”一般只作宾语,二者都不能 单独作主语。 • 试比较。 • 吾视其辙乱,望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 听其言,观其行。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 ——以上人称代词。
• 代词活用例: • 今肃迎操,操者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
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穿回溪。(柳宗元)
——以上作“我”讲。 •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以上作“你”讲。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 高祖曰:“公知Baidu Nhomakorabea一,未知其(其中之…)二。”
• 2.2用在时间词后表停顿。 • 今者项庄拨剑舞。 •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 2.3其他情况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以上指示代词。
• 现代汉语: • 各得其所 自圆其说 其貌不扬 (人称代词) • 查无其事 其味无穷 不厌其烦 (指示代词) • 其,许多时候作兼语用。

22古代汉语3 介词连词PPT课件

22古代汉语3 介词连词PPT课件
墓志铭》)
13
3.介绍涉及的对象
①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 略》)
② 尧让天下於許由。(《庄子·逍遥游》) ③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
公孙丑上》) ④ 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史记·范雎
列传》 ⑤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1
有时介词“于”可以省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 传·僖公三十年》
❖吾闻秦军围赵王鉅鹿。——《史 记·项羽本纪》
❖项王则夜起Leabharlann Baidu帐中。
12
2.表示时间
❖ ⑴自今至于戊寅雨?(前三、二一、五) ❖ ⑵(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
书·无逸》) ❖ ⑶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 ⑷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韓非子·五蠹》) ❖ ⑸有志乎古者稀矣。(韩愈《答李翊书》) ❖ (6)材不为世用,道不行於时也。——《柳子厚
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介 词“以”的宾语“一”前置在介词前面。
❖ 1.2.省略问题
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 从” 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 遗之。
即墨大夫出与( )战,败死。
5
2.历史概貌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介词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介词ppt

(四)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 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为“被”。例 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为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在 “见……于……”句式里,“于”的作用 仍然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三、以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 可译为“用”、“拿”。例如… “请以剑舞。”——“以”相当于 “用”、“拿”。 “以地事秦。” 以荆卿为计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六、与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 “给”。例如… “汉王与义帝发丧。”——即为义帝发丧。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与人佣耕” 即为人当雇工耕地。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 “同”。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与之乘”,即 跟他一起乘车。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为疑问 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意 思是,我跟谁同归呢。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 准等。可译为“凭着”、“依靠”、 “按照”、“论”等。例如… “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以三寸 舌”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以时”即按照季节时令。 余舟以次进-----按照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把”。例如…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以城”即 “把城”,秦不把城邑给予赵国。 (五)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古代汉语虚词数量较多,用法
灵活。
句子的语序有所不同,古代汉 语中存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等特殊语序。
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现代汉语 中已经消失的词类和用法,如
“兮”、“哉”等语气词。
02
名词与代词
名词种类及用法
专有名词
表示特定的人或事 物的名称。
物质名词
表示物质或材料的 名称。
表示可能、意愿或必要的动词, 如“能”、“愿”、“应”等。
形容词种类及用法
性质形容词 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如“好”、 “坏”、“美”、“丑”等。
状态形容词
表示事物状态的形容词,如“快乐”、 “悲伤”、“愤怒”等。
数量形容词
表示数量或程度的形容词,如“多”、 “少”、“大”、“小”等。
描摹形容词
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来表达意义的形 容词,如“蜿蜒曲折”、“高耸入云” 等。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 古代汉语词法概述 • 名词与代词 • 动词与形容词 • 数词与量词 • 副词与介词 • 连词与助词 • 古代汉语词法应用举例
01
古代汉语词法概述
古代汉语词法特点
0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 节词和多音节词较少。
02
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如 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用作动词等。
连接从句的词,如“之”、“其” 等。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都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方式等关系,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
不同之处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用法更为丰富多样,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了变化。
语义的变化
语义的扩大与缩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语义范围有所扩大或缩小,与现代汉语相比,其意义可能 更为具体或更为宽泛。
语法结构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影响,特别是在表达时间、地点、 方式等概念时,使用了一些与古代汉语相似的表达方式。
文化传承
现代汉语使用者通过学习和运用含有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语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对其他方言的影响
方言接触
不同方言在长期接触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影 响,一些方言中出现了与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相似的表达方式。
文化交流
随着各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加,一些古代汉语虚词介词在方言中 的使用得到了推广和传播,丰富了各地方言的表达方式。
语言演变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对其他方言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 方言的演变,使得方言在表达复杂概念时更加准确和丰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特点
介词通常位于动词之前,用来引出动 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使句子结构更 加清晰,语义更加明确。

