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学范式研究
三代教学范式
三代教学范式(最新版)目录1.教学范式的概念和重要性2.三代教学范式的概述3.第一代教学范式:传统教学4.第二代教学范式:学生中心教学5.第三代教学范式:多元智能教学6.三代教学范式的优缺点分析7.我国教学范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正文【1.教学范式的概念和重要性】教学范式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稳定、可重复的教学模式,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教学范式对于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2.三代教学范式的概述】从全球教育发展史来看,教学范式经历了三次变革,即三代教学范式。
它们分别是传统教学、学生中心教学和多元智能教学。
【3.第一代教学范式:传统教学】传统教学范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知识传授。
在这种范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教学范式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4.第二代教学范式:学生中心教学】学生中心教学范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种范式下,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这一教学范式在 20 世纪初逐渐兴起,目前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5.第三代教学范式: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范式强调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这种范式下,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
这一教学范式在近年来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6.三代教学范式的优缺点分析】传统教学范式虽然能够保证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学生中心教学范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可能导致教师作用弱化;多元智能教学范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但实施难度较大。
【7.我国教学范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我国,传统教学范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学生中心教学和多元智能教学范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论教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变革及其当代走向——一种知识型的视角
教 学研 究范 式 的归纳 大体 上也 是从 近代 教育作 为 一 门学科 诞生 开始 的 。然而 ,我 们清楚 地 知道 ,不 管 是 在 中 国先 秦 时期 还 是在 西方 古希腊 时期 ,在 众 多 哲 人 的思想 和实 践 中就蕴 含着 丰富 的教学 思想 并 体 现 出高超 的教学 艺术 。在那 个 时期 ,哲人 们就 已经 产 生 了对教 学思 想 以及教学 行 为 的觉 醒 和省思 。因
21 0 2年 5月 第 4卷 第 3期
当代 教 育 与 文 化
Con e po a y Educ to nd Culu e tm r r a in a t r
M ay 2 2 O1
V o14 . NO. 3
论 教 学 研 究 范式 的历 史 变 革 及 其 当代 走 向
如 此类 东西 的集 合 ;另 一方 面 ,范式 又是指 集合 中
在 《 学 革命 的结 构》 科
( h tu tr f T e Sr c e o u
的一种 特殊要 素—— 作 为模 型或 范例 的具体 解决 问
题 的方 法 。 _]5 ”11 由此 可见 , “ 7 范式 ”与 “ 学 共 同 科 体 ”概 念相联 系 ,大体 上指 科学 共 同体 成员 所共有 的 “ 究传 统” 理论 框架 ” 理论上 和方 法上 的 研 、“ 、“ 信念 ” 、科学 的 “ 模型 ”和 具体运 用 的 “ 例 。 范 ”也 有 学者认 为 范式 是指 “ 某一 领域 中研究 者所 遵守 的 具 有凝 聚力 和组织 力 的 ,并 且取 得 了具 有历 史意义 的研 究 成 就 的科 学 研 究 规 则 、典 范 或模 型” _] 。2 因 此 ,我们 认 为范 式是指 从事 某一 领域 的研究 者在研 究 过程 中所共 同遵 循 的研究 理念 、研究 假设 、价值 规 范 以及 研究 框架 和方 法等 的总 和 。其 内涵 包括 了 该领 域研 究者 的研 究状 态 ,从 研 究理念 到具 体 的研 究操 作 这样一 个全 面 的过程 。 ( )教 学研 究范式 二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标题: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教学研究是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旨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
在教学研究中,存在着多种研究范式,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本文将深入探析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包括实证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 一、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范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收集客观、可观测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揭示教学现象的规律性。
实证主义研究追求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普适性,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验证性。
在实证主义范式中,研究者常常采用实验设计、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这种范式注重量化数据,通过大样本的研究来获取普适性的结论,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二、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关注个体和群体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观念和文化。
与实证主义范式不同,解释主义研究更关注背后的意义和文化背景,试图理解教学现象的本质。
在解释主义范式中,研究者常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深入挖掘,寻找教学现象的内在含义。
这种范式更加关注情境的复杂性,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理解需要考虑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 三、批判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的批判性思考,关注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批判主义研究试图揭示社会背景对教学现象产生的影响,关注社会权力结构如何影响教育的公正性和不公正性。
在批判主义范式中,研究者通常运用批判理论、社会学等方法,关注教育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文化认知和社会阶层等因素。
这种范式追求对社会现象的深度理解,力求通过研究揭示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为改善教育体系提供建议。
### 结语综上所述,教学研究的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范式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方法。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和普适性,解释主义注重个体经验和文化,而批判主义关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
在教育学研究中,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它们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教育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教育学研究范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研究取向。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观察数据,寻找变量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
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常用于测量教育现象、评估教育政策和教育项目的效果等。
例如,在研究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时,实证主义范式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背景信息,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与学习成绩相关的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侧重于客观数据和量化分析,能够提供较为客观的研究结果。
