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浅析-BCS分类与制剂联系
浅析BCS分类与制剂的联系
BCS (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活性成分的分类是根据API的水溶性和肠道渗透性对药物进行的一个科学的框架性系统分类,如果再结合制剂产品的体外溶出特征,那么,溶解性、肠道渗透性和溶出速率这三大条件决定着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与程度。
BCS I:高溶解性& 高渗透性
BCS II:低溶解性& 高渗透性
BCS III:高溶解性& 低渗透性
BCS IV:低溶解性& 低渗透性
1、溶解性与渗透性高低的判断方法
根据上面所述,影响药物吸收的三大因素之一的溶出速率更多的取决于制剂产品本身,而溶解性和渗透性则与API有关。那么,溶解性和渗透性的高低怎么判断呢?
1)CFDA判断
当单次给药的最高剂量对应的API在体积为250 ml(或更少)、pH值在1.0-6.8内的水溶性介质中完全溶解,则可认为该药物为高溶解性。其中,这里的“最高剂量”是根据申请生物等效豁免制剂的最高剂量而界定。
当一个口服药物采用质量平衡测定的结果或是相对于静脉注射的参照剂量,显示在体内的吸收程度≥85%以上(并且有证据证明药物在胃肠道稳
定性良好),则可说明该药物具有高渗透性。这里要注意药物在胃肠道中要有良好的稳定性。
2)FDA判断
A drug substance is considered highly soluble when the highest strength is soluble in 250 mL or less of aqueous media within the pH range of 1-6.8 at 37±1oC; A drug substance is considered to be highly permeable when the systemic BA or the extent of absorption in humans is determined to be 85 percent or more of an administered dose based on a mass balance determination (along with evidence showing stability of the drug in the GI tract) or in comparison to an intravenous reference dose.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Dn在剂型策略选择中的应用
●地高辛 ●灰黄霉素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应用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药品开发领域的应用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生物学实验豁免
1. 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按USP溶出方法在0.1mol/L HCl、pH4.5和6.8缓冲液中,30min释放大于85%) 2. 制剂中主药在pH1~7.5范围内具有高溶解性 (D:S<250ml) 3. 高通透性(F>90%) 4. 辅料中种类和用量符合FDA的规定,不影响主药 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5. 具有较宽的治疗窗 6. 口腔内吸收的制剂不适用于生物学实验豁免原则
BCS Ⅲ
no Peff<50% MT yes
Peff<5% MT no
Svehicle>Dose yes
Solution Stable yes
Solution/Semisolid Capsule with
Permeation Enhancer
no
Follow
BCS Class 1
yes Alternativ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粒径大小
通常采用粉碎或微粉化技术来减小药物 粒径增大比表面积,提高药物与胃肠液之 间的接触面积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 收。螺内酯由原来的粗晶片粉碎成5μm的 微粉,剂量可降为原来的1/5。
生物药分类系统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剂能在pH值1.0~8.0的250ml或更少体积的水溶液中溶解的药物。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绝对生物利用度超过85%的药物。当根据质量平衡测定方法或者与静脉对照剂量相比,药物的人体吸收程度为85%或更高时,这样的活性药物成分被认为具有高渗透性。BCS指南最初建议将吸收值≥90%作为高渗透性药物分类的判定条件。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建议将高渗透性活性药物成分的吸收值判断标准放宽到85%。
一个可接受的测定活性药物成分渗透性的替代方法是进行人体内肠灌注试验(i)。当该方法用于渗透性研究时,应证明方法的适用性,包括相对于已经证明剂量的吸收比例至少达85%的参比物物质的相对渗透性的测定,以及阴性对照药品的测定。并可通过下列补充试验方法提供支持性的数据:(ii)采用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原位肠灌注试验;或(iii)采用渗透性已知的活性药物成分及经过验证的方法,在培养的上皮细胞单层(例如,Caco-2)进行体外渗透性研究。需指出的是:方法(ii)或方法(iii)的测定结果不能被单独考虑。
综上所述,以高渗透性或吸收比例已知的药物活性成分为参照,通过以上各项实验,可对药物的渗透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采用Caco-2细胞膜模型时,其透过性应大于酒石酸美托洛尔。影响药物透膜性的主要因素有分子质量、亲脂性和分子中的氢键。根据“rule of 5”规则,若药物分子(转运载体底物除外)满足下列任两个条件,往往预示该药物具有较差的透膜性,这对新药设计和合成及早期筛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ddcs分类标准
bddcs分类标准
BDDCS是指生物药剂动力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Drug Disposi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它是一种用来预测口服给
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性的分类系统。BDDCS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肠道透过性,将药物分为四个等级,类1、类2、类3和类4。
类1药物指的是既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又具有良好的肠道透过性
的药物,这类药物在体内吸收良好,且不受肠道吸收限制。典型的
类1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甲基苯丙胺。