《古代汉语》第5讲:虚词-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第5讲:虚词-介词连词

第二,古代漢語中“以、為、與 、從”等介詞的賓語有 時可以省略(注意:“于、於”字賓語不能)。 ①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②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③豎子不足與謀! ④管夷吾治於高溪,使相可也。 第三,在語法功能上,“于、於”字介賓結構多作補語; 而“以”字介賓結構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狀語,也 可作補語。 ①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髮。 ②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
一、介詞
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詞類,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帶有 動詞性質的痕跡。它能帶賓語,但是不能單獨進入句子 結構,更不能充當謂語。它同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 組成介賓結構,用在動詞或主謂結構的前面作狀語,用 在動詞、形容詞後面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處 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對象等。 第一,古代漢語介詞的賓語同現代漢語一樣,通常放在 介詞的後邊,但是少數介詞(主要是“以”)的賓語因為表 達的需要而放在介詞的前邊。例如: ①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 ②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 ③奚以知其然也?
介詞“與”
介詞“與”的賓語也常常省略。例如: ①項伯見沛公。沛公與( )飲為壽,結賓婚。 ②侯生曰:“……臣客屠者朱亥可與( )俱。” ③子厚與( )設方計,悉令贖歸。 介詞:用 由 自 從 介詞“用”可以介紹出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條件、 手段,也可以介紹動作行為的原因。

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课件

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课件

• 如何区别连词“与”和介词“与”呢? • 1、换位法 • 看“与”字前后的两个名词能否互相换位。连词 “与”前后成分是等列的,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 意义不变;介词“与”前面的词是全句的主语, 后面的词是介词的宾语,不等列,不能互换位置。 • ⑴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离骚》 • 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⑾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 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连用,翻译为: “如此、那么”。 • 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译为“这样, 却”。 • 这些单音节的词,由于经常连用,逐渐凝固成了 固定结构,变成了复音连词,但在仿古的文言文 中,往往还是沿袭了先秦的用法。
• 虽然 • 连词“虽”+指示代词“然”连用,“虽 然如此”,作让步分句。 •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 然而 • 指示代词“然”+连词“而”连用,“虽 然如此,但是”,汉以后,发展为一个连 词,“但是”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能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
连 词
•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 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 注意一:先秦古籍中的连词一般是单音节,“然则、 虽然、然而”等在先秦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后 来才逐渐形成一种凝固结构,汉魏以后才逐渐演 变成复音词。 • ⑼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 取宋。” • 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连用,意思是“虽 然如此”。 • ⑽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同上) • 辅助性代词“所”和介词“以”连用,表示“用 来进行某种行为的方法”。

词的分类-虚词-介词+++课件(共1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词的分类-虚词-介词+++课件(共1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wenku.baidu.com
把书(送去) 向我(点头) 往那边(走)沿河边(跑步) 从昨天(开始) 比前几天(热)
上面的短语你可能经常在说在用,你能说出它们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吗?标黄的词都是介词,它们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介词: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1、通过 a.他顺利通过了这次考试。 b.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2、把 a.拿把菜刀来。 b.把书拿过来。 c.把着冲锋枪。 3、跟 a.你跟着他。 b.我早跟你说过。 c.他跟同桌都喜欢打篮球。 4、到 a.火车到站了。 b.火车到十一点半才到站。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如:a、明天我在学校等你。 b、明天我在家。
如何区别介词与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如:a、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b、他给了我一本书。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用现汉语法解析文言虚词