二、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侧重于理解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意义和目的。
它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关注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和意义构建过程。
解释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教育现象的内在意义、教育行为的动机和个体差异。
例如,在研究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时,解释主义范式可以采用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主观感受、学习动机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个体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交流,能够提供具体而深入的研究结果。
三、批判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权力结构的批判和反思。
它关注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隐含的权力关系。
批判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教育体制的结构性问题和教育正义等。
例如,在研究教育公平性时,批判主义范式可以关注社会阶层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不公正现象,通过对权力关系和结构性问题的批判来推动教育改革。
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社会背景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够揭示教育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
四、构建主义范式构建主义范式注重个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意义的共同构建,认为知识是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当代法学研究方法与范式的变革分析
当代法学研究方法与范式的变革分析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高,法学研究方法与范式也在不断的演变与更新。
本文将对当代法学研究方法与范式的变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法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方法和工具。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法学研究者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分析大量的法律文献和案例。
传统的法学研究主要依赖于书籍和纸质文档的阅读和研究,而现在通过网络搜索和数据库查询,法学研究者能够迅速找到所需的法律文献,并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大规模数据分析。
这种方法的转变使得法学研究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交叉也对法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法学研究主要注重对法律规范的解释和分析,而在现代,法学研究者逐渐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他们将法律问题放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探究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当进行刑法研究时,法学研究者不仅考虑到法律文本的解释,还要考虑到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经济条件等等。
这样的研究方法使得法学研究更加接地气,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另外,当代法学研究方法的范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
传统的法学研究更注重理论的构建和规律的总结,而现在,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法学研究者更加关注对实证数据的分析和实证结论的验证。
他们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验证法律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这种实证研究方法有利于发现实际问题和挑战,从而更好地改进法律制度和实践。
此外,当代法学研究还逐渐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比较法研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法学研究之间的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
法学研究者不再只关注本国法律,而是通过比较法研究,探讨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异同和相互借鉴。
这种跨学科合作和比较法研究能够丰富法学研究的内容和思路,促进法学研究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三大研究范式
三大研究范式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
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一、前言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
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
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 (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
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
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
从人文科学角度看当代教育研究范式
从人文科学角度看当代教育研究范式发表时间:2009-05-19T14:21:23.280Z 来源:《中华现代教育》总第36期供稿作者:张楠[导读] 本文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看当代教育研究范式,着重剖析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从中得到教育的启示。
【摘要】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
当代教育研究中受不同方法论倾向影响,出现了几种典型的研究范式,主要有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等研究范式。
本文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看当代教育研究范式,着重剖析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从中得到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研究范式;人文科学;教育研究;人文主义Abstract: Research paradigm is about research principle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based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methodological tendency, modern education research has many typical research paradigms. Such as: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 humanism research paradigm, social criticism research paradigm and complex system research paradigm. From the aspec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e will analyze the humanism research paradigm, so that we can get enlightenment in the future education.Key words: research paradigm;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ucation research humanism教育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依附于或包含于哲学到自成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研究的发展与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代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分析
破了地域的限制,但是文化和思维的局限仍然存在, 传统的空间分割消失,给人们带来压力和紧迫感。 而高等教育在这种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使命发生了 变化,高等教育使得每个人都认清自我,取得个性 解放,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面对普通个体, 要去激发每一个个体的行动力,真正认识到个人的 作用。