类2药物指的是具有良好的溶解度但肠道透过性较差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体内吸收受到肠道吸收的限制。典型的类2药物包括普
萘洛尔和阿莫西林。
类3药物指的是溶解度较差但肠道透过性良好的药物,这类药
物在体内吸收受到溶解度的限制。典型的类3药物包括格列本脲和
氯霉素。
类4药物指的是既溶解度较差又肠道透过性较差的药物,这类
药物在体内吸收受到溶解度和肠道吸收的双重限制。典型的类4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和氯硝西泮。
总的来说,BDDCS分类标准通过对药物的溶解度和肠道透过性进行综合评估,帮助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特性,对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No.2 ——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谢沐风撰写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剂能在pH值1.0~8.0的250ml或更少体积的水溶液中溶解的药物。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绝对生物利用度超过85%的药物。当根据质量平衡测定方法或者与静脉对照剂量相比,药物的人体吸收程度为85%或更高时,这样的活性药物成分被认为具有高渗透性。BCS指南最初建议将吸收值≥90%作为高渗透性药物分类的判定条件。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建议将高渗透性活性药物成分的吸收值判断标准放宽到85%。
一个可接受的测定活性药物成分渗透性的替代方法是进行人体内肠灌注试验(i)。当该方法用于渗透性研究时,应证明方法的适用性,包括相对于已经证明剂量的吸收比例至少达85%的参比物物质的相对渗透性的测定,以及阴性对照药品的测定。并可通过下列补充试验方法提供支持性的数据:(ii)采用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原位肠灌注试验;或(iii)采用渗透性已知的活性药物成分及经过验证的方法,在培养的上皮细胞单层(例如,Caco-2)进行体外渗透性研究。需指出的是:方法(ii)或方法(iii)的测定结果不能被单独考虑。
综上所述,以高渗透性或吸收比例已知的药物活性成分为参照,通过以上各项实验,可对药物的渗透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采用Caco-2细胞膜模型时,其透过性应大于酒石酸美托洛尔。影响药物透膜性的主要因素有分子质量、亲脂性和分子中的氢键。根据“rule of 5”规则,若药物分子(转运载体底物除外)满足下列任两个条件,往往预示该药物具有较差的透膜性,这对新药设计和合成及早期筛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5第二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口服药物的吸收
分类系统与剂型设计
Ⅰ型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吸收通常很好,进一步改 善其溶解度对药物的吸收影响不大。
Ⅱ型的溶解度较低,药物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 过减小药物粒径、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的手段来达 到促进吸收的目的。
细胞被吸收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经主动吸收药物的通 道,是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膜转运途径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paracellular pathway): 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
过程。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该通道转运吸收。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均涉及膜转运过程。
(1) 制成可溶性盐类 (2) 制成无定型药物 (3) 加入表面活性剂 (4) 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 (5)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技术、自微 乳化技术、纳米技术)
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二) 加入吸收促进剂(针对BCS分类III类药物) 透过促进剂或吸收促进剂,能特异或非特异性地增强大
循环系统因素—(2)首过代谢与肝肠循环
代谢产物
原型
代谢产物
原型
肝肠循环/肠肝循环
体循环中的药物分子(原型或 代谢产物)从肝脏中经胆汁被分泌 至肠道中,然后又被重新吸收进入 血液循环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简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简介
By 愚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依据基本的生物药剂学性质——溶解性和肠道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四种类型:Ⅰ型(高溶解性、高通透性)、Ⅱ型(低
溶解度、高通透性)、Ⅲ型(高溶解性、低通透性)和Ⅳ型(低溶解性、低通
透性),为预测药物在肠道吸收及确定限速步骤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可根据这
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吸收数(An)、剂量数(Do)和溶出数(Dn)这三个参数,是药物理化性质和胃肠道生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可
以用来定量描述药物吸收特征,对药物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的划分有重要
指导意义。
不同类型的药物有以下区别:I型药物具有高溶解性、高通透性、溶出速
度快等特点,表现为低Do值、高Dn值、高An值,吸收的主要限速步骤是胃排空;II型药物具有低溶解度、高通透性、溶出速度慢等特点,但由于剂量、溶
解度大小不一,表现为低Dn值、高An值,Do值大小不一,主要限速步骤是药
物的溶出;Ⅲ型药物具有溶解度大、通透性差、溶出速度快等特点,表现为低
Do值、高Dn值、低An值,吸收的限速步骤是跨膜转运;IV型药物具溶出速度慢、通透性差等特点,但由于受剂量、溶解度差异影响,表现为低Dn值、低