a、以我酌油知之 b、以钱覆其口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投以骨e、以刀劈狼首f、蒙辞以军中多务 出自《卖油翁》和《狼》、《孙权劝学》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比如:在、给、叫、用、拿、比、到、让、朝、往、把、跟、为、经过、通过等。介词与动词的相似点是什么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 其用法与“于”也基本相同。
(1)引介处所
•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22) •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语·季氏) • 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史记·晋世家) • 夫谈有悖于目,拂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
(汉书·东方朔传)
• 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 力。(韩非子·五蠹)
• “于”的作用在于引进与谓语核心有关的人或物 (包括时间、地点),而具体的语义关系只有在 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分别。
wk.baidu.com
(6)引介原因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于引介的谓词性成分已事物化
• 注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对应的词语 各有不同,但不宜以之为据,将介词 “于”的用法作过多细分。
1.引介凭借:工具、手段、依据、条件、标准
• 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史记·鲁周公世家)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
传·隐元)
• 得一老翁,……貌狀颇类于兽。(搜神记·怪老翁) • 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伯) ——向、给、与、对(对于) ——“投身于革命事业”
(4)引介比较对象
•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 於水。(荀子·劝学)
——比较(3)“与事对象”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元)
比较(3)和(4)、(5)
• 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韩非子·显学)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1.于、於 、乎
• “于”、“於”上古不同音。 • 《说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亏……羽俱
切,今变隶作于。”“於,象古文乌省,哀都 切。”
• 段注:“于、於为古今字,凡经多用于,凡传 多用於。”
• 王力《古代汉语》:“《尚书》、《诗经》一 般用‘于’,《论语》除引用《尚书》外,通 例不用‘于’,《孟子》多用‘於’。”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22) • 3.语法功能:状语→补语:“于—”、“以—”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
• 古代汉语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1.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 2.介词宾语可前置; 3.介词的宾语可省略; 4.*介宾短语的介词可省略。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比:寒于水-比水寒 ——一般用“於”“乎”,罕用“于”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5)引介施事者(被动句中) •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古代汉语常见虚词
词类: • 根据词与其他词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在句子
中充当结构成分的能力,对词在语法上的分 类。
• 实词:能够充当句子结构成分(主、谓、宾、 定、状、补),有实在意义。
• 虚词:在句子结构中起连接或黏附作用,表 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 实词: – 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 – 谓词性词类: • 动词 • 形容词、数词、副词
用、被……
★古代汉语介词的特殊语法特点
• 1.语序:介+宾→“以”:宾+介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 2.省略:
A.介+(宾):“以、为、与、从” ▲小人有母……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
传·隐元)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 B.谓述语+(介)+宾:“于”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
• 虚词: – 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
★【许P120:助词“之” ,“者”、“所”】
★许嘉璐《古代汉语》:代词、虚词(主要是介词、 连词,包括助词)、语气词,不讲副词。
→如此划分,是因为连词常是介词进一步虚 化的结果,有些词兼有介词、连词的用法。
→介词的作用是介绍。把表示人、事物的结 构介绍给表示活动变化、性质状态的结构, 进行修饰、限制。【单向】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或词组。【双向】
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
1.词类; 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 3.翻译。
介词
• 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仍然带有及物动 词的特点——带宾语。
• 动词宾语常可省略,但介词宾语较少省略。因 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宾语 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各种复杂的语法 及语义关系。
• 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 ——在、到、从、在…方面 ——“作于北京”,“成立于广州”
(2)引介时间 • 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南村辍耕
录)
• 朕即位十三年于今。(史记·封禅书)
•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 ——在、到、从 ——“成立于1949年”
(3)引介与事对象
2.以
★介词“以”由动词虚化。介词“以”与名词、代 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补语。
★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时间、涉及对象、原因。 ★介词“以”的宾语可前置,可承前省略。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 之。(论语·卫灵公)
(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 富强。(史记·李斯列传)
• 于是==在此、从此(此时、此事……) ====承接连词(虚化过程)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僖33)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
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 之,仰而视之曰:“嚇!”(庄子·秋水) • 于是乎(于是+语气词) • 于是焉(于是+于是→于是+语气词)
•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一致,但具体介词 的用法和介宾结构所处的语法位置存在较大差 异。
介词:主要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结构前, 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补语。
★谓述语+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谓述语
• 表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 • 于/於/乎、以、为、由、自、从、向、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