个性范式使得每个人开始关注自我,感受自 身的渺小和世界的宏大,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规 划自我,发展自我,表达自我,在个性范式下,高 等教育学科削弱,而对人的关注更加明显,即关注 普通让位于关注个体,标志着高等教育价值地位得 到升迁,也显得更加的高尚。
六、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体系范式”到“实效范式”, 再从“文化范式”到“个性范式”,表明高等教 育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扩张和转变,从 特殊到大众,从理论到实践,大大壮实了高等教育 研究的基础,推动其进行深层次的价值思考。高等 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化也就意味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的 转变,也意味着研究迈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阶段。当 高等教育进入文化的视阈,自身的包容感和意义都 会随之扩大,人们的认识旨趣上升到实践旨趣,推 崇个性解放,也就导致高等教育研究个性范式的演 进,这既是漫长的过程,也是值得期待的转变。高 等教育的四种研究方式随着时间的演进赋予不同的 意义,对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具有重 大意义,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四、“文化”研究范式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步入市场经 济的道路,高教改革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 在市场经济中的迷失使得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开始 发生转变。于是出现了“文化”研究范式新思维, 这种研究范式要求人们眼光放远,看穿体制的污垢, 正确树立价值观和价值信念。价值研究成为中心。 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 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受到重视,二是高 等教育进一步对价值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文化范 式”的研究使得人们开始重视教育和市场经济的集 合,重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确立,对于自 己的行为失范、物欲膨胀和精神迷茫产生反思,指 导人们重新确立自己的精神家园,高等教育的意义 扩大为对整个人类价值的研究和思考,超越了学科 本身的局限性。 “文化范式”使得高等教育的研究汇入了主 流,将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融入人类文明建设当中, 也是对“实效”范式的反思和拓展,实现了从满 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角度来设计教育。但是在市场经 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人面临着不同的价值选择,人 与人之间的分化严重,思维方式也有巨大的差异性, 而文化范式也只能去试图研究价值观发展,在解决 实际问题上仍然有很多不足,因此需要构建一种解 决问题,表达自我的新途径,“个性范式”应用而生。 五、“个性”研究范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出现改变了 人们的交际方式和思维方式,没有人能脱离网络世 界存在,人们因为网络世界交往变得更加便利,打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范式研究
参 与 式教 学 重 在 对 话 参 与 , 通 过 积 极 而 有 效 的 信 息 交 流和反馈 , 实 现 知 识 的 传 递 和 共 享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课 程
[ 关键词 ] 对话参 与; 参与式教学 ;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中图分类号3 G4 2 3 . 0 7 [ 文献标志r a -  ̄ . ] A [ 文章编"  ̄ ' 3 1 0 0 3 — 6 1 2 1 ( 2 0 1 4 ) 0 1 — 0 1 4 3 — 0 2
近 年来 ,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大 力 倡 导教 学方 法 的 改 革 , 呼 吁教 师 采 用 多 种 方 法 进课 堂 , 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 兴趣 , 取 得 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范式研究
施 新佳
(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 , 黑龙江 牡丹江 1 5 7 0 1 1 )
[ 摘 要] 参 与式教 学法尊重入的对话权利 , 以学生 与文本 、 教 师与文本 、 教 师与 学生之 间的对话 为参 与
课 堂 的 实 践策 略 , 有 效 地 实 目的 。 ( 一) 学 生 与 文 本 之 间 的对 话 课前 , 先 让 学 生 认 真 阅读 作 品 ; 课上 , 在一个平 等、 宽 松 的气 氛 下 , 鼓 励 学 生 主 动 发 表 自己 的看 法 , 并 尊 重 每 个 学 生 的观 点 , 耐 心听完学 生的表述 , 正确 给予肯定 , 偏 差 给 予 纠 正 。可 以适 时 将 课 堂 的 讨 论 改 为 辩 论 , 将 两 种 不 同 的观 点
三代教学范式
三代教学范式
摘要:
1.传统教学范式
2.现代教学范式
3.信息时代教学范式
正文:
教学范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综合体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学范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从历史的角度看,教学范式可以分为传统教学范式、现代教学范式和信息时代教学范式。
传统教学范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教学范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教学范式的课堂往往是严肃、拘谨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探索和乐趣。
现代教学范式则是在传统教学范式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范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现代教学范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愉快。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教学范式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教
育教学的个性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信息时代教学范式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教育公平得到更好的实现。
在这个教学范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更加多元化,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总之,教学范式的演变反映了人类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从传统教学范式到现代教学范式,再到信息时代教学范式,每一次变革都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范式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分别是实证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是教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来验证理论或提出假设。
这种范式假设存在着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客观现实,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假设的有效性。
实证主义范式的目标是寻求普遍真理和客观事实,以指导教学实践。
实证主义范式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观察方法等。
解释主义范式强调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和情境。
与实证主义范式不同的是,解释主义范式关注的是个体的经验、意义和解释,并试图理解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解释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包括质性研究、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等。
解释主义范式更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情境的解释,相对于实证主义范式更加关注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的批判分析。
这种范式认为教育是社会政治力量的一种表现,教学行为和教育政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问题,还带有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和教育政策的批判性分析。