An值,Do值大小不一,吸收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BCS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有利于判断药剂是否可以申请生物学实验豁免;BCS还可以应用于筛选候选药物,有效降低新药开发危险;指导剂型设计、剂型选择,有针对地解决影响药物吸收的关键问题,有效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解释了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与体内外相关的可能性;预测并阐述药物与食物的
【案例揭秘】用于体内预测性溶出(IPD)方法和IVIVC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亚分类(第二部分)
【案例揭秘】用于体内预测性溶出(IPD)方法和IVIVC的生
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亚分类(第二部分)
4.讨论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是一种基于药物原料药(API)在pH1-7.5范围内的最小水溶解度、剂量和人体吸收分数或肠膜渗透性对其分类的系统(CDER,2000)。该系统根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性将其分为四类(CDER,2000)。有人提出,高溶解性药物的标准,即最高剂量(批准的)规格在250ml、pH1.0-7.5(6.8)的水性介质中完全溶解,对于BCSⅠ类药物是保守的;并且进一步建议考虑BCSⅡa类酸性药物的生物豁免(Rinaki et al.,2004; Yazdanian et al.,2004)。在本报告中,我们建议基于药物生物药剂学性质作进一步的BCS亚分类,可用作建立体内预测性溶出(IPD)方法的基础。
已经报道,一些具有特殊生物药剂学特性的BCSⅡ类化合物,例如弱酸,特别是高渗透性、低分子量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口服后快速且完全地吸收(Davies,1995;Davies and Anderson,1997;Faassen and Vromans,2004)。其科学依据是pKa在生理范围内(即pKa≤5.0)的难溶性弱酸,例如布洛芬和萘普生,在pH6.5附近(禁食状态下空肠的平均pH值)的溶解度≥1mg/ml,从而快速(小于0.5小时)和可靠的溶解(Dressman et al.,2001)。另一方面, pKa值在3-6的生理范围内的难溶性弱碱,如酮康唑和卡维地洛,在典型的胃pH 1-3下具有高溶解性,随后可能在小肠的高pH下析出(食物的存在、胃内容物和肠分泌物的pH是可变因素)。对于中性药物,例如非诺贝特和达那唑,溶解性不受局部pH变化的影响,尽管腔内组成的变化,例如脂质和胆汁盐的存在、腔内容物(特别是食物)的消化和/或吸收,以及制剂因素可以以复杂的时间依
BCS在药物制剂设计和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BCS在药物制剂设计和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近年来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成为新药研究和开发中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提高对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探讨口服药物溶解度、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从而设计合理的药物制剂。通过文献分析,结合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总结各类药物的吸收限制因素及相关解决方法,为药物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溶解性;渗透性
BCS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简称,是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将药物分为四类:I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II低溶解性/高渗透性、III高溶解性/低渗透性、IV低溶解性/低渗透性【1】。
口服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药效是由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性决定的,首先必须吸收才有可能发挥药理作用,所以在制剂设计的时候必须考察药物的性质从而设计出合理的药物制剂。而BCS分类对制剂的设计和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从分类中可以看出I类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只要处方中没有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辅料,通常无生物利用度问题,易于制成口服制剂,通常选择普通的片剂或者胶囊剂即可。但是I类药物在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因此BCS在这类药物中的应用很局限。
对于II类药物溶出是其在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因此,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经常需增加药物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但是剂量递增可能会导致药物在胃肠道中产生毒性反应,造成不良的后果,从而使得患者的顺应性下降。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载药量高的药物的处方设计通常都比较困难,增加药物载药量,可能会导致药品粉体流动性差,在制粒和压片过程中增加黏附的概率,而且药量过大压出的片体积也相应增大,患者吞服困难。此外,药品生产成本也会增加,因为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活性药物成分【2】。所以更好的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是在设计是加快药物的溶出。影响这类药物吸收
多成分体系下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构建分析
多成分体系下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构建分析基于中药的多成分特点,借鉴化药领域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理念、方法和技术,提出了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的科学框架。在学术思想阐述和理论分析的同时,构建了基于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和中药整体CMMBCS研究法的方法流程,明确了该系统用于揭示中药多成分吸收的相互影响及相关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也为提高中药质量标准和开发中药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标签: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构建分析
伴随全球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中药成为继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4]。但目前中药生物药剂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国内外与中药相关的BCS研究亦较少。已报道的有关中药的BCS实验性研究,其对象为中药内含单体成分[5-6],并未将中药多成分复杂环境的影响纳入到研究之中。考虑到中药多成分属性,前辈学者提出了“中药成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7]、“中药组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8]等概念,前者从单一成分具体研究点方面提出见解,对中药BCS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而后者虽以中药整体开展BCS研究,但仅对中药组分及组分性质的评价指标“离散度”重点阐述,而将中药的本质多成分体系落实到BCS分类的内容涉及不多。
总体而言,现有中药领域的BCS研究尚无明确的学术思想、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前期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9-10]的基础上,借鉴BCS的科学框架和分类要素,按照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构建属于中药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从中药多成分吸收角度提出相关的学术思想、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最新生物药分类系统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剂能在pH值1.0~8.0的250ml或更少体积的水溶液中溶解的药物。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绝对生物利用度超过85%的药物。当根据质量平衡测定方法或者与静脉对照剂量相比,药物的人体吸收程度为85%或更高时,这样的活性药物成分被认为具有高渗透性。BCS指南最初建议将吸收值≥90%作为高渗透性药物分类的判定条件。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建议将高渗透性活性药物成分的吸收值判断标准放宽到85%。
一个可接受的测定活性药物成分渗透性的替代方法是进行人体内肠灌注试验(i)。当该方法用于渗透性研究时,应证明方法的适用性,包括相对于已经证明剂量的吸收比例至少达85%的参比物物质的相对渗透性的测定,以及阴性对照药品的测定。并可通过下列补充试验方法提供支持性的数据:(ii)采用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原位肠灌注试验;或(iii)采用渗透性已知的活性药物成分及经过验证的方法,在培养的上皮细胞单层(例如,Caco-2)进行体外渗透性研究。需指出的是:方法(ii)或方法(iii)的测定结果不能被单独考虑。
综上所述,以高渗透性或吸收比例已知的药物活性成分为参照,通过以上各项实验,可对药物的渗透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采用Caco-2细胞膜模型时,其透过性应大于酒石酸美托洛尔。影响药物透膜性的主要因素有分子质量、亲脂性和分子中的氢键。根据“rule of 5”规则,若药物分子(转运载体底物除外)满足下列任两个条件,往往预示该药物具有较差的透膜性,这对新药设计和合成及早期筛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II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工业指南
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
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
(CDER)2000年8月BP
工业指南
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
有关其它资料可从下列机构获得:培训与通信事业部通信管理药品信息科办公室HFD-2105600 渔民巷罗克维尔,MD 20857 电话:301-827-4573
网址:/cder/guidance/index.htm
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
(CDER)2000年8月BP
目录
I. 简介 (1)
II.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1)
A. 溶解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B. 渗透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C. 溶出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III. 原料药分类和确定成品药溶解特性的方法.. (2)
A. 确定药物成分的溶解性分类 (2)
B. 确定药物成分的渗透性分类 (3)
1.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3)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BCS) 及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DDCS)
和监管机构评判是否可以豁免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工具,这就是 制剂为口服; 基于BCS的生物等效性豁免的定义。
pH4,5和pH6.8标准溶出介质) , 以桨法( 50r/min) 或篮法
( 100r/min) ( 体积≤900mL) , 在30min内的溶出量 ≥85% ; 辅料应使用FDA批准的用于口服固体速释制剂的辅料。
1.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简介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BCS,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根据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肠壁渗透能力对药物进行科学分类 标准。 1995年,BCS的概念被提出。 2000年源自文库FDA 颁布《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固 体制剂免除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工业指导原则》。