批判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分析、社会历史分析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批判主义范式试图通过揭示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的影响,推动教育的社会变革和公平发展。
尽管这三种范式在教学研究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例如,实证主义范式可能会忽视个体的主观经验和独特情境,解释主义范式可能过于注重个体的经验而忽视了一般性的规律性,批判主义范式可能过于强调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而忽视了实际教学过程。
因此,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结合多种范式和方法,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教学问题。
总之,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中,实证主义范式关注普遍真理和客观事实,解释主义范式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情境,批判主义范式关注社会背景和权力关系。
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教育研究范式是指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法来理解和研究教育问题。
它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教育研究的不同方法。
这些方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范式、构建主义范式和复合范式。
传统范式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教育研究范式,它基于经典科学方法,侧重于定量研究,以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探索教育问题。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实证为基础,以描述和推断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和描述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构建主义范式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型教育研究范式,它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侧重于定性研究,以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探索教育问题。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叙述和解释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和理解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复合范式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型教育研究范式,它基于复合研究方法,侧重于定量和定性研究,以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探索教育问题。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复合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描述、解释和推断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理解和推断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传统范式、构建主义范式和复合范式是教育研究范式的三个主要阶段,它们的演变反映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传统范式以实证为基础,以描述和推断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和描述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构建主义范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叙述和解释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和理解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复合范式以复合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描述、解释和推断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理解和推断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
这三个阶段的演变反映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
传统范式以实证为基础,构建主义范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复合范式以复合研究方法为基础,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表明,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教育研究的需求。
总之,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范式、构建主义范式和复合范式。
当代中国法学教学范式研究——以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为视角
从 教 学 范式 角 度 讲 , 学 教 育 可 分 为 欧 洲 法
模 式 和 美 国 模 式 , 者 以 培 养 学 术 性 学 位 为 前
主 , 盖 本 科 、 士 和 博 士 三 个 阶段 ; 者 以 培 涵 硕 后 养 专 业学 位 为 主 , 主 体 是 法 律 学 博 士 。 其 ①欧 洲 模 式 还 可 以 细 分 为 英 国 模 式 和 大 陆 模 式 。 英
的教 育 模 式 基 础 之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尽 管 建 国 初 期 的 办 学 条 件 非 常 简 陋 , 是 在 前 苏 联 专 家 但 的帮 助 下 , 们 还 是 培 养 出 一 批 像 江 平 、 明 我 高
21 0 0年 总 6期
第 1 8卷
( 7 总 6期 )
上 海 交通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OURNAL J 0F s TU ( i s p ya dS ca ce c s Phl o h n o ilS in e ) o
N O 6,2 0 . O1
国模 式 是 一 种 典 型 的 通 识 教 育 , ②大 陆 模 式 则 侧 重 于 法 律 职 业 训 练 。包 括 1 和 我 国 台 湾 3本
义 的教 育 理 念 背 道 而 驰 。这 种 现 象 直 艺 复兴 时期 才 发 生 了很 大 的变 化 。
Vo . 8 【1 S M ,NO 7 U . 6
当代 中国法 学教 学 范式 研 究
— —
以上 海交 大 凯 原 法 学 院 为视 角
胡 加 祥
( 海 交通 大学 凯原 法学 院, 上海 20 4 ) 上 0 2 0
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
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一、本文概述《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一文旨在探讨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首先回顾教育研究范式的传统模式,包括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和批判理论等,分析它们在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中的作用与限制。
随后,文章将重点讨论当代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特别是混合方法研究、跨文化研究、定性比较分析等新兴范式在解决复杂教育问题中的应用与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教育研究范式的未来发展趋向,包括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视角的跨学科融合、以及研究重心的转移等,以期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教育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二、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演变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哲学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研究的影响。
从最初的哲学思辨,到实证主义的盛行,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视角,教育研究范式不断经历着变革和发展。
在哲学思辨阶段,教育研究主要依赖于哲学家的逻辑推理和直觉洞察,通过思辨的方式探讨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阶段的研究往往是主观的、非实证的,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随着实证主义的兴起,教育研究开始转向以实证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收集客观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阶段的研究注重可观察、可测量的事实,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教育研究范式再次发生了变革。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复杂性和相对性,认为教育研究应该关注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声音和观点,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这一阶段的研究注重批判性、反思性和解释性,追求对教育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解释。