11
XXXXXXXXXXXXXXXXXX
3. BCS与BDDCS的对比
3.BCS与BDDCS的对比
目的 分类基础
BCS
生物等效性豁免
以吸收程度定义药 物渗透性
BDDCS
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消除途径 转运体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转运体--代谢酶相互作用 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等 使预测第二、三、四类药物在体内 的分布成为可能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BCS) 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DDCS)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在研项目药物的BCS分类
例1:盐酸****
Solubility:
水: 5.59×10-05 mg/ml ,Dv=536672.6 ml
pH 3~5: 1.6 mg/ml ,
Dv=18.75 ml
pH 1: 0.1 mg/ml,
Dv=300 ml
LogP: 5.57
Bioavailability: 25%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FDA对BCS分类加速仿制药研发 的建议
3. 高通透性(F>90%) 4. 辅料中种类和用量符合FDA的规定,不影响主药
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5. 具有较宽的治疗窗 6. 口腔内吸收的制生剂物药不剂学适分类用系统于生物学实验豁免原则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Ⅱ型药物 若已有明确的体内外溶出相关性,可考
虑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 Ⅲ型药物 若药物在所有生理pH条件下都能快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CS与上述三个参数的关系
Class Ⅰ Ⅱ Ⅲ Ⅳ
Do Low Low/High Low Low/High
Dn High Low High Low
An High High Low Low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Dn在剂型策略选择中的应用
●地高辛 ●灰黄霉素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Fig. 1 The Biopharmaceutics生C物l药as剂s学if分ic类at系io统n System as defined by Amidon et al.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在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 当全部符合以下条件的药物制剂可申请生 物学实验豁免: • ①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按溶出方法在 0.lmol/LHCl、pH4.5和6.8的缓冲液中, 30min释放达85%以上; • ②制剂中的主药必须在pH1-7.5范围内具有 高溶解性 • ③有高通透性(F>90%);
④制剂学方法: • 药剂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可有效地加快难溶性药 物的溶出,促进2型药物的吸收。 • 固体分散体技术加快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提 高生物利用度。 • 用环糊精包合大小适宜的疏水性物质或其疏水性 基团,形成单分子包合物,提高溶解度,促进药 物吸收 • 已上市的环糊精包合商品有氯霉素、伊曲康唑等。 • 微乳、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增加亲脂性药物 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性能,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 纳米混悬液
③加 适 量表面活性剂: •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接近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 的表面张力基本达到最低,有利于加快药物在粘 膜粘液层和绒毛间的扩散; •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形成 的胶束又会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因而会使药物的 吸收增加。 • 但胶束中的药物必须重新分配到溶液中,转变成 游离药物才能被吸收,若这种分配迅速完成,则 药物吸收不受影响,反之,吸收速度可能变小。 • 用量应当适量。
• ⑤增 加 药 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 制成生物粘附制剂增加药物与吸收部位接 触时间 • 胃内滞留制剂由于在药物到达主要吸收部 位小肠之前释放药物,可有效延长药物的 溶出时间,增加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no
no
no
yes yes no
yes
BCS Class 3药物处方决策树
no yes
no yes no no
yes
no
yes
Peff: Effective permeability from Caco-2 or Rat Perfusion study MT: metoprolol, FDA high permeability calibration compound
如何定义高渗透性 人体肠道灌流试验
原位动物模型
Caco-2 细胞渗透性试验
高于美托洛尔
人体药物动力学试验
绝对生物利用度>85% (若存在肝脏首过效应,尿中回收药量>85%) 通常,可以通过油水分配系数来大概估计药物的渗透性 (log P>1.72为高渗透性药物),但忽略了主动转运和主 动外排的过程。
Ⅱ型药物 药物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体内与体 外溶出基本相似 影响Ⅱ型药物吸收的因素
溶解度 晶型 溶媒化物 粒子大小
晶型 无定形的新生霉素在酸性条件下能够迅 速溶解,而其结晶型溶解很慢,两者溶出 速度不同,口服结晶型新生霉素无效,而 无定型有显著的活性。实验证明,无定型 新生霉素的溶解度比结晶型大10倍,溶解 速度也快10倍。
Ⅲ&Ⅳ型 Ⅲ型 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载体转运过程,较 难预测。 Ⅳ型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体内影响药物 吸收因素更加复杂,一般不能预测。