教育研究范式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从哲学思辨到实证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每一种范式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都为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范式名词解释
研究范式名词解释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一种普遍的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之一,对教学起直接指导作用。
随着心理学实证方法和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广泛传播,西方教育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教育研究潮流——研究范式的运动。
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各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因此,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探索科学有效的途径,以求得对各种影响教学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使教学设计的过程成为反映教学问题、分析教学环境和获取教学信息的过程。
这种定量分析的过程被称为教学设计的范式(研究范式)。
最近几十年来,研究范式逐渐受到教育心理学家们的重视,许多学者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工作经验,从不同角度对研究范式的基本含义、特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虽然,目前关于研究范式已经形成了不少看法,但是,尚未得到公认。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并把其应用于人格理论中。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但是自我实现要以符合社会规范为前提,否则自我实现可能演变为攻击性,而且自我实现只有在人处于激励状态下才有效。
这种激励状态通常又可以称为人格的最佳水平,它包括自尊、自信、勤奋、勇气和创造力等等。
研究范式强调在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
主张教学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愿望来组织教学内容。
研究范式也强调建立课程体系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合理性、逻辑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他们认为,课程的教学范围应当有所限制,应集中讲授学生最急需、最熟悉的、最有价值的、最感兴趣的内容。
课程设置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教学范式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的编排,教学策略的选择,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等都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教学设计要对一系列教学活动及其方案做出详细的决策,并确定一个优化的教学方案。
这个教学方案包括如何实施教学的目标、策略、方法、材料、媒体、工具和组织等方面。
三代教学范式
三代教学范式摘要:一、引言1.教学范式的定义与重要性2.三代教学范式的概述二、第一代教学范式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课堂讲授与教材为主要教学手段3.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三、第二代教学范式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启发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四、第三代教学范式1.融合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教学2.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3.强调个性化教学与实时反馈五、三代教学范式的比较与反思1.教学目标与方法的变革2.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3.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调整六、我国三代教学范式的实践与挑战1.教育信息化的推进2.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3.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七、展望未来:教学范式的创新发展1.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2.跨学科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3.教育国际化与全球竞争力提升正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变革。
教学范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教学范式,我们看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
第一代教学范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
在这个阶段,教师是知识的源泉,课堂讲授和教材是主要教学手段,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
第二代教学范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
在这个阶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引导者和辅导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代教学范式,融合技术与传统教学,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实时反馈。
在这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学生也可以实时获得学习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既继承了前两代教学范式的优点,又实现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公平的推进。
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革讲座心得
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革讲座心得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育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然而,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革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这个主题的讲座,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只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他们只需要记住老师讲授的知识,然后再用在考试中。
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缺乏主动性,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较弱。
我们迫切需要改革教学范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培养。
2. 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的特点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输出。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输出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的重要意义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输出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另外,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在讲座中,讲师分享了一些实践中的案例。
把学生组织成小组,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一项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学科交叉的探索和研究等等。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输出,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5. 我对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的理解和观点在我看来,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同时也非常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一)
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一)摘要:研究型教学模式代写论文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提出的高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具有自身的涵义和特点。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它是以受教育者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一次回归,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配套的教学原则,是高校研究型教学的一种范式。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创新;高校;启发式面向21世纪,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不仅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创新型教学方式,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研究型教学,是当代高校教育概革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型教学的涵义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1〕。
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中心,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②重视对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提倡和鼓励争论,允许怀疑,不求答案的唯一性;④倡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⑤提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明白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二、开展研究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转变教育理念问题转变教育理念是进行研究型教学探索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高校教育理念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学范式研究一、范式与教学范式具体而言,范式也可以被看作是人们看待与处理特定领域内的一种现象或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原理。
在当代教育研究的上位概念中,范式一词通常用来描述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基本类型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归属。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育领域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教学所作的最基本的界定或基本的解释。
尽管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教学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从当代西方教学范式研究的主要成果来看,有五种着眼于对教学基本界定的范式受到了学者们普遍的关注并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五种范式是:艺术范式、科学范式、系统范式、能技范式和反思范式。
二、对五种流行教学范式的评析当代西方有五种着眼于对教学基本界定的范式受到了学者们普遍的关注。
下面我们试图沿着当代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轨迹,就上述五种基本教学范式的特征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评价。
1.教学的艺术范式在西方,把教学看成是一门(一种)艺术的观点不仅已经有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而且又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
萌芽时期的代表可以追溯到近代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其《大教学论》一书的开篇就已将教学定义为是知识教学的艺术。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对为什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等问题做进一步地论述。
一般认为夸美纽斯所讲的艺术主要是指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教授学科知识和选择教学方法的技能。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黑格特《教学艺术》的问世,西方关于教学艺术的探讨才越来越多。
随之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倡导教学是一门科学之后,还引发了长久的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论。
作为艺术范式的早期代表,黑格特在《教学艺术》的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我之所以将此书称为教学的艺术,是因为我坚信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在此书中黑格特不仅简要地分析了为什么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而且论述了教学艺术的内涵,尤其详细地说明了教师应该掌握哪些教学艺术,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他在强调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同时,反对把教学看成是一门科学。
他认为尽管教师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但套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教学活动是非常不适宜的。
他认为教学不像进行化学实验,它没有固定的程式,而更像是在用心地且投入情感地去画一幅画或演奏一段音乐,更像是在栽培一个花园或写一封友好的信。
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教学是不会成功的。
黑格特还认为教学是一种才能,对新教师的挑选与对他们的培养同等重要。
他指出好的教学的三个必备条件是:第一,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第二,教师必须对他/她所教的学科充满热情;第三,教师还必须热爱他的学生。
尽管与当今的教学艺术专著相比,黑格特的研究还显得比较单薄,且过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而排斥其科学性,但它毕竟是现代西方最早试图系统研究教学艺术的学者,是积极倡导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突出代表。
他的思想为人们后来对教学艺术性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伊斯奈尔认为教学之所以应该被看成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有四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伴随着特殊技能的教学活动常常以其优雅的表演给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二,教学活动的展开往往需要教师具有定性的或质的判断能力;第三,教学活动的开展常常并非是按照一种惯例进行的,它有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第四,教学的结果经常是在其进行过程之中产生的,甚至可能是教师无法预料到的。
贝塞特则认为,把教学看成是艺术的范式,突出的问题是它很容易使人们将教学看成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天赋,而不是后天培养和形成的。
这样一来,教师就应该是挑选的,而不是培养和训练的。
艺术范式的潜在问题是它可能会引导教师更多地强调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情感性,尤其是教学的个性化或教学的个人风格,而忽视教学的规律性、程序性以及必要的纪律要求和课堂规则,进而可能会导致教学的自由主义倾向。
在西方各国,尤其是当代英美的教学实践中,把课堂看成是教师的自由天堂的人仍比比皆是。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把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有关。
2.教学的科学范式随着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现代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启示,许多学者开始强调教学的科学性,认为教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学者们,通常强调教师职业和教学活动应该以科学的原理作为基本的指导。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种范式坚信,受历史、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制约与影响的教学实践应该遵循某些基本的原理和规律。
直到今天,将教学看成是一种应用科学的范式在西方英语国家的教师培训中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当大众对教育与学校教学的质量提出尖锐的批评时,这种范式的倡导者则表现得更加活跃。
他们会对那些不遵循教学规律和不坚持教学基本原则的人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教学质量之所以下降是由于在课堂上教师们过多的自由主义所致。
科学范式强调教学要有章可循,不能过分地自行其是。
太多的灵活将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从事教学活动这样一种培养人的工程必须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并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科学范式着眼于从教学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上解释教学。
正如伍滋所指出的:“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就等于说它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理性活动……这同时意味着教学是一种更系统、更具结构性和更稳定的活动。
”另外,这种范式强调教学的理论基础,比如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认为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践指导,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依据。
科学范式的倡导者之一的加涅就坚持认为,适应医学、工程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应用科学也同样适应教育教学科学。
另外,文献研究也表明,当代西方许多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的。
比如,国内熟知的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总结的四类教学模式均与现代心理学与学习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原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尤其是信息加工模式对一般归纳和一般演绎教学的积极倡导,更体现了这些学者对教学科学性的坚信不疑。
科学范式的主要特点是试图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强调教学不仅应该有科学的理论做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系统观察的研究,就是教学科学范式在课堂研究实践中被贯彻的又一体现。
应该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透过西方大量的教学研究论著,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艺术与科学范式对立的减弱,取而代之的观点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
正如贝赫尔和思诺曼在《应用教学心理学》中所指出的,好教师总是将教学的艺术特点与科学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好教学也必然是一系列艺术因素和科学因素的结合体。
帕森斯则进一步指出,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真实艺术。
可见,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体——这已为众多的学者们所认可。
3.教学的系统范式20世纪中期,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产生为学者们探讨和研究复杂的教育和教学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在“三论”原理的指导下,教育系统论、教育信息论和教育控制论应运而生。
其中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研究教学最为突出,而教学的系统范式就是典型的代表。
尽管在西方一些学者的眼里,用系统的概念解释教学活动仍然属于教学的应用科学范式的变式或发展式,因为系统理论被认为是应用科学的一种特殊形式。
但多数学者认为,这种范式所强调的是教学的系统整体性,必须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去分析、理解和操作。
因而系统范式对20世纪后期人们思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把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来考察,从而定位这个系统的要素及其各自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避免孤立地或单一地分析教学,这有利于从系统整体的观点上去进行教学的决策和安排。
美国学者科兹马在《大学教学法》中就曾对教学的系统性进行了较为成熟的论述。
他不仅强调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这四个基本因素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联,而且还突出了环境与评价因素的特殊作用。
科兹马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和80年代的中国大学曾流行一时, 并作为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论而推崇。
然而,仔细分析系统范式所关注和强调的问题,不难发现它也有其自身的不足。
首先是它过分关注教学系统本身,而没有充分地考虑教与学的灵活性和偶然性等特点。
其次,系统范式是一种纯粹的过程范式,它对教学的实质性因素——教学内容(课程)关注甚少。
另外,这种范式也没有能揭示教学的本质所在。
4.教学的能力或技能范式把教学看作是一种能力或技能的范式主要由美国学者所倡导。
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 0年代美国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进而又反过来强化了能力本位的师范教育。
能力范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教学行为的可观察性思想。
在英国,能力本位的范式是80年代中期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而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的。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教学的技艺范式,即教学是一种可以通过培养和提高的个人职业技能活动。
就笔者来看,这两种提法虽在文字表述上有所差异,但从本质上看其所要揭示的问题是一致的。
当然,如果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仔细分析,能力这一概念的内涵要比技能和技艺丰富。
另外,与教学的艺术范式不同,教学的能力范式对教学的界定则更为直接。
艺术范式强调教学的个性化和教师的选拔以及实践的体验;而能力和技能范式则强调教师的职前训练和培养。
技能范式在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师资培训方面有着更强的说服力。
西方运用微格教学技术在大学环境中通过微格实验室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比如导入的技能、强化的技能和提问的技能等等,显然与教学的能技范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能力与技能范式的发展与道德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汤姆认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充满了道德与价值观问题。
作为从事这一活动主体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教学的中心应该是促进学生道德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而非仅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
因此应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是什么,进而揭示教学的本质。
汤姆对教学的基本定位是:教学是一种道德传递技能。
很明显,这是建立在教育伦理学基础上揭示教学本质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教育伦理学思想。
它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提示人们对教学的道德功能的关注;它的问题是在突出道德问题的同时,忽视了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
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目标多元化——认知、能力和品德协同发展的基本理念。
能力与技能范式的优点在于它强调教学能力和技能是可以培训并不断提高的。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教师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知识本位或学术本位向能力或实践本位的变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突出了教学专业是需要特别技能的,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就能当教师的。
但能力与技能范式的局限性也恰恰在于过分强调了教学的技能方面,忽视了教学的知识基础和情